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十五卷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strong>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妙法蓮華經分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本品敘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他們從地下湧出。為什麽?因為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他們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了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恒河沙數之多(恒河沙子細如麵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待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眾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恒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為什麽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為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祝
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無量千萬億那樣多的大菩薩,同時湧出。這些大菩薩,皆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此界虛空的地方。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這些大菩薩所住之處,雖然離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可是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法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下方而來到靈山法會。他們都是教化眾生的導師,為眾生的師表。皆是大眾唱導的首領。(講經說法為唱,指示正路為導),作為眾生的眼目。
每位菩薩皆率領持法眷屬(跟著菩薩學習佛法的弟子)來到法會。有的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有的領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
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薩隻率領著一恒河沙數的眷屬,半恒河沙數的眷屬,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有種種不同數目的眷屬。
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況且又有菩薩率領千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眷屬,或者率領億萬眷屬,或者率領千萬眷屬,或者率領百萬眷屬,乃至一萬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千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百眷屬,乃至十個眷屬,或者帶著五個弟子,或者帶著四個弟子,或者帶著三個弟子,或者帶著二個弟子,或者帶著一個弟子。這些數目沒有一定。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諦(苦集滅道),三代表三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
況複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弟子,自己單獨到深山穹穀中修行,離開喧鬧之世間。這是「樂遠離行」,也就是修頭陀(苦行)的行為。
像這樣來比較,其數量沒有邊際。就是用算數來計算,或者用譬喻來比方,也不能說出確實的數目,也不能知道準確的數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麵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麵。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到達之後,向二位世尊五體投地頂禮,身心恭敬。又到從十方來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前,向他們頂禮。右繞三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來,必恭必敬瞻仰於諸佛的尊顏。用諸菩薩種種讚歎之辭來讚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這就是讚歎佛之法。這些諸菩薩頂禮讚歎之後,退立在一麵,專一其心瞻仰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目不暫舍。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就用菩薩種種的讚法,來讚歎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讚歎於佛,已經經過有五十小劫那樣長的時間了。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說什麽法。這時會中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說法才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從開始到終了,隻說了八年。為什麽在經文中說: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經過五十小劫?沒有根據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麵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裏)。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三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不過凡夫不明白這種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過一念之間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謂「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長時間,一念也不算是短時間。總而言之,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講個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高峰妙禪師,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倒掛蓮華上打坐。為什麽在那麽危險的地方打坐呢?因為他在打坐的時候,常常入夢鄉,而障礙修行,所以發願,到懸崖處打坐。如果睡著時,便墮入山澗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覺,不要貪睡。經過一天的時間,沒有睡覺。為什麽?不敢睡。因為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性命就完了。為了生存,於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實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禪中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果然從倒掛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他心中在想,這回可完了,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於是將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個長覺吧!
高峰妙禪師的身體,下落到一半的時候,韋陀菩薩前來護法,在虛空中將他托住,送到上邊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詢問:「那位善神來護法我?」韋陀菩薩回答:「護法韋陀。」他聽到韋陀之言,乃生驕傲心。在心裏想:「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大概世界上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9於是乃向韋陀菩薩問:「韋陀菩薩!在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我在八萬大劫中,再也不護你的法9說完之後,轉身而去。
高峰妙禪師在此時,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我也要參禪打坐,修行道業。因此,打起精神,開始坐禪。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於是又墮落山澗中。他想:這回一定沒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鈞一發之際,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虛空中問:「是那位護法?」韋陀菩薩說:「護法韋陀。」高峰妙禪師一聽,發起脾氣地說:「老韋!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為何你現在又救我?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韋陀菩薩說:「因為你一哭,生懺悔心,非常虔誠,而且認真,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既然超過時間,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由此可證,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中沒有講話,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沒有講話。這五十小劫的時間雖然很長,可是因為佛的神通力緣故,令大眾覺得好像隻有半天的時間。換言之,雖然在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小劫。雖有五十小劫,猶如半天一樣。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當爾之時,四眾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諸大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能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在經上說: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為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外道問摩訶迦栴延(議論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來生,若是有來生,為什麽人死了之後,不回來報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獄中,怎能回來呢?」外道又問:「生到天上的人,為什麽不回來報告受樂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會兒,第三天回來送信,可是人間已過幾百年。你怎能見到呢?」這時,外道無話可說,告辭而退。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在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之中,有四位大導師。第一位導師,名叫上行。第二位導師,名叫無邊行。第三位導師,名叫淨行。第四位導師,名叫安立行。因為他們所修的行門,是最高上、最無邊、最清淨、最安隱。這四位導師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是他們的首領,是他們唱導之師,也就是唱讚的領袖。
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眾的前麵,各各合其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的尊顏,而問訊說:「世尊!現在您老人家沒有病痛吧?沒有煩惱吧?對於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得到安樂吧!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很容易教化嗎?不會有什麽障礙吧!不會令世尊生疲倦吧!不會令世尊勞苦吧9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凶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讚歎他人,也不毀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遠離四種之過:1、嫉諂。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
願安樂行:是對於妙法蓮華經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是法中。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上行菩薩、無邊行菩薩、淨行菩薩、安立行菩薩,這四位大菩薩,用偈頌來問候釋迦牟尼佛的近況,也就是問安的意思。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世尊!您很安樂(身舒無危為安,心明無憂為樂)吧!也沒有疾病,也沒有憂惱。所教化的眾生,一定很愉快,沒有疲倦的感覺吧!又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會有什麽困難?他們不會令世尊生起疲勞嗎?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無量菩薩大眾之中,就這樣地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各位善男子!如來我很安樂,也沒有病痛,也沒有憂惱。所有一切眾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脫。因為他們努力修道,勇猛精進,所以我不感覺疲勞。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所有的眾生,他們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現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們也在過去生中,恭敬諸佛、尊重諸佛,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釋迦牟尼佛又說「現在我所教化這些眾生,一開始見到我的身,聞到我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之後,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證得羅漢果位,有的證得緣覺果位,有的證得菩薩果位。(羅漢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薩分為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五十一果位。)證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證得妙覺的果位。」
「入如來慧,除去先修習學小乘的人,不在此內。現在學二乘法(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的人,我也令他們得聞妙法建華經的法音,令他們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能獲得如來的智慧。」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詳載成佛修行的途徑,所以要努力研究讀誦、書寫、流通、供養、護持此經,依教修持,功德無量。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各位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聖雄,世出世的最尊貴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們都能恭聽諸佛甚深的智慧,聆聽之後,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們所有的菩薩,也能隨喜這種功德,也願意依佛所教化來修行。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就在諸大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因為菩薩讚歎於佛,所以佛也讚歎於菩薩,這是互相讚歎。雖然菩薩可以隨喜讚歎於佛,佛卻不能隨便讚歎於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們大家能在如來的麵前,發隨喜心,讚歎佛說妙法蓮華經,功德無量。又能來到靈山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受益匪淺。」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當爾之時,彌勒(慈氏)菩薩和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他們都做這種的思念:「我們從往昔到現在,根本就沒有見過這樣多的大菩薩,覺得很奇怪。也沒有聽過有這樣多的大菩薩。」他們在心中納悶,百思不解。「究竟這些大菩薩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怎麽我們都不認識呢?」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幹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這時候,彌勒菩薩大菩薩,因他證得五眼六通,曉得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並且他自己也想明白這個疑問。因此合起掌來,走到佛前,向佛請法,用偈頌來請問。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
其誌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有千萬億那樣多。在法會大眾諸菩薩,往昔都未曾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我們大家願意福慧兩足的世尊,為我們說一說這種因緣。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他們聚集於法會,究竟有什麽因緣呢?他們皆現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們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議。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的誌願、念力,一定是堅固不移。他們的戒定慧三學,一定是堅固不壞。他們有大布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進力、大禪定力、大智慧力。眾生皆歡喜見到他們,聽他們說法。但是我等大眾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請世尊慈悲對大眾開示。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恒沙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
每位菩薩所帶來的眷屬,其數沒有限量,好像恒河沙數那樣多。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弟子。這些大眾,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羅漢隻能證得正覺的果位,菩薩能證得正等的果位,隻有佛才能證得無上的果位。
這些大菩薩大法師,同時一起來到佛前,供養於佛。又發誓願,護持妙法蓮華經。盡未來際,也不休息。貫徹始終,不變初衷。
將五萬恒沙其數過於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五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多一點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少一點的眷屬。或者領著四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三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二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百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半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億萬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千萬那由他的眷屬。或者領著萬億的眷屬,乃至半億的眷屬,或多一點,或者少一點,沒有一定的數量。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百萬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萬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眷屬,或者領著一百眷屬,或者領著五十眷屬,或者領著一十眷屬,或者領著三個眷屬,或者領著二個眷屬,或者領著一個眷屬。
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恒沙劫猶不能盡知
有的大菩薩,自己一個人來,沒有領著眷屬。為什麽?因為他歡喜單獨修行,不願意收徒弟。現在都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法會中。
像這樣多的大眾,假使有人用計算機來算,就是經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劫,也不能計算出確實的數目。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
這些有大威德的菩薩眾,有精進修行的菩薩眾,最初是誰為他們說法呢?是誰教化他們成就菩薩的道業呢?
這些大菩薩,最初是跟那位法師發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師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師修行六度萬行呢?他們稱揚那一種佛法?他們受持那一部經典呢?他們是從那一宗入門呢?他們是修那種佛道呢?
這些大菩薩,因其神通力廣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們都從地下湧出,好像泉水一樣,源源而來,這種境界,實在妙不可言。
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我從往昔以來,未曾見過這種境界。我願世尊大發慈悲,把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來龍去脈說一說。他們從何處而來?他們所居住的國土,是何名號?
彌勒菩薩又說:我雖然時常遊曆世界所有國家,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大菩薩。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我一位也不認識,他們忽然從地湧出,令人驚奇。隻求世尊為大眾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聚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現在於此大會中,有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的菩薩,都想知道這件事情。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從開始到最後的因緣,究意是怎麽一回事呢?希望無量德慧世尊!願您為大眾解決這個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隻菩薩大聚。從何所來。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為無數無量的化身佛,乃從無量千萬億他方的國土而來。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寶樹之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貴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攝心。每位佛的侍者,見到這些無量的大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覺得奇怪,於是各位侍者,便請問他們所侍奉的佛:「世尊!這些無量無邊阿僧隻(無量數)那樣多的菩薩眾,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不但彌勒菩薩及法會大眾起了懷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懷疑心,所以才這樣地問。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的諸佛,各各告訴他們的侍者說:「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會兒,有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記別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他已經向佛請問這件事,釋迦牟尼佛即時要答覆彌勒菩薩所問的問題。你們靜一靜,即刻就能明白這種因緣。」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上契佛心)!善哉(下契眾念)!阿逸多(無能勝,乃是彌勒菩薩的名字)9佛叫一聲阿逸多:「你能問佛這樣的大事,你們大家應當共同一心,披精進的鎧甲,不要懈怠散亂。要發堅固的意誌,不要退轉。」
為何說是大事?因為這是開近顯遠的法門,在華嚴時,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在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也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唯獨在法華時,才說這種開權顯實的法門。此乃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為大事。
釋迦牟尼佛又說:「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的智慧。」什麽是諸佛的智慧?就是妙法蓮華經。
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自在神通的力量,諸佛師子奮迅的力量,諸佛威猛大勢的力量。智慧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師子奮迅是淨德,威猛大勢是常德。因為涅盤四德圓滿,所以能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一切眾生有利益,故稱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師子奮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勢力,是著究竟忍辱衣。這是入如來室,坐如來屋,著如來衣的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邊的長行之後,深恐在法會中的大眾,還有不明白之處,所以不厭其煩,再詳細宣說這種道理,而說出下邊的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釋迦牟尼佛說:「在法會中的大眾,以及從十方來的大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勇猛精進,專一其心。我將要說明此事。什麽事?就是我出興於世的大因緣,故你們大眾,不要生懷疑心。十方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何謂智慧?就是通曉諸法為智,斷惑證理為慧。也可以說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
你們現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羅蜜中,修行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你們在以前沒有聽過,隻有現在才能聽到。我以前說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門。現在說的法,才是真實法。這種妙法,可以避凶趨吉,可以離苦得樂。」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我現在安慰你們,不要生出懷疑恐懼的心。佛所說的法,真實不虛。現在是講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的法。你們要生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是說真實語,佛不說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稱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猶如大海,深不可測。現在是應該說的時候,你們要聚精會神、專心一致來聽。
(記錄者按):現在萬佛聖城規定,凡是在萬佛聖城修道的人,一定要會誦三經中之一經。何謂三經?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是行菩薩道的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法華經是成佛道的經。所以此三經是萬佛聖城必修之功課。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隻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當這時,世尊說完這首偈言之後,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於此法會中,宣告這種因緣,你們大眾要注意的聽。阿逸多!這些無量無數阿僧隻那樣多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你們大眾在往昔的時候,根本沒有見過這樣多的菩薩吧!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祝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我在這個娑婆(堪忍)世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我來教化、指導這些大菩薩。調伏其心,令他們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見思惑、沒有塵沙惑、沒有習氣、沒有脾氣。令他們統統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這是我在過去生中所成就的,他們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虛空中祝這種境界,凡夫俗子無法可以知道。若是獲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見虛空中,有種種宮殿、種種樓閣,皆是用七寶所成。每座宮殿,每座樓閣,成為諸佛說法的道常有諸大菩薩在那裏聽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滿虛空,都是充滿佛法之處。在娑婆世界下邊十六萬八千由旬虛空之處,就是現在從地湧出諸大菩薩所居住之處。他們對於一切經典,或讀或誦,非常流利,沒有障礙。就是一句一字,也不會遺漏或忘失。還能思惟和分別經文的妙義。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祝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這些善男子等,他們不歡喜在眾(三界)的地方。有五陰就是在眾。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樂在眾。他們雖然超出三界,了達諸法,但是多有所說。他們願意住在清淨的地方,也就是第一義諦。他們對於無說無言的第一義諦法,勤行精進,時時刻刻在修行,一點也不懶惰。他們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沒有休息的時候,所謂「為法忘軀」。為了佛法,忘了一切,這才是學佛法的本色。
他們也不在人間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虛空中。他們歡喜深遠的大智大慧,沒有一切的障礙。也常常歡喜修行諸佛所說的法,對於佛法一心精進,沒有二念,專心求佛的無上智慧。
我們為什麽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為有障礙。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
何謂煩惱障?執著五蘊為我,此我執的妄見,能引起生一切煩惱。能障礙證涅盤(涅盤為寂靜之理)。
何謂所知障?執著五蘊法為實有,此法執的妄見,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礙證菩提(菩提為無漏之智)。
又有四種障:1、惑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思惑。2、業障:身、口、意所造之惡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苦報。4、見障:諸邪知邪見,能障礙正道。
以上六種障,其中最壞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沒有障礙;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礙,而生起貢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沒有學佛法之前,沒有障礙。學了幾年佛法之後,覺得自己比誰都懂得多,這就是被知所障礙。學佛法的目的,本來是學無障礙,可是反而學出障礙。有了障礙,就不能證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礙。有大智大慧的人,沒有一切障礙。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怎樣,都是歡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時,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眾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用偈頌再說一次。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誌樂於靜處舍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
釋迦牟尼佛將前邊長行的義理重說一次,叫一聲阿逸多!你們應當知道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他們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學習佛的智慧。勇猛精進,沒有懈怠的時候。
他們從初發心起,一直到現在成了大菩薩,都是由我親自教化,令他們發修無上佛道的道心。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們現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邊虛空而祝現在從地湧出,來到法會做影響眾,影響大眾發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些大菩薩,他們修頭陀(抖擻)行,也就是修苦行。他們誌願歡喜住在寂靜的地方,不受喧嘩的聲音所擾亂。舍離大眾的憒鬧,也就是把煩惱舍去。換言之,把見思的煩惱、塵沙的煩惱、無明的煩惱等,統統舍離,他們不歡喜多說話,保持寂靜。
頭陀行有十二種的規定,簡單說一說。
1、糞掃衣:把人家丟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淨,縫製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條)、七衣(七條)、五衣(五條)。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長衣。以上二種,屬於衣服方麵的規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請,不食僧團之物。托缽乞食,令眾生種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門乞食,不擇貧富,以七家為限,不可多乞。5、日中一食:每日隻食一餐,過午不食。現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鳳毛麟角之少,多數持過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節量食:隻受一缽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
7、過午不飲漿:絕對不飲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種,屬於飲食方麵的規定。
8、住阿蘭若處:就是住在深山穹穀寂靜的地方,遠離鬧市的喧嘩,令身心清淨,安心修道。
9、住墳墓處: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觀,遠離五欲之念,不生貪欲之心。
10、住樹下處:住在大樹之下,但不可超過三宿。過三宿後便搬到別處去,為兔生攀緣心故。
11、住露天處:在樹下住,尚有庇蔭。今為去貪心,而住在露天處。
12、常坐不臥:無論住在那裏,都是坐禪式的跏趺坐。所謂「夜不倒單」,也就是脅不著席。以上五種,屬住處方麵的規定。
修苦行的行者,應該遵守這十二條規定,否則,對於衣食住起了貪心,就障礙修道。可是法無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條修行,可是要徹底,有始有終。慢慢習慣成自然,就能完成頭陀行的規則。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誌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這些弟子們,依教奉行,學習我所教化的佛道與佛法。他們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晝夜六時,勇猛用功,沒有懶惰的情形。
眾生都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煩惱,用五停心觀來控製。對於多貪的眾生,令修不淨觀。觀察本身是個臭皮囊,九孔常流不淨物,沒有一處是清淨的。對於多瞋的眾生,令修慈悲觀。有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不會發脾氣。視一切眾生,如同子女,如是觀,便生慈悲心。對於多癡的眾生,令修因緣觀。觀察十二因緣法,而能悟生死流轉之理。對於多障的眾生,令修念佛觀。不用修觀空、觀假、觀中的法門,隻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對於散亂的眾生,令修數息觀。計算吸氣的數,或者計算呼氣的數,久而久之,而能控製心猿意馬的妄想,停止散亂心。這是修道人必須修持的課程。
他們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虛空之中。他們的誌念力,非常堅固,絕對不退轉。精神集中,披精進鎧,持智慧劍,勇猛向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說種種不可思議的妙法。他們常現師子吼,說法時,心無所畏懼。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摩竭提國伽耶城的外邊,尼連河畔,菩提樹下打坐。在開始的時候,我曾經發願:『如果我不開悟,永遠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見東方的明星,閃閃發光,因而悟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歎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麽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妄想。為什麽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執著。這個妄想執著,把應該成佛的眾生擋住了。好像一條光明大道,通行無礙,可是在中間有道牆,把路擋住了,就不能向前進行。
茲舉出一個事實來說明,現在德國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築一道高牆,隔離東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隨便來往。這道牆就是障礙物,將德國人分為兩個集團,一個是民主集團,一個是專製集團。生活思想有天淵之別。
成佛的障礙,就是妄想執著。如有妄想執著,佛的智慧不能現前。因為不能開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將妄想執著放下,那麽,就能開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執著放下。本來他是太子,在宮中享受既美滿又豪華的生活,將來可做轉輪聖王,統治四天下,可是他放棄王位。而且又把美麗的嬌妻舍下,又把活潑的愛子放下。他覺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徹底尋求了生脫死之法。
佛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夠,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以慈悲為懷,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以後又轉十二因緣法輪,然後再轉六度萬行法輪。
最初轉華嚴法輪,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轉阿含法輪,又轉方等法輪,又轉般若法輪,最後轉法華妙法輪。法華是佛的本懷,本想開始就說法華,因為觀察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先轉權教的法輪,然後再轉實教的法輪。現在機緣成熟,所以轉無上法輪。
當這個時候,我乃教化這些無量大菩薩,令他們初發菩提道心。現在他們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們完全應當證得成佛的果位。
我以前對你們所說的法,那是方便語。我現在對你們說的法是真實語。你們大眾應當專一其心,來信受我所說的法。我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道了。所謂「非生示生,非滅示滅」。本來不生,示現一個生;本來不滅,示現一個滅。在梵網經上說:「我來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說已經有八千次了。這些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的菩薩,都是我在過去成佛的時候,所教化的大眾。
阿逸多!你所問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他們跟那位佛發心?是誰教化他們呢?他們修持什麽法?他們讀誦什麽經?你現在明白了吧!他們修的是法華法門,他們念的是法華經典。他們是來護持法華,他們是來供養法華。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隻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大菩薩和無數無量諸菩薩等,都生起疑惑心,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見過這種事情。他們都有這種念頭:怎會有這種道理?世尊這樣的年輕,於地湧出的菩薩,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而能教化這樣多的菩薩,令他們都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這是聞所未聞的奇事,於是乃向佛請教開示,便對佛言。
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常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彌勒菩薩等請問佛:世尊!如來以前做太子的時候,為求解脫之道,乃走出王宮,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坐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您成佛開始,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而已。
釋迦牟尼佛於十九歲時,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處訪問善知識(當時外道),不得解脫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脫之法,每日隻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麥子,來維持生命。當時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係有三人,母係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這種苦行,乃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當時外道所修行的聖地。剩下二人,發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認為修行就要受苦,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專心致誌來求解脫。解惑業之係縛,脫三界之苦果。
六年後,佛的身體,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獻乳粥,佛接受供養,吃了乳粥。這二位同修則頓生疑心,認為佛生退道心,於是二人也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來三人同修,以求道果。
此時,釋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後,身體恢複健康,乃在尼連河沐浴,身心清淨。然後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時,佛正是三十歲。
佛成佛之後,觀察因緣,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陳如、額鞞、十力迦葉、跋提、摩男俱利。為他們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他們聞法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有首偈頌:「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遊曆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歲,是則共壽八十年。」
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您成佛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怎能在這樣少的時間,大做佛事,度了這樣多的菩薩?以佛的勢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這樣多大菩薩,他們皆當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開近顯遠的大教。這種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了的境界。
佛說法有五十年的曆史,有首偈頌這樣地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盤共八年。」佛在菩提樹下初證佛果時,在二十一天時間內,說一部華嚴經。佛在三十一歲時,開始說阿含經,說了十二年。在四十三歲時,開始說方等經,說了八年。在五十一歲時,開始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歲時,開始說法華經。在八十歲二月十五日,於一晝夜間,說一部涅盤經。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荊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假使有人在千萬億劫中計算這些從地湧出菩薩的數目,也不能計算窮盡,究竟有多少菩薩?這些大菩薩,從久遠以來,在無量無邊諸佛的處所,已經種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薩道。他們常修梵行,也就是清淨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像這種事情,世間人不會相信的。譬如有人,他的麵貌很美,頭發很黑,年紀不過二十五歲左右,可是他指著百歲老人說:他就是我親生的兒子。這位老人承認是事實。乃指少年人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簡直是難以置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佛也是這樣的情形,好像年輕人指年老人為子一樣。佛成道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這些大菩薩已經在無量千萬億劫前,為求佛道的緣故,勤加修行,勇猛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毫無懈擔他們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四空定、滅受想定。能出師子奮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來講的。若是按照別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這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這叫善出。從妙覺圓滿,這叫善祝若依照圓教的教理來講,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嚴三昧,叫做善出。無緣三昧,叫做善祝這是按照藏通別圓四教來講的三昧。其實三昧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
這些大菩薩,都獲得大神通力,任運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別,大神通是菩薩神通,小神通是羅漢神通。羅漢的神通,隻有十八種變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虛空中行住坐臥等等變化而已。
這些大菩薩在很久以前,修行清淨行的法門。善於從淺入深來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問的難題。這是人中最最尊貴之菩薩,在一切世間,甚為希有,難得一見,成為瑰寶。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世尊才說證得佛道的時候,初令這些菩薩發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導他們,令他們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道邁進,直達無上正覺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世尊!您成佛的時間沒有多久,怎能做出這些大功德事業呢?我們大家雖然相信佛所說的法,乃是隨順眾生的心意而說的一切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出的言語,沒有一句是虛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覺悟的、佛所教化的,統統是通達無礙。可是我們深恐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若是聽到這種道理,或者不會相信,或者不會受行。為什麽?因為初發心的菩薩,認為年輕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薩。他們既然不相信這種事,就會生出謗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業,將來要墮落於三惡道,所謂「起惑、造業、受報」。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為這種緣故,我們大眾請求世尊,願為解說,解除在法會大眾的疑惑。不但解除我們大眾的疑惑,也解除未來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們聞到這種事之後,也不會生起疑惑之心。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願意再重新宣說這種道理。用偈頌來說明。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
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是從釋姓種族出生,後來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成佛。世尊從成佛到現在,時間很短,不過四十多年。
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皆是佛之子,其數無邊,不可以測量。就是菩薩的智慧,也無法曉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很久以前,已經修行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變化無窮。
他們善於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不受世間法所汙染。他們修清淨出世法,好像蓮華在水一樣的清淨,所謂「出汙泥而不染」。現在他們從地湧出,來到靈山法會,聆聽佛演暢法華妙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會。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從地湧出的菩薩,對於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這種事情,真是不可思議。這種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為什麽會令人不相信?因為佛得道的時間甚近,所成就又是這樣之多,教化菩薩又無量無邊。希望世尊慈悲,為我們大眾解說一番,解除大眾的疑惑。懇祈世尊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分別為我們說明白。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發白而麵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譬如有個年少力壯的人,他的年齡隻有二十五歲。可是指著百歲的人,說是他的兒子。這位老人,頭發也白了,臉麵也皺了。
這個少壯人說:這個老人是我親生的兒子。那個老人也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父親年少,兒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會有人相信這種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誌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
世尊也是這樣的情形,從成佛到現在,沒有很長的時間,可是教化的菩薩,所立的誌向,非常堅固,猶如金剛。所發的誓願,非常廣闊,猶如大海。他們的心沒有恐懼,他們的意沒有怯弱,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這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善巧解答難問,所謂「辯才無礙」。其心無所畏懼,不受威脅,皆成就四種無所畏。是那四種呢?1、總持無畏。2、知根無畏。3、決疑無畏。4、答難無畏。
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
他們用忍辱心來決定。他們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們的威德十分嚴肅,令人起敬。十方諸佛也讚歎他們的功德,他們善於分別說一切佛法。
各位學佛法,要會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則,境界來考驗,就糊塗了。若是認識境界,就能轉境界。若是不識境界,就被境界轉。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麽辦?覿麵若不識,須再從頭煉。」無論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執著它。若能不動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什麽是順境界?就是有人讚歎你。這位法師,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又持銀錢戒,除了三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真了不起。你聽了這些奉承話,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還要甜。這就被境界轉了。
什麽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誹謗你。這個法師,好吃懶做不修行,終日睡覺不做事,簡直是依佛吃飯,靠佛穿衣來混生活。你聽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黃連還要苦,這就被境界轉了。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認識境界,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轉,那就失了道業。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不歡喜住在鬧市中,願意住在寂靜之處。他們常常在禪定中,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輕安境界。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虛空中。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
彌勒菩薩又說:我們大眾聞佛所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又見到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因為親見親聞的緣故,所以對於此事不再懷疑。願佛為未來初發心的菩薩,演說這種道理。因為他們的信根不堅固,善根不深厚的緣故。
假使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不能開解而生懷疑心,不生信仰心,將來會墮三惡道。唯願世尊慈悲,憐湣未來的眾生,解說這種的因緣。
是無量菩薩雲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怎能在很少的時間,教化他們發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謂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於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於四諦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於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妙法蓮華經分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本品敘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他們從地下湧出。為什麽?因為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他們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了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恒河沙數之多(恒河沙子細如麵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待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眾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恒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為什麽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為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祝
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無量千萬億那樣多的大菩薩,同時湧出。這些大菩薩,皆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此界虛空的地方。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這些大菩薩所住之處,雖然離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可是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法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下方而來到靈山法會。他們都是教化眾生的導師,為眾生的師表。皆是大眾唱導的首領。(講經說法為唱,指示正路為導),作為眾生的眼目。
每位菩薩皆率領持法眷屬(跟著菩薩學習佛法的弟子)來到法會。有的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有的領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
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薩隻率領著一恒河沙數的眷屬,半恒河沙數的眷屬,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有種種不同數目的眷屬。
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況且又有菩薩率領千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眷屬,或者率領億萬眷屬,或者率領千萬眷屬,或者率領百萬眷屬,乃至一萬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千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百眷屬,乃至十個眷屬,或者帶著五個弟子,或者帶著四個弟子,或者帶著三個弟子,或者帶著二個弟子,或者帶著一個弟子。這些數目沒有一定。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諦(苦集滅道),三代表三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
況複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弟子,自己單獨到深山穹穀中修行,離開喧鬧之世間。這是「樂遠離行」,也就是修頭陀(苦行)的行為。
像這樣來比較,其數量沒有邊際。就是用算數來計算,或者用譬喻來比方,也不能說出確實的數目,也不能知道準確的數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麵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麵。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到達之後,向二位世尊五體投地頂禮,身心恭敬。又到從十方來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前,向他們頂禮。右繞三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來,必恭必敬瞻仰於諸佛的尊顏。用諸菩薩種種讚歎之辭來讚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這就是讚歎佛之法。這些諸菩薩頂禮讚歎之後,退立在一麵,專一其心瞻仰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目不暫舍。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就用菩薩種種的讚法,來讚歎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讚歎於佛,已經經過有五十小劫那樣長的時間了。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說什麽法。這時會中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說法才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從開始到終了,隻說了八年。為什麽在經文中說: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經過五十小劫?沒有根據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麵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裏)。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三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不過凡夫不明白這種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過一念之間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謂「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長時間,一念也不算是短時間。總而言之,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講個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高峰妙禪師,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倒掛蓮華上打坐。為什麽在那麽危險的地方打坐呢?因為他在打坐的時候,常常入夢鄉,而障礙修行,所以發願,到懸崖處打坐。如果睡著時,便墮入山澗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覺,不要貪睡。經過一天的時間,沒有睡覺。為什麽?不敢睡。因為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性命就完了。為了生存,於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實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禪中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果然從倒掛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他心中在想,這回可完了,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於是將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個長覺吧!
高峰妙禪師的身體,下落到一半的時候,韋陀菩薩前來護法,在虛空中將他托住,送到上邊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詢問:「那位善神來護法我?」韋陀菩薩回答:「護法韋陀。」他聽到韋陀之言,乃生驕傲心。在心裏想:「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大概世界上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9於是乃向韋陀菩薩問:「韋陀菩薩!在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我在八萬大劫中,再也不護你的法9說完之後,轉身而去。
高峰妙禪師在此時,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我也要參禪打坐,修行道業。因此,打起精神,開始坐禪。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於是又墮落山澗中。他想:這回一定沒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鈞一發之際,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虛空中問:「是那位護法?」韋陀菩薩說:「護法韋陀。」高峰妙禪師一聽,發起脾氣地說:「老韋!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為何你現在又救我?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韋陀菩薩說:「因為你一哭,生懺悔心,非常虔誠,而且認真,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既然超過時間,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由此可證,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中沒有講話,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沒有講話。這五十小劫的時間雖然很長,可是因為佛的神通力緣故,令大眾覺得好像隻有半天的時間。換言之,雖然在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小劫。雖有五十小劫,猶如半天一樣。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當爾之時,四眾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諸大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能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在經上說: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為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外道問摩訶迦栴延(議論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來生,若是有來生,為什麽人死了之後,不回來報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獄中,怎能回來呢?」外道又問:「生到天上的人,為什麽不回來報告受樂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會兒,第三天回來送信,可是人間已過幾百年。你怎能見到呢?」這時,外道無話可說,告辭而退。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在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之中,有四位大導師。第一位導師,名叫上行。第二位導師,名叫無邊行。第三位導師,名叫淨行。第四位導師,名叫安立行。因為他們所修的行門,是最高上、最無邊、最清淨、最安隱。這四位導師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是他們的首領,是他們唱導之師,也就是唱讚的領袖。
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眾的前麵,各各合其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的尊顏,而問訊說:「世尊!現在您老人家沒有病痛吧?沒有煩惱吧?對於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得到安樂吧!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很容易教化嗎?不會有什麽障礙吧!不會令世尊生疲倦吧!不會令世尊勞苦吧9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凶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讚歎他人,也不毀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遠離四種之過:1、嫉諂。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
願安樂行:是對於妙法蓮華經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是法中。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上行菩薩、無邊行菩薩、淨行菩薩、安立行菩薩,這四位大菩薩,用偈頌來問候釋迦牟尼佛的近況,也就是問安的意思。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世尊!您很安樂(身舒無危為安,心明無憂為樂)吧!也沒有疾病,也沒有憂惱。所教化的眾生,一定很愉快,沒有疲倦的感覺吧!又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會有什麽困難?他們不會令世尊生起疲勞嗎?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無量菩薩大眾之中,就這樣地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各位善男子!如來我很安樂,也沒有病痛,也沒有憂惱。所有一切眾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脫。因為他們努力修道,勇猛精進,所以我不感覺疲勞。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所有的眾生,他們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現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們也在過去生中,恭敬諸佛、尊重諸佛,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釋迦牟尼佛又說「現在我所教化這些眾生,一開始見到我的身,聞到我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之後,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證得羅漢果位,有的證得緣覺果位,有的證得菩薩果位。(羅漢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薩分為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五十一果位。)證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證得妙覺的果位。」
「入如來慧,除去先修習學小乘的人,不在此內。現在學二乘法(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的人,我也令他們得聞妙法建華經的法音,令他們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能獲得如來的智慧。」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詳載成佛修行的途徑,所以要努力研究讀誦、書寫、流通、供養、護持此經,依教修持,功德無量。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各位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聖雄,世出世的最尊貴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們都能恭聽諸佛甚深的智慧,聆聽之後,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們所有的菩薩,也能隨喜這種功德,也願意依佛所教化來修行。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就在諸大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因為菩薩讚歎於佛,所以佛也讚歎於菩薩,這是互相讚歎。雖然菩薩可以隨喜讚歎於佛,佛卻不能隨便讚歎於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們大家能在如來的麵前,發隨喜心,讚歎佛說妙法蓮華經,功德無量。又能來到靈山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受益匪淺。」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當爾之時,彌勒(慈氏)菩薩和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他們都做這種的思念:「我們從往昔到現在,根本就沒有見過這樣多的大菩薩,覺得很奇怪。也沒有聽過有這樣多的大菩薩。」他們在心中納悶,百思不解。「究竟這些大菩薩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怎麽我們都不認識呢?」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幹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這時候,彌勒菩薩大菩薩,因他證得五眼六通,曉得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並且他自己也想明白這個疑問。因此合起掌來,走到佛前,向佛請法,用偈頌來請問。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
其誌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有千萬億那樣多。在法會大眾諸菩薩,往昔都未曾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我們大家願意福慧兩足的世尊,為我們說一說這種因緣。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他們聚集於法會,究竟有什麽因緣呢?他們皆現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們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議。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的誌願、念力,一定是堅固不移。他們的戒定慧三學,一定是堅固不壞。他們有大布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進力、大禪定力、大智慧力。眾生皆歡喜見到他們,聽他們說法。但是我等大眾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請世尊慈悲對大眾開示。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恒沙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
每位菩薩所帶來的眷屬,其數沒有限量,好像恒河沙數那樣多。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弟子。這些大眾,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羅漢隻能證得正覺的果位,菩薩能證得正等的果位,隻有佛才能證得無上的果位。
這些大菩薩大法師,同時一起來到佛前,供養於佛。又發誓願,護持妙法蓮華經。盡未來際,也不休息。貫徹始終,不變初衷。
將五萬恒沙其數過於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五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多一點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少一點的眷屬。或者領著四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三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二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百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半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億萬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千萬那由他的眷屬。或者領著萬億的眷屬,乃至半億的眷屬,或多一點,或者少一點,沒有一定的數量。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百萬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萬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眷屬,或者領著一百眷屬,或者領著五十眷屬,或者領著一十眷屬,或者領著三個眷屬,或者領著二個眷屬,或者領著一個眷屬。
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恒沙劫猶不能盡知
有的大菩薩,自己一個人來,沒有領著眷屬。為什麽?因為他歡喜單獨修行,不願意收徒弟。現在都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法會中。
像這樣多的大眾,假使有人用計算機來算,就是經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劫,也不能計算出確實的數目。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
這些有大威德的菩薩眾,有精進修行的菩薩眾,最初是誰為他們說法呢?是誰教化他們成就菩薩的道業呢?
這些大菩薩,最初是跟那位法師發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師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師修行六度萬行呢?他們稱揚那一種佛法?他們受持那一部經典呢?他們是從那一宗入門呢?他們是修那種佛道呢?
這些大菩薩,因其神通力廣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們都從地下湧出,好像泉水一樣,源源而來,這種境界,實在妙不可言。
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我從往昔以來,未曾見過這種境界。我願世尊大發慈悲,把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來龍去脈說一說。他們從何處而來?他們所居住的國土,是何名號?
彌勒菩薩又說:我雖然時常遊曆世界所有國家,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大菩薩。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我一位也不認識,他們忽然從地湧出,令人驚奇。隻求世尊為大眾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聚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現在於此大會中,有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的菩薩,都想知道這件事情。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從開始到最後的因緣,究意是怎麽一回事呢?希望無量德慧世尊!願您為大眾解決這個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隻菩薩大聚。從何所來。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為無數無量的化身佛,乃從無量千萬億他方的國土而來。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寶樹之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貴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攝心。每位佛的侍者,見到這些無量的大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覺得奇怪,於是各位侍者,便請問他們所侍奉的佛:「世尊!這些無量無邊阿僧隻(無量數)那樣多的菩薩眾,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不但彌勒菩薩及法會大眾起了懷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懷疑心,所以才這樣地問。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的諸佛,各各告訴他們的侍者說:「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會兒,有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記別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他已經向佛請問這件事,釋迦牟尼佛即時要答覆彌勒菩薩所問的問題。你們靜一靜,即刻就能明白這種因緣。」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上契佛心)!善哉(下契眾念)!阿逸多(無能勝,乃是彌勒菩薩的名字)9佛叫一聲阿逸多:「你能問佛這樣的大事,你們大家應當共同一心,披精進的鎧甲,不要懈怠散亂。要發堅固的意誌,不要退轉。」
為何說是大事?因為這是開近顯遠的法門,在華嚴時,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在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也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唯獨在法華時,才說這種開權顯實的法門。此乃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為大事。
釋迦牟尼佛又說:「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的智慧。」什麽是諸佛的智慧?就是妙法蓮華經。
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自在神通的力量,諸佛師子奮迅的力量,諸佛威猛大勢的力量。智慧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師子奮迅是淨德,威猛大勢是常德。因為涅盤四德圓滿,所以能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一切眾生有利益,故稱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師子奮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勢力,是著究竟忍辱衣。這是入如來室,坐如來屋,著如來衣的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邊的長行之後,深恐在法會中的大眾,還有不明白之處,所以不厭其煩,再詳細宣說這種道理,而說出下邊的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釋迦牟尼佛說:「在法會中的大眾,以及從十方來的大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勇猛精進,專一其心。我將要說明此事。什麽事?就是我出興於世的大因緣,故你們大眾,不要生懷疑心。十方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何謂智慧?就是通曉諸法為智,斷惑證理為慧。也可以說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
你們現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羅蜜中,修行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你們在以前沒有聽過,隻有現在才能聽到。我以前說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門。現在說的法,才是真實法。這種妙法,可以避凶趨吉,可以離苦得樂。」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我現在安慰你們,不要生出懷疑恐懼的心。佛所說的法,真實不虛。現在是講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的法。你們要生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是說真實語,佛不說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稱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猶如大海,深不可測。現在是應該說的時候,你們要聚精會神、專心一致來聽。
(記錄者按):現在萬佛聖城規定,凡是在萬佛聖城修道的人,一定要會誦三經中之一經。何謂三經?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是行菩薩道的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法華經是成佛道的經。所以此三經是萬佛聖城必修之功課。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隻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當這時,世尊說完這首偈言之後,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於此法會中,宣告這種因緣,你們大眾要注意的聽。阿逸多!這些無量無數阿僧隻那樣多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你們大眾在往昔的時候,根本沒有見過這樣多的菩薩吧!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祝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我在這個娑婆(堪忍)世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我來教化、指導這些大菩薩。調伏其心,令他們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見思惑、沒有塵沙惑、沒有習氣、沒有脾氣。令他們統統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這是我在過去生中所成就的,他們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虛空中祝這種境界,凡夫俗子無法可以知道。若是獲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見虛空中,有種種宮殿、種種樓閣,皆是用七寶所成。每座宮殿,每座樓閣,成為諸佛說法的道常有諸大菩薩在那裏聽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滿虛空,都是充滿佛法之處。在娑婆世界下邊十六萬八千由旬虛空之處,就是現在從地湧出諸大菩薩所居住之處。他們對於一切經典,或讀或誦,非常流利,沒有障礙。就是一句一字,也不會遺漏或忘失。還能思惟和分別經文的妙義。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祝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這些善男子等,他們不歡喜在眾(三界)的地方。有五陰就是在眾。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樂在眾。他們雖然超出三界,了達諸法,但是多有所說。他們願意住在清淨的地方,也就是第一義諦。他們對於無說無言的第一義諦法,勤行精進,時時刻刻在修行,一點也不懶惰。他們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沒有休息的時候,所謂「為法忘軀」。為了佛法,忘了一切,這才是學佛法的本色。
他們也不在人間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虛空中。他們歡喜深遠的大智大慧,沒有一切的障礙。也常常歡喜修行諸佛所說的法,對於佛法一心精進,沒有二念,專心求佛的無上智慧。
我們為什麽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為有障礙。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
何謂煩惱障?執著五蘊為我,此我執的妄見,能引起生一切煩惱。能障礙證涅盤(涅盤為寂靜之理)。
何謂所知障?執著五蘊法為實有,此法執的妄見,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礙證菩提(菩提為無漏之智)。
又有四種障:1、惑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思惑。2、業障:身、口、意所造之惡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苦報。4、見障:諸邪知邪見,能障礙正道。
以上六種障,其中最壞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沒有障礙;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礙,而生起貢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沒有學佛法之前,沒有障礙。學了幾年佛法之後,覺得自己比誰都懂得多,這就是被知所障礙。學佛法的目的,本來是學無障礙,可是反而學出障礙。有了障礙,就不能證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礙。有大智大慧的人,沒有一切障礙。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怎樣,都是歡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時,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眾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用偈頌再說一次。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誌樂於靜處舍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
釋迦牟尼佛將前邊長行的義理重說一次,叫一聲阿逸多!你們應當知道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他們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學習佛的智慧。勇猛精進,沒有懈怠的時候。
他們從初發心起,一直到現在成了大菩薩,都是由我親自教化,令他們發修無上佛道的道心。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們現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邊虛空而祝現在從地湧出,來到法會做影響眾,影響大眾發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些大菩薩,他們修頭陀(抖擻)行,也就是修苦行。他們誌願歡喜住在寂靜的地方,不受喧嘩的聲音所擾亂。舍離大眾的憒鬧,也就是把煩惱舍去。換言之,把見思的煩惱、塵沙的煩惱、無明的煩惱等,統統舍離,他們不歡喜多說話,保持寂靜。
頭陀行有十二種的規定,簡單說一說。
1、糞掃衣:把人家丟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淨,縫製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條)、七衣(七條)、五衣(五條)。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長衣。以上二種,屬於衣服方麵的規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請,不食僧團之物。托缽乞食,令眾生種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門乞食,不擇貧富,以七家為限,不可多乞。5、日中一食:每日隻食一餐,過午不食。現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鳳毛麟角之少,多數持過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節量食:隻受一缽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
7、過午不飲漿:絕對不飲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種,屬於飲食方麵的規定。
8、住阿蘭若處:就是住在深山穹穀寂靜的地方,遠離鬧市的喧嘩,令身心清淨,安心修道。
9、住墳墓處: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觀,遠離五欲之念,不生貪欲之心。
10、住樹下處:住在大樹之下,但不可超過三宿。過三宿後便搬到別處去,為兔生攀緣心故。
11、住露天處:在樹下住,尚有庇蔭。今為去貪心,而住在露天處。
12、常坐不臥:無論住在那裏,都是坐禪式的跏趺坐。所謂「夜不倒單」,也就是脅不著席。以上五種,屬住處方麵的規定。
修苦行的行者,應該遵守這十二條規定,否則,對於衣食住起了貪心,就障礙修道。可是法無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條修行,可是要徹底,有始有終。慢慢習慣成自然,就能完成頭陀行的規則。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誌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這些弟子們,依教奉行,學習我所教化的佛道與佛法。他們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晝夜六時,勇猛用功,沒有懶惰的情形。
眾生都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煩惱,用五停心觀來控製。對於多貪的眾生,令修不淨觀。觀察本身是個臭皮囊,九孔常流不淨物,沒有一處是清淨的。對於多瞋的眾生,令修慈悲觀。有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不會發脾氣。視一切眾生,如同子女,如是觀,便生慈悲心。對於多癡的眾生,令修因緣觀。觀察十二因緣法,而能悟生死流轉之理。對於多障的眾生,令修念佛觀。不用修觀空、觀假、觀中的法門,隻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對於散亂的眾生,令修數息觀。計算吸氣的數,或者計算呼氣的數,久而久之,而能控製心猿意馬的妄想,停止散亂心。這是修道人必須修持的課程。
他們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虛空之中。他們的誌念力,非常堅固,絕對不退轉。精神集中,披精進鎧,持智慧劍,勇猛向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說種種不可思議的妙法。他們常現師子吼,說法時,心無所畏懼。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摩竭提國伽耶城的外邊,尼連河畔,菩提樹下打坐。在開始的時候,我曾經發願:『如果我不開悟,永遠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見東方的明星,閃閃發光,因而悟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歎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麽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妄想。為什麽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執著。這個妄想執著,把應該成佛的眾生擋住了。好像一條光明大道,通行無礙,可是在中間有道牆,把路擋住了,就不能向前進行。
茲舉出一個事實來說明,現在德國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築一道高牆,隔離東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隨便來往。這道牆就是障礙物,將德國人分為兩個集團,一個是民主集團,一個是專製集團。生活思想有天淵之別。
成佛的障礙,就是妄想執著。如有妄想執著,佛的智慧不能現前。因為不能開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將妄想執著放下,那麽,就能開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執著放下。本來他是太子,在宮中享受既美滿又豪華的生活,將來可做轉輪聖王,統治四天下,可是他放棄王位。而且又把美麗的嬌妻舍下,又把活潑的愛子放下。他覺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徹底尋求了生脫死之法。
佛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夠,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以慈悲為懷,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以後又轉十二因緣法輪,然後再轉六度萬行法輪。
最初轉華嚴法輪,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轉阿含法輪,又轉方等法輪,又轉般若法輪,最後轉法華妙法輪。法華是佛的本懷,本想開始就說法華,因為觀察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先轉權教的法輪,然後再轉實教的法輪。現在機緣成熟,所以轉無上法輪。
當這個時候,我乃教化這些無量大菩薩,令他們初發菩提道心。現在他們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們完全應當證得成佛的果位。
我以前對你們所說的法,那是方便語。我現在對你們說的法是真實語。你們大眾應當專一其心,來信受我所說的法。我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道了。所謂「非生示生,非滅示滅」。本來不生,示現一個生;本來不滅,示現一個滅。在梵網經上說:「我來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說已經有八千次了。這些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的菩薩,都是我在過去成佛的時候,所教化的大眾。
阿逸多!你所問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他們跟那位佛發心?是誰教化他們呢?他們修持什麽法?他們讀誦什麽經?你現在明白了吧!他們修的是法華法門,他們念的是法華經典。他們是來護持法華,他們是來供養法華。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隻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大菩薩和無數無量諸菩薩等,都生起疑惑心,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見過這種事情。他們都有這種念頭:怎會有這種道理?世尊這樣的年輕,於地湧出的菩薩,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而能教化這樣多的菩薩,令他們都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這是聞所未聞的奇事,於是乃向佛請教開示,便對佛言。
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常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彌勒菩薩等請問佛:世尊!如來以前做太子的時候,為求解脫之道,乃走出王宮,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坐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您成佛開始,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而已。
釋迦牟尼佛於十九歲時,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處訪問善知識(當時外道),不得解脫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脫之法,每日隻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麥子,來維持生命。當時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係有三人,母係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這種苦行,乃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當時外道所修行的聖地。剩下二人,發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認為修行就要受苦,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專心致誌來求解脫。解惑業之係縛,脫三界之苦果。
六年後,佛的身體,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獻乳粥,佛接受供養,吃了乳粥。這二位同修則頓生疑心,認為佛生退道心,於是二人也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來三人同修,以求道果。
此時,釋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後,身體恢複健康,乃在尼連河沐浴,身心清淨。然後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時,佛正是三十歲。
佛成佛之後,觀察因緣,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陳如、額鞞、十力迦葉、跋提、摩男俱利。為他們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他們聞法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有首偈頌:「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遊曆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歲,是則共壽八十年。」
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您成佛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怎能在這樣少的時間,大做佛事,度了這樣多的菩薩?以佛的勢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這樣多大菩薩,他們皆當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開近顯遠的大教。這種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了的境界。
佛說法有五十年的曆史,有首偈頌這樣地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盤共八年。」佛在菩提樹下初證佛果時,在二十一天時間內,說一部華嚴經。佛在三十一歲時,開始說阿含經,說了十二年。在四十三歲時,開始說方等經,說了八年。在五十一歲時,開始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歲時,開始說法華經。在八十歲二月十五日,於一晝夜間,說一部涅盤經。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荊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假使有人在千萬億劫中計算這些從地湧出菩薩的數目,也不能計算窮盡,究竟有多少菩薩?這些大菩薩,從久遠以來,在無量無邊諸佛的處所,已經種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薩道。他們常修梵行,也就是清淨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像這種事情,世間人不會相信的。譬如有人,他的麵貌很美,頭發很黑,年紀不過二十五歲左右,可是他指著百歲老人說:他就是我親生的兒子。這位老人承認是事實。乃指少年人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簡直是難以置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佛也是這樣的情形,好像年輕人指年老人為子一樣。佛成道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這些大菩薩已經在無量千萬億劫前,為求佛道的緣故,勤加修行,勇猛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毫無懈擔他們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四空定、滅受想定。能出師子奮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來講的。若是按照別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這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這叫善出。從妙覺圓滿,這叫善祝若依照圓教的教理來講,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嚴三昧,叫做善出。無緣三昧,叫做善祝這是按照藏通別圓四教來講的三昧。其實三昧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
這些大菩薩,都獲得大神通力,任運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別,大神通是菩薩神通,小神通是羅漢神通。羅漢的神通,隻有十八種變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虛空中行住坐臥等等變化而已。
這些大菩薩在很久以前,修行清淨行的法門。善於從淺入深來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問的難題。這是人中最最尊貴之菩薩,在一切世間,甚為希有,難得一見,成為瑰寶。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世尊才說證得佛道的時候,初令這些菩薩發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導他們,令他們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道邁進,直達無上正覺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世尊!您成佛的時間沒有多久,怎能做出這些大功德事業呢?我們大家雖然相信佛所說的法,乃是隨順眾生的心意而說的一切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出的言語,沒有一句是虛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覺悟的、佛所教化的,統統是通達無礙。可是我們深恐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若是聽到這種道理,或者不會相信,或者不會受行。為什麽?因為初發心的菩薩,認為年輕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薩。他們既然不相信這種事,就會生出謗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業,將來要墮落於三惡道,所謂「起惑、造業、受報」。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為這種緣故,我們大眾請求世尊,願為解說,解除在法會大眾的疑惑。不但解除我們大眾的疑惑,也解除未來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們聞到這種事之後,也不會生起疑惑之心。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願意再重新宣說這種道理。用偈頌來說明。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
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是從釋姓種族出生,後來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成佛。世尊從成佛到現在,時間很短,不過四十多年。
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皆是佛之子,其數無邊,不可以測量。就是菩薩的智慧,也無法曉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很久以前,已經修行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變化無窮。
他們善於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不受世間法所汙染。他們修清淨出世法,好像蓮華在水一樣的清淨,所謂「出汙泥而不染」。現在他們從地湧出,來到靈山法會,聆聽佛演暢法華妙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會。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從地湧出的菩薩,對於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這種事情,真是不可思議。這種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為什麽會令人不相信?因為佛得道的時間甚近,所成就又是這樣之多,教化菩薩又無量無邊。希望世尊慈悲,為我們大眾解說一番,解除大眾的疑惑。懇祈世尊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分別為我們說明白。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發白而麵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譬如有個年少力壯的人,他的年齡隻有二十五歲。可是指著百歲的人,說是他的兒子。這位老人,頭發也白了,臉麵也皺了。
這個少壯人說:這個老人是我親生的兒子。那個老人也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父親年少,兒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會有人相信這種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誌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
世尊也是這樣的情形,從成佛到現在,沒有很長的時間,可是教化的菩薩,所立的誌向,非常堅固,猶如金剛。所發的誓願,非常廣闊,猶如大海。他們的心沒有恐懼,他們的意沒有怯弱,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這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善巧解答難問,所謂「辯才無礙」。其心無所畏懼,不受威脅,皆成就四種無所畏。是那四種呢?1、總持無畏。2、知根無畏。3、決疑無畏。4、答難無畏。
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
他們用忍辱心來決定。他們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們的威德十分嚴肅,令人起敬。十方諸佛也讚歎他們的功德,他們善於分別說一切佛法。
各位學佛法,要會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則,境界來考驗,就糊塗了。若是認識境界,就能轉境界。若是不識境界,就被境界轉。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麽辦?覿麵若不識,須再從頭煉。」無論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執著它。若能不動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什麽是順境界?就是有人讚歎你。這位法師,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又持銀錢戒,除了三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真了不起。你聽了這些奉承話,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還要甜。這就被境界轉了。
什麽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誹謗你。這個法師,好吃懶做不修行,終日睡覺不做事,簡直是依佛吃飯,靠佛穿衣來混生活。你聽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黃連還要苦,這就被境界轉了。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認識境界,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轉,那就失了道業。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不歡喜住在鬧市中,願意住在寂靜之處。他們常常在禪定中,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輕安境界。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虛空中。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
彌勒菩薩又說:我們大眾聞佛所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又見到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因為親見親聞的緣故,所以對於此事不再懷疑。願佛為未來初發心的菩薩,演說這種道理。因為他們的信根不堅固,善根不深厚的緣故。
假使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不能開解而生懷疑心,不生信仰心,將來會墮三惡道。唯願世尊慈悲,憐湣未來的眾生,解說這種的因緣。
是無量菩薩雲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怎能在很少的時間,教化他們發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謂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於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於四諦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於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