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講記第57集</strong>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你要從第一個層次開始觀。現在看到這個茶杯,它是一個形成的原因還是已經形成的結果?結果。現在看到你的身體,也是結果。現在看到外麵那棵樹,是一種結果。你的心也是一種結果。為什麽?「我在生氣。」生氣已經產生,是一種結果了。原因是「你為什麽生氣?」結果比較好觀察還是原因?結果。所以才會講「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智慧比較高,他能夠看出那個因;我們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才問為什麽,或是該怎麽處理,我們就是凡夫。為什麽請各位觀結果?因為比較好觀察,但你這樣觀察,你的執著還是不能破。接著,就叫你觀察形成那個結果的原因,你要觀察這個原因就不簡單囉!比如,我叫你觀察那個境界,原則上先聽聲音。請問,為什麽有風聲?以佛教的說法叫「因緣」,辟支佛要學十二因緣,那叫辟支佛的智慧,主因跟助緣合起來叫「因緣」,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因素和條件。這世間所有的一切形成一個現象,它一定不是隻有一個原因的,如果你隻講出一個原因是不對的,所有的東西都不可能單一而成立的。既然如此,光是從主因跟助緣就兩個了,但是這個助緣跟主因本身就由很多個條件形成,要把它分析得很詳細,需要一個智慧很高的人,一般人是沒有能耐的。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概念,為什麽有風?最少有三個條件,因為這三個條件你才感覺到有風聲。一空氣,因為風本身就是一種氣流,二摩擦,因為風沒有聲音,它要撞擊、摩擦才有聲音,再加上你的耳朵聽力正常,請問,這三個因素條件,氣流是常還是無常?無常。那物體和耳朵是常還是無常?無常。答案已經出來了,形成的原因本身就是無常,形成的結果怎麽會是常?比如說這個房子,鋼筋水泥瓷磚都是無常,怎麽可能這間房子會是常?!這樣的深度就更深,因為你是從形成的原因來觀的,形成的結果你已經觀過了,但你還是沒有開悟,接著,你再觀更深一層,形成的原因本來就無常,從外麵的境界去練習觀,不要複雜。你在聽聲音,你就觀察聲音怎麽來的,怎麽形成的,然後知道這些形成的條件本身就是無常的。
觀過之後,再觀你的身體,這在佛法的解釋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有的再加個「空」,因為沒有空不能夠組成,但一般都講四大,按醫學的原理來講就會講骨胳肢體。你仔細來觀,形成你身體的條件亦是無常。但是你不可以直接用這個概念說:「形成的條件亦是無常。」不可以這麽粗糙,而是你真正去思維:「它是什麽因素形成的?」你要一項一項去觀察,不可以籠統帶過,這樣沒有力量。接著:「我現在在生氣。」你要會分析主因是什麽。第一,你內在就是有生氣、瞋恨的種子。第二,什麽叫助緣?就是「那個人看起來很囂張。」我內在本身就是有生氣的種子,然後剛好遇到那個囂張的人的因緣,所以讓我氣起來。你不要小看這個分析,你光是有能力這樣分析,你的智慧已經很高了,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這樣分析。比如,這家公司為什麽會倒?就是會有高明的專家做企業管理的來檢測這個公司的成敗,這不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嗎?比如,台灣最近的觀光客為什麽會減少?你隻要找出原因就是有救。比如說:「高雄這幾年的人口為什麽一直往外流動?」或:「高雄的水質為什麽一直沒有辦法改善?」光是這一點如果你都能探討出來,你就可以變成世間的智者。你千萬要明白一個概念,你如果這樣做,學佛比別人更笨,你豈不是很可惜!你們有來聽課的人,回到你們家被你們家人氣得要命,你會不會很沮喪?你來學什麽的?按照因果的角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有學就一定勝過沒學的,否則就是你白學。
以前我常常為企業界上課,做新人的培訓,或老員工的在職訓練。新人常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他們到公司什麽都不懂,而且剛接觸產品,就要去賣給消費者,覺得有困難,這個概念是錯的。你什麽都不懂,指的是跟老一輩比,但是跟消費者比,你勝過他們。比如,這個茶杯怎麽做的?很簡單,你隻要來我們公司上三天的課,你就可以挨家挨戶去推銷,一般的消費者不會把你問倒,因為你已經聽了三天的課,而他沒有聽。你們佛法聽多久了,卻被沒有聽的人擊倒!好好地去檢測自己,肯定是學的不對,哪裏出了問題自己去找。你不覺得光是這個東西,你就會充滿很高的智慧?為什麽「觀因緣」會證悟辟支佛?辟支佛的程度就是比阿羅漢高。
我剛才談過觀境界和身體,形成的原因是無常,你們都能夠認同,卻沒有人開悟,所以我不得不講第三個。你現在看到的就叫現在,有現在就必然有過去跟未來。現在是什麽?我們人相當地矛盾,他現在不好,他一直希望能變得更好;第二個矛盾,就是「我現在很好」,不希望改變成不好,這真是矛盾。一個「現在」的概念,假設會變,就是全部會變,哪有說你自己一顆心各自表述,那就是你自己矛盾的概念。「我現在活著,擔心死亡。」因為你希望能夠一直活著,也就是現在能夠成為永恒,或希望你的愛人永遠都在身邊,或希望你現在的財富都不要縮水。要開始觀,請問,過去是常還是無常?為什麽是常?如果過去是常,怎麽會有「過去」這個名詞呢?就已經過去了嘛!那未來是常還是無常?如果你聽不太清楚,明天是常還是無常?因為明天也會變成昨天,未來也是無常。你過去很貧窮是無常,你未來很富貴也是無常;你過去很健康是無常,你未來身體會越來越不健康也是無常。所以你不要得意忘形,隻要好好地過,健康不健康,你都好好地活著,貧或富,你都安身立命地過著。現在引證,既然過去、未來是無常,那現在怎麽有可能是常?!既然昨天、明天是無常,今天怎麽可能是常?你這一輩子怎麽可能是常?不能成立嘛!所以,這一段叫「三世亦是無常。」《金剛經》有一段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不要一直談過去,也不要一直期望未來,亦不要執著現在。這幾個名詞都可以讓你有覺性生起,這樣人的心才會快樂,才會完全清清淨淨,不再有很多的包袱。你過去有很多怨恨、無奈,或是你自己的內疚感,「無常」的概念可以讓你釋懷。「未來」說得好聽,叫夢想也好,理想也好,妄想也好,都是無常。那「現在」哪有常?時時刻刻都在變,現在怎麽會常?!透過這樣的觀察,會讓你對無常有更深的體認,以此類推,有更多的方法自己去想,這樣觀才有機會開悟。它不是理論,隻是因為你過去都不願這樣去觀察,所以佛教你「無常」這個概念,你不能夠明白,你不能夠走入你的生命,你不能夠受益,不能夠感動,不能觸動,所以你永遠是執著的、固執的、頑固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能通權達變,無常的智慧就是變,很高深的智慧。
我們七天的禪修每天要觀一個,不是七天全部觀。但要注意,原則上心要淨才容易觀,所以在佛法裏麵,修行有兩個字,光是談「止觀」就是一個方法。止觀是一個因,修成叫定慧,是一種結果,「止」就是將你的心擺在一個地方。你要靜靜來觀察「諸行無常」,不妨先利用半個小時,好好念一句佛號,讓自己的心有止,透過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有止有定,半個小時後,讓自己好好觀「諸行無常」。按照次第觀,不要跳,修行不要騙自己,說不定你觀到幾個你就開悟了。因為你現在是在聽課,表麵上你會錯覺你沒有開悟,因為你沒有觸動完全沒有感覺。所以先念佛,修止,接著觀無常,兩個都要平衡。為什麽?我們講第三品是《定慧品》,講的是定慧等持,那個等就是均等,定跟慧兩個要均等,簡單地說,戒定慧都要均等,要平衡發展,這樣才不會出狀況。有定力了,接著你才容易觀察得出來,才能夠觀得深入,如果沒有定力你可能一觀下去就打瞌睡。不然,沒有觀,在那邊亂想,想「無常無常無常…」,這樣效果很差,這就代表你不懂得方法,所以你才會是這個樣子。我們七天禪修的課,就是一節課念佛一節課坐禪,這樣輪流,動靜動靜相間,你說止觀也可以,說禪淨也沒有關係,反正對你有幫助比較重要。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隻要你能夠不去執著現象,那就叫〔禪〕。事實上內外是一體的,不執著外麵的現象,你的內心自然就不亂了,就叫〔定〕。六祖大師所說的定,就是不要被境界所影響。比如說你看到一些高僧大德,修行到一定程度坐在那邊入定了,那個定跟六祖大師所說的定是不一樣的,六祖大師所講的定就是佛陀說的真正的定,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無論上班、下班,無論遇到順境、逆境,好事、壞事,你的內心都不被影響,佛法講的就是這個〔定〕,這樣的〔定〕才能夠跟生活結合。不然,你在那邊打坐,比如說,現在是周休二日,我想我要好好地入定,結果禮拜六一坐下去結果就入定了,入定到禮拜一上班也還在定,等到出定後去公司就被開除了。有時候老和尚的入定是因為他本來就在深山,他入定不會影響生活,但是當他來到紅塵當中,跟一般人一樣,他該怎麽樣還是要怎麽樣。反而很多人欣賞入定,或想透過修行學習入定,這不是真正佛所講的定。不是要去追求什麽境界啦、神通啦!簡單地講,那些對人生並沒有什麽意義。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淨名經》]即《維摩詰經》。[即時豁然,]當下開悟,當你什麽時候不執著,就在不執著的那一刹那當下就開悟了。[還得本心。]找回你自己本來的麵目。[我本元自性清淨。」]上麵的本心跟下麵的本性意思是一樣的。你要注意《壇經》,本心、本性有時候是同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本來的心是清淨的,這是真實的。這個清淨不是你修來的,修來的清淨一定是假的。比如說,你覺得家裏現在人很多很吵,所以你想盡辦法把吵的人趕出去,或把那些孩子帶去公園玩,這是修來的,你是透過什麽方式讓它暫時回到清淨。但是這有可能嗎?這還是暫時的!因為是無常的,孩子縱使吵吵鬧鬧去公園玩,他縱使體力再好也隻能玩一天。還有這一些客人走了,另一些還是要來啊!所以清淨不是修來的,是本來的。但本來的概念一般人很難理解。什麽叫很難理解?「本來」就是佛法講的「空」、「空性」。「空」的意思就是完全不執著,那個「完全不執著」的概念也執著不得。什麽叫執著不得?就是我常譬喻的:「有形有相的一定會汙染。」比如說這張桌巾,你拿墨汁或可樂倒下去,它就被染汙了。但無形無相你怎麽汙染?空就是無形無相,你汙染不得,那個才叫本來。這樣的境界你一定要開悟才會知道,當你走進你的生命你就知道了,不然就是理論,講是沒有用的。你不該一直在談西方極樂世界室內溫度到底是幾度,室外溫度到底是幾度,而是要想你如何去那裏。同樣,不要去談「開悟是什麽狀況?」而應該去談「如何開悟?」「如何不執著?」開悟的境界,隻要講得出來,就一定是假的。隻要有人跟你講:「告訴你,我開悟了。」你就喝口茶就好了。在佛法裏麵常說「不可思議」,「佛曰:不可說。」隻能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跟你描述開悟的人,都是沒有開悟。所以我常講:「悟不悟自己知道,也不需要去炫耀。」
[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悟。[自修自行,]修。[自成佛道。]證道。你沒有開悟,你有辦法做得到嗎?這就是六祖跟你說「悟後起修」。要注意看一個概念,這是四個境界,從裏到外開始排,開悟隻是第一個境界,開悟叫做「理無礙」,你不要以為開悟就是終點,開悟才是起點。但是我們修一輩子連起點都還沒有,所以常講:「隻到門外,沒有登堂入室。」我常常開玩笑說:「我們連門都找不到,還在門外。」就像你要去找一個你從來沒有找過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那個地址,按電鈴沒有人在,但起碼你還是找到了那個地址,站在門外。這四個階段,你懂了,整部《華嚴經》你就懂了,《華嚴經》就講這四個階段。什麽叫裏外?為什麽在《壇經》裏講頓悟?頓悟是什麽?頓悟就是「理頓悟」,就是「我懂了」,就像早上跟你講無常的概念,你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你對無常完全懂了嗎?懂不懂,試驗下去就知道。我用個最簡單的解釋,比如說:「請問,你作文寫得好不好?」假設你今天是個國文老師,一開始就要跟學生講,作文應該怎麽樣寫。首先要知道,第一作文的體裁,看你是要寫抒情文還是論說文,是要寫新詩還是寫散文,他一定要知道體裁嘛!之後,怎麽去下筆,作文的布局一定要知道起承轉合。把架構講完了,接著就是內容,內容的取材,不但要有道理,還要舉例說明,還要有正麵跟反麵,最後要綜合。就是把它講得很清楚,然後學生說:「啊,我已經知道怎麽寫作文了。寫作文的道理我懂了。」這叫做「理無礙」。那你們修行呢!佛法的道理懂了嗎?全部懂了嗎?你佛法學了很久,它的道理你真的透徹了嗎?懂了叫頓悟。接著就是事,就是悟後起修。事就是事情,你要去做,道理懂了你不去做,一點意義都沒有。現在老師教學生寫作文的道理,他們懂了之後,就要開始寫作文。寫下去,才知道有障礙,比如說,他雖然知道布局,或他會寫引言、結論,但內容呢,他肚子裏沒有墨水,所以不知道如何敘述,或是詞窮,或是不會引用成語、詩詞,或是不會應用典故…他做下去之後馬上知道他不足,所以他要慢慢學,這才叫修,你要慢慢地修。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以修行的角度來說,你現在佛法真的懂了,開悟了。但是開悟的人不一定毛筆字寫得漂亮,我們隻能夠說開悟的人學毛筆字一定比其他人快,因為他道理通達,他隻要靜下來練習,他一定進步神速,並不是他開悟就會彈鋼琴、打電腦、寫書法、畫畫。他要學習,所以要「修」,這是「事無礙」的層次,悟後起修是這個修,在佛法當中他修的是福跟慧,〔自修自行〕就是修福慧。我們一般人的解釋就是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言行。」這樣講對,隻是還沒有開悟。那個「修」,跟悟後的修境界有點不一樣,悟後的修是修福慧,悟前的修是改毛並去脾氣。
什麽叫修福?修福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要去利益別人,利益眾生。修慧就是說所悟的境界,他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那麽高深,他還沒有那個能力,所以他還要再修慧,不斷地去深入,讓他的智慧更深入。接著「理事無礙」,我道理懂五分,我所展現出來的必然是五分。一般人隻要修到「理事無礙」,他的境界就幾乎是菩薩的境界。什麽叫「事事無礙」呢?這是最難懂的。去上班是一件事,把工作辭掉是一件事,兩件事情無礙。糟糕了!你就覺得奇怪,難道做好事和壞事是無礙嗎?這個概念你就開始轉不過來,難道向南走跟向北走竟然是無礙?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這些事情是南轅北轍,怎麽可能是無礙呢?這個就是沒有徹底真正地明白。世間的真相是「一切是平等的」,這才是世間最徹底的答案,既然如此,當然事事就無礙了。所以,我們在談道理可以這樣談,一次把它談完,但修行不可以這個樣子,還是回歸「理無礙」。你現在就是「理有障礙」,回家跟孩子講話,孩子一問你問題,你就無話了。比如說,孩子問你:「為什麽要讀書?」你就說:「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孩子就問你:「老爸,你過去有沒有讀書?」「有。」「老爸,你叫我好好讀書,你為什麽自己不好好讀書?」我們常講「做人子女的就要好好地聽父母的話。」「那老爸,你哪裏有聽爺爺奶奶的話?」「老爸,你說對人家要有禮貌,你為什麽對媽媽大小聲?」這時你就很有挫折感。所以,世間人一定有很多問題,道理你不懂,人家問你,你就被問倒了。
學佛第一個就是承認你自己無知,你不承認根本沒有辦法突破。當你願意去明白了知道了,有一天,你的福慧就圓滿了。這不是一輩子就可以圓滿的,我常說:「你不要急著成佛啦9為什麽?很多東西還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佛法裏麵才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且成佛之後你也不要覺得從此就在宇宙蒸發了,修到最後就沒有了,那有什麽意思?或是:「修到最後我就不跟你們見麵9那有什麽意思?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不是成佛之後就沒有事了嗎?為什麽再度示現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還有一尊佛叫多寶佛,讀過《法華經》的人都知道,他已經成佛了。但你知道他有多認真?隻要有人講《法華經》,他就會去聽法。我講到這裏,你也不要誤會:「修到最後也不過如此,我就不要修了。」這也是誤會。你的生命不產生作用,這個生命有什麽意義?佛就是道德人格情操達到圓滿,他越圓滿,他生命展現的力量是相當相當地大。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在於能夠不斷地去利益眾生。不利益眾生,生命怎麽去展現呢?生命的概念不隻是這一輩子,你對一般現在活著的人,你對他講一輩子,他認為已經很長了,其實不是這樣,一輩子就像今天一樣,所以為什麽一般世間人立誌做什麽,都隻是一輩子的事,為什麽佛法會讓人家這麽感動,也就是說他所發的願不是這一輩子。就像地藏王菩薩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或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也就是眾生度盡了,他才願意成佛,好像說他永遠都不可能成佛。但這對地藏王菩薩沒有什麽影響。一樣的概念,你不要活在你們家,隻看到你們家的那幾口。但是,我又拉回來,你一定要學會先幫助你家那幾口,所以,你要先學習助人的技巧。你以為助人的技巧這門課,都是給要當生命線,當張老師,當諮商輔導的這些人上的,你誤會了。你就不用學嗎?你不需要幫助你的子女,你的另一半,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嗎?就像有人說:「我又不去做佛祖,我學佛做什麽?」「我不做推銷員,我學說話幹什麽?」請把你心量打開,徹徹底底去看到整個圓滿的道理,你才會知道:「原來我今天學佛法,我真的知道我在學什麽。」你要透過很久很久的時間,福慧才能夠具備,所以我才跟說,你們不要急著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幫助眾生。「我何不現在就幫助眾生9我現在幫助眾生,你叫我什麽名字,沒有關係。他的名片印總經理,我的名片印工友,隻要兩個都為公司盡心盡力就好啦!名片印什麽有什麽關係呢?不管說他是佛、是菩薩、是阿羅漢,或隻是一個凡夫,問題是「你在做什麽」比較重要。當然,當你有那個境界了,它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才說你不要急,說你現在是佛也可以,說你不是佛也可以,明白道理的人,你說什麽他都可以解釋給你聽,他怎麽解釋都是對的,他不是強辯,而是他都沒有障礙。他現在是什麽程度,是什麽角色,他在任何一個時空背景,他都沒有障礙,因為他清楚他在做什麽。這樣的觀念已經突破「一輩子」的概念了,這樣你才可以真正看到生命的圓滿。你總是覺得有點可惜或遺憾,那就代表你對生命不懂。道理懂,你真的跟一般平常人一樣,在「士農工商」中安身立命。所以我才一直提倡一個概念,你家就是道場,你不需要一天到晚往道場跑,你該上課才去上課就好,或是該幫忙的時候去幫忙,但是不要依賴那裏。這樣的話,你家裏的人怎麽會反對你修行?一定是你有很多觀念是不對的,讓人家起反感。無形的道場就是你的心,所以把心顧好,那就是真正的道場,清淨的道常為什麽說道場是清淨的?指的是心,心要清淨嘛!所以我才說,你該去做什麽就去做什麽,每個人去發展,不要每個人都擠來這個道常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你要從第一個層次開始觀。現在看到這個茶杯,它是一個形成的原因還是已經形成的結果?結果。現在看到你的身體,也是結果。現在看到外麵那棵樹,是一種結果。你的心也是一種結果。為什麽?「我在生氣。」生氣已經產生,是一種結果了。原因是「你為什麽生氣?」結果比較好觀察還是原因?結果。所以才會講「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智慧比較高,他能夠看出那個因;我們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才問為什麽,或是該怎麽處理,我們就是凡夫。為什麽請各位觀結果?因為比較好觀察,但你這樣觀察,你的執著還是不能破。接著,就叫你觀察形成那個結果的原因,你要觀察這個原因就不簡單囉!比如,我叫你觀察那個境界,原則上先聽聲音。請問,為什麽有風聲?以佛教的說法叫「因緣」,辟支佛要學十二因緣,那叫辟支佛的智慧,主因跟助緣合起來叫「因緣」,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因素和條件。這世間所有的一切形成一個現象,它一定不是隻有一個原因的,如果你隻講出一個原因是不對的,所有的東西都不可能單一而成立的。既然如此,光是從主因跟助緣就兩個了,但是這個助緣跟主因本身就由很多個條件形成,要把它分析得很詳細,需要一個智慧很高的人,一般人是沒有能耐的。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概念,為什麽有風?最少有三個條件,因為這三個條件你才感覺到有風聲。一空氣,因為風本身就是一種氣流,二摩擦,因為風沒有聲音,它要撞擊、摩擦才有聲音,再加上你的耳朵聽力正常,請問,這三個因素條件,氣流是常還是無常?無常。那物體和耳朵是常還是無常?無常。答案已經出來了,形成的原因本身就是無常,形成的結果怎麽會是常?比如說這個房子,鋼筋水泥瓷磚都是無常,怎麽可能這間房子會是常?!這樣的深度就更深,因為你是從形成的原因來觀的,形成的結果你已經觀過了,但你還是沒有開悟,接著,你再觀更深一層,形成的原因本來就無常,從外麵的境界去練習觀,不要複雜。你在聽聲音,你就觀察聲音怎麽來的,怎麽形成的,然後知道這些形成的條件本身就是無常的。
觀過之後,再觀你的身體,這在佛法的解釋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有的再加個「空」,因為沒有空不能夠組成,但一般都講四大,按醫學的原理來講就會講骨胳肢體。你仔細來觀,形成你身體的條件亦是無常。但是你不可以直接用這個概念說:「形成的條件亦是無常。」不可以這麽粗糙,而是你真正去思維:「它是什麽因素形成的?」你要一項一項去觀察,不可以籠統帶過,這樣沒有力量。接著:「我現在在生氣。」你要會分析主因是什麽。第一,你內在就是有生氣、瞋恨的種子。第二,什麽叫助緣?就是「那個人看起來很囂張。」我內在本身就是有生氣的種子,然後剛好遇到那個囂張的人的因緣,所以讓我氣起來。你不要小看這個分析,你光是有能力這樣分析,你的智慧已經很高了,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這樣分析。比如,這家公司為什麽會倒?就是會有高明的專家做企業管理的來檢測這個公司的成敗,這不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嗎?比如,台灣最近的觀光客為什麽會減少?你隻要找出原因就是有救。比如說:「高雄這幾年的人口為什麽一直往外流動?」或:「高雄的水質為什麽一直沒有辦法改善?」光是這一點如果你都能探討出來,你就可以變成世間的智者。你千萬要明白一個概念,你如果這樣做,學佛比別人更笨,你豈不是很可惜!你們有來聽課的人,回到你們家被你們家人氣得要命,你會不會很沮喪?你來學什麽的?按照因果的角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有學就一定勝過沒學的,否則就是你白學。
以前我常常為企業界上課,做新人的培訓,或老員工的在職訓練。新人常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他們到公司什麽都不懂,而且剛接觸產品,就要去賣給消費者,覺得有困難,這個概念是錯的。你什麽都不懂,指的是跟老一輩比,但是跟消費者比,你勝過他們。比如,這個茶杯怎麽做的?很簡單,你隻要來我們公司上三天的課,你就可以挨家挨戶去推銷,一般的消費者不會把你問倒,因為你已經聽了三天的課,而他沒有聽。你們佛法聽多久了,卻被沒有聽的人擊倒!好好地去檢測自己,肯定是學的不對,哪裏出了問題自己去找。你不覺得光是這個東西,你就會充滿很高的智慧?為什麽「觀因緣」會證悟辟支佛?辟支佛的程度就是比阿羅漢高。
我剛才談過觀境界和身體,形成的原因是無常,你們都能夠認同,卻沒有人開悟,所以我不得不講第三個。你現在看到的就叫現在,有現在就必然有過去跟未來。現在是什麽?我們人相當地矛盾,他現在不好,他一直希望能變得更好;第二個矛盾,就是「我現在很好」,不希望改變成不好,這真是矛盾。一個「現在」的概念,假設會變,就是全部會變,哪有說你自己一顆心各自表述,那就是你自己矛盾的概念。「我現在活著,擔心死亡。」因為你希望能夠一直活著,也就是現在能夠成為永恒,或希望你的愛人永遠都在身邊,或希望你現在的財富都不要縮水。要開始觀,請問,過去是常還是無常?為什麽是常?如果過去是常,怎麽會有「過去」這個名詞呢?就已經過去了嘛!那未來是常還是無常?如果你聽不太清楚,明天是常還是無常?因為明天也會變成昨天,未來也是無常。你過去很貧窮是無常,你未來很富貴也是無常;你過去很健康是無常,你未來身體會越來越不健康也是無常。所以你不要得意忘形,隻要好好地過,健康不健康,你都好好地活著,貧或富,你都安身立命地過著。現在引證,既然過去、未來是無常,那現在怎麽有可能是常?!既然昨天、明天是無常,今天怎麽可能是常?你這一輩子怎麽可能是常?不能成立嘛!所以,這一段叫「三世亦是無常。」《金剛經》有一段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不要一直談過去,也不要一直期望未來,亦不要執著現在。這幾個名詞都可以讓你有覺性生起,這樣人的心才會快樂,才會完全清清淨淨,不再有很多的包袱。你過去有很多怨恨、無奈,或是你自己的內疚感,「無常」的概念可以讓你釋懷。「未來」說得好聽,叫夢想也好,理想也好,妄想也好,都是無常。那「現在」哪有常?時時刻刻都在變,現在怎麽會常?!透過這樣的觀察,會讓你對無常有更深的體認,以此類推,有更多的方法自己去想,這樣觀才有機會開悟。它不是理論,隻是因為你過去都不願這樣去觀察,所以佛教你「無常」這個概念,你不能夠明白,你不能夠走入你的生命,你不能夠受益,不能夠感動,不能觸動,所以你永遠是執著的、固執的、頑固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能通權達變,無常的智慧就是變,很高深的智慧。
我們七天的禪修每天要觀一個,不是七天全部觀。但要注意,原則上心要淨才容易觀,所以在佛法裏麵,修行有兩個字,光是談「止觀」就是一個方法。止觀是一個因,修成叫定慧,是一種結果,「止」就是將你的心擺在一個地方。你要靜靜來觀察「諸行無常」,不妨先利用半個小時,好好念一句佛號,讓自己的心有止,透過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有止有定,半個小時後,讓自己好好觀「諸行無常」。按照次第觀,不要跳,修行不要騙自己,說不定你觀到幾個你就開悟了。因為你現在是在聽課,表麵上你會錯覺你沒有開悟,因為你沒有觸動完全沒有感覺。所以先念佛,修止,接著觀無常,兩個都要平衡。為什麽?我們講第三品是《定慧品》,講的是定慧等持,那個等就是均等,定跟慧兩個要均等,簡單地說,戒定慧都要均等,要平衡發展,這樣才不會出狀況。有定力了,接著你才容易觀察得出來,才能夠觀得深入,如果沒有定力你可能一觀下去就打瞌睡。不然,沒有觀,在那邊亂想,想「無常無常無常…」,這樣效果很差,這就代表你不懂得方法,所以你才會是這個樣子。我們七天禪修的課,就是一節課念佛一節課坐禪,這樣輪流,動靜動靜相間,你說止觀也可以,說禪淨也沒有關係,反正對你有幫助比較重要。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隻要你能夠不去執著現象,那就叫〔禪〕。事實上內外是一體的,不執著外麵的現象,你的內心自然就不亂了,就叫〔定〕。六祖大師所說的定,就是不要被境界所影響。比如說你看到一些高僧大德,修行到一定程度坐在那邊入定了,那個定跟六祖大師所說的定是不一樣的,六祖大師所講的定就是佛陀說的真正的定,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無論上班、下班,無論遇到順境、逆境,好事、壞事,你的內心都不被影響,佛法講的就是這個〔定〕,這樣的〔定〕才能夠跟生活結合。不然,你在那邊打坐,比如說,現在是周休二日,我想我要好好地入定,結果禮拜六一坐下去結果就入定了,入定到禮拜一上班也還在定,等到出定後去公司就被開除了。有時候老和尚的入定是因為他本來就在深山,他入定不會影響生活,但是當他來到紅塵當中,跟一般人一樣,他該怎麽樣還是要怎麽樣。反而很多人欣賞入定,或想透過修行學習入定,這不是真正佛所講的定。不是要去追求什麽境界啦、神通啦!簡單地講,那些對人生並沒有什麽意義。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淨名經》]即《維摩詰經》。[即時豁然,]當下開悟,當你什麽時候不執著,就在不執著的那一刹那當下就開悟了。[還得本心。]找回你自己本來的麵目。[我本元自性清淨。」]上麵的本心跟下麵的本性意思是一樣的。你要注意《壇經》,本心、本性有時候是同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本來的心是清淨的,這是真實的。這個清淨不是你修來的,修來的清淨一定是假的。比如說,你覺得家裏現在人很多很吵,所以你想盡辦法把吵的人趕出去,或把那些孩子帶去公園玩,這是修來的,你是透過什麽方式讓它暫時回到清淨。但是這有可能嗎?這還是暫時的!因為是無常的,孩子縱使吵吵鬧鬧去公園玩,他縱使體力再好也隻能玩一天。還有這一些客人走了,另一些還是要來啊!所以清淨不是修來的,是本來的。但本來的概念一般人很難理解。什麽叫很難理解?「本來」就是佛法講的「空」、「空性」。「空」的意思就是完全不執著,那個「完全不執著」的概念也執著不得。什麽叫執著不得?就是我常譬喻的:「有形有相的一定會汙染。」比如說這張桌巾,你拿墨汁或可樂倒下去,它就被染汙了。但無形無相你怎麽汙染?空就是無形無相,你汙染不得,那個才叫本來。這樣的境界你一定要開悟才會知道,當你走進你的生命你就知道了,不然就是理論,講是沒有用的。你不該一直在談西方極樂世界室內溫度到底是幾度,室外溫度到底是幾度,而是要想你如何去那裏。同樣,不要去談「開悟是什麽狀況?」而應該去談「如何開悟?」「如何不執著?」開悟的境界,隻要講得出來,就一定是假的。隻要有人跟你講:「告訴你,我開悟了。」你就喝口茶就好了。在佛法裏麵常說「不可思議」,「佛曰:不可說。」隻能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跟你描述開悟的人,都是沒有開悟。所以我常講:「悟不悟自己知道,也不需要去炫耀。」
[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悟。[自修自行,]修。[自成佛道。]證道。你沒有開悟,你有辦法做得到嗎?這就是六祖跟你說「悟後起修」。要注意看一個概念,這是四個境界,從裏到外開始排,開悟隻是第一個境界,開悟叫做「理無礙」,你不要以為開悟就是終點,開悟才是起點。但是我們修一輩子連起點都還沒有,所以常講:「隻到門外,沒有登堂入室。」我常常開玩笑說:「我們連門都找不到,還在門外。」就像你要去找一個你從來沒有找過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那個地址,按電鈴沒有人在,但起碼你還是找到了那個地址,站在門外。這四個階段,你懂了,整部《華嚴經》你就懂了,《華嚴經》就講這四個階段。什麽叫裏外?為什麽在《壇經》裏講頓悟?頓悟是什麽?頓悟就是「理頓悟」,就是「我懂了」,就像早上跟你講無常的概念,你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你對無常完全懂了嗎?懂不懂,試驗下去就知道。我用個最簡單的解釋,比如說:「請問,你作文寫得好不好?」假設你今天是個國文老師,一開始就要跟學生講,作文應該怎麽樣寫。首先要知道,第一作文的體裁,看你是要寫抒情文還是論說文,是要寫新詩還是寫散文,他一定要知道體裁嘛!之後,怎麽去下筆,作文的布局一定要知道起承轉合。把架構講完了,接著就是內容,內容的取材,不但要有道理,還要舉例說明,還要有正麵跟反麵,最後要綜合。就是把它講得很清楚,然後學生說:「啊,我已經知道怎麽寫作文了。寫作文的道理我懂了。」這叫做「理無礙」。那你們修行呢!佛法的道理懂了嗎?全部懂了嗎?你佛法學了很久,它的道理你真的透徹了嗎?懂了叫頓悟。接著就是事,就是悟後起修。事就是事情,你要去做,道理懂了你不去做,一點意義都沒有。現在老師教學生寫作文的道理,他們懂了之後,就要開始寫作文。寫下去,才知道有障礙,比如說,他雖然知道布局,或他會寫引言、結論,但內容呢,他肚子裏沒有墨水,所以不知道如何敘述,或是詞窮,或是不會引用成語、詩詞,或是不會應用典故…他做下去之後馬上知道他不足,所以他要慢慢學,這才叫修,你要慢慢地修。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以修行的角度來說,你現在佛法真的懂了,開悟了。但是開悟的人不一定毛筆字寫得漂亮,我們隻能夠說開悟的人學毛筆字一定比其他人快,因為他道理通達,他隻要靜下來練習,他一定進步神速,並不是他開悟就會彈鋼琴、打電腦、寫書法、畫畫。他要學習,所以要「修」,這是「事無礙」的層次,悟後起修是這個修,在佛法當中他修的是福跟慧,〔自修自行〕就是修福慧。我們一般人的解釋就是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言行。」這樣講對,隻是還沒有開悟。那個「修」,跟悟後的修境界有點不一樣,悟後的修是修福慧,悟前的修是改毛並去脾氣。
什麽叫修福?修福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要去利益別人,利益眾生。修慧就是說所悟的境界,他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那麽高深,他還沒有那個能力,所以他還要再修慧,不斷地去深入,讓他的智慧更深入。接著「理事無礙」,我道理懂五分,我所展現出來的必然是五分。一般人隻要修到「理事無礙」,他的境界就幾乎是菩薩的境界。什麽叫「事事無礙」呢?這是最難懂的。去上班是一件事,把工作辭掉是一件事,兩件事情無礙。糟糕了!你就覺得奇怪,難道做好事和壞事是無礙嗎?這個概念你就開始轉不過來,難道向南走跟向北走竟然是無礙?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這些事情是南轅北轍,怎麽可能是無礙呢?這個就是沒有徹底真正地明白。世間的真相是「一切是平等的」,這才是世間最徹底的答案,既然如此,當然事事就無礙了。所以,我們在談道理可以這樣談,一次把它談完,但修行不可以這個樣子,還是回歸「理無礙」。你現在就是「理有障礙」,回家跟孩子講話,孩子一問你問題,你就無話了。比如說,孩子問你:「為什麽要讀書?」你就說:「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孩子就問你:「老爸,你過去有沒有讀書?」「有。」「老爸,你叫我好好讀書,你為什麽自己不好好讀書?」我們常講「做人子女的就要好好地聽父母的話。」「那老爸,你哪裏有聽爺爺奶奶的話?」「老爸,你說對人家要有禮貌,你為什麽對媽媽大小聲?」這時你就很有挫折感。所以,世間人一定有很多問題,道理你不懂,人家問你,你就被問倒了。
學佛第一個就是承認你自己無知,你不承認根本沒有辦法突破。當你願意去明白了知道了,有一天,你的福慧就圓滿了。這不是一輩子就可以圓滿的,我常說:「你不要急著成佛啦9為什麽?很多東西還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佛法裏麵才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且成佛之後你也不要覺得從此就在宇宙蒸發了,修到最後就沒有了,那有什麽意思?或是:「修到最後我就不跟你們見麵9那有什麽意思?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不是成佛之後就沒有事了嗎?為什麽再度示現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還有一尊佛叫多寶佛,讀過《法華經》的人都知道,他已經成佛了。但你知道他有多認真?隻要有人講《法華經》,他就會去聽法。我講到這裏,你也不要誤會:「修到最後也不過如此,我就不要修了。」這也是誤會。你的生命不產生作用,這個生命有什麽意義?佛就是道德人格情操達到圓滿,他越圓滿,他生命展現的力量是相當相當地大。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在於能夠不斷地去利益眾生。不利益眾生,生命怎麽去展現呢?生命的概念不隻是這一輩子,你對一般現在活著的人,你對他講一輩子,他認為已經很長了,其實不是這樣,一輩子就像今天一樣,所以為什麽一般世間人立誌做什麽,都隻是一輩子的事,為什麽佛法會讓人家這麽感動,也就是說他所發的願不是這一輩子。就像地藏王菩薩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或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也就是眾生度盡了,他才願意成佛,好像說他永遠都不可能成佛。但這對地藏王菩薩沒有什麽影響。一樣的概念,你不要活在你們家,隻看到你們家的那幾口。但是,我又拉回來,你一定要學會先幫助你家那幾口,所以,你要先學習助人的技巧。你以為助人的技巧這門課,都是給要當生命線,當張老師,當諮商輔導的這些人上的,你誤會了。你就不用學嗎?你不需要幫助你的子女,你的另一半,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嗎?就像有人說:「我又不去做佛祖,我學佛做什麽?」「我不做推銷員,我學說話幹什麽?」請把你心量打開,徹徹底底去看到整個圓滿的道理,你才會知道:「原來我今天學佛法,我真的知道我在學什麽。」你要透過很久很久的時間,福慧才能夠具備,所以我才跟說,你們不要急著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幫助眾生。「我何不現在就幫助眾生9我現在幫助眾生,你叫我什麽名字,沒有關係。他的名片印總經理,我的名片印工友,隻要兩個都為公司盡心盡力就好啦!名片印什麽有什麽關係呢?不管說他是佛、是菩薩、是阿羅漢,或隻是一個凡夫,問題是「你在做什麽」比較重要。當然,當你有那個境界了,它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才說你不要急,說你現在是佛也可以,說你不是佛也可以,明白道理的人,你說什麽他都可以解釋給你聽,他怎麽解釋都是對的,他不是強辯,而是他都沒有障礙。他現在是什麽程度,是什麽角色,他在任何一個時空背景,他都沒有障礙,因為他清楚他在做什麽。這樣的觀念已經突破「一輩子」的概念了,這樣你才可以真正看到生命的圓滿。你總是覺得有點可惜或遺憾,那就代表你對生命不懂。道理懂,你真的跟一般平常人一樣,在「士農工商」中安身立命。所以我才一直提倡一個概念,你家就是道場,你不需要一天到晚往道場跑,你該上課才去上課就好,或是該幫忙的時候去幫忙,但是不要依賴那裏。這樣的話,你家裏的人怎麽會反對你修行?一定是你有很多觀念是不對的,讓人家起反感。無形的道場就是你的心,所以把心顧好,那就是真正的道場,清淨的道常為什麽說道場是清淨的?指的是心,心要清淨嘛!所以我才說,你該去做什麽就去做什麽,每個人去發展,不要每個人都擠來這個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