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曆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曆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元妃薑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曆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曆殺死,季曆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麵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製。周公還製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製度,確立了以宗法製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複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仆一職,作為太禦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製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製,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製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 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曆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曆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複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隻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秦前曆史》 東周:公元前770 ── 公元前256
平王宜臼→桓王林→莊王佗→厘王胡齊→惠王閬→襄王鄭→頃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簡王夷→靈王泄心→景王貴→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驕→烈王喜→顯王扁→慎靚王定→赧王延
東周從平王東遷開始便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複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裏,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戰國時,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為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斬首四萬。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複存在。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曆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曆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元妃薑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曆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曆殺死,季曆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麵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製。周公還製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製度,確立了以宗法製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複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仆一職,作為太禦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製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製,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製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 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曆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曆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複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隻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秦前曆史》 東周:公元前770 ── 公元前256
平王宜臼→桓王林→莊王佗→厘王胡齊→惠王閬→襄王鄭→頃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簡王夷→靈王泄心→景王貴→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驕→烈王喜→顯王扁→慎靚王定→赧王延
東周從平王東遷開始便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複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裏,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戰國時,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為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斬首四萬。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