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18集</strong>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五根裏麵的「進根」,今天我們再看看下麵「念根」。古德說,「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個話說得沒錯。要怎樣才能夠憶念不忘,我們的念才有根。所以在這個地方總必須要記住,如果沒有前麵三科,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由此可知,前麵三科的重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沒有前麵三科,後麵四科決定沒有。我們今天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原因是我們沒有認真去修念處、正勤、神足。「念處」是看破,「神足」是放下;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來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關鍵在「正勤」,也就是在斷惡修善。真正發心斷惡修善,我們信、進、念、定、慧才有根。
念根,「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兩句話說的是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有正修、有助修。淨宗法門正修,就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這是我們的正修,二六時中決定不忘記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而助修,則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正助雙修!古來祖師大德也有一種說法,正修是執持名號,助修還是執持名號,這個說法也沒有錯。但是我們初學的人,很容易把它解錯了,什麽原因?果然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正助都圓滿了;如果到不了這個功夫,正助的界限還是很清楚,正助還沒有辦法融合成一體;隻有到達完全沒有雜念的時候,這個正助是一體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怕的是什麽?聽了祖師這種說話,我們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妄想、習氣還是會現前,許多幫助別人的事情不願意做,這就是曲解祖師的意思。
在正助真正融會成一體了,惡斷盡了,不可能有惡念起現行,善修不修?善決定要修。釋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何必四十九年這樣辛辛苦苦的為眾生講經說法?沒有必要了。講經說法度眾生,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圓滿的時候,斷惡修善依舊沒有舍掉。如來果地上尚且不舍,我們在因地上就舍掉了,這怎麽行!怎麽能成就!所以同修們決定要記住,惡一定要斷,從心裏上去斷,讓惡念不生,惡的行為自然就沒有了,要在這下功夫;善,決定要修,佛教我們隨緣,這個好!隨緣就是我們遇到機緣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著做;遇不到,自己去找著做,這叫攀緣,這是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的。斷惡修善的念頭永遠不斷,所以遇到機緣你才肯認真努力去做,毫無疑惑的去做。
在淨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說之不荊「助道」就是積功累德,頭數太多,就得要抓住綱領。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在緣起上提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裏頭必須要學習的。第一個科目,《觀無量壽佛經》裏麵講的「淨業三福」。總共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要常常記住,時時落實,要做到。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裏麵的「見和同解」,我們是凡夫,沒有聖人那麽高的境界,我們對於宇宙、對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經論做標準。我們修淨土,我們今天采取的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以這三經裏麵所說的為標準,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向三經學習。所以經不隻是念念就行,念沒有用處,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後,要落實到我們生活,我們要把它做到,這個經才有用處。做不到,那有什麽用處?
我們的行為,言語造作,也都遵守經典裏麵的教訓。佛教我們哪些事情要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這就是持戒。我們就依三經裏麵所說的,就足夠了。所以經一定要念得很熟,我們六根接觸外麵六塵境界的時候,念頭才起,就能夠跟經訓對照,「我這個念頭起來了,佛經上說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起?」如果說這個念頭是不善的,不應該起的,我們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個念頭是應該起來的,要讓這種善念,念念增長。修行功夫在這個地方用,這才叫做真的「憶念不忘」。
與大眾和睦相處,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盡心盡力共同將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佛法的事業不是一個人做的,這是個社會的事業,是大眾群體的事業,我們一定要曉得。經典裏麵告訴我們:「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可見得它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這就好比唱戲一樣,舞台上表演,一佛出世,這一個人唱主角,必須還有許多配角,沒有配角,這一出戲唱不成。哪一個人唱主角?都看緣分,他的緣分在這裏成熟,我們推他出來作主,我們全心全力協助他。作主的這個人是佛,協助的那些人都是佛。
我們凡夫犯最大的毛病,個個人搶著要當老大,個個人要爭帶頭,於是和合僧團被破壞了。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釋迦牟尼唱主角,那些出家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唱配角。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古佛再來的,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平等的。他演得多麽逼真,同一個目標,廣度眾生。所以功德一樣大,沒有彼此,沒有厚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人跟這個地區特別有緣,我們就推他出來作主,方便!馬來西亞青山那邊有個居士來看我,他說他那邊有一塊地,有十英畝,想奉獻出來建個道常我就問:「同學當中哪一個跟馬來西亞有緣?」有人告訴我,悟全在那個地方的法緣很不錯,馬來西亞各個地方都歡喜他。我就跟他講,我說:「你去。」有緣,就能夠得助。信徒歡喜他,願意幫助他,他做起來容易;沒有緣,到那個地方,那地方人事都處不好,你去就很困難。為什麽?沒有人幫助你。所以我們推選,佛教是民主的,民主自由開放是佛教最先提倡的。自古以來,佛教寺院叢林裏麵的執事,每一年選一次,臘月三十總辭,全部辭職,重新再選舉,正月初一新的執事上任。民主!推選,一個原則,緣分,要重視這個道理。所以佛法是無諍之法,彼此決定沒有爭論,它是和合的。所以「六和敬」多重要!
往後,那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提出這五個科目做為助修,我們的生活、行持,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的念有根。有根才能產生力,所以後麵講「五力」,有根、有力道業才能完成。如果根都沒有,我們怎樣勤苦修學,一生當中都不可能有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自己現在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我們要做紮根的教育,亡羊補牢,現在還為時不晚,隻要認真努力。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五根裏麵的「進根」,今天我們再看看下麵「念根」。古德說,「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個話說得沒錯。要怎樣才能夠憶念不忘,我們的念才有根。所以在這個地方總必須要記住,如果沒有前麵三科,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由此可知,前麵三科的重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沒有前麵三科,後麵四科決定沒有。我們今天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原因是我們沒有認真去修念處、正勤、神足。「念處」是看破,「神足」是放下;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來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關鍵在「正勤」,也就是在斷惡修善。真正發心斷惡修善,我們信、進、念、定、慧才有根。
念根,「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兩句話說的是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有正修、有助修。淨宗法門正修,就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這是我們的正修,二六時中決定不忘記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而助修,則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正助雙修!古來祖師大德也有一種說法,正修是執持名號,助修還是執持名號,這個說法也沒有錯。但是我們初學的人,很容易把它解錯了,什麽原因?果然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正助都圓滿了;如果到不了這個功夫,正助的界限還是很清楚,正助還沒有辦法融合成一體;隻有到達完全沒有雜念的時候,這個正助是一體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怕的是什麽?聽了祖師這種說話,我們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妄想、習氣還是會現前,許多幫助別人的事情不願意做,這就是曲解祖師的意思。
在正助真正融會成一體了,惡斷盡了,不可能有惡念起現行,善修不修?善決定要修。釋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何必四十九年這樣辛辛苦苦的為眾生講經說法?沒有必要了。講經說法度眾生,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圓滿的時候,斷惡修善依舊沒有舍掉。如來果地上尚且不舍,我們在因地上就舍掉了,這怎麽行!怎麽能成就!所以同修們決定要記住,惡一定要斷,從心裏上去斷,讓惡念不生,惡的行為自然就沒有了,要在這下功夫;善,決定要修,佛教我們隨緣,這個好!隨緣就是我們遇到機緣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著做;遇不到,自己去找著做,這叫攀緣,這是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的。斷惡修善的念頭永遠不斷,所以遇到機緣你才肯認真努力去做,毫無疑惑的去做。
在淨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說之不荊「助道」就是積功累德,頭數太多,就得要抓住綱領。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在緣起上提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裏頭必須要學習的。第一個科目,《觀無量壽佛經》裏麵講的「淨業三福」。總共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要常常記住,時時落實,要做到。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裏麵的「見和同解」,我們是凡夫,沒有聖人那麽高的境界,我們對於宇宙、對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經論做標準。我們修淨土,我們今天采取的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以這三經裏麵所說的為標準,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向三經學習。所以經不隻是念念就行,念沒有用處,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後,要落實到我們生活,我們要把它做到,這個經才有用處。做不到,那有什麽用處?
我們的行為,言語造作,也都遵守經典裏麵的教訓。佛教我們哪些事情要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這就是持戒。我們就依三經裏麵所說的,就足夠了。所以經一定要念得很熟,我們六根接觸外麵六塵境界的時候,念頭才起,就能夠跟經訓對照,「我這個念頭起來了,佛經上說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起?」如果說這個念頭是不善的,不應該起的,我們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個念頭是應該起來的,要讓這種善念,念念增長。修行功夫在這個地方用,這才叫做真的「憶念不忘」。
與大眾和睦相處,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盡心盡力共同將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佛法的事業不是一個人做的,這是個社會的事業,是大眾群體的事業,我們一定要曉得。經典裏麵告訴我們:「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可見得它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這就好比唱戲一樣,舞台上表演,一佛出世,這一個人唱主角,必須還有許多配角,沒有配角,這一出戲唱不成。哪一個人唱主角?都看緣分,他的緣分在這裏成熟,我們推他出來作主,我們全心全力協助他。作主的這個人是佛,協助的那些人都是佛。
我們凡夫犯最大的毛病,個個人搶著要當老大,個個人要爭帶頭,於是和合僧團被破壞了。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釋迦牟尼唱主角,那些出家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唱配角。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古佛再來的,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平等的。他演得多麽逼真,同一個目標,廣度眾生。所以功德一樣大,沒有彼此,沒有厚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人跟這個地區特別有緣,我們就推他出來作主,方便!馬來西亞青山那邊有個居士來看我,他說他那邊有一塊地,有十英畝,想奉獻出來建個道常我就問:「同學當中哪一個跟馬來西亞有緣?」有人告訴我,悟全在那個地方的法緣很不錯,馬來西亞各個地方都歡喜他。我就跟他講,我說:「你去。」有緣,就能夠得助。信徒歡喜他,願意幫助他,他做起來容易;沒有緣,到那個地方,那地方人事都處不好,你去就很困難。為什麽?沒有人幫助你。所以我們推選,佛教是民主的,民主自由開放是佛教最先提倡的。自古以來,佛教寺院叢林裏麵的執事,每一年選一次,臘月三十總辭,全部辭職,重新再選舉,正月初一新的執事上任。民主!推選,一個原則,緣分,要重視這個道理。所以佛法是無諍之法,彼此決定沒有爭論,它是和合的。所以「六和敬」多重要!
往後,那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提出這五個科目做為助修,我們的生活、行持,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的念有根。有根才能產生力,所以後麵講「五力」,有根、有力道業才能完成。如果根都沒有,我們怎樣勤苦修學,一生當中都不可能有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自己現在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我們要做紮根的教育,亡羊補牢,現在還為時不晚,隻要認真努力。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