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講記第42集</strong>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你怎麽去修〔功德〕?〔心即不輕〕就是心謙,〔常行普敬〕就是外行於禮。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講「四維八德」,不要說四個字八個字,光是一個字就了不起。就像關老爺,一個人一輩子隻要能做到一個「義」字,就可以成賢。就像嶽飛,他隻要做到一個「忠」字,也是萬古流芳。你學佛要切記,我們今天最苦的就是跟人在一起,不然你的痛苦怎麽生起?跟什麽人?跟愛人也苦,跟仇人也苦,跟家人也苦,跟陌生人也苦,相處必然有衝突,有問題。你會怎麽辦?你跑到書局,把所有人際關係和卡耐基的書都買回來,把所有講話的書都買回去,讀完了你真的就會做人嗎?你為什麽不冷靜思考一下?可不可以把所有問題一次解決,一網打盡?什麽叫智者?就是把複雜的事情變得很簡單;什麽叫愚者?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很複雜。
與人相處的問題為什麽會讓你苦呢?簡單的說,跟人在一起就隻有一個「和」字而已,我們跟別人和睦相處,無論他是誰,這是跟人相處的重點。它的方法是什麽?無論是夫妻、親子關係,或是婆媳、妯娌的問題都一樣,就是「和」。接著,如是「因」就如是「果」,我現在跟你講的就是你做得到的,「因」就是〔敬〕,你隻要尊敬你的先生、太太、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尊敬天下所有的人,不需要講「這個人我要怎麽跟他相處?」這樣學很累,也不見得有用。人不是這麽死板板的,不是你帶入那個公式,他就會怎麽樣。但是,如果你講:「我就是沒有辦法對所有的人恭敬。」問題就在這裏,那你就去思考啊!為什麽你沒有辦法?你去找答案啊!這在佛法裏麵就叫正思維,正確去思維那個問題,思維可以讓你產生智慧,你為什麽不去思維那個問題呢?!
心〔不輕〕指的是內在心謙,談到謙這個字,我不得不講《易經》。《易經》總共有六十四卦,一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各有吉凶悔吝,你很少找到六個爻都是吉的,隻有一個卦,叫「謙卦」。所以你隻要做一個謙謙君子,保你萬事太平。也是隻有一個字而已,然後你就懂了:「這樣我就可以趨吉避凶,可以轉禍為福。」你還需要卜卦嗎?你明白道理就懂了,不明白道理的才在那裏卜,卜了也未必知道,你就要未卜先知。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講了老半天,就是〔我〕的執著在作祟。很多父母親常常誤會這一輩子放不下的就是他的兒子,他放不下的意思就是最執著。「我這一輩子最執著的就是我的子女。」這句話老實講不可以成立,你最執著的就是你自己,你觀察一下就知道。為什麽?因為你把你的子女當成你的財產,你知道嗎?你放不下你的財產。「我最執著的就是另一半。」不是,你在執著你的感受啦,你怕沒有人愛你啦。我們為什麽輕視別人呢?〔吾我〕就是貢高、我慢沒有斷。我先做個調查,你們想不想現在做功德?那你們給我誇一下,這叫隨喜功德。不是說你誇我有功德,事實上是你對任何人,比如說慈濟做了很多事情,你讚歎「慈濟做得很好。」這叫隨喜功德,這不是拍馬屁,他做對,真的比我們強,值得我們讚歎。肯定、欣賞、讚歎別人,人家不會看不起你。但是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就嫉妒、打壓、誹謗、醜化別人,隻是深怕別人看不起我們。我們的內在到底在想什麽?你想一想,你需要用貢高、我慢來保護你自己嗎?有的人說這個問題很困難,我認為不困難,因為我隻要細細地去思考,我貢高、我慢一點意義都沒有。你隻要思考兩個小時,但是一般的同學都是思考時打瞌睡,坐在蒲團上打瞌睡兩個小時,醒來還是貢高、我慢。你不要覺得很困難,我真的試過,不困難,就是我內在任何的障礙可以一個個地思考,兩個小時,或者一天,一直思考到啪地一聲打開,打開就是說那個問題不會再障礙你,你會覺得很輕鬆,而且不卑不亢,感覺真的很好。而且讚歎別人又不花錢,又不需要買禮物,但那個功德就像天上的白雲,像我身邊的空氣隨處都有,這樣修很輕鬆。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你不了解「本來無一物」,所以你抓著一個「我」不放,你把「無我」執成「有我」,這個「我」是你錯誤的知見,這個「我」就叫做邪我。阿羅漢明白這個概念,所以他能夠證悟到無我,但是他還不圓滿,他還不能夠了解到真我。真我的部分就是《涅槃經》所講的「常樂我淨」的真正的境界。因為我們不能夠明白虛幻不實的自己和這一切的現象,所以我們凡事跟人家計較,所以〔無德〕,才沒有德性。你為什麽要跟別人計較?為什麽要占人家便宜呢?這個人有什麽德性呢?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探討到最後的結果都是你對真理不明白,所以你才會〔輕〕視〔一切〕。「我執」不破,你就會做這個動作。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什麽叫〔功〕夫?你可以〔念念〕不離你的心嗎?你可以〔念念〕起正見嗎?就像六祖去見五祖弘忍時說的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看你多麽認真修,別人早課是做一個小時,你是從早上四點做到七點,做三個小時。就好像我奶奶一樣,一邊做一邊打瞌睡,做六十年;晚課也差不多兩個小時,也是一邊做一邊打瞌睡,做到五點半。不過不簡單,你不要笑,六十年如一日,叫你邊做邊瞌睡你也做不到,她還是有她自己的因緣。你這麽認真想要去修,你還是沒有辦法〔念念無間〕,〔無間〕就是不間斷,你可以不間斷嗎?就像我們念佛的人,要不夾雜不間斷,你可以做得到嗎?你說怎麽樣才能夠做到?專注每個念?你會不會腦神經衰弱?連聽我的課都沒有辦法專注。這樣修很累,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比如說高雄不是有澄清湖嗎?隻要澄清湖水是幹淨的,無論你任何時候去取水都是幹淨的,我講完了。你如何念念無間?很簡單,心中有佛,這樣的話,念念都是佛,佛是覺的意思,你就念念是覺。你就心中有佛,那個佛常住我心,你為什麽不這樣修?你說:「師父,我心中有兩個人。」誰?「佛跟魔9常常佛都被魔趕走,念念都是魔。什麽魔?「魔」字就是麻煩鬼,所以你很麻煩嘛!接著你就會問我:「師父,如何將佛常住我心?」把佛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其他部分在做什麽?不可以當一部分,要念念無間,就是全部啦!你剛才在講什麽你知道嗎?你會做嗎?你不要等我上課一直追問你,這樣你就會答不出來。你在家裏就要追問你自己,你才知道你哪裏有障礙,追問下去,你就知道問題在哪裏了。
我跟各位講個很簡單的概念,你要真正明白你來世上的目的,你來做什麽?你是來利益眾生的,不然你來做什麽?你百分之百地相信:「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的眾生。」心中有眾生,眾生就是佛,所以你心中就有佛,你朝也利益眾生,暮也利益眾生,在家也利益家裏的眾生,在外麵也利益外麵的眾生,這個就是心中有佛,這就叫「常住真心」。這個概念是修來的嗎?不是,這要看你的心量願不願意打開。你要知道《壇經》的重點,就是要讓你先悟,悟後起修。悟就是明白了自己,起修就是利益眾生。不然你要在哪裏修?離開眾生沒有佛。這樣你就可以漸漸體悟到現在如何念念無間,你自然就會有功夫啦!
【心行平直是德;】原則上是心〔平〕行〔直〕」。這四個字在《壇經》很重要,從頭到尾都會出現。這個〔平〕字,你可以解釋得很多,我們對一般人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心要常常保持平靜,但學佛的人都講清淨。一個人的心能夠真正平靜,他自然就會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人,自然悲心就會起。我們今天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才自私自利,不願意為大眾付出,不願意造福人群。沒有智慧就抓著自己不放,抓著「我所」的概念不放,抓著自己的概念不放,所以你常常為了要保護自己,鞏固自己,爭取自己的權利、利益,你的心怎麽會平靜呢?你想想看嘛!在公司也要爭,在家裏也要爭,爭寵久了就會受辱。當你心靜下來,智慧生起來,你就了解到「眾生跟我是一體的。」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心就是這樣,自然就生起了。我剛才所講的就是因為把心平靜下來,你就有這樣的功夫,你才能平等的、恭敬的對待所有的眾生。因為這樣,無論我跟好人、壞人或占人便宜的人,我都能夠保持平常心。
心〔平〕是內在,行〔直〕就是展現在外麵的行為,行直有兩個意思,行直就是行正,就是行正道,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佛法所講的正就是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言行。什麽正?一切都不執著叫做正,所以它展現於外,任何的時空都不執著,叫行直。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這就是我們古人所講的修身養性。雖然名詞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這樣一看,你應該很清楚了吧!功夫是要從自性下手的,外在的德行是要去注意你的言行。隻會修身的人就叫做修養,修養不是修行,修性的人才是修行。世間沒有學佛的好人,常常流於修養,但沒有見性。為什麽?因為他還是有罣礙的,還是有他自己的問題,隻是他做人很好。有的人強顏歡笑,對別人都很好,家四麵牆都掛著「熱心公益」的匾額,但他還是沒有辦法突破他的內在。學佛的人有個好處,你知道有個地方要突破,你知道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現在還做不到,但是你至少知道要從哪裏下手;沒有學佛的人,真的不知道。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功德須自性內見,]講功德。[布施、供養]是福德。布施和供養有時候有同樣的意思,但有時候會不一樣。我們對下可以講布施,對上要講供養,事實上都有願意付出的內涵,隻是有上下之別。你不能夠對出家人說:「師父,我布施給你。」雖然你這個心人家知道,但是這樣講不禮貌。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六祖也很現代,用〔不識真理〕,這對任何宗教都可以談。你不可以跟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的人講:「你不認識你心中的佛性。」一般人不喜歡傳教士到他家傳教,老實講我很喜歡傳教士到我家為我說法,但很可惜都沒有過。傳教士辛辛苦苦想要來跟你結個緣,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尊敬,我們要請他進來,泡茶給他喝,說:「您辛苦了,請喝杯茶。」之後:「請你告訴我真理。」這也叫請法,你聽人家說嘛,我們一般人都以為所謂說法就是說給他講。你們相不相信聽法的人,才是真正說法的人?你們或者沒有體悟到。例如,現在有人來為你講真理,無論是什麽宗教,你靜靜聽他講,慢慢問,你問一句,他就要講一百多句,你多輕鬆,但你有係統有條理有內涵的請問,你覺得是誰在為誰說法?我們不是考他,我們是請教他,但是你有沒有度他?有,你有度他,怎麽樣度他?所謂度他的意思,不是度他來跟你學佛法,你不要這麽狹隘。不管他是摩門教或是基督徒,度他就是「我透過跟他對話的過程,由於我問他很多細膩的關於真理的問題,會觸動他從真理的角度去探索。他不需要來信我的教,但是他可以從他的教中自己去突破。」這不是成就他了嗎?不就是為他說法了嗎?或許,他跟你談完話之後,他反而佩服你,他在找尋真理的過程中,找啊找,從《聖經》、從《可蘭經》,或從諸子百家找,有一天不小心來到瑞成書局,啊!他自己找到了,結果他要來學佛了,你看,一點都不勉強。你度他有兩種意思,一,他在他的宗教裏麵提升;二,有一天因緣成熟了,他自己來學佛。很輕鬆,這叫度人,而不是:「來,你坐,我講佛法給你聽。」你那樣不對。有的人不會有這種態度,為什麽?因為有修養。為什麽有修養?因為很假,你表麵是很尊敬別人,事實上你的內在是在嘀咕,是在排斥別人的。不可以這個樣子,你作假你自己不知道嗎?你去體會一下,隻要把這個精髓學起來,從你家開始,先度你家那些大大小小吧。你看,連梁武帝都〔不識真理〕,又何況我們,你應該去追尋〔真理〕,真理在哪裏呢?在我們心中。所以說〔非我祖師有過〕達磨祖師這樣講沒有過錯。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你怎麽去修〔功德〕?〔心即不輕〕就是心謙,〔常行普敬〕就是外行於禮。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講「四維八德」,不要說四個字八個字,光是一個字就了不起。就像關老爺,一個人一輩子隻要能做到一個「義」字,就可以成賢。就像嶽飛,他隻要做到一個「忠」字,也是萬古流芳。你學佛要切記,我們今天最苦的就是跟人在一起,不然你的痛苦怎麽生起?跟什麽人?跟愛人也苦,跟仇人也苦,跟家人也苦,跟陌生人也苦,相處必然有衝突,有問題。你會怎麽辦?你跑到書局,把所有人際關係和卡耐基的書都買回來,把所有講話的書都買回去,讀完了你真的就會做人嗎?你為什麽不冷靜思考一下?可不可以把所有問題一次解決,一網打盡?什麽叫智者?就是把複雜的事情變得很簡單;什麽叫愚者?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很複雜。
與人相處的問題為什麽會讓你苦呢?簡單的說,跟人在一起就隻有一個「和」字而已,我們跟別人和睦相處,無論他是誰,這是跟人相處的重點。它的方法是什麽?無論是夫妻、親子關係,或是婆媳、妯娌的問題都一樣,就是「和」。接著,如是「因」就如是「果」,我現在跟你講的就是你做得到的,「因」就是〔敬〕,你隻要尊敬你的先生、太太、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尊敬天下所有的人,不需要講「這個人我要怎麽跟他相處?」這樣學很累,也不見得有用。人不是這麽死板板的,不是你帶入那個公式,他就會怎麽樣。但是,如果你講:「我就是沒有辦法對所有的人恭敬。」問題就在這裏,那你就去思考啊!為什麽你沒有辦法?你去找答案啊!這在佛法裏麵就叫正思維,正確去思維那個問題,思維可以讓你產生智慧,你為什麽不去思維那個問題呢?!
心〔不輕〕指的是內在心謙,談到謙這個字,我不得不講《易經》。《易經》總共有六十四卦,一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各有吉凶悔吝,你很少找到六個爻都是吉的,隻有一個卦,叫「謙卦」。所以你隻要做一個謙謙君子,保你萬事太平。也是隻有一個字而已,然後你就懂了:「這樣我就可以趨吉避凶,可以轉禍為福。」你還需要卜卦嗎?你明白道理就懂了,不明白道理的才在那裏卜,卜了也未必知道,你就要未卜先知。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講了老半天,就是〔我〕的執著在作祟。很多父母親常常誤會這一輩子放不下的就是他的兒子,他放不下的意思就是最執著。「我這一輩子最執著的就是我的子女。」這句話老實講不可以成立,你最執著的就是你自己,你觀察一下就知道。為什麽?因為你把你的子女當成你的財產,你知道嗎?你放不下你的財產。「我最執著的就是另一半。」不是,你在執著你的感受啦,你怕沒有人愛你啦。我們為什麽輕視別人呢?〔吾我〕就是貢高、我慢沒有斷。我先做個調查,你們想不想現在做功德?那你們給我誇一下,這叫隨喜功德。不是說你誇我有功德,事實上是你對任何人,比如說慈濟做了很多事情,你讚歎「慈濟做得很好。」這叫隨喜功德,這不是拍馬屁,他做對,真的比我們強,值得我們讚歎。肯定、欣賞、讚歎別人,人家不會看不起你。但是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就嫉妒、打壓、誹謗、醜化別人,隻是深怕別人看不起我們。我們的內在到底在想什麽?你想一想,你需要用貢高、我慢來保護你自己嗎?有的人說這個問題很困難,我認為不困難,因為我隻要細細地去思考,我貢高、我慢一點意義都沒有。你隻要思考兩個小時,但是一般的同學都是思考時打瞌睡,坐在蒲團上打瞌睡兩個小時,醒來還是貢高、我慢。你不要覺得很困難,我真的試過,不困難,就是我內在任何的障礙可以一個個地思考,兩個小時,或者一天,一直思考到啪地一聲打開,打開就是說那個問題不會再障礙你,你會覺得很輕鬆,而且不卑不亢,感覺真的很好。而且讚歎別人又不花錢,又不需要買禮物,但那個功德就像天上的白雲,像我身邊的空氣隨處都有,這樣修很輕鬆。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你不了解「本來無一物」,所以你抓著一個「我」不放,你把「無我」執成「有我」,這個「我」是你錯誤的知見,這個「我」就叫做邪我。阿羅漢明白這個概念,所以他能夠證悟到無我,但是他還不圓滿,他還不能夠了解到真我。真我的部分就是《涅槃經》所講的「常樂我淨」的真正的境界。因為我們不能夠明白虛幻不實的自己和這一切的現象,所以我們凡事跟人家計較,所以〔無德〕,才沒有德性。你為什麽要跟別人計較?為什麽要占人家便宜呢?這個人有什麽德性呢?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探討到最後的結果都是你對真理不明白,所以你才會〔輕〕視〔一切〕。「我執」不破,你就會做這個動作。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什麽叫〔功〕夫?你可以〔念念〕不離你的心嗎?你可以〔念念〕起正見嗎?就像六祖去見五祖弘忍時說的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看你多麽認真修,別人早課是做一個小時,你是從早上四點做到七點,做三個小時。就好像我奶奶一樣,一邊做一邊打瞌睡,做六十年;晚課也差不多兩個小時,也是一邊做一邊打瞌睡,做到五點半。不過不簡單,你不要笑,六十年如一日,叫你邊做邊瞌睡你也做不到,她還是有她自己的因緣。你這麽認真想要去修,你還是沒有辦法〔念念無間〕,〔無間〕就是不間斷,你可以不間斷嗎?就像我們念佛的人,要不夾雜不間斷,你可以做得到嗎?你說怎麽樣才能夠做到?專注每個念?你會不會腦神經衰弱?連聽我的課都沒有辦法專注。這樣修很累,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比如說高雄不是有澄清湖嗎?隻要澄清湖水是幹淨的,無論你任何時候去取水都是幹淨的,我講完了。你如何念念無間?很簡單,心中有佛,這樣的話,念念都是佛,佛是覺的意思,你就念念是覺。你就心中有佛,那個佛常住我心,你為什麽不這樣修?你說:「師父,我心中有兩個人。」誰?「佛跟魔9常常佛都被魔趕走,念念都是魔。什麽魔?「魔」字就是麻煩鬼,所以你很麻煩嘛!接著你就會問我:「師父,如何將佛常住我心?」把佛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其他部分在做什麽?不可以當一部分,要念念無間,就是全部啦!你剛才在講什麽你知道嗎?你會做嗎?你不要等我上課一直追問你,這樣你就會答不出來。你在家裏就要追問你自己,你才知道你哪裏有障礙,追問下去,你就知道問題在哪裏了。
我跟各位講個很簡單的概念,你要真正明白你來世上的目的,你來做什麽?你是來利益眾生的,不然你來做什麽?你百分之百地相信:「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的眾生。」心中有眾生,眾生就是佛,所以你心中就有佛,你朝也利益眾生,暮也利益眾生,在家也利益家裏的眾生,在外麵也利益外麵的眾生,這個就是心中有佛,這就叫「常住真心」。這個概念是修來的嗎?不是,這要看你的心量願不願意打開。你要知道《壇經》的重點,就是要讓你先悟,悟後起修。悟就是明白了自己,起修就是利益眾生。不然你要在哪裏修?離開眾生沒有佛。這樣你就可以漸漸體悟到現在如何念念無間,你自然就會有功夫啦!
【心行平直是德;】原則上是心〔平〕行〔直〕」。這四個字在《壇經》很重要,從頭到尾都會出現。這個〔平〕字,你可以解釋得很多,我們對一般人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心要常常保持平靜,但學佛的人都講清淨。一個人的心能夠真正平靜,他自然就會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人,自然悲心就會起。我們今天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才自私自利,不願意為大眾付出,不願意造福人群。沒有智慧就抓著自己不放,抓著「我所」的概念不放,抓著自己的概念不放,所以你常常為了要保護自己,鞏固自己,爭取自己的權利、利益,你的心怎麽會平靜呢?你想想看嘛!在公司也要爭,在家裏也要爭,爭寵久了就會受辱。當你心靜下來,智慧生起來,你就了解到「眾生跟我是一體的。」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心就是這樣,自然就生起了。我剛才所講的就是因為把心平靜下來,你就有這樣的功夫,你才能平等的、恭敬的對待所有的眾生。因為這樣,無論我跟好人、壞人或占人便宜的人,我都能夠保持平常心。
心〔平〕是內在,行〔直〕就是展現在外麵的行為,行直有兩個意思,行直就是行正,就是行正道,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佛法所講的正就是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言行。什麽正?一切都不執著叫做正,所以它展現於外,任何的時空都不執著,叫行直。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這就是我們古人所講的修身養性。雖然名詞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這樣一看,你應該很清楚了吧!功夫是要從自性下手的,外在的德行是要去注意你的言行。隻會修身的人就叫做修養,修養不是修行,修性的人才是修行。世間沒有學佛的好人,常常流於修養,但沒有見性。為什麽?因為他還是有罣礙的,還是有他自己的問題,隻是他做人很好。有的人強顏歡笑,對別人都很好,家四麵牆都掛著「熱心公益」的匾額,但他還是沒有辦法突破他的內在。學佛的人有個好處,你知道有個地方要突破,你知道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現在還做不到,但是你至少知道要從哪裏下手;沒有學佛的人,真的不知道。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功德須自性內見,]講功德。[布施、供養]是福德。布施和供養有時候有同樣的意思,但有時候會不一樣。我們對下可以講布施,對上要講供養,事實上都有願意付出的內涵,隻是有上下之別。你不能夠對出家人說:「師父,我布施給你。」雖然你這個心人家知道,但是這樣講不禮貌。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六祖也很現代,用〔不識真理〕,這對任何宗教都可以談。你不可以跟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的人講:「你不認識你心中的佛性。」一般人不喜歡傳教士到他家傳教,老實講我很喜歡傳教士到我家為我說法,但很可惜都沒有過。傳教士辛辛苦苦想要來跟你結個緣,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尊敬,我們要請他進來,泡茶給他喝,說:「您辛苦了,請喝杯茶。」之後:「請你告訴我真理。」這也叫請法,你聽人家說嘛,我們一般人都以為所謂說法就是說給他講。你們相不相信聽法的人,才是真正說法的人?你們或者沒有體悟到。例如,現在有人來為你講真理,無論是什麽宗教,你靜靜聽他講,慢慢問,你問一句,他就要講一百多句,你多輕鬆,但你有係統有條理有內涵的請問,你覺得是誰在為誰說法?我們不是考他,我們是請教他,但是你有沒有度他?有,你有度他,怎麽樣度他?所謂度他的意思,不是度他來跟你學佛法,你不要這麽狹隘。不管他是摩門教或是基督徒,度他就是「我透過跟他對話的過程,由於我問他很多細膩的關於真理的問題,會觸動他從真理的角度去探索。他不需要來信我的教,但是他可以從他的教中自己去突破。」這不是成就他了嗎?不就是為他說法了嗎?或許,他跟你談完話之後,他反而佩服你,他在找尋真理的過程中,找啊找,從《聖經》、從《可蘭經》,或從諸子百家找,有一天不小心來到瑞成書局,啊!他自己找到了,結果他要來學佛了,你看,一點都不勉強。你度他有兩種意思,一,他在他的宗教裏麵提升;二,有一天因緣成熟了,他自己來學佛。很輕鬆,這叫度人,而不是:「來,你坐,我講佛法給你聽。」你那樣不對。有的人不會有這種態度,為什麽?因為有修養。為什麽有修養?因為很假,你表麵是很尊敬別人,事實上你的內在是在嘀咕,是在排斥別人的。不可以這個樣子,你作假你自己不知道嗎?你去體會一下,隻要把這個精髓學起來,從你家開始,先度你家那些大大小小吧。你看,連梁武帝都〔不識真理〕,又何況我們,你應該去追尋〔真理〕,真理在哪裏呢?在我們心中。所以說〔非我祖師有過〕達磨祖師這樣講沒有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