在齊桓公的爭霸大業中,長勺之戰是一次少有的挫折,這也使得桓公更加重用管仲,不再獨斷專行。管仲建議齊桓公派人開采鐵礦,這樣一來可以大量製造兵器和農具;發展農業,以使國家和百姓充實起來;利用齊國近海的條件發展漁鹽業;同時,推行減輕社會各階層負擔的政策,齊桓公都一一采納了。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很快就變得國富民足、社會安定。
隨著齊國的日益強盛,齊桓公想要號令各路諸侯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齊桓公問管仲:“如今國富民強,可以在諸侯中稱霸了吧?”管仲覺得,在諸侯國中,南邊的楚國,西邊的秦國和晉國,他們都自恃強大雄踞一方,因此齊國還還不能稱霸於各國,號令天下諸侯。他分析說,東遷以來,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在諸侯心目中,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當時,中原各國倍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擾之苦。因此,管仲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各諸侯尊重周朝王室,聯合起來抵禦蠻、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借此對諸侯發號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齊桓公很讚賞這個計策,便問從何處著手。當時,周天子(周釐王)剛登位,管仲讓齊桓公派使臣去向天子朝賀,並向他報告宋國爆發內亂,新國君宋桓公剛即位,地位還不穩固,因此宋國局勢仍不穩定,請天子下道命令,承認宋桓公是宋國國君,以便結束宋國的動蕩。等齊桓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挾天子令召集諸侯,訂立盟約了。齊桓公點頭讚成,馬上就派人去朝賀新天子周釐王。
這時的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各路諸侯都忙著擴張自己,早就不來朝覲天子了。周釐王初登王位,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居然還派使臣前來朝賀,當然非常高興,很痛快地就答應了讓齊桓公代行天子之權,去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天子之命,通知各諸侯到齊國北杏會盟,確定宋國國君的地位。當時的齊國在諸侯中還沒什麽威望,因此到了會盟日期,隻有宋、陳、邾、蔡四個諸侯國奉命到達北杏,而魯、衛、鄭、曹等國則持觀望的態度,沒有出席。齊桓公覺得來的國家太少了,想取消會盟,管仲勸阻他說,不能第一次會盟就失信於諸侯,三人就可以成眾了,如今已有四國,再加上齊國自己已經不少了。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就去會見四國諸侯了。在這次會盟中,齊桓公憑借握有周天子的命令,被推選為盟主,最後,五國訂立盟約,相約尊重王室,攘夷於外,互相幫助。
北杏會盟後,齊桓公就率軍滅掉了沒來會盟的幾個小國,然後用武力迫使魯、鄭兩國向齊國求和。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召集各國在鄄地會盟,這次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各諸侯國的初步肯定。
公元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莊公的妻子哀薑和他的弟弟私通,殺了莊公的兒子,剛即位的魯閔公,想要立慶父為君。哀薑是齊桓公的妹妹,齊桓公殺了哀薑,慶父畏罪自殺,即位的魯僖公與齊國會盟於落姑,終於使魯國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成了一麵正義的旗幟,更是大大提高了在諸侯中的聲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他的霸業。
正當齊國在中原逐步確立霸主地位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嚴重威脅著中原各國的穩定和發展。
公元前663年,燕國派人到齊國求救,稱山戎統兵萬騎,攻打燕國,劫掠了很多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抵擋不住了。齊桓公不想支援燕國,但管仲建議說,燕國遇難,前來求救,如果能率先舉兵伐夷,必能在各國中樹立威望。齊桓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親率大軍舉兵救燕。
齊桓公率領大軍來到燕國,這時山戎早已得到消息,搶劫了大量財物逃跑了。管仲建議,向北追擊,徹底打垮山戎,平定北方。齊桓公決定聽從管仲的意見,繼續追擊山戎。當時與燕國臨近的還有一個無終國(今河北玉田),同樣時常受到山戎的侵擾。於是燕國君主燕莊公就派人向無終國求助,從而壯大了伐戎的軍隊。
齊桓公率領著三國聯軍,一路向北追擊,殺出了薊門關,山戎兵落荒而逃。齊桓公從山戎俘虜口裏得知,山戎首領逃到孤竹國去了。齊桓公便跟蹤追擊,包圍了孤竹國。孤竹國大將黃花割下山戎首領首級獻給齊軍,並謊稱孤竹國國君已棄國逃往沙漠,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去追擊孤竹國君。齊侯信以為真,跟著黃花率領大隊人馬進了沙漠。黃花乘人不備逃之夭夭,齊軍身陷荒漠,根本辨不清方向,舉目望去,漫天黃沙,一望無際,哪裏找得著路?散失了很多人馬。到了晚上,沙漠裏狂風卷地,寒氣逼人,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卻又要麵對高溫酷暑,饑渴難耐。齊桓公急忙命軍隊趕快尋找出路,可是大隊人馬卻怎麽也找不著路。齊桓公驚慌失措地向管仲問計。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向齊桓公建議說:“老馬多認識歸途,燕馬多從漠北而來,不如挑選幾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帶著軍隊走出沙漠。”齊桓公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好依其言。管仲挑了幾匹老馬,放之先行,大隊人馬緊隨其後,軍隊果然走出險地,回到了原來的路上。“老馬識途”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齊軍走出沙漠後,攻入孤竹國國君趁齊燕大軍被誘入沙漠時占領的無棣城。兩軍廝殺,孤竹國國君死於亂軍之中。
齊桓公大破山戎,解救了燕國的危難,滅了令支、孤竹,獲勝而還。燕莊公送齊桓公一直送到齊境,齊桓公說:“隻有天子才可以被諸侯送出國境,我不可使燕國無禮。”於是就將燕君所到的地方劃給燕國,並叮囑燕君給周朝納貢。這件事在諸侯中傳開,使各諸侯莫不敬畏。
在救燕時,魯國曾允諾出兵支援,卻沒有任何行動。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告,不但沒有出兵懲罰魯國,還將征燕勝利中得到的一些中原沒有的戰利品,送了一些給魯國。此舉使魯國上下甚為感動,也贏得了其他各國的讚揚。
接著,齊桓公又率兵馬,幫助衛國和邢國驅逐了入侵的山戎和西狄,並且幫助衛國修建宮殿,幫助邢國複國,遷進新都。這些義舉,使齊桓公得到了中原各路諸侯的讚許和擁戴,威望進一步提高。
當時為患一方的,除了北戎和西狄之外,還有南方的楚國。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強國,地處中原之外,楚國人在南方開墾土地,發展生產,逐步強盛起來,社會發展水平絕不低於中原各國,對華夏文化同樣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遠離中原,楚國強大之後更加藐視周王室,並且一直有北上的野心,到春秋時楚國竟以“王”自稱。楚國因此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作為共同打擊的對象。
齊桓公通過援助燕國等一係列的軍事行動,平定了北方的少數民族,又決定征伐南方的楚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本國加上宋、魯、鄭、衛、陳、許、曹的八國諸侯聯合攻楚之盟國蔡。接著,大軍就攻向了楚國。楚成王得到消息,立即調集了軍隊準備迎戰,同時,派使臣責問齊國,兩國相距遙遠,為什麽無故攻楚,齊國責難楚國不向周王納貢,楚國承認錯誤,並答應恢複納貢。齊國向楚國炫耀軍威,但楚國使臣態度強硬,表示一旦開戰就會反抗到底。齊桓公估計強攻楚國可能會兩敗俱傷,既然楚國答應恢複進貢,就決定就此收場。於是中原各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和楚國訂立盟約,然後各國班師回國。此舉暫時遏製了楚國北上的勢頭。
不久周王室發生了內亂,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寵妃的兒子為太子。公元前655年,齊桓公聯合八國諸侯會盟於首止,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為借口,把太子鄭接到了首止,在那裏住了好幾個月。周惠王雖然生氣太子鄭不聽他的話,但害怕強大的齊國的威脅,太子的地位因而得以保全。不久周惠王去世,太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周襄王很感激齊桓公,派人將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
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通知各路諸侯到宋國葵丘去招待天子使臣。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魯、宋、衛、鄭、許、曹等七國國君會盟於葵丘。大會上,使者宣布周王的意思,齊桓公接受胙(祭肉)時可以免於下拜。這說明,周王已經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各國再次訂立盟約要和平共處,互相幫助,等等。
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會合諸侯。通過這次盛會,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因此,曆史上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也被稱作“九合諸侯”。
隨著齊國的日益強盛,齊桓公想要號令各路諸侯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齊桓公問管仲:“如今國富民強,可以在諸侯中稱霸了吧?”管仲覺得,在諸侯國中,南邊的楚國,西邊的秦國和晉國,他們都自恃強大雄踞一方,因此齊國還還不能稱霸於各國,號令天下諸侯。他分析說,東遷以來,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在諸侯心目中,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當時,中原各國倍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擾之苦。因此,管仲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各諸侯尊重周朝王室,聯合起來抵禦蠻、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借此對諸侯發號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齊桓公很讚賞這個計策,便問從何處著手。當時,周天子(周釐王)剛登位,管仲讓齊桓公派使臣去向天子朝賀,並向他報告宋國爆發內亂,新國君宋桓公剛即位,地位還不穩固,因此宋國局勢仍不穩定,請天子下道命令,承認宋桓公是宋國國君,以便結束宋國的動蕩。等齊桓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挾天子令召集諸侯,訂立盟約了。齊桓公點頭讚成,馬上就派人去朝賀新天子周釐王。
這時的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各路諸侯都忙著擴張自己,早就不來朝覲天子了。周釐王初登王位,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居然還派使臣前來朝賀,當然非常高興,很痛快地就答應了讓齊桓公代行天子之權,去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天子之命,通知各諸侯到齊國北杏會盟,確定宋國國君的地位。當時的齊國在諸侯中還沒什麽威望,因此到了會盟日期,隻有宋、陳、邾、蔡四個諸侯國奉命到達北杏,而魯、衛、鄭、曹等國則持觀望的態度,沒有出席。齊桓公覺得來的國家太少了,想取消會盟,管仲勸阻他說,不能第一次會盟就失信於諸侯,三人就可以成眾了,如今已有四國,再加上齊國自己已經不少了。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就去會見四國諸侯了。在這次會盟中,齊桓公憑借握有周天子的命令,被推選為盟主,最後,五國訂立盟約,相約尊重王室,攘夷於外,互相幫助。
北杏會盟後,齊桓公就率軍滅掉了沒來會盟的幾個小國,然後用武力迫使魯、鄭兩國向齊國求和。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召集各國在鄄地會盟,這次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各諸侯國的初步肯定。
公元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莊公的妻子哀薑和他的弟弟私通,殺了莊公的兒子,剛即位的魯閔公,想要立慶父為君。哀薑是齊桓公的妹妹,齊桓公殺了哀薑,慶父畏罪自殺,即位的魯僖公與齊國會盟於落姑,終於使魯國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成了一麵正義的旗幟,更是大大提高了在諸侯中的聲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他的霸業。
正當齊國在中原逐步確立霸主地位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嚴重威脅著中原各國的穩定和發展。
公元前663年,燕國派人到齊國求救,稱山戎統兵萬騎,攻打燕國,劫掠了很多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抵擋不住了。齊桓公不想支援燕國,但管仲建議說,燕國遇難,前來求救,如果能率先舉兵伐夷,必能在各國中樹立威望。齊桓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親率大軍舉兵救燕。
齊桓公率領大軍來到燕國,這時山戎早已得到消息,搶劫了大量財物逃跑了。管仲建議,向北追擊,徹底打垮山戎,平定北方。齊桓公決定聽從管仲的意見,繼續追擊山戎。當時與燕國臨近的還有一個無終國(今河北玉田),同樣時常受到山戎的侵擾。於是燕國君主燕莊公就派人向無終國求助,從而壯大了伐戎的軍隊。
齊桓公率領著三國聯軍,一路向北追擊,殺出了薊門關,山戎兵落荒而逃。齊桓公從山戎俘虜口裏得知,山戎首領逃到孤竹國去了。齊桓公便跟蹤追擊,包圍了孤竹國。孤竹國大將黃花割下山戎首領首級獻給齊軍,並謊稱孤竹國國君已棄國逃往沙漠,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去追擊孤竹國君。齊侯信以為真,跟著黃花率領大隊人馬進了沙漠。黃花乘人不備逃之夭夭,齊軍身陷荒漠,根本辨不清方向,舉目望去,漫天黃沙,一望無際,哪裏找得著路?散失了很多人馬。到了晚上,沙漠裏狂風卷地,寒氣逼人,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卻又要麵對高溫酷暑,饑渴難耐。齊桓公急忙命軍隊趕快尋找出路,可是大隊人馬卻怎麽也找不著路。齊桓公驚慌失措地向管仲問計。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向齊桓公建議說:“老馬多認識歸途,燕馬多從漠北而來,不如挑選幾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帶著軍隊走出沙漠。”齊桓公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好依其言。管仲挑了幾匹老馬,放之先行,大隊人馬緊隨其後,軍隊果然走出險地,回到了原來的路上。“老馬識途”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齊軍走出沙漠後,攻入孤竹國國君趁齊燕大軍被誘入沙漠時占領的無棣城。兩軍廝殺,孤竹國國君死於亂軍之中。
齊桓公大破山戎,解救了燕國的危難,滅了令支、孤竹,獲勝而還。燕莊公送齊桓公一直送到齊境,齊桓公說:“隻有天子才可以被諸侯送出國境,我不可使燕國無禮。”於是就將燕君所到的地方劃給燕國,並叮囑燕君給周朝納貢。這件事在諸侯中傳開,使各諸侯莫不敬畏。
在救燕時,魯國曾允諾出兵支援,卻沒有任何行動。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告,不但沒有出兵懲罰魯國,還將征燕勝利中得到的一些中原沒有的戰利品,送了一些給魯國。此舉使魯國上下甚為感動,也贏得了其他各國的讚揚。
接著,齊桓公又率兵馬,幫助衛國和邢國驅逐了入侵的山戎和西狄,並且幫助衛國修建宮殿,幫助邢國複國,遷進新都。這些義舉,使齊桓公得到了中原各路諸侯的讚許和擁戴,威望進一步提高。
當時為患一方的,除了北戎和西狄之外,還有南方的楚國。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強國,地處中原之外,楚國人在南方開墾土地,發展生產,逐步強盛起來,社會發展水平絕不低於中原各國,對華夏文化同樣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遠離中原,楚國強大之後更加藐視周王室,並且一直有北上的野心,到春秋時楚國竟以“王”自稱。楚國因此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作為共同打擊的對象。
齊桓公通過援助燕國等一係列的軍事行動,平定了北方的少數民族,又決定征伐南方的楚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本國加上宋、魯、鄭、衛、陳、許、曹的八國諸侯聯合攻楚之盟國蔡。接著,大軍就攻向了楚國。楚成王得到消息,立即調集了軍隊準備迎戰,同時,派使臣責問齊國,兩國相距遙遠,為什麽無故攻楚,齊國責難楚國不向周王納貢,楚國承認錯誤,並答應恢複納貢。齊國向楚國炫耀軍威,但楚國使臣態度強硬,表示一旦開戰就會反抗到底。齊桓公估計強攻楚國可能會兩敗俱傷,既然楚國答應恢複進貢,就決定就此收場。於是中原各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和楚國訂立盟約,然後各國班師回國。此舉暫時遏製了楚國北上的勢頭。
不久周王室發生了內亂,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寵妃的兒子為太子。公元前655年,齊桓公聯合八國諸侯會盟於首止,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為借口,把太子鄭接到了首止,在那裏住了好幾個月。周惠王雖然生氣太子鄭不聽他的話,但害怕強大的齊國的威脅,太子的地位因而得以保全。不久周惠王去世,太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周襄王很感激齊桓公,派人將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
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通知各路諸侯到宋國葵丘去招待天子使臣。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魯、宋、衛、鄭、許、曹等七國國君會盟於葵丘。大會上,使者宣布周王的意思,齊桓公接受胙(祭肉)時可以免於下拜。這說明,周王已經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各國再次訂立盟約要和平共處,互相幫助,等等。
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會合諸侯。通過這次盛會,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因此,曆史上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也被稱作“九合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