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第十一卷十善業道經趨向解脫的法門</strong>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非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這段經文講在十善的基礎上修三十七道品,還附帶講了一下止觀和方便。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學佛修行是為了解脫煩惱、解脫生死。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脫道,是成就解脫之因。但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不能離開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1、四念處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念處,指的是四念處。一個修行解脫道的人,要想出離三界,了脫生死,應該如何安住自己的念頭呢?佛陀臨涅槃時,告誡弟子們說,要依四念處而祝
1觀身不淨:我們凡人最執著的是什麽呢?是這個身體。人的一生,都在為身體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實,身體是非常不幹淨的,所謂“九孔常流不淨”,在我們身體上有九個窟窿,不管是上麵,還是下麵的,沒有一處流出來的是幹淨的。夏天一出汗,渾身散發出異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於假象,才會貪著此身體。我們要透視身體的實質,認識到它的不淨,才能減少貪著,所以要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受,是對環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樂受;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時候,是苦受;還有一種不苦不樂感覺。以佛法的智慧來透視,這三種感覺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苦;樂受怎麽也是苦呢?佛教把快樂叫做壞苦,就象我們吃好東西的時候覺得很快樂,但是吃多了,撐得肚子又脹又難受,嚴重的還要得胃病,這時就不是快樂了,而是變成痛苦了。就樂受的本質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當我們在感受快樂的當下,隻是出於某種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滿足取得內心的平衡,我們覺得快樂。快樂的實質是什麽?所謂的快樂,是人們某種欲望得到滿足後的一種快感。快樂並沒有一個實體,快樂是很無常的。所以無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動蕩的心態,不安的心態,正像一個人痛苦的時候固然睡不著覺,但在興奮的時候,同樣也睡不著覺。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要認識到我們的心念是無常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快樂不是永遠的快樂,痛苦也不是永遠的痛苦。心情好,不會永遠的好,心情壞也不會永遠地壞下去。心念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認識到心境的變化,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經常觀心無常,不要去執著於某一種感覺。
4觀法無我。我們要認識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沒有任何一種主宰的、不變的一種實體。
世人在接觸世界時,由於對宇宙、人生缺乏正確的理解,出現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看法。修解脫道的人,要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以智慧觀照宇宙、人生,時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而解脫無明、煩惱。
2、四正勤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奮,具有對治懈怠的意義。正勤,是合理正當的勤奮、精進、努力。世人成就一種事業都需要勤奮;學佛修行更需要勤奮。學佛者的精進方針是依四正勤:1已生惡令斷,即努力斷除已經生起的惡法。2未生惡令不生,努力使沒有生起的惡法不生,即嚴持律儀,慎守威儀,不令惡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過聞思經教,隨教入觀,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長,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長。依四正勤修行,能夠“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神足,是產生神通的基礎,也就是禪定。由修習禪定,才能引發神通。所以佛教以禪定為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禪定的四種因緣。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裏不認為絕對是壞的。欲望有三種:即善法欲、不善法欲、無記欲。像有人想幹壞事,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這就是善法欲了。無記欲就是一種中性的欲望,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那麽,修禪定,首先要有修禪定的意欲,有了對禪定的希求,才能修禪定。2勤,是努力,是精進。仔細了解禪定是怎麽回事,努力按經教所說或禪師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訓練心的專注,把心止在一處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觀,是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觀想無常、無我、不淨。由正思維而引發正念、正定。在十善業的基礎上修禪定,能“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使我們的身心經常保持在輕鬆、和諧、安樂的輕安狀態之中。
4、五根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非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五根是五種趨向解脫的增上力量。1信:對三寶、四諦的信仰,要“深信堅固”,不能有絲毫的懷疑。2精進:在正見、正信的指導下,生起正精進。“精勤非懈”是勇猛精進、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煩惱、習氣拉著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要把握好念頭,使念頭處於“常無迷妄”的狀況中。4定:由正念而引發正定。定,能使我們的心態寧靜、安祥、和諧,達到“寂然調順”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斷諸煩惱”。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種力量,它的內容跟五根是一樣的,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種強烈地摧毀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強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轉化為五種力量,它能夠降伏妄想、煩惱,而不為它所伏。所以經文說:“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6、七覺支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覺支,是成就智慧、覺悟聖道的因。共有七支,稱為七覺支。1念覺支:常念緣起、無常、無我,不隨妄念所轉。2擇法覺支:聞思經教,以正見如理思維,抉擇諸法。3精進覺支:依法修行,精進不懈。4喜覺支:從法的體驗中,得到法喜與禪悅。5輕安覺支:身心遠離粗重,進入寂靜、安祥的狀態。6定覺支:遠離昏沉、掉舉,治心一處。7舍覺支:心無偏頗,不取不舍,保持平衡。經文說“常善覺悟一切諸法”,就是通過這七個方麵的修行,能夠使我們開智慧,成就聖果,能夠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
7、八正道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要領,是趨向解脫的不二中道。我們從修學佛法開始到最終成佛,都離不開八正道,如果偏離了八正道,片麵地修某一個法門,這種修行就難以相應。八正道的內容是:1正見:如實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2正思惟:正確的思考麵對的一切人生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誌向。3正語:說真實語、利益語,不說虛妄語、損害語。4正業:保持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如法如律。5正命:遠離邪命,不做違反與國家法律和佛教戒律的事情。6正精進:依正見的指導下,在斷惡修善的過程中,勇猛精進。7正念:將念頭安住在佛法上,念緣起性空、念無常、念無我,念念保持正念,念念契入真實。8正定:由正念相續,從而引發正定。隻有通過八正道的修行,才能夠成就智慧。正如經文所說:“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8、止觀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止,是止心於一處。止能停息我們的妄心,止能降伏我們的煩惱。但是,要徹底解決煩惱,光是止還不能做到,還需要有觀。“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觀,是正觀、觀照。就是如實觀照宇宙人生的真實。有了這種正觀之後,能引發般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真實,徹底斷除人生的煩惱。
9、方便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在修學佛法中,我們想修行,度眾生,都需要有方便善巧,有了善巧方便,才能承辦一切。佛法所說的智慧,除了根本智以外,還有方便智;除了實智,還有權智。學佛修行不但要成就根本智,更需要有方便智,因為隻有“方便莊嚴故,速能成滿為無為樂”。也就是說,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離不開方便智。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非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這段經文講在十善的基礎上修三十七道品,還附帶講了一下止觀和方便。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學佛修行是為了解脫煩惱、解脫生死。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脫道,是成就解脫之因。但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不能離開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1、四念處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念處,指的是四念處。一個修行解脫道的人,要想出離三界,了脫生死,應該如何安住自己的念頭呢?佛陀臨涅槃時,告誡弟子們說,要依四念處而祝
1觀身不淨:我們凡人最執著的是什麽呢?是這個身體。人的一生,都在為身體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實,身體是非常不幹淨的,所謂“九孔常流不淨”,在我們身體上有九個窟窿,不管是上麵,還是下麵的,沒有一處流出來的是幹淨的。夏天一出汗,渾身散發出異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於假象,才會貪著此身體。我們要透視身體的實質,認識到它的不淨,才能減少貪著,所以要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受,是對環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樂受;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時候,是苦受;還有一種不苦不樂感覺。以佛法的智慧來透視,這三種感覺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苦;樂受怎麽也是苦呢?佛教把快樂叫做壞苦,就象我們吃好東西的時候覺得很快樂,但是吃多了,撐得肚子又脹又難受,嚴重的還要得胃病,這時就不是快樂了,而是變成痛苦了。就樂受的本質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當我們在感受快樂的當下,隻是出於某種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滿足取得內心的平衡,我們覺得快樂。快樂的實質是什麽?所謂的快樂,是人們某種欲望得到滿足後的一種快感。快樂並沒有一個實體,快樂是很無常的。所以無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動蕩的心態,不安的心態,正像一個人痛苦的時候固然睡不著覺,但在興奮的時候,同樣也睡不著覺。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要認識到我們的心念是無常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快樂不是永遠的快樂,痛苦也不是永遠的痛苦。心情好,不會永遠的好,心情壞也不會永遠地壞下去。心念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認識到心境的變化,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經常觀心無常,不要去執著於某一種感覺。
4觀法無我。我們要認識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沒有任何一種主宰的、不變的一種實體。
世人在接觸世界時,由於對宇宙、人生缺乏正確的理解,出現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看法。修解脫道的人,要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以智慧觀照宇宙、人生,時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而解脫無明、煩惱。
2、四正勤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奮,具有對治懈怠的意義。正勤,是合理正當的勤奮、精進、努力。世人成就一種事業都需要勤奮;學佛修行更需要勤奮。學佛者的精進方針是依四正勤:1已生惡令斷,即努力斷除已經生起的惡法。2未生惡令不生,努力使沒有生起的惡法不生,即嚴持律儀,慎守威儀,不令惡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過聞思經教,隨教入觀,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長,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長。依四正勤修行,能夠“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神足,是產生神通的基礎,也就是禪定。由修習禪定,才能引發神通。所以佛教以禪定為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禪定的四種因緣。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裏不認為絕對是壞的。欲望有三種:即善法欲、不善法欲、無記欲。像有人想幹壞事,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這就是善法欲了。無記欲就是一種中性的欲望,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那麽,修禪定,首先要有修禪定的意欲,有了對禪定的希求,才能修禪定。2勤,是努力,是精進。仔細了解禪定是怎麽回事,努力按經教所說或禪師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訓練心的專注,把心止在一處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觀,是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觀想無常、無我、不淨。由正思維而引發正念、正定。在十善業的基礎上修禪定,能“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使我們的身心經常保持在輕鬆、和諧、安樂的輕安狀態之中。
4、五根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非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五根是五種趨向解脫的增上力量。1信:對三寶、四諦的信仰,要“深信堅固”,不能有絲毫的懷疑。2精進:在正見、正信的指導下,生起正精進。“精勤非懈”是勇猛精進、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煩惱、習氣拉著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要把握好念頭,使念頭處於“常無迷妄”的狀況中。4定:由正念而引發正定。定,能使我們的心態寧靜、安祥、和諧,達到“寂然調順”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斷諸煩惱”。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種力量,它的內容跟五根是一樣的,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種強烈地摧毀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強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轉化為五種力量,它能夠降伏妄想、煩惱,而不為它所伏。所以經文說:“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6、七覺支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覺支,是成就智慧、覺悟聖道的因。共有七支,稱為七覺支。1念覺支:常念緣起、無常、無我,不隨妄念所轉。2擇法覺支:聞思經教,以正見如理思維,抉擇諸法。3精進覺支:依法修行,精進不懈。4喜覺支:從法的體驗中,得到法喜與禪悅。5輕安覺支:身心遠離粗重,進入寂靜、安祥的狀態。6定覺支:遠離昏沉、掉舉,治心一處。7舍覺支:心無偏頗,不取不舍,保持平衡。經文說“常善覺悟一切諸法”,就是通過這七個方麵的修行,能夠使我們開智慧,成就聖果,能夠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
7、八正道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要領,是趨向解脫的不二中道。我們從修學佛法開始到最終成佛,都離不開八正道,如果偏離了八正道,片麵地修某一個法門,這種修行就難以相應。八正道的內容是:1正見:如實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2正思惟:正確的思考麵對的一切人生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誌向。3正語:說真實語、利益語,不說虛妄語、損害語。4正業:保持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如法如律。5正命:遠離邪命,不做違反與國家法律和佛教戒律的事情。6正精進:依正見的指導下,在斷惡修善的過程中,勇猛精進。7正念:將念頭安住在佛法上,念緣起性空、念無常、念無我,念念保持正念,念念契入真實。8正定:由正念相續,從而引發正定。隻有通過八正道的修行,才能夠成就智慧。正如經文所說:“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8、止觀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止,是止心於一處。止能停息我們的妄心,止能降伏我們的煩惱。但是,要徹底解決煩惱,光是止還不能做到,還需要有觀。“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觀,是正觀、觀照。就是如實觀照宇宙人生的真實。有了這種正觀之後,能引發般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真實,徹底斷除人生的煩惱。
9、方便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在修學佛法中,我們想修行,度眾生,都需要有方便善巧,有了善巧方便,才能承辦一切。佛法所說的智慧,除了根本智以外,還有方便智;除了實智,還有權智。學佛修行不但要成就根本智,更需要有方便智,因為隻有“方便莊嚴故,速能成滿為無為樂”。也就是說,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離不開方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