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佛說十善業道經第27集</strong>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五麵,經文第三行,我們從頭念起: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我們念到這裏。昨天跟諸位說過,『一切諸惡道』範圍包括得非常廣。昨天晚上,我們聽巴哈伊教朱先生的簡介,了解這個宗教的一般理論與修學的方法。其中許多都是佛法裏麵說到的,要講得精微、講得透徹、講得徹底,無過於佛法。今天佛法之所以衰,不是衰在法,是衰在我們這一些佛弟子沒有能夠依教奉行,衰在這個地方。普賢菩薩教我們的第一條,我們就沒有做到,「禮敬諸佛」。古人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說的是沒錯,做的不是他所說的,這就是夾雜不善。佛度一切眾生,教化眾生,從本身做起。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也是要從本身做起。試問問我們走進基督教堂,見到耶穌的像會不會去拜他?走進印度教,看到印度教供的大梵天王,供的是神像,我們有沒有去拜他?沒有,那講的話不算話。「禮敬諸佛」,諸佛是什麽?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有不同宗教裏麵的神聖,全是未來佛,也可能是過去、現在佛應化的,我們不懂,我們沒有做到。我們對他行禮,不是用佛教的禮節,入境隨俗,他們教徒用什麽樣的禮節對他們教主致敬,我們要學習,單單憑口說不行,一定要入境隨俗。這個在形式上,內心決定是平等的恭敬。在教學,世出世間教學第一課就是「敬」。《禮記菁華錄》同學們都拿到了,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從哪裏學起?人與人之交往,人與一切物的交往,就是敬。這一條沒有做到,其它都是空話。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認真去學習,這是善法。不但是善法,大善。
今天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段經文,『晝夜常念善法』,心善。我們淨宗同學,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個緣起,提出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觀經》裏麵的三福,第二個科目是六和,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菩薩的六度,第五個科目是普賢十願,大家好記,這是善法,比此地講的善法高。此地講的善法是基礎,沒有基礎,那高的就不必談,再高的善法都要從基礎上紮根。如果這五個科目,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念,這個不難。
五個科目我在此地重說一遍,第一條「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落實?父母在,常常關懷,時刻照顧。「養父母之身」,這是物質生活不讓他缺乏,生活照顧到;「養父母之心」,要讓父母歡喜,不要讓父母憂慮,父母要是憂慮,兒女不孝。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常生歡喜心」,我們如何令父母常生歡喜心?這是盡孝。第三、「養父母之誌」,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對子女的期望,要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不能叫父母失望,這叫孝養父母。從這個地方開始去做,展開來,大乘經論裏麵常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把這個孝養推廣到一切眾生。佛教導我們,其它宗教沒聽說。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有供養的義務,盡心盡力去照顧一切眾生,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孝順之道。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跟別人相處,人家對我們不歡喜了,我們對不起人,應當要檢討,應當要反省,我們不能叫一切眾生對我失望。你才想想,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
「奉事師長」,師長跟父母一樣,我們也要照顧老師的物質生活,不辜負老師的教誨,不辜負老師的期望。佛法從這裏開始,佛法也到這個地方圓滿。這兩句是根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實這個根本,圓滿這個根本,這叫佛道。從哪裏做起?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做起,如果心裏頭沒有我剛才講的這個觀念,你就沒有慈悲心。能夠孝養父母師長之心,孝養父母師長之誌,這個人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實在修十善業。父母希望我們在社會上是一個好人,是個善人,老師也期望我們在社會上是個善人,我們能以全心全力幫助社會,特別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期望。這是教學的基本,根本教學。從這裏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升了一級。再提升一級,「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裏頭「深信因果」,我講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這個因果。這三條十一句,世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從十善業道落實。
與人相處,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同一個房間。如何相處?修「六和敬」。跟一切人相處,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的地方,令人讚歎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法從來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對方做不到沒有關係,沒有障礙,障礙永遠在自己這一方,決定不會在對方。現在人顛倒、錯誤,認為所有障礙都是在對方,不在我這方,錯在這裏。許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她明白這個道理,她一生總是責備自己、檢討自己,絕對沒有說對方有過失,這是她成功之道。
「見和同解」怎麽修法?我有私心,我的見解就不同。「見和同解」,跟誰同?不是跟對方、跟別人同,那你就搞錯了;跟佛同、跟菩薩同、跟真如本性同,是這個意思。佛沒有私心,菩薩沒有私心,心現依正莊嚴沒有私心,是跟這個同。「戒和同修」,這是隨緣,就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講的事。「身同注口無諍、意同悅」,這三條落實在十善業道。凡是不能跟大眾相處的,你決定在造十惡業,不是修十善。你修十善業,哪一個人不歡迎你?哪一個人不尊敬你?哪一個人不喜歡親近你?十善是行門的基礎,是行門的根本。最後,「利和同均」。真正覺悟的人,舍己為人,一切利養總是別人多一點,自己可以減少一分,自己歡喜過最低的物質生活,歡喜!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最低的生活,歡喜!利養給別人。看到別人物質生活過得很好,快樂!決不是嫉妒,是快樂。
三學,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清淨,淨而不染;定學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慧學是覺而不迷,這是三學。六度十願都要落實在生活當中,都要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淨宗法門是這樣修法的,然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五個科目,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常落實在行為上,這就是斷惡修善,跟這裏講的就相應。
「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起心動念我們就思惟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是淨宗學會的根本依。「觀察善法」是行為善。昨天巴哈伊教也講,他舉的比喻很好,人有十個好的地方,有一個缺點,我們看他十個好處,不看他一個缺點。如果人有十個缺點,有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這就是觀察善法,巴哈伊教也講。可是我們多聽多接觸,還是佛法講得圓滿,當然佛教經典多,在經典分量上來說,是任何宗教都不能跟佛教相比,講得詳細,講得透徹。這三千年當中,祖師大德批注、造論,發揮佛陀的教誨,給我們後人留下真實的寶藏,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珍寶,這樣才『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下麵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夾雜,那要是大量的不善夾雜,這就不能成就了。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哪一個不想成就自己的圓滿善法?為什麽成就不了?修善法裏麵夾雜不善。這個「不善」,在本經具體而言,是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癡。這個東西在我們修善裏頭,夾雜在裏頭,於是把我們的善行全部毀掉了,所以我們不能成功。記住,毫分都不可以夾雜,那夾雜多還得了嗎?不善的根,我說過很多很多遍,不善的根是自私自利,凡是起心動念,「我」,我總比別人強一點,我總有優越,我要站在前麵,這就夾雜了,這不是少分的夾雜,是多分的夾雜,所以你不能成就。
這一段文裏麵,從「晝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段講的是善因;「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這一句是講善果;末後,「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這是善緣,因、緣、果。今天時間到了,底下這兩句,我們留著明天再講。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五麵,經文第三行,我們從頭念起: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我們念到這裏。昨天跟諸位說過,『一切諸惡道』範圍包括得非常廣。昨天晚上,我們聽巴哈伊教朱先生的簡介,了解這個宗教的一般理論與修學的方法。其中許多都是佛法裏麵說到的,要講得精微、講得透徹、講得徹底,無過於佛法。今天佛法之所以衰,不是衰在法,是衰在我們這一些佛弟子沒有能夠依教奉行,衰在這個地方。普賢菩薩教我們的第一條,我們就沒有做到,「禮敬諸佛」。古人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說的是沒錯,做的不是他所說的,這就是夾雜不善。佛度一切眾生,教化眾生,從本身做起。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也是要從本身做起。試問問我們走進基督教堂,見到耶穌的像會不會去拜他?走進印度教,看到印度教供的大梵天王,供的是神像,我們有沒有去拜他?沒有,那講的話不算話。「禮敬諸佛」,諸佛是什麽?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有不同宗教裏麵的神聖,全是未來佛,也可能是過去、現在佛應化的,我們不懂,我們沒有做到。我們對他行禮,不是用佛教的禮節,入境隨俗,他們教徒用什麽樣的禮節對他們教主致敬,我們要學習,單單憑口說不行,一定要入境隨俗。這個在形式上,內心決定是平等的恭敬。在教學,世出世間教學第一課就是「敬」。《禮記菁華錄》同學們都拿到了,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從哪裏學起?人與人之交往,人與一切物的交往,就是敬。這一條沒有做到,其它都是空話。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認真去學習,這是善法。不但是善法,大善。
今天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段經文,『晝夜常念善法』,心善。我們淨宗同學,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個緣起,提出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觀經》裏麵的三福,第二個科目是六和,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菩薩的六度,第五個科目是普賢十願,大家好記,這是善法,比此地講的善法高。此地講的善法是基礎,沒有基礎,那高的就不必談,再高的善法都要從基礎上紮根。如果這五個科目,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念,這個不難。
五個科目我在此地重說一遍,第一條「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落實?父母在,常常關懷,時刻照顧。「養父母之身」,這是物質生活不讓他缺乏,生活照顧到;「養父母之心」,要讓父母歡喜,不要讓父母憂慮,父母要是憂慮,兒女不孝。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常生歡喜心」,我們如何令父母常生歡喜心?這是盡孝。第三、「養父母之誌」,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對子女的期望,要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不能叫父母失望,這叫孝養父母。從這個地方開始去做,展開來,大乘經論裏麵常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把這個孝養推廣到一切眾生。佛教導我們,其它宗教沒聽說。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有供養的義務,盡心盡力去照顧一切眾生,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孝順之道。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跟別人相處,人家對我們不歡喜了,我們對不起人,應當要檢討,應當要反省,我們不能叫一切眾生對我失望。你才想想,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
「奉事師長」,師長跟父母一樣,我們也要照顧老師的物質生活,不辜負老師的教誨,不辜負老師的期望。佛法從這裏開始,佛法也到這個地方圓滿。這兩句是根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實這個根本,圓滿這個根本,這叫佛道。從哪裏做起?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做起,如果心裏頭沒有我剛才講的這個觀念,你就沒有慈悲心。能夠孝養父母師長之心,孝養父母師長之誌,這個人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實在修十善業。父母希望我們在社會上是一個好人,是個善人,老師也期望我們在社會上是個善人,我們能以全心全力幫助社會,特別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期望。這是教學的基本,根本教學。從這裏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升了一級。再提升一級,「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裏頭「深信因果」,我講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這個因果。這三條十一句,世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從十善業道落實。
與人相處,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同一個房間。如何相處?修「六和敬」。跟一切人相處,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的地方,令人讚歎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法從來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對方做不到沒有關係,沒有障礙,障礙永遠在自己這一方,決定不會在對方。現在人顛倒、錯誤,認為所有障礙都是在對方,不在我這方,錯在這裏。許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她明白這個道理,她一生總是責備自己、檢討自己,絕對沒有說對方有過失,這是她成功之道。
「見和同解」怎麽修法?我有私心,我的見解就不同。「見和同解」,跟誰同?不是跟對方、跟別人同,那你就搞錯了;跟佛同、跟菩薩同、跟真如本性同,是這個意思。佛沒有私心,菩薩沒有私心,心現依正莊嚴沒有私心,是跟這個同。「戒和同修」,這是隨緣,就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講的事。「身同注口無諍、意同悅」,這三條落實在十善業道。凡是不能跟大眾相處的,你決定在造十惡業,不是修十善。你修十善業,哪一個人不歡迎你?哪一個人不尊敬你?哪一個人不喜歡親近你?十善是行門的基礎,是行門的根本。最後,「利和同均」。真正覺悟的人,舍己為人,一切利養總是別人多一點,自己可以減少一分,自己歡喜過最低的物質生活,歡喜!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最低的生活,歡喜!利養給別人。看到別人物質生活過得很好,快樂!決不是嫉妒,是快樂。
三學,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清淨,淨而不染;定學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慧學是覺而不迷,這是三學。六度十願都要落實在生活當中,都要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淨宗法門是這樣修法的,然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五個科目,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常落實在行為上,這就是斷惡修善,跟這裏講的就相應。
「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起心動念我們就思惟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是淨宗學會的根本依。「觀察善法」是行為善。昨天巴哈伊教也講,他舉的比喻很好,人有十個好的地方,有一個缺點,我們看他十個好處,不看他一個缺點。如果人有十個缺點,有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這就是觀察善法,巴哈伊教也講。可是我們多聽多接觸,還是佛法講得圓滿,當然佛教經典多,在經典分量上來說,是任何宗教都不能跟佛教相比,講得詳細,講得透徹。這三千年當中,祖師大德批注、造論,發揮佛陀的教誨,給我們後人留下真實的寶藏,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珍寶,這樣才『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下麵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夾雜,那要是大量的不善夾雜,這就不能成就了。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哪一個不想成就自己的圓滿善法?為什麽成就不了?修善法裏麵夾雜不善。這個「不善」,在本經具體而言,是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癡。這個東西在我們修善裏頭,夾雜在裏頭,於是把我們的善行全部毀掉了,所以我們不能成功。記住,毫分都不可以夾雜,那夾雜多還得了嗎?不善的根,我說過很多很多遍,不善的根是自私自利,凡是起心動念,「我」,我總比別人強一點,我總有優越,我要站在前麵,這就夾雜了,這不是少分的夾雜,是多分的夾雜,所以你不能成就。
這一段文裏麵,從「晝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段講的是善因;「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這一句是講善果;末後,「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這是善緣,因、緣、果。今天時間到了,底下這兩句,我們留著明天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