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公元!”642年,大明崇禎十五年,冬月傍晚。暖昧的太陽餘暉把月亮染得像繡樓小姐那一半嫣紅一半潔白的花繃子,別樣的明淨與祥和。大巴山南麓的金山寺內,百歲高僧汝悟大師已閉關修練多日,算算也該這幾日出關了。主持汝悔引領全寺僧侶為他打坐頌經,時至傍晚也未覺知。


    忽然,北風低嘯,天色漸暗,暮靄沉沉而下。天邊烏雲暴湧,有大風一扁一輪漸漸逼近。瞬時,殿內火燭盡滅,震動了汝悟大師漸趨平靜的脈博。他突地破關而出,一雙混濁的小眼在翕開的眼皮間急切地轉動。小覷了片刻,身子便微微顫動了起來,在小僧的扶攙下出得殿來。


    風雲速來也驟去,碧藍的天空上一團團略白帶黃又偏黛的雲把滿天的繁星隱約掩藏,瞧著並無天氣變化之異樣。汝悔吩咐重燃殿內燭火,師兄汝悟卻不肯內進,盤坐階前久久朝西北仰望。


    少頃,一團摩天烏雲迅猛而來,瞬息遮天敝日。天地頓時渾沌,分明有森森陰氣淋漓而下。汝悟麵色大變,合什於胸,喃喃不停。汝悔知師兄擅觀天象,急趨前聽講,汝悟一把拉住他。汝悔從師兄的手勁上感知到事情的嚴重性,不由惶恐驟生,一邊隨師兄頌經,一邊側頭觀天,果見一顆散尾巨星從天際隱約搖晃而來。汝悟大師頓時涕淚俱下,拉住汝悔淒切言道:蜀陷戰亂,十室九空,千年古刹將毀於一旦……">


    汝悔大驚,撩袍急起,四處惶望。待回頭欲聽詳情時,那汝悟卻已坐化階前。


    全寺俱慟,寺內數天煙火不熄,頌經不斷。一百零八響喪鍾之後,汝悔召集眾僧通報汝悟遺言,要寺內嚴加防範,並增加數倍武僧操練不息,欲應未知之劫難。


    金山寺建於唐代天寶年間。那時盛世物茂,華夏大地一派祥和,有識之士遂不惜萬裏,遙指西天求取真經,以固國泰民安享萬世太平。於是,一座座寺廟拔地而起。新寧大壩也不甘寂寞,伸出手掌,托起一團金色的信念,建起一座承接佛法典藏的禪院,名為伽男寺。後因“此峰萃然疇崛,蔚然翠秀,使居者性恬,遊者神超,有鎮江金山峰巒之秀”,故籍而名“金山寺”,與江蘇鎮江水漫金山寺南北相望。明正德年間被戰爭所毀,經逐日修繕已趨完好,汝悟所言無異於一記驚雷,引得寺內一片恐慌。


    但接下來的日子並無異樣,日出日落,古老的村莊稻香四溢,幽深的古柏間,一條蜿蜒小道通向那扇厚重的木門。吱嘎一聲,一寺的莊嚴肅穆豁然挺立,滿院風明性空木魚歡唱。栩栩如生的雕簷翹角;嫻靜矜持的女菩薩;闊嘴慈笑,羽扇綸巾的佛祖爺們,均捧持佛簽,或坐或站,生動之極。讓人無端的交出虔誠,陷入沉思。


    突一日,有小隊青衣皂褲的官兵急速而來。打頭的是梁山總兵方國安,斜冠掛襟,神情惶茫。汝悔想起師兄遺言,為保全寺廟不願收留,但方國安等以朝廷命官身份強行入住,由此引來了滅寺之災。


    原來,張獻忠在通州遭到本地人的夜襲,大受損失。他一怒之下,加大攻擊力,通州五門皆被圍困,人死如草倒,連續五天五夜激戰不歇。欲赴京趕考的通州武生李長祥在襄陽聽聞兵臨家鄉的消息,遂快馬趕回,率鄉紳團練內外夾擊,雙方的激戰驚天動地。


    但是,抵抗隻是暫時的,區區幾千士兵怎敵張獻忠十萬大軍,通州城內漸漸不支,方國安等一批官吏立即逃往通州東南方的金山寺。


    張獻忠騎著棗紅大馬追尋而來,直逼古柏參天,幽深謐靜的金山寺。臨近,望望紅牆碧瓦的肅穆寺院,隻覺肅殺之氣湧逼而來。張獻忠也不禁暗暗打了個冷顫,臉上殺氣也頓時減半,遂下馬率親信步行入大殿。


    殿內有高達數丈、巍然屹立的慈眉善目的鍍金大佛,也有形態各異的泥塑菩薩。那些怒目圓睜,口吐聖火的各大鎮妖金剛,令張獻忠顫由心生,趕緊雙手合十,低頭閉眼一輯下去。


    汝悔以貴賓的禮儀接待了他,帶張獻忠遊覽了這座名刹古廟,並專門為他誦講佛禮,希望能消減他的殺戮之心。哪知張獻忠“大誌”未酬,越聽越煩躁,佛事未完便要汝悔交出藏匿的“貪官”。汝悔猶豫不決,張獻忠終是魯莽急進之輩,下令強行搜寺,寺內武僧奮起抵抗也無濟於事。殺得性起的小嘍羅們受不了那些憤怒的眼神,驚惶之中刀劍便刺向這些冷冷的菩薩。劈裏叭啦一陣搬砸,一尊尊佛像就被卸得七零八落,斷臂殘肢砸向廂房的門框窗榻,好好的院子頓時像衰極之人,張著黑洞洞的大口在無聲地喘氣。最後在藏經閣搜出渾身篩糠的方國安等人,還在藏經閣後麵發現停放汝悟大師遺體的靈屋。那汝悟白須瑩瑩如新,劍戳其身,居然還有紅血流出,駭得張獻忠一幹麵無人色,倉惶退出。可憐有人趁亂扔了一把大火在藏經閣,隨它燒去。


    激戰之後,寺內幾乎無人存活。院裏幾株黑油油烏沉沉的老柏,從斷垣殘簷處無規則地四下延伸……殘忍得連菩薩也怒目而視。


    康熙繼位後,佛光再現,金山寺的修繕漸上日程。大清乾隆年間,一位湖南永州籍婦人,帶著三個年幼的兒子,攜著一副精致的鑼鼓,出現在金山寺修繕隊伍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野史秘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野史秘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