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麵。
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複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嚐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穀,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隻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專諸殺吳王僚
春秋時期吳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雇專諸刺殺王位競爭對手吳王僚。話說事發當日,公子光宴請王僚,私下埋伏甲兵於室內。王僚也早有防範,命人沿途布滿兵卒,門窗台階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親信,夾道而立的侍衛,皆手持長鈹。酒酣耳熱之時,公子光佯裝有足疾,退入內室。這時專諸閃亮登場了!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魚腹中,佯裝為王僚獻菜。等走到王僚跟前,說時遲那時快!專諸突然撕開魚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當場斃命。遺憾的是,專諸當即也被侍衛殺死。公子光趁對方群龍無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擊王僚的侍從,盡數將其誅殺。為感念專諸,吳王闔閭加封專諸之子為上卿。---這件事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公子光雄才大略,任用孫武,伍子胥等把吳國治理得整整有條,一躍成為大國,破楚國都,威震中願。後來的吳越爭霸也一定程度受專諸殺吳王僚而產生。[夫差乃公子光之子]。專諸殺吳王僚是一次很高水準的刺殺,創意新奇,驚天動地。專諸應被授於“最佳創意刺客”。
荊柯刺秦王
荊柯大名頂頂,別跟我說不知道他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至今成了絕唱。荊柯的刺殺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曆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荊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也鼓舞了人們反抗暴政的勇氣。荊柯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屬,他的故事也是文學、電視劇、電影的熱門題材,深受大家喜愛。建議授於荊柯同誌“最知名刺客獎”。
聶政除韓相
《刺客列傳》有他的大名。聶政本是屠夫,當俠客實屬業餘愛好。然而聶政天生是一塊刺客的料,小露拳腳後便名滿江湖,前來聯係業務的客戶絡繹不絕。某日,韓國貴族嚴仲子帶著黃金和誠意跑來找他,要他除掉韓國首相俠累。聶政婉言辭謝。嚴仲子不悅:“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隻因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聶政母親去世,嚴仲子前來吊孝,執親子之禮。聶政深受感動。在厚葬完母親之後,聶政火速將姐姐出嫁,跟隨仲子刺殺俠累。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俠累身為首相,空有幾十名警衛,竟然被武功高強的聶政從容地從首相府門外一直殺進大廳,被一劍刺了個透心涼。這時,警衛們才圍了上來。聶政眼看無法脫逃,決定舉劍自殺。在咽氣之前,他用長劍將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臉劃成一堆肉泥。英雄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不讓人們認出他,以免連累他那親愛而苦命的姐姐!韓國政府為了知道刺客是誰,貼出告示說凡是能認出這具屍體的,賞金千兩。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斷定是弟弟所為,不顧一切來到聶政的屍體旁放聲大哭。官員問她,你不怕被牽連嗎?聶榮說:“我弟弟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不讓你們認出他,以便保全我。可這樣一來,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沒了嗎?我豈能為了保全自己而讓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無聞呢?”說罷,聶榮大叫三聲天啦,在弟弟的身邊氣絕身亡。看來“最震撼人心刺客”非聶政莫屬。
朱亥錘晉鄙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的《魏公子信陵君列傳》嗎?朱亥在那篇傳中是位奇人,有點神秘不可測,隱於市井之間以殺豬為業。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已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戰國時期魏國人。最初為看守城門的一個門衛,直到七十歲才被信陵君奉為上賓]把他止住,麵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裏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裏奪取兵權,朱亥同誌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懷疑《大鐵錘傳》寫的就是這位朱力士。後來的張子房不知是否受了朱亥錘晉鄙的啟發,也請人錘始皇,可惜大失水準,不然曆史又要改寫了。朱力士一擊必中,兵器奇特,可謂“最有水準”。
三家分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i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隻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裏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麵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裏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麵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麵。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隻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裏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餅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圍魏救趙: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隻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幹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幹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隻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麽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麵。
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複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嚐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穀,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隻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專諸殺吳王僚
春秋時期吳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雇專諸刺殺王位競爭對手吳王僚。話說事發當日,公子光宴請王僚,私下埋伏甲兵於室內。王僚也早有防範,命人沿途布滿兵卒,門窗台階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親信,夾道而立的侍衛,皆手持長鈹。酒酣耳熱之時,公子光佯裝有足疾,退入內室。這時專諸閃亮登場了!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魚腹中,佯裝為王僚獻菜。等走到王僚跟前,說時遲那時快!專諸突然撕開魚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當場斃命。遺憾的是,專諸當即也被侍衛殺死。公子光趁對方群龍無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擊王僚的侍從,盡數將其誅殺。為感念專諸,吳王闔閭加封專諸之子為上卿。---這件事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公子光雄才大略,任用孫武,伍子胥等把吳國治理得整整有條,一躍成為大國,破楚國都,威震中願。後來的吳越爭霸也一定程度受專諸殺吳王僚而產生。[夫差乃公子光之子]。專諸殺吳王僚是一次很高水準的刺殺,創意新奇,驚天動地。專諸應被授於“最佳創意刺客”。
荊柯刺秦王
荊柯大名頂頂,別跟我說不知道他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至今成了絕唱。荊柯的刺殺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曆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荊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也鼓舞了人們反抗暴政的勇氣。荊柯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屬,他的故事也是文學、電視劇、電影的熱門題材,深受大家喜愛。建議授於荊柯同誌“最知名刺客獎”。
聶政除韓相
《刺客列傳》有他的大名。聶政本是屠夫,當俠客實屬業餘愛好。然而聶政天生是一塊刺客的料,小露拳腳後便名滿江湖,前來聯係業務的客戶絡繹不絕。某日,韓國貴族嚴仲子帶著黃金和誠意跑來找他,要他除掉韓國首相俠累。聶政婉言辭謝。嚴仲子不悅:“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隻因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聶政母親去世,嚴仲子前來吊孝,執親子之禮。聶政深受感動。在厚葬完母親之後,聶政火速將姐姐出嫁,跟隨仲子刺殺俠累。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俠累身為首相,空有幾十名警衛,竟然被武功高強的聶政從容地從首相府門外一直殺進大廳,被一劍刺了個透心涼。這時,警衛們才圍了上來。聶政眼看無法脫逃,決定舉劍自殺。在咽氣之前,他用長劍將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臉劃成一堆肉泥。英雄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不讓人們認出他,以免連累他那親愛而苦命的姐姐!韓國政府為了知道刺客是誰,貼出告示說凡是能認出這具屍體的,賞金千兩。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斷定是弟弟所為,不顧一切來到聶政的屍體旁放聲大哭。官員問她,你不怕被牽連嗎?聶榮說:“我弟弟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不讓你們認出他,以便保全我。可這樣一來,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沒了嗎?我豈能為了保全自己而讓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無聞呢?”說罷,聶榮大叫三聲天啦,在弟弟的身邊氣絕身亡。看來“最震撼人心刺客”非聶政莫屬。
朱亥錘晉鄙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的《魏公子信陵君列傳》嗎?朱亥在那篇傳中是位奇人,有點神秘不可測,隱於市井之間以殺豬為業。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已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戰國時期魏國人。最初為看守城門的一個門衛,直到七十歲才被信陵君奉為上賓]把他止住,麵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裏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裏奪取兵權,朱亥同誌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懷疑《大鐵錘傳》寫的就是這位朱力士。後來的張子房不知是否受了朱亥錘晉鄙的啟發,也請人錘始皇,可惜大失水準,不然曆史又要改寫了。朱力士一擊必中,兵器奇特,可謂“最有水準”。
三家分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i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隻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裏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麵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裏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麵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麵。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隻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裏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餅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圍魏救趙: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隻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幹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幹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隻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麽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