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三卷十善業道經誰是創世者</strong>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段經文解答誰是創世者。古往今來的宗教、哲學都非常關心世界是誰創造的?世界是怎麽來的?人間的吉凶禍福又是誰決定的?人類對諸如此類問題的答案,起初歸結到神,認為是由神決定的。最早的是多神論,認為世上有很多的神,象風神、雨神、太陽神等,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由神決定,都是神在控製。接著,多神論發展成二神論,認為世間有兩類神:一是善神,二是惡神。善神決定人間的善事,惡神決定人間的惡事。再接著,二神論發展成一神論。一神論是目前信仰最多的一神教,像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的婆羅門教。當我們翻開基督教的《聖經》,就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了萬物。伊斯蘭教也認為,世界萬物是主安拉在幾天之內創造出來的。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為世界由大梵天在幾天內創造的,大梵天用不同的部位,創造出了不同等級的人。其實,這種觀念中國也有,像盤古開天地的傳說,盤古就是一個神話人物,說他創造了天地。這都是有神論的主張。無神論者則認為:世界不是由天神決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像中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有名的無神論者範縝先生就是這樣主張的。他寫過一篇《神滅論》的文章,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神,人死如燈滅。至於人生的命運、吉凶禍福,基本上都是偶然的。當時,佛教在南朝非常盛行,人們把佛教歸納為有神論的範疇,所以佛教徒與無神論者展開了一場辯論。當時有一位叫蕭子良的人把範縝找去,質問範縝說:你不相信因果報應,那麽,人為什麽會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呢?範縝回答說:人生就如同樹上的花朵一樣,雖然一起開放,但隨風吹落,有的花被吹到廳堂上、漂亮的座墊上;有的花卻被吹落到糞坑裏、草地上。殿下您就象飄落在廳堂上、漂亮座墊上的花;我則是掉在糞坑裏的花。範縝把人生看成是一陣風吹著的花瓣,沒有什麽力量在決定著,完全是偶然的。另外,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中,唯物論者以為有不變的基本物質元素,為萬物生起的始基,主張由物質派生出意識;唯心論者以為有不變的基本精神元素,為萬物生起的始基,主張由精神派生物質。


    佛法,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更不讚同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的主張。這段經文基本上反映了佛法對誰是創世者的答案。“爾時世尊告龍王言”,這裏正式進入經的內容了。“爾時”,是那個時候。“世尊告龍王言”,“告”,是告訴。這裏有八千大比丘,三萬二千大菩薩眾,為什麽佛陀隻對龍王,不對別人說法呢?不是的,佛陀說每一部經典都有一個當機者。有的經典以舍利弗為當機者,有的經典以須菩提為當機者。現在我們學習的這部經典,以龍王為當機者。所以,雖然是對龍王說的,但也是對大家說的。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一切眾生,這個範圍很廣,眾生的概念用現在的話來說,包括人和一切動物。“眾生”是五蘊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眾生,在佛經中,又稱為有情。情,是情識,即有感覺的、有情緒的、有思維的稱為有情。反之,不能思維的、沒有情緒的、沒有感覺的稱為無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為兩類: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有情,是眾生另外的一種稱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心想,是心裏的想法,包括思維、念頭。眾生因為思維的方式不一樣,念頭千差萬別,“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世界的差別根源是什麽?誰決定世界的差別呢?在佛法看來,它既不是神決定的,也不是別的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決於眾生的心念差別。在二時課誦中,引用了一首《華嚴經》中非常著名的偈子,闡明了這種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明成佛、菩薩、羅漢、緣覺乃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是取決於有情的心念差別。那麽,可以這麽說,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是由於心念的差別。平常有這樣一句話:人心如麵。每個人的麵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在《阿含經》裏說,“心種種故,色種種”,因為心有種種的差別,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差別。


    再從人類社會來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很大。原因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思維方式又取決於觀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學佛,有的人不學佛。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裏呢?因為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法感興趣,有的人對佛法不感興趣。同樣,在信仰的範圍內,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蘭教。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每個人的“心想異故”,思維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同樣在沒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裏邊,各種人選擇的職業不同,有的人喜歡做生意,有的人喜歡從政,有的人喜歡學術研究,有的人喜歡教學。為什麽會有這許多差別呢?理由還是“心想異故”。所以,世界的差別,是根源於人類心念的差別。


    從心念的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需要有業的力量。業,是行為。人們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人們的行為也不一樣。有情的行為,佛教把它區分為三種:善的行為、惡的行為、無記的行為。一種行為產生了以後,不是結束,不是什麽都沒有了。當行為發生了之後,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思維裏邊,保存到意識中,人的生命在延續過程中積累下許多的經驗。所以,一個人當他活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人生經驗就很豐富了。生命是無盡延續的,除了今生今世,還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許多經驗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這些經驗又會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業力。


    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定業和不定業


    業受不受報,有兩種情況,即定業和不定業。有一種業是固定的,將來一定要受報的,稱為定業。還有一種業是否要受報,或者報輕報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業。判斷定業和不定業,可以通過兩種情況:一是看你造業的行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就屬於定業。反之,無意造的業力,譬如無意踩了一個蟲,無意傷害了別人,雖然也造下了業,但這種業力是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還有一種情況,當我們造了業之後,假若懺悔了,即使是定業,也會變成不定業。相反,假若沒有懺悔的話,那就是定業了。這是根據懺悔和不懺悔來區分的。所以,佛教提倡懺悔法門,它能消除業障。一個人造了業之後,隻有通過懺悔,就像幹了對不起他人的事,隻要去道歉、賠不是,人家或許會原諒的。假如原諒,業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諒,或者你也不去求懺悔,甚至還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鳴得意,對方就會加深對你的仇視,將來得到的報應就更重了,所以通過懺悔,可以消除業力。


    2.共業和不共業


    佛教又把業分為共業和不共業。共業和不共業,主要是根據它的結果來說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環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蘇州,一樣的天時,一樣的空氣汙染,刮台風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的遭殃,這就是共業。至於不共業,是個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個人身體的美醜、強弱,居住的條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這些都屬於不共業。共業取決於共同的行為,或者叫相似的行為,或是利益相關的行為。譬如同在殺豬場工作,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殺豬,有的人殺豬,有的人是財會人員,財會人員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為,認為殺豬的罪業,肯定與他沒有關係。其實,他也有一份。為什麽呢?因為,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動,但每月開工資的時候,他也照樣拿一份。那麽,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要承擔一份。所以,他隻要參與了殺豬場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將來感受業力的時候,他是逃脫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鴨館或燒雞店工作,他也可能沒有直接參與烤鴨燒雞的具體工作,但由於他參與了烤鴨店或燒雞店的工作,在領工資發獎金時他也得到一份,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說,你參加了一個詐騙集團,雖然你沒有直接參與詐騙活動,但是詐騙集團也給你了一份利益,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你照樣有一份。這些都屬於共業。不共業,是自己造的,跟別人沒有關係的行為。所以,業力有共業和不共業,由共同的業力招感共同的果報,由不同的業力招感個別的果報。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譬如說交通混亂,喧鬧不堪,社會不安定,這都是共業的結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觸,覺得澳洲的自然環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台風光顧,整個國家都處於風調雨順中。澳洲的社會環境為什麽搞得這麽好呢?後來我發現,澳洲人對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動物)有一顆真誠的愛護心,他們不會去傷害動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饋給澳洲人的環境是安靜、平穩。反之,我們不懂得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一天到晚,一會兒在這裏開發,一會兒又在那裏開發,結果會怎麽樣呢?把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給破壞了,把森林給破壞了。所以今天這裏發大水,明天那裏刮台風。


    3.引業和滿業


    業力又分為引業和滿業。什麽叫引業和滿業呢?根據業力招感的果報有總報和別報,引業招感的是總報。在有情生命的延續過程中,生到天上、人間,或下地獄、做畜生,是由引業決定的。引業牽引我們去投胎,就象火箭推動衛星上天一樣。大家知道,衛星上天,必須要有火箭,假如沒有火箭,衛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樣,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業的推動,假若沒有業力,生死也就結束了。在《唯識三十論》裏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複生餘異熟”,前麵的業力結束了,新的業力又產生了;新的業力結束了,更新的業力又產生,業力無盡,生死無窮。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業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隻要有業力,就有生死。


    滿業,作為有情生命來講,同樣是人,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貴;有的人長得莊嚴,有的人長得很醜陋;有的人處境好,有的人處境不好。這就是說,人與人相比是千差萬別的,這是因為滿業的關係。滿業,決定有情命運的差別。


    有情造了業力,並非馬上就能招感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現世就能招感報應,叫現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來生才能受報,叫生報;還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無窮無盡的生,乃至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受報,叫後報;前麵講的有一種不定業,它招感的報應沒有一定的時間,就叫不定報。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重要的因素是因緣。有情造了業力,就象播下的種子。種子要等待因緣,等待水份、陽光、泥土等條件充足,才能發芽、紮根、長苗、開花、結果。


    同樣,有情造了業力之後,它也需要等待因緣的充足,業力才能招感果報。因緣什麽時候成熟,卻沒有一定的時間。有的可能馬上成熟了,馬上就招感果報。像一個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現報。而有的人犯罪後,可能公安局一時抓不到他,過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後才招感果報。還有些人做了案之後,公安部門根本就發現不了,這一生沒有招感果報,他覺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羨慕他。於是,有的人就會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去幹壞事,認為某某人作案沒有被公安局破獲,他也跟著去作案。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雖然今生報不了,但來生來世總會招感果報的。“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我們造下了善業或惡業,它總會招感果報的,隻是受報時間的早晚問題。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由於每個人“造業亦異”,所以才有了“諸趣輪轉”。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五趣構成了生命處境和狀況的五種類型。在五種類型裏,天道的眾生要比人道的福報大一些,處境在五趣裏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叫三惡道,生活條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獄道的生活處境是最差的。天道、人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叫五趣。那麽,五道的差別取決於什麽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異故”。因為眾生的心想不一樣,幹出了種種善惡業,所以才有“諸趣輪轉”。有情的生死輪回主要根源於心念。這樣看來,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張心造萬物。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學上講的唯心論呢?不是的。西方哲學唯心論學派所說的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作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變的內涵,是神的代名詞。而佛法所講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學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不從他物所生;佛教說心是緣起的。在《成唯識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總之,佛教認為:心的存在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心與物是相互依賴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說的唯心,與西方哲學上的唯心論是不一樣的。“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佛陀現在提醒龍王,就叫一聲龍王的名字,告訴他,“汝見此會”。什麽叫“此會”?是佛陀當時說法的法會。就像這次西園寺講經,當然,佛陀的說法場麵比我們壯觀多了!有八千大比丘,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而我們現在隻有幾百人。參加這次講經法會的聽眾,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之外,還有大海中的“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因為佛陀是在龍宮說法,所以提醒龍王說,你看這次法會,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以外,還有魚、蝦、螃蟹、烏龜、鯊魚、鯨魚等眾生都來聽佛陀說法。在鹹海中有種種眾生,形色種類千差萬別,從最高級的生命佛陀,下來是大菩薩、大比丘,到比較低級的生命龍王,都在這次法會上。龍王雖然神通廣大,但它屬於畜生道。龍王在畜生道裏生命層次是比較高的,再下來是魚、蝦之類,真是千差萬別。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所有的這一切,都根源於眾生的心,首先“心想異故”。因為有情的念頭,思維方式不一樣,造下了善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報。有情造業的渠道主要有三個方麵:身業、語業、意業(即行為、語言、思想)。對一般人來說,表達出來,能直接傷害到別人的主要是身業、語業。比如說你罵別人,對方聽了會難過。你幫別人做事,對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業就不然,你討厭別人,恨不得把他殺掉,但你見了人家滿臉堆笑,他卻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認為你對他很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業就可以直接殺人了。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經過訓練的,和一般人不一樣。不要說那些高僧大德,古代修行有成就的仙人,或社會上那些練氣功的人,有的人練得特別好,練出了特異功能,可以用意念把樹枝折斷。


    在《唯識二十論》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仙人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把國王的城市給毀了。這個仙人靠什麽力量呢?靠意念,用他的意念下了一場冰雹,結果整個城市給毀滅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意念具有傷害的力量,一個修行人不可以隨意起心動念去傷害別人。“意業所致”,眾生的身、語、意業都能產生行為,都能造善和不善的業力。由此可見,世界的差別,是因為心念的差別。心念的差別,又導致了行為的差別。有情行為的差別,又導致了世界的差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善業道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十善業道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