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22集</strong>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內典研學要領》第一段:
【甲、古雲:成佛法華,開慧楞嚴。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啟悟,必真破迷關,始肯放下,然後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圓成道果,複何疑焉,是為鑽研群經之目的也。】
頭一段說明我們研究經教的目的在哪裏,目的就是為成無上道。而成無上道,決定要求生淨土。為什麽?求生淨土,成無上道時間縮短。如果不求生淨土,要成無上道,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從圓教初住菩薩修到法雲地,諸位要記住,法雲地就是十地菩薩,等覺還不算,到法雲地需要修行三個阿僧祇劫,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一個阿僧祇劫,完成三賢位,十注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們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淨土,你在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以前,那個時間都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初住到法雲地。可是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就大幅度的縮短,所以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要認識清楚。不求淨土,實在講,沒有福報,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沒有這個意願。這我們要認識清楚,為什麽《華嚴經》上文殊、普賢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一定要知道。
這個法門難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它法門比較起來易修,我們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大家都知道的,淨土的「三資糧」,三個條件:信、願、行。「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麵講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的信心為什麽不具足?因為我們迷關沒破;我們在迷,沒有覺悟,難在此地。要怎麽樣才能破迷關?一定要開智慧。我們的智慧為什麽不能開?這當中有障礙,就是「業障」。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這個是業障:「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是裏麵的、內部的;外麵,「五欲六塵、名聞利養」。
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相應不相應?如果跟這個東西相應,念佛都不能夠往生。它障礙你,障礙你開悟,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淘汰幹淨,我們障礙就除掉了,智慧就現前了。展開大乘經卷,這裏頭微妙的義理,你才能夠看得出來。同樣是這個經典,同樣是這些文字,為什麽展卷別人能夠看到許多意思,我們為什麽看不到?看不到,就是這上麵障住了。業障淺,智慧就增長一點,就能多看到一點。所以自己功夫有沒有進步,不要問別人,自己每天展開經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讀這一卷經,是不是又多懂一點意思,那你就有進步了。如果展開經卷,今天跟昨天一樣,那你就是完全沒有進步。所謂的進步,「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真正進步,不是別的,希望同修在這上麵留意。
『成佛法華,開慧楞嚴』,這兩句話怎麽講?為什麽說《法華經》是成佛的?學教的同修應該知道,世尊早期為大家講經說法,確實他老人家有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這種人不能成佛。在《法華經》開權顯實,佛說了真話,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說「成佛的法華」。在《法華》教義裏頭,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隻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麽時候成佛?什麽時候回頭,「回頭是岸」。你今天回頭,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頭,明天作佛。什麽時候作佛?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要問自己。從哪裏回頭?我剛才講的,從自私自利回頭,從貪瞋癡慢回頭,從五欲六塵回頭,從名聞利養回頭,回頭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後你了解大乘的法門,淨宗第一殊勝,死心塌地念佛,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這是講修行的態度。
【乙、「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
這話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大智度論》上說過。
【是以古人萬裏從師,不憚勞苦。良以不遇真匠,發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識,必須有真善知識教誨,我們才有覺悟的機會。
【然明師良友難遇,必竭誠懺除業障,蕩盡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種煩惱習氣業障。
【專心真淨,得為法器,而後以真心感求,則必有應之者焉。】
感應道交,真誠心能感。我們的心是虛偽的,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我們追求這些名聞利養,這種心是輪回心,與佛菩薩不能感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什麽樣的心跟佛菩薩能感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慈悲心,與佛菩薩念念感應道交。
【故學人當發心至誠恭敬懇切,絕利養。】
名聞利養要斷絕!有這種心,還貪名聞利養,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你也成不了道,業障太重了。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害死人!但是信徒們見到法師都發心供養,求福。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他的福田?如果不能做他的福田,自己不是福田,那就是古人講的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今天接受人家多少供養,你將來統統要奉還的;消化不掉,要奉還的。你真正成就道業了,你是福田,他的供養是種福了。
信徒供養,我們能不能享受?決定不能享受。為什麽?享受就墮落了,你的煩惱就起來了,貪瞋癡慢就起來了。信徒供養,一分一厘都不可以享受。我們接受過來,怎麽處理?供眾,要懂這個道理。真正替他修福,他是叫我們幫助他修福的。這些錢應當要做社會福利事業,幫他修福。
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示範,近代虛雲老和尚接受四眾弟子的供養,他沒有享受。他穿的衣服,每一張照片都是補丁補了好多個,他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決定沒有說是到哪裏去吃一頓好的飯菜,沒有過。錢到哪裏去了?他老人家蓋廟,修廟、蓋廟,一生做得很多。這個廟修好了之後、蓋好了之後,不是自己去祝看看有德行,真正修行的人,請他們來住持,就讓給他們,自己就走了,一分一毫也不帶。「建寺安僧」,供養出家人,這是我們一個模範,為常住,為大家。
其次,有更了不起的人,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生活,跟虛老和尚一樣,他的供養多,不亞於虛雲老和尚,全部拿去印經了。他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十方的供養都做為弘化社印經弘法的基金。你們看看,他有一本小冊子《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他特別從印經的款項裏麵撥出三千大洋賑災,這我們看到了。所以我一生學佛,我走印光大師的路子,十方供養全部做為印經布施。現在做錄像帶、錄音帶、vcd,做這些東西。我們自己的生活非常儉樸,愈簡單愈好。
今天我們的常住,說實在話,在生活上非常豐盛,我們要知道。我不在這兒吃飯,平常自己吃飯兩個菜。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先生訪問居士林的時候,我們在一起吃飯。他看到我們擺的十幾道菜,非常驚訝,他說:「我每天吃飯才五個菜,你們十幾道菜9一點都不假。黃老先生今年八十多歲,身體很健康,很健談。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
我很喜歡古晉的山上。我住在古晉山上那幾天,有些同學跟我一道吃的。我每天吃飯吃一盤生菜,他們菜是自己種的,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每一餐一大盤生菜,什麽佐料都不需要。愈是簡單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點都不錯。所以,名聞利養要離,不離這個,沒辦法,佛菩薩都沒有法子幫助你。
【戒怠慢】
「倒是懈耽懶惰,「慢」是傲慢。一個懈耽傲慢的人,不可能有成就。儒家經書裏頭都說:「滿招損,謙受益。」要學謙虛,要勤奮。你看孔老夫子,「夫子入太廟,每事問。」「每事問」是什麽?處處向人請教,成就他的學問。我們是在初學,如果有傲慢,就障礙我們自己的進步。
【除成見】
「成見」是什麽?先入為主。這一點在教學裏麵,善知識非常重視。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的時候,我跟你們說過,他叫我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裏,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在他家裏。什麽原因?我沒有成見。我非常愛好哲學,但是沒有學過,真是一張白紙一樣。如果你曾經學過,你讀過很多哲學的書,聽過很多人講解,他不教你了。頂多說:「什麽時候我在學校上課,你去旁聽。」為什麽?因為你有成見,要把你這個成見消除,不是容易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那隻有不教了。
古人講,學生求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師要找一個傳法的學生更難,非常不容易。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時候,我才不過是兩個老師;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的,佛學跟章嘉大師學的,總共才學了四年。這是什麽?很淺,時日並不長。李老師見麵,還要我完全放棄:「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你要想跟我學,從頭學起。你以前學的那個,提都不要提。」這個樣子才收為學生。如果聽到李老師講這個,「從前方先生怎麽講的…,章嘉大師怎麽講的…」,他哪有那麽多時間來跟你辯論?不教你了。這叫「師承」,這叫「學一家之言」,老師決定負責任教導你。你要是有成見,老師絕對不負責任,絕對不教你,你隨堂聽課就是了。講經說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來聽課,但是絕對不會教你,成見害人!
所以學的東西愈多,頭腦愈複雜,智慧愈不容易開。為什麽?你的清淨心得不到。諸位要知道,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煩惱心起作用就是罪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造罪業!所以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心地要真誠懇切,要斷利養,要戒除怠慢、成見。
【如是敬佛尊法事師親友,方獲感通。須知誠敬為佛門之秘鑰,此印祖屢以告誡學人者也。】
印光大師《文鈔》裏頭多次教導別人,怎樣入佛門?誠敬;至誠恭敬,你才能得到佛法。
【予學佛十有五載,始深體會誠言秘要,斯為研經修道之必具態度也。】
我對這點很強調,我們的道業能不能成就,我們的經能不能學好、能不能講好,十分之九決定在態度,方法不過十分之一而已。有良好的態度,不懂方法,講得也頭頭是道,也都沒有過失。我為什麽寫了方法?當年這篇文字是天乙法師啟請的,她問的是方法,問我講經的方法。所以我一開端先告訴她,態度比方法更重要。
李老師在台中開班,他開班的時間隻有兩年,一星期上一次課。因為學生都是在家人,都是有自己工作的,每一個星期用一天的時間來求學,所以兩年合起來時間不超過一百天。他教的學生,那個時候我們同學二十多人,真正算有成就的隻有三個人,另外兩位在家居士,年齡跟我都差不多。什麽原因?關鍵就是「絕利養、戒怠慢、除成見」;你有這些東西,你跟著老師怎麽學,也很難有成就,都被時間淘汰掉了。所以諸位真正要想成就,必須要具備修學的良好態度,佛家稱之為「法器」。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內典研學要領》第一段:
【甲、古雲:成佛法華,開慧楞嚴。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啟悟,必真破迷關,始肯放下,然後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圓成道果,複何疑焉,是為鑽研群經之目的也。】
頭一段說明我們研究經教的目的在哪裏,目的就是為成無上道。而成無上道,決定要求生淨土。為什麽?求生淨土,成無上道時間縮短。如果不求生淨土,要成無上道,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從圓教初住菩薩修到法雲地,諸位要記住,法雲地就是十地菩薩,等覺還不算,到法雲地需要修行三個阿僧祇劫,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一個阿僧祇劫,完成三賢位,十注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們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淨土,你在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以前,那個時間都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初住到法雲地。可是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就大幅度的縮短,所以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要認識清楚。不求淨土,實在講,沒有福報,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沒有這個意願。這我們要認識清楚,為什麽《華嚴經》上文殊、普賢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一定要知道。
這個法門難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它法門比較起來易修,我們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大家都知道的,淨土的「三資糧」,三個條件:信、願、行。「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麵講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的信心為什麽不具足?因為我們迷關沒破;我們在迷,沒有覺悟,難在此地。要怎麽樣才能破迷關?一定要開智慧。我們的智慧為什麽不能開?這當中有障礙,就是「業障」。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這個是業障:「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是裏麵的、內部的;外麵,「五欲六塵、名聞利養」。
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相應不相應?如果跟這個東西相應,念佛都不能夠往生。它障礙你,障礙你開悟,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淘汰幹淨,我們障礙就除掉了,智慧就現前了。展開大乘經卷,這裏頭微妙的義理,你才能夠看得出來。同樣是這個經典,同樣是這些文字,為什麽展卷別人能夠看到許多意思,我們為什麽看不到?看不到,就是這上麵障住了。業障淺,智慧就增長一點,就能多看到一點。所以自己功夫有沒有進步,不要問別人,自己每天展開經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讀這一卷經,是不是又多懂一點意思,那你就有進步了。如果展開經卷,今天跟昨天一樣,那你就是完全沒有進步。所謂的進步,「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真正進步,不是別的,希望同修在這上麵留意。
『成佛法華,開慧楞嚴』,這兩句話怎麽講?為什麽說《法華經》是成佛的?學教的同修應該知道,世尊早期為大家講經說法,確實他老人家有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這種人不能成佛。在《法華經》開權顯實,佛說了真話,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說「成佛的法華」。在《法華》教義裏頭,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隻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麽時候成佛?什麽時候回頭,「回頭是岸」。你今天回頭,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頭,明天作佛。什麽時候作佛?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要問自己。從哪裏回頭?我剛才講的,從自私自利回頭,從貪瞋癡慢回頭,從五欲六塵回頭,從名聞利養回頭,回頭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後你了解大乘的法門,淨宗第一殊勝,死心塌地念佛,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這是講修行的態度。
【乙、「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
這話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大智度論》上說過。
【是以古人萬裏從師,不憚勞苦。良以不遇真匠,發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識,必須有真善知識教誨,我們才有覺悟的機會。
【然明師良友難遇,必竭誠懺除業障,蕩盡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種煩惱習氣業障。
【專心真淨,得為法器,而後以真心感求,則必有應之者焉。】
感應道交,真誠心能感。我們的心是虛偽的,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我們追求這些名聞利養,這種心是輪回心,與佛菩薩不能感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什麽樣的心跟佛菩薩能感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慈悲心,與佛菩薩念念感應道交。
【故學人當發心至誠恭敬懇切,絕利養。】
名聞利養要斷絕!有這種心,還貪名聞利養,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你也成不了道,業障太重了。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害死人!但是信徒們見到法師都發心供養,求福。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他的福田?如果不能做他的福田,自己不是福田,那就是古人講的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今天接受人家多少供養,你將來統統要奉還的;消化不掉,要奉還的。你真正成就道業了,你是福田,他的供養是種福了。
信徒供養,我們能不能享受?決定不能享受。為什麽?享受就墮落了,你的煩惱就起來了,貪瞋癡慢就起來了。信徒供養,一分一厘都不可以享受。我們接受過來,怎麽處理?供眾,要懂這個道理。真正替他修福,他是叫我們幫助他修福的。這些錢應當要做社會福利事業,幫他修福。
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示範,近代虛雲老和尚接受四眾弟子的供養,他沒有享受。他穿的衣服,每一張照片都是補丁補了好多個,他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決定沒有說是到哪裏去吃一頓好的飯菜,沒有過。錢到哪裏去了?他老人家蓋廟,修廟、蓋廟,一生做得很多。這個廟修好了之後、蓋好了之後,不是自己去祝看看有德行,真正修行的人,請他們來住持,就讓給他們,自己就走了,一分一毫也不帶。「建寺安僧」,供養出家人,這是我們一個模範,為常住,為大家。
其次,有更了不起的人,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生活,跟虛老和尚一樣,他的供養多,不亞於虛雲老和尚,全部拿去印經了。他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十方的供養都做為弘化社印經弘法的基金。你們看看,他有一本小冊子《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他特別從印經的款項裏麵撥出三千大洋賑災,這我們看到了。所以我一生學佛,我走印光大師的路子,十方供養全部做為印經布施。現在做錄像帶、錄音帶、vcd,做這些東西。我們自己的生活非常儉樸,愈簡單愈好。
今天我們的常住,說實在話,在生活上非常豐盛,我們要知道。我不在這兒吃飯,平常自己吃飯兩個菜。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先生訪問居士林的時候,我們在一起吃飯。他看到我們擺的十幾道菜,非常驚訝,他說:「我每天吃飯才五個菜,你們十幾道菜9一點都不假。黃老先生今年八十多歲,身體很健康,很健談。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
我很喜歡古晉的山上。我住在古晉山上那幾天,有些同學跟我一道吃的。我每天吃飯吃一盤生菜,他們菜是自己種的,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每一餐一大盤生菜,什麽佐料都不需要。愈是簡單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點都不錯。所以,名聞利養要離,不離這個,沒辦法,佛菩薩都沒有法子幫助你。
【戒怠慢】
「倒是懈耽懶惰,「慢」是傲慢。一個懈耽傲慢的人,不可能有成就。儒家經書裏頭都說:「滿招損,謙受益。」要學謙虛,要勤奮。你看孔老夫子,「夫子入太廟,每事問。」「每事問」是什麽?處處向人請教,成就他的學問。我們是在初學,如果有傲慢,就障礙我們自己的進步。
【除成見】
「成見」是什麽?先入為主。這一點在教學裏麵,善知識非常重視。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的時候,我跟你們說過,他叫我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裏,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在他家裏。什麽原因?我沒有成見。我非常愛好哲學,但是沒有學過,真是一張白紙一樣。如果你曾經學過,你讀過很多哲學的書,聽過很多人講解,他不教你了。頂多說:「什麽時候我在學校上課,你去旁聽。」為什麽?因為你有成見,要把你這個成見消除,不是容易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那隻有不教了。
古人講,學生求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師要找一個傳法的學生更難,非常不容易。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時候,我才不過是兩個老師;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的,佛學跟章嘉大師學的,總共才學了四年。這是什麽?很淺,時日並不長。李老師見麵,還要我完全放棄:「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你要想跟我學,從頭學起。你以前學的那個,提都不要提。」這個樣子才收為學生。如果聽到李老師講這個,「從前方先生怎麽講的…,章嘉大師怎麽講的…」,他哪有那麽多時間來跟你辯論?不教你了。這叫「師承」,這叫「學一家之言」,老師決定負責任教導你。你要是有成見,老師絕對不負責任,絕對不教你,你隨堂聽課就是了。講經說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來聽課,但是絕對不會教你,成見害人!
所以學的東西愈多,頭腦愈複雜,智慧愈不容易開。為什麽?你的清淨心得不到。諸位要知道,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煩惱心起作用就是罪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造罪業!所以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心地要真誠懇切,要斷利養,要戒除怠慢、成見。
【如是敬佛尊法事師親友,方獲感通。須知誠敬為佛門之秘鑰,此印祖屢以告誡學人者也。】
印光大師《文鈔》裏頭多次教導別人,怎樣入佛門?誠敬;至誠恭敬,你才能得到佛法。
【予學佛十有五載,始深體會誠言秘要,斯為研經修道之必具態度也。】
我對這點很強調,我們的道業能不能成就,我們的經能不能學好、能不能講好,十分之九決定在態度,方法不過十分之一而已。有良好的態度,不懂方法,講得也頭頭是道,也都沒有過失。我為什麽寫了方法?當年這篇文字是天乙法師啟請的,她問的是方法,問我講經的方法。所以我一開端先告訴她,態度比方法更重要。
李老師在台中開班,他開班的時間隻有兩年,一星期上一次課。因為學生都是在家人,都是有自己工作的,每一個星期用一天的時間來求學,所以兩年合起來時間不超過一百天。他教的學生,那個時候我們同學二十多人,真正算有成就的隻有三個人,另外兩位在家居士,年齡跟我都差不多。什麽原因?關鍵就是「絕利養、戒怠慢、除成見」;你有這些東西,你跟著老師怎麽學,也很難有成就,都被時間淘汰掉了。所以諸位真正要想成就,必須要具備修學的良好態度,佛家稱之為「法器」。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