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第七講


    透過現象的一種認識,然後你一種想法感受升起,這就是心的一種作用。用比較明確點的話叫能覺和所覺,能知和所知,就是能所二境,能證和所證。但這個東西你要有一個係統的認識,從開始分別一直到最後成就,都要有一個內在的東西要清楚。恰恰這部《楞伽經》我們前麵所學這段經文也正是很係統地把這個模式講得很清楚,這個楞伽王講的這個模式,從一開始一直到最後,入如來藏,趣於佛地,以及自利利他的一切圓滿的功德,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


    從一開始是什麽?就是開顯佛的知見,佛知見是什麽?“如向所見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則能見”這是我們要知道,如果要是像他上麵的認識,我們去分別知見,以我們自己的所謂意識觀點來看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起分別知見,你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則能見”,你不要在主觀意識上,以這種觀點來看待問題的時候,這是不起分別,首先我們知道這叫佛知見。


    你了解佛是怎麽樣認識這個問題,是從哪個角度認識問題的話,這時你了解了,這是從心底裏講這是開悟,然後自然你的行為和認識就不會被感染,我們內在的認識和外在的行為就不會感染,所以稱為“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何為離諸染雜?染雜實際是指的我們的意識分別,意識分別那種執著稱為染雜,它對現象的分析和觀察往往加有特定的成分就是我們所謂的主觀意識,就是我們自己的感受。


    你不能完全的從現象去看,而且你肯定會加雜進去自己的感受,這個感受來自於前塵影像,來自於我們對前麵的現象的判斷,實際上這個判斷也是一種分別,但是因為你的意識慣性要執著,我們用識心意識的時候就要執著,所以就會把前麵的那種感受又相續到下一個境界的分別,所以說我們對境界認識就夾雜了這個,稱為染雜,你不能真正地顯現自心的那種真實功用,所以說我們自心不能顯現,我們對一切外境的了解就偏差、分別、妄斷,這就是我們眾生心。


    這時候如果能了解自心的本性,就能夠去住無分別,就是你真正安住於無分別,安住於你不分別,不起現象當中的分別,就是我們以前心性當中的所謂的善根力就會成熟,你就會對一切緣起法的真實的認識就會發生出來。何為叫善根力?善根力就是我們對這個東西的觀察那個正確的方麵,你會有表現出來,你不正確的方麵就會消失掉。如果沒有善根力我們正確的東西升不起來,所以你也沒辦法如是知見,現在我們透過這種不分別的修為,思維、觀修而讓自己的善根力成熟,你對一切緣起法的認識會正確,就會符合它的實際的作用,實際的東西,而不是說由著別人去給你講明白。


    “不隨他悟”的意思就是你一切都能自明自了,“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就是我們可以遠離一切所謂的虛妄的分別,並不是說你不分別,而是虛妄的分別,他這個虛妄的意思是指我們主觀的猜測,我們對一個問題現象不存在猜測了,為什麽?因為你的念力不分別,念頭不去現象當中分別去了,就會回歸到你的心體當中,你的心體是個什麽樣的形狀,就是猶如虛空一樣,但是祂不是虛空,祂超越虛空。


    心、意、意識,這是三界的構成,三界就在你的根塵識裏作用。這樣的話你就能“離外道執著,內自覺悟,入如來藏”,你懂這樣的認識就叫如是見。


    汝應永離心意意識,


    剛才我給你們說的那個認識,這叫如是見,如果你不能如是見的話,你就沒辦法“離心意意識”,能離意識的話,你自然會非常善於觀察一切諸法,你把這三個作用甩離開,用你的分別作用靠近理性的時候,自然會非常善於觀察這一切諸法。意識是分別諸法不觀察,我們存在意識的時候,我們對一切現象是判斷不是觀察。觀察是不加分別的,不去定論的,你的假想意識一定要定出來一個論。會觀察的時候,你會隨機應變,不會受現象的約束。


    我們要是依意識就會立即產生所謂的判斷,而判斷恰恰幹擾了你對它的態度,這就是眾生的分別跟執著。我們要順應理性的智慧,你就會觀察這個身心世界,標誌是修內行而不著外見。啥叫內行?心底裏的作用很清楚,我們從心底裏自然就會防範外界對你心念的幹擾,我們現在基本都在外界幹擾當中過活,因為你的意識種性就要分別外境,在相對境界中是存在的,什麽叫相對?必須得有所對境,智慧理性不用所對境,它想明白就好,想明白以後你分不清是誰能想、誰所想。


    我們還說這香爐,我們看待這香爐能想得通的時候,你能分得清,是誰在想香爐還是香爐自己本身?這個可能不太清楚,我們再舉個例子,我們對自己有認識或者是你認識別人,比如你認識某某,開始的時候是要想的,這是有一個意識分別,你順應這個意識分別的時候,就會在你的心裏對他有某一種感受認識,然後在不同的空間這個認識就會對他起作用,這叫順應意識,這是眾生界緣起發生。順應心則不同,心是什麽?心是理性,你看待他的問題就會很穩定沒有那麽多分別,你不需要想那麽多,因為你很明白他。


    過去人家講話,交朋友是交心,你知心的朋友跟你平常的朋友是不一樣的,你跟他在一起不用想那麽多,你跟別人在一起你就得想那麽多,是這樣吧?你跟你家人兩種狀態都存在,你跟你的家人時而如理如法的,非常好的,“哎,畢竟是一家人”這是順應理性智慧是這樣的一種狀態,這是解脫的狀態呀,什麽叫解脫?你就會超越一切現象,好壞善惡得失,因為你順應理性呀。就像你知道自己是父親,順應理性的時候,你對孩子所有的錯誤都能包容。突然有一天,你在分別意識了,啥叫意識?就是你的自我感受,啥感受?這家夥不聽話了,這個家夥怎麽樣了,你會很有感覺地收拾他一頓,這就沒有超越,陷到當時的境界裏超越不了。


    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內行,莫著外見,莫墮二乘及以外道。


    你跟內心相應的時候,一定要觀察心行,而不是外界,什麽是外界?你對現象的認識不要執著,應該執著你內心是否清楚,我們的理智是否明白,理智是告訴你這些都是不可得的。所以說你對好壞的認識不要太在意,安心就得,什麽叫安心?心不去亂、很穩定,這就是空性義,你思維這些就會有這麽種感受。


    二乘是什麽?二乘是空見,佛性的智慧是超越空有的,非空非有的,凡夫以幻為實,以假的當真的,沉迷在有的境界裏,二乘聖人就是聲聞和緣覺,把有想成空,執空見為真,所謂的相對空,忽略了佛性又能顯現真實的作用。佛性本身是清淨能顯現真實作用的時候,超越了所謂的空,是非空非有的,所以二乘執空並非真空,這就告訴你“莫墮二乘及以外道”。外道是什麽?就是所謂的假我,外道的論點認為有一個真實的神。


    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陁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


    包括上麵告訴你的所修的句義和所見的境界,所應得的諸三昧法,包括其他人所修行的境界的時候,你不應樂戲論笑談,對佛法都不應該這樣。我們不要笑話其他修行人,人家修行的好壞是人家的事,但是我們要辨析清楚這個是不是究竟的,這個很清楚就行了,至於修成什麽樣,這個事咱不要管,不要笑話人家,人家願不願意修行,咱也不用管人家。


    你像ldx他們就是那樣的一種認識和修行,你說好不好?實際上什麽叫好?他在他那種認識和修行過程裏頭能感覺到快樂、法喜,信心在增長,這就是好的。你把他扭到咱們這裏來增長不了、歡喜不了,證明這個法不適應他。


    適應就是好的,所以說我們不壞別人的任何的修行,那邊那麽多人去感染佛法,好嘛。這就是不要“起圍陁諸見”,圍陁諸見就是邪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這是對楞伽王說的,我們對我們現在當下的生活也不要執著。“亦不應住六定等中”什麽叫六定?就是修行四禪八法,世間的那種感受。


    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舍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


    “若能如是”如果能這樣的話,“即是如實修,行者行”,你如果能這樣的話,叫真正的行者。行者是什麽?實踐佛法的人,你這樣的行為是實踐佛法的,這叫行者行,真實的行者行。


    “能摧他論”能把別人的邪論摧破,“能破惡見”不好的認識,“能舍一切我見執著”,對自我的假我認識就會放下。你修到這步,真正地證實空性,才能破我見,你不思維空性沒辦法破我見。


    “能以妙慧轉所依識”這句話是很重要的,何謂妙慧?為什麽稱為妙?因為在我們眾生界裏頭,你沒有明白的時候,你的智慧不顯現。微妙的不可思議的稱為妙。當我們沒有顯現空性的時候,要以這種智慧,這種妙慧對於你來說是微妙的,不是你想象的,你不要說我非得想明白再去修行,那不對。


    你應該本著個什麽原則?我修行著慢慢感受,慢慢就明白了,這是佛法實踐的一個基礎原則。佛法不是說你想明白再做的,而是說你明白的時候趕快去做,做了以後你接著升華,一步步地深入,是這麽一個過程。隻要你認同了,信心有了,趕快就去做,這是我們修行佛法。


    要以妙慧轉所依識,為什麽呢?妙慧如何轉所依識?我們突然發現這個道理不錯,如果我們不轉所依識的話,我們就會認為道理是不錯,就完了。認同這個道理,“哎,師父講得不錯嘛,”不錯歸不錯,你的所依識就不變。你在你認識到不錯的時候,這叫智慧升起來,趕快轉變你的所依識,把你的認識順著理變掉。


    聽懂嗎?還沒聽明白?當你聽到我講的道理很好,這就叫妙慧成就,微妙的智慧,為什麽你能聽懂呢?因為你聽懂了這就是智慧的作用。你如何去轉變?所依識是你的認識,如何轉?當下就要轉。你別聽完課,感覺也不錯,就不轉,還是依你的想法做,那叫沒用。你聽懂了,按照你聽懂的那個認識去做,這叫以妙慧轉所依識。


    你在讀經書的時候,在拜佛的時候,突然這事兒明白了,趕快以那個明白去做。這樣的話就把識心轉成智慧了,換句話說,你在眾生界中就獲得解脫了。


    就yp跟yl倆家夥似的,倆人也聽懂了,聽明白了,尤其yl前一段時間基本上要開悟的感覺,說那話真有道理,結果他沒轉所依識,沒有把學來的智慧趕快改變你的主觀認識,沒有,放到腦袋後麵去了,他的生活接著該怎麽樣還怎麽樣。現在不敢說開悟的事了,這就是沒有轉所依識,隻能談一談感覺。


    這是轉所依識是這樣的,聽完了道理你一定要做,那樣的話你會有特別好的收獲,聽完了,聽懂了,不做,沒用。尤其你聽懂了,一定要按照你理解的意思在做,你做一做就有感覺了,好壞善惡都知道了。不好的時候你再增進,好的時候繼續增上,這就是佛法的修行,人們不明白這個,總想我弄明白了再說吧,你弄不明白。


    “能修菩薩大乘之道”,這稱為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什麽叫入如來自證之地?就是真理實踐的空間,這叫如來所證之地,真理實踐的地方。


    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


    “汝應如是勤加修學,”我們應該這樣去勤苦地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什麽叫所得法?讓你當前的生活相續的境界,變得更加符合理性。我們生活的境界,如何讓它變得清淨?一定要讓它符合理性才行。不符合理性稱為不清淨,你符合理性獲得清淨,自然你的三昧呀三摩缽底都能夠成就最好的受用。


    “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二乘和外道境界更不可要,二乘境界還好點兒,是偏空涅槃。外道境界就像白蛇傳,她那種境界也挺快樂的。你看就像剛才qb發出的那些感歎,五通也挺好玩兒的。這叫什麽?樂著外道境界,以為聖樂。


    我們從不去羨慕那些,因為我知道佛法在世界上的,真正的神通是智慧。你通達智慧無漏,縱使你沒有前五通,五通神仙也得聽你的,因為他沒你的力量大,你的是心能,是超越他的所謂的神通的。你別看我一點什麽神通都沒有,觀音菩薩見了我,也得跟我握握手的,為什麽?因為我宣講的是佛之正見,他見了我也得笑一笑,點點頭,問詢的,為什麽?這是佛法,我這裏是講的成佛的道,他聽了也要受用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伽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伽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