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字淑和,渤海饒安人。高祖刁攸是西晉禦史中丞。曾祖刁協,跟隨司馬睿渡江,定居京口,官至尚書令。父刁暢,任司馬德宗的右衛將軍。當初,刁暢兄刁逵因劉裕輕狡薄行,欠社錢三萬,過期不還,把他抓起來當兵去了。等到劉裕誅殺桓玄,因與刁逵有仇,先誅刁氏一族。刁雍被刁暢舊吏藏了起來,投奔姚興豫州牧姚紹所在的洛陽,後來又到了長安。刁雍博覽群書,姚興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
泰常二年(417),姚泓滅亡,刁雍與司馬休之等人投奔魏國。刁雍上表陳述衷曲,表明誠心,請求在南疆效力。魏太宗答應了,授予刁雍建義將軍的稱號。刁雍於是在黃河、濟水之間招集流散人馬,共得五千多人,南據大峴,騷擾徐、兗二州,建號誓師,傳檄邊境。劉裕派將領李嵩等率兵討伐刁雍,刁雍在蒙山把他斬殺在陣前。這下兵力增至二萬,刁雍進駐固山。泰常七年(422)三月,刁雍堂弟刁彌也率軍進入京口,謀劃共同討伐劉裕,劉裕派兵打敗了他們。六月,刁雍又侵犯劉裕的青州,刁雍戰敗,於是收拾散兵在馬耳山自保。又被劉裕青州軍所逼,便進入大鄉山。
泰常八年(423),魏太宗南幸鄴城,刁雍在行宮朝見皇上。太宗問:“先前聽說卿家有人逮捕過劉裕,這人跟你是什麽關係?”刁雍說:“是為臣的伯父。”太宗笑著說:“劉裕父子應當害怕愛卿。”又對他說:“朕先前派叔孫建等人攻打青州,老百姓全部躲藏起來,城池還沒被攻下。他們既然一向都懼怕卿的威風,士兵百姓又相信服,今天朕想派你幫助叔孫建等人,你當勉力為之。”於是授刁雍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撥給五萬騎兵,讓他別立義軍。叔孫建先打東陽,刁雍來到,招集義眾,又得到五千人,派人安撫各郡縣,當地百姓人心歸順,送租糧供給軍需。刁雍攻東陽,鏟平其北城三十步左右。劉義符青州刺史竺夔在城內挖地道,向南延伸進入澠水澗,作為退路。刁雍對叔孫建說:“此城已平,應及時攻入。不然的話,城中人都逃完了。”叔孫建擔心會傷亡士兵,提出疑問。刁雍說:“如果害怕損傷官兵,刁雍今天請求帶領義兵先進去。”叔孫建不聽,竺夔想從東麵逃走,正逢劉義符派將領檀道濟等人救青州。刁雍對叔孫建說:“敵人害怕官軍鐵騎,用鎖連車成為連環陣。大峴以南,處處狹隘,車輛不能並行。刁雍請求統義兵五千,據險破敵。”叔孫建不聽,說:“士兵不服水土,病者已過半數。如相持不休,士兵定會死盡,哪裏還能再去戰鬥。現在不損大軍,安全而返,這是上策。”叔孫建於是引兵而還。
刁雍於是鎮守尹卯固。皇帝又下詔讓他南入,以擾亂敵境。刁雍攻克項城。這時正逢朝廷有詔追令他隨機應變,刁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百姓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遷鎮濟陰。延和二年(433),在外黃城建立徐州政府,設置譙、梁、彭、沛四郡九縣,朝廷任刁雍為平南將軍、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侯。刁雍在鎮七年,太延四年(438),奉召回京,邊民仍連年要求他回去。魏世祖很嘉許他,太平真君二年(441)又被授官使持節、侍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徐豫二州刺史。
三年(442),劉義隆將裴方明侵占仇池,皇帝下詔讓刁雍與建興公古弼等十餘名將領討平敵人。五年(444),刁雍以本將軍為薄鼻律鎮將。到鎮,刁雍上表說:“臣蒙寵出鎮,奉職西藩,總領各軍,戶民殷廣。又總領戎馬,以防不測,安排屯田,作為儲積。臣夙夜思慮,寢食難安。從今年四月末到鎮,現在已至仲夏,治下百姓仍沒能春種。臣心念那些農夫,雖然布滿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廣種。從前段時間以來,勞動所得不抵租稅,兵人口累,都很饑儉。臣略加檢查,發現此地耕種困難。
“大凡想養民豐國,必須耕種農田。此地缺雨,正應引黃河水澆灌。臣觀察舊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富平西南三十裏,有艾山,南北長二十六裏,東西四十五裏,被鑿穿通向黃河,看起來像大禹當年舊跡。這兩岸作為灌田用的大渠,寬十多步,從山南麵引水到此渠之中,計算過去做這些的時候,渠堤高於黃河水麵不過一丈。黃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於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渠的位置高懸,黃河水無法入渠。雖然舊渠各處依然將就引水,水也難得。現在艾山北麵,黃河中有小島,水分為二。西河小而狹,水寬才一百四十步。臣現在請求來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麵八裏、分河之下五裏處,平地鑿渠,寬五十餘步,深五尺,兩岸築堤,堤高一丈。北行四十裏,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裏,共一百二十裏,將會出現大片良田。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時間,便可修成。所要鑿的新渠口,距河麵五尺,河水不得入。現在臣請求從黃河小河東南岸築堤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寬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二十天時間便可完工,兩項加起來,合計用工六十天。小河的水,盡數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萬餘頃。十天之間,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後,糧食便收成在望。這樣官稅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皇帝下詔說:“卿憂國愛民,知道重引黃河水,灌溉農田。宜立即行動,以做好此事為務,何必要限定日期呢。有可以便國利民的事情,盡避說來。”
七年(446),刁雍上表說:“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穀五十萬斛交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離沃野八百裏,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車往來,尚且困難,假如載穀,隻能裝二十擔,每經沙深的地方,必定會陷沙難行。又加上穀在黃河西麵,轉運到沃野,中間需渡越大河,計車五千輛,運十萬斛糧,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貽誤老百姓耕種之業。車牛難行,難以全至,一年不過能運上兩次,五十萬斛運完得花去三年。臣前時奉詔,稱有可以利國利民的計策盡避上報。臣聽說鄭、白之渠,遠運淮海的糧食,逆流數千裏,一年才能運一次,猶可說是國有餘糧,百姓安樂。而今臣請求在牽屯山黃河邊,造船兩百艘,二船並為一舫,一條船可裝糧食二千斛,一舫十個人,共計需一千人。臣鎮內士兵,全都熟悉水性。一次可送糧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天就到了,從沃野牽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計六十天能夠往返一次。從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運糧六十萬斛,計用人力,少於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棄農時。”帝下詔說:“朕知卿想造船運糧,一個冬天便可造成,大大節省民力,既不費牛又不廢田,很好。這種方式不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為一個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今另命統萬鎮出兵運輸,卿鎮可出百名士兵作為船工,哪能專從你一鎮出人千名呢?雖然是派船匠,仍須卿指授安排,不可專任。各種類似於這種利國利民的意見,繼續上報。”
九年(448),刁雍上表說:“臣聽說安不忘亂,是先聖的執政思想。何況偏遠之地,連接邊城,防守不嚴,即會導致無從禦敵的情況出現。臣鎮所統轄的河西,也在邊疆,臣常擔心不測。平地積穀,實難守備。士卒散居各處,沒有屏障。如賊人乘虛而入,我軍必會狼狽不堪。雖想固守,也無法避免各方麵的損失。臣請求築城儲穀,設兵防守。此城由我鎮自行修建,不必煩勞朝廷。而且建城的時間,安排於農閑之時,不會廢棄耕作。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會建成。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選擇水陸邊緣。大小斑下,量力而行。”帝下詔同意。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帝下詔說:“卿深思遠慮,憂勤盡忠,朕知道城已修好,邊境沒有了不測之憂,千載有永安之固,朕很讚許你的行為。就把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勞。”
興光二年(455),帝下詔讓刁雍還都,拜授特進,將軍如故。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說:“臣聽說有國有家者,無不以禮樂為先。所以《禮記》說:禮用來約束行動,樂用來修養內心。讓和氣中釋,恭敬溫文。所以安上治民,沒有比禮更好的了;易俗移風,沒有比樂更好的了。而且於一民一俗,尚須崇而用之,何況統治八方,馴化四海呢?所以堯帝修五禮以明典章,作《鹹池》以調諧萬類,彰顯皇軌於雲岱,發揚教化於介丘。令木石革心、烏獸起舞。包容天地之情,通達神明之德。大凡感天動神,沒有比禮樂更近的了。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因此萬物生機勃勃;節,故而報天祭地。禮行於郊,則上下和肅。肅,是禮的情;和,是樂的目的。樂至則無怨,禮到則不違。揖讓而治理天下,難道說的不就是禮樂嗎?
“隻有聖人知道禮樂不可停止,所以作樂以應接皇天,製禮以配於後土。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因此王者統治安定而製定禮儀,大功告成而製作音樂。虞、夏、殷、周,易代而起。到周朝末年,王權衰落。孔子感傷禮樂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將墜,從衛返魯,整理禮樂,使之各得其所。到了秦始皇時代,剪滅廢棄道術,銷毀典籍,坑殺儒士,盲天下之目,絕禮儀之章,《簫韶》來儀,不可恢複矣。賴漢代興起,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製禮儀,正古禮,大體周備。至於孝章帝時,每以三代損益,優劣殊途,感歎其薄德,沒有辦法改變百姓視聽,博士曹褒看到這個詔書,知道皇上有製作禮樂的意圖,於是上疏求定諸禮儀,以作為漢禮。終而停廢,不能實行。到魏晉時代,則修而不備。
“臣思陛下無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賢士統治天下,方鳴和鸞以升岱宗,陪群後以升中嶽,而三禮在唐時便已缺欠,象舞在周時已經改變。君主的舉措必定記載,這是古代典製。祭天祭地之禮,是帝王的盛事。臣認為如今是有其時而無其禮儀,有其德而無其樂。史缺封石之文,工絕清頌之享,實在是由禮樂不興,王政有缺所導致的。臣聽說樂由禮起,故而像德;禮由樂現,用來防婬。五帝異時不相沿,三王異世不相襲,是由於事與時並,名與功偕的緣故。為臣見識粗淺,所慮不遠,認為應該修禮正樂,以光大聖人之治。”
高宗下詔讓公卿一起討論此事,適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擱下來了。
皇興年間,刁雍與隴西王源賀以及中書監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優禮,皇帝賜給刁雍幾杖,準他可佩劍上朝,每月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寬柔,喜愛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所寫的詩賦頌論加上雜文,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寬宏愛士,怡靜寡欲。篤信佛道,撰教誡二十多篇,用以訓導子孫。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歲。朝廷賜給命服一套,贈帛五百匹,贈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將軍如故,諡稱簡。
泰常二年(417),姚泓滅亡,刁雍與司馬休之等人投奔魏國。刁雍上表陳述衷曲,表明誠心,請求在南疆效力。魏太宗答應了,授予刁雍建義將軍的稱號。刁雍於是在黃河、濟水之間招集流散人馬,共得五千多人,南據大峴,騷擾徐、兗二州,建號誓師,傳檄邊境。劉裕派將領李嵩等率兵討伐刁雍,刁雍在蒙山把他斬殺在陣前。這下兵力增至二萬,刁雍進駐固山。泰常七年(422)三月,刁雍堂弟刁彌也率軍進入京口,謀劃共同討伐劉裕,劉裕派兵打敗了他們。六月,刁雍又侵犯劉裕的青州,刁雍戰敗,於是收拾散兵在馬耳山自保。又被劉裕青州軍所逼,便進入大鄉山。
泰常八年(423),魏太宗南幸鄴城,刁雍在行宮朝見皇上。太宗問:“先前聽說卿家有人逮捕過劉裕,這人跟你是什麽關係?”刁雍說:“是為臣的伯父。”太宗笑著說:“劉裕父子應當害怕愛卿。”又對他說:“朕先前派叔孫建等人攻打青州,老百姓全部躲藏起來,城池還沒被攻下。他們既然一向都懼怕卿的威風,士兵百姓又相信服,今天朕想派你幫助叔孫建等人,你當勉力為之。”於是授刁雍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撥給五萬騎兵,讓他別立義軍。叔孫建先打東陽,刁雍來到,招集義眾,又得到五千人,派人安撫各郡縣,當地百姓人心歸順,送租糧供給軍需。刁雍攻東陽,鏟平其北城三十步左右。劉義符青州刺史竺夔在城內挖地道,向南延伸進入澠水澗,作為退路。刁雍對叔孫建說:“此城已平,應及時攻入。不然的話,城中人都逃完了。”叔孫建擔心會傷亡士兵,提出疑問。刁雍說:“如果害怕損傷官兵,刁雍今天請求帶領義兵先進去。”叔孫建不聽,竺夔想從東麵逃走,正逢劉義符派將領檀道濟等人救青州。刁雍對叔孫建說:“敵人害怕官軍鐵騎,用鎖連車成為連環陣。大峴以南,處處狹隘,車輛不能並行。刁雍請求統義兵五千,據險破敵。”叔孫建不聽,說:“士兵不服水土,病者已過半數。如相持不休,士兵定會死盡,哪裏還能再去戰鬥。現在不損大軍,安全而返,這是上策。”叔孫建於是引兵而還。
刁雍於是鎮守尹卯固。皇帝又下詔讓他南入,以擾亂敵境。刁雍攻克項城。這時正逢朝廷有詔追令他隨機應變,刁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百姓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遷鎮濟陰。延和二年(433),在外黃城建立徐州政府,設置譙、梁、彭、沛四郡九縣,朝廷任刁雍為平南將軍、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侯。刁雍在鎮七年,太延四年(438),奉召回京,邊民仍連年要求他回去。魏世祖很嘉許他,太平真君二年(441)又被授官使持節、侍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徐豫二州刺史。
三年(442),劉義隆將裴方明侵占仇池,皇帝下詔讓刁雍與建興公古弼等十餘名將領討平敵人。五年(444),刁雍以本將軍為薄鼻律鎮將。到鎮,刁雍上表說:“臣蒙寵出鎮,奉職西藩,總領各軍,戶民殷廣。又總領戎馬,以防不測,安排屯田,作為儲積。臣夙夜思慮,寢食難安。從今年四月末到鎮,現在已至仲夏,治下百姓仍沒能春種。臣心念那些農夫,雖然布滿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廣種。從前段時間以來,勞動所得不抵租稅,兵人口累,都很饑儉。臣略加檢查,發現此地耕種困難。
“大凡想養民豐國,必須耕種農田。此地缺雨,正應引黃河水澆灌。臣觀察舊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富平西南三十裏,有艾山,南北長二十六裏,東西四十五裏,被鑿穿通向黃河,看起來像大禹當年舊跡。這兩岸作為灌田用的大渠,寬十多步,從山南麵引水到此渠之中,計算過去做這些的時候,渠堤高於黃河水麵不過一丈。黃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於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渠的位置高懸,黃河水無法入渠。雖然舊渠各處依然將就引水,水也難得。現在艾山北麵,黃河中有小島,水分為二。西河小而狹,水寬才一百四十步。臣現在請求來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麵八裏、分河之下五裏處,平地鑿渠,寬五十餘步,深五尺,兩岸築堤,堤高一丈。北行四十裏,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裏,共一百二十裏,將會出現大片良田。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時間,便可修成。所要鑿的新渠口,距河麵五尺,河水不得入。現在臣請求從黃河小河東南岸築堤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寬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二十天時間便可完工,兩項加起來,合計用工六十天。小河的水,盡數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萬餘頃。十天之間,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後,糧食便收成在望。這樣官稅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皇帝下詔說:“卿憂國愛民,知道重引黃河水,灌溉農田。宜立即行動,以做好此事為務,何必要限定日期呢。有可以便國利民的事情,盡避說來。”
七年(446),刁雍上表說:“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穀五十萬斛交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離沃野八百裏,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車往來,尚且困難,假如載穀,隻能裝二十擔,每經沙深的地方,必定會陷沙難行。又加上穀在黃河西麵,轉運到沃野,中間需渡越大河,計車五千輛,運十萬斛糧,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貽誤老百姓耕種之業。車牛難行,難以全至,一年不過能運上兩次,五十萬斛運完得花去三年。臣前時奉詔,稱有可以利國利民的計策盡避上報。臣聽說鄭、白之渠,遠運淮海的糧食,逆流數千裏,一年才能運一次,猶可說是國有餘糧,百姓安樂。而今臣請求在牽屯山黃河邊,造船兩百艘,二船並為一舫,一條船可裝糧食二千斛,一舫十個人,共計需一千人。臣鎮內士兵,全都熟悉水性。一次可送糧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天就到了,從沃野牽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計六十天能夠往返一次。從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運糧六十萬斛,計用人力,少於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棄農時。”帝下詔說:“朕知卿想造船運糧,一個冬天便可造成,大大節省民力,既不費牛又不廢田,很好。這種方式不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為一個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今另命統萬鎮出兵運輸,卿鎮可出百名士兵作為船工,哪能專從你一鎮出人千名呢?雖然是派船匠,仍須卿指授安排,不可專任。各種類似於這種利國利民的意見,繼續上報。”
九年(448),刁雍上表說:“臣聽說安不忘亂,是先聖的執政思想。何況偏遠之地,連接邊城,防守不嚴,即會導致無從禦敵的情況出現。臣鎮所統轄的河西,也在邊疆,臣常擔心不測。平地積穀,實難守備。士卒散居各處,沒有屏障。如賊人乘虛而入,我軍必會狼狽不堪。雖想固守,也無法避免各方麵的損失。臣請求築城儲穀,設兵防守。此城由我鎮自行修建,不必煩勞朝廷。而且建城的時間,安排於農閑之時,不會廢棄耕作。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會建成。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選擇水陸邊緣。大小斑下,量力而行。”帝下詔同意。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帝下詔說:“卿深思遠慮,憂勤盡忠,朕知道城已修好,邊境沒有了不測之憂,千載有永安之固,朕很讚許你的行為。就把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勞。”
興光二年(455),帝下詔讓刁雍還都,拜授特進,將軍如故。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說:“臣聽說有國有家者,無不以禮樂為先。所以《禮記》說:禮用來約束行動,樂用來修養內心。讓和氣中釋,恭敬溫文。所以安上治民,沒有比禮更好的了;易俗移風,沒有比樂更好的了。而且於一民一俗,尚須崇而用之,何況統治八方,馴化四海呢?所以堯帝修五禮以明典章,作《鹹池》以調諧萬類,彰顯皇軌於雲岱,發揚教化於介丘。令木石革心、烏獸起舞。包容天地之情,通達神明之德。大凡感天動神,沒有比禮樂更近的了。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因此萬物生機勃勃;節,故而報天祭地。禮行於郊,則上下和肅。肅,是禮的情;和,是樂的目的。樂至則無怨,禮到則不違。揖讓而治理天下,難道說的不就是禮樂嗎?
“隻有聖人知道禮樂不可停止,所以作樂以應接皇天,製禮以配於後土。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因此王者統治安定而製定禮儀,大功告成而製作音樂。虞、夏、殷、周,易代而起。到周朝末年,王權衰落。孔子感傷禮樂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將墜,從衛返魯,整理禮樂,使之各得其所。到了秦始皇時代,剪滅廢棄道術,銷毀典籍,坑殺儒士,盲天下之目,絕禮儀之章,《簫韶》來儀,不可恢複矣。賴漢代興起,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製禮儀,正古禮,大體周備。至於孝章帝時,每以三代損益,優劣殊途,感歎其薄德,沒有辦法改變百姓視聽,博士曹褒看到這個詔書,知道皇上有製作禮樂的意圖,於是上疏求定諸禮儀,以作為漢禮。終而停廢,不能實行。到魏晉時代,則修而不備。
“臣思陛下無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賢士統治天下,方鳴和鸞以升岱宗,陪群後以升中嶽,而三禮在唐時便已缺欠,象舞在周時已經改變。君主的舉措必定記載,這是古代典製。祭天祭地之禮,是帝王的盛事。臣認為如今是有其時而無其禮儀,有其德而無其樂。史缺封石之文,工絕清頌之享,實在是由禮樂不興,王政有缺所導致的。臣聽說樂由禮起,故而像德;禮由樂現,用來防婬。五帝異時不相沿,三王異世不相襲,是由於事與時並,名與功偕的緣故。為臣見識粗淺,所慮不遠,認為應該修禮正樂,以光大聖人之治。”
高宗下詔讓公卿一起討論此事,適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擱下來了。
皇興年間,刁雍與隴西王源賀以及中書監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優禮,皇帝賜給刁雍幾杖,準他可佩劍上朝,每月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寬柔,喜愛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所寫的詩賦頌論加上雜文,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寬宏愛士,怡靜寡欲。篤信佛道,撰教誡二十多篇,用以訓導子孫。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歲。朝廷賜給命服一套,贈帛五百匹,贈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將軍如故,諡稱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