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冒充內行
【原文】
子曰:“蓋1有不知而作2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3之,知之次也。”
【注釋】
1蓋:大概。2作:創作。3識(zhi):記。
【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能憑空創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才能。我總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心記下來。我是屬於次一等的智力。”
【讀解】
所謂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學而知之者,次也”,相對於“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聞多見,也就是“敏而好學”。也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學”,所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見,這一段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學風和做學問態度的概括性自我介紹,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談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學”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幾方麵的內容。
同時,孔子之所以這樣自我介紹,也是針對當時存在的“不知而作”現象有感而發的。孔子的意思是說:那些自己不懂卻能夠憑空創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沒有這樣的天賦才能,我的一切都是靠學習而得來的,所以,我的寫作也好,我的教書也好,都是言之有據的,不敢亂來。
“不知而作”的人卻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撐”,處處冒充內行。這種人做事,小則貽笑大方,大則害己害人,甚至禍剛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這種“不知而作”風氣的嚴重危害,才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反對“不知而作”的行為。所以,我們也絕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原文】
子曰:“蓋1有不知而作2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3之,知之次也。”
【注釋】
1蓋:大概。2作:創作。3識(zhi):記。
【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能憑空創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才能。我總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心記下來。我是屬於次一等的智力。”
【讀解】
所謂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學而知之者,次也”,相對於“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聞多見,也就是“敏而好學”。也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學”,所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見,這一段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學風和做學問態度的概括性自我介紹,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談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學”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幾方麵的內容。
同時,孔子之所以這樣自我介紹,也是針對當時存在的“不知而作”現象有感而發的。孔子的意思是說:那些自己不懂卻能夠憑空創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沒有這樣的天賦才能,我的一切都是靠學習而得來的,所以,我的寫作也好,我的教書也好,都是言之有據的,不敢亂來。
“不知而作”的人卻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撐”,處處冒充內行。這種人做事,小則貽笑大方,大則害己害人,甚至禍剛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這種“不知而作”風氣的嚴重危害,才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反對“不知而作”的行為。所以,我們也絕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