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字叫仲實,生下來以後他的父親王僧綽就遇害了,被叔父王僧虔所收養。幾年後世襲爵位豫寧縣侯。拜祭接受茅土的時候,流下眼淚,哭聲嗚咽。年幼時努力學習,手不釋卷。賓客中有的加以稱頌讚美,王僧虔說:“我不擔心這孩子將來沒有名聲,正是怕他名聲太大呀。”於是親手寫了崔子玉的《座右銘》贈給他。丹陽尹袁粲聽到了他的名聲,等見了他以後說:“這是宰相的家門。鬆柏豫章雖然還小,但是已經有棟梁的氣象了,終究要擔當國家大事。”便告訴了宋明帝,選他與陽羨公主結婚,任命為駙馬都尉。皇帝認為王儉的母親武康公主參與了太初年(453)的巫蠱之事,不可以做婆母,打算挖掘墳墓分開埋葬。王儉托人代自己表達意見,秘密地以死相請,所以事情沒有辦成。
十八歲時,除去平民布衣出任秘書郎、太子舍人,越級升任秘書丞。依照《七略》寫成《七誌》四十卷,上表獻給朝廷。又寫成《元徽四部書目》。母親去世服喪三年,服喪結束後,擔任司徒右長史。按照晉朝的法令,公府中的長史也穿朝服,宋朝大明(457~464)以來穿朱紅衣服。王儉上書說明應該恢複舊製,當時朝中討論沒有批準。後來蒼梧王暴虐,王儉告訴袁粲請求外出任職,援引晉朝新安公主的丈夫王獻之任職吳興為例,補任他為義興太守。
升明二年(478),擔任長兼侍中,因為他的父親是在這個職位上去世的,所以堅決辭讓。在此以前,齊高帝做宰相,打算援引當時的賢者參與共創大業,那時候謝擔信任長史,高帝夜間召見謝籫,支開別人和他談了很久,謝籫沒有說話。隻有兩個小童在玩弄蠟燭,高帝顧慮謝籫為難,便拿了蠟燭讓小童走開,謝籫還是沒有說話,高帝於是呼喊左右來人。王儉平時知道高帝雄奇異常,後來請求在閑暇的時候告訴給高帝說:“功勞高的人不給獎賞,自古以來並非一人。以您今日的地位,想要麵朝北方而做別人的臣子,難道可以嗎?”高帝嚴肅地將他打斷,而神采和悅。王儉於是又說:“王儉蒙受您的特殊看待,所以才說出了難以說出的話,為什麽卻這樣深深地拒絕?宋朝景和、元徽時代的皇帝那麽荒婬暴虐,如果不是您怎麽能夠平安地渡過?但是人情淡薄,不能持久,您如果再略微地加以推脫,那麽在世人中的威望就失去了,難道隻是大業永遠毀掉,就是七尺之軀哪裏可以保全?”高帝笑著說:“您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王儉又說:“您有現在的名位,所以是經常宰相,應該禮貌地拒絕各地諸侯,微微作些變革的表示。應當先讓褚公知道,我請求領命前往。”高帝說:“我應當自己前往。”過了不兩天,高帝自己去找褚彥回,長談了許久,才對他說:“我做了個夢說是應當得官。”褚彥回說:“現在授的官剛剛這樣,恐怕一二年間不能就給提升。而且吉利的夢未必就立即實現。”高帝回來告訴了王儉,王儉說:“褚彥回這是沒有明達事理。”虞整當時是中書舍人,對文辭十分精通,王儉便自己告訴了虞整,讓他寫作詔書。等到高帝做了太尉,任用王儉為右長史,不久轉為左長史,專門受到任用。重大慶典將要舉行,禮節儀式詔令策書,都出自王儉,褚彥回隻寫祭祀詔書,又讓王儉參與謀慮製定策略。
齊台建立,王儉升為尚書右仆射,兼管吏部,當時年齡二十八歲。提拔了許多人。當時有個姓譚的士人,去拜見王儉請求做官,王儉對他說:“齊桓公消滅了譚國,怎麽還會有您?”回答說:“譚子逃奔到莒國,所以自然有我。”王儉讚賞他善於引證,終於得到了官職。高帝曾經從容地對王儉說:“我現在應當以青溪作為鴻溝。”王儉答道:“上天相應,人民歸順,恐怕不會有楚、漢相爭的事情。”
當時朝廷禮儀剛剛在創立,衣服的規則,還沒有固定的標準,王儉提議說:“漢景帝六年,梁王入朝,前來拜謁的中郎身穿金貂衣服出入殿門。左思《魏都賦》說‘陪伴的人非常眾多,金貂服飾一齊閃光’,這是藩國的侍臣穿貂皮衣服的明文。晉朝的《百官表》上說‘太尉參軍四人,上朝穿戴武冠’,這又是關於宰相府的明文。”又懷疑百官敬奉齊王的禮儀,王儉又說:“晉王接受天命,勸進的表章中說,‘衝等情意眷眷’,直稱名字就應該盡到禮儀。”而世子的禮製沒有定下來,王儉又說:“《春秋》記載曹國的世子來朝見,以上公的禮儀來對待,比他的國君低一等。現在齊公的爵位是九命,禮儀居各藩國之首,世子也應該與眾不同。”全都照他說的執行。世子鎮守石頭城,仍然把它作為世子宮,王儉又說:“魯國有靈光殿,是漢朝以前的例子,處理政事為崇光殿,外麵的房舍為宣德殿,以散騎常侍張緒為世子詹事,軍馬服飾全部依照東宮的製度。”
高帝登上帝位,與王儉議論輔佐承受天命的功臣,從容地對他說:“卿的謀劃之功,沒有人可以相比,卿隻有二千戶,我心裏覺得太少。趙充國還能自己薦舉去西陵任職,何況卿和我友情不同尋常!”王儉說:“過去宋太祖創業,輔佐接受天命的各位大臣,封爵不過二千戶,拿我和他們相比,隻覺得超過了他們。”皇上笑著說:“張良推辭封侯,哪能超過這呢!”
建元元年(479),改封他為南昌縣公。當時都城雜亂,而且有很多奸人盜賊,皇上打算立符編伍,家家互相檢查。王儉勸諫說:“京城繁盛,四方匯集,如果一定要拿符信,事情既煩瑣,道理上也不夠開通,正如謝安所說的‘不這樣怎麽能成為京師’。”於是便停止了。這一年,有關部門奏請製定盛大郊祭的禮儀,王儉認為應該在今年十月對宗廟進行大祭,從此以後,過五年再作大祭。建元二年正月初四,在南郊祭天,就在這一天回來在明堂舉行了祭禮;又在十四日在北郊祭天,都沒有其他配享。高帝聽從了他的建議。第二年轉任左仆射,像從前一樣兼管人才選拔。
起初,宋明帝的紫極殿用的是珍珠簾幕綺羅柱子,上麵裝飾著金玉,是江東所沒有的,高帝打算用這些材料築造宣陽門,王儉與褚彥回以及叔父王僧虔聯名上表進諫,皇上親手撰寫詔書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宋朝時代,宮門外六門牆上設有竹籬,這年年初,有人發掘出了一個白虎樽,上麵有字說“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皇上對這些話頗有感觸,便改造另立宮牆。王儉又進諫,皇上回答說:“我想讓後世的人無以複加。”朝廷剛剛建立,製度正在創建,王儉對所有的谘詢無不作出決斷。皇上常說:“《詩經》上說‘嵩嶽之神顯靈聖,呂侯申伯降人間’,今天則為我生了王儉啊!”這年他堅決請求解除選拔人才的職務,被批準。
高帝駕臨樂遊苑的宴會,對王儉說:“卿愛好音樂,為什麽和朕相同?”王儉說:“沐浴著唐堯時代的風氣,則家家都有德行,而既然同在齊國聽《韶》樂,則都會不知肉味。”高帝稱讚回答得妙。後來駕臨華林園宴會,讓各人發揮自己的技藝。褚彥回彈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彈琴,沈文季唱《子夜來》,張敬兒跳舞。王儉說:“臣什麽也不會,隻知道背誦書本。”於是跪在皇上前麵背誦了司馬相如的《封禪書》。皇上笑著說:“這是歌頌盛德的事情,我怎麽可以承當!”後來皇上讓陸澄背誦《孝經》,從“仲尼居”開始,王儉說:“陸澄可以說是淵博而缺乏要領。臣請求背誦一段。”於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章》。皇上說:“很好,這樣張子布就不再讓人覺得奇特了。”這時侯王敬則脫掉朝服裸露著上身,用大紅絲紗纏上發髻,揮舞著胳膊表演拍張雜技,叫喊聲震動左右。皇上不高興地說:“哪見過三公這個樣子!”回答說:“臣依靠拍張,所以得了三公的職位,不可忘了拍張。”當時認為是著名的對答。
王儉不久以本官兼做太子詹事,增加衛兵三百人。當時皇太子妃去世,左衛將軍沈文季原來是她的宮中官員,不清楚是否應該服喪。王儉論證說:“漢、魏以來,宮中的臣僚要首先具備仆人的品質,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生前既然盡力敬奉,死後哪能不給服喪?從前庾翼死了妻子,王允、滕含還說府中官吏應有如對諸侯的妻子‘小君’的服喪,何況是宮中臣僚的重要名分,應該依照禮數為舊時君上的妻子服‘齊衰’三月而後除去。”皇上逝世,遺詔指示以王儉為侍中、尚書令、鎮軍。每次上朝,令史總有三五十人隨同,谘詢辨析,不曾阻滯。褚彥回當時做司徒、錄尚書,笑著對王儉說:“觀看讓他們分析評判十分快樂。”王儉說:“他們之所以能夠合乎我的心意,實在是由於具備明公您不用言語的自然教化。”武帝即位,配給他儀仗二十人,晉升封號為衛將軍,掌管選拔人才的事情。當時有關部門認為前代繼承皇位,有的仍借以前的郊祭祭天祈年,有的另外進行郊祭重新開始,晉、宋兩朝以來,不曾劃一。王儉說:“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在城南郊祭,當年九月逝世;漢成帝即位,第二年改元,也進行郊祭。簡文帝鹹安二年(372)在城南郊祭,當年七月逝世;孝武帝即位,第二年改元,也進行了郊祭。宋朝元嘉三十年(453)正月在南郊祭天,二月逝世;孝武帝繼承皇位,第二年又進行了郊祭。這是兩代的明確例子,大略可以仿照。現在聖明的君主繼續大業,幽明兩界眾心歸依,要講教化,則頻繁郊祭也不嫌多,要論事務,則國家年號剛剛改換,祭天並以祖宗配享,孝、敬兩者兼求。看來明年正月適於在南北二郊奉酒食祭天,並虔誠地在明堂祭祖。從此以後,依舊是隔一年一次。”有關部門又提出,明年正月上旬的辛日應在南郊祭天,而立春在上旬的辛日之後,郊祭在立春以前,這是值得懷疑的。王儉說:“宋朝的景平元年(423)正月初三辛醜在南郊祭天,這月的十一日立春。元嘉十六年(439)正月初六辛未在南郊祭天,這月的初八立春,這些都是近代的明顯例證。”都遵從了他的說法。
永明二年(484),他兼任丹陽尹。三年,兼任國子祭酒,又兼任太子少傅。舊時太子以同樣的禮節敬重太、少二傅,到現在朝廷議論以賓客朋友的禮節接待少傅。宋朝時代國家學校廢毀,沒有機會修複,宋明帝泰始六年(470),設置總明觀以聚集學士,有的稱之為東觀,設置了東觀祭酒一人,總明訪舉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每科設置學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的職位各有差別。這一年,因為國家學校已經建立,撤銷了總明觀,在王儉的宅院裏開設了學士館,以總明觀的四部圖書充實進來。又詔令王儉以家為府衙。四年,以本官兼管吏部。在此以前宋孝武帝喜愛文章,天下都以文章相比高,不以專攻經書為正業。王儉幼年就留意《三禮》,尤為擅長《春秋》,發言講論,即使倉促必合儒教,因此官紳紛紛趨附,都很推尚經學,儒教由此大興。何承天《禮論》三百卷,王儉謄抄為八帙,又另外抄錄條目為十三卷。朝廷儀式、舊時典章,晉、宋以來施行的舊製度,依次記錄,熟練回憶,沒有遺漏掉的。因此在朝值班處理事情,決斷有如流水。常常廣博議論多方引證,先前的儒者很少有這樣的例子,朝廷的各級官員,沒有能超過的。令史詢問事情,賓客滿席,王儉應接講解,毫無停滯。十天回來一次,監考學生,戴著頭巾站在庭堂中,並有帶劍的侍衛和令史,儀容很盛。他鬆散開頭巾,斜插著簪子,朝廷中和社會上的人們都很羨慕,群起仿效。王儉常常對人們說:“江東的風流宰相,隻有謝安。”大概是用來比喻自己的。武帝非常重用和信賴他,在對士人的選用上,他的奏議沒有不批準的。
永明五年(487),王儉在本職基礎上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他堅決推讓。六年,重申以前的任命。在此以前詔令王儉每三天回朝一次,尚書令史要出外去向他谘詢事情,皇上覺得往來很麻煩,詔令王儉回到尚書下省,每月允許十天外出。王儉啟奏請求解除選拔人才的職務,皇上不答應。七年,他又上表堅持請求,被批準了,改為兼管中書監。參與掌管選拔人才的事情。這年他生了病,皇上親自前去探望。後來去世,年齡三十八歲。詔令禁衛軍的文武官員以及台閣配備的兵士儀仗,都參加陪葬。又詔令追贈他為太尉,加賜褒羽、樂隊,增加儀仗為六十人,葬禮依照太宰文簡公褚彥回的舊規模。加諡號為文獻公。
王儉很少嗜好和欲望,專以治理國家為自己的事業,車馬衣服樸素隨便,家中沒有遺留的財物。他的撰著和批示,為當時的人們所重視。他少年時代便有成為宰相的誌向,曾寫詩說:“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生了兒子,字叫玄成,取仍然世代為宰相的意思。寫有《古今喪服集記》和文集,一起流行在世上。梁武帝接受禪讓,詔令為王儉立碑,封為侯爵。
王儉的弟弟叫王遜,宋朝升明年間(477~479)擔任丹陽丞,由於劉彥節的事情被告發,沒有受到封賞。建元初年,擔任晉陵太守,曾說過怨恨的話。王儉恐怕招來禍患,通過褚彥回把這事上報,中丞陸澄據實奏表檢舉。詔令讓王儉盡忠報效朝廷,特發判決書寬免王遜,把他流放到遠方的永嘉郡,他在路上被朝廷殺死。
長子王騫繼承了王儉的爵位。
十八歲時,除去平民布衣出任秘書郎、太子舍人,越級升任秘書丞。依照《七略》寫成《七誌》四十卷,上表獻給朝廷。又寫成《元徽四部書目》。母親去世服喪三年,服喪結束後,擔任司徒右長史。按照晉朝的法令,公府中的長史也穿朝服,宋朝大明(457~464)以來穿朱紅衣服。王儉上書說明應該恢複舊製,當時朝中討論沒有批準。後來蒼梧王暴虐,王儉告訴袁粲請求外出任職,援引晉朝新安公主的丈夫王獻之任職吳興為例,補任他為義興太守。
升明二年(478),擔任長兼侍中,因為他的父親是在這個職位上去世的,所以堅決辭讓。在此以前,齊高帝做宰相,打算援引當時的賢者參與共創大業,那時候謝擔信任長史,高帝夜間召見謝籫,支開別人和他談了很久,謝籫沒有說話。隻有兩個小童在玩弄蠟燭,高帝顧慮謝籫為難,便拿了蠟燭讓小童走開,謝籫還是沒有說話,高帝於是呼喊左右來人。王儉平時知道高帝雄奇異常,後來請求在閑暇的時候告訴給高帝說:“功勞高的人不給獎賞,自古以來並非一人。以您今日的地位,想要麵朝北方而做別人的臣子,難道可以嗎?”高帝嚴肅地將他打斷,而神采和悅。王儉於是又說:“王儉蒙受您的特殊看待,所以才說出了難以說出的話,為什麽卻這樣深深地拒絕?宋朝景和、元徽時代的皇帝那麽荒婬暴虐,如果不是您怎麽能夠平安地渡過?但是人情淡薄,不能持久,您如果再略微地加以推脫,那麽在世人中的威望就失去了,難道隻是大業永遠毀掉,就是七尺之軀哪裏可以保全?”高帝笑著說:“您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王儉又說:“您有現在的名位,所以是經常宰相,應該禮貌地拒絕各地諸侯,微微作些變革的表示。應當先讓褚公知道,我請求領命前往。”高帝說:“我應當自己前往。”過了不兩天,高帝自己去找褚彥回,長談了許久,才對他說:“我做了個夢說是應當得官。”褚彥回說:“現在授的官剛剛這樣,恐怕一二年間不能就給提升。而且吉利的夢未必就立即實現。”高帝回來告訴了王儉,王儉說:“褚彥回這是沒有明達事理。”虞整當時是中書舍人,對文辭十分精通,王儉便自己告訴了虞整,讓他寫作詔書。等到高帝做了太尉,任用王儉為右長史,不久轉為左長史,專門受到任用。重大慶典將要舉行,禮節儀式詔令策書,都出自王儉,褚彥回隻寫祭祀詔書,又讓王儉參與謀慮製定策略。
齊台建立,王儉升為尚書右仆射,兼管吏部,當時年齡二十八歲。提拔了許多人。當時有個姓譚的士人,去拜見王儉請求做官,王儉對他說:“齊桓公消滅了譚國,怎麽還會有您?”回答說:“譚子逃奔到莒國,所以自然有我。”王儉讚賞他善於引證,終於得到了官職。高帝曾經從容地對王儉說:“我現在應當以青溪作為鴻溝。”王儉答道:“上天相應,人民歸順,恐怕不會有楚、漢相爭的事情。”
當時朝廷禮儀剛剛在創立,衣服的規則,還沒有固定的標準,王儉提議說:“漢景帝六年,梁王入朝,前來拜謁的中郎身穿金貂衣服出入殿門。左思《魏都賦》說‘陪伴的人非常眾多,金貂服飾一齊閃光’,這是藩國的侍臣穿貂皮衣服的明文。晉朝的《百官表》上說‘太尉參軍四人,上朝穿戴武冠’,這又是關於宰相府的明文。”又懷疑百官敬奉齊王的禮儀,王儉又說:“晉王接受天命,勸進的表章中說,‘衝等情意眷眷’,直稱名字就應該盡到禮儀。”而世子的禮製沒有定下來,王儉又說:“《春秋》記載曹國的世子來朝見,以上公的禮儀來對待,比他的國君低一等。現在齊公的爵位是九命,禮儀居各藩國之首,世子也應該與眾不同。”全都照他說的執行。世子鎮守石頭城,仍然把它作為世子宮,王儉又說:“魯國有靈光殿,是漢朝以前的例子,處理政事為崇光殿,外麵的房舍為宣德殿,以散騎常侍張緒為世子詹事,軍馬服飾全部依照東宮的製度。”
高帝登上帝位,與王儉議論輔佐承受天命的功臣,從容地對他說:“卿的謀劃之功,沒有人可以相比,卿隻有二千戶,我心裏覺得太少。趙充國還能自己薦舉去西陵任職,何況卿和我友情不同尋常!”王儉說:“過去宋太祖創業,輔佐接受天命的各位大臣,封爵不過二千戶,拿我和他們相比,隻覺得超過了他們。”皇上笑著說:“張良推辭封侯,哪能超過這呢!”
建元元年(479),改封他為南昌縣公。當時都城雜亂,而且有很多奸人盜賊,皇上打算立符編伍,家家互相檢查。王儉勸諫說:“京城繁盛,四方匯集,如果一定要拿符信,事情既煩瑣,道理上也不夠開通,正如謝安所說的‘不這樣怎麽能成為京師’。”於是便停止了。這一年,有關部門奏請製定盛大郊祭的禮儀,王儉認為應該在今年十月對宗廟進行大祭,從此以後,過五年再作大祭。建元二年正月初四,在南郊祭天,就在這一天回來在明堂舉行了祭禮;又在十四日在北郊祭天,都沒有其他配享。高帝聽從了他的建議。第二年轉任左仆射,像從前一樣兼管人才選拔。
起初,宋明帝的紫極殿用的是珍珠簾幕綺羅柱子,上麵裝飾著金玉,是江東所沒有的,高帝打算用這些材料築造宣陽門,王儉與褚彥回以及叔父王僧虔聯名上表進諫,皇上親手撰寫詔書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宋朝時代,宮門外六門牆上設有竹籬,這年年初,有人發掘出了一個白虎樽,上麵有字說“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皇上對這些話頗有感觸,便改造另立宮牆。王儉又進諫,皇上回答說:“我想讓後世的人無以複加。”朝廷剛剛建立,製度正在創建,王儉對所有的谘詢無不作出決斷。皇上常說:“《詩經》上說‘嵩嶽之神顯靈聖,呂侯申伯降人間’,今天則為我生了王儉啊!”這年他堅決請求解除選拔人才的職務,被批準。
高帝駕臨樂遊苑的宴會,對王儉說:“卿愛好音樂,為什麽和朕相同?”王儉說:“沐浴著唐堯時代的風氣,則家家都有德行,而既然同在齊國聽《韶》樂,則都會不知肉味。”高帝稱讚回答得妙。後來駕臨華林園宴會,讓各人發揮自己的技藝。褚彥回彈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彈琴,沈文季唱《子夜來》,張敬兒跳舞。王儉說:“臣什麽也不會,隻知道背誦書本。”於是跪在皇上前麵背誦了司馬相如的《封禪書》。皇上笑著說:“這是歌頌盛德的事情,我怎麽可以承當!”後來皇上讓陸澄背誦《孝經》,從“仲尼居”開始,王儉說:“陸澄可以說是淵博而缺乏要領。臣請求背誦一段。”於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章》。皇上說:“很好,這樣張子布就不再讓人覺得奇特了。”這時侯王敬則脫掉朝服裸露著上身,用大紅絲紗纏上發髻,揮舞著胳膊表演拍張雜技,叫喊聲震動左右。皇上不高興地說:“哪見過三公這個樣子!”回答說:“臣依靠拍張,所以得了三公的職位,不可忘了拍張。”當時認為是著名的對答。
王儉不久以本官兼做太子詹事,增加衛兵三百人。當時皇太子妃去世,左衛將軍沈文季原來是她的宮中官員,不清楚是否應該服喪。王儉論證說:“漢、魏以來,宮中的臣僚要首先具備仆人的品質,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生前既然盡力敬奉,死後哪能不給服喪?從前庾翼死了妻子,王允、滕含還說府中官吏應有如對諸侯的妻子‘小君’的服喪,何況是宮中臣僚的重要名分,應該依照禮數為舊時君上的妻子服‘齊衰’三月而後除去。”皇上逝世,遺詔指示以王儉為侍中、尚書令、鎮軍。每次上朝,令史總有三五十人隨同,谘詢辨析,不曾阻滯。褚彥回當時做司徒、錄尚書,笑著對王儉說:“觀看讓他們分析評判十分快樂。”王儉說:“他們之所以能夠合乎我的心意,實在是由於具備明公您不用言語的自然教化。”武帝即位,配給他儀仗二十人,晉升封號為衛將軍,掌管選拔人才的事情。當時有關部門認為前代繼承皇位,有的仍借以前的郊祭祭天祈年,有的另外進行郊祭重新開始,晉、宋兩朝以來,不曾劃一。王儉說:“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在城南郊祭,當年九月逝世;漢成帝即位,第二年改元,也進行郊祭。簡文帝鹹安二年(372)在城南郊祭,當年七月逝世;孝武帝即位,第二年改元,也進行了郊祭。宋朝元嘉三十年(453)正月在南郊祭天,二月逝世;孝武帝繼承皇位,第二年又進行了郊祭。這是兩代的明確例子,大略可以仿照。現在聖明的君主繼續大業,幽明兩界眾心歸依,要講教化,則頻繁郊祭也不嫌多,要論事務,則國家年號剛剛改換,祭天並以祖宗配享,孝、敬兩者兼求。看來明年正月適於在南北二郊奉酒食祭天,並虔誠地在明堂祭祖。從此以後,依舊是隔一年一次。”有關部門又提出,明年正月上旬的辛日應在南郊祭天,而立春在上旬的辛日之後,郊祭在立春以前,這是值得懷疑的。王儉說:“宋朝的景平元年(423)正月初三辛醜在南郊祭天,這月的十一日立春。元嘉十六年(439)正月初六辛未在南郊祭天,這月的初八立春,這些都是近代的明顯例證。”都遵從了他的說法。
永明二年(484),他兼任丹陽尹。三年,兼任國子祭酒,又兼任太子少傅。舊時太子以同樣的禮節敬重太、少二傅,到現在朝廷議論以賓客朋友的禮節接待少傅。宋朝時代國家學校廢毀,沒有機會修複,宋明帝泰始六年(470),設置總明觀以聚集學士,有的稱之為東觀,設置了東觀祭酒一人,總明訪舉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每科設置學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的職位各有差別。這一年,因為國家學校已經建立,撤銷了總明觀,在王儉的宅院裏開設了學士館,以總明觀的四部圖書充實進來。又詔令王儉以家為府衙。四年,以本官兼管吏部。在此以前宋孝武帝喜愛文章,天下都以文章相比高,不以專攻經書為正業。王儉幼年就留意《三禮》,尤為擅長《春秋》,發言講論,即使倉促必合儒教,因此官紳紛紛趨附,都很推尚經學,儒教由此大興。何承天《禮論》三百卷,王儉謄抄為八帙,又另外抄錄條目為十三卷。朝廷儀式、舊時典章,晉、宋以來施行的舊製度,依次記錄,熟練回憶,沒有遺漏掉的。因此在朝值班處理事情,決斷有如流水。常常廣博議論多方引證,先前的儒者很少有這樣的例子,朝廷的各級官員,沒有能超過的。令史詢問事情,賓客滿席,王儉應接講解,毫無停滯。十天回來一次,監考學生,戴著頭巾站在庭堂中,並有帶劍的侍衛和令史,儀容很盛。他鬆散開頭巾,斜插著簪子,朝廷中和社會上的人們都很羨慕,群起仿效。王儉常常對人們說:“江東的風流宰相,隻有謝安。”大概是用來比喻自己的。武帝非常重用和信賴他,在對士人的選用上,他的奏議沒有不批準的。
永明五年(487),王儉在本職基礎上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他堅決推讓。六年,重申以前的任命。在此以前詔令王儉每三天回朝一次,尚書令史要出外去向他谘詢事情,皇上覺得往來很麻煩,詔令王儉回到尚書下省,每月允許十天外出。王儉啟奏請求解除選拔人才的職務,皇上不答應。七年,他又上表堅持請求,被批準了,改為兼管中書監。參與掌管選拔人才的事情。這年他生了病,皇上親自前去探望。後來去世,年齡三十八歲。詔令禁衛軍的文武官員以及台閣配備的兵士儀仗,都參加陪葬。又詔令追贈他為太尉,加賜褒羽、樂隊,增加儀仗為六十人,葬禮依照太宰文簡公褚彥回的舊規模。加諡號為文獻公。
王儉很少嗜好和欲望,專以治理國家為自己的事業,車馬衣服樸素隨便,家中沒有遺留的財物。他的撰著和批示,為當時的人們所重視。他少年時代便有成為宰相的誌向,曾寫詩說:“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生了兒子,字叫玄成,取仍然世代為宰相的意思。寫有《古今喪服集記》和文集,一起流行在世上。梁武帝接受禪讓,詔令為王儉立碑,封為侯爵。
王儉的弟弟叫王遜,宋朝升明年間(477~479)擔任丹陽丞,由於劉彥節的事情被告發,沒有受到封賞。建元初年,擔任晉陵太守,曾說過怨恨的話。王儉恐怕招來禍患,通過褚彥回把這事上報,中丞陸澄據實奏表檢舉。詔令讓王儉盡忠報效朝廷,特發判決書寬免王遜,把他流放到遠方的永嘉郡,他在路上被朝廷殺死。
長子王騫繼承了王儉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