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第十六集)</strong>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16


    ◎釋功德淨土第二


    【次日。韋剌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六祖大師在大梵寺演說頓教法門的第二天,韋刺史以及與會的大眾設齋供養。齋罷之後,提出兩個重要的疑問,請六祖為大眾開示。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功德的問題,第二個是屬於淨土的問題。現在我們先講第一段,「問答功德」。


    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晉見梁武帝的時候,留下一段公案。當時梁武帝說:「我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多少功德?」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大護法,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歌頌武帝對於佛法的護持。他見到達摩祖師,首先就問他:「我究竟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答複說:「實無功德。」這則公案,可以說是普遍流傳在民間。韋刺史他們對於這樁事很有疑惑,所以他就說:「弟子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和尚為我們開導。」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六祖的答複,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直答,第二段是辨別功德,第三段是講功德的修法。六祖說:「武帝心邪,不認識正法,誤會了,把求福當作功德。」這種誤會,可以說是普遍的存在,我們對於功德與福德不能正確的辨別,分不清什麽是功德,什麽是福德。六祖說:「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離相修福,修福也是功德;若是著相起修,就是福德,不是功德。


    第二段:辨別功德,有六句。第一句:『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明心見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這就是德。換句話說,平等必須要見性,見性心自然平等。第二句:『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這是說明功德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貌。古人說:讀書在於變化氣質。能變化氣質,這個人待人接物必能謙虛恭敬,這就接近功德。第三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這句說的境界就比較高,因為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識學。「萬法」是指整個宇宙人生。宇宙人生從什麽地方來的?是從自性建立來的。雖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覺悟之人他是清清楚楚,一切明達,這是功。「心體離念」才能自覺,才能見到自性建立萬法;如果心體有念,必定不能見到自性建立萬法這個境界。


    第四句:『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這一句是從修功說的。前一句說的是理體,這一句說的是修學。修學,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原理原則是不會變的,就是一定要與自性相應,這是佛門常講的稱性起修,這就是功。一個人能稱性起修,他六根在六塵起作用時,必定是清淨無染,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德。換句話說,能做到六塵無染,就與自性相應。所以,功與德是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第五句:『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這也是從修學說的。這是說大乘佛法所謂真實的善根丨精進。精進必須要做到念念無間、永無退轉,這是功。如何才能做到?一定要「心行平直」。心是思想,行是行為,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我們的心思行為要做到平等正直,這就是德,如此才能達到念念無間。念念無間與自性是相應的,心行平直就是無染。第六句:『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這兩句是為我們做簡單扼要的結論,使我們對於「功德」兩個字,更能明細的理解。「修性」也就是修心。「心」與「性」,在佛法裏有時候意義相同;有時候我們說「性」是指「真心」,說「心」是指妄心,這要看用在哪些經論上。此處講的修性就是修心,尤其是著重在真心,這是真實之功。『自修身是德』,修性為體,修身為用;修性是內,修身是外,表裏一如,這才是真實的功德。可見功德確實是在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第三段:祖師告訴我們功德的修相。六祖說:「修功德的人,他的心在一切人事環境上,在一切物質環境上,他常存恭謹之心,決定不會有輕慢的心,而且是真正能做到普敬一切。」《華嚴》十大願王第一句是「禮敬諸佛」,《禮記》第一句是「曲禮曰毋不敬」;合起來看,才知道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導我們修學的宗旨、修學的綱領,是一不是二。換言之,不修功德的人,縱然修福德,他心裏常存著輕慢人的心,貢高我慢的習氣他很難斷除,而且時常表現在待人接物之間。這是祖師為韋刺史解釋功德這樁事情。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隻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第二個問題,就是問答淨土。韋刺史問:「常見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念阿彌陀佛,求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能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願大師為我們破除疑惑。」六祖說:「這樁事,佛說經文分明。」大師這句話裏麵包含的意思很多。淨土經論最重要的是三經一論,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理論以及修學的方法。除此之外,於一切大乘經論中隨帶而說的就太多太多了。「經文分明」這句話,意思是這已經很清楚,用不著再疑惑了。既然韋刺史與大眾有疑,而且這些人根性都很利,所以祖師也就大慈大悲,特別為他開示。六祖說:「心淨即佛土淨,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這就說明,六祖在此所希望的,是希望大家求自性淨土,修自性彌陀。這在淨土法門裏也屬於向上一著,就是修「理一心不亂」。祖師非常慈悲,特別教導大眾修學的方法。在修學方法中,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先除十惡八邪,這是修淨土之先決條件,我們千萬不能疏忽。


    「除十惡」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兩舌就是挑撥是非,鬥亂兩邊;不惡口,惡口是一種煩惱的習氣,它能障道,能障礙我們的清淨心,必須要戒除;不綺語,綺語是所謂花言巧語,其目的若不是開玩笑就是存心欺騙人,這也是不良的習氣,若是有心造作綺語,其所造惡業則有意想不到的嚴重性;再就是意地,心意裏一定要不貪、不瞋、不癡。除十惡業也就是修十善業道。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麵。第一是「邪見」,邪知邪見;第二是「邪思惟」;第三是「邪語」;第四是「邪業」,就是一切不正常的造作;第五是「邪命」,邪命是講不正當的方法謀生活,凡是不正常或者造作惡業來維持我們的生活,叫做邪命;後麵三條是「邪方便」、「邪念」、「邪定」。


    祖師教導我們,一定要修十善業道,一定要修八正道,以這個為修學淨土的基矗然後以這個基礎再進一步,「念念見性」。要如何見性?在日常生活中,心行要平等、正直。這樁事情完全操之在自己,不操之在別人。我們自己心行平等,做事正直,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相應,所以六祖說:「到如彈指,便睹彌陀。」若是能悟到無生,無生即是無生法忍,是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這是祖師對我們殷切的期望。禪宗的修學以大徹大悟為目的,縱然修淨土也不例外,這樣,見西方隻在刹那之間。這句話我們能相信,因為在淨土法門,隻要功夫成片就決定可以往生,何況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祖壇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六祖壇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