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第十四講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華,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佩瓔珞,及餘世間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複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
“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這個大蓮華寶山頂是楞伽山,楞伽王住的地方,因為他發心請佛去說法,以他宿世的善根福德力感應的那種變化無量莊嚴,現在又強調一種宮殿的嚴飾,他的環境——生活居所的變化,為什麽現在又強調一遍呢?因為是他心開意解以後,心情跟以前是不一樣的,他體會到這個以後,他所依的生活境界就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即於清淨光明”這是他自己變化的一個特征。
“清淨光明如大蓮華”過去這山叫楞伽山,為什麽沒有強調如大蓮花,也沒有強調說清淨光明?那時候他的心境跟現在的是兩回事,他透過世尊的開示,佛力的加持,他的心地明了。證悟到究竟的意義、道理,修行有所成就,正所謂心淨則國土淨,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清淨光明。他生活的環境就是楞伽山,為什麽清淨光明如大蓮花?大蓮花就是因果同時,他清淨自在,心境一如。
何為因?因就是我們心念意識當中所含藏的一切的種性,這個種性是發生一切緣起的原始動力,這個怎麽理解?我們為什麽會有想法?我們的種種想法從哪來?怎麽個演變的過程?這都是由於種性的力量。什麽叫種性?就是我們內在心靈深處的動力,那是我們本身具足的覺性。覺性是什麽?覺性就像蓮花,這叫因。而果是外現象,所謂表現出來的現行力。蓮花代表因果同時,為什麽?蓮花有蓮子,蓮子既是果又是因,我們生命的本質,心體通達,換句話說,我們的心因一動,果報就成。
我們了解什麽叫心因,就是你主觀意識運動的方向抉擇了以後,果報肯定要變成現實。這是從我們眾生界來講,什麽叫主觀意識的運動方向?你的信念和你自己的行為保持統一起來沒有?我們要明白自己相信的是什麽?我們自己相信的是世間法當中的財色名食睡,還是相信的是解脫的真理?這個你要去發顯,要明白。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如果你順應的是世間的道理,財色名食睡就會現前,我們看人生的百態就可以看得到。
人生百態種種是是非非表明什麽?表明因為你心中的是非觀念,所以你看到的都是是非觀念。我們心裏頭總有一種執著念,總習慣一種思維,你這種想問題的方式就會影響你所有的行為。你應付你生活當中的這些過程的時候,就會發現不管你處理什麽都是一個模式在運行,你自己特有的模式。
比如一個人大大咧咧好像什麽都不在乎似的,假設他的性格是這樣的話,你看他處理什麽事基本上都是這樣子,很少有說細心的地方,因為他那種思維的模式成習慣了,他看什麽問題都無所謂。一旦有發生的過程不跟他的思維模式相匹配的時候,如果心因的力量大於緣起的力量,問題不大,人家會覺得這個人挺大方,他自己感覺也無所謂。如果緣起外在的現象條件大於他內在的東西時,他會很痛苦。因緣聚合的時候這兩種感覺都出來了,實際上這種感覺有沒有呢?如果你沒有固定的觀念說這個人大大咧咧的時候,你就不存在這個條件好壞的問題。你看什麽結果都是正常的,這叫沒有是非見。
你超越了是非見,你看一切都是清淨光明,這就展現清淨光明這種力量。這叫心淨則國土淨。你的心不淨的時候,啥叫心不淨?你的信念、你的觀點,不是專一的,是相對境界中存在的觀點,我們判斷問題的一切觀念從哪來?從相對境界產生的,所以就存在兩方麵性,一個是,一個非。你肯定要說這個事情有個是非好壞,肯定要弄個清楚的,實際最後你分得清孰是孰非?分不清楚。本質沒有是非,那你說怎麽辦?你記住安心就好。這個事情做的多少好壞,你盡力了嗎?你盡力了安心就好。
這時候你就看到了因果可以同時,你用這種平等心看待問題就可以看到因果是同時的,如果你的平等觀不能現前的時候,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因為你有是非這種觀念隔閡著你這種心能的作用,所以你所有的好處願望不得以實現,為啥?因為你說,我必須得努力創造個緣,我才能有實現,因為你的心有是非就有因緣。
我們的心體本來是一,我們偏偏給它弄個相對境界出來,就是你弄個是非出來,就有因緣,你必須假以因緣才能成就你心裏頭想的,說到這,我就再給你說一個高尖端的科技問題,生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孩子必須要兩性繁殖,實際上不一定,現在科學研究才研究出來,佛陀三千年前就告訴我們,天界的眾生是可以化生的,人家無需兩性繁殖的,遠遠超出這種概念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有啊,你想你家糧食裏長的小蟲是從哪來的?胎卵濕化都有的。有人講話,人都不結婚,那人上哪去了?社會就完蛋了。
我告訴你如果人們都不去以這種形式存在的化,人類就超級進化了,人的生命絕對是因果同時的。你知道佛菩薩怎麽去演化生命嗎?可以分身無數,一個人可以變無量啊,你說人家那個生命缺陷呀?那你說我們如何能展現自己的因果同時功德呢?一定要承蒙佛的一種嘉許。你得跟佛溝通,跟佛一樣你才能展現你的生命本有的能力。
“從座而起”這是他本來的居住處。“諸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華,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佩瓔珞,及餘世間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把他的宮殿重新裝飾了一遍,人家的裝飾是功德力的善根感召,人家不需費力氣的,人家自然而然依心能而發生這一切,那我們要想去弄個事的話,你得假以因緣。他不是正好裝完房子,你問他什麽感覺?累呀。為什麽?因為我們生命的定格,方程式法則就定格到我們必須得假以因緣,所以你必須得假以一個因緣出來。你必須你的生命染色體是xx、xy,實際上我們不一定是要這樣子的。
人們普遍認為人一定是什麽什麽樣子,這就是人們好像說錢一定要掙回來,我往往給人家說,錢不是掙的,你掙不來的。掙字咋寫?一個提手,一個爭,你用手能爭回來嗎?爭不回來的,錢是賺回來的。賺字怎麽寫?一個貝、一個兼,兼是通達意、了知意,你知道錢的意思嗎?你要知道錢的意思才能賺錢,錢到底做什麽用呢?你不曉得的話,你賺不到錢。有一個人說他要是沒錢,就去搶去,在他看來不是錢,那是命,這種人真的太可憐了。
佛菩薩不需去掙錢,不需去賺錢,因為人家智慧和功德的感召,人家的宮殿就能變化。掙錢最累,你要想掙一毛錢,你得費上掙一毛錢十倍的力氣才行。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楞伽王以自身的變化來證明佛法真理的真實效應,我們去修行的目的最終也是這樣,這種描述在觀經上也有描述,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那在我們這個世界怎麽去實現這種現象呢?在我們這個世界你福德圓融是這樣子,福德不圓融呢?你最起碼弄個因緣自在。你懂得因緣法自在嗎?你的心清淨的時候,在這個世界上就光碰好的因緣,容易在哪呢?有想法就有緣,這也是他福德具足的表現。
如果你修行佛法,在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產生的變化就是因緣聚合,換句話說這叫心想事成。那叫心淨國土淨,你的心清淨了,你也就展現他這種變化,他這種變化在我們這個生命世界裏就是因緣聚合,這是最能變現出來的,在你沒有去超凡入聖的時候,你隻是按這個道理去思維,理解諸法平等性這個道理,你不起分別見,按照這個方法去思維,你就會感應心想事成,因果同時這種福報。你會發現,我做這個事情可容易做,不費勁就搞成了,不費勁人家都來幫我來了,這叫因緣聚合。
世間人的命運就是掌握在這裏頭,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累死你做不成。記住,把握住一點,這個身心世界就用諸法平等,就以這種道理來觀察身心世界,自然而然你的命運就會心想事成,這個不用去造作的,而且是當下就見效。不懂得佛法又號稱學佛的人,他就告訴你要多種善因,多種善根,啥時成熟他不跟你說,因為他也不知道,告訴你某某居士要多發心哦,我們也知道發心是好的,但是什麽時候有作用呢?他也沒辦法告訴你,首先他教你的方法他就不會,所以導致人們學一年兩年還有感覺,越學久了越找不著北在哪。
要明白掌握方法是第一的,方法是什麽?要從心底裏認識這個問題,以這種諸法平等性來觀察身心世界,讓你的身心世界絕對平等,保證你心想事成。首先在意識觀點裏一定要觀察到諸法平等,你就這麽去思維,這麽去思考,對待你的身心世界生活這些境界,以這種行為來修持自己,你肯定會心想事成,而且是如影隨形的,不可思議的變化,這隻是我們世間的人所謂的人天福報就是這麽來的。
佛在經文裏講的就是這麽個意義,但是他沒有這麽告訴你。《地藏經》布施較量功德緣品說得很明白,一切一切布施圍繞一個原則,什麽原則?你如果回向法界眾生你就會得到福力不可思議,還是讓你修平等觀,如但回向自身利益或自家眷屬,三生受樂,為什麽?因為你沒有平等觀,所以你的福報就感應小,隻是三生受樂,哪三生受樂,他不給你說,但是如果你回向法界眾生呢?他就告訴你所受福力不可思議,那就是現前了,記住,不可思議就是現前,超越你的想象的。我們懂得這個義理,我們就知道如何去觀察身心,而變化身心世界,從而達到生活身心自在,這是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這麽去想。
“又複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化作是什麽?依理而生,依理而長稱為化,不是憑空就有的,是一定要理現前的。理是什麽?心地的清楚,你得方向性、法則性都明白的時候,那叫理,那叫化作。“又複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這都是生活的現象。
“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會超越一切所對境裏所有的現象,因為你的智慧是最高的,所以你擁有的現象是最好的,這叫相匹配。我們的心境有多大,我們所受的東西就有多大,正所謂心大福報大,什麽叫心大福報大?一般的老百姓過家家,一年能收入個幾萬塊錢他自己感覺就過得很富裕,很充實了。我知道西邊山裏一個很窮的村,人家一年就吃五十斤油,但是他就覺得挺滿足,這就是人的心量,觀念沒那麽大。為什麽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擴展我們的心量。
我們聽音樂,放個曲子挺好聽,這隻是一種,人家是“種種無量諸音樂器”,你能想象得到嗎?我們那點兒享受太差了,還有諸天、龍、乾闥婆等所有的都不如他,為啥?因為他智慧超出嘛。
又複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又複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複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作是事已,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複雨種種諸供養雲,
“又複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不但是這個世界上的樂器,楞伽王可能喜歡聽音樂,這就是你最喜歡的嗜好,一旦成就了真正的智慧功德,成佛也好,成羅漢也好,你最喜歡的全來了。能給你最大的滿足,最限量的滿足,什麽都給你了,你還想要什麽?就沒有想要的了。比如你特喜歡財寶就現出來好多,無量的鑽石瑪瑙,你想要的都有了,你就不再想了,這點我深有體會,想要的沒有空過。
好多年前在北京靈光寺拜佛牙的時候,那時就想這要擺到俺那去供一供多好呀,我們也去法門寺,想啥時候把佛指舍利請來供供,去了幾趟不可思議的事就會有,誰想到我們就會有那樣的一大筆遺產出來。天地之間的變化,身心世界的微妙,互相的作用你要弄清楚的時候,點點滴滴就對上號,事事就順著你的勁兒在走。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世界是為你所用,你不明白的時候,你被世界轉,累死了,這就是轉化。這就是心能轉物則同如來,你就能把這一切現象變化,那種組合重新排列過癮。
“又複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什麽叫寶羅網?奢華的裝飾,在咱們這個世界房子外邊的瓷磚、漆呀,類似這一類的東西。真正的寶羅網都是用寶珠穿起來的,很漂亮的,就像我樓上佛龕裏那種裝飾,奢侈品,但是他奢侈得起,為什麽?他沒拿別人的,都是自己的,人家再奢侈人家有,你想奢侈你沒有,我們修行成就了比他還得兒,因為你的心能無限,你的生活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編造出來的,是一種生命的法則,生命方程式,你把這邊的x弄好了,那邊y就出來了,你看著好像這裏頭不可思議,這裏邊真的有一個共同的法則,你把這個弄通了,可好玩兒了,你就慢慢玩兒吧,那你一天那叫快樂。
人家是用寶羅網供佛,佛身上有各種寶羅網,佛像上各種裝飾都是。他供佛,他也知道福田從哪來,因為他知道福田依佛而生。佛是絕對的真理,羅網是你對真理的一種認識,就是我們所有的認識、感覺、觀念全部圍繞這個道理,那叫羅網,以這個羅網來成就。羅網就像塔上的衣呀,塔衣就是這意思。
“複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這裏講的上妙衣服就是各種各樣的好的布匹,以這種布匹來建立幢幡,幢幡是一種威勢,那你說用這些威勢幹什麽?做供養,供養是增加善根力,所以你們不要小瞧供幡供幢。佛前供幡能名聲遠揚,供幢能叫你的福德增加,它像個柱子一樣能讓你有勢力,自然而然就產生勢力了,寶蓋是保護你,有一種勢力在保護你,因為它是擋塵,塵土不掉,都有用的。是對你自己的生命法則的一種善根,好的正麵的東西它會給你注入,為什麽在佛前就能有這樣的作用嗎?因為佛力是不可思議的,代表理性和智慧的統一體,就像核能反應堆一樣,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相信,以這種信念來看待這些問題,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非常容易就感應得到。
“作是事已,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複雨種種諸供養雲”把這些事情做完了去供養佛,釋迦牟尼佛在他那地方,因為他心地開明了,他那種證量修行有成就了,他歡喜呀,以他的福德又化現種種所謂莊嚴器具來供養佛,這就像你辛苦地養孩子,小孩子有出息的時候會回來孝敬你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像佛的孩子一樣,我們修行有成就了,我們第一所感應的福報肯定會回向給佛,就像父母一樣的。所以我們供佛本身自然就會產生福報,但是你這個福報不要去奢侈,去浪費,不要去給自己增長貪欲,要回向到智慧。以這種福報再去尋求智慧,這樣你會永恒地有善的良性的循環。
好比說拜佛很辛苦,修行,福報來了怎樣?我們的物質生活、外在的條件會很好,這時如果沒有智慧,你會被眼前的境界所迷惑,會造惡業,生貪,產生生命負麵的作用。這種事不是沒有,你想那些人辛辛苦苦地去掙錢,這就叫付出,付出以後你得到了福報,你沒有智慧亂用,好不容易掙到的錢去吃喝嫖賭去了,你不是再去搞能讓你相續下去的經營。你不知道為什麽會發財,不知道為什麽會倒黴,憑著感覺走,你說我掙的錢,我應該去花呀,告訴你,花對地方對,花不對地方,花進去就完蛋。什麽叫花對地方了?你正好順著生命良性法則,因為你所有的這些條件完全是圍繞著你的生命法則在運行的,我們不了解這個生命法則的時候,我們就胡作非為,做完了你就受倒黴。我們了解了,我們就要去順應這個法則,給它增加正麵的力量,那你的生命就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從這裏你去觀察認識才行。你這樣認識的話,漸漸地會擺脫你生命過程當中的誤區現象,我們擺脫不了的時候會很痛苦。
楞伽王本身是個夜叉王,對我們來說是非天眾,也叫非人非天,還不如人呢,隻是相比我們來說有點福報。為什麽他能夠有這樣的一種變化?因為他順應佛所講的道理,能夠去思維、修正、實踐順應他生命本質的真理,給他增加的良性的、正的、好的方麵,成了良性循環,所以他生命就有一個升華,從原來的楞伽山就變成清淨光明,這麽一個過程就展現出來了。
如何維護這個變化?這完全是自心作用,如果不能的話,你生命負作用麵就會產生。我們不去順應平等法性,不以平等觀來看待一切,不以空性觀來見一切,那你的生命絕對要完蛋。你總要以是非來判斷一切,你隻能自取滅亡,這是必然的。就說你倆過日子,為啥過不好?就一個原因:不平等。兩口子打架離婚就是太強調自己了,你懂得互相謙讓,互相禮讓一步,就不會存在問題了。往往就是因為很小的一點兒事,你要強調自我的個性,強調強調最後打得不可開交,然後就完蛋,實際上你說有什麽?你但凡回想一下你倆當時談戀愛的那段心情,你就不會。你怎麽處理?你當時腦袋就昏了,我為什麽要吃這個虧呀,實際上誰吃誰的虧?哪有誰吃虧的事,你既然知道吃虧為什麽當初還跟他?我們要觀察這些問題。
楞伽王因為生命法則發生變化了,所以生命質量就發生變化,他生活的空間就這麽殊勝不可思議,當然不是我們想象的,我們想象不到。但是從這個理相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如何去改變。他做種種供養“複雨種種諸供養雲”,他供養佛的東西不是一樣,比如供養華就是華雲,供養寶就是寶雲,多得像雲彩一樣。人家的智慧人家自性之中就有,人家依理開發了就可以隨便了。記住,有福的時候一定要修福、積福。修福、積福是什麽?一定要去明心見性,一定要去開發你本來的東西。如何去開發?一定要去親近智慧緣。
作諸音樂,從空而下。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問如來二義。如是二義,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彼佛世尊已為我說。我今亦欲問於是義,
“作諸音樂,從空而下”,雲彩裏還是出的音樂,這個人可能對音樂很迷。“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當時楞伽王剛剛成就,他自身生命的身光仿佛第二個太陽一樣,那第一個太陽是誰?釋迦牟尼佛。“如大蓮華寶山頂上”他又安住到他本來的住處,因為他心淨了國土就淨了,所以他那個地方就跟極樂世界差不多了。由此可以明確一點,極樂世界是這麽來的,並不是你死了以後往生到西邊去了,而是你心地開解以後你當下這個世界就變了,這是叫極樂世界。不是你死了以後,那有個誰接你來,那個不知道上哪去了。你活著的時候離諸苦才能去極樂世界,沒有說死了以後的,你現在活著還做不了主,死了以後怎麽做主啊?
“歡喜恭敬而作是言”人家歡喜恭敬發表感慨。“我今欲問如來二義”想請教佛兩種道理,兩種意義,人家已經成就這麽殊勝的功德了,為什麽還要請問佛的道理呐?什麽叫二義?真正的如是真理的兩種意義,是什麽意思?換句話就是什麽叫做絕對真理的兩個層麵的意思?怎麽叫空性道理的兩個層麵?
“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正等覺”,他已經問過過去佛,為什麽沒有成就?那時候因為他信心不夠,他也得需要熏修,他問過過去佛,不斷地修行,碰到釋迦牟尼佛了,他還沒有完成修行,然後他再繼續問的話,又增加了信心,這樣才修行成就,他也有熏修的過程。你想他碰到前麵的佛跟碰到後麵的佛相差多少年!所以你們現在修學夠快的了,這麽短的時間就有這麽多感受,他就要經過好幾個佛才行。你們經過我這一說,你們就會了,你們比他還厲害。因為我們講法殊勝,我們在娑婆世界能講佛祖最高法要,所有的十方現在諸佛沒有一個不加持的,所以你就能聽得懂,你就能把佛祖最深的道理全部聽得懂,這是佛的加持力。
“彼佛世尊已為我說”彼佛世尊也給他講過。“我今亦欲問於是義”還想再問,隻是他修行了一段時間有定解了,他還沒有決定義解,要有個決定義解才行。決定義解就是我修行了一段時間,我這段時間是不是能符合這個道理呢?他自己沒有把握,所以求佛印證。
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善哉!世尊於法自在,唯願哀湣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汝應問我,當為汝說。”
“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佛您為我講講這個道理。“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我以前聽得都是化身佛講的這道理,那是化身境界,看到一個阿彌陀佛來接你了那是化身境界,並不是根本佛,不是法身境界,法身是沒有去來的。“根本佛說三昧樂境”就是法身那種正受境界。
“不說虛妄分別所行”真實的法身所印證出來的境界是沒有虛妄分別的,沒有我們現象當中的識心性的分別作用,我們一旦有分別就不是法身,就不是最好的那個東西,隻要有分別都是應化身,哪怕你講得道理再圓滿也是應化所說,並不是法身。哪怕你修成阿羅漢果,修成五眼六通不通此理,方便說,通達此理,絕對的究竟義。為什麽你能聽懂,能接受這個觀點?我們直接從法身究竟意義上說的。法身就是究竟根本。我們不要去講意識觀念的分別,這些行徑不是我們究竟解脫的東西,虛妄分別。
什麽叫虛妄分別?小乘解脫道告訴你世間有空苦無常,然後讓你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去了脫這些苦,這就是虛妄分別所行。告訴你世間空苦無常,那是一個假說,那是一個方便說,為了叫你擺脫對世間的一種執著,所以告訴你個方法去修行,這是方便說,虛妄分別說。
就像我們在家裏頭去供佛、拜佛,我們去請到佛像擺在那好不好?好,因為這個虛妄分別是符合道理的,所以說你就會有好處。為什麽我們擺個別的東西就沒有好處?從本質上說,佛像的材質跟別的東西的材質是一樣嗎?佛像是銅做的,你們家的飯勺也是銅做的,你有沒有把飯勺放那燒香去?因為我們有個認識這是飯勺那是佛像,這叫虛妄分別,那你說為什麽我每天燒香拜他就好嗎?因為你有虛妄分別,這樣是符合這個道理,那樣是符合那個道理,我們眾生心就是這樣。
從究竟意義上怎麽說?對這兩種事各行其道,你都不要荒廢,你不要說那個飯勺沒有用,你不要說佛像沒有用,記住存在就有價值,那你說那些神呀鬼啊有用嗎?作為我們來說我們祈求平安吉祥,我們不去接觸它,它也是有存在價值的。那你說為什麽師父敢去接觸它?師父要去超度人的,我們修行是為了利益它、超度它。但是你們不是,你們為了家居平安,你們最好不要理他。你們可以本著孔老夫子講的,敬鬼神而遠之。不是咱反對你利益它,因為你利益不了它,你的心不夠清淨,換句話說你的力量不夠跟他通達,它得不到利益。
這又說到施食,我們的力量是很小的,因為你修行沒有那種力量,你利益不了人家,人家會煩惱的。我們盡力去念經修行就好,等到你有這種能力的時候,你自然就知道你有這種能力了。你有這種能力的時候你自然就升起這種感覺來了,就想利益人家。這怎麽說呢?你生了孩子以後,你要不要養孩子?你生完孩子自然就知道養他去了。就這個道理,你不生孩子,永遠不知怎麽養孩子。
“善哉!世尊於法自在”,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現象當中是最自在的,是不受一切拘泥的。“唯願哀湣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佛您慈悲,您有智慧,願您講說這兩種意義所在,一切佛子當然非常願意聽受這兩種教誨。“爾時,世尊告彼王言”世尊告訴楞伽王說“汝應問我,當為汝說。”
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如來常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楞伽王要聽佛給他開示法義的時候,非常歡喜地莊嚴自己去了,戴上各種各樣的莊嚴器具,不是說奢侈,人家對法的尊重。我們聽經聽法應該去搭衣呀,這是對法的尊重,莊嚴自己以後再去請法。
“如來常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金剛經》上說的,何為法?正確的道理,當你獲得正確的利益以後,道理就不用管它了。你病好了還要不要吃藥呀?病好了不用吃藥了,這叫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沒病的時候你吃藥幹嘛?這叫非法。我們學任何道理也是這樣,我們學正麵的東西,得到好處以後,你那個道理就不要當做財富再存著它,往往我們這些人就是當做財富在存著它。
你們都打過牌,咱比如打麻將,相似的牌局,你以前打胡過,今天又是那個牌聽到那,你就覺得今天可能能胡,結果發現沒有,你就把昨天的感覺又拿到今天來了。昨天的經驗叫法,你沒有舍去,覺著今天還能用,坐在這兒手順,你昨天贏是在這兒坐著的,今天你肯定還要在這兒坐著。打牌的都怕別人贏,就產生個規矩,別管你們昨天怎麽樣,好比今天還是你們四個人打,從新擲篩子扔風,這就是人的一種惡心,把好的要延續下去,把不好的要給別人。這就是眾生心呀,不好的都歸別人,好的都歸自己。
楞伽王請教佛,法尚應舍,得到正確的效益以後,那個觀點都要放下,不要拿這個觀點再去套別的東西,你今年賣這個貨賺錢,不一定明年就賣這個賺錢哦,就這麽簡單。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華,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佩瓔珞,及餘世間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複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
“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這個大蓮華寶山頂是楞伽山,楞伽王住的地方,因為他發心請佛去說法,以他宿世的善根福德力感應的那種變化無量莊嚴,現在又強調一種宮殿的嚴飾,他的環境——生活居所的變化,為什麽現在又強調一遍呢?因為是他心開意解以後,心情跟以前是不一樣的,他體會到這個以後,他所依的生活境界就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即於清淨光明”這是他自己變化的一個特征。
“清淨光明如大蓮華”過去這山叫楞伽山,為什麽沒有強調如大蓮花,也沒有強調說清淨光明?那時候他的心境跟現在的是兩回事,他透過世尊的開示,佛力的加持,他的心地明了。證悟到究竟的意義、道理,修行有所成就,正所謂心淨則國土淨,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清淨光明。他生活的環境就是楞伽山,為什麽清淨光明如大蓮花?大蓮花就是因果同時,他清淨自在,心境一如。
何為因?因就是我們心念意識當中所含藏的一切的種性,這個種性是發生一切緣起的原始動力,這個怎麽理解?我們為什麽會有想法?我們的種種想法從哪來?怎麽個演變的過程?這都是由於種性的力量。什麽叫種性?就是我們內在心靈深處的動力,那是我們本身具足的覺性。覺性是什麽?覺性就像蓮花,這叫因。而果是外現象,所謂表現出來的現行力。蓮花代表因果同時,為什麽?蓮花有蓮子,蓮子既是果又是因,我們生命的本質,心體通達,換句話說,我們的心因一動,果報就成。
我們了解什麽叫心因,就是你主觀意識運動的方向抉擇了以後,果報肯定要變成現實。這是從我們眾生界來講,什麽叫主觀意識的運動方向?你的信念和你自己的行為保持統一起來沒有?我們要明白自己相信的是什麽?我們自己相信的是世間法當中的財色名食睡,還是相信的是解脫的真理?這個你要去發顯,要明白。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如果你順應的是世間的道理,財色名食睡就會現前,我們看人生的百態就可以看得到。
人生百態種種是是非非表明什麽?表明因為你心中的是非觀念,所以你看到的都是是非觀念。我們心裏頭總有一種執著念,總習慣一種思維,你這種想問題的方式就會影響你所有的行為。你應付你生活當中的這些過程的時候,就會發現不管你處理什麽都是一個模式在運行,你自己特有的模式。
比如一個人大大咧咧好像什麽都不在乎似的,假設他的性格是這樣的話,你看他處理什麽事基本上都是這樣子,很少有說細心的地方,因為他那種思維的模式成習慣了,他看什麽問題都無所謂。一旦有發生的過程不跟他的思維模式相匹配的時候,如果心因的力量大於緣起的力量,問題不大,人家會覺得這個人挺大方,他自己感覺也無所謂。如果緣起外在的現象條件大於他內在的東西時,他會很痛苦。因緣聚合的時候這兩種感覺都出來了,實際上這種感覺有沒有呢?如果你沒有固定的觀念說這個人大大咧咧的時候,你就不存在這個條件好壞的問題。你看什麽結果都是正常的,這叫沒有是非見。
你超越了是非見,你看一切都是清淨光明,這就展現清淨光明這種力量。這叫心淨則國土淨。你的心不淨的時候,啥叫心不淨?你的信念、你的觀點,不是專一的,是相對境界中存在的觀點,我們判斷問題的一切觀念從哪來?從相對境界產生的,所以就存在兩方麵性,一個是,一個非。你肯定要說這個事情有個是非好壞,肯定要弄個清楚的,實際最後你分得清孰是孰非?分不清楚。本質沒有是非,那你說怎麽辦?你記住安心就好。這個事情做的多少好壞,你盡力了嗎?你盡力了安心就好。
這時候你就看到了因果可以同時,你用這種平等心看待問題就可以看到因果是同時的,如果你的平等觀不能現前的時候,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因為你有是非這種觀念隔閡著你這種心能的作用,所以你所有的好處願望不得以實現,為啥?因為你說,我必須得努力創造個緣,我才能有實現,因為你的心有是非就有因緣。
我們的心體本來是一,我們偏偏給它弄個相對境界出來,就是你弄個是非出來,就有因緣,你必須假以因緣才能成就你心裏頭想的,說到這,我就再給你說一個高尖端的科技問題,生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孩子必須要兩性繁殖,實際上不一定,現在科學研究才研究出來,佛陀三千年前就告訴我們,天界的眾生是可以化生的,人家無需兩性繁殖的,遠遠超出這種概念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有啊,你想你家糧食裏長的小蟲是從哪來的?胎卵濕化都有的。有人講話,人都不結婚,那人上哪去了?社會就完蛋了。
我告訴你如果人們都不去以這種形式存在的化,人類就超級進化了,人的生命絕對是因果同時的。你知道佛菩薩怎麽去演化生命嗎?可以分身無數,一個人可以變無量啊,你說人家那個生命缺陷呀?那你說我們如何能展現自己的因果同時功德呢?一定要承蒙佛的一種嘉許。你得跟佛溝通,跟佛一樣你才能展現你的生命本有的能力。
“從座而起”這是他本來的居住處。“諸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華,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佩瓔珞,及餘世間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把他的宮殿重新裝飾了一遍,人家的裝飾是功德力的善根感召,人家不需費力氣的,人家自然而然依心能而發生這一切,那我們要想去弄個事的話,你得假以因緣。他不是正好裝完房子,你問他什麽感覺?累呀。為什麽?因為我們生命的定格,方程式法則就定格到我們必須得假以因緣,所以你必須得假以一個因緣出來。你必須你的生命染色體是xx、xy,實際上我們不一定是要這樣子的。
人們普遍認為人一定是什麽什麽樣子,這就是人們好像說錢一定要掙回來,我往往給人家說,錢不是掙的,你掙不來的。掙字咋寫?一個提手,一個爭,你用手能爭回來嗎?爭不回來的,錢是賺回來的。賺字怎麽寫?一個貝、一個兼,兼是通達意、了知意,你知道錢的意思嗎?你要知道錢的意思才能賺錢,錢到底做什麽用呢?你不曉得的話,你賺不到錢。有一個人說他要是沒錢,就去搶去,在他看來不是錢,那是命,這種人真的太可憐了。
佛菩薩不需去掙錢,不需去賺錢,因為人家智慧和功德的感召,人家的宮殿就能變化。掙錢最累,你要想掙一毛錢,你得費上掙一毛錢十倍的力氣才行。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楞伽王以自身的變化來證明佛法真理的真實效應,我們去修行的目的最終也是這樣,這種描述在觀經上也有描述,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那在我們這個世界怎麽去實現這種現象呢?在我們這個世界你福德圓融是這樣子,福德不圓融呢?你最起碼弄個因緣自在。你懂得因緣法自在嗎?你的心清淨的時候,在這個世界上就光碰好的因緣,容易在哪呢?有想法就有緣,這也是他福德具足的表現。
如果你修行佛法,在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產生的變化就是因緣聚合,換句話說這叫心想事成。那叫心淨國土淨,你的心清淨了,你也就展現他這種變化,他這種變化在我們這個生命世界裏就是因緣聚合,這是最能變現出來的,在你沒有去超凡入聖的時候,你隻是按這個道理去思維,理解諸法平等性這個道理,你不起分別見,按照這個方法去思維,你就會感應心想事成,因果同時這種福報。你會發現,我做這個事情可容易做,不費勁就搞成了,不費勁人家都來幫我來了,這叫因緣聚合。
世間人的命運就是掌握在這裏頭,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累死你做不成。記住,把握住一點,這個身心世界就用諸法平等,就以這種道理來觀察身心世界,自然而然你的命運就會心想事成,這個不用去造作的,而且是當下就見效。不懂得佛法又號稱學佛的人,他就告訴你要多種善因,多種善根,啥時成熟他不跟你說,因為他也不知道,告訴你某某居士要多發心哦,我們也知道發心是好的,但是什麽時候有作用呢?他也沒辦法告訴你,首先他教你的方法他就不會,所以導致人們學一年兩年還有感覺,越學久了越找不著北在哪。
要明白掌握方法是第一的,方法是什麽?要從心底裏認識這個問題,以這種諸法平等性來觀察身心世界,讓你的身心世界絕對平等,保證你心想事成。首先在意識觀點裏一定要觀察到諸法平等,你就這麽去思維,這麽去思考,對待你的身心世界生活這些境界,以這種行為來修持自己,你肯定會心想事成,而且是如影隨形的,不可思議的變化,這隻是我們世間的人所謂的人天福報就是這麽來的。
佛在經文裏講的就是這麽個意義,但是他沒有這麽告訴你。《地藏經》布施較量功德緣品說得很明白,一切一切布施圍繞一個原則,什麽原則?你如果回向法界眾生你就會得到福力不可思議,還是讓你修平等觀,如但回向自身利益或自家眷屬,三生受樂,為什麽?因為你沒有平等觀,所以你的福報就感應小,隻是三生受樂,哪三生受樂,他不給你說,但是如果你回向法界眾生呢?他就告訴你所受福力不可思議,那就是現前了,記住,不可思議就是現前,超越你的想象的。我們懂得這個義理,我們就知道如何去觀察身心,而變化身心世界,從而達到生活身心自在,這是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這麽去想。
“又複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化作是什麽?依理而生,依理而長稱為化,不是憑空就有的,是一定要理現前的。理是什麽?心地的清楚,你得方向性、法則性都明白的時候,那叫理,那叫化作。“又複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這都是生活的現象。
“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會超越一切所對境裏所有的現象,因為你的智慧是最高的,所以你擁有的現象是最好的,這叫相匹配。我們的心境有多大,我們所受的東西就有多大,正所謂心大福報大,什麽叫心大福報大?一般的老百姓過家家,一年能收入個幾萬塊錢他自己感覺就過得很富裕,很充實了。我知道西邊山裏一個很窮的村,人家一年就吃五十斤油,但是他就覺得挺滿足,這就是人的心量,觀念沒那麽大。為什麽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擴展我們的心量。
我們聽音樂,放個曲子挺好聽,這隻是一種,人家是“種種無量諸音樂器”,你能想象得到嗎?我們那點兒享受太差了,還有諸天、龍、乾闥婆等所有的都不如他,為啥?因為他智慧超出嘛。
又複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又複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複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作是事已,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複雨種種諸供養雲,
“又複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不但是這個世界上的樂器,楞伽王可能喜歡聽音樂,這就是你最喜歡的嗜好,一旦成就了真正的智慧功德,成佛也好,成羅漢也好,你最喜歡的全來了。能給你最大的滿足,最限量的滿足,什麽都給你了,你還想要什麽?就沒有想要的了。比如你特喜歡財寶就現出來好多,無量的鑽石瑪瑙,你想要的都有了,你就不再想了,這點我深有體會,想要的沒有空過。
好多年前在北京靈光寺拜佛牙的時候,那時就想這要擺到俺那去供一供多好呀,我們也去法門寺,想啥時候把佛指舍利請來供供,去了幾趟不可思議的事就會有,誰想到我們就會有那樣的一大筆遺產出來。天地之間的變化,身心世界的微妙,互相的作用你要弄清楚的時候,點點滴滴就對上號,事事就順著你的勁兒在走。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世界是為你所用,你不明白的時候,你被世界轉,累死了,這就是轉化。這就是心能轉物則同如來,你就能把這一切現象變化,那種組合重新排列過癮。
“又複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什麽叫寶羅網?奢華的裝飾,在咱們這個世界房子外邊的瓷磚、漆呀,類似這一類的東西。真正的寶羅網都是用寶珠穿起來的,很漂亮的,就像我樓上佛龕裏那種裝飾,奢侈品,但是他奢侈得起,為什麽?他沒拿別人的,都是自己的,人家再奢侈人家有,你想奢侈你沒有,我們修行成就了比他還得兒,因為你的心能無限,你的生活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編造出來的,是一種生命的法則,生命方程式,你把這邊的x弄好了,那邊y就出來了,你看著好像這裏頭不可思議,這裏邊真的有一個共同的法則,你把這個弄通了,可好玩兒了,你就慢慢玩兒吧,那你一天那叫快樂。
人家是用寶羅網供佛,佛身上有各種寶羅網,佛像上各種裝飾都是。他供佛,他也知道福田從哪來,因為他知道福田依佛而生。佛是絕對的真理,羅網是你對真理的一種認識,就是我們所有的認識、感覺、觀念全部圍繞這個道理,那叫羅網,以這個羅網來成就。羅網就像塔上的衣呀,塔衣就是這意思。
“複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這裏講的上妙衣服就是各種各樣的好的布匹,以這種布匹來建立幢幡,幢幡是一種威勢,那你說用這些威勢幹什麽?做供養,供養是增加善根力,所以你們不要小瞧供幡供幢。佛前供幡能名聲遠揚,供幢能叫你的福德增加,它像個柱子一樣能讓你有勢力,自然而然就產生勢力了,寶蓋是保護你,有一種勢力在保護你,因為它是擋塵,塵土不掉,都有用的。是對你自己的生命法則的一種善根,好的正麵的東西它會給你注入,為什麽在佛前就能有這樣的作用嗎?因為佛力是不可思議的,代表理性和智慧的統一體,就像核能反應堆一樣,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相信,以這種信念來看待這些問題,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非常容易就感應得到。
“作是事已,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複雨種種諸供養雲”把這些事情做完了去供養佛,釋迦牟尼佛在他那地方,因為他心地開明了,他那種證量修行有成就了,他歡喜呀,以他的福德又化現種種所謂莊嚴器具來供養佛,這就像你辛苦地養孩子,小孩子有出息的時候會回來孝敬你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像佛的孩子一樣,我們修行有成就了,我們第一所感應的福報肯定會回向給佛,就像父母一樣的。所以我們供佛本身自然就會產生福報,但是你這個福報不要去奢侈,去浪費,不要去給自己增長貪欲,要回向到智慧。以這種福報再去尋求智慧,這樣你會永恒地有善的良性的循環。
好比說拜佛很辛苦,修行,福報來了怎樣?我們的物質生活、外在的條件會很好,這時如果沒有智慧,你會被眼前的境界所迷惑,會造惡業,生貪,產生生命負麵的作用。這種事不是沒有,你想那些人辛辛苦苦地去掙錢,這就叫付出,付出以後你得到了福報,你沒有智慧亂用,好不容易掙到的錢去吃喝嫖賭去了,你不是再去搞能讓你相續下去的經營。你不知道為什麽會發財,不知道為什麽會倒黴,憑著感覺走,你說我掙的錢,我應該去花呀,告訴你,花對地方對,花不對地方,花進去就完蛋。什麽叫花對地方了?你正好順著生命良性法則,因為你所有的這些條件完全是圍繞著你的生命法則在運行的,我們不了解這個生命法則的時候,我們就胡作非為,做完了你就受倒黴。我們了解了,我們就要去順應這個法則,給它增加正麵的力量,那你的生命就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從這裏你去觀察認識才行。你這樣認識的話,漸漸地會擺脫你生命過程當中的誤區現象,我們擺脫不了的時候會很痛苦。
楞伽王本身是個夜叉王,對我們來說是非天眾,也叫非人非天,還不如人呢,隻是相比我們來說有點福報。為什麽他能夠有這樣的一種變化?因為他順應佛所講的道理,能夠去思維、修正、實踐順應他生命本質的真理,給他增加的良性的、正的、好的方麵,成了良性循環,所以他生命就有一個升華,從原來的楞伽山就變成清淨光明,這麽一個過程就展現出來了。
如何維護這個變化?這完全是自心作用,如果不能的話,你生命負作用麵就會產生。我們不去順應平等法性,不以平等觀來看待一切,不以空性觀來見一切,那你的生命絕對要完蛋。你總要以是非來判斷一切,你隻能自取滅亡,這是必然的。就說你倆過日子,為啥過不好?就一個原因:不平等。兩口子打架離婚就是太強調自己了,你懂得互相謙讓,互相禮讓一步,就不會存在問題了。往往就是因為很小的一點兒事,你要強調自我的個性,強調強調最後打得不可開交,然後就完蛋,實際上你說有什麽?你但凡回想一下你倆當時談戀愛的那段心情,你就不會。你怎麽處理?你當時腦袋就昏了,我為什麽要吃這個虧呀,實際上誰吃誰的虧?哪有誰吃虧的事,你既然知道吃虧為什麽當初還跟他?我們要觀察這些問題。
楞伽王因為生命法則發生變化了,所以生命質量就發生變化,他生活的空間就這麽殊勝不可思議,當然不是我們想象的,我們想象不到。但是從這個理相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如何去改變。他做種種供養“複雨種種諸供養雲”,他供養佛的東西不是一樣,比如供養華就是華雲,供養寶就是寶雲,多得像雲彩一樣。人家的智慧人家自性之中就有,人家依理開發了就可以隨便了。記住,有福的時候一定要修福、積福。修福、積福是什麽?一定要去明心見性,一定要去開發你本來的東西。如何去開發?一定要去親近智慧緣。
作諸音樂,從空而下。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問如來二義。如是二義,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彼佛世尊已為我說。我今亦欲問於是義,
“作諸音樂,從空而下”,雲彩裏還是出的音樂,這個人可能對音樂很迷。“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當時楞伽王剛剛成就,他自身生命的身光仿佛第二個太陽一樣,那第一個太陽是誰?釋迦牟尼佛。“如大蓮華寶山頂上”他又安住到他本來的住處,因為他心淨了國土就淨了,所以他那個地方就跟極樂世界差不多了。由此可以明確一點,極樂世界是這麽來的,並不是你死了以後往生到西邊去了,而是你心地開解以後你當下這個世界就變了,這是叫極樂世界。不是你死了以後,那有個誰接你來,那個不知道上哪去了。你活著的時候離諸苦才能去極樂世界,沒有說死了以後的,你現在活著還做不了主,死了以後怎麽做主啊?
“歡喜恭敬而作是言”人家歡喜恭敬發表感慨。“我今欲問如來二義”想請教佛兩種道理,兩種意義,人家已經成就這麽殊勝的功德了,為什麽還要請問佛的道理呐?什麽叫二義?真正的如是真理的兩種意義,是什麽意思?換句話就是什麽叫做絕對真理的兩個層麵的意思?怎麽叫空性道理的兩個層麵?
“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正等覺”,他已經問過過去佛,為什麽沒有成就?那時候因為他信心不夠,他也得需要熏修,他問過過去佛,不斷地修行,碰到釋迦牟尼佛了,他還沒有完成修行,然後他再繼續問的話,又增加了信心,這樣才修行成就,他也有熏修的過程。你想他碰到前麵的佛跟碰到後麵的佛相差多少年!所以你們現在修學夠快的了,這麽短的時間就有這麽多感受,他就要經過好幾個佛才行。你們經過我這一說,你們就會了,你們比他還厲害。因為我們講法殊勝,我們在娑婆世界能講佛祖最高法要,所有的十方現在諸佛沒有一個不加持的,所以你就能聽得懂,你就能把佛祖最深的道理全部聽得懂,這是佛的加持力。
“彼佛世尊已為我說”彼佛世尊也給他講過。“我今亦欲問於是義”還想再問,隻是他修行了一段時間有定解了,他還沒有決定義解,要有個決定義解才行。決定義解就是我修行了一段時間,我這段時間是不是能符合這個道理呢?他自己沒有把握,所以求佛印證。
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善哉!世尊於法自在,唯願哀湣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汝應問我,當為汝說。”
“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佛您為我講講這個道理。“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我以前聽得都是化身佛講的這道理,那是化身境界,看到一個阿彌陀佛來接你了那是化身境界,並不是根本佛,不是法身境界,法身是沒有去來的。“根本佛說三昧樂境”就是法身那種正受境界。
“不說虛妄分別所行”真實的法身所印證出來的境界是沒有虛妄分別的,沒有我們現象當中的識心性的分別作用,我們一旦有分別就不是法身,就不是最好的那個東西,隻要有分別都是應化身,哪怕你講得道理再圓滿也是應化所說,並不是法身。哪怕你修成阿羅漢果,修成五眼六通不通此理,方便說,通達此理,絕對的究竟義。為什麽你能聽懂,能接受這個觀點?我們直接從法身究竟意義上說的。法身就是究竟根本。我們不要去講意識觀念的分別,這些行徑不是我們究竟解脫的東西,虛妄分別。
什麽叫虛妄分別?小乘解脫道告訴你世間有空苦無常,然後讓你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去了脫這些苦,這就是虛妄分別所行。告訴你世間空苦無常,那是一個假說,那是一個方便說,為了叫你擺脫對世間的一種執著,所以告訴你個方法去修行,這是方便說,虛妄分別說。
就像我們在家裏頭去供佛、拜佛,我們去請到佛像擺在那好不好?好,因為這個虛妄分別是符合道理的,所以說你就會有好處。為什麽我們擺個別的東西就沒有好處?從本質上說,佛像的材質跟別的東西的材質是一樣嗎?佛像是銅做的,你們家的飯勺也是銅做的,你有沒有把飯勺放那燒香去?因為我們有個認識這是飯勺那是佛像,這叫虛妄分別,那你說為什麽我每天燒香拜他就好嗎?因為你有虛妄分別,這樣是符合這個道理,那樣是符合那個道理,我們眾生心就是這樣。
從究竟意義上怎麽說?對這兩種事各行其道,你都不要荒廢,你不要說那個飯勺沒有用,你不要說佛像沒有用,記住存在就有價值,那你說那些神呀鬼啊有用嗎?作為我們來說我們祈求平安吉祥,我們不去接觸它,它也是有存在價值的。那你說為什麽師父敢去接觸它?師父要去超度人的,我們修行是為了利益它、超度它。但是你們不是,你們為了家居平安,你們最好不要理他。你們可以本著孔老夫子講的,敬鬼神而遠之。不是咱反對你利益它,因為你利益不了它,你的心不夠清淨,換句話說你的力量不夠跟他通達,它得不到利益。
這又說到施食,我們的力量是很小的,因為你修行沒有那種力量,你利益不了人家,人家會煩惱的。我們盡力去念經修行就好,等到你有這種能力的時候,你自然就知道你有這種能力了。你有這種能力的時候你自然就升起這種感覺來了,就想利益人家。這怎麽說呢?你生了孩子以後,你要不要養孩子?你生完孩子自然就知道養他去了。就這個道理,你不生孩子,永遠不知怎麽養孩子。
“善哉!世尊於法自在”,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現象當中是最自在的,是不受一切拘泥的。“唯願哀湣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佛您慈悲,您有智慧,願您講說這兩種意義所在,一切佛子當然非常願意聽受這兩種教誨。“爾時,世尊告彼王言”世尊告訴楞伽王說“汝應問我,當為汝說。”
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如來常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楞伽王要聽佛給他開示法義的時候,非常歡喜地莊嚴自己去了,戴上各種各樣的莊嚴器具,不是說奢侈,人家對法的尊重。我們聽經聽法應該去搭衣呀,這是對法的尊重,莊嚴自己以後再去請法。
“如來常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金剛經》上說的,何為法?正確的道理,當你獲得正確的利益以後,道理就不用管它了。你病好了還要不要吃藥呀?病好了不用吃藥了,這叫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沒病的時候你吃藥幹嘛?這叫非法。我們學任何道理也是這樣,我們學正麵的東西,得到好處以後,你那個道理就不要當做財富再存著它,往往我們這些人就是當做財富在存著它。
你們都打過牌,咱比如打麻將,相似的牌局,你以前打胡過,今天又是那個牌聽到那,你就覺得今天可能能胡,結果發現沒有,你就把昨天的感覺又拿到今天來了。昨天的經驗叫法,你沒有舍去,覺著今天還能用,坐在這兒手順,你昨天贏是在這兒坐著的,今天你肯定還要在這兒坐著。打牌的都怕別人贏,就產生個規矩,別管你們昨天怎麽樣,好比今天還是你們四個人打,從新擲篩子扔風,這就是人的一種惡心,把好的要延續下去,把不好的要給別人。這就是眾生心呀,不好的都歸別人,好的都歸自己。
楞伽王請教佛,法尚應舍,得到正確的效益以後,那個觀點都要放下,不要拿這個觀點再去套別的東西,你今年賣這個貨賺錢,不一定明年就賣這個賺錢哦,就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