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1)。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1)齋僧大會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
(2);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3),不在修福。」
(2)傅大士雲: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傅大士頌金剛經)。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為好,天福盡了,命終還墮,可能不復為人,而入三塗道中。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是當時的名醫,歸依三寶之後,免費為僧眾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耆婆見了,也隻微一舉手,表示招呼,逕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並且責問他:“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並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為禮,其餘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沈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三寶了。
(3)起信論雲: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所有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4)。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5),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6);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7)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4)諸法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曰平等。
(5)念念不離自性,乃真如不可思議之妙用。
(6)謙虛恭敬於人,乃由心發揮於行動。
(7)起信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8),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9),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8)對比於上述,凡夫我執我慢深重之故,常輕於人。
(9)福與德亦不同,如阿修羅,又譯為「非天」,言其福報似天,而無天之德也。約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斷除瞋心、我慢、惡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之大海下。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10)。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11),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12)八邪(13),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14)。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15)。』」
(10)佛說阿彌陀經雲: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11)舍衛城,在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
(13)十惡: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
(14)八邪:八正道之反對也,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
(14)佛應機說法,針對不同根器眾生以各種方便度化之。
(15)維摩經佛國品雲: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16)。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17)。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18),見西方隻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16)心者,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名心地。
(17)此何境界?參之
(18)指無生法忍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9)。自性迷(20)即是眾生,自性覺(21)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19)血脈論: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20)指心被煩惱所轉。所謂惑,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汙等精神作用之總稱。人類於意識或無意識間,為達到我欲、我執之目的,常沉淪於苦樂之境域,而招致煩惱之束縛。在各種心的作用中,覺悟為佛教之最高目的,準此而言,妨礙實現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稱為煩惱。唯識家認以我執為根本者,稱為煩惱障,妨礙正智之產生者,稱為所知障。成唯識論卷九謂,擾亂眾生身心,妨礙至涅槃之一切煩惱,稱為煩惱障。至於雖不令起業而不生於三界,然能覆蓋所知之境界而妨礙正智產生之一切煩惱,則稱所知障。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徵而言,煩惱障乃障礙涅槃,而所知障乃障礙菩提者。
(21)然如何才能覺醒?放下我執是關鍵。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22)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9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22)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23)
(23)此偈歸束到西方隻在目前者,六祖正為迷人不行孝義忍讓而口誦佛名,冀帶惡業往生西方故耳。西方極樂世界,豈有不孝義忍讓之人哉。阿彌陀經雲: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可知未能孝義忍讓者,心未調伏何能往生。故六祖痛發之,使人覓菩提於本心,為往生之基也。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丈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1)齋僧大會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
(2);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3),不在修福。」
(2)傅大士雲: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傅大士頌金剛經)。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為好,天福盡了,命終還墮,可能不復為人,而入三塗道中。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是當時的名醫,歸依三寶之後,免費為僧眾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耆婆見了,也隻微一舉手,表示招呼,逕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並且責問他:“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並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為禮,其餘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沈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三寶了。
(3)起信論雲: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所有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4)。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5),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6);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7)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4)諸法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曰平等。
(5)念念不離自性,乃真如不可思議之妙用。
(6)謙虛恭敬於人,乃由心發揮於行動。
(7)起信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8),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9),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8)對比於上述,凡夫我執我慢深重之故,常輕於人。
(9)福與德亦不同,如阿修羅,又譯為「非天」,言其福報似天,而無天之德也。約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斷除瞋心、我慢、惡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之大海下。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10)。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11),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12)八邪(13),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14)。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15)。』」
(10)佛說阿彌陀經雲: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11)舍衛城,在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
(13)十惡: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
(14)八邪:八正道之反對也,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
(14)佛應機說法,針對不同根器眾生以各種方便度化之。
(15)維摩經佛國品雲: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16)。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17)。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18),見西方隻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16)心者,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名心地。
(17)此何境界?參之
(18)指無生法忍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9)。自性迷(20)即是眾生,自性覺(21)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19)血脈論: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20)指心被煩惱所轉。所謂惑,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汙等精神作用之總稱。人類於意識或無意識間,為達到我欲、我執之目的,常沉淪於苦樂之境域,而招致煩惱之束縛。在各種心的作用中,覺悟為佛教之最高目的,準此而言,妨礙實現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稱為煩惱。唯識家認以我執為根本者,稱為煩惱障,妨礙正智之產生者,稱為所知障。成唯識論卷九謂,擾亂眾生身心,妨礙至涅槃之一切煩惱,稱為煩惱障。至於雖不令起業而不生於三界,然能覆蓋所知之境界而妨礙正智產生之一切煩惱,則稱所知障。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徵而言,煩惱障乃障礙涅槃,而所知障乃障礙菩提者。
(21)然如何才能覺醒?放下我執是關鍵。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22)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9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22)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23)
(23)此偈歸束到西方隻在目前者,六祖正為迷人不行孝義忍讓而口誦佛名,冀帶惡業往生西方故耳。西方極樂世界,豈有不孝義忍讓之人哉。阿彌陀經雲: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可知未能孝義忍讓者,心未調伏何能往生。故六祖痛發之,使人覓菩提於本心,為往生之基也。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丈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