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有些莫名其妙,剛才還在聽自己說著大明海疆的情況呢?怎麽忽然變成了說什麽皇黨了啊?這都說的是什麽啊?
這都是什麽?他怎麽什麽都聽不明白呢?鄭芝龍的腦子有些亂,當皇帝親自陪著旁邊,這份榮寵,讓他也不能打斷話題。
錢謙益知道皇帝的意思,很耐心的跟鄭芝龍解釋皇帝登基後對大明京畿地區做的一次重要的改製,對京察大計結合皇黨建設,做了很準確的分析。
崇禎皇帝朱由檢都聽的暗暗點頭,錢謙益果然不愧是才子,能夠多將錢謙益這樣的人拉入自己的陣營,對大明的發展絕對是有益處,東林黨,甚至整個文官集團,其實就是三類人,一類是孫慎行這樣的人,有才,卻很固執,基本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了,他們是墨守千年體製的那一套的!再就是錢謙益這樣的,同樣有才,但基本沒有什麽立場,這一部分就是皇帝要爭取的對象,就像是張偉業那一類人。
最後一類,則完全沒有什麽能力,完全就是想通過走仕途,或者通過高談闊論找存在感的!這一類人和第一類人,都是皇帝需要在現有的體質中分化出去的,基本沒有什麽用處,需要用新興的教育體製中的人才,將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逐步的取代,這就是皇帝改製的中心思想。
以上是皇帝對體製內的人才的改製,體製外,就像是鄭芝龍這樣的人,完全沒有什麽當官的經驗,更沒有什麽政治思想,他們的想法是很簡單的。他們認為為皇帝死,為朝廷死,就是愛國。往往自己都有自己的一套愛國見解,不可能要求這些人一下子就站在全局的高度。就站在跟皇帝一個視角,無腦的去執行皇帝的各種要求,不然的話,這個世界就太容易改變了,相比於在體製內的改革,要改變體製外的世界,對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來說,也同樣的困難。
不管錢謙益這樣的人的人品是怎麽樣的。但錢謙益的才情,崇禎皇帝朱由檢還是很佩服的,他自己都對自己的半資半封的體製,也就是半封建主義,半資本主義的那一套,有的地方闡述的不是很清楚,但錢謙益卻說的很透徹,很明白,看來,人有專長。他在搞理論方麵,就不如這個錢謙益有天賦。
但錢謙益這樣的人,在具體的推行政策方麵。又遠遠的不然周延儒那樣的人有手段,所以任何體製都能夠包羅萬象,崇禎皇帝朱由檢也在檢討著自己的一些性格弱點,不能看不慣就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眼裏容不下一點沙子,很多時候,各種人才都能夠網羅在朝廷中為己所用,這才是真正的聖君之道啊!
三個人深談了兩個多時辰,除了剛開始的半個時辰是在聽鄭芝龍介紹大明海域的情況之外。(..tw好看的小說)剩下來的都是聽錢謙益怎麽闡述皇帝的改製思路,皇帝的皇黨思路。鄭芝龍聽懂了十分之一都算是不錯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這整個的談話過程中,都隻是偶爾的插插話。說些指引性的話題,引導著談話不要斷掉,很像是一個老道的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並沒有說過幾句話。
崇禎皇帝朱由檢笑著站起身,“天色不早了,就歇了吧,鄭芝龍,你是回船上歇呢?還是就在這裏歇,自己安排吧,你們兩個師生之間自己也有些話說,朕也有些要公務要處理。”
錢謙益和鄭芝龍看見皇帝要走,急忙跪下恭送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出了屋子,就讓徐國偉安排,便在這簡陋的港口衙門歇了,更是讓錢謙益和鄭芝龍都感動了,這樣的皇帝,真的是千古罕見的。
“老師,我是在這裏,還是回船上?”鄭芝龍小聲的問錢謙益。
錢謙益輕輕地歎口氣,“你啊,就是在當官方麵沒有什麽長進,我跟你明著說了吧,皇上為什麽在這麽簡陋的地方跟你相見?人皇上完全可以在北京的紫禁城裏麵等你的,這就是恩寵,是對你最大的褒獎了,懂不懂?”
鄭芝龍又糊塗了,“那您說,我是該不該回船上去啊?”
錢謙益歎口氣,苦笑著搖搖頭,“我也不知道當初怎麽會收了你為弟子,你和鄭鄤兩個人,一個做學問做癡了,一個打仗打的癡了!你就在這裏啊!還回什麽船上啊?讓你的隨從將鄭成功帶回船上,給你手下的人報個平安便是了啊。”
鄭芝龍恍然大悟的點點頭,“恩師,你明著說給我聽不就行了嗎?拐個老大的圈子,我都糊裏糊塗的呢。”
錢謙益又暗自歎口氣,心想著皇帝遲遲沒有說出讓鄭芝龍留在北方幫著朝廷發展的事情,恐怕是對的,他擔心即便是自己跟鄭芝龍的身份,這憨人也不見得能夠懂的!朝廷大事,不是打打殺殺,至少不光是打打殺殺,這些草莽之輩,怎麽懂得呢?
其實錢謙益心中也一直很矛盾,他雖然出來的時間不長,卻已經將整個局勢都看的很透徹了,關外幾十萬流民集聚天津的事情,他也了如指掌,深知道如果在這個時候,皇帝無法將鄭芝龍幫著朝廷運送兵馬到朝鮮,緩解大明京畿地區的糧食壓力的話,那麽京畿地區將會出大事!
錢謙益懂了皇帝的一套改製思路是一回事,甘不甘心又是另外一回事!他很不喜歡這個皇帝!這個皇帝跟過往的三朝皇帝都很不一樣,是不是聖君,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在這樣的皇帝手裏,絕對沒有什麽好果子吃!這一點是錢謙益已經看的很清楚的了!
錢謙益在矛盾,鄭芝龍在糊塗,崇禎皇帝朱由檢則在忐忑不安!他當然比誰都急,如果這幾十萬流民在這個月裏麵得不到安置的話,大明很有可能就過不了這個冬天了!
鄭鄤和鄭月琳稀裏糊塗的被一幫錦衣衛給請上了一輛馬車,領頭的是一個太監,這個大太監,鄭鄤認得,鄭月琳卻還沒有見過。
他是,楊四慶。(未完待續)
這都是什麽?他怎麽什麽都聽不明白呢?鄭芝龍的腦子有些亂,當皇帝親自陪著旁邊,這份榮寵,讓他也不能打斷話題。
錢謙益知道皇帝的意思,很耐心的跟鄭芝龍解釋皇帝登基後對大明京畿地區做的一次重要的改製,對京察大計結合皇黨建設,做了很準確的分析。
崇禎皇帝朱由檢都聽的暗暗點頭,錢謙益果然不愧是才子,能夠多將錢謙益這樣的人拉入自己的陣營,對大明的發展絕對是有益處,東林黨,甚至整個文官集團,其實就是三類人,一類是孫慎行這樣的人,有才,卻很固執,基本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了,他們是墨守千年體製的那一套的!再就是錢謙益這樣的,同樣有才,但基本沒有什麽立場,這一部分就是皇帝要爭取的對象,就像是張偉業那一類人。
最後一類,則完全沒有什麽能力,完全就是想通過走仕途,或者通過高談闊論找存在感的!這一類人和第一類人,都是皇帝需要在現有的體質中分化出去的,基本沒有什麽用處,需要用新興的教育體製中的人才,將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逐步的取代,這就是皇帝改製的中心思想。
以上是皇帝對體製內的人才的改製,體製外,就像是鄭芝龍這樣的人,完全沒有什麽當官的經驗,更沒有什麽政治思想,他們的想法是很簡單的。他們認為為皇帝死,為朝廷死,就是愛國。往往自己都有自己的一套愛國見解,不可能要求這些人一下子就站在全局的高度。就站在跟皇帝一個視角,無腦的去執行皇帝的各種要求,不然的話,這個世界就太容易改變了,相比於在體製內的改革,要改變體製外的世界,對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來說,也同樣的困難。
不管錢謙益這樣的人的人品是怎麽樣的。但錢謙益的才情,崇禎皇帝朱由檢還是很佩服的,他自己都對自己的半資半封的體製,也就是半封建主義,半資本主義的那一套,有的地方闡述的不是很清楚,但錢謙益卻說的很透徹,很明白,看來,人有專長。他在搞理論方麵,就不如這個錢謙益有天賦。
但錢謙益這樣的人,在具體的推行政策方麵。又遠遠的不然周延儒那樣的人有手段,所以任何體製都能夠包羅萬象,崇禎皇帝朱由檢也在檢討著自己的一些性格弱點,不能看不慣就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眼裏容不下一點沙子,很多時候,各種人才都能夠網羅在朝廷中為己所用,這才是真正的聖君之道啊!
三個人深談了兩個多時辰,除了剛開始的半個時辰是在聽鄭芝龍介紹大明海域的情況之外。(..tw好看的小說)剩下來的都是聽錢謙益怎麽闡述皇帝的改製思路,皇帝的皇黨思路。鄭芝龍聽懂了十分之一都算是不錯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這整個的談話過程中,都隻是偶爾的插插話。說些指引性的話題,引導著談話不要斷掉,很像是一個老道的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並沒有說過幾句話。
崇禎皇帝朱由檢笑著站起身,“天色不早了,就歇了吧,鄭芝龍,你是回船上歇呢?還是就在這裏歇,自己安排吧,你們兩個師生之間自己也有些話說,朕也有些要公務要處理。”
錢謙益和鄭芝龍看見皇帝要走,急忙跪下恭送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出了屋子,就讓徐國偉安排,便在這簡陋的港口衙門歇了,更是讓錢謙益和鄭芝龍都感動了,這樣的皇帝,真的是千古罕見的。
“老師,我是在這裏,還是回船上?”鄭芝龍小聲的問錢謙益。
錢謙益輕輕地歎口氣,“你啊,就是在當官方麵沒有什麽長進,我跟你明著說了吧,皇上為什麽在這麽簡陋的地方跟你相見?人皇上完全可以在北京的紫禁城裏麵等你的,這就是恩寵,是對你最大的褒獎了,懂不懂?”
鄭芝龍又糊塗了,“那您說,我是該不該回船上去啊?”
錢謙益歎口氣,苦笑著搖搖頭,“我也不知道當初怎麽會收了你為弟子,你和鄭鄤兩個人,一個做學問做癡了,一個打仗打的癡了!你就在這裏啊!還回什麽船上啊?讓你的隨從將鄭成功帶回船上,給你手下的人報個平安便是了啊。”
鄭芝龍恍然大悟的點點頭,“恩師,你明著說給我聽不就行了嗎?拐個老大的圈子,我都糊裏糊塗的呢。”
錢謙益又暗自歎口氣,心想著皇帝遲遲沒有說出讓鄭芝龍留在北方幫著朝廷發展的事情,恐怕是對的,他擔心即便是自己跟鄭芝龍的身份,這憨人也不見得能夠懂的!朝廷大事,不是打打殺殺,至少不光是打打殺殺,這些草莽之輩,怎麽懂得呢?
其實錢謙益心中也一直很矛盾,他雖然出來的時間不長,卻已經將整個局勢都看的很透徹了,關外幾十萬流民集聚天津的事情,他也了如指掌,深知道如果在這個時候,皇帝無法將鄭芝龍幫著朝廷運送兵馬到朝鮮,緩解大明京畿地區的糧食壓力的話,那麽京畿地區將會出大事!
錢謙益懂了皇帝的一套改製思路是一回事,甘不甘心又是另外一回事!他很不喜歡這個皇帝!這個皇帝跟過往的三朝皇帝都很不一樣,是不是聖君,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在這樣的皇帝手裏,絕對沒有什麽好果子吃!這一點是錢謙益已經看的很清楚的了!
錢謙益在矛盾,鄭芝龍在糊塗,崇禎皇帝朱由檢則在忐忑不安!他當然比誰都急,如果這幾十萬流民在這個月裏麵得不到安置的話,大明很有可能就過不了這個冬天了!
鄭鄤和鄭月琳稀裏糊塗的被一幫錦衣衛給請上了一輛馬車,領頭的是一個太監,這個大太監,鄭鄤認得,鄭月琳卻還沒有見過。
他是,楊四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