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佛法原本四句詩
整個一部《金剛經》,去掉標點符號不算,總共5119個漢字。如果讓小雅用文言文來用整個內容,不遺漏任何一個內容,大概三四百字足夠了。莊子的《齊物論》,去掉標點約2900多個漢字,就已經包含了金剛經的所有內容,這其中有大量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
大概釋迦牟尼也覺得自己太重複了,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和記憶,於是在《金剛經》的最後,為大家總結了四句詩,為了與其它佛經中的詩句混淆,小雅命名它為“金剛詩”,這四句詩已經包含了整個《金剛經》的所有內容,記住並領會這四句詩,便等同於理解了整個《金剛經》。
為了突顯那四句金剛詩,釋迦牟尼還要重複許多已經枯燥無味的內容,為了經文的完整,大家請耐著性子看完,或幹脆跳過下麵這一段,直接看最後的那四句詩。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迦牟尼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象整個宇宙的所有同須彌山一樣大的山,有同這些山相等寶貝收集在一起,有人用它來進行布施;又有人對這部《金剛經》,乃至那首四句話的金剛詩,能夠接受、掌握、念誦,並且為他人講說,前一個人所得到的福德果報,同後一個人相比,不及百化之一、百千萬分之一,乃至數字、譬喻都達不到的無數分之一。”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繼續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你要記住,你們不要說如來佛有這個想法:‘我要度脫眾生。’須菩堤,不要有這種看法。”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真實存在的眾生需要如來佛去度脫。如來佛認為有豐裕存在的眾生需要他去度脫,那就說明如來佛已經拘泥依戀於自己、人、眾生、事物了。須菩堤,如來佛說自己存在著,就是指自己不是真實地存在著,而凡夫俗子卻以為自己真實地存在著。須菩堤,所謂凡夫俗子,如來佛說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凡夫俗子,所以才叫他們凡夫俗子。”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繼續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你說,可以用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是的,可以,[凡夫俗子正是]以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的。”
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以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轉輪聖王也就成了如來佛了。[因為轉輪聖王也有同如來佛一樣的三十二種相狀。]”
須菩堤對佛說:“<span ss="yinyong">世尊,按我所理解的您所說的教義,不應該以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
當時,世尊念了一首詩,詩為:“<span ss="pingxi">若以顏色認識我,此人或以聲音來求我,這人就是在行邪道,永遠見不到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佛又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你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由於如來佛不以完整的相狀去認識事物,所以才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須菩堤,你千萬要放棄這種想法。須菩堤,你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凡是發誓願心,要修習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人,必須把一切一切事物及相狀都舍棄不用。’須菩堤,你千萬要放棄這樣的想法。”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發誓願心,要修習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人,對於一切事物及其相狀,都不能舍棄不用。”
這一小段是最後的小高潮,通過前麵的閱讀,我們似乎明白了,要達到佛的境界,必須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這兒釋迦牟尼出了兩個思考題,即“不以事物的完整相狀來認識事物”這樣能否成佛?,將一切事物都認為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因而舍棄不用,這樣是不是達到佛的境界呢?
答案是:不能。因為事物的相狀是完整而存在的,我們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不等於說事物的相狀不存在,更不能舍棄它。打一個比方,你到了海邊,見大海波浪滾滾,這就是事物的相狀,它是客觀存在的。但波浪是由水在風的作用下而產生的,這就如同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我們不拘泥留戀於波浪這個相狀,這是因為“風”這個因緣不斷地變化,使浪花也成了虛幻不實的假象,從而不值得我們拘泥留戀。人也好、房屋也好、道路田野、高山流水,隨著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一切都如同夢幻泡影,不值得拘泥留戀。
既然波浪是因緣和合產生的,不值得拘泥留戀,那麽什麽才是值得追求的真如呢?那就是組成波浪的基本元素“水”,當你的心“風平浪靜”之時,波浪平息,隻有水這個“真如”不滅。說到這兒,小雅想起了佛教中常說的三句話,來形容未修行、修行中、修行後三種狀態中的人,這就是: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b>見山是山,見水是水</b>”,這是還沒有學習《金剛經》的人,將事物的相狀當作固定不變的事物,這樣的人還認識不到“萬物不過是因緣和合而產生”,不知道事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因麵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
“<b>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b>”,這是學習《金剛經》之後的人,明白了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將隨因緣和合而散,這樣的人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已經向佛的境界跨出了一大步,但還沒有達到佛的境界。因為他們隻看到了事物的聚散變化,而沒有看到心底的真如佛性不變,就如同否定了“波浪”的真實存在,同時也否定了“水”這個真如的存在。
“<b>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b>”,這是已經達到佛的境界之人,承認事物的相狀存在,但又不拘泥留戀於這些事物的相狀。山有山的真如佛性,水有水的真如佛性。“見山、見水”,這是看到事物的相狀,“還是山、還是水”,這是看到了山之所以為山、水之所以為水的真如佛性,因此達到了佛的境界。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繼續說道:]“<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一菩薩,用滿恒河沙相等數量的珍寶來布施;另有一位菩薩,懂得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並且體會實證了這一點,那麽這個菩薩所得到的功德將勝於前一位。”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這是因為所有的菩薩都不接受福德。”
須菩堤問佛說:“<span ss="yinyong">世尊,為什麽菩薩不接受福德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菩薩對他所作下的福德,不應當貪得和拘泥,[因為福德也是虛幻不實的假象,]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一切法”是指萬物以及各種佛法在內,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意思。“無我”是指不拘泥於事物的相狀。“忍”指“認同”。“得成於忍”是指“不拘泥於事物的相狀”這件事已經認同實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接著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人說:‘如來的意思是好象來了,又好象去了,好象坐著,又好象躺著。’那麽,這個人根本就沒有明白我所講說的教義。”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這樣說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如來的意思是,沒有從哪兒來,也沒有要到哪兒去,[因為如來佛沒有真實存在的相狀可言,也沒有什麽真實存在的地方可去,]所以才叫做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問:]“<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善良男子善良女人,將整個宇宙破碎為微小的塵埃,你說,這些微小的塵埃算得上多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非常多,世尊。”
[佛問:]“<span ss="pingxi">為什麽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如果這些微小塵埃是真實存在的話,您就不會說這些微小塵埃很多了。”
[佛問:]“<span ss="pingxi">為什麽這樣說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因為您說這些微波塵埃多,就是因為它們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微小塵埃,所以您才叫它為微小塵埃。世尊,如來佛所說的整個世界,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所以才把它叫作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追問:]“<span ss="pingxi">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如果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就應當有真實存在的整體的相狀,所以如來佛說的世界的整體的相狀,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整體相狀,所以才把它叫做整體相狀的。”
[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所謂世界的整體相狀,[由於是虛幻不實的假象,因而]是不能言說的。但凡夫俗子,卻總是貪得、世界上的事物。”
“一合相”:這是有爭議的一個詞匯。在梵文中,這是一個通俗易懂的詞,但中國並沒有類似意義的詞,所以,鳩摩羅什和玄奘的翻譯各不相同,而後來的高僧們解釋時也各不相同。小雅認為,這一詞匯的意思根本就不需要深究。因為世界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為這一詞而寫上成千上萬的文字,這不是典型的執著於文字相了嗎?
所以,小雅在這兒既翻譯,又沒有翻譯,不管是對還是錯,大家見到我這兒的補充說明,就不要再去考慮小雅是解釋對了還是錯了。小雅的解釋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隻是一個符號的假象而已。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釋迦牟尼問:]“<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人說:‘佛說過他有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須菩堤,你說,這個人懂得我所講說的教義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不懂,世尊。這個人不懂得如來佛所講說的教義。”
[佛問:]“<span ss="pingxi">為什麽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您所說的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所以才皀它叫做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凡是發誓願心,要修習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人,對於一切事物,應當這樣認識、這樣理解、這樣確切地回答:‘它沒有真實存在的相狀。’須菩堤,這裏所說的事物的相狀,按照如來佛的觀點,正是因為它們不是真實存在的相狀,所以才把它叫做事物的相狀。”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佛又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人用充滿無數個滿世界的珍寶來布施,又如果有善良男子善良女人,發誓願心,要修習菩提智慧,捧著這部《金剛經》,以至那四句金剛詩,接受、掌握、念誦它,並為他人講說,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果報,要比前一個人多。”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他人講說些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不佛法的相狀,堅持佛法的宗旨永不動搖。”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要這樣呢?”
[佛稍息停頓,然後念出了本經高度總結的核心“金剛詩”:]
<span style="font-size:15pt;color:red;padding-left:80px;">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牟尼佛講述《金剛經》結束,年長望重的須菩堤與諸位和尚、尼姑、男居士、女居士,一切在世間天道、人道、修羅道中的人,聽到了釋迦牟尼佛所講說的內容,都非常高興,十分信仰並願意接受與奉行。
“阿增祇”:這是梵文的音譯,也有的書上寫成“阿增隻”,意思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一般翻譯為“無數”。
“如如不動”:“如如”就是不動的樣子。這兒是指對對《金剛經》的宗旨毫不動搖。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是出家修行之人,一般指男人即和尚,“比丘尼”則是出家修行的女人,即尼姑。“優婆”是指在家修行之人,中文指“居士”。“優婆塞:即男居士,“優婆夷”即女居士。
整個金剛詩,講的是“有為法”為空、為夢幻泡影,沒有講的是佛性真如,這才是房屋不變的,是真實存在的。追求明心見性的佛法才能達到佛的境界,同時又不能迷戀於佛法。至此,整個《金剛經》講完了,謝謝大家!
<style type="text/css">
#f_article p {
color: #024a53
}
/*小標題*/
.item {
position: rtion;
height: 20px;
font-size: 14pt;
font-weight: light;
text-align: center;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 4px;
color: blue;
margin-bottom:20px;
}
/*經文*/
#f_article p.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 #ffffec;
border: 1px solid #000000;
padding: 5px;
margin-left: 2em;
margin-right: 2em;
}
/*譯文*/
#f_article p.yiwen {
color:blue;
}
/*解讀*/
#f_article p.jiedu {
color:darkmagenta;
}
/*注釋*/
#f_article pment {
color:darktegray;
}
/*引用*/
#f_article p.yinyong {
color:#8e5d08;
}
/*評析*/
#f_article p.pingxi {
color:green;
}
#f_article p.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
</style>
整個一部《金剛經》,去掉標點符號不算,總共5119個漢字。如果讓小雅用文言文來用整個內容,不遺漏任何一個內容,大概三四百字足夠了。莊子的《齊物論》,去掉標點約2900多個漢字,就已經包含了金剛經的所有內容,這其中有大量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
大概釋迦牟尼也覺得自己太重複了,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和記憶,於是在《金剛經》的最後,為大家總結了四句詩,為了與其它佛經中的詩句混淆,小雅命名它為“金剛詩”,這四句詩已經包含了整個《金剛經》的所有內容,記住並領會這四句詩,便等同於理解了整個《金剛經》。
為了突顯那四句金剛詩,釋迦牟尼還要重複許多已經枯燥無味的內容,為了經文的完整,大家請耐著性子看完,或幹脆跳過下麵這一段,直接看最後的那四句詩。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迦牟尼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象整個宇宙的所有同須彌山一樣大的山,有同這些山相等寶貝收集在一起,有人用它來進行布施;又有人對這部《金剛經》,乃至那首四句話的金剛詩,能夠接受、掌握、念誦,並且為他人講說,前一個人所得到的福德果報,同後一個人相比,不及百化之一、百千萬分之一,乃至數字、譬喻都達不到的無數分之一。”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繼續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你要記住,你們不要說如來佛有這個想法:‘我要度脫眾生。’須菩堤,不要有這種看法。”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真實存在的眾生需要如來佛去度脫。如來佛認為有豐裕存在的眾生需要他去度脫,那就說明如來佛已經拘泥依戀於自己、人、眾生、事物了。須菩堤,如來佛說自己存在著,就是指自己不是真實地存在著,而凡夫俗子卻以為自己真實地存在著。須菩堤,所謂凡夫俗子,如來佛說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凡夫俗子,所以才叫他們凡夫俗子。”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繼續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你說,可以用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是的,可以,[凡夫俗子正是]以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的。”
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以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轉輪聖王也就成了如來佛了。[因為轉輪聖王也有同如來佛一樣的三十二種相狀。]”
須菩堤對佛說:“<span ss="yinyong">世尊,按我所理解的您所說的教義,不應該以三十二種相狀來認識如來佛。”
當時,世尊念了一首詩,詩為:“<span ss="pingxi">若以顏色認識我,此人或以聲音來求我,這人就是在行邪道,永遠見不到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佛又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你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由於如來佛不以完整的相狀去認識事物,所以才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須菩堤,你千萬要放棄這種想法。須菩堤,你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凡是發誓願心,要修習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人,必須把一切一切事物及相狀都舍棄不用。’須菩堤,你千萬要放棄這樣的想法。”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發誓願心,要修習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人,對於一切事物及其相狀,都不能舍棄不用。”
這一小段是最後的小高潮,通過前麵的閱讀,我們似乎明白了,要達到佛的境界,必須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這兒釋迦牟尼出了兩個思考題,即“不以事物的完整相狀來認識事物”這樣能否成佛?,將一切事物都認為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因而舍棄不用,這樣是不是達到佛的境界呢?
答案是:不能。因為事物的相狀是完整而存在的,我們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不等於說事物的相狀不存在,更不能舍棄它。打一個比方,你到了海邊,見大海波浪滾滾,這就是事物的相狀,它是客觀存在的。但波浪是由水在風的作用下而產生的,這就如同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我們不拘泥留戀於波浪這個相狀,這是因為“風”這個因緣不斷地變化,使浪花也成了虛幻不實的假象,從而不值得我們拘泥留戀。人也好、房屋也好、道路田野、高山流水,隨著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一切都如同夢幻泡影,不值得拘泥留戀。
既然波浪是因緣和合產生的,不值得拘泥留戀,那麽什麽才是值得追求的真如呢?那就是組成波浪的基本元素“水”,當你的心“風平浪靜”之時,波浪平息,隻有水這個“真如”不滅。說到這兒,小雅想起了佛教中常說的三句話,來形容未修行、修行中、修行後三種狀態中的人,這就是: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b>見山是山,見水是水</b>”,這是還沒有學習《金剛經》的人,將事物的相狀當作固定不變的事物,這樣的人還認識不到“萬物不過是因緣和合而產生”,不知道事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因麵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
“<b>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b>”,這是學習《金剛經》之後的人,明白了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將隨因緣和合而散,這樣的人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已經向佛的境界跨出了一大步,但還沒有達到佛的境界。因為他們隻看到了事物的聚散變化,而沒有看到心底的真如佛性不變,就如同否定了“波浪”的真實存在,同時也否定了“水”這個真如的存在。
“<b>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b>”,這是已經達到佛的境界之人,承認事物的相狀存在,但又不拘泥留戀於這些事物的相狀。山有山的真如佛性,水有水的真如佛性。“見山、見水”,這是看到事物的相狀,“還是山、還是水”,這是看到了山之所以為山、水之所以為水的真如佛性,因此達到了佛的境界。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繼續說道:]“<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一菩薩,用滿恒河沙相等數量的珍寶來布施;另有一位菩薩,懂得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並且體會實證了這一點,那麽這個菩薩所得到的功德將勝於前一位。”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這是因為所有的菩薩都不接受福德。”
須菩堤問佛說:“<span ss="yinyong">世尊,為什麽菩薩不接受福德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菩薩對他所作下的福德,不應當貪得和拘泥,[因為福德也是虛幻不實的假象,]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一切法”是指萬物以及各種佛法在內,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意思。“無我”是指不拘泥於事物的相狀。“忍”指“認同”。“得成於忍”是指“不拘泥於事物的相狀”這件事已經認同實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接著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人說:‘如來的意思是好象來了,又好象去了,好象坐著,又好象躺著。’那麽,這個人根本就沒有明白我所講說的教義。”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這樣說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如來的意思是,沒有從哪兒來,也沒有要到哪兒去,[因為如來佛沒有真實存在的相狀可言,也沒有什麽真實存在的地方可去,]所以才叫做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問:]“<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善良男子善良女人,將整個宇宙破碎為微小的塵埃,你說,這些微小的塵埃算得上多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非常多,世尊。”
[佛問:]“<span ss="pingxi">為什麽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如果這些微小塵埃是真實存在的話,您就不會說這些微小塵埃很多了。”
[佛問:]“<span ss="pingxi">為什麽這樣說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因為您說這些微波塵埃多,就是因為它們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微小塵埃,所以您才叫它為微小塵埃。世尊,如來佛所說的整個世界,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所以才把它叫作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追問:]“<span ss="pingxi">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如果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就應當有真實存在的整體的相狀,所以如來佛說的世界的整體的相狀,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整體相狀,所以才把它叫做整體相狀的。”
[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所謂世界的整體相狀,[由於是虛幻不實的假象,因而]是不能言說的。但凡夫俗子,卻總是貪得、世界上的事物。”
“一合相”:這是有爭議的一個詞匯。在梵文中,這是一個通俗易懂的詞,但中國並沒有類似意義的詞,所以,鳩摩羅什和玄奘的翻譯各不相同,而後來的高僧們解釋時也各不相同。小雅認為,這一詞匯的意思根本就不需要深究。因為世界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為這一詞而寫上成千上萬的文字,這不是典型的執著於文字相了嗎?
所以,小雅在這兒既翻譯,又沒有翻譯,不管是對還是錯,大家見到我這兒的補充說明,就不要再去考慮小雅是解釋對了還是錯了。小雅的解釋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隻是一個符號的假象而已。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釋迦牟尼問:]“<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人說:‘佛說過他有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須菩堤,你說,這個人懂得我所講說的教義嗎?”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不懂,世尊。這個人不懂得如來佛所講說的教義。”
[佛問:]“<span ss="pingxi">為什麽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您所說的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所以才皀它叫做對自己、對人、對眾生、對事物的見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凡是發誓願心,要修習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人,對於一切事物,應當這樣認識、這樣理解、這樣確切地回答:‘它沒有真實存在的相狀。’須菩堤,這裏所說的事物的相狀,按照如來佛的觀點,正是因為它們不是真實存在的相狀,所以才把它叫做事物的相狀。”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佛又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果有人用充滿無數個滿世界的珍寶來布施,又如果有善良男子善良女人,發誓願心,要修習菩提智慧,捧著這部《金剛經》,以至那四句金剛詩,接受、掌握、念誦它,並為他人講說,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果報,要比前一個人多。”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他人講說些什麽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不佛法的相狀,堅持佛法的宗旨永不動搖。”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要這樣呢?”
[佛稍息停頓,然後念出了本經高度總結的核心“金剛詩”:]
<span style="font-size:15pt;color:red;padding-left:80px;">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牟尼佛講述《金剛經》結束,年長望重的須菩堤與諸位和尚、尼姑、男居士、女居士,一切在世間天道、人道、修羅道中的人,聽到了釋迦牟尼佛所講說的內容,都非常高興,十分信仰並願意接受與奉行。
“阿增祇”:這是梵文的音譯,也有的書上寫成“阿增隻”,意思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一般翻譯為“無數”。
“如如不動”:“如如”就是不動的樣子。這兒是指對對《金剛經》的宗旨毫不動搖。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是出家修行之人,一般指男人即和尚,“比丘尼”則是出家修行的女人,即尼姑。“優婆”是指在家修行之人,中文指“居士”。“優婆塞:即男居士,“優婆夷”即女居士。
整個金剛詩,講的是“有為法”為空、為夢幻泡影,沒有講的是佛性真如,這才是房屋不變的,是真實存在的。追求明心見性的佛法才能達到佛的境界,同時又不能迷戀於佛法。至此,整個《金剛經》講完了,謝謝大家!
<style type="text/css">
#f_article p {
color: #024a53
}
/*小標題*/
.item {
position: rtion;
height: 20px;
font-size: 14pt;
font-weight: light;
text-align: center;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 4px;
color: blue;
margin-bottom:20px;
}
/*經文*/
#f_article p.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 #ffffec;
border: 1px solid #000000;
padding: 5px;
margin-left: 2em;
margin-right: 2em;
}
/*譯文*/
#f_article p.yiwen {
color:blue;
}
/*解讀*/
#f_article p.jiedu {
color:darkmagenta;
}
/*注釋*/
#f_article pment {
color:darktegray;
}
/*引用*/
#f_article p.yinyong {
color:#8e5d08;
}
/*評析*/
#f_article p.pingxi {
color:green;
}
#f_article p.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