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節
斡歌歹合罕又派人去與察阿歹兄長商議說:
“朕坐在父汗成吉思汗的現成的大位上,豈不要被人說:憑什麽能力坐上大位?咱們的父汗尚未把漢地百姓的金帝完全征服,如果察阿歹兄長同意,朕如今去出征金國。”
遂派人去與察阿歹商議。
察阿歹兄長讚成了他的意見,派人來說:
“這又何妨。把老營(阿兀魯黑)托付給好人,你就出征吧!我也從這裏發兵。”
(斡歌歹合罕)遂委派斡勒答合兒箭筒士[1]留守諸大行宮(也客思斡兒朵思)。注釋:
[1]斡勒答合兒箭筒士—《史集》作兀勒都忽兒那顏、兀勒都兒箭筒士。劄剌亦兒部人。成吉思汗時為箭筒士、禦前千戶的百戶長,掌管四大斡兒朵(行宮)。元太宗出征金國時,他奉旨留守諸大行宮(參閱《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二分冊,第364頁;第二卷,第368頁)。
第272節
兔兒年(辛卯,1231年),斡歌歹出征金國,派出者別為先鋒,擊敗金軍,殺得金軍積屍如爛木堆。追擊著越過了居庸關。又派遣軍隊到各地攻打各城。斡歌歹合罕駐營於龍虎台[1]。
在那裏,斡歌歹合罕得了病,口不能言。得病難過時,(人們)讓巫師、占卜者占卜,他們說:
“金國的土地神、水神,因為他們的百姓、人口被擄,各城被毀,所以急遽為祟。”
占卜時,許(神)以百姓、人口、金銀、牲畜、替身禳之,(神)不答允,為祟愈急。占卜時,又問(神):
“可以用親人作替身嗎?”
這時,(作祟放慢了,斡歌歹合罕)睜開了眼睛索取水喝,問道:
‘怎麽啦?“
巫師奏稟說:
“金國的土地神、水神們,因為他們的地方和水被毀,百姓、人口被擄,急遽作祟,占卜時許(神)以別的什麽為替身禳之,(神)作祟愈急。又問:可否用親人作替身,作祟就放慢了。如今聽憑聖裁。“
(斡歌歹)降旨說:
“如今朕身邊的宗王有誰?”
宗王拖雷[2]正在他身邊,就說:
“神聖的父汗成吉思汗像選騸馬、擇羯羊般地在諸兄弟之中選中了合罕兄長你,把他的大位指給了你,讓你擔當了統治百姓的重任。讓我在合罕兄長身邊,把你忘記的事提說,在你睡著了時喚醒。如今如果失去了我的合罕兄長你,我向誰去提說忘記的事,誰睡著了要我去喚醒呢?如果合罕兄長你真有個不測,眾多蒙古百姓將成為遺孤,金國人必將快意讓我來代替我的合罕兄長吧。我曾劈開鱒魚的脊,橫斷鱏魚的背。我曾戰勝亦列,刺傷合答。我麵貌美好,身材高大。(可以侍奉神。)巫師你來詛咒吧!”
說著,巫師就詛咒了,把詛咒的水讓拖雷大王喝了。
拖雷坐了片刻,說道:
“我醉了,等我醒過來時,請合罕兄長好好照顧孤單年幼的侄兒們、寡居的弟媳吧!我還說什麽呢?我醉了。”
說罷出去,就去世了[3]。事情的經過就是如此。
236
蒙古秘史注釋:
[1]龍虎台—見第247節注[5]。《秘史》中常將成吉思汗征金、西征之事與元太宗時征金、西征之事混淆不清。成吉思汗為征金時的駐地,元太宗征金時未曾駐營於龍虎台,而曾駐於官山九十九泉(今內蒙古卓資北灰騰梁。)
[2]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蒙哥汗、元世祖之父。1213年,隋父征金,攻掠河北、山東州縣。1219年,隋父西征花剌子模國。1221年,分率一軍攻入呼羅珊,攻克馬魯、你沙不兒、也裏等城。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作為幼子繼承其大部分軍隊、領民、領地,並監國二年。1231年,率三萬餘精騎,出寶雞,假道宋境,沿漢水東下,至鈞州渡漢水北上。1232年初,大破金軍於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南)。同年,病死於北歸途中。憲宗元年(1251年),追諡景襄皇帝(見《元史》卷1《太祖紀》、卷115《睿宗傳》,《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第二卷)。
[3]關於拖雷之死,《元史》卷115《睿宗傳》載:“壬辰(1232年)春……(拖雷)奮擊(金兵)於三峰山,大破之……太宗尋至……遂從太宗收定河南諸郡。四月,由半渡入真定,過中都,出北口,住夏於官山。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禱於天地,請以身代之,又取巫覡祓除釁滌之水飲焉。居數日,太宗疾愈,拖雷從之北還,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
第273節
(斡歌歹合罕)討平了金帝,將他改名為“小廝”,擄掠了其金銀、文緞、財物、淮馬[1]、小廝。設置了先鋒、探馬臣[2],在南京、中都等各處城邑設置了答魯合臣後,(斡歌歹合罕)平安地回到了哈剌豁魯木[3]住下。注釋:
[1]淮馬—原文為“阿剌沙思”,旁譯“淮馬”。村上正二認為:為金國內出產的非上等的、遭到蒙古人輕蔑的低背的矮馬。姚從吾說:“應是指當年金朝所屬……淮水一帶所產的馬。”
[2]探馬臣—《元史》作探馬赤。楊誌玖等認為,探馬赤為蒙元軍種之一,蒙古國時期為從各千人隊、百人隊抽選組成的、包含有各部落人的精銳部隊,作戰時充當先鋒,後為鎮戍各地的鎮戍軍(見楊誌玖《元史三論》中所收論探馬赤軍諸文)。那珂通世認為:“探馬,鎮戍之義。探馬臣即鎮戍官,探馬赤軍即鎮戍之兵。”(《成吉思汗實錄》1943年再版,第543頁)護雅夫等認為:元代探馬赤為投下領地所屬軍隊,其構成為部族單位,自成一體,建立探馬赤軍為投下領主之特權,僅限於建立蒙古帝國有功勳之蒙古部族長有此特權。故探馬赤
蒙古秘史為不同於蒙古中央政府直屬之蒙古軍或漢軍的私屬軍隊,經常為堅強的先鋒軍,擔當南方占領地區的治安維持,屯駐於主要城市。但進入元朝後,軍隊集權化,探馬赤軍也成為整理對象,後來從一般民戶中編成探馬赤軍(見護雅夫:《探馬赤部族考序說》,載《史學雜誌》第54卷6期;《試論元初探馬赤部族》,載《北亞學報》卷3)。萩原淳平認為探馬赤的語源為意為“收集”的塔馬及意為“印章”的塔馬合,探馬赤軍即被收集起來的、烙有領主的烙印的社會最底層的隸屬民組成的軍隊,在作戰時擔任最危險、艱辛的先鋒,後又擔任活潑好動的蒙古遊牧騎軍不願擔任的死板的鎮守任務(見其《試論木華黎國王麾下探馬赤》,載《東洋史研究》第36卷2期,1977年9月)。
[3]合剌豁魯木—《史集》作哈剌和林,《元史》作和林。突厥語“黑圓石”之意。蒙古國京城。始建於元太宗七年(1235年)。一說得名於鄂爾渾河發源之哈剌和林山,一說得名於鄂爾渾河上源哈剌和林河。由漢族為主的各族工匠建成。城南北約4裏,東西約2裏。大汗宮殿萬安宮在城西南隅。城內有兩個居民區,一為漢人工匠聚居區,一為回回人聚居區,內有市場。有許多官員府邸,十二所佛寺道觀,二座清真寺,一座基督教堂。有四個城門,東門為穀市,西門為羊市,南門為牛、車市,北門為馬市。元世祖定都大都後,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1307年),設和林等處行省,以和林為治所。和林雖失去京城地位,仍為漠北政治經濟中心,元朝以大臣出鎮,派重兵防守,於其地開屯田、建倉廩、設學校。明洪武三年(1370年),元順帝死,太子愛識理達臘繼位,退據和林,複以為京城。由於明軍多次進攻和蒙古貴族的內訌戰爭,和林屢遭破壞,終被廢棄。遺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前杭愛省鄂爾渾河上遊東岸額爾德尼召北麵的哈拉和林。二十世紀中後葉,蘇、蒙考古工作者曾一再對和林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到大量陶、瓷、金屬器,漢代以來的曆代貨幣,並對萬安宮遺址進行過深入仔細的發掘。
第274節
綽兒馬罕箭筒士[1]使巴黑塔惕國歸附了。聽說那裏地方好,物產好,斡歌歹合罕降旨道:
“命綽兒馬罕箭筒士為探馬,駐在那裏,每年把黃金、黃金製品、渾金[2]、織金[3]、繡金[4]、珠子[5]、大真珠[6]、長頸高腿德西馬[7]、駱駝、馱用德騾子送來。”
增援速別額台把阿禿兒而出征的巴禿、不裏、古餘克、蒙格等眾多宗王,使康鄰、乞卜察兀惕、巴隻吉惕(諸部)歸降,渡過額隻勒河[8]、劄牙黑河,攻破篾格惕城,殺斡魯速惕人,把他們擄掠盡絕。擄掠了阿速惕、薛速惕、孛剌兒、蠻可客兒蠻乞瓦[9]等城百姓,使他們歸降了,設置了答魯合臣、探馬赤後回師了。
以前,曾派劄剌亦兒台箭筒士[10]遠征女真[11]、高麗[12];(如今)又派遣也速迭兒箭筒士[13]出征,去增援他們。降旨道:
“可駐在那裏為探馬。”注釋:
[1]綽兒馬罕箭筒士—即第260節之搠兒馬罕箭筒士,見該節注[3]。
[2]黃金製品、渾金—黃金製品,原文為“失剌馬勒阿勒塔壇”,旁譯“黃金有的”。渾金,原文為“納忽惕”,旁譯“渾金”,為一種織物。
[3]織金—原文為“納赤都惕”,旁譯“織金”,即《元史》《輿服誌》、《祭祀誌》之“納失失”、“納失石”、“納失思”,為一種金絲刺繡織物。
[4]繡金—原文為“答兒答思”,複數形,其單數形為“答兒答”,旁譯“繡金”。《五體清文鑒》譯為“妝緞”。村上正二譯作“大馬士革織物”,大馬士革為敘利亞首都,位於該國西南部。
[5]珠子—原文為“速不惕”,旁譯“珠子”。為顆粒較小的真珠。
[6]大真珠—原文為“答納思”,旁譯“大珠”。為顆粒大的真珠。
[7]長頸高腿的西馬—原文為“古主兀兀兒禿思闊勒溫都兒脫必察兀惕”,旁譯“頸項長每腳高西馬每”。
[8]額隻勒河—即第262節之亦的勒河,今伏爾加河。
[9]蠻客兒蠻乞瓦—即第262節之乞瓦綿客兒綿,意為“大城乞瓦”,即今烏克蘭首都基輔。
[10]劄剌亦兒台箭筒士—一說即成吉思汗十三、十四年(1218-1219年)入侵高麗之蒙古副元帥劄剌。那珂通世、王國維等認為即元太宗時入侵高麗之撒裏塔火兒赤。小林高四郎認為即元憲宗三、四年(1253-1254年)所遣征高麗之劄剌亦兒部人火兒赤。《元史憲宗紀》載:“三年癸醜春正月……罷也古征高麗兵,以劄剌兒帶為征東元帥。……四年甲寅夏……遣劄剌亦兒部人火兒赤征高麗。”賴納德認為即《高麗史》所載元憲宗時入侵高麗之車羅大。
[11]女真—原文為“主兒扯惕”,旁譯“女真”。
[12]高麗—原文為“莎郎合思”,旁譯“高麗”。
[13]也速迭兒箭筒士—那珂通世認為可能是元太宗初年隨從撒裏塔火兒赤征遼東、高麗的耶律薛闍或吾也而的別名,也可能是元太宗七年所遣征高麗的唐古的別名。賴納德認為即《高麗史》所載元憲宗時入侵高麗的餘愁達。
第275節
巴禿從遠征乞卜察兀惕人途中,派遣使者向斡歌歹合罕奏道:
“蒙長生天佑護、合罕叔父的福蔭攻破了篾格惕城,俘虜了斡魯速惕百姓,使十一國百姓歸順了。大家商議說:‘在凱旋而歸之前,舉行一次離別宴會吧。’於是,搭起大帳舉行宴會。因為我比這些宗王們年長些,先喝了一、二盞,遂引起不裏、古餘克二人對我不滿,離開宴會上馬而去。上馬離去時,不裏說:‘巴禿與我們同樣高低,為什麽先飲酒,他隻配與有胡須的老婆子比高低,我要用腳後跟踹他,用腳板踏他。’古餘克說:‘我們把那些帶弓箭的老婆子的胸脯打爛!’額勒隻吉歹的兒子哈兒合孫說:‘給他們接上木頭尾巴吧!”我們奉命出征有異心的敵國,正在談論所做的事是否適當的時候,不裏、古餘克二人卻說了這樣的話,以致不歡而散。如今聽憑合罕叔父聖裁!”
第276節
(斡歌歹)合罕聽了巴禿(派人奏告)的這些話,大怒,不準古餘克拜見,說道:
“這下賤的東西,聽了誰的話,竟敢對兄長滿口胡說,他隻不過是隻臭蛋,竟敢與兄長敵對。讓他去當先鋒,攀登山一般高的城,把十個手指的指甲磨盡!讓他去當探馬,攀登建築堅固的城,把五個手指的指甲磨掉!下賤的壞蛋哈兒合孫你跟誰學的,竟敢對我們的親人滿口狂言!讓古餘克、哈兒合孫兩人一同前去!炳兒合孫本該斬首,但(若斬了他,)你們會說朕有偏心。至於不裏,去給巴禿說,朕派人告訴察阿歹兄長,聽憑察阿歹兄長處置吧。”
第277節
宗王忙該[1],那顏阿勒赤歹[2]、晃豁兒台[3]、掌吉[4]等上奏道:
“您的父親成吉思汗曾降旨說:‘野外的事情隻能在野外斷處,家裏的事情隻在家裏斷處。如今引起合罕對古餘克惱怒的事情,是野外的事情,若蒙合罕降恩,可否委付巴禿去斷處。”
合罕聽從了這些話,息了怒,讓古餘克來拜見,用教訓的話責備他說:
“聽說你在出征途中,任意打所有部屬的屁股,不給軍人們留點麵子。你以為斡魯速惕人是害怕你的憤怒而降服的嗎?你以為你獨自使斡魯速惕國降服,就驕傲起來,竟敢與兄長敵對。朕的父汗成吉思汗不曾降旨說:‘人多可怕,水深能讓人死!’嗎?你似乎以為是獨自成事的,其實是在速別額台、不者克[5]兩人的掩護下,眾人一起努力,才使斡魯速惕、乞卜察兀惕投降的。你連一、二個斡魯速惕人、乞卜察兀惕人也沒有(親手)捉住餅,連個山羊蹄子也沒有獲得過,竟充起好漢來,一出家門,好像什麽也都是你獨自成事的,招惹是非!(幸虧)有忙該、阿勒赤歹、晃豁兒台、掌吉等人,在(朕)身邊伴從,平息了(朕的)怒氣,做了釡中止沸的寬杓,使(朕的心情)平靜下來,好吧,野外的事由巴禿斷處。古餘克、哈兒合孫兩人聽憑巴禿處理。不裏則由察阿歹兄長處理。”注釋:
[1]宗王忙該—即元憲宗蒙哥《秘史》前文譯作蒙格。見第270節注[13]。
[2]那顏阿勒赤歹—那珂通世認為此人即第226節的成吉思汗的侍衛千人長、開國功臣亦魯該的親族劄剌亦兒氏人阿勒赤歹。
[3]晃豁兒台—據後文第278節所載,此人為宮內的劄撒兀勒(糾察執法官),與宿衛們一起整治出入宮廷的人。
[4]掌吉—即第202節之第五十四位功臣苟吉,見該節注[56]。
[5]不者克—《元史》作拔綽。拖雷庶子,蒙哥、忽必烈、阿裏不哥之庶弟。母乃蠻氏。隨從長兄蒙哥參加拔都西征,曾參與攻打欽察、斡羅思等地之戰。
第278節
斡歌歹合罕又降旨道:
“茲重新宣諭侍奉父汗成吉思汗的宿衛、箭筒士、侍衛、全體輪番護衛士們的職守,降旨宣諭如下:如今仍應遵守父汗以前的規定行事!”
降旨道:
“箭筒士、侍衛們,遵守以前的規定,各自執行白天的職守,日落前,交班給宿衛,外出住宿!”
降旨道:
“夜間,宿衛與朕同住宿,站在門旁、帳廬周圍。宿衛在宮帳前後巡視。日落後,宿衛可逮捕任何夜行者宿下。眾人散去之後,除值宿的宿衛之外,若有人混進來,宿衛可要把他逮捕,劈開他的頭。夜間若有人來急報要事,要先對宿衛
蒙古秘史說明,同宿衛一起站在帳廬後麵稟報。晃豁兒台、失剌罕等劄撒兀勒[1]與宿衛門一起整治出入宮廷的人。額勒隻吉歹雖是親信,夜間從宿衛麵前走過,也曾被宿衛逮捕;這樣隻遵照聖旨行事的宿衛,是可倚靠的。”
降旨道:
“不可探問宿衛的人數,不得在宿衛的坐處前行走,不得在宿衛之間行走。在宿衛之前、宿衛之間行走的人,宿衛可予以逮捕。宿衛可沒收探問宿衛人數的人那天所騎的馬、鞍、轡和所穿的衣服。任何人不得坐在宿衛坐位的前麵。宿衛管理纛、鼓、儀槍、器皿,提調飲料、食物和肉類。”
降旨道:
“宿衛掌管宮帳、車輛。若朕不親自出征,宿衛不得離朕出征。朕等放鷹圍獵時,酌留一半(宿衛)照看宮帳、車輛,另一半宿衛與朕同行。由宿衛中的營盤官(嫩禿兀臣)搭建宮帳。宿衛(中的)門衛(額兀迭臣)站立在門旁。眾宿衛一千名由合答安掌管。”
又,委派各班宿衛長時降旨道:“合答安[2]、不剌合答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阿馬勒、察納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合歹[3]、豁裏合察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牙勒巴黑、合剌兀答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又,合答安、不剌合答兒兩人掌管的一班,阿馬勒、察納兒兩人掌管的一班,這兩班在宮帳的左邊紮營入值。合歹、豁裏合察兒兩人掌管的一班,牙勒巴黑、合剌兀答兒兩人掌管的一班,這兩班在宮帳的右邊紮營入值。這四班宿衛均由合答安掌管。宿衛要在朕的身邊、在宮帳周圍站立,壓著門而臥。從宿衛中派兩人進入宮帳內掌管酒局。”
又降旨道:
“也孫帖額、不乞歹、豁兒忽答黑、剌巴勒合四人[4]各掌管一班,掌管四班佩帶箭筒的侍衛,率領值班的箭筒士入值。”
又,各班侍衛長由以前掌管的長官的親族中委任。以前掌班的阿勒赤歹、晃豁兒塔孩[5]兩人互相商議著掌管一班侍衛入值。帖木迭兒、者台兩人互相商議著掌管一班侍衛入值。忙忽台掌管後衛,掌管一班侍衛入值。
(斡歌歹)合罕又降旨道:
“眾那顏(官長)以額勒隻吉歹為首長,依照額勒隻吉歹說的話行事。”
又降旨道:
“應值班者入值,若有誤班依照以前聖旨規定,應受杖責三下的教訓。應值班者第二次誤班,應受杖責七下的教訓。若該人身體無病,又未向該班長官請假,而第三次誤班,這是該人已不願為朕效力,應受杖責三十七下的教訓,並流放於
蒙古秘史眼見不到的遠方。又,各班長官若不點視班的值班者,而造成有人誤班,該班長官應受懲罰。又,各班長官應在入值時、交班時再三將這道聖旨宣諭於輪番護衛士們。聽了聖旨而誤班的輪番護衛士,要按照聖旨規定治罪。若沒把這道聖旨宣諭給輪番護衛士們聽,罪在各班長官。又,各班長官未經朕的允許,不得倚仗長官地位,擅自處罰與爾同等地入值效力的朕的輪番護衛士們。若(護衛士)有違法者,可稟告於朕,當處死者,朕處斬之,該懲罰者,朕教訓之。若倚仗長官地位,不稟告於朕,擅自動手腳懲罰,以拳打的,就回報以拳。用杖打的,就回報以杖。”
又降旨道:
“朕的輪番護衛士的地位,高於在外的各千戶長。朕的輪番護衛士的牽從馬者(闊脫臣)的地位,高於在外的各百戶長、十戶長。若在外的千戶長,與朕的輪番護衛士鬥毆,則應懲罰該千戶長。”注釋:
[1]劄撒兀勒—村上正二譯作“檢非違使”。為維持宮廷內秩序、糾察不合法行為、情況的官職。可譯為糾察執法官。
[2]合答安—即第202節之第六十三位功臣合答安。見該節注[65]。
[3]合歹—那珂通世認為,此合歹即第八十四位開國功臣合歹駙馬。參閱第202節注[86]。[4]也孫帖額、不乞歹、豁兒忽答黑、剌巴勒合四人—即第225節所載成吉思汗時的四班箭筒士長也孫帖額、不吉歹、火兒忽答黑、剌卜勒合四人。元太宗時,此四人仍為四班箭筒士長。
[5]晃豁兒塔孩—那珂通世認為即第277節與阿勒赤歹連名的晃豁兒台。
第279節
斡歌歹合罕又降旨道:
“朕的父親成吉思汗辛苦建立了國家,因此不能讓百姓們受苦,要使他們安安頓頓地享受幸福。朕坐在汗父現成的大位裏,不能讓百姓受苦。每年讓百姓從每群羊中繳納一隻二歲羊做湯羊。每百隻羊,繳納一隻羊,救濟窮人們[1]。宗王們帶著眾多軍、馬、輪番護衛士聚會,怎可每次向百姓征收飲食?可由各處千戶出母馬擠奶讓擠馬奶人放牧,讓管營盤人經常出來代替牧放馬駒人(兀訥忽臣)。宗王們聚會,朕應給與賞賜,要把緞匹、銀錠[2]、箭筒、弓、鎧甲、器械裝入倉庫,派守庫人看守。從各地挑選避庫人[3]、管糧米人看守。還要分給百姓營地(嫩
蒙古秘史禿黑)和水,使他們有駐紮的營地。可否從各千戶中選取避營地人(嫩禿兀臣)?又,曠野地方除野獸外,別無所有,為使百姓能住得寬敞,派察乃、委兀兒台兩人管營地人為首,在曠野裏挖掘水井。又,我們的使臣來往,使得百姓也沿途奔馳,來往的使臣其行程遲延,百姓也勞累受苦。如今朕頒布定製,由各處千戶,派出劄木臣[4]和馬夫(兀剌阿臣),在各處設置驛站。使臣們無緊要事,不得沿著百姓處來往,而要沿著驛站來往。這樣做行吧?這些事是察乃[5]、孛勒合答兒[6]兩人想到,向朕提議的。朕似覺可行,請察阿歹兄長裁決。所說這些事如果適當,您也讚成,就請察阿歹兄長做主吧!”
於是,派人詢問察阿歹去了。
察阿歹兄長對於所問的這些事,全都讚成,派人來說:
“就這麽辦吧。”
察阿歹兄長又派人來說:
“我從這裏相迎,把驛站相接通。我再從這裏派使臣到巴禿那裏,讓巴禿也把他那裏的驛站(與我們這邊)相迎著接通起來。”
又派人來說:
“在所有這些事中,設置驛站的事,是最好的事。”
[7]注釋:
[1]關於元太宗所定輸納家畜稅額,《元史太宗紀》載:“元年已醜(1229年)……敇蒙古民有馬百者輸牝馬一,牛百者輸牸牛一,羊百者輸羒羊一,為永製。”又《大元馬政記》載:“太宗皇帝五年癸巳(1233年)聖旨,其家有馬、牛、羊及一百者,取牝馬、牝牛、牝羊各一頭入官。牝馬、牝牛、牝羊及十頭,則亦取牝馬、牝牛、牝羊各一頭入官。若有隱漏者,盡行沒官。”
[2]銀錠—原文為“速客思”,複數形,旁譯“銀錠”,單數形為“速客”。速客,原為蒙古語“斧”之意。蒙古國的銀一大錠為五十兩,其形似斧,故被稱為“速客”。
[3]管庫人—原文為“巴剌合臣”,兼有管城人、管庫人之意,此處為管庫人之意。
[4]劄木臣—原文“劄木臣”,旁譯“站戶”,元代文獻做“站赤”。此詞兼有掌管驛站人(站官)和站戶(承擔驛站供應的馬、馬夫、飲食分例等的人戶)之意。
[5]察乃—即第226節成吉思汗的侍衛千人長,為兀魯兀惕氏人主兒扯歹的親族。參閱該節注[2]。
[6]孛勒合答兒—即第278節元太宗的宿衛長之一不剌合答兒,他與合答安兩人共同掌管一班宿衛士。
[7]關於元太宗置倉庫、設驛站,《元史》本紀有記載。《元史太宗紀》曰:“元年已醜(1229年)……始置倉廩,立驛傳。”
第280節
於是,斡歌歹合罕說:
“察阿歹兄長,巴禿等右翼宗王們,斡惕赤斤那顏、也古等左翼宗王們,本部的公主、駙馬、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們,全都讚成了。大家讚成說:‘獻給海洋合罕(答來因合罕)的湯羊,每年一群羊裏隻出一隻二歲羊,算不了什麽。從一百隻羊中出一隻一歲羊周濟窮人,是件好事。設置驛站,派出管驛站人、馬夫,使眾百姓安寧,使臣來往也方便了。’大家都讚成了。”
(斡歌歹合罕)的聖旨經與察阿歹兄長商議,征得了察阿歹兄長同意。於是,按照合罕聖旨,從眾百姓中,從各處各千戶中,每年從每群羊中出一隻二歲羊為湯羊,從每百隻羊中出一隻一歲羊(周濟窮人)。出母馬,設置放牧馬駒人。派出管驛站人、馬夫、斟酌設置各處驛站,命阿剌淺[1]、脫忽察兒兩人掌管整治此事。每個驛站設馬夫二十名,各站均有二十名馬夫。
(斡歌歹合罕)降旨道:
“驛站備用得騸馬、(給使臣的)分例的羊、擠奶的母馬、駕車的牛、車輛等,若比朕所規定的缺了一根短繩就沒收其家產之半入官,若缺少了一小段車軸,也沒收其家產之半入官!”注釋:
[1]阿剌淺—村上正二認為,此人即《長春真人西遊記》所記伴隨成吉思汗西征的通事阿裏鮮,為河西人。
第281節
斡歌歹合罕說:
“朕坐在父汗的大位上,在父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出征金國,滅掉了金國。朕做的第二件是,為使我們的使臣在路上疾馳,以及搬運所需用的東西,設置了驛站。朕做的又一件事是,在沒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使百姓得到水和草。朕還做的(第四件事)是,在各處城邑的百姓中,設置了先鋒、探馬臣,使百姓能過安定生活。在父汗之後,朕增添了這四件事。
奉父汗之命坐在大位上,朕承擔著統治眾百姓的重任,但朕卻沉湎於酒[1],這是朕的過錯,是朕的第一件過錯。朕的第二件過錯是,無理地聽從婦人的話,
蒙古秘史娶了斡惕赤斤叔父所屬百姓中的女子[2],犯了錯誤。身為國君、合罕,做了無理的錯事,這是朕的一件過錯。還有暗害了為朕父汗效力的多豁勒忽,這就是過錯。如今誰還肯為朕如此效力呢?不了解在朕父汗的眾人麵前循理謹慎的人而加以暗害,這是朕應該自責的。還有,朕隻怕天地所生的野獸跑到兄弟們處去,竟貪心地築起寨牆攔堵,以致兄弟們發出怨言,這也是一件過錯。
(總之,)朕在父汗之後,增做了四件事,也做了四件錯事。”注釋:
[1]酒—原文為“孛兒、答剌孫”,旁譯“葡萄酒、酒”。關於元太宗嗜酒,見《元史太宗紀》十三年十一月條,及《元史耶律楚材傳》。
[2]娶了斡惕赤斤叔父所屬百姓中的女子—元太宗時,有從民間選取少女之事,《元史太宗紀》載:九年(1237年)“六月,左翼諸部訛言括民女。帝怒因括以賜麾下。”又,參閱《史集》漢譯本第二卷,第110-111頁,窩闊台軼事第四十七則。
第282節
會聚在一起舉行了[1]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會議[2]後,鼠兒年[3]七月[4],帳殿群駐紮在客魯漣河的闊迭額阿剌勒[5]的朵羅安孛勒答黑[6]與失勒斤扯克兩山之間時,寫畢(此書)。注釋:
[1]會聚在一起舉行了—原文為“忽裏周”。在《秘史》古蒙文原文中,帶有後綴“周”(-u)或“抽”(-u)的副動詞常表示“進行著”的動作(漢譯時可加助詞“著”,但也常表示“完成了”的動作)。例如,《秘史》第247節:“其後,成吉思汗於羊兒年(辛未年,1211年)出征金國,先取了撫州,越過了野狐嶺,又取了宣德府,派遣者別、古亦捏克把阿禿兒二人為先鋒,到達居庸關。”在這段話裏,“取了撫州”和“取了宣德府”的“取了”,古蒙文原文都是“阿卜抽”;“越過了野狐嶺”的“越過了”,古蒙文原文為“答巴周”;這三個副動詞,都表示一個接著一個地完成的動作,而非同時進行著的幾個並行動作(這段話的意思並非同時分兵四路:一路攻取哀州,一路攻取宣德府,一路越過野狐嶺,一路由者別等充當先鋒進向居庸關)。
由此可見,在《秘史》十三世紀古蒙文中,帶有後綴“周”或“抽”的副動詞有時為正在進行時,有時為過去完成時。
《秘史》本節此處之“忽裏周”為過去完成式副動詞,表示完成了的動作,應譯作“會聚在一起舉行了”。
[2]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會議—《秘史》古蒙文原文為“忽裏台”,拉施特《史集》作“忽裏勒台”。古蒙語願意為“聚會、會議”。十一、二世紀時為蒙古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貴族議事會議,凡部落、氏族貴族們推選領袖、舉行軍事行動、訂立誓約等大事,均需召開忽鄰勒塔議決。參加忽鄰勒塔者主要為部落、氏族貴族,有時還有貴族的得力心腹人員列席參加討論(但無權參與議決),至於一般牧民、奴隸等均無參加議事的權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忽鄰勒塔為蒙古國的最高國事會議,其主要職能為:推選蒙古大汗、議決重大軍事征伐行動、頒布法令等。參加者為成吉思汗家族各係宗王、貴戚、大臣、大將。
在蒙古國擴展為世界大帝國後,忽鄰勒塔製被推廣於統治中亞、西亞、東歐的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欽察汗國。在蒙古帝國的宗藩四大汗國中,推選蒙古汗、議決軍政大事、訂立各汗國間的盟約等均需召開忽鄰勒塔。
“也客”,蒙古語“大”之意。被稱為“也客忽鄰勒塔”或“也客忽裏勒塔”者,在史籍中僅有1240年窩闊台被推選為大汗,1251-1252年蒙哥被推選為大汗及接著處置反叛的宗親所舉行的忽鄰勒塔等極少數幾次。一般推選大汗、議決重大軍事行動、頒布法令及四大汗國舉行的忽鄰勒塔,均僅稱“忽鄰勒塔”,而不稱“也客忽鄰勒塔”。“也客忽鄰勒塔”實為特別隆重盛大的“忽鄰勒塔”。因此,應譯為“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會議”。
[3]鼠兒年—《秘史》本節明確記載了本書寫畢於鼠兒年七月舉行“也客忽鄰勒塔”於客魯漣河闊迭額阿剌勒地區時期(舉行“也客忽鄰勒塔”之時或舉行之後不久)。因此,這個鼠兒年關係到《秘史》成書的年代。
中外學者均根據本節的記載,以致認為《秘史》成書於某一個鼠年(子年)。於是關於《秘史》成書年代,有1228年(戊子年)說,1240年(庚子年)說,1252年(壬子年)說,1264年(甲子年)說,等等。
過去大多數學者都主張這一鼠年為庚子年(1240年),這些學者有我國的徐鬆、李文田、屠寄等,國外的那珂通世、巴托兒德、符拉基米爾佐夫、伯希和、柯津、海涅什、服部四郎、達木丁蘇隆、普哈、岩村忍等。但這些學者誰也沒有提出過具有充分根據的論證。他們隻是根據《秘史》的內容寫到窩闊台在位晚年為止,但尚未述及窩闊台之死,便認為《秘史》本節所說的成書之年為窩闊台去世前一年的鼠年,也即庚子年(1240年)。
庚子年說的致命弱點是沒有任何史料根據,也不符合當年曆史實際情況。因為,中外史料均未提到過這一年召開過忽鄰勒塔,這一年並無重要大事需要召開忽鄰勒塔,而且這一年鼠年七月或七月以前,眾多主要宗王(如貴由、拔都、蒙哥等)、大將(速不台等)均在數萬裏外的西征戰場上,尚未返回蒙古,怎麽可能召開“也客忽鄰勒塔”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大會呢?
由於庚子年(1240年)說的沒有史料根據和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致命弱點,後來,一些學者(如丁謙、植村清二、李蓋提、羅依果等)提出了戊子年(1228年)說,認為《秘史》
蒙古秘史第1至268節或第1至246節寫成於戊子年(1228年)七月推選窩闊台即位的也客忽鄰勒塔時,其餘13節(第269-281節)或35節(第247-281節)是後來續補的。尾跋第282節原挨在第268節或第246節之後,後來被移置到第281節之後。
戊子年的致命弱點是將窩闊台即位、舉行也客忽鄰勒塔之年誤認為是《秘史》誤記的戊子年鼠年。而實際上,根據《元史太宗紀》、《聖武親征錄》及大量其他漢文載籍的記載,窩闊台即位、舉行也客忽鄰勒塔為已醜牛年(1229年)七至八月。如果《秘史》確是戊子鼠年(1228年)七月寫畢,並加上尾跋,那麽怎麽可能在已醜牛年(1229年)窩闊台即位、也客忽鄰勒塔舉行的整整一年之前,就寫出“舉行也客忽鄰勒塔,鼠年七月……寫畢”的跋語呢?如果《秘史》作者是在戊子鼠年的第二年已醜年七月舉行也客忽鄰勒塔時寫畢,並加上尾跋的,那又怎麽可能在當年當時就把牛年錯記成鼠年呢?
其他甲子(1264年)等鼠年說,都缺乏史料根據,提不出有充分根據的論證,因此,都難以站得住腳。
1941年,法國學者格魯塞在其所著《蒙古帝國》(博卡德編《世界史》叢書卷八之三,1941年巴黎版,近年有商務印書館中譯本)中,對大多數學者所主張德《秘史》成書庚子年(1240年)說表示懷疑。他認為《秘史》可能成書於下一個鼠年,即壬子年(1252年)。他所提出的理由是:《秘史》第281節所記窩闊台對其在位時功過之反省辭,似乎源於窩闊台死後人們對他德議論(見《蒙古帝國》第303頁注1),其次是《秘史》第255節暗示了皇位將從窩闊台後裔轉移於拖雷後裔(見《蒙古帝國》第230頁注)。格魯塞在該書中關於秘史》成書於壬子年(1252年)的看法很簡短,他隻是簡單地表示了以下他的看法,並沒有詳加具體論證,因此數十年間沒有獲得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和充分重視。
大鈞於十多年前發表在《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1期德《<蒙古秘史>成書年代考》,根據《秘史》本身的記載及中外史料進行充分分析研究,具體論證了《秘史》成書於壬子年(1252年)。
根據對《秘史》及中外史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秘史》不可能成書於戊子年(1228年)、庚子年(1240年)、甲子年(1264年)及1264年以後的其他任一鼠年(子年)的七月,而壬子年(1252年)七月是唯一可以得到合力解釋的《秘史》成書年月。
蒙古大汗之位從窩闊台後裔轉移於拖雷後裔,推選蒙哥為大汗的也客忽鄰勒塔,從辛亥年(1251年)夏六月開始,一直延續到壬子年(1252年)春才結束,共延續了約十個月之久。為什麽這次忽鄰勒塔會延續這麽長時間呢?因為蒙哥於辛亥年六、七月時被推選為大汗後,不久便發生了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及其黨羽諸將、僚屬逮捕、審訊,並陸續通過尚未散會的忽鄰勒塔,議決對參加叛亂的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那顏的懲治、處理辦法,為鞏固政權,還議決了對所有未參加叛亂的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的處置措施。因此,直到壬子年(1252年)春,這次持續十個月的也客忽鄰勒塔才告結束,從各地來赴會的各係宗王才陸續回去。這次也客忽鄰勒塔結束約三個多月後,《秘史》寫畢於舉行這次也客忽
蒙古秘史鄰勒塔的闊迭額阿剌勒地區(原成吉思汗大斡兒朵所在地區)。
《秘史》的撰寫明顯地帶有鞏固蒙哥新政權的政治目的。
《秘史》第255節寫出了1219年成吉思汗出發西征前預定窩闊台為大位繼承者後,窩闊台與成吉思汗的對話。窩闊台說:“今後我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吧!但是如果今後我的子孫中出了盡避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孫,出了麋鹿敢在他麵前穿越,老鼠敢在後麵走的無能子孫,那又怎麽辦?”成吉思汗說:“斡歌歹(窩闊台)的子孫中如果出了即便裹上草,牛也不吃即便裹了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孫,難道朕的子孫中連一個好的也不會有嗎?”
《秘史》所記述的這樣的對話,與窩闊台即位時,諸王、群臣對他所立下的誓詞恰好相反。據拉施特《史集》記載,在推選蒙哥為大汗時,窩闊台後裔的忠實追隨者劄剌亦兒部人額勒隻帶表示反對說:“(窩闊台即位時,)你們曾全體一致議決並說道:直到那時,隻要是從窩闊台合罕子孫出來的,哪怕是一塊(臭)肉,如果將它包上草,牛也不會去吃那草,如果將它塗上油脂,狗不會瞧它一眼,我們仍要尊奉他為大汗,任何其他人都不得登上寶位。(如今)為什麽另搞一套呢?”(《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一分冊,第154頁)又據《史集》記載,窩闊台之子貴由即位時,全體諸王、那顏對他一致立下了同樣的誓詞:“隻要你的家族中還留下了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會吃的一塊肉,我們都不會把汗位給別人。”(《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17頁)
將《史集》的這二段記載與《秘史》第255節所寫成吉思汗所說的話(如果窩闊台子孫中出了裹上草、油脂,牛、狗都不吃的不肖子孫,難道朕的子孫中連一個好的也不會有嗎?)對照起來加以分析,應當認為《秘史》所載成吉思汗說的這段話是後人蓄意偽造的,因為據《秘史》第254、255節的記載,成吉思汗說這段話時,有拖雷、察合台、窩闊台及眾多那顏在場,如果成吉思汗真的說過這段話,那末在成吉思汗去世不過二年、窩闊台即位的1229年秋時,包括拖雷、察合台等當時在場的人的諸王、那顏們怎麽敢全體一致地向窩闊台立下完全違背成吉思汗金言的誓言呢?窩闊台這個素來順從其父成吉思汗意誌的謹厚者,怎麽會接受違背其父成吉思汗金言的誓言呢?
後人蓄意偽造這段成吉思汗金言,是為了達到重大的整治目的。窩闊台在位時以及貴由汗在位時,當然不會有人偽造這段成吉思汗金言。在窩闊台去世後,尤其是貴由汗去世後,拔都大力支持拖雷之子蒙哥對窩闊台後裔、察合台後裔諸王展開鬥爭奪取大汗之位,為了對抗窩闊台即位時、貴由即位時諸王、群臣全體一致立下的大汗之位永遠屬於窩闊台子孫的誓詞,蒙哥的親信蓄意偽造了這段成吉思汗金言,蒙哥即位後不久被寫進了《秘史》。
《秘史》中多處記載了蒙哥即位之前圍繞著爭奪大汗之位的鬥爭,拙赤、拖雷兩係與窩闊台、察合台兩係之間的尖銳矛盾。
《秘史》第275節記拔都從欽察草原遣使奏告窩闊台,說貴由、不裏(察合台之孫)在西征結束的宴會上狂妄地辱罵了他。第276節記窩闊台聽到拔都的奏告,對貴由大為惱怒,
蒙古秘史不許貴由覲見他。第277節記窩闊台當麵訓斥貴由暴躁驕橫、無能而逞能。這三節所記故事中的許多情節,反映了拙赤子孫與窩闊台子孫、察合台子孫的尖銳矛盾。從故事中極意貶低、醜化貴由來分析,故事的編造不可能出自窩闊台或貴由在位時他們的親信及禦用文人。故事的許多情節顯然是適應拔都支持蒙哥奪取大汗之位的政治需要,由蒙哥的親信編造的,在蒙哥即位後不久被寫入《秘史》。
在《秘史》中,蒙哥之父拖雷是成吉思汗諸子中唯一被描寫為完美無缺的高大形象的人。《秘史》第251、259節記敘拖雷的輝煌戰功,第272節記窩闊台得了重病,拖雷發揚了無比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顧全大局,代替作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窩闊台死去。
與拖雷的高大光輝形象相比,在《秘史》中,成吉思汗其餘諸子的形象都顯得暗淡無光。例如,《秘史》第254節記拙赤與察合台在成吉思汗預立繼位者時發生爭吵,表現出兩人,尤其是察合台的粗魯、暴躁。《秘史》第260節記拙赤、察合台、窩闊台三人攻下兀籠格赤後,把各城百姓們分取了,一點也沒留下給成吉思汗,以致成吉思汗對三人發怒,三天沒讓他們覲見。《秘史》第281節記的窩闊台嗜酒、娶其叔斡惕赤斤所屬部眾的女子、暗害忠於成吉思汗的朵豁勒忽等過錯。
根據《秘史》中渲染拖雷的戰功、美德,突出拖雷形象,貶低窩闊台、察合台及其子孫的多出記敘來分析,《秘史》應成書於蒙哥即位後的次年鼠年(壬子,1252年),而非窩闊台在位時的鼠年(庚子,1240年),也非窩闊台即位前一年的鼠年(戊子,1228年)。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本節所記本書寫畢的鼠兒年,應為壬子年(1252年),而非庚子年(1240年)、戊子年(1228年)及任何其他子年(1264年等)。
[4]七月—原文為“忽闌撒剌”,旁譯“七月”。
[5]闊迭額阿剌勒—見第136節注[3]。
[6]朵羅安孛勒答黑—見第136節注[4]。
[7]失勒斤扯克—山名。
斡歌歹合罕又派人去與察阿歹兄長商議說:
“朕坐在父汗成吉思汗的現成的大位上,豈不要被人說:憑什麽能力坐上大位?咱們的父汗尚未把漢地百姓的金帝完全征服,如果察阿歹兄長同意,朕如今去出征金國。”
遂派人去與察阿歹商議。
察阿歹兄長讚成了他的意見,派人來說:
“這又何妨。把老營(阿兀魯黑)托付給好人,你就出征吧!我也從這裏發兵。”
(斡歌歹合罕)遂委派斡勒答合兒箭筒士[1]留守諸大行宮(也客思斡兒朵思)。注釋:
[1]斡勒答合兒箭筒士—《史集》作兀勒都忽兒那顏、兀勒都兒箭筒士。劄剌亦兒部人。成吉思汗時為箭筒士、禦前千戶的百戶長,掌管四大斡兒朵(行宮)。元太宗出征金國時,他奉旨留守諸大行宮(參閱《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二分冊,第364頁;第二卷,第368頁)。
第272節
兔兒年(辛卯,1231年),斡歌歹出征金國,派出者別為先鋒,擊敗金軍,殺得金軍積屍如爛木堆。追擊著越過了居庸關。又派遣軍隊到各地攻打各城。斡歌歹合罕駐營於龍虎台[1]。
在那裏,斡歌歹合罕得了病,口不能言。得病難過時,(人們)讓巫師、占卜者占卜,他們說:
“金國的土地神、水神,因為他們的百姓、人口被擄,各城被毀,所以急遽為祟。”
占卜時,許(神)以百姓、人口、金銀、牲畜、替身禳之,(神)不答允,為祟愈急。占卜時,又問(神):
“可以用親人作替身嗎?”
這時,(作祟放慢了,斡歌歹合罕)睜開了眼睛索取水喝,問道:
‘怎麽啦?“
巫師奏稟說:
“金國的土地神、水神們,因為他們的地方和水被毀,百姓、人口被擄,急遽作祟,占卜時許(神)以別的什麽為替身禳之,(神)作祟愈急。又問:可否用親人作替身,作祟就放慢了。如今聽憑聖裁。“
(斡歌歹)降旨說:
“如今朕身邊的宗王有誰?”
宗王拖雷[2]正在他身邊,就說:
“神聖的父汗成吉思汗像選騸馬、擇羯羊般地在諸兄弟之中選中了合罕兄長你,把他的大位指給了你,讓你擔當了統治百姓的重任。讓我在合罕兄長身邊,把你忘記的事提說,在你睡著了時喚醒。如今如果失去了我的合罕兄長你,我向誰去提說忘記的事,誰睡著了要我去喚醒呢?如果合罕兄長你真有個不測,眾多蒙古百姓將成為遺孤,金國人必將快意讓我來代替我的合罕兄長吧。我曾劈開鱒魚的脊,橫斷鱏魚的背。我曾戰勝亦列,刺傷合答。我麵貌美好,身材高大。(可以侍奉神。)巫師你來詛咒吧!”
說著,巫師就詛咒了,把詛咒的水讓拖雷大王喝了。
拖雷坐了片刻,說道:
“我醉了,等我醒過來時,請合罕兄長好好照顧孤單年幼的侄兒們、寡居的弟媳吧!我還說什麽呢?我醉了。”
說罷出去,就去世了[3]。事情的經過就是如此。
236
蒙古秘史注釋:
[1]龍虎台—見第247節注[5]。《秘史》中常將成吉思汗征金、西征之事與元太宗時征金、西征之事混淆不清。成吉思汗為征金時的駐地,元太宗征金時未曾駐營於龍虎台,而曾駐於官山九十九泉(今內蒙古卓資北灰騰梁。)
[2]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蒙哥汗、元世祖之父。1213年,隋父征金,攻掠河北、山東州縣。1219年,隋父西征花剌子模國。1221年,分率一軍攻入呼羅珊,攻克馬魯、你沙不兒、也裏等城。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作為幼子繼承其大部分軍隊、領民、領地,並監國二年。1231年,率三萬餘精騎,出寶雞,假道宋境,沿漢水東下,至鈞州渡漢水北上。1232年初,大破金軍於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南)。同年,病死於北歸途中。憲宗元年(1251年),追諡景襄皇帝(見《元史》卷1《太祖紀》、卷115《睿宗傳》,《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第二卷)。
[3]關於拖雷之死,《元史》卷115《睿宗傳》載:“壬辰(1232年)春……(拖雷)奮擊(金兵)於三峰山,大破之……太宗尋至……遂從太宗收定河南諸郡。四月,由半渡入真定,過中都,出北口,住夏於官山。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禱於天地,請以身代之,又取巫覡祓除釁滌之水飲焉。居數日,太宗疾愈,拖雷從之北還,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
第273節
(斡歌歹合罕)討平了金帝,將他改名為“小廝”,擄掠了其金銀、文緞、財物、淮馬[1]、小廝。設置了先鋒、探馬臣[2],在南京、中都等各處城邑設置了答魯合臣後,(斡歌歹合罕)平安地回到了哈剌豁魯木[3]住下。注釋:
[1]淮馬—原文為“阿剌沙思”,旁譯“淮馬”。村上正二認為:為金國內出產的非上等的、遭到蒙古人輕蔑的低背的矮馬。姚從吾說:“應是指當年金朝所屬……淮水一帶所產的馬。”
[2]探馬臣—《元史》作探馬赤。楊誌玖等認為,探馬赤為蒙元軍種之一,蒙古國時期為從各千人隊、百人隊抽選組成的、包含有各部落人的精銳部隊,作戰時充當先鋒,後為鎮戍各地的鎮戍軍(見楊誌玖《元史三論》中所收論探馬赤軍諸文)。那珂通世認為:“探馬,鎮戍之義。探馬臣即鎮戍官,探馬赤軍即鎮戍之兵。”(《成吉思汗實錄》1943年再版,第543頁)護雅夫等認為:元代探馬赤為投下領地所屬軍隊,其構成為部族單位,自成一體,建立探馬赤軍為投下領主之特權,僅限於建立蒙古帝國有功勳之蒙古部族長有此特權。故探馬赤
蒙古秘史為不同於蒙古中央政府直屬之蒙古軍或漢軍的私屬軍隊,經常為堅強的先鋒軍,擔當南方占領地區的治安維持,屯駐於主要城市。但進入元朝後,軍隊集權化,探馬赤軍也成為整理對象,後來從一般民戶中編成探馬赤軍(見護雅夫:《探馬赤部族考序說》,載《史學雜誌》第54卷6期;《試論元初探馬赤部族》,載《北亞學報》卷3)。萩原淳平認為探馬赤的語源為意為“收集”的塔馬及意為“印章”的塔馬合,探馬赤軍即被收集起來的、烙有領主的烙印的社會最底層的隸屬民組成的軍隊,在作戰時擔任最危險、艱辛的先鋒,後又擔任活潑好動的蒙古遊牧騎軍不願擔任的死板的鎮守任務(見其《試論木華黎國王麾下探馬赤》,載《東洋史研究》第36卷2期,1977年9月)。
[3]合剌豁魯木—《史集》作哈剌和林,《元史》作和林。突厥語“黑圓石”之意。蒙古國京城。始建於元太宗七年(1235年)。一說得名於鄂爾渾河發源之哈剌和林山,一說得名於鄂爾渾河上源哈剌和林河。由漢族為主的各族工匠建成。城南北約4裏,東西約2裏。大汗宮殿萬安宮在城西南隅。城內有兩個居民區,一為漢人工匠聚居區,一為回回人聚居區,內有市場。有許多官員府邸,十二所佛寺道觀,二座清真寺,一座基督教堂。有四個城門,東門為穀市,西門為羊市,南門為牛、車市,北門為馬市。元世祖定都大都後,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1307年),設和林等處行省,以和林為治所。和林雖失去京城地位,仍為漠北政治經濟中心,元朝以大臣出鎮,派重兵防守,於其地開屯田、建倉廩、設學校。明洪武三年(1370年),元順帝死,太子愛識理達臘繼位,退據和林,複以為京城。由於明軍多次進攻和蒙古貴族的內訌戰爭,和林屢遭破壞,終被廢棄。遺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前杭愛省鄂爾渾河上遊東岸額爾德尼召北麵的哈拉和林。二十世紀中後葉,蘇、蒙考古工作者曾一再對和林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到大量陶、瓷、金屬器,漢代以來的曆代貨幣,並對萬安宮遺址進行過深入仔細的發掘。
第274節
綽兒馬罕箭筒士[1]使巴黑塔惕國歸附了。聽說那裏地方好,物產好,斡歌歹合罕降旨道:
“命綽兒馬罕箭筒士為探馬,駐在那裏,每年把黃金、黃金製品、渾金[2]、織金[3]、繡金[4]、珠子[5]、大真珠[6]、長頸高腿德西馬[7]、駱駝、馱用德騾子送來。”
增援速別額台把阿禿兒而出征的巴禿、不裏、古餘克、蒙格等眾多宗王,使康鄰、乞卜察兀惕、巴隻吉惕(諸部)歸降,渡過額隻勒河[8]、劄牙黑河,攻破篾格惕城,殺斡魯速惕人,把他們擄掠盡絕。擄掠了阿速惕、薛速惕、孛剌兒、蠻可客兒蠻乞瓦[9]等城百姓,使他們歸降了,設置了答魯合臣、探馬赤後回師了。
以前,曾派劄剌亦兒台箭筒士[10]遠征女真[11]、高麗[12];(如今)又派遣也速迭兒箭筒士[13]出征,去增援他們。降旨道:
“可駐在那裏為探馬。”注釋:
[1]綽兒馬罕箭筒士—即第260節之搠兒馬罕箭筒士,見該節注[3]。
[2]黃金製品、渾金—黃金製品,原文為“失剌馬勒阿勒塔壇”,旁譯“黃金有的”。渾金,原文為“納忽惕”,旁譯“渾金”,為一種織物。
[3]織金—原文為“納赤都惕”,旁譯“織金”,即《元史》《輿服誌》、《祭祀誌》之“納失失”、“納失石”、“納失思”,為一種金絲刺繡織物。
[4]繡金—原文為“答兒答思”,複數形,其單數形為“答兒答”,旁譯“繡金”。《五體清文鑒》譯為“妝緞”。村上正二譯作“大馬士革織物”,大馬士革為敘利亞首都,位於該國西南部。
[5]珠子—原文為“速不惕”,旁譯“珠子”。為顆粒較小的真珠。
[6]大真珠—原文為“答納思”,旁譯“大珠”。為顆粒大的真珠。
[7]長頸高腿的西馬—原文為“古主兀兀兒禿思闊勒溫都兒脫必察兀惕”,旁譯“頸項長每腳高西馬每”。
[8]額隻勒河—即第262節之亦的勒河,今伏爾加河。
[9]蠻客兒蠻乞瓦—即第262節之乞瓦綿客兒綿,意為“大城乞瓦”,即今烏克蘭首都基輔。
[10]劄剌亦兒台箭筒士—一說即成吉思汗十三、十四年(1218-1219年)入侵高麗之蒙古副元帥劄剌。那珂通世、王國維等認為即元太宗時入侵高麗之撒裏塔火兒赤。小林高四郎認為即元憲宗三、四年(1253-1254年)所遣征高麗之劄剌亦兒部人火兒赤。《元史憲宗紀》載:“三年癸醜春正月……罷也古征高麗兵,以劄剌兒帶為征東元帥。……四年甲寅夏……遣劄剌亦兒部人火兒赤征高麗。”賴納德認為即《高麗史》所載元憲宗時入侵高麗之車羅大。
[11]女真—原文為“主兒扯惕”,旁譯“女真”。
[12]高麗—原文為“莎郎合思”,旁譯“高麗”。
[13]也速迭兒箭筒士—那珂通世認為可能是元太宗初年隨從撒裏塔火兒赤征遼東、高麗的耶律薛闍或吾也而的別名,也可能是元太宗七年所遣征高麗的唐古的別名。賴納德認為即《高麗史》所載元憲宗時入侵高麗的餘愁達。
第275節
巴禿從遠征乞卜察兀惕人途中,派遣使者向斡歌歹合罕奏道:
“蒙長生天佑護、合罕叔父的福蔭攻破了篾格惕城,俘虜了斡魯速惕百姓,使十一國百姓歸順了。大家商議說:‘在凱旋而歸之前,舉行一次離別宴會吧。’於是,搭起大帳舉行宴會。因為我比這些宗王們年長些,先喝了一、二盞,遂引起不裏、古餘克二人對我不滿,離開宴會上馬而去。上馬離去時,不裏說:‘巴禿與我們同樣高低,為什麽先飲酒,他隻配與有胡須的老婆子比高低,我要用腳後跟踹他,用腳板踏他。’古餘克說:‘我們把那些帶弓箭的老婆子的胸脯打爛!’額勒隻吉歹的兒子哈兒合孫說:‘給他們接上木頭尾巴吧!”我們奉命出征有異心的敵國,正在談論所做的事是否適當的時候,不裏、古餘克二人卻說了這樣的話,以致不歡而散。如今聽憑合罕叔父聖裁!”
第276節
(斡歌歹)合罕聽了巴禿(派人奏告)的這些話,大怒,不準古餘克拜見,說道:
“這下賤的東西,聽了誰的話,竟敢對兄長滿口胡說,他隻不過是隻臭蛋,竟敢與兄長敵對。讓他去當先鋒,攀登山一般高的城,把十個手指的指甲磨盡!讓他去當探馬,攀登建築堅固的城,把五個手指的指甲磨掉!下賤的壞蛋哈兒合孫你跟誰學的,竟敢對我們的親人滿口狂言!讓古餘克、哈兒合孫兩人一同前去!炳兒合孫本該斬首,但(若斬了他,)你們會說朕有偏心。至於不裏,去給巴禿說,朕派人告訴察阿歹兄長,聽憑察阿歹兄長處置吧。”
第277節
宗王忙該[1],那顏阿勒赤歹[2]、晃豁兒台[3]、掌吉[4]等上奏道:
“您的父親成吉思汗曾降旨說:‘野外的事情隻能在野外斷處,家裏的事情隻在家裏斷處。如今引起合罕對古餘克惱怒的事情,是野外的事情,若蒙合罕降恩,可否委付巴禿去斷處。”
合罕聽從了這些話,息了怒,讓古餘克來拜見,用教訓的話責備他說:
“聽說你在出征途中,任意打所有部屬的屁股,不給軍人們留點麵子。你以為斡魯速惕人是害怕你的憤怒而降服的嗎?你以為你獨自使斡魯速惕國降服,就驕傲起來,竟敢與兄長敵對。朕的父汗成吉思汗不曾降旨說:‘人多可怕,水深能讓人死!’嗎?你似乎以為是獨自成事的,其實是在速別額台、不者克[5]兩人的掩護下,眾人一起努力,才使斡魯速惕、乞卜察兀惕投降的。你連一、二個斡魯速惕人、乞卜察兀惕人也沒有(親手)捉住餅,連個山羊蹄子也沒有獲得過,竟充起好漢來,一出家門,好像什麽也都是你獨自成事的,招惹是非!(幸虧)有忙該、阿勒赤歹、晃豁兒台、掌吉等人,在(朕)身邊伴從,平息了(朕的)怒氣,做了釡中止沸的寬杓,使(朕的心情)平靜下來,好吧,野外的事由巴禿斷處。古餘克、哈兒合孫兩人聽憑巴禿處理。不裏則由察阿歹兄長處理。”注釋:
[1]宗王忙該—即元憲宗蒙哥《秘史》前文譯作蒙格。見第270節注[13]。
[2]那顏阿勒赤歹—那珂通世認為此人即第226節的成吉思汗的侍衛千人長、開國功臣亦魯該的親族劄剌亦兒氏人阿勒赤歹。
[3]晃豁兒台—據後文第278節所載,此人為宮內的劄撒兀勒(糾察執法官),與宿衛們一起整治出入宮廷的人。
[4]掌吉—即第202節之第五十四位功臣苟吉,見該節注[56]。
[5]不者克—《元史》作拔綽。拖雷庶子,蒙哥、忽必烈、阿裏不哥之庶弟。母乃蠻氏。隨從長兄蒙哥參加拔都西征,曾參與攻打欽察、斡羅思等地之戰。
第278節
斡歌歹合罕又降旨道:
“茲重新宣諭侍奉父汗成吉思汗的宿衛、箭筒士、侍衛、全體輪番護衛士們的職守,降旨宣諭如下:如今仍應遵守父汗以前的規定行事!”
降旨道:
“箭筒士、侍衛們,遵守以前的規定,各自執行白天的職守,日落前,交班給宿衛,外出住宿!”
降旨道:
“夜間,宿衛與朕同住宿,站在門旁、帳廬周圍。宿衛在宮帳前後巡視。日落後,宿衛可逮捕任何夜行者宿下。眾人散去之後,除值宿的宿衛之外,若有人混進來,宿衛可要把他逮捕,劈開他的頭。夜間若有人來急報要事,要先對宿衛
蒙古秘史說明,同宿衛一起站在帳廬後麵稟報。晃豁兒台、失剌罕等劄撒兀勒[1]與宿衛門一起整治出入宮廷的人。額勒隻吉歹雖是親信,夜間從宿衛麵前走過,也曾被宿衛逮捕;這樣隻遵照聖旨行事的宿衛,是可倚靠的。”
降旨道:
“不可探問宿衛的人數,不得在宿衛的坐處前行走,不得在宿衛之間行走。在宿衛之前、宿衛之間行走的人,宿衛可予以逮捕。宿衛可沒收探問宿衛人數的人那天所騎的馬、鞍、轡和所穿的衣服。任何人不得坐在宿衛坐位的前麵。宿衛管理纛、鼓、儀槍、器皿,提調飲料、食物和肉類。”
降旨道:
“宿衛掌管宮帳、車輛。若朕不親自出征,宿衛不得離朕出征。朕等放鷹圍獵時,酌留一半(宿衛)照看宮帳、車輛,另一半宿衛與朕同行。由宿衛中的營盤官(嫩禿兀臣)搭建宮帳。宿衛(中的)門衛(額兀迭臣)站立在門旁。眾宿衛一千名由合答安掌管。”
又,委派各班宿衛長時降旨道:“合答安[2]、不剌合答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阿馬勒、察納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合歹[3]、豁裏合察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牙勒巴黑、合剌兀答兒兩人互相商量著掌管一班入值,分坐在宮帳左右邊值班。又,合答安、不剌合答兒兩人掌管的一班,阿馬勒、察納兒兩人掌管的一班,這兩班在宮帳的左邊紮營入值。合歹、豁裏合察兒兩人掌管的一班,牙勒巴黑、合剌兀答兒兩人掌管的一班,這兩班在宮帳的右邊紮營入值。這四班宿衛均由合答安掌管。宿衛要在朕的身邊、在宮帳周圍站立,壓著門而臥。從宿衛中派兩人進入宮帳內掌管酒局。”
又降旨道:
“也孫帖額、不乞歹、豁兒忽答黑、剌巴勒合四人[4]各掌管一班,掌管四班佩帶箭筒的侍衛,率領值班的箭筒士入值。”
又,各班侍衛長由以前掌管的長官的親族中委任。以前掌班的阿勒赤歹、晃豁兒塔孩[5]兩人互相商議著掌管一班侍衛入值。帖木迭兒、者台兩人互相商議著掌管一班侍衛入值。忙忽台掌管後衛,掌管一班侍衛入值。
(斡歌歹)合罕又降旨道:
“眾那顏(官長)以額勒隻吉歹為首長,依照額勒隻吉歹說的話行事。”
又降旨道:
“應值班者入值,若有誤班依照以前聖旨規定,應受杖責三下的教訓。應值班者第二次誤班,應受杖責七下的教訓。若該人身體無病,又未向該班長官請假,而第三次誤班,這是該人已不願為朕效力,應受杖責三十七下的教訓,並流放於
蒙古秘史眼見不到的遠方。又,各班長官若不點視班的值班者,而造成有人誤班,該班長官應受懲罰。又,各班長官應在入值時、交班時再三將這道聖旨宣諭於輪番護衛士們。聽了聖旨而誤班的輪番護衛士,要按照聖旨規定治罪。若沒把這道聖旨宣諭給輪番護衛士們聽,罪在各班長官。又,各班長官未經朕的允許,不得倚仗長官地位,擅自處罰與爾同等地入值效力的朕的輪番護衛士們。若(護衛士)有違法者,可稟告於朕,當處死者,朕處斬之,該懲罰者,朕教訓之。若倚仗長官地位,不稟告於朕,擅自動手腳懲罰,以拳打的,就回報以拳。用杖打的,就回報以杖。”
又降旨道:
“朕的輪番護衛士的地位,高於在外的各千戶長。朕的輪番護衛士的牽從馬者(闊脫臣)的地位,高於在外的各百戶長、十戶長。若在外的千戶長,與朕的輪番護衛士鬥毆,則應懲罰該千戶長。”注釋:
[1]劄撒兀勒—村上正二譯作“檢非違使”。為維持宮廷內秩序、糾察不合法行為、情況的官職。可譯為糾察執法官。
[2]合答安—即第202節之第六十三位功臣合答安。見該節注[65]。
[3]合歹—那珂通世認為,此合歹即第八十四位開國功臣合歹駙馬。參閱第202節注[86]。[4]也孫帖額、不乞歹、豁兒忽答黑、剌巴勒合四人—即第225節所載成吉思汗時的四班箭筒士長也孫帖額、不吉歹、火兒忽答黑、剌卜勒合四人。元太宗時,此四人仍為四班箭筒士長。
[5]晃豁兒塔孩—那珂通世認為即第277節與阿勒赤歹連名的晃豁兒台。
第279節
斡歌歹合罕又降旨道:
“朕的父親成吉思汗辛苦建立了國家,因此不能讓百姓們受苦,要使他們安安頓頓地享受幸福。朕坐在汗父現成的大位裏,不能讓百姓受苦。每年讓百姓從每群羊中繳納一隻二歲羊做湯羊。每百隻羊,繳納一隻羊,救濟窮人們[1]。宗王們帶著眾多軍、馬、輪番護衛士聚會,怎可每次向百姓征收飲食?可由各處千戶出母馬擠奶讓擠馬奶人放牧,讓管營盤人經常出來代替牧放馬駒人(兀訥忽臣)。宗王們聚會,朕應給與賞賜,要把緞匹、銀錠[2]、箭筒、弓、鎧甲、器械裝入倉庫,派守庫人看守。從各地挑選避庫人[3]、管糧米人看守。還要分給百姓營地(嫩
蒙古秘史禿黑)和水,使他們有駐紮的營地。可否從各千戶中選取避營地人(嫩禿兀臣)?又,曠野地方除野獸外,別無所有,為使百姓能住得寬敞,派察乃、委兀兒台兩人管營地人為首,在曠野裏挖掘水井。又,我們的使臣來往,使得百姓也沿途奔馳,來往的使臣其行程遲延,百姓也勞累受苦。如今朕頒布定製,由各處千戶,派出劄木臣[4]和馬夫(兀剌阿臣),在各處設置驛站。使臣們無緊要事,不得沿著百姓處來往,而要沿著驛站來往。這樣做行吧?這些事是察乃[5]、孛勒合答兒[6]兩人想到,向朕提議的。朕似覺可行,請察阿歹兄長裁決。所說這些事如果適當,您也讚成,就請察阿歹兄長做主吧!”
於是,派人詢問察阿歹去了。
察阿歹兄長對於所問的這些事,全都讚成,派人來說:
“就這麽辦吧。”
察阿歹兄長又派人來說:
“我從這裏相迎,把驛站相接通。我再從這裏派使臣到巴禿那裏,讓巴禿也把他那裏的驛站(與我們這邊)相迎著接通起來。”
又派人來說:
“在所有這些事中,設置驛站的事,是最好的事。”
[7]注釋:
[1]關於元太宗所定輸納家畜稅額,《元史太宗紀》載:“元年已醜(1229年)……敇蒙古民有馬百者輸牝馬一,牛百者輸牸牛一,羊百者輸羒羊一,為永製。”又《大元馬政記》載:“太宗皇帝五年癸巳(1233年)聖旨,其家有馬、牛、羊及一百者,取牝馬、牝牛、牝羊各一頭入官。牝馬、牝牛、牝羊及十頭,則亦取牝馬、牝牛、牝羊各一頭入官。若有隱漏者,盡行沒官。”
[2]銀錠—原文為“速客思”,複數形,旁譯“銀錠”,單數形為“速客”。速客,原為蒙古語“斧”之意。蒙古國的銀一大錠為五十兩,其形似斧,故被稱為“速客”。
[3]管庫人—原文為“巴剌合臣”,兼有管城人、管庫人之意,此處為管庫人之意。
[4]劄木臣—原文“劄木臣”,旁譯“站戶”,元代文獻做“站赤”。此詞兼有掌管驛站人(站官)和站戶(承擔驛站供應的馬、馬夫、飲食分例等的人戶)之意。
[5]察乃—即第226節成吉思汗的侍衛千人長,為兀魯兀惕氏人主兒扯歹的親族。參閱該節注[2]。
[6]孛勒合答兒—即第278節元太宗的宿衛長之一不剌合答兒,他與合答安兩人共同掌管一班宿衛士。
[7]關於元太宗置倉庫、設驛站,《元史》本紀有記載。《元史太宗紀》曰:“元年已醜(1229年)……始置倉廩,立驛傳。”
第280節
於是,斡歌歹合罕說:
“察阿歹兄長,巴禿等右翼宗王們,斡惕赤斤那顏、也古等左翼宗王們,本部的公主、駙馬、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們,全都讚成了。大家讚成說:‘獻給海洋合罕(答來因合罕)的湯羊,每年一群羊裏隻出一隻二歲羊,算不了什麽。從一百隻羊中出一隻一歲羊周濟窮人,是件好事。設置驛站,派出管驛站人、馬夫,使眾百姓安寧,使臣來往也方便了。’大家都讚成了。”
(斡歌歹合罕)的聖旨經與察阿歹兄長商議,征得了察阿歹兄長同意。於是,按照合罕聖旨,從眾百姓中,從各處各千戶中,每年從每群羊中出一隻二歲羊為湯羊,從每百隻羊中出一隻一歲羊(周濟窮人)。出母馬,設置放牧馬駒人。派出管驛站人、馬夫、斟酌設置各處驛站,命阿剌淺[1]、脫忽察兒兩人掌管整治此事。每個驛站設馬夫二十名,各站均有二十名馬夫。
(斡歌歹合罕)降旨道:
“驛站備用得騸馬、(給使臣的)分例的羊、擠奶的母馬、駕車的牛、車輛等,若比朕所規定的缺了一根短繩就沒收其家產之半入官,若缺少了一小段車軸,也沒收其家產之半入官!”注釋:
[1]阿剌淺—村上正二認為,此人即《長春真人西遊記》所記伴隨成吉思汗西征的通事阿裏鮮,為河西人。
第281節
斡歌歹合罕說:
“朕坐在父汗的大位上,在父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出征金國,滅掉了金國。朕做的第二件是,為使我們的使臣在路上疾馳,以及搬運所需用的東西,設置了驛站。朕做的又一件事是,在沒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使百姓得到水和草。朕還做的(第四件事)是,在各處城邑的百姓中,設置了先鋒、探馬臣,使百姓能過安定生活。在父汗之後,朕增添了這四件事。
奉父汗之命坐在大位上,朕承擔著統治眾百姓的重任,但朕卻沉湎於酒[1],這是朕的過錯,是朕的第一件過錯。朕的第二件過錯是,無理地聽從婦人的話,
蒙古秘史娶了斡惕赤斤叔父所屬百姓中的女子[2],犯了錯誤。身為國君、合罕,做了無理的錯事,這是朕的一件過錯。還有暗害了為朕父汗效力的多豁勒忽,這就是過錯。如今誰還肯為朕如此效力呢?不了解在朕父汗的眾人麵前循理謹慎的人而加以暗害,這是朕應該自責的。還有,朕隻怕天地所生的野獸跑到兄弟們處去,竟貪心地築起寨牆攔堵,以致兄弟們發出怨言,這也是一件過錯。
(總之,)朕在父汗之後,增做了四件事,也做了四件錯事。”注釋:
[1]酒—原文為“孛兒、答剌孫”,旁譯“葡萄酒、酒”。關於元太宗嗜酒,見《元史太宗紀》十三年十一月條,及《元史耶律楚材傳》。
[2]娶了斡惕赤斤叔父所屬百姓中的女子—元太宗時,有從民間選取少女之事,《元史太宗紀》載:九年(1237年)“六月,左翼諸部訛言括民女。帝怒因括以賜麾下。”又,參閱《史集》漢譯本第二卷,第110-111頁,窩闊台軼事第四十七則。
第282節
會聚在一起舉行了[1]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會議[2]後,鼠兒年[3]七月[4],帳殿群駐紮在客魯漣河的闊迭額阿剌勒[5]的朵羅安孛勒答黑[6]與失勒斤扯克兩山之間時,寫畢(此書)。注釋:
[1]會聚在一起舉行了—原文為“忽裏周”。在《秘史》古蒙文原文中,帶有後綴“周”(-u)或“抽”(-u)的副動詞常表示“進行著”的動作(漢譯時可加助詞“著”,但也常表示“完成了”的動作)。例如,《秘史》第247節:“其後,成吉思汗於羊兒年(辛未年,1211年)出征金國,先取了撫州,越過了野狐嶺,又取了宣德府,派遣者別、古亦捏克把阿禿兒二人為先鋒,到達居庸關。”在這段話裏,“取了撫州”和“取了宣德府”的“取了”,古蒙文原文都是“阿卜抽”;“越過了野狐嶺”的“越過了”,古蒙文原文為“答巴周”;這三個副動詞,都表示一個接著一個地完成的動作,而非同時進行著的幾個並行動作(這段話的意思並非同時分兵四路:一路攻取哀州,一路攻取宣德府,一路越過野狐嶺,一路由者別等充當先鋒進向居庸關)。
由此可見,在《秘史》十三世紀古蒙文中,帶有後綴“周”或“抽”的副動詞有時為正在進行時,有時為過去完成時。
《秘史》本節此處之“忽裏周”為過去完成式副動詞,表示完成了的動作,應譯作“會聚在一起舉行了”。
[2]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會議—《秘史》古蒙文原文為“忽裏台”,拉施特《史集》作“忽裏勒台”。古蒙語願意為“聚會、會議”。十一、二世紀時為蒙古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貴族議事會議,凡部落、氏族貴族們推選領袖、舉行軍事行動、訂立誓約等大事,均需召開忽鄰勒塔議決。參加忽鄰勒塔者主要為部落、氏族貴族,有時還有貴族的得力心腹人員列席參加討論(但無權參與議決),至於一般牧民、奴隸等均無參加議事的權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忽鄰勒塔為蒙古國的最高國事會議,其主要職能為:推選蒙古大汗、議決重大軍事征伐行動、頒布法令等。參加者為成吉思汗家族各係宗王、貴戚、大臣、大將。
在蒙古國擴展為世界大帝國後,忽鄰勒塔製被推廣於統治中亞、西亞、東歐的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欽察汗國。在蒙古帝國的宗藩四大汗國中,推選蒙古汗、議決軍政大事、訂立各汗國間的盟約等均需召開忽鄰勒塔。
“也客”,蒙古語“大”之意。被稱為“也客忽鄰勒塔”或“也客忽裏勒塔”者,在史籍中僅有1240年窩闊台被推選為大汗,1251-1252年蒙哥被推選為大汗及接著處置反叛的宗親所舉行的忽鄰勒塔等極少數幾次。一般推選大汗、議決重大軍事行動、頒布法令及四大汗國舉行的忽鄰勒塔,均僅稱“忽鄰勒塔”,而不稱“也客忽鄰勒塔”。“也客忽鄰勒塔”實為特別隆重盛大的“忽鄰勒塔”。因此,應譯為“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會議”。
[3]鼠兒年—《秘史》本節明確記載了本書寫畢於鼠兒年七月舉行“也客忽鄰勒塔”於客魯漣河闊迭額阿剌勒地區時期(舉行“也客忽鄰勒塔”之時或舉行之後不久)。因此,這個鼠兒年關係到《秘史》成書的年代。
中外學者均根據本節的記載,以致認為《秘史》成書於某一個鼠年(子年)。於是關於《秘史》成書年代,有1228年(戊子年)說,1240年(庚子年)說,1252年(壬子年)說,1264年(甲子年)說,等等。
過去大多數學者都主張這一鼠年為庚子年(1240年),這些學者有我國的徐鬆、李文田、屠寄等,國外的那珂通世、巴托兒德、符拉基米爾佐夫、伯希和、柯津、海涅什、服部四郎、達木丁蘇隆、普哈、岩村忍等。但這些學者誰也沒有提出過具有充分根據的論證。他們隻是根據《秘史》的內容寫到窩闊台在位晚年為止,但尚未述及窩闊台之死,便認為《秘史》本節所說的成書之年為窩闊台去世前一年的鼠年,也即庚子年(1240年)。
庚子年說的致命弱點是沒有任何史料根據,也不符合當年曆史實際情況。因為,中外史料均未提到過這一年召開過忽鄰勒塔,這一年並無重要大事需要召開忽鄰勒塔,而且這一年鼠年七月或七月以前,眾多主要宗王(如貴由、拔都、蒙哥等)、大將(速不台等)均在數萬裏外的西征戰場上,尚未返回蒙古,怎麽可能召開“也客忽鄰勒塔”極為隆重盛大的最高國事大會呢?
由於庚子年(1240年)說的沒有史料根據和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致命弱點,後來,一些學者(如丁謙、植村清二、李蓋提、羅依果等)提出了戊子年(1228年)說,認為《秘史》
蒙古秘史第1至268節或第1至246節寫成於戊子年(1228年)七月推選窩闊台即位的也客忽鄰勒塔時,其餘13節(第269-281節)或35節(第247-281節)是後來續補的。尾跋第282節原挨在第268節或第246節之後,後來被移置到第281節之後。
戊子年的致命弱點是將窩闊台即位、舉行也客忽鄰勒塔之年誤認為是《秘史》誤記的戊子年鼠年。而實際上,根據《元史太宗紀》、《聖武親征錄》及大量其他漢文載籍的記載,窩闊台即位、舉行也客忽鄰勒塔為已醜牛年(1229年)七至八月。如果《秘史》確是戊子鼠年(1228年)七月寫畢,並加上尾跋,那麽怎麽可能在已醜牛年(1229年)窩闊台即位、也客忽鄰勒塔舉行的整整一年之前,就寫出“舉行也客忽鄰勒塔,鼠年七月……寫畢”的跋語呢?如果《秘史》作者是在戊子鼠年的第二年已醜年七月舉行也客忽鄰勒塔時寫畢,並加上尾跋的,那又怎麽可能在當年當時就把牛年錯記成鼠年呢?
其他甲子(1264年)等鼠年說,都缺乏史料根據,提不出有充分根據的論證,因此,都難以站得住腳。
1941年,法國學者格魯塞在其所著《蒙古帝國》(博卡德編《世界史》叢書卷八之三,1941年巴黎版,近年有商務印書館中譯本)中,對大多數學者所主張德《秘史》成書庚子年(1240年)說表示懷疑。他認為《秘史》可能成書於下一個鼠年,即壬子年(1252年)。他所提出的理由是:《秘史》第281節所記窩闊台對其在位時功過之反省辭,似乎源於窩闊台死後人們對他德議論(見《蒙古帝國》第303頁注1),其次是《秘史》第255節暗示了皇位將從窩闊台後裔轉移於拖雷後裔(見《蒙古帝國》第230頁注)。格魯塞在該書中關於秘史》成書於壬子年(1252年)的看法很簡短,他隻是簡單地表示了以下他的看法,並沒有詳加具體論證,因此數十年間沒有獲得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和充分重視。
大鈞於十多年前發表在《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1期德《<蒙古秘史>成書年代考》,根據《秘史》本身的記載及中外史料進行充分分析研究,具體論證了《秘史》成書於壬子年(1252年)。
根據對《秘史》及中外史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秘史》不可能成書於戊子年(1228年)、庚子年(1240年)、甲子年(1264年)及1264年以後的其他任一鼠年(子年)的七月,而壬子年(1252年)七月是唯一可以得到合力解釋的《秘史》成書年月。
蒙古大汗之位從窩闊台後裔轉移於拖雷後裔,推選蒙哥為大汗的也客忽鄰勒塔,從辛亥年(1251年)夏六月開始,一直延續到壬子年(1252年)春才結束,共延續了約十個月之久。為什麽這次忽鄰勒塔會延續這麽長時間呢?因為蒙哥於辛亥年六、七月時被推選為大汗後,不久便發生了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及其黨羽諸將、僚屬逮捕、審訊,並陸續通過尚未散會的忽鄰勒塔,議決對參加叛亂的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那顏的懲治、處理辦法,為鞏固政權,還議決了對所有未參加叛亂的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的處置措施。因此,直到壬子年(1252年)春,這次持續十個月的也客忽鄰勒塔才告結束,從各地來赴會的各係宗王才陸續回去。這次也客忽鄰勒塔結束約三個多月後,《秘史》寫畢於舉行這次也客忽
蒙古秘史鄰勒塔的闊迭額阿剌勒地區(原成吉思汗大斡兒朵所在地區)。
《秘史》的撰寫明顯地帶有鞏固蒙哥新政權的政治目的。
《秘史》第255節寫出了1219年成吉思汗出發西征前預定窩闊台為大位繼承者後,窩闊台與成吉思汗的對話。窩闊台說:“今後我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吧!但是如果今後我的子孫中出了盡避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孫,出了麋鹿敢在他麵前穿越,老鼠敢在後麵走的無能子孫,那又怎麽辦?”成吉思汗說:“斡歌歹(窩闊台)的子孫中如果出了即便裹上草,牛也不吃即便裹了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孫,難道朕的子孫中連一個好的也不會有嗎?”
《秘史》所記述的這樣的對話,與窩闊台即位時,諸王、群臣對他所立下的誓詞恰好相反。據拉施特《史集》記載,在推選蒙哥為大汗時,窩闊台後裔的忠實追隨者劄剌亦兒部人額勒隻帶表示反對說:“(窩闊台即位時,)你們曾全體一致議決並說道:直到那時,隻要是從窩闊台合罕子孫出來的,哪怕是一塊(臭)肉,如果將它包上草,牛也不會去吃那草,如果將它塗上油脂,狗不會瞧它一眼,我們仍要尊奉他為大汗,任何其他人都不得登上寶位。(如今)為什麽另搞一套呢?”(《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一分冊,第154頁)又據《史集》記載,窩闊台之子貴由即位時,全體諸王、那顏對他一致立下了同樣的誓詞:“隻要你的家族中還留下了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會吃的一塊肉,我們都不會把汗位給別人。”(《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17頁)
將《史集》的這二段記載與《秘史》第255節所寫成吉思汗所說的話(如果窩闊台子孫中出了裹上草、油脂,牛、狗都不吃的不肖子孫,難道朕的子孫中連一個好的也不會有嗎?)對照起來加以分析,應當認為《秘史》所載成吉思汗說的這段話是後人蓄意偽造的,因為據《秘史》第254、255節的記載,成吉思汗說這段話時,有拖雷、察合台、窩闊台及眾多那顏在場,如果成吉思汗真的說過這段話,那末在成吉思汗去世不過二年、窩闊台即位的1229年秋時,包括拖雷、察合台等當時在場的人的諸王、那顏們怎麽敢全體一致地向窩闊台立下完全違背成吉思汗金言的誓言呢?窩闊台這個素來順從其父成吉思汗意誌的謹厚者,怎麽會接受違背其父成吉思汗金言的誓言呢?
後人蓄意偽造這段成吉思汗金言,是為了達到重大的整治目的。窩闊台在位時以及貴由汗在位時,當然不會有人偽造這段成吉思汗金言。在窩闊台去世後,尤其是貴由汗去世後,拔都大力支持拖雷之子蒙哥對窩闊台後裔、察合台後裔諸王展開鬥爭奪取大汗之位,為了對抗窩闊台即位時、貴由即位時諸王、群臣全體一致立下的大汗之位永遠屬於窩闊台子孫的誓詞,蒙哥的親信蓄意偽造了這段成吉思汗金言,蒙哥即位後不久被寫進了《秘史》。
《秘史》中多處記載了蒙哥即位之前圍繞著爭奪大汗之位的鬥爭,拙赤、拖雷兩係與窩闊台、察合台兩係之間的尖銳矛盾。
《秘史》第275節記拔都從欽察草原遣使奏告窩闊台,說貴由、不裏(察合台之孫)在西征結束的宴會上狂妄地辱罵了他。第276節記窩闊台聽到拔都的奏告,對貴由大為惱怒,
蒙古秘史不許貴由覲見他。第277節記窩闊台當麵訓斥貴由暴躁驕橫、無能而逞能。這三節所記故事中的許多情節,反映了拙赤子孫與窩闊台子孫、察合台子孫的尖銳矛盾。從故事中極意貶低、醜化貴由來分析,故事的編造不可能出自窩闊台或貴由在位時他們的親信及禦用文人。故事的許多情節顯然是適應拔都支持蒙哥奪取大汗之位的政治需要,由蒙哥的親信編造的,在蒙哥即位後不久被寫入《秘史》。
在《秘史》中,蒙哥之父拖雷是成吉思汗諸子中唯一被描寫為完美無缺的高大形象的人。《秘史》第251、259節記敘拖雷的輝煌戰功,第272節記窩闊台得了重病,拖雷發揚了無比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顧全大局,代替作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窩闊台死去。
與拖雷的高大光輝形象相比,在《秘史》中,成吉思汗其餘諸子的形象都顯得暗淡無光。例如,《秘史》第254節記拙赤與察合台在成吉思汗預立繼位者時發生爭吵,表現出兩人,尤其是察合台的粗魯、暴躁。《秘史》第260節記拙赤、察合台、窩闊台三人攻下兀籠格赤後,把各城百姓們分取了,一點也沒留下給成吉思汗,以致成吉思汗對三人發怒,三天沒讓他們覲見。《秘史》第281節記的窩闊台嗜酒、娶其叔斡惕赤斤所屬部眾的女子、暗害忠於成吉思汗的朵豁勒忽等過錯。
根據《秘史》中渲染拖雷的戰功、美德,突出拖雷形象,貶低窩闊台、察合台及其子孫的多出記敘來分析,《秘史》應成書於蒙哥即位後的次年鼠年(壬子,1252年),而非窩闊台在位時的鼠年(庚子,1240年),也非窩闊台即位前一年的鼠年(戊子,1228年)。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本節所記本書寫畢的鼠兒年,應為壬子年(1252年),而非庚子年(1240年)、戊子年(1228年)及任何其他子年(1264年等)。
[4]七月—原文為“忽闌撒剌”,旁譯“七月”。
[5]闊迭額阿剌勒—見第136節注[3]。
[6]朵羅安孛勒答黑—見第136節注[4]。
[7]失勒斤扯克—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