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十二卷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strong>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處處和佛作對。有人說他與佛有仇恨,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屬於逆增上緣助道的人。而且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來幫助佛成就道業。由於他以反麵人物來助成佛道,所謂「逆助」者也。


    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為「天熱」,因為他在世時,專門從反麵來幫助人,使人心裏感到很熱惱,天氣也變成炎熱了,以此因緣為名。為什麽他要反麵來幫助佛成道呢?這也有一個因緣的。


    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大富長者,名須檀。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須摩提,次子名修毗耶。在他去世之後,這兩個兒子打算繼承父親的遺產。這時須摩提就想:「如果我分一半給修毗耶,那麽我不就要少了一半財產嗎?」於是他就約他的弟弟修毗耶到靈鷲山去遊玩,當他們攀登到山頂上時,須摩提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就當場粉身碎骨而死,然後,須摩提又用石頭拋擊他的屍體,怕他傷殘不死,一個哥哥用如此毒辣方法,來謀殺他的親弟弟,隻為了奪取其父之遺產。當時的須摩提即是釋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達多。他父親,須檀就是阿闍耆王。而這一品是佛說提婆達多幫助佛成就道業的因緣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求無上菩提。布施外財、內財,一切所有都為求法而布施。說完了見寶塔品之後,佛又不問而說,告訴諸菩薩及天上的人、人間的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在過去無量劫中,為求法華經的妙理,時刻未曾生出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在許多劫中,我常為國王。曾經有一次,我發願求無上的菩提,心不退轉。欲要滿足六種波羅蜜的法門:1、布施:勤修布施的法門,心不生慳吝。我把所有的各種寶貝:如寶馬、金、銀、琉璃、硨磲、赤珠、珍珠、瑪瑙、國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隻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給別人。以上所說的是屬於外財,還有內財布施,即是頭、目、腦、髓、骨肉、手、足。如是毫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而行布施。


    釋迦牟尼佛為了圓滿六波羅蜜,所以把依報、正報,依正二報都為求早證佛果,而一起舍去,這是行真正菩薩道的行為。2、持戒:就是止惡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過惡。身三:殺、盜、婬。口四:綺語、妄語、惡口、兩舌。3、忍辱:難忍能忍,打罵不報。4、精進:無論做什麽事情都有始有終,身心不懈,才是精進。5、禪定:四禪八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初禪的境界,呼吸氣沒有了。二禪境界上,脈搏停止了。三禪境界,念也停祝四禪境界,念已斷了。初禪又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而生出快樂的境界。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四禪是舍念清淨地。八定是除了四禪以外,還有空無邊定等。6、般若:發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貪等之毒斷除不再鬥爭等,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這是大乘的教義,也就是菩薩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羅蜜的義理很多。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就是一種布施波羅蜜;不兩舌就是持戒波羅蜜;不惡口就是忍辱波羅蜜;不綺語就是精進波羅蜜;不貪瞋就是禪定波羅蜜;不邪見就是般若波羅蜜。


    六種波羅蜜又有三種講法:(一)對洽。(二)相生。(三)果報。


    (一)對治:(1)布施就是對治貪吝。(2)持戒對治毀犯。(3)忍辱對治瞋恨。(4)精進對治懈擔(5)禪定對治散亂。(6)般若對治愚癡。


    (二)相生:持戒時,遇辱則能忍,能忍則能精進,精進則能調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調伏了則能攝入於法界,能攝入法界即是般若。


    (三)果報:布施能得富貴的果報;持戒能得諸根具足的果報;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報;精進能得大勢力的果報;禪定能得長壽的果報;般若能得辯才無礙的果報。


    每一種波羅蜜又有十種的利益:布施波羅蜜——(一)能降伏貪吝之煩惱。(二)舍念相續,能真正行布施。(三)與一切眾生平等,不起分別心。(四)生富貴家。(五)生生世世發布施心。(六)四眾愛敬。(七)入眾中不怯畏,善惡的人都不生怖畏心。(八)勝名遍處。(九)手足柔軟。(十)能遇真正善知識。


    「持戒」是止惡防非;「止惡」是諸惡莫作,「防非」是眾善奉行。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累積成的。所謂:持戒清淨,就可得到十種利益:(一)圓滿一切智。(二)入佛所學—以戒為師,因金剛光明寶戒是諸佛的本體。(三)智者不毀—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毀謗,而且還讚歎。首先,就不要爭第一,要老老實實躬行實踐,心真則事實,自然你就是第一。(四)誓願不退—發求佛道的心。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轉於菩提心。(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緣心,常利益他人。(六)棄舍生死—能舍一切而認真修道。(七)慕念涅盤—趣向常樂我淨涅盤四德。(八)無纖心—心不被貪瞋癡慢疑所纖祝(九)得甚勝三昧—得超然殊勝的三昧。(十)不乏信財—有信心是一種財寶,才能生出菩提心。


    忍辱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忍」字上麵有一把刀插在心上,而且還是刀刃,刀刃按在心上,「忍」就像一把刀刺在心裏,可見不容易忍。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能把忍的一關打破了。這時,就得到忍辱波羅蜜。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盤的彼岸。「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事事都能好。」彌勒菩薩又有一首偈頌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麵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忍辱波羅蜜有十種利益:


    (一)火不能燒—因為內心裏沒有瞋火,外邊的火就無法傷害。所謂「沒有內虛,不招外感」。其理一也。


    (二)刀不能傷—因為內心沒刀槍武器和傷害的心,故外邊之刀槍也不能為害。


    (三)毒不能害—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所以達摩祖師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為他在無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圓滿了。內無毒心,外害不能染也。(四)水淹不死。(五)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擁護。(六)身相清淨莊嚴,人人見了,心生愛敬。(七)永遠不墮三惡道。(八)得生梵天。(九)晝夜安樂。(十)身心常生歡喜。


    精進即是不躲懶偷安,勤奮向道。譬如:在聽經的時候,睡覺、打妄想或與他人講話,這都不算精進。那麽如何才算精進呢?就是不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講話、必恭必敬、全神貫注的聽經,才是精進。又能晝夜六時無有疲倦,時刻念佛、念法、念僧,這即是身心精進。精進有十種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因為定力堅固,與任何人辯論,必定能百戰百勝。


    (二)佛所攝護。


    (三)非人所護—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來護持。


    (四)聞法不忘—一曆耳根,永為道種。


    (五)未聞能聞—沒有機會聽到的法,即可聽聞到。


    (六)增長辯才—得到辯才無礙能令聽者法喜充滿。


    (七)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惱。


    (九)心得輕安。


    (十)露優波華及優曇缽華(這類華要三千年才開一次),能日日漸增。


    所以,修行人必須要勇猛精進,把大懶蟲化為精進龍。


    禪那波羅蜜,這禪那是梵語,中文簡稱為「禪」,譯為思惟修。通常是參「念佛是誰?」故叫參禪。如用一個錐子鑽一個洞,又如貓捕鼠,老鼠代表我們的無明,參禪就是要把這真性抓祝又如龍養珠,能時刻念茲在茲,就是觀自在,若不能觀自在,就是在打妄想。所謂「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人為什麽貧窮?就是因為心裏有貪瞋癡,猶如無底之坑,若能舍下,不貪外緣,不執著色塵,那才是一個真正富貴的人。若把私欲斷盡了,才是真正的福報,參禪也有十種利益:


    (一)安住威儀——能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攝受教化一切眾生。


    (三)無有煩惱。


    (四)守護六根——眼不跟色塵跑,耳不隨聲塵跑,鼻不跟香塵跑,舌不跟味塵跑,身不跟觸塵跑,意不跟法塵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智慧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五)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六)離開愛欲——人為什麽有生死?因為愛欲沒有斷,所以在六道輪回。若能斷欲去愛,地獄門也就關閉了,就不會再墮落惡趣。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七)修禪不空——能時時刻刻修禪,一定會增長慧命,開大智慧。


    (八)解脫魔業——魔無法障礙你的道業。


    (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


    (十)解脫成熟——無罣無礙,得清淨法身。


    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譯為智慧。為什麽這兩個字沒有讀成「智慧」呢?因為「般若」這兩個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與凡夫所說的智慧不同,故不翻。「般若」又包含三種意義:


    1、文字般若——一切佛所說經藏都屬於文字般若。2、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深諳佛教的經典,遂生出一種觀照的智慧。3、由觀照般若,再達到實相般若。實相本來是無相,但無所不相,故稱實相。也就是非空非有。文宇般若就是有;觀照般若就是空;若能從有而達空,空而達到非空非有,這樣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稱實相般若。


    人人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沒有智慧,便是愚癡。若人知道自己愚癡,那就是開始有般若。因為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現前。若自認為自己對,不肯改進,那就沒有般若智慧了。


    般若也就是沒有執著。所謂「智光常明」,如果我們能修持般若,一定也能得到般若的十種利益:


    (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無所執著,也即是三輪體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若不執著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我們不要學梁武帝,他曾問達摩祖師:「我造了這麽多寺院,修了這麽多橋梁,布施給這麽多僧眾等人,你說我有多大功德呢?」達摩祖師因不順乎人情,對他講真話,故說:「沒有功德。」其實,沒有功德就是無有執著,無所執著就是功德。這功德猶如虛空,不能測量。


    (二)不依戒——若有人以為自己守持戒律是最好的,而且很了不起,那是錯的,因為仍然有我相的執著。若不執著於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無心,這才是真正持戒。


    (三)不住忍力——不執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真忍是沒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為然。若說我在忍辱,就等於頭上安頭。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要明白諸法空相,那才是真正修道。


    (四)不離身心而精進——身心都能精進,但是也不可執著自己終日在精進。若有所執著,就不算是般若精進了。般若精進是精進而不著精進想,不為精進而精進,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降伏其心,還要離降伏之相。


    (五)禪無所住——參禪能到無所執著上,就可破我法二執,得大解脫,故名般若禪。


    (六)魔不能擾——魔來擾亂,但心不動搖,不失正知正見。


    (七)他言論不能動——譬如沒有智慧的人,念了三天阿彌陀佛的聖號,聽見他人說念密宗的阿閃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兒去了。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著此人的言論跑。在此謹述一個公案:從前,溈山老人住在一間破茅蓬,這一間破茅蓬破得不能擋風遮雨。當時,裴休相國,看見這位老修行住在這破爛不堪的茅蓬,於是就發大菩提心,供養三百兩銀子,來造一間新的寺廟。裴休相國就把三百兩銀子放在茅蓬門口的草堆裏,遂離去。過了三年,他又回來看溈山老人。發覺老人仍住在那間破茅蓬,於是他想:「到底這位老和尚拿了三百兩銀子做什麽呢?怎麽沒有蓋廟呢?」於是即問他:「老法師!以前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你用到什麽地方去了呢?為什麽沒有拿來建廟呢?」溈山老人說:「你以前把三百兩銀子放到那裏,就到那裏去找羅9於是,裴休相國便到草堆裏檢查,果然那三百兩銀子,原封不動,才知道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彌篤,遂親自來替他建廟。然後,再把他兒子(翰林)送來出家(法海禪師)。


    又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兩位師兄弟,發心一起修行,一日一食,忍苦耐勞。有一天,他們走到五台山,當時下大雪,於是就住在一間破茅蓬裏。因為沒有糧食,所以一連挨餓了三天。這時,師弟就打了一個妄想:「師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從來沒有挨餓過,這次卻跟我在這裏挨餓了三天,真可憐啊!要是有人來供養一碗麵條,那就好了。」他打了這個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來。因為看他們這兩位真正修行者餓了三天,如果不發心來幫助他們,可能他們會餓死的。於是,土地神就托夢給住在後山的一對夫婦,叫他們供養這兩位修行人。第二天早上,這對夫婦就送了二大碗麵條給他們吃。師弟一見到這對夫婦走來,高興得哈哈大笑。這時師兄知道這必是他打吃麵條的妄想,於是就大發脾氣,與他分道揚鑣。修行若有足夠的功夫,是不會向外起攀緣的心。一切言論也不能搖動他的定力,而他能製住一切向外馳求的妄心。


    (八)達生死底——達到涅盤的境界,離生死之此岸,而證得常樂我淨,涅盤四德之彼岸。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十)不樂住二乘地——不願住在二乘的果位上,願在大乘的道路走,回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在無量劫以前,佛做國王,當時他能舍去生命,修六度萬行。那時的人民,壽命很長。因為這國王要求法的緣故,所以把他的王位舍了,把所有的權利交給太子,然後,打起鼓來向人民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為我說大乘法,我這一輩子,侍豐奉他、供養他、追隨他。」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釆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就有一位仙人,來對國王說:「我有一部大乘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假使你不違背我的教誨,我就為你宣說。」國王聽了這位長壽仙說後,心生歡喜踴躍,立刻隨從仙人,供養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挑水、砍柴、煮飯、炒菜,乃至用他的身體當做仙人的床座,這樣子來供養仙人,而身心不生一點疲倦。如此經過一千年,為虔詼求法的緣故,所以一點也不懈怠,令仙人沒有任何缺乏。


    當爾之時,世尊欲把前麵的義理,重說一遍,故說出一首偈頌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椎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仆


    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


    我回憶過去無量劫以前,因為求大乘法的緣故,雖然是世間上一個大國家的國王,但不貪戀五欲之樂(色、聲、香、味、觸)。於是,我用椎擊鍾鼓,宣告四方:「誰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為我解說,我雖是國王身份,但我願做他的奴仆。」因為他願求無上法的緣故,當時有一位阿私仙(壽無比、法無比的仙人),而來向國王說:「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這種法是世間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違背我的教化,我應當為你說此妙法。」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須


    釆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這時國王聽到仙人對他說的話,心裏生出極大歡喜,立刻隨從仙人,供給仙人所需要的東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類,隨時恭敬侍候仙人,為什麽呢?因為他要求得無上妙法的緣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來侍奉仙人。這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後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他很精進以求大法。他不是為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種的欲樂,雖是一位大國王,但因勤求法而終獲得無上的妙法,乃至圓滿了無上菩提。我現在把我過去行菩薩道的因緣,告訴你們。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佛說完了以上的偈頌之後,告訴大眾,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過去無量劫前的那位把國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國王,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當時的阿私仙即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梵語。「提婆」譯為天,「達多」譯為「熱」,故名「天熱」。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的善知識,也曾為釋迦牟尼佛的師父。釋迦牟尼佛曾當提婆達多的傭人,終於,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法。那麽在釋迦牟尼佛的本身,提婆達多不做他的善知識,卻做他的惡知識,就是專門反對釋迦牟尼佛,他大顯神通,把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個弟子都搶去了。這五百個弟子都被他以利誘所攝去。提婆達多企圖破壞僧團,故別開生麵,立五法:(一)盡形壽乞食。(二)盡形壽穿糞掃衣。(三)盡形壽露地坐。(四)盡形壽不食酥鹽。(五)盡形壽不食魚肉。專門與佛作對,要比釋迦牟尼佛高一等。有些好高騖遠的比丘,就跟著他學習。提婆達多也曾經出佛身血,一天,佛從靈鷲山下走過,他在山頂用一塊大石頭,往山下推。這時護法神著急起來,就用他的寶杵,把那塊石頭打碎,可是其中一塊小石頭剛巧打中釋迦牟尼佛的腳指頭。他又殺過阿羅漢,蓮華色比丘尼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提婆達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並且,他又破和合僧,令比丘眾等不和。又唆使阿闍世王弑父弑母,所以五逆罪他都全犯了。雖然他是一位惡知識,專門從反麵來與佛作對,可是將來他也會成佛。而實際上來講,他已經在無量劫中成佛了。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釋迦牟尼佛說:從提婆達多,這位善知識來教我的緣故,所以使我圓成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現在再以我釋迦牟尼佛的因緣來解釋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一)修布施波羅蜜,解除自己的慳貪。(二)莊嚴自性菩提。(三)自利利他。(四)後世得大果,尊貴富有。


    持戒波羅蜜:(一)修諸善滅諸惡業。(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住臥平安,身心愉快。(四)後世受涅盤樂。


    忍辱波羅蜜:(一)能破不忍。(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彼此離怖畏。(四)後世沒有瞋心,得眷屬和氣。不受苦惱,得涅盤樂。


    精進波羅蜜:(一)能破懈怠心。(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增長善法,故自利。不惱他,故利他。(四)以大力,得菩提。


    禪定波羅蜜:(一)破散亂心。(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身心寂靜,故自利。不惱眾生,故利他。(四)安隱得到究竟涅盤。


    般若波羅蜜:(一)破無明。(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有智慧,故自利。又能教化眾生,故利他。(四)得真正大智慧,除智慧障礙。


    佛圓滿了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能給眾生樂,悲能拔眾生苦,喜令眾生生歡喜。舍,難舍能舍。佛以四無量心圓滿菩提。成佛之後再用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佛又得三十二大丈夫相。藏教謂修持戒而得三十二相;通教謂修布施忍辱而得三十二相;別教謂修諸法空,而成就三十二相;圓教謂授記而成就三十二相。以上是由藏、通、別、圓來判這三十二相。佛又得到八十種隨形相好。佛的圓滿報身現出一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佛有十力、四無所畏。佛說法時,猶如獅子吼,無所恐怖,又有菩薩的四無所畏:(一)總持不忘,把所有的法記得一清二楚,故得善說法要無所畏。(二)盡知法藥,知道那一種藥來根洽某一種眾生的玻(三)問答法無所畏。(四)能解眾疑,說法無所畏。佛又用四攝法來攝受眾生:1、布施。2、愛語。3、利行——身口意行善。4、同事——和眾生做一樣的事情。


    佛又得到十八不共法。1、身無失: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沒有過失,身不犯殺、盜、婬,故身無失。2、口無失:口所說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3、無忘:名念無失。4、無異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無上覺道,沒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5、無不定心:佛不但沒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禪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亂。6、無不知己舍心:佛對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對一切法無所著住,把一切法舍了,故了無可得。7、意無減:佛生生世世願意教化眾生,接引有情,無退轉心。8、精進無減:隻有精進,沒有後退的時候。9、念無減:念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而不間斷,時刻不減少。10、慧無減: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11、解脫無減:漸漸得到解脫,一天比一天自在。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現。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過去的智慧無障。17、未來的智慧無障。18、現在的智慧無障。


    這十八種的法唯佛獨有,在菩薩、緣覺、聲聞三乘不能共這十八種法,故名十八不共法。佛有無量神通,乃至於成正等覺,成就菩提。廣度眾生,皆是藉著提婆達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佛又告訴諸四眾,提婆遠多從現在起到將來無量劫,當得成佛,名號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成佛的世界名天道世界。當時天王佛住世二十個中劫。我們的世界每一增一減,為一劫。人壽以一百年減一歲,身高每一百年減一寸,由人壽八萬四千歲,慢慢的減到十歲,從十歲又慢慢的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故一增一減,名一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在二十個中劫,天王佛為所有眾生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這時有恒河沙數那麽多的眾生,得證阿羅漢的果位,無量無邊的眾生發緣覺乘的心,有恒河沙數的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他們都得到無生忍,到了不退轉的境界。


    時天王佛般涅盤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這時,這位天王佛所應該教化的眾生,已經教化完了,所應度的眾生也度盡了,佛圓滿了他所發的誓願,故入涅盤。佛在世時候,正法住世有二十個中劫。佛滅度後,將佛全身的舍利存在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珍珠、瑪瑙七寶造成之塔。塔高六十由旬(表示六度),縱廣四十由旬(表示四念處)。所有的諸天人民,都用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恭敬禮拜、恭敬供養這七寶妙塔。在天王佛入滅之後,還有無量的眾生,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的眾生,得辟支佛的果位;不可思議的眾生,悉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的果位。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未來的世界中,假使有修五戒行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聽到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心裏沒有染汙法。淨心信敬,而不懷疑。如果有人批評提婆達多是個惡人,那是大錯特錯。其實,他的確是一位大菩薩,隻不過他現反麵尊者相來助佛度人。要相信生生世世來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都是在幫助你成佛的。這又好像在大冶洪爐裏,鍛鏈一樣,鍛鏈得一點習氣毛病都沒有了,心性柔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信」。能把所遭所遇的怨瞋恚惱,當成自己的真正善知識,真正能生出恭敬善知識的心。譬如鍾需要用木錘來敲擊它,才能發出洪聲,真金需要用火來燒,才成精金。梅花需要經過一番寒冷,才芬芳四溢,所以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雖然提婆達多所行所作很惡劣,但是我們若能對這一品不生分別心,不生疑惑,就是證明我們有真正的聞思慧和修慧,永不墮於三惡逍(地獄、餓鬼、畜生)。常常能供養諸佛,又能親近三寶,得聞無上妙法。並且,能生到十方諸佛國土,親聞妙法蓮華經。即是蓮華化生,九品蓮華為父母。若生到天上,也同樣受到最殊勝美妙的快樂。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就在這個時候,下方的多寶佛駕到。跟隨著他的侍者是一位菩薩,名叫智積。他對多寶佛說:「我現在可回去了嗎?」這時,釋迦牟足佛告訴智積說:「善男子!你再等一會兒。這裏的法會中有一位菩薩,名文殊師利,你可以和他見麵,互相認識,文殊師利是很有智慧的一位菩薩,你可以和他談論妙法蓮華經的道理,然後再回去吧9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麵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麵。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坐在千葉的寶蓮華上,蓮華大如車輪,跟隨他一起來到法會中的菩薩,也都坐寶蓮華上,從鹽海的龍宮,自然湧出,住於虛空中,而來到靈鷲山,佛說法之處。再從蓮華下來,來到佛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禮拜完畢,又到智積所坐的位置,互相問訊,坐到一邊。智積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仁者!您到龍宮去,教化了多少條龍呢?」文殊師利菩薩答曰:「所度的龍,不可悉數,非口所能說出,亦非心可測量。你等一會兒,就可知道了。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就在文殊師利菩薩還未說完的時候,忽然有無數的大乘菩薩,坐寶蓮華,從鹽水海湧出,到釋迦牟尼佛所在說法的靈鷲山,現出種種神通妙用,停住在虛空中。這些菩薩皆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海裏所教化出來的。各個都具足行菩薩道,共同討論六波羅蜜法。本來他們都是證得聲聞的果位。但是,他們已回小向大,行菩薩道,所以,他們在虛空中先宣說聲聞乘的行門,因為他們對大乘法還未深入明白。如今一切證得聲聞乘及菩薩乘的聖人都一起發心修行大乘的空義,就是修行大乘的實相法門。文殊師利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問我在海裏教化了多少眾生之事,悉皆如是。」


    當時,智積菩薩看見文殊師利菩薩所教化的眾生,都是現在修行大乘空義的大菩薩,故以一首偈頌來讚歎文殊師利菩薩:


    「您是一位具足大智慧、大功德、大勇猛、大殊勝的尊者,故能教化無量無裏的眾生,行菩薩道。現在在這法華會中的一切眾生?已經看見了。您能流暢的演說一切妙法,令所有的眾生明白大乘的實相意義。您又能開導闡明一乘的妙法,廣泛引導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快速成就無上菩提妙果。是我們尊敬信奉者。」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誌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在鹽水海中,恒常一心宣說妙法蓮華經。」智積菩薩聽了,心生懷疑,就問:「妙法蓮華經是一部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的經,故稱為一切經中的寶貝,世間上所希有。若有眾生聽見此經,能加緊精進努力修行此經,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文殊師利答:「在鹽水海裏有一個龍宮,龍宮裏的龍王,他有一位女兒,年齡才八歲,雖然她年紀小,但是有非常利根的智慧。她能知道眾生前因後果,她得到十種陀羅尼的法。(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總持身口意清淨,不犯身口意惡業。佛所說的諸法她都能明白。)所謂:秘密之藏是為此說而彼不知,為彼說而此不知的秘法,同說一法,但互相得到的義理都不同,故稱秘藏。可是這八歲的龍女對諸佛所說的甚深秘密之藏,悉能受持讀誦,都能一一明白,她又能人甚深禪定,而且還能了達諸法,在一刹那之間,發大菩提心,得永不退轉,得辯才無礙。可是她慈念一切眾生,視一切眾生猶如赤子,她的功德圓滿,心裏念法,口演說法,說的是微妙廣大的法。她存有慈能予樂,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謙讓愛護一切眾生。她的誌氣及意念都很柔和雅善,能速成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文殊師利菩薩提出龍女速成菩提之事,智積菩薩更生疑惑了,就問曰:「我見釋迦牟尼佛成佛並不是這麽容易的。他在無量劫以前,行難行的苦行,一沙一塵、一毛一滴的積集功德。為求菩提的覺道,未曾躲懶偷安。我現在遍觀這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猶如芥子那麽小的地方,沒有一粒微塵之處,不是菩薩舍棄身命的處所,為要救度一切眾生的緣故。然後,眾生度盡,方成佛道。我不信龍女能在一刹那之間就立地成佛了。」


    言論未訖。時龍女忽現於前。頭麵禮敬。卻住一麵。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


    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在文殊師利菩薩與智積菩薩議論未完的時候,這時龍女,忽然現身在法會中,恭敬頂禮諸佛菩薩,退坐一處,然後以一首偈頌讚歎多寶如來:「佛能深遠明白罪業及福相善惡的果報,故修福修慧,才能得到超然成佛之相,因為身心清淨,智慧的光明便能遍照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這種微妙清淨不可思議的法身,則得三十二種大人之相,這是因為佛已具足圓滿六度波羅蜜。佛又以八十種隨形好來莊嚴法身。是天人所頂戴敬仰,所有的龍神皆來恭敬,所有的眾生沒有不崇拜敬仰於佛。我又聽聞成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證明,故我現在闡揚大乘教理,欲度脫一切眾生離生死的苦海。」


    爾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龍女說完這首偈頌以後,大智舍利弗尊者對龍女說:「你所說立地成佛的事,真是令人難以相信。為什麽我們不相信呢?因為你是位女身。而女身是不清淨的,含有汙垢塵穢,非是成佛的法器。既然如此,為什麽可以說你速得成就菩提呢?成佛的道路是非常的遙遠廣闊,所以釋迦牟尼佛三隻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無量大劫,精進勤修苦行,積功累德,修六度萬行,而今才得成就佛道。何況女身有五種障礙:(一)不能作大梵天王,因女身不清淨。(二)不能作帝釋。(三)不能作魔王。(四)不能作轉輪聖王。(五)不能成佛。女身既有這五種障礙,又何能成佛呢?怎麽可以說女身也可以成佛呢?」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其實,舍利弗尊者在維摩經上,已經知道沒有男女相可得,但是,為什麽他又在這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中懷疑龍女成佛的事呢?這是因為他要為一切眾生而請問這種法,恐怕眾生在這情形之下,心生懷疑,不相信這部法華經,所以他代表眾生請法。本來舍利弗尊者和智積菩薩都明了沒有男女相可得,但一般凡夫的看法,就有男女相之分。故舍利弗尊者故意跟龍女來一番辯論,為一切眾生開權顯實。


    這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超越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寶貴,她手持這一寶珠來供養佛,佛即刻接受了。龍女對智積菩薩與大智舍利弗尊者說:「我呈獻這顆寶珠給佛,佛已接受了,你們說此事的發生是否很快?」他們說:「是很快的。」龍女說:「以你們兩位的威神力來觀察我成佛,比剛才我供養世尊還要快。」即時,在法會中,皆見龍女,在一刹那之間,現男子身,圓滿菩薩的行門,立刻往南方的無垢世界,坐寶蓮華上,蓮華化身成佛了。若人要得到蓮華化身,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具足八種因緣:(一)甚至把生命舍去,也不說他人的過錯和是非。(二)變化人來皈依三寶,而且還能化一切畜生都來皈依三寶,行菩薩道。(三)安止一叨,即一切善事都把它放在菩提心裏。(四)修清淨梵行,不貪、不瞋、不癡,來精修梵行。(五)造佛形像,安放在蓮華座上。(六)能除眾生愛惱。(七)與貢高者,能對他謙下。(八)不惱他人,不令他人生煩惱。所謂正覺,就是沒有妄想。這時,龍女即身成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無上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在龍女到南方無垢世界演說妙法的時候,在娑婆世界很冬的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都看見龍女成佛,普為當時法會的人天說法。所有的一切眾等皆心生大歡喜,法喜充滿,大家共同敬禮龍女。無量無邊的眾生,聽聞到佛法,還徹底了解一切法,得不退轉的果位。又有無量眾生,得受成佛之記。在無垢世界有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湧、起。震吼擊屬於聲,動湧起屬於形。修道人修到某種程度,就會覺得六根(眼、耳、鼻l、舌、身、意)會有這六種震動。每六種震動可分為三,故有十八界。就是分為六根、六塵、六識。這時,在娑婆世界三千眾生得不退轉的果位,皆發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法會大眾,默然相信和接受聖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妙法蓮華經淺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妙法蓮華經淺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