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十一卷 第三章 論戒律(以婬戒為主)</strong>
整個楞嚴法會,就是以阿難獨自乞食、經曆婬室、被咒所迷、將毀戒體為發端,而後佛頂放光、光中化蓮、蓮現化佛、宣說神咒、敕文殊利、將神咒力、帶阿難陀、摩登伽女、同來佛所才開始的。
由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展開一些聯想:阿難,作為多聞第一的佛的親事弟子,聽過的法義那簡直是難以計數,而且他還是佛的血親堂弟,已經陪伴在佛的身邊很多年了,都會被婬事所纏,不得脫身,這著實說明婬欲力量的強大,同時也說明了多聞並不能對修行產生真正的利益。
另外,這個非常殊勝的法會,竟然是從一個難堪的婬事引發的,說明了婬欲本身,並不是截然毫無用處,這不是還可以作為一種條件因緣,來成就這個殊勝法會的麽!
下麵我們就來對通過對婬戒的分析,來探討一下戒律這個問題。
我想,我們可以通過這麽幾個方麵來進行:什麽是婬?為什麽要戒除婬?戒婬有什麽好處(功德、利益)?要如何戒婬?戒律的本質是什麽?
首先,什麽是婬?
婬,在我們現在的這個談論題目中,指的就是兩兩之間的交合,最常見的就是那男女之間的交合。
其實從佛教的經典,尤其是針對出家比丘所製定的戒律文本中看來,關於婬的範圍界定,遠遠超過了交合出精,就連手婬自出精、婬躬撫摸、說挑逗性的不淨語、為男女之間溝通傳媒等都是不允許的。
如《梵網經》中說:“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及《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中說:“若比丘。故出精。除夢中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婬欲變心。與女人身身相摩觸。若捉手若捉發及餘身分。摩觸受樂者。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婬欲變心。與女人說作醜惡語。隨順婬欲法。如年少男女。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婬欲變心。於女人前歎自供養己身。姊妹如我沙門持淨戒行善法修梵行。以婬欲法供養第一。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受使行和合男女。若娶婦若私通。乃至須臾。僧伽婆屍沙。”
而針對在家人修行人來說,按照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欝單曰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係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婬。出家之人無所係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發。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得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在家的居士隻有和自己的妻子,在正常的時間、正常的地點、通過正常的身體孔道的交合是允許的之外,全部的有關性的思想和舉動全部都是不允許的,全部都屬於邪婬的範圍,包括手婬、肛交、口交、幼女、他女、畜牲等等,如果自己的妻子已經剃度出家,那就完全不屬於自己妻子的這個概念了,隻要一接觸,立馬就是屬於邪婬了。
簡單歸納一下的話,所謂的婬,對於在家人來說,和自己的合法妻子,在合理的時間、地點、孔道的交合,是允許的,可以稱之為正婬;除此之外,全部都屬於邪婬,全部都是不允許的。
而對於出家人來說,任何相關性的行為舉動,全部都是邪婬,全部都是不允許的。為什麽出家人的要求那麽的嚴格?就是因為出家人代表著佛教的形象,代表著正法傳承的存在,代表著和外道邪法的不同,隻有出家人的形象被維護在一個非常良好的範圍內,佛教的存留就可能更加的持久,能夠利益的眾生就可能會更加多,能夠解脫的眾生就會更加多,這個世界就會更加吉祥如意、快樂祥和。
這就是關於婬的基本概念。
在這個基本概念的界定下,我們就很清楚所謂的婬戒,就是要戒除所有屬於邪婬的行為舉動。
那麽,為什麽要戒除邪婬呢?為什麽佛在那麽多的經典中,都要反複強調婬戒的重要性呢?那是因為,婬,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如《圓覺經》中說:“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意思是說,婬欲,正是一切眾生之所以能夠獲得生命的根源。因為有了婬欲,才會出現眾生相續,才會輪回流轉。
比如說,夫婦二人,在婬欲心的作用下,進行交合的行為,假如二人身體、精神、宿世因緣等皆具足,應當懷孕生子的話,就會在二人進行交合的過程中,感召正在處於中陰狀態的即將成為二人之子的眾生神識前來入胎;而這個神識或者是會在躲避風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華屋而入;或者是見到男女交合而自身期望成為其中之一,或者其他等等不同的景象之下,就會入胎成功,而父母的陽精陰精就會配合這神識而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胎兒的身體,十月之後即會分娩,產出一個新生的眾生。
當然這裏指的是需要男女二根交合的眾生類別,如鬼,旁生,人道眾生。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根據《瑜伽五》中的記載,地獄眾生因為一直毫不間斷地處於種種極猛利苦難之中,因此根本就沒有這個機會,也沒有這個心情產生婬欲;而鬼道、畜牲道、人道中的所有眾生,全部都是苦樂摻雜的,因此就有機會、有情緒來產生男女之間的愛慕以及進一步的兩兩交合的行為,並且在交合的過程中,男女均會從生殖器中流出不淨。
至於天界之眾生,他們雖然不會從生殖器中流出不淨,不會像人間那樣胎生(他們屬於化生),但是也會有婬欲的行為,如“欲界諸天,雖有此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
所以說,之所以要斷除婬欲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婬欲可以導致輪回的不斷相續,導致苦海的不斷擴展(所以在《楞嚴經》第四卷中佛也說:“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因為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離輪回,就是要脫離苦海,因此就要斷除婬欲。
之所以要斷除婬欲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在佛的經典當中,如果是受了戒律的出家人,以及受了戒律的居士,隻要是犯了婬戒,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在《楞嚴經》第八卷中說:“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就是說,隻要犯了婬戒,一定是要下地獄的,如果同時還犯了盜、殺之戒,地獄的果報就會更加嚴重和持久。
在地獄中的遭遇會是怎麽樣的呢?在《楞嚴經》第八卷中說:“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就是說,因為婬欲的行為就是兩兩交合的研磨抽插、發熱發狂,因此在地獄中就會感應出猛烈的火焰和銅床鐵柱等痛苦刑具。正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希望能夠享受到快樂,不想受到任何的痛苦,當然就更加不想受到地獄的苦難了,因此我們就必須要斷掉會導致地獄果報的婬欲了(對於出家人來說是一切的婬心婬行,對於居士來說則是不正當的婬心婬行)。
而且,佛在《楞嚴經》中,還用另外的言語來強調婬欲的危害,如第六卷中有:“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就是說,隻要你想出離一切的塵勞束縛,隻要你想得到解脫正果,隻要你沒有完全斷除婬心,那是絕對達不到目的的。就算你足夠的聰明,就算你十分的能言善辯,哪怕你能夠進入非常深的禪定,隻要你沒有斷除婬心,不說解脫不了,你一定還會墮落成為魔道眾生,甚至還會成為最邪惡低賤的魔女呢!
因此,之所以要斷除婬欲的第三個理由,就是這是證得解脫的必要條件,離不了的。
那麽,如果我們把上麵我們所分析過的需要戒婬的三條理由反過來陳述的話,那就成為了戒婬會帶來的功德和利益了。那就是,首先,隻要這個眾生能夠嚴格戒除婬欲,那麽對這個眾生來說,就沒有了生命延續傳宗接代的事情了,也就是《楞嚴經》第六卷中所說的:“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當然,出家人如此,在家居士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生兒育女的,因為婬戒對於出家在家兩類人的嚴格程度是不同的。
第二,隻要眾生能夠逐漸地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婬欲方麵越來越淡薄,就會在逐步地從人間轉生到福報、享用、壽量更加優越的天界,而且隨著在婬欲方麵淡泊程度的不斷遞增,這個眾生在天界的層次,也就意味著福報、享用、壽量等也會越來越增上。
如在《楞嚴經》第八卷中:“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如在《楞嚴經》第九卷中:“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能。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第三,通過戒婬,除了可以斷除眾生相續、脫離地獄苦難之外,還可以種下解脫的種子,未來一定會有成就正果的一天。就好像《佛說出家功德經》中所說的那個王子一樣,一向隻懂得婬欲享樂的他,因為他能夠在生命中止前的一日一夜的時間內,嚴格持戒,因此他在二十劫的時間內,一直不會轉生到地獄、餓鬼、畜牲這三種惡趣,一直在天道和人道這些善道輪轉;直到最後一生,轉生到人間富裕祥和的家中,先是隨意享用人間的各種財富和享樂,到中年之後,才對這樣的生活產生厭倦,生起向道之心,然後為了擺脫生老病死之痛苦,剃發出家,精進修行,時常能夠具足行住坐臥的威儀,能夠保持正法正念,最終因為徹底明白了構成身體的五蘊本來就是苦空無我的真諦,明白一切都是因緣匯聚而有,因緣失散而無的因緣法,而成就了緣覺羅漢,或者稱作辟支佛,證得了成就的果位。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犯婬戒的果報,也了解了戒婬的功德利益,那麽接下來我們就要好好分析一下,怎麽才能夠戒婬了。
可能你要問了:這還要分析什麽,直接斷掉男女之心不就可以了嗎?可是我不這麽看,戒婬並不是這麽說說就可以的,並不是這麽簡單的。
在《楞嚴經》第八卷中,佛是這麽說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這句話裏麵所透露出來的意思,就是把婬欲當成了洪水猛獸,當成了熾燃的火坑,遠遠地察覺到了一絲一毫的色目行婬,立馬就遠遠地逃掉了。這種對治婬欲的行為怎麽樣呢?看起來很正直,很堅決,很有魄力,可是,就好像那個渡船中的潑婦,開口大罵同一條船上閉著眼睛不看自己容貌的和尚:“你閉著眼睛不看我,其實比那些盯著我看的那些人更厲害,你在心裏想得更婬蕩呢!”
如果一個人遇到問題,隻懂得避開,隻懂了迂回,隻懂得逃離的話,這個問題等於永遠就沒有得到解決的機會了。同樣的道理,對於色目行婬,我們雖然可以視若火坑地逃離,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要想真正的解決婬欲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勇敢地麵對才是。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因為通過父母交合的感應才得以入胎投生的,也就是說,從我們這個生命的一開始,我們就和婬欲有了無法分開的關係。因此,就算是我們短時間內可以堅忍地斷除婬欲的行為,但是婬欲之心,卻並不是那麽容易逃避和壓製的。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強忍著進行壓製的話,就會造成生理本能衝動和心理犯戒有罪之間的強烈衝突和震蕩,甚至因此還會造成更加大的不幸。
有一個博士,由於對佛教的強烈信心,在新婚不久,就發心剃度出家了,而他的妻子,因為對丈夫的愛慕信任之心、當然也是因為對佛教的信心,不久之後也出家了,但是當他們二人偶爾碰麵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進行夫妻生活,而且就在剛剛雲收雨住的當下,二人同時也會從心底裏產生深深的負罪感。最後,由於實在不能忍受這種罪惡的心理壓力,二人就遠遠地分開了,天南地北。可是,從兩個人之間情感來講,他們還是對有思念、有牽掛,當然也還是會有情欲之念,同時也就會有罪惡之感。
而同樣的情形,在在家的居士身上,也是時有發生,一方要持戒,一方要行房;一邊行房,還會想著是否有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隻要一個家庭中出現了一個學佛人,這個家庭就不得安寧,這個家庭的鄰裏親友,也都會對這個人另眼相看。這就是因為很多的學佛人,並不懂得如何對待好像婬欲、布施、殺生、供養、朝拜、工作、生活等種種事情,從而產生了種種矛盾衝突,反而令自己學佛後的生活變得比學佛之前更加不如意、更加糟糕了。這也就形成了反麵的典型:學佛的人,都是不可理喻的,都是有問題的,看看他們的生活,看看他們的家庭,看看他們的行為舉止就都知道了。
其實佛不是這麽學的,學佛是由方法和技巧的,學佛是要正確麵對和處理問題的。就拿婬欲來說,如何麵對呢?
第一種方法,念咒,比如說楞嚴神咒(其他咒語、佛菩薩名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在《楞嚴經》第四卷中已經明確地寫出來了:“何因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摩登伽女那麽強烈的對於阿難的愛戀欲火,因為她聽到了佛的開示,因為她聽到了楞嚴神咒,在神咒力量的作用下,她不但婬欲之心消失了,甚至還證得了阿那含的修行果位呢!那麽我隻要能夠念誦楞嚴咒等佛菩薩所選說的神咒,不久可以斷除婬欲了嗎?
可是,僅僅通過念咒的方法,其實還是沒有觸動婬欲的本質,完全是依賴於佛菩薩咒力願力的加持而得到的暫時性果位,因為這個果位並不究竟,而且我們也並不能指望僅僅通過持咒,就能徹底解決我們修行的根本問題,因此這種方法隻能是輔助手段而已,並不能作為我們斷婬的唯一方法。
第二種方法,修火觀,同樣是在《楞嚴經》中,第五卷的時候,烏芻瑟摩向佛報告了自己如何把婬欲之火,當作觀修的對境,經過不斷地長時間的苦修之後,終於化多婬心成為了智慧火的心得。他說:“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能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這種方法,相對比較直接,他直接把自己心中已經產生的婬欲衝動,當成了修行的對境,利用婬欲熱惱的特性,轉而來觀察火大種的本質,這實在是更上一層樓的修法了!
可是,就好像《楞嚴經》中文殊菩薩對這個修法的評價一樣:“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這種觀婬欲心為智慧火的修法,並不是能夠適用於眾多修行人的方法,尤其是剛剛進入修行之路的初發心者。所以這種修法,也不適宜廣泛應用。
第三種方法,進行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隻要能夠逐漸地進入觀音法門,得到觀音法門的利益,按照《楞嚴經》第六卷中觀音菩薩十四種無畏中第九種無畏的說法:“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通過返聞自性的修行,就會逐步地認識到會引發婬欲的色的本質,就會不為色所動,就會自然遠離多貪多婬的思想行為。這種分析婬欲之所以會發生的本質的斷婬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根除的方法。而且按照《楞嚴經》中的說法,這個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恰好也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根本法門,修行這個法門,不但可以斷婬,最終還會完全證悟成佛呢!
具體的做法是什麽呢?
首先,就是要斷除五辛,因為在《楞嚴經》第八卷中佛說的很清楚:“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從飲食的角度,減少刺激自己產生婬欲的機會。
接著,我們就要從環境方麵,減少刺激自己產生婬欲的種種影響,比如說目前的各種平麵媒體、影視節目、廣播通訊等各個領域,都會有很多明顯和兩性有關的文字、語言、圖片和動態影像,自己要盡可能地減少類似領域中類似場合的接觸機會,綠化自己的生活環境,從而可以增加自己心情平靜的機會。
第三,就要配合種種除障、懺悔的佛菩薩名號和咒語的念誦、觀想,通過非常純淨的信息,不斷增強自己內心的平和與穩定。
第四,真正地展開觀音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逐步地去體會和感應觀音法門的力量,不斷地開啟自己內在的智慧和威力,從而能夠增強打破色欲束縛的力量。
那麽,上述我們對婬戒的分析內容,是不是就已經把佛教中對於婬戒和戒律的法義就講說完全了呢?當然不是!上麵我們所講的內容,僅僅隻是站在眾生層麵進行的分析而已,僅僅是世俗諦上麵的說法,並不是第一義諦,並不是究竟了義的說法。
什麽才是第一義諦,什麽才是究竟了義的斷婬說法呢?
在《楞嚴經》第九卷中佛講的很清楚:“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雲何更隨殺盜婬事。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什麽意思呢?佛在這裏提出:如果你犯了婬欲之戒,那麽你就會得到地獄種種苦難的果報,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沒有了婬欲的思想和行為,那麽你就會得到天界享樂的福報。可是,不論是地獄苦難,還是天界享樂,總歸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終究還是沒有脫離苦海。
輪回苦海的本質又是什麽呢?輪回苦海之所以會出現,會存在,就是因為眾生沒有明白自己的本來麵目,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什麽才是自己真正的本心。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虛妄的輪回存在,才會有苦樂的分別和執著。
如果眾生能夠真正明心見性,能夠真正地回歸本來的話,本來如來藏真性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什麽有,更沒有什麽無,連這個沒有都不存在,無二亦無一。
在這種究竟本來的狀態中,連所謂的不婬都不存在,更何況什麽婬欲呢!那也就更加談不上有關婬欲的戒律了!
因此說,戒本無戒,守護那個無須守護者,就是真正的持戒。除此之外,什麽戒都不存在,什麽犯戒的行為都不存在;或者說,隻要喪失了對本來無所守護者的守護,喪失了本無所戒的根本體認,哪怕你無欲純淨猶如大梵天,仍舊是個大大的犯戒之人。
可是,需要強調的是:戒本無戒,並不代表著恣意行婬就是正確的,《諸法無行經下》中所說的:“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於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若有人分別,貪欲嗔恚癡,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非常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認為佛也認為婬欲就是道,甚至會認為行婬就是修行無上佛法,這是不正確的。如《止觀二》中說:“佛說貪欲即是道者。佛見機宜,知一種眾生,底下薄福,決不能於善中修道,極任其罪轉無已。令於貪欲修習止觀,極不得已故作此說。”也就是說“貪欲即是道”的說法,也僅僅是在特殊當機的情況下的方便說法而已,並不是絕對正確的論斷。
因為對於婬欲行為的稱讚和鼓吹,絕對就是邪魔外道的伎倆,是要遭受嚴重果報的。如在《楞嚴經》第八卷中有這麽一個例子:“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在《楞嚴經》第九卷中也有兩種入魔的例子:“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及“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畢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因此,從究竟理義角度來說,包括婬戒在內,都本來無所守護,本來無所違犯,因為本來如來藏真心中不存在任何二元對立的緣故;但是從具體修行角度來說,卻是要仔細防範的,要警惕因果的。
整個楞嚴法會,就是以阿難獨自乞食、經曆婬室、被咒所迷、將毀戒體為發端,而後佛頂放光、光中化蓮、蓮現化佛、宣說神咒、敕文殊利、將神咒力、帶阿難陀、摩登伽女、同來佛所才開始的。
由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展開一些聯想:阿難,作為多聞第一的佛的親事弟子,聽過的法義那簡直是難以計數,而且他還是佛的血親堂弟,已經陪伴在佛的身邊很多年了,都會被婬事所纏,不得脫身,這著實說明婬欲力量的強大,同時也說明了多聞並不能對修行產生真正的利益。
另外,這個非常殊勝的法會,竟然是從一個難堪的婬事引發的,說明了婬欲本身,並不是截然毫無用處,這不是還可以作為一種條件因緣,來成就這個殊勝法會的麽!
下麵我們就來對通過對婬戒的分析,來探討一下戒律這個問題。
我想,我們可以通過這麽幾個方麵來進行:什麽是婬?為什麽要戒除婬?戒婬有什麽好處(功德、利益)?要如何戒婬?戒律的本質是什麽?
首先,什麽是婬?
婬,在我們現在的這個談論題目中,指的就是兩兩之間的交合,最常見的就是那男女之間的交合。
其實從佛教的經典,尤其是針對出家比丘所製定的戒律文本中看來,關於婬的範圍界定,遠遠超過了交合出精,就連手婬自出精、婬躬撫摸、說挑逗性的不淨語、為男女之間溝通傳媒等都是不允許的。
如《梵網經》中說:“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及《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中說:“若比丘。故出精。除夢中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婬欲變心。與女人身身相摩觸。若捉手若捉發及餘身分。摩觸受樂者。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婬欲變心。與女人說作醜惡語。隨順婬欲法。如年少男女。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婬欲變心。於女人前歎自供養己身。姊妹如我沙門持淨戒行善法修梵行。以婬欲法供養第一。僧伽婆屍沙;若比丘。受使行和合男女。若娶婦若私通。乃至須臾。僧伽婆屍沙。”
而針對在家人修行人來說,按照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欝單曰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係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婬。出家之人無所係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發。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得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在家的居士隻有和自己的妻子,在正常的時間、正常的地點、通過正常的身體孔道的交合是允許的之外,全部的有關性的思想和舉動全部都是不允許的,全部都屬於邪婬的範圍,包括手婬、肛交、口交、幼女、他女、畜牲等等,如果自己的妻子已經剃度出家,那就完全不屬於自己妻子的這個概念了,隻要一接觸,立馬就是屬於邪婬了。
簡單歸納一下的話,所謂的婬,對於在家人來說,和自己的合法妻子,在合理的時間、地點、孔道的交合,是允許的,可以稱之為正婬;除此之外,全部都屬於邪婬,全部都是不允許的。
而對於出家人來說,任何相關性的行為舉動,全部都是邪婬,全部都是不允許的。為什麽出家人的要求那麽的嚴格?就是因為出家人代表著佛教的形象,代表著正法傳承的存在,代表著和外道邪法的不同,隻有出家人的形象被維護在一個非常良好的範圍內,佛教的存留就可能更加的持久,能夠利益的眾生就可能會更加多,能夠解脫的眾生就會更加多,這個世界就會更加吉祥如意、快樂祥和。
這就是關於婬的基本概念。
在這個基本概念的界定下,我們就很清楚所謂的婬戒,就是要戒除所有屬於邪婬的行為舉動。
那麽,為什麽要戒除邪婬呢?為什麽佛在那麽多的經典中,都要反複強調婬戒的重要性呢?那是因為,婬,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如《圓覺經》中說:“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意思是說,婬欲,正是一切眾生之所以能夠獲得生命的根源。因為有了婬欲,才會出現眾生相續,才會輪回流轉。
比如說,夫婦二人,在婬欲心的作用下,進行交合的行為,假如二人身體、精神、宿世因緣等皆具足,應當懷孕生子的話,就會在二人進行交合的過程中,感召正在處於中陰狀態的即將成為二人之子的眾生神識前來入胎;而這個神識或者是會在躲避風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華屋而入;或者是見到男女交合而自身期望成為其中之一,或者其他等等不同的景象之下,就會入胎成功,而父母的陽精陰精就會配合這神識而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胎兒的身體,十月之後即會分娩,產出一個新生的眾生。
當然這裏指的是需要男女二根交合的眾生類別,如鬼,旁生,人道眾生。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根據《瑜伽五》中的記載,地獄眾生因為一直毫不間斷地處於種種極猛利苦難之中,因此根本就沒有這個機會,也沒有這個心情產生婬欲;而鬼道、畜牲道、人道中的所有眾生,全部都是苦樂摻雜的,因此就有機會、有情緒來產生男女之間的愛慕以及進一步的兩兩交合的行為,並且在交合的過程中,男女均會從生殖器中流出不淨。
至於天界之眾生,他們雖然不會從生殖器中流出不淨,不會像人間那樣胎生(他們屬於化生),但是也會有婬欲的行為,如“欲界諸天,雖有此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
所以說,之所以要斷除婬欲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婬欲可以導致輪回的不斷相續,導致苦海的不斷擴展(所以在《楞嚴經》第四卷中佛也說:“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因為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離輪回,就是要脫離苦海,因此就要斷除婬欲。
之所以要斷除婬欲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在佛的經典當中,如果是受了戒律的出家人,以及受了戒律的居士,隻要是犯了婬戒,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在《楞嚴經》第八卷中說:“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就是說,隻要犯了婬戒,一定是要下地獄的,如果同時還犯了盜、殺之戒,地獄的果報就會更加嚴重和持久。
在地獄中的遭遇會是怎麽樣的呢?在《楞嚴經》第八卷中說:“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就是說,因為婬欲的行為就是兩兩交合的研磨抽插、發熱發狂,因此在地獄中就會感應出猛烈的火焰和銅床鐵柱等痛苦刑具。正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希望能夠享受到快樂,不想受到任何的痛苦,當然就更加不想受到地獄的苦難了,因此我們就必須要斷掉會導致地獄果報的婬欲了(對於出家人來說是一切的婬心婬行,對於居士來說則是不正當的婬心婬行)。
而且,佛在《楞嚴經》中,還用另外的言語來強調婬欲的危害,如第六卷中有:“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就是說,隻要你想出離一切的塵勞束縛,隻要你想得到解脫正果,隻要你沒有完全斷除婬心,那是絕對達不到目的的。就算你足夠的聰明,就算你十分的能言善辯,哪怕你能夠進入非常深的禪定,隻要你沒有斷除婬心,不說解脫不了,你一定還會墮落成為魔道眾生,甚至還會成為最邪惡低賤的魔女呢!
因此,之所以要斷除婬欲的第三個理由,就是這是證得解脫的必要條件,離不了的。
那麽,如果我們把上麵我們所分析過的需要戒婬的三條理由反過來陳述的話,那就成為了戒婬會帶來的功德和利益了。那就是,首先,隻要這個眾生能夠嚴格戒除婬欲,那麽對這個眾生來說,就沒有了生命延續傳宗接代的事情了,也就是《楞嚴經》第六卷中所說的:“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當然,出家人如此,在家居士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生兒育女的,因為婬戒對於出家在家兩類人的嚴格程度是不同的。
第二,隻要眾生能夠逐漸地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婬欲方麵越來越淡薄,就會在逐步地從人間轉生到福報、享用、壽量更加優越的天界,而且隨著在婬欲方麵淡泊程度的不斷遞增,這個眾生在天界的層次,也就意味著福報、享用、壽量等也會越來越增上。
如在《楞嚴經》第八卷中:“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如在《楞嚴經》第九卷中:“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能。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第三,通過戒婬,除了可以斷除眾生相續、脫離地獄苦難之外,還可以種下解脫的種子,未來一定會有成就正果的一天。就好像《佛說出家功德經》中所說的那個王子一樣,一向隻懂得婬欲享樂的他,因為他能夠在生命中止前的一日一夜的時間內,嚴格持戒,因此他在二十劫的時間內,一直不會轉生到地獄、餓鬼、畜牲這三種惡趣,一直在天道和人道這些善道輪轉;直到最後一生,轉生到人間富裕祥和的家中,先是隨意享用人間的各種財富和享樂,到中年之後,才對這樣的生活產生厭倦,生起向道之心,然後為了擺脫生老病死之痛苦,剃發出家,精進修行,時常能夠具足行住坐臥的威儀,能夠保持正法正念,最終因為徹底明白了構成身體的五蘊本來就是苦空無我的真諦,明白一切都是因緣匯聚而有,因緣失散而無的因緣法,而成就了緣覺羅漢,或者稱作辟支佛,證得了成就的果位。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犯婬戒的果報,也了解了戒婬的功德利益,那麽接下來我們就要好好分析一下,怎麽才能夠戒婬了。
可能你要問了:這還要分析什麽,直接斷掉男女之心不就可以了嗎?可是我不這麽看,戒婬並不是這麽說說就可以的,並不是這麽簡單的。
在《楞嚴經》第八卷中,佛是這麽說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這句話裏麵所透露出來的意思,就是把婬欲當成了洪水猛獸,當成了熾燃的火坑,遠遠地察覺到了一絲一毫的色目行婬,立馬就遠遠地逃掉了。這種對治婬欲的行為怎麽樣呢?看起來很正直,很堅決,很有魄力,可是,就好像那個渡船中的潑婦,開口大罵同一條船上閉著眼睛不看自己容貌的和尚:“你閉著眼睛不看我,其實比那些盯著我看的那些人更厲害,你在心裏想得更婬蕩呢!”
如果一個人遇到問題,隻懂得避開,隻懂了迂回,隻懂得逃離的話,這個問題等於永遠就沒有得到解決的機會了。同樣的道理,對於色目行婬,我們雖然可以視若火坑地逃離,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要想真正的解決婬欲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勇敢地麵對才是。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因為通過父母交合的感應才得以入胎投生的,也就是說,從我們這個生命的一開始,我們就和婬欲有了無法分開的關係。因此,就算是我們短時間內可以堅忍地斷除婬欲的行為,但是婬欲之心,卻並不是那麽容易逃避和壓製的。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強忍著進行壓製的話,就會造成生理本能衝動和心理犯戒有罪之間的強烈衝突和震蕩,甚至因此還會造成更加大的不幸。
有一個博士,由於對佛教的強烈信心,在新婚不久,就發心剃度出家了,而他的妻子,因為對丈夫的愛慕信任之心、當然也是因為對佛教的信心,不久之後也出家了,但是當他們二人偶爾碰麵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進行夫妻生活,而且就在剛剛雲收雨住的當下,二人同時也會從心底裏產生深深的負罪感。最後,由於實在不能忍受這種罪惡的心理壓力,二人就遠遠地分開了,天南地北。可是,從兩個人之間情感來講,他們還是對有思念、有牽掛,當然也還是會有情欲之念,同時也就會有罪惡之感。
而同樣的情形,在在家的居士身上,也是時有發生,一方要持戒,一方要行房;一邊行房,還會想著是否有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隻要一個家庭中出現了一個學佛人,這個家庭就不得安寧,這個家庭的鄰裏親友,也都會對這個人另眼相看。這就是因為很多的學佛人,並不懂得如何對待好像婬欲、布施、殺生、供養、朝拜、工作、生活等種種事情,從而產生了種種矛盾衝突,反而令自己學佛後的生活變得比學佛之前更加不如意、更加糟糕了。這也就形成了反麵的典型:學佛的人,都是不可理喻的,都是有問題的,看看他們的生活,看看他們的家庭,看看他們的行為舉止就都知道了。
其實佛不是這麽學的,學佛是由方法和技巧的,學佛是要正確麵對和處理問題的。就拿婬欲來說,如何麵對呢?
第一種方法,念咒,比如說楞嚴神咒(其他咒語、佛菩薩名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在《楞嚴經》第四卷中已經明確地寫出來了:“何因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摩登伽女那麽強烈的對於阿難的愛戀欲火,因為她聽到了佛的開示,因為她聽到了楞嚴神咒,在神咒力量的作用下,她不但婬欲之心消失了,甚至還證得了阿那含的修行果位呢!那麽我隻要能夠念誦楞嚴咒等佛菩薩所選說的神咒,不久可以斷除婬欲了嗎?
可是,僅僅通過念咒的方法,其實還是沒有觸動婬欲的本質,完全是依賴於佛菩薩咒力願力的加持而得到的暫時性果位,因為這個果位並不究竟,而且我們也並不能指望僅僅通過持咒,就能徹底解決我們修行的根本問題,因此這種方法隻能是輔助手段而已,並不能作為我們斷婬的唯一方法。
第二種方法,修火觀,同樣是在《楞嚴經》中,第五卷的時候,烏芻瑟摩向佛報告了自己如何把婬欲之火,當作觀修的對境,經過不斷地長時間的苦修之後,終於化多婬心成為了智慧火的心得。他說:“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能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這種方法,相對比較直接,他直接把自己心中已經產生的婬欲衝動,當成了修行的對境,利用婬欲熱惱的特性,轉而來觀察火大種的本質,這實在是更上一層樓的修法了!
可是,就好像《楞嚴經》中文殊菩薩對這個修法的評價一樣:“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這種觀婬欲心為智慧火的修法,並不是能夠適用於眾多修行人的方法,尤其是剛剛進入修行之路的初發心者。所以這種修法,也不適宜廣泛應用。
第三種方法,進行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隻要能夠逐漸地進入觀音法門,得到觀音法門的利益,按照《楞嚴經》第六卷中觀音菩薩十四種無畏中第九種無畏的說法:“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通過返聞自性的修行,就會逐步地認識到會引發婬欲的色的本質,就會不為色所動,就會自然遠離多貪多婬的思想行為。這種分析婬欲之所以會發生的本質的斷婬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根除的方法。而且按照《楞嚴經》中的說法,這個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恰好也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根本法門,修行這個法門,不但可以斷婬,最終還會完全證悟成佛呢!
具體的做法是什麽呢?
首先,就是要斷除五辛,因為在《楞嚴經》第八卷中佛說的很清楚:“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從飲食的角度,減少刺激自己產生婬欲的機會。
接著,我們就要從環境方麵,減少刺激自己產生婬欲的種種影響,比如說目前的各種平麵媒體、影視節目、廣播通訊等各個領域,都會有很多明顯和兩性有關的文字、語言、圖片和動態影像,自己要盡可能地減少類似領域中類似場合的接觸機會,綠化自己的生活環境,從而可以增加自己心情平靜的機會。
第三,就要配合種種除障、懺悔的佛菩薩名號和咒語的念誦、觀想,通過非常純淨的信息,不斷增強自己內心的平和與穩定。
第四,真正地展開觀音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逐步地去體會和感應觀音法門的力量,不斷地開啟自己內在的智慧和威力,從而能夠增強打破色欲束縛的力量。
那麽,上述我們對婬戒的分析內容,是不是就已經把佛教中對於婬戒和戒律的法義就講說完全了呢?當然不是!上麵我們所講的內容,僅僅隻是站在眾生層麵進行的分析而已,僅僅是世俗諦上麵的說法,並不是第一義諦,並不是究竟了義的說法。
什麽才是第一義諦,什麽才是究竟了義的斷婬說法呢?
在《楞嚴經》第九卷中佛講的很清楚:“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雲何更隨殺盜婬事。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什麽意思呢?佛在這裏提出:如果你犯了婬欲之戒,那麽你就會得到地獄種種苦難的果報,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沒有了婬欲的思想和行為,那麽你就會得到天界享樂的福報。可是,不論是地獄苦難,還是天界享樂,總歸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終究還是沒有脫離苦海。
輪回苦海的本質又是什麽呢?輪回苦海之所以會出現,會存在,就是因為眾生沒有明白自己的本來麵目,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什麽才是自己真正的本心。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虛妄的輪回存在,才會有苦樂的分別和執著。
如果眾生能夠真正明心見性,能夠真正地回歸本來的話,本來如來藏真性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什麽有,更沒有什麽無,連這個沒有都不存在,無二亦無一。
在這種究竟本來的狀態中,連所謂的不婬都不存在,更何況什麽婬欲呢!那也就更加談不上有關婬欲的戒律了!
因此說,戒本無戒,守護那個無須守護者,就是真正的持戒。除此之外,什麽戒都不存在,什麽犯戒的行為都不存在;或者說,隻要喪失了對本來無所守護者的守護,喪失了本無所戒的根本體認,哪怕你無欲純淨猶如大梵天,仍舊是個大大的犯戒之人。
可是,需要強調的是:戒本無戒,並不代表著恣意行婬就是正確的,《諸法無行經下》中所說的:“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於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若有人分別,貪欲嗔恚癡,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非常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認為佛也認為婬欲就是道,甚至會認為行婬就是修行無上佛法,這是不正確的。如《止觀二》中說:“佛說貪欲即是道者。佛見機宜,知一種眾生,底下薄福,決不能於善中修道,極任其罪轉無已。令於貪欲修習止觀,極不得已故作此說。”也就是說“貪欲即是道”的說法,也僅僅是在特殊當機的情況下的方便說法而已,並不是絕對正確的論斷。
因為對於婬欲行為的稱讚和鼓吹,絕對就是邪魔外道的伎倆,是要遭受嚴重果報的。如在《楞嚴經》第八卷中有這麽一個例子:“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在《楞嚴經》第九卷中也有兩種入魔的例子:“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及“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畢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因此,從究竟理義角度來說,包括婬戒在內,都本來無所守護,本來無所違犯,因為本來如來藏真心中不存在任何二元對立的緣故;但是從具體修行角度來說,卻是要仔細防範的,要警惕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