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第二講


    我們一般想羅刹應該是很凶的,實際上各個所謂世界的王,對他那個世界的眾生來說都是福德智慧莊嚴的。


    我們看他的偈誦,他讚佛,以美妙音節相和,無量上衣而纏裹,樂器是大青因陀羅寶,琉璃等寶以為間錯,他的樂器應該類似於打擊樂那種,因為人歡慶的時候,人有歡喜心的時候,一般發出那種音聲脆妙,特別好聽的那種。


    實際上我們可能有種體會,什麽聲音碰得好聽呢?金相碰,金玉相碰的聲音好聽,銀碰的聲音也好聽,銀跟金的聲音也好聽,這種聲音是天然美妙的,如果要是以這種聲音自然和雅出來的那種所謂的樂曲的話,那最能體現你心裏的感受。


    羅刹王聽到佛有這種想往到他那裏去說法,承襲過去諸佛的因緣,到他的羅刹宮殿裏去說法,所以他就以這種本有的福德來讚歎偉大的佛陀。這裏講的讚佛,我們一般形象就是認為說讚佛就是讚歎釋迦牟尼佛,是羅刹王外邊有一個佛去讚歎,你這麽理解也對,實際上讚佛是讚歎什麽?讚歎心中的佛,這個理解比較更合適。


    為什麽?我們以前在講《楞嚴經》時講過,什麽叫心中的佛?就是心裏頭最完美的東西,最完美的智慧,那種表現的時候就稱為佛的圓滿的福德圓融,所以你看他這裏講的,首先第一句就是“心自性法藏, 無我離見垢”,這是第一句就說心自性法藏,如果你不是說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發現出來的時候,你主觀的東西不會為之所動。有什麽能牽扯到你最主觀的觀念改變?我們想到過沒有?


    什麽原因或理由,能叫你主觀意識的東西為之改變和動容?因為讓你動心的東西。讓你動心的這個理由可以讓所謂的我的價值觀的一切都發生轉變。我們平常都認為這個“我”是很堅固的,實際上“我”是依心而住的,我們的自我主觀意識是依“我”而住,由“我”表現,而“我”是依心而祝


    我們一旦發現生命真實的那種作用的時候,這種理性發現的時候,這種作用性發現了,你那個“我”的作用就相對來說非常薄弱了。


    這個道理怎麽去理解?我們每個人可以說都在為自己所謂的人生的道路在不懈地努力,這個努力過程是很辛苦的,為什麽說辛苦呢?因為你站在個人主觀的意識角度來說,你有得失感受的那種分別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很辛苦,你哪怕每天是為了你生活的基本需要你去上班工作,你不去上班的時候,你可能就不會有飯吃,你為了這個需要的時候,按說你應該不會感覺到辛苦吧?但是我們有時候也會很煩,很不願去做。


    那你說為了自己難道還不願意去做嗎?這就是“自我意識”跟“心”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就是說它是兩個方麵的東西,表現為兩個方麵。


    我們生命原動力知道自己不去上班肯定就要餓肚子,不去工作,不去勞動,肯定就要餓肚子,最起碼有一點你不做飯吃不了飯。但是你覺得很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你覺得很煩,很厭煩這種事,這種感覺從哪來?就是自我意識,我們要分辨清楚。


    你克服自己的感覺又去做了這件事,這是什麽?這就是心,我執堅固的認識就叫心。因為你有這個心,因為你的心在動,為什麽在動?因為你有一個觀點就是我不去做肯定我就吃不了,這是直覺,有這個心在動,在變化,在發生緣起,所以說你真正的作用就會發現,你自然就會把我的感覺暫時放下,就是對自我的認識那種感受、執著和分別。


    “無我離見垢”是什麽?沒有我了,把你假我意識那種分別認識得放下,其原因就是你發現了你生命原動力的時候,原始的那種動力,它這種東西自然就會被放下。


    我們往往有很多時候做事出現這種情況,一開始想的挺好。好比說早晨起來想做一件事,突然也不知道為什麽,也不是外邊什麽條件,突然你又不想去了,有這個經驗沒有?像女孩子這個經驗更多一些,今天去買衣服呀突然不想去了,為什麽不想去了?你也不知道,實際上這就是個微細的變化。


    這時是誰不想去了?是那個“我”意識出來了,突然想累死了不想去了,因為“我”就是無明,沒有為什麽,沒有說到底為什麽有個具體的理由,沒有。那個“我”發生的時候就是依業力種性,不定性的成熟發生。


    總的一個標誌是什麽?它總在衡量有無得失,在分別這個,這是我執的表現,我執在作怪的時候,你會想我今天去很累,還要逛大街沒那感覺,找不著感覺,為啥不去了?因為沒感覺,這就是我執。


    突然有一件事情不是買衣服去了,你必須得做,為什麽?你不做你過不去,這時你再累你也要去做,那時候你就放下自我了。比如孩子在家,你別給孩子做飯去,那個就不行,那時你就得去做,因為你的心決定了,心的能動性決定的。


    心自性是什麽呢?這個心自性就是你的心的那種真實作用發生了,發生了緣起性的那種力量就是法藏,這句話不簡單,這句話是羅刹王自證的境界,自己得道的智慧境界。


    你看“心自性法藏”,心的能動那種作用發生緣起了,緣起是什麽?你不明白這個心的時候,祂就是含藏的,你明白緣起的時候,祂就是明明白白的法則,你清楚這個緣起的時候祂就稱為法了,法是可以看得見,因為這個所以說我們就可以離開已經慣有的特性,就把我見垢這種認識擺脫開了。


    我們平常都在我的認識,這種固有的圈圈裏生活和運行,你所發生的都還是意識種性,就是業力,如果這時你發覺了、發現了你真正的心的能動性的時候,以那個為緣起法而去發生祂作用的時候,另一個世界就展現出來。


    為什麽?因為後麵一句給祂作證明,“證智之所知, 願佛為宣說”就是我所領悟的境界,這裏講的證智是誰?是指的佛陀,我所領悟的境界佛您應該知道,“證智”您是證明了智慧的人,以您的智慧肯定您會知道,“證智之所知”我所領悟的境界您肯定知道。這之前兩句肯定是羅刹王自己的境界,來表述自己的認識到哪個地步。說明他已經能夠放下自我的意識執著,就是所謂的“離我”,我們要按果位分次來說,肯定證到無我空境了。


    “願佛為宣說”,那我所證的正確與否呢?祈願佛為我們講說,這是這前後兩句表達了他自己的一種修行的境界,祈願佛為我講說我所得的智慧是否符合佛法真理。


    下麵是讚佛的功德,“善法集為身, 證智常安樂”,這善法也可以說我們透過智慧的修習來改變身心世界的真實狀況,我們透過佛法真理的熏習,善法集為身,“集”這裏講的集是匯集祂的力量,因為你必須有善法,善法就是說你在善的緣起境界當中,真理的熏習過程之中來體現你所謂的生命。“為身”是什麽?就是我們生命的準則,這裏講的身是身見。佛法裏講的身見是什麽?就是我們的生命法則,再淺一步就是我們生活的原則。


    那我們生活依什麽為準則呢?要依真理善法為準則,這裏所講的“善法”是絕對的真理,不是說我們所理解的好事、好人,那叫善法,不是那樣。是以真理為緣起的法,就是善於運用真理發生的緣起法,這樣的生命過程是我們應該表現的。


    因為佛陀是祂的真理完全實踐的人,就是完美的證悟的人,所以說從佛的這個經驗觀察,佛陀以真理為一切準則的這個生命過程,是我們看得到的,其結果是什麽?“證智常安樂”,發現證明智慧這樣殊勝的福德值得尊敬的人,您所獲得的是恒常的安樂。我們透過我自己對真理的認識,然後再透過佛陀您自己的修為,您自己的生命經曆,我們發現隻有真正地去證悟智慧,才能真理長明,才能獲得永恒的安樂。


    這裏頭有很多層麵的意思,我們這裏頭理解羅刹王在讚佛,我們看待的佛陀,無量劫以來,以智慧為生命的法則,而且證明智慧的真實性,祂這種生命是快樂的。


    “變化自在者,願入楞伽城”這個變化自在是祂發揮的作用,是真實的、圓滿的、自在的。這個自在是真實存在的意思,並不是我們單純地理解自在就是無拘無束,那是一方麵,還有個真實存在的意思,這種真理的力量是真實的存在的,你這樣理解才能夠跟上麵的義理融會貫通。因為這種力量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我們看到佛陀證明的這種現象。


    “願入楞伽城”您這樣尊貴的聖人,祈願您進入到我們的世界,這個“楞伽城”是我們的世界,實際上就是告訴你我們的生活世界,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裏頭也起到這種智慧的變化,這“楞伽城”從字麵上說是羅刹王的世界,實際上是我們這個煩惱世界,你的煩惱世界的改變隻有經過佛法的真正的改造,才能夠變為快樂的。


    “過去佛菩薩, 皆曾住此城”過去那些智慧賢能、賢達的聖者們也曾經在這個地方宣講此法,宣講這個道理。


    “此諸夜叉眾, 一心願聽法”我這個法界當中的眾生,也希望能夠聽到這個智慧的道理。


    這是我們又詳細地串習了一下。因為這段偈頌是什麽意思呢?你從三個方麵去理解就可以理解得到,一個是他自己領悟的智慧,二是對佛的一種看法,對佛陀智慧的理解,三是要把你的生命世界跟佛法的真理融匯到一起。這是這三層意思從這幾段話裏頭說的,那你去看吧,你看得懂嗎?這段偈頌非常有意思的,它是總結前麵的意思,然後開啟下麵的意思,“一心願聽法”嘛,他就告訴我們下麵的事情。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這是羅刹王,“以都吒迦音歌讚佛已”, 都吒迦音肯定是很美的聲音,所以這個羅刹王也不得了,歌讚於佛,實際上人家這段偈頌是唱誦出來的。咱不會唱,隻能給你念出來,“複以歌聲而說頌言”,又接著表達他的意思了,你想那時佛祖講經那個境界多有意思吧,來聽會的應法之眾,都是各現其能的,一會兒讚佛,一會兒表達意思要說偈頌,想這些詞兒也要有點智慧。


    這個頌言就是一種形式,咱看他下麵說的什麽意思。


    “世尊於七日, 住摩竭海中”,咱們前麵不是說過麽,我們不要總以自己的理解在揣測佛法,有好多是在猜測佛法,說佛在龍宮裏說法,龍宮在哪?他們研究考證說有個少數民族,號稱是龍族,你從經典上看實際上不是那回事。


    有兩種學說,一種去神秘的,他偏偏在地球上要考證出來個龍宮;另外一個是過於神秘化的,尼泊爾有個大塔,在那個大塔旁邊有個小寺廟,說那個龍宮的門就在後邊,說那個門是通向海裏的,哎呀,這些事情都是聽聽就行了。


    但是要從經典上看,佛陀肯定有那種神力和自在的功德,祂就可以到龍宮裏去講。這個龍宮真正是海裏的,現在我們沒有見到隻能這麽去理解,但是絕對不是我們相像的,猜測的說人間有個地方叫龍宮,不是那樣的。


    那你說是怎麽樣的?就是用我們現在所謂科學眼光可以有一些理解,說在不同層位的空間當中的一種眾生,這樣可能有些理解。比如你看,對鬼神的研究也是存在這個空間,但是它是另一個時空的,我們現在隻能這麽去理解,經典上既然記載肯定就是有這些事,我們要理解這個就行。


    於七日住摩竭海中,摩竭羅龍王,也是個龍王嘛,“然後出龍宮”,這是首先肯定在海裏頭,並不是在陸地上有個龍宮,從這兒你就可以知道。


    因為在《阿含經》裏有同樣的記載,佛為度三迦葉佛兄弟,剛開始度大迦葉時顯神通,當時是在北印度,因為佛的國家是在北印度,瞬間就能從南印度摘來新鮮的水果,從忉利天上去摘來鮮花,放到他那個盤子裏,這是在《阿含經》講的,非常非常詳細的一個記載,祂真的有那樣的神力,既然可以在一瞬間,他在北印度能把南印度的水果摘來,那肯定祂也能去龍宮裏頭去,這個不難理解。


    所以你看人家說“住摩竭海中,然後出龍宮”可見龍宮在海裏頭沒有在我們人世間。應該是佛從海裏頭慢慢地冒出來的,這就是告訴你要看經典記載,不要去自己瞎猜,你猜肯定猜錯,佛能不能入海裏?肯定能,因為祂有這個本事。在祂看是水嗎?另一回事了,我們也可以分析得出來。


    我與諸婇女, 及夜叉眷屬,


    輸迦娑剌那, 眾中聰慧者,


    悉以其神力, 往詣如來所。


    這些羅刹女都是很漂亮的,因為人家是王爺,也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這些婇女呀夜叉眷屬啊,以及他那些部族啊,“輸迦娑剌那”是他的部族,他那些兵,擁護者。“眾中聰慧者”也不是都去聽佛講,得是在那些羅刹眾裏聰明有智慧的那些人才去。“悉以其神力”得有神力才行,以他的神力到佛那裏去聽經,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也不是誰都要聽我們講課的,都必須是聰明有智慧的人才來。


    各下華宮殿, 禮敬世所尊,


    複以佛威神,對佛稱己名:


    什麽叫華宮殿?人家福報大,他住的房子可以跟著去,類似咱們現在開車去拜佛去,到佛那裏不是佛的威光神力加持他,羅刹到佛那裏沒辦法現身的,因為佛的神力加持才能顯現出來。就像天上的星星白天也有啊,為什麽看不到呢?因為太陽光把它蔽住了。一切眾生都有光,碰到佛的光都要給蔽住,沒有辦法去顯現。


    這一點你看《地藏經》有記載,包括幽冥界眾生,閻羅王都到忉利天上拜佛去了,我們平常人都知道陰陽兩相隔,它是幽冥眾生,必須是幽幽暗暗的地方才能生存,一碰到太陽就沒有了,為什麽?幽隱之氣才生鬼呀,天界的光明比這裏還要亮,為什麽它還能生存?那就是佛威神力加持它。


    我們現在也是因為佛的威神才能聽到這部經典,沒有佛的威神就會像前兩天一樣昏沉呀,睡不醒,也可能講的第一篇太累,睡了兩天才睡過來,真的是有感覺。


    為什麽?在思維這部經文的時候,實際上在用心見佛,這部經典的意思隻有去跟佛陀去學習。佛的那種光明是比千百日還要亮的,佛麵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一千個太陽那麽亮,你說你的眼睛能不給遮住嗎?真的,到今天的眼還有點睜不開。


    “對佛稱己名”向佛祖報告自己叫什麽。


    我是羅刹王, 十首羅婆那,


    今來詣佛所, 願佛攝受我,


    及楞伽城中, 所有諸眾生。


    這個羅刹王叫“十首羅婆那”,十個腦袋的羅刹,看起來很嚇人呐,可以相像他的形象很大,十個頭,怎麽排出來?


    “今來詣佛所,願佛攝受我”,今天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去了,願佛攝受,攝受是什麽意思?把我的理念、智慧,把我的心,規範一下,讓我的心入理,行入事,行清淨,這屬於攝受義。“攝”是內在的心呐,心要理性規範起來,“受”是行為要準確、清淨起來,這是攝受的意思。


    “及楞伽城中, 所有諸眾生”不光是攝受我,還包括我的那些眷屬們都要攝受。


    怎麽攝受呢?你首先要發願,對佛法的修行要有一種願力,什麽願力?就是你一定要發願說,我要真正地用我的行為去規範,首先你願意被佛攝受,我們自己修行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很怪的現象,因為你的心願力不清晰,沒有真正的迫切的攝受願力,所以你聽起來就容易出這些,你要是發願非常清晰的,非常迫切的時候,你可能睏嗎?你就不可能去睏呀或者懈怠啊,這道理很簡單,因為你特別想聽、特別想學的時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說我們學佛一定要先發願,願意接受佛法的貫徹,你不願接受的話就是你不願被佛攝受,像b居士很虔誠呀很好啊,但是她不是按照我們教她的佛法去修行啊,她要按照她自己理解的佛法在修行,你聽了半天聽懂她啥意思了?她得去實踐她自己的真理去,不是實踐佛法教給她的真理,不是實踐師父教給她的,不是。她得按照自己的感覺在修行。


    實際上我們為什麽不入道?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去把自己的心靈規範到佛法的教誨裏頭去,規範到自己感覺裏頭了。告訴你那樣不行,你還繼續那樣去想,想來想去最後勞而無功,沒有意義。羅刹王都能認識到,我們應該也能認識到。


    過去無量佛, 鹹升寶山頂,


    住楞伽城中,說自所證法。


    世尊亦應爾, 住彼寶嚴山,


    菩薩眾圍繞, 演說清淨法。


    “去無量佛, 鹹升寶山頂,住楞伽城中,說自所證法。”過去諸佛也去過,可見這個羅刹王也是難調難伏,他都見過過去佛為什麽還沒有成道?這就是眾生業障,因為他沒有真正地規範到佛法裏去,雖說過去諸佛也給他講說過人家自己證的佛法智慧,但是這個羅刹王他要堅持他自己的,就跟我們一樣,我們實際上也見過過去佛,我們也聽過過去佛說法的,為什麽我們現在還輪回?因為你太堅固了,所以現在就要好好地修行。


    “世尊亦應爾,住彼寶嚴山,菩薩眾圍繞,演說清淨法。”世尊,您也應該像過去諸佛那樣繼續給我們開示,這就是眾生的那種可愛,因為我們肯定聽過過去佛的,您肯定您也能那樣,佛您繼續給我們開示吧。


    我等於今日, 及住楞伽眾,


    一心共欲聞, 離言自證法。


    我們都願意聽,人家都發心願意聽,所以我們一聽武則天那個開經偈“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實際上是個顛倒說法,你要仔細品這個不能品, “見”就是你已經認識到了,“聞”是什麽?熏習了,已經有見聞之力了,而且你已經接受了,已經去修行了,你怎麽發心才去解他的真實義?你應該去成就道義果報才行,所以前後是個顛倒,在家人隻能說解解義,我就說那是個在家人寫的吧?武則天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上求佛道的。


    看我們這個千百年來開經偈都是解義,發願成功,現在流行的佛法的趨勢都是給你解義,沒有說去成就修行的吧?很少說你按照這個方法去修行的,成就什麽樣的果報的。你去看吧市麵上都是解義,喔家夥解多少,因為發願就成真,都是解真實義。


    我們千萬別發這個願,你要發這個願解真實義就壞了。那時我在一個網站上把開經偈改了,喔家夥多少人罵我,因為他們都趨炎附勢,皇帝寫的你怎麽能改呢?而且經過多少高僧大德認可了的。


    人家高僧大德認可不認可你怎麽知道?反正我聽過第一個反對過的就是我師父反對過,“解什麽義呀,你要成佛才對”出家人你不成佛?你已經見聞受持了。關鍵有前麵一句頂著它來,沒見聞、沒受持,你解義,隻有解義了你才願意見聞受持。你已經見聞受持了就不要再解義了,多此一舉。


    所以我就給改了,“我今見聞得受持,願成如來無上道”,我們要把改過的推行天下。以後我們印的經書前麵都是那樣的。這是真真實實的發願,你光發願解義有啥用?


    你別跟這些羅刹眾似的,“一心共欲聞, 離言自證法”現在他才想著說,我們光聽說的道理,“言”是已經聽夠了,說的道理已經聽夠了,我們要聽如何去證明的方法,諸佛如何通過祂自己的方法去獲得證悟的這種法,我們願意聽這樣的,因為過去諸佛已經把該講的話講完了,我們都聽得差不多了。


    我念去來世, 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繞, 演說楞伽經。


    此入楞伽典, 昔佛所稱讚,


    願佛同往尊, 亦為眾開演。


    這個神通力不可思議。“我念去來世”憶念過去未來這些世界當中,“所有無量佛”有天眼通可以見得到無量諸佛菩薩都要演說《楞伽經》,《楞伽經》是什麽?《楞伽經》是三世諸佛的法典,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必須遵循的法典,這個了不得。


    那一天我們一說講《楞伽經》,老師父都感覺到特別的稀奇,首先告訴“《楞伽經》不好懂”。的確不好懂,五祖以前,達摩祖師都是曆代祖師用來證明自己修行的境界的一個標準,真理的標準。為什麽給你講出來這個?講出來的目的就是要你知道什麽叫修行成就,怎麽做就成就了,而且這就是拋開言論了,拋開戲論了,我們把那些所謂說法道理都一邊兒去了,直接就是從怎麽做開始,所以說這個叫“楞伽經”。


    “楞伽經”是什麽?不可攀登的意思。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稱讚”我們進入這個楞伽教典,過去諸佛是所稱讚的。


    “願佛同往尊,亦為眾開演”願釋迦牟尼佛您跟過去諸佛一樣,為大眾開演這個深奧的真理。


    請佛為哀湣, 無量夜叉眾,


    入彼寶嚴城, 說此妙法門。


    此妙楞伽城, 種種寶嚴飾,


    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


    此諸夜叉眾, 昔曾供養佛,


    修行離諸過,證知常明了。


    “請佛為哀湣,無量夜叉眾”佛祖慈悲啊,說法得有法諦相應呀,這個法不能去亂講的,因為因緣、法緣不合,諦緣不合,達不到效果,包括我們今天隻是講了個偈頌在這裏可以說一說,要真正講說實證教理的時候一定要升座入城去講的,不入城講沒有那個力量,這是肯定要有個相應。


    因為佛說法還去需要入“寶嚴城”,就是眾寶莊嚴的城,也可以講是眾寶莊嚴的地方,也可以講是羅刹王所住之地,“說此妙法門”。


    “此妙楞伽城”楞伽城非常美妙,美妙到什麽程度?“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人家都是種種諸寶莊嚴。什麽叫寶嚴飾?咱們去過故宮,故宮的牆也不行,故宮的牆也是磚瓦做的,人家那個牆都不是土石做的,是寶貝。我們樓上那屋裏頭全是經典,而且是佛的形象都在那裏,所以說這種地方才適合講說微妙之法,這是一個相應。


    “羅網悉珍寶”,羅網是莊嚴,就像咱們晚會裏頭掛的那些滴裏嘟嚕那一堆東西。


    “此諸夜叉眾,昔曾供養佛,修行離諸過”這些人都是過去發過菩提心修行的才能聽到這個經,我們也是這樣的,“證知常明了”佛祖您肯定知道這些,而且智慧也非常明了的


    夜叉男女等, 渴仰於大乘,


    自信摩訶衍, 亦樂令他祝


    惟願無上尊, 為諸羅刹眾,


    甕耳等眷屬, 往詣楞伽城。


    “夜叉男女等” 夜叉眾也是有男女的, “渴仰於大乘”對大乘法非常有渴仰之心,“自信摩訶衍”摩訶衍是大智慧行,依大智慧行的人,依大智慧行有什麽標誌呢?不但自利而且利他,這是真正的智慧行者,“亦樂令他住”。


    “甕耳等眷屬”是沒有聽明白的人,這一幫人有聽明白的還有沒有聽明白的。“往詣楞伽城”都到楞伽城去聽經。


    我於去來今, 勤供養諸佛,


    願聞自證法, 究竟大乘道。


    願佛哀湣我, 及諸夜叉眾,


    共諸佛子等, 入此楞伽城。


    “我於去來今”我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勤供養諸佛”他為什麽能聽到這個法?因為他過去、將來和現在,他都在供養無量諸佛,他非常勤懇地在供佛,所以說他就能聽到這個佛所證法,首先他是因種足了,因具足的表現就是“勤供養佛”。何為勤?就是要連續不斷的事相皈依。記住,獲得法理的前提是什麽?你在事相上要皈依的,首先從事相上你要去親近佛法的,事相就是我們要拜佛、要誦經、要頂禮、要燒香、要上花,種種這些佛事要做的,你這些做才會感召緣的成熟。


    何為緣的成熟?佛法真理的顯現,那就是緣的成熟,是你解脫緣的成熟。我們目的是讓我們自己的生命獲得解脫緣。但是這個緣的成熟,緣成熟以後你要接觸祂,因緣得聚會才能成就你的功德,因緣不聚會照樣沒有用。


    釋迦佛出世的時候,不一定都解脫的,隻是緣成熟的人,跟他有接觸,你才能被解脫的。我今天在這裏講楞伽經,你的因緣成熟了,說明你過去供養菩薩、供養佛的那種功德利益顯現,你今天才能聽得到,聽得到以後,你不要就聽到,完了。你要勤思維,要真正地經常去相續地思維,這樣才行,你才能夠把它變為自證之法。


    “願佛哀湣我,及諸夜叉眾,共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願佛慈湣我們這些人,共入此楞伽城。楞伽城表示什麽?法的緣起力,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想解脫必須先尋找法的緣起,要沒有法的緣起,我們這些沒有辦法解脫,緣起一定要具足。


    我宮殿婇女, 及以諸瓔珞,


    可愛無憂園, 願佛哀納受。


    我於佛菩薩, 無有不舍物,


    乃至身給侍, 惟願哀納受。


    我們能獲得解脫的其因所在是什麽?我們的一切都可以放下才行,我們有執著的時候就放不下,因為這個羅刹王為什麽獲得解脫呢?他那些宮殿呀婇女啊,包括他的瓔珞,瓔珞就是他的那些裝飾品,包括他的家園,都去供養佛去,“願佛哀納受”,不是跟咱們似的,某個大居士去廟裏去了,那覺得自己真是大居士,到廟裏橫著呐,人家羅刹王不是,人家羅刹王供養的是宮殿、婇女、瓔珞,包括他的家都供養佛,而且還求著佛,“哎呀,佛祖你接受吧。”


    所以說我們的心態真的是顛倒的,這就是閻浮提眾生,我們的心態還真不如個鬼來,實際上羅刹是鬼,那個鬼還知道求佛給我一個機會,你看咱們現在這些人呢?太可怕了,他倒成了什麽了?實際上現在這個叫法也不對,他進到廟裏他成施主了,他成了施舍給你的人了,搞顛倒了,實際上佛是大施主埃


    《法華經》上說,佛施給眾生的是無畏福德,我們都弄錯了,還不如鬼,那鬼王還知道求佛接受,而且你看人家不單單人家很有勇氣呀,發心很好,“我於佛菩薩,無有不舍物”我對於佛菩薩的恭敬,我什麽都能舍,人家有這樣的心,放下的心,人家才能怎麽樣?才可以獲得。


    “乃至身給侍, 惟願哀納受”包括我自己伺候你都行,羅刹王,那是鬼王,為什麽這麽說?隻有你這樣完完全全把你自有的東西看破、放下,你才能進入佛法的解脫,我們現在學佛不是,我們現在學佛是用佛法來堅固你的生活的,希望佛祖保佑我多發財,多造業。不是說為了息滅你的貪嗔癡,是為了增加堅固你的貪嗔癡,那你怎麽能夠成就解脫?你也聽不懂,你也聽不到,成佛解脫的法,你隻能聽到發財了怎麽樣那些東西呀,這一篇偈文很好的,我們要聽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伽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伽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