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第二十


    本篇在《論語》中有特殊地位。第一章與《論語》全書的風 格都不一樣,不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而是夏、商、周三代聖賢 的語錄和曆史資料。第三章所記與以前孔子的言論有所重複,帶 有總結的意味。全篇原文3章,本書選3章。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strong ss=''red''>【原文】</strong>


    堯曰:“谘1!爾舜!天之曆數2在爾躬,允執其中3。四海困 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於皇皇後帝(6):有罪不 敢赦。帝臣(7)不蔽,簡(8)在帝心。朕(9)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10),善人是富。“雖有周親(11),不如仁人。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


    謹權量(12),審法度5,修廢官(13),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 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悅。


    <strong ss=''red''>【注釋】</strong>


    1谘:感歎詞。2曆數:列次。這裏指帝工相繼的次第。之所以說 “無之曆數”,是說這種帝玉傳承的次第是由上天決定的。3允執其中: 允,信,忠實;執,執守,堅持;中,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即中庸。 (4)予小子履:履,商湯的名字。予小子是商湯的自稱之詞。5玄牡:黑 色的公牛。殷朝尚白色,這裏商湯說自己用黑色公牛,是還未改變夏朝的禮 儀。(6)皇皇後帝:皇皇,光明而偉大;後帝,即上天。(7)帝臣:天 帝之臣,商湯自稱。(8)簡:閱,這裏是明白的意思。(9)朕(zhen): 我。古人自稱之詞,自秦始皇以後才專用力皇帝自稱。(10)賚i):賞賜。 這裏指封賞諸侯。(11)周親:至親。(12)權量:權,秤,重量量具。量, 容量量具,如鬥、斛等。(13)法度:長度。(14)廢官:廢缺的職官。


    <strong ss=''red''>【譯文】</strong>


    堯帝讓位給舜帝時說:“哦!舜呀!依次登位的天命已經降臨 在你身上了,你要忠實地堅持中庸。如果搞得天下窮困,你這天 賜的祿位也就永遠沒有了。”舜帝也用這番話告誡大禹登位。


    商湯說:“我這個後輩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謹明 告光明而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我自己的罪過 也不敢掩蓋,因為您的心裏早已是明明白白的。如果我自身有罪, 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有罪,罪過都歸在我一人身上。”


    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起來。周武王說:“雖然有至親, 不如有仁人。百姓有什麽過錯,責任都在我一人。” 謹慎地審定度量衡,恢複廢缺的官職,政令便四方通行了。複 興滅亡的國家,接續斷絕的世係,舉用隱逸的賢人,天下的老百 姓便真心實意歸服了。


    應該重視的是:人民,糧食,喪事,祭祀。


    寬厚就會得到大眾擁護,誠信就會得到百姓信任,勤敏就會 取得功績,公平就會使人高興。


    <strong ss=''red''>【讀解】</strong>


    這是整部《論語》中最獨特的一章,不是記錄孔子及其弟 的言行,而是堯帝禪讓帝位時告誡舜帝的話,商湯王討伐夏桀時 向上天禱告的話,周武王勝利後分封諸侯的話,等等。而且前後 文字不相連貫,一般認為有所脫落。編《論語》的人把這一章放 在這裏是什麽意思呢?一般認為帶有全書總結的性質,主要說明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的意思,說明孔子的思 想都是才良源於堯舜文武這些古聖賢的。


    盡管如此,這一章仍有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東西。


    在堯帝告誡舜帝的話中,有“允執其中”的話。所謂允執其 中,也就是忠實地堅持中庸之道。《尚書·大禹謨》有著名的幾句 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允執厥中就 是允執其中。這幾句話說明了為什麽要允執其中的道理:因為 “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欲望是非常危險的,而調整人的思想,中 和人的欲望的“道心“又是非常微妙的。所以,要用“道心”去 調節“人心”,就得“惟精惟一,允執其中。”精心一意地,忠實 地堅持中庸,堅守公平,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 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人心不作亂,天下享太平。否則,就會出現 堯帝所指出的那種情況:“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天下一片混亂。 民不聊生,即便是天賜的祿位也是保不住的。正是從古聖賢的這 種思想出發,孔子才一再強調“中庸其至矣乎!”把中庸之道作為 儒學的最高道德加以提倡。


    當商湯王向上天禱告時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也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意 思都是一樣:如果物犯了什麽錯誤,那責任在我,與部下或天下 的百姓無關;如果部下或天下的百姓犯了錯誤,那責任都全在於 我,怪我領導得不好,所以,我應該承擔領導責任。這可真是高 風亮節的政治領導人品德,與後世那些“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把 一切錯誤歸於別人”的政治野心家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莫 說做高級的政治領導人,就是做一個單位的領導、一個部門的主 管,也應該有這種勇於承擔責任的品質。尤其是在改革探索的時 代,犯錯誤是難免的。領導承擔責任,不過是“烏紗帽”不保而 已,把錯誤的責任歸咎於中層幹部甚至普通群眾,那就不僅難保 不失官位,而且還肯定會失去人心。其實,丟官事小,失節事大。 當領導人的,一定要清醒認識到這一點,拿出古代先賢的勇氣來, 樹立起值得群眾尊重、信賴的風範。這樣的話,“塞翁失馬,焉知 非福”,說不定你丟掉了官位卻會得到更多更可貴的東西哩。


    本章後麵三段文字都是說的周代政治,這些做法和思想,在 《論語》的前十九篇其實都已有所體現。所以,實際上也是孔子的 思想、儒家政治的思想。其中說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這在2o世紀7o年代的批孔運動中也被列為孔子作為“複辟狂”的 一條罪證,當然是屬於牽強附會,“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了。 這也是有必要在今天力。以澄清的問題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論語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論語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