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儒學,本是承繼古時的六經之學。以此來弘揚王化匡正風俗,這是王者治國的首要之舉。自從秦氏焚書坑儒,儒道因之亡缺。到漢武帝時,開設學校,立五經博士,設置弟子生員,分設科目進行策問,並以官祿相鼓勵,因此傳習儒學者便越來越多了。此後的太學生徒,經常有上萬人,各郡國的學校也處處滿員,那些自學於山野的人,也都來加入其行列。所以自兩漢薦舉賢人,都是根據其經術如何。到魏正始年間以後,改為崇尚玄虛,無論公卿士庶,少有人能通經術。當時荀靑、摯虞等人,雖然也曾議及創尊儒之製,但沒有人能夠改換當時的風氣。從此中原潰敗,禮義沉淪。等到東晉偏安江左,自身難保,也就顧不上這些。這種狀況一直到宋、齊,國家的學校雖然有時也開辦,然而勉勵督導不夠,難以維持到十年以上,隻不過作一時文飾而已。當時各地鄉間無人開館講學,公卿也少有通經術的。朝廷大儒,隻是自學而不肯培養徒眾,後生晚輩孤陋寡聞,抱著經書而沒地方聽人講授,大道鬱閉不通實在太久了。到梁武帝開創基業,很為儒道敗落憂傷。天監四年(505),下詔開設五經學館,建立國家的學校,總括《五經》進行講授,設置《五經》博士各一人。當時以平原明山賓、吳郡陸璉、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蠩充任博士,各人主持一館。每館有數百生員,供給其生活用度,其中經考核通曉經術的,馬上就任為官吏,於是學習儒家經典的人雲集而來。又選拔學生派遣到會稽雲門山,向廬江何胤受學業。分派博士、祭酒到各州郡開設學校。七年(508),又下詔令皇太子、宗室、王侯都到學校受業,武帝禦駕親臨,祭祀先師先聖孔子,對師生們殷勤寄語,贈束帛以慰勞,一時人才滿座,濟濟一堂,一派奉行大道的氣象。及陳武帝創立新朝,正經曆天下動亂,士大夫遭難,賊寇尚未平定,敦促勉勵經學之事,也就顧不上了。天嘉年間以後,逐漸設置學官,雖然廣招生徒,但成就很少。所搜羅來作點綴的,也都還是梁朝遺儒。如今一並匯集起來,以作為儒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