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讀壇經之啟示</strong>


    徐福山


    研讀禪宗經典《六祖壇經》,學生時常拍案驚奇,感受至深,法喜充滿。現將學習體會匯報如下:


    讀《六祖壇經》讓我明白了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真理,從而更加堅定了自己學習佛法的信念,更加增強了修行的信心。經雲:“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淨,萬法(盡)在自性”。當五祖為慧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六祖壇經》中,自性佛性、般若之智和菩提之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概念,人人本具,“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人人平等,“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而且“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即人人皆可成佛。


    說到此,人們不禁要問,既然佛性人人本俱,人人皆可成佛,為什麽這麽多人都在輪回受苦,未能成佛呢?《六祖壇經》進一步明確回答了這一問題。經言: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這就是說,眾生之所以雖本具佛性卻未能成佛,長期輪回受苦不能解脫,皆因“世人愚迷,不見般若”。換句話說,即凡夫因其有妄念浮雲遮掩了人的清淨佛性,使佛性無法顯現,故不得成佛。記得世尊當年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時慨歎道:“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即是愚迷,這與《壇經》所講的道理一脈相承。


    那麽怎樣才能成佛呢?《六祖壇經》指給我們學人一條最直接、最了當、最保證的道路。


    《壇經》指明了修行成佛之路,這就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實修方法。既然眾生之所以輪回受苦不得成佛的原因是由於“愚迷”,妄想執著,是妄念的浮雲遮住了本自清淨的佛性,那麽,必須吹散妄念浮雲,才能使佛性顯現出來。為此,必須“無念”。經言“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即並非木石頭那樣無有靈知,而是雖然生活在萬事萬之物之中,但不要執著他們。要在舉手投足、語默動靜之日用中保持“無念”、“禪定”的狀態。“禪定”者,“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也。這裏,慧能大師把“無念”的理論與《金剛經》中“無相”、“無住”結合起來,提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頓悟修證學說。所謂“無念”者,即“於念而不念”,“於一切境上不染”,就是不起雜念而保持正念,不染著於外境,以吹散於妄念浮雲。所謂“無相”者,即是“於相而離相”,離是不著義,無相就是不著於相,以把握諸法的本性。所謂“無住”者,即“於一切法上無住”,無執著,無係縛。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為學人開示了一條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修行之路,即“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正如《壇經》所言:“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是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這是何等直截了當的高妙法門,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永嘉禪師雲“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也即指此法門。我輩必須十足珍惜、信受奉行。也正是因為此法彌足珍貴,慧能大師在其臨入寂前諄諄告誡弟子:“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而行。”說到此,六祖大師還是不放心,“複說偈言: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真是叮嚀又叮嚀,囑咐又囑咐,如母送子遠行前的再三告誡,其慈悲之心溢於言表,感人肺腑。我輩學人如不精進如法修持,實在愧對祖師。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這是《壇經》又一開示學人不要把佛法與生活隔開,以免步入那種逃避現實、躲入深山古洞之中、隻求自了的二乘學人所走的“焦芽敗種”之路,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修不取不舍、無念無相無住之大乘頓悟般若行。


    古往今來,諸佛菩薩無不是依現實生活而證菩提。《金剛經》卷首敘述如來的身教雲:“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飲食訖,收衣缽,敷座而坐。”此段恰好說明如來是“不舍道法,現凡夫事”。因為凡夫要穿衣吃飯,走路睡覺,應事接物,而聖者就是在這些凡夫事中,無念無相無住,如如不動,故能在凡夫的日常生活上不起我法執著,而自在解脫。所以藕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也就是說凡夫是在聖者悟的地方迷,而聖者恰在凡夫迷的地方悟。故凡夫迷而不覺,則長墮苦海,不能解脫;而聖者大覺不迷,則遠離苦海,究竟解脫。既然聖者在生活中悟,而凡夫是在生活中迷,那麽,眾生若欲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也隻有效法聖者在現實生活中無念無相無注不取不舍、即哪裏迷從哪裏悟才能有成。故《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經言:“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這一切均說明修學佛法不能離開現實生活,隻有依此現實生活中無念無相無注觀空譴相、不取不舍,按照《壇經》所開示的修行法門去真修實證,方無愧於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之恩。“不離見聞緣,超然入佛地”,這是《壇經》中的名言。我想,這不僅是學佛者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為達到這一目標所必經的途徑。學生將此指導自己的修學實踐,以期早有成就,以報師恩。


    《禪》雜誌 2004年1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祖壇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六祖壇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