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叫“國慶”的人無計其數。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見的事,並沒什麽是非,可在古時,姓名“相同”,會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與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個字,或是一個字同音,都是不許可的,往往會受帝王諱名之禍。
《容齋隨筆·帝王諱名》中曰:“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製,然隻避之於本廟中耳。”避諱,初時,範圍很小,隻避於本宗廟。可自秦始皇後,帝王諱名,漸漸風起雲湧。《容齋隨筆·帝王諱名》曰:“唯秦始皇以父莊襄王名楚,稱楚曰荊,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為避諱,改“楚地”為“荊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與“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諱,把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正月改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諱,大臣、草民誰敢不避諱?“諱害”之風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與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馬上避諱改過來,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後來,諱名之害不斷擴大化,“諱害”擴大到皇室、皇事,擴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現過這樣一次“諱名風波”。唐代“三李”(李白、李隱商、李賀)之一的李賀(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學家。據《新唐書·列傳·李賀》載:“李賀字長吉,係出鄭王後。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變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子,為了圓進士夢,在家境不太好的情況下,從小堅持讀書。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18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獲“鄉貢進士”資格。李賀將向京城進軍,參加京城進士考試。
李賀才高八鬥,及第十分有望。這就招來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競爭者想出了“避諱計”,大造輿論,把李賀父親名“晉”與“進”(士)同音提到諱名的高度上。製造了“‘晉’‘進’風波”。“旋有與賀爭名者毀之曰:‘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原來,爭名者發現李賀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字同音,於是說,李賀應避諱,不能參加京城的進士考試。
雖然秦始皇後,帝王諱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時,李世民對於帝王諱名,並不當回事。但死後卻是另一樣風景,唐高宗時,“諱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為戶部。“諱害”之勢在高宗時期開始擴展。
中國古時科舉考試,源於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選賢心切,新開了進士科。讀書學子,隻要考中進士,就會官運亨通。進士,是每個讀書學子一生的奮鬥目標。所以,競爭十分激烈。
“‘晉’‘進’風波”愈吹愈烈,有人說李賀因父名犯了“諱”,即使參考,考官也會將他弄“消失”,弄不好,還會因考招來橫禍。有人勸李賀,為避諱,還是不要參加進士考試好。這種聲音傳到韓愈耳裏,韓愈很生氣,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勸李賀參考。韓愈的信,也成了當時議論的焦點。
為了抨擊“‘晉’‘進’風波”,韓愈寫了《諱辯》一文,盡避韓愈在《諱辯》中說盡了道理,但“諱害”並未因理而減弱。李賀聽從韓愈勸說,進京參考,但最後還是未得準許。《舊唐書·列傳·李賀》曰:“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後。父名晉肅,以是不應進士”。可憐一代才子,就這樣被“諱害”害了。
《容齋隨筆·帝王諱名》中曰:“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製,然隻避之於本廟中耳。”避諱,初時,範圍很小,隻避於本宗廟。可自秦始皇後,帝王諱名,漸漸風起雲湧。《容齋隨筆·帝王諱名》曰:“唯秦始皇以父莊襄王名楚,稱楚曰荊,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為避諱,改“楚地”為“荊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與“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諱,把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正月改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諱,大臣、草民誰敢不避諱?“諱害”之風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與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馬上避諱改過來,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後來,諱名之害不斷擴大化,“諱害”擴大到皇室、皇事,擴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現過這樣一次“諱名風波”。唐代“三李”(李白、李隱商、李賀)之一的李賀(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學家。據《新唐書·列傳·李賀》載:“李賀字長吉,係出鄭王後。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變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子,為了圓進士夢,在家境不太好的情況下,從小堅持讀書。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18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獲“鄉貢進士”資格。李賀將向京城進軍,參加京城進士考試。
李賀才高八鬥,及第十分有望。這就招來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競爭者想出了“避諱計”,大造輿論,把李賀父親名“晉”與“進”(士)同音提到諱名的高度上。製造了“‘晉’‘進’風波”。“旋有與賀爭名者毀之曰:‘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原來,爭名者發現李賀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字同音,於是說,李賀應避諱,不能參加京城的進士考試。
雖然秦始皇後,帝王諱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時,李世民對於帝王諱名,並不當回事。但死後卻是另一樣風景,唐高宗時,“諱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為戶部。“諱害”之勢在高宗時期開始擴展。
中國古時科舉考試,源於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選賢心切,新開了進士科。讀書學子,隻要考中進士,就會官運亨通。進士,是每個讀書學子一生的奮鬥目標。所以,競爭十分激烈。
“‘晉’‘進’風波”愈吹愈烈,有人說李賀因父名犯了“諱”,即使參考,考官也會將他弄“消失”,弄不好,還會因考招來橫禍。有人勸李賀,為避諱,還是不要參加進士考試好。這種聲音傳到韓愈耳裏,韓愈很生氣,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勸李賀參考。韓愈的信,也成了當時議論的焦點。
為了抨擊“‘晉’‘進’風波”,韓愈寫了《諱辯》一文,盡避韓愈在《諱辯》中說盡了道理,但“諱害”並未因理而減弱。李賀聽從韓愈勸說,進京參考,但最後還是未得準許。《舊唐書·列傳·李賀》曰:“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後。父名晉肅,以是不應進士”。可憐一代才子,就這樣被“諱害”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