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卷</strong>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是梵語,華語則譯為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般若具足三種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講般若的因緣,是應大眾的要求。
第二天,韋刺史請求多聽些佛法,故六祖大師就升法座法堂,宣示大眾說:「你們大家現將心念清淨,不要打妄想,要一心聽法,先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誌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接著大師又說:善知識!覺道的智慧,世人本都具足,在佛不多一點,在眾生不少一點。但因執著(迷即不覺悟,不覺悟就是執著),所以不能自己明白。故要憑藉明眼善知識,因他已深入一切諸法實相,故能指示導引,使你明心見性。你應當知道,無論是愚蠢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其佛性是沒有分別的。就因有迷有悟的不一樣,所以才有愚人和智慧的人。我現在為你們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你們每個人都得自己本有的智慧。現在專心一意傾聽,我為你們說法。
善知識,世間上的人天天口裏念「般若般若」,而不認識本性般若,本有的智慧。就像一天到晚念食譜,但是不會飽腹。口誦般若(般若就是空),盡作口頭禪,不去實行,即使經一萬個大劫還是不能見本有的般若,這對你始終是沒有益處。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華語意為智慧。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此法需要你心裏真能放下看破,什麽都空了才生效,不是在口念。若隻口念般若,而心理不照般若智慧去做,若還有無明,就是心裏不實行,那就像虛妄幻化,像露水,像電光石火似的,畢竟無有是處。
口念心行般若,表裏一如去實行,就能見到自性,就是佛,因為自己本性就是佛。自性是真佛,若離開自性,就沒有佛了。所以佛教裏講「人人皆堪作佛」,隻要你修行,即修行自性,回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馳求,定會成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校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什麽叫摩訶呢?摩訶翻譯為大。什麽是大呢?人的心量廣大如虛空,就像心想到月球去,就發明火箭。所以說心無邊際、無限度,故沒有方圓或大或校心就是無形,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心量也沒有青黃赤白黑等顏色的表現,也沒有上和下,長和短。自性本無瞋無喜,它是中道的;也沒有是或非,若有是有非,就不是你的真心了。沒有善心所或惡心所。(所以六祖大師對惠明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心也沒有頭或尾。諸佛刹土和虛空是一樣的。我們人本有的妙性是空的,沒有一個法可得,所謂「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自性真空就像我上邊所說的道理一樣。
善知識,不要聽到我說空,就執著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執著於空。你假使說一切空,心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了,此時靜坐在那地方,就會落到無記空。無記空就像死了似的,什麽也不知道,雖是活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我們修道,是真空裏有妙有,不是什麽都不知道。要什麽都知道,還要什麽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就像「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的道理。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世界虛空能包羅萬有,種種色色一切相貌均能包容——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水泉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一概兼容並蓄。虛空不會說:「你這惡人我要攆走你,你這善人我歡迎你趕快到虛空裏來。」虛空沒有這種的分別。它能包容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及妙高山,均在其中。一般人的自性就像虛空一樣,包羅萬有。善知識,自己的本性能包含萬法,這也是「大」。萬法均在人自性中包含著,應該對一切人,無論是好或壞,均沒有歡喜或憎惡的分別。我常對你們說,不好的人終究有好的一天,希望他能覺悟而改過。我有很多不聽教的徒弟,教他向南走,他卻偏向北邊跑;雖不聽話,我都用耐心慢慢等著,因為我知道將來他終會有一天聽話的。
一切善惡均在自性裏包容著,故不取亦不舍,也不染著善惡的境界。染著也就是取舍。心量等如虛空,所以叫「大」,這就叫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迷人但知口說,而不實行。有智慧的人就真正躬行實踐,而不作口頭禪的把戲。又迷人空心靜坐,什麽也不想,就說這就是「大」了。這一等人落於頑空,不可與之交談,因他是邪知邪見,而非正知正見,故不要理會他。
大師又說:「各位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廣大是周遍法界,而法界是無所不包。心的用是了了分明,如鏡子照物,物來則照,物去則空;它的應用便知一切,知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它知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返歸自性。自性是去來自由,心的本體是沒有滯塞不通。沒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而不愚癡,這就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一切般若都是從自性而生,並非從外而來,莫向外馳求,故不要錯用你的心意,這就叫做自己會用真心了。一樣若真了,則樣樣都真。心量是廣大的事情,它不走小路的。
六祖大師恐怕人著到空上,故又說:「你不要整天說空!空!般若!般若!而心裏不修此般若行。這就像普通老百姓自封為國王一樣。這種人始終是得不到自性的,也不是我的徒弟,因不聽教。教他不要著空,他偏要著空;教他不要著有,他偏要著有;教他不要有婬慾心,他仍不斷婬慾心。他說:『沒關係,慢慢來。』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9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去常愚。常白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究竟什麽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在唐朝中國話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時候,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沒有無明,常用智慧處理一切事,這就是修智慧行門。你若一念愚癡,般若就斷絕。這斷絕是個比喻,並非真正的智慧斷絕了,因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滅,那怎會斷絕呢?意謂在愚癡時,般若不現前。若是不迷不愚癡,這時就般若生。例如人說喝酒抽煙是不好的,吃迷魂藥是不應該的,但你不相信,這就叫般若絕。有智慧的人怎會這樣呢?若有人告訴你喝酒抽煙、吃毒藥是不好的,就趕快改,這就是般若生。愚癡的人,就是明知不對,但還要試一試。
世間的人都愚癡得不得了,不隻一個人,而是多數人都愚癡,他自己不知般若,往往口裏說智慧,而心常做愚癡事。這就是不該做的,而他去做了。他常自己說我修行智慧,念念說空,就是般若。在般若有二十種的空門,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真正的空,雖經教懂一點,咒會持幾句,經會念幾句,但自己毛病仍不改,這就是口頭禪。天天說空,而不知改自己毛玻真空是要把無明、毛病習氣完全空了,要把你不明白,盡做糊塗事的行為都空了。
般若是沒有形相,它無長短方圓,或青黃赤白黑。心生智慧而沒有無明,智慧是明明了了,能知是法非法。你若是能有這樣的見解,這就是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蛋。
「波羅蜜」是印度語,中國話就叫「到彼岸」。若解釋明白就是離開生、離開滅,沒有生滅了。何謂「彼岸」?它是對此岸而說的,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涅盤。在生死涅盤中間經過些什麽呢?經過煩惱的大海。煩惱似海,因有煩惱,故有生死。若斷煩惱,那麽,生死就是涅盤,涅盤就是生死。若無煩惱,有生死也就沒有生死了。我們為何在這裏受生死?就因有煩惱。為何有煩惱,就因有無明。但何謂無明呢?就是你不明白的事,若你知道,你有所明白了,此即是般若。
若著到境上,就有生滅。涅盤像水,本無波浪,但風一來就有波浪。風即無明,波浪就是煩惱。若不著境就像水無波浪,沒有波浪就絕生死;我們應該在此地用功夫。你說我心裏有很多雜念,那雜念就是波浪。若沒有波浪,生滅就了了。生滅沒有,生死也就了了。有生滅就名此岸。離開境界就無生滅,就像水常運行不息,「通流」即智慧光明遍照,這就叫彼岸,所以叫波羅蜜。
這一段經文很有用,你若能用些功夫研究明白,一生可受用無窮。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迷人隻知用口念,當口念時,心裏卻有妄念和不正當的念。若念念依照般若而行,即不做愚癡事,這就是依照自己真性丟修行。能明白這種法,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癡,不做糊塗事。糊塗事有很多很多,本不應做的而你去做了,最要緊的就是婬慾心。本不應該做,但糊塗來了,不但般若忘了,波羅蜜也忘了;而任性去行,恣情縱慾。但人就是歡喜做糊塗事,而不願修般若法。不行愚癡事就是般若行。你不修般若行,那就是凡夫;若修行般若行——即斷慾去愛,自身就和佛一樣。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而佛是從凡夫修成的。因佛以前修般若法,故成佛。而我們為何還是凡夫?就因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故性流為情,情變為慾,終不能自拔。若能將慾歸回性上,不搖不動,不被無明所轉,這就是佛了。煩惱就是菩提,若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有人就說:「那就不要除煩惱,乾脆留著它9若留著,則煩惱仍舊是煩惱。你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實驗一下——如何實驗呢?就是返本還原。譬如手心和手背,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隻要翻過來便是,沒有多也沒有少,就差這麽一點點——一把它翻過來,那煩惱就變為菩提。我常說:
「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盤法即空。」你若明白,則人法皆空,若不明白就仍有法執。
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後念智慧、聞悟了就是佛。前念著到境上就是煩惱。如你說此地是三藩市,它和紐約不一樣,其實它們都是大城市,是沒有差別。若你說三藩市不下雪,紐約下雪,那隻是你的分別心作怪。若你沒有那麽多分別心,就沒有那麽多煩惱了。所以說前念著到境界上就是煩惱,後念離開境界就是菩提。如分別三藩市和紐約不同,不同就有煩惱。若知三藩市和紐約都是空的,分別它做什麽?不分別即是菩提。
講是很容易的,實際上要不生分別卻是另一回事。這種境界若能了解,則沒有家也沒有國了,既然什麽都沒有,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你可現身到住何地方而無罣礙,你看這妙不妙?這地方就是菩提,你何必歎氣呢?若你可以這樣,就這樣;若不能就慢慢來。所謂:「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若你性定了,沒有那麽多妄想,那一天都是快樂的。妄念不起,則何處都是安樂。為何你覺不安樂?就因有妄念,若無妄念則到處都是極樂世界。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大師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自性裏都有無量的智慧,摩訶般若波羅蜜這種法,是你自性本具,不需向外馳求,這種法是最尊最高上最第一。自性般若智慧是不著住的,也沒有往也沒有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諸佛都是從這最尊最高最第一的法生出。你應用你的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若用小智慧則打不破色、受、想,行、識。若不能看空這五蘊煩惱,那就不能斷塵勞,所以欲想有真正般若,就須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心經上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還要多時呢!少的時候就照不破五蘊皆空而除煩惱塵勞。你若能這樣修行必定可成佛道。要將貪瞋癡變為戒定慧,就看你變不變。一變就是般若,不變就屬愚癡。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種的般若而出無量般若,從一種般若生出八萬四千的智慧。為什麽要有八萬四千的智慧呢?因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將塵勞變過來就是般若。若將塵勞變了,則智慧現前,可是般若智慧是不離自性的。你明白這種法,就是無所念,無所回憶,也不著住,故沒有一切誑妄了。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來觀照一切法,不用識心、分別心來觀察,不取不舍,這就是見性成佛道。
若你想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潤和般若妙定,就應修行般若行,念金剛經。六祖大師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故主張所有人念金剛經。應執持而誦念,不要忘了。若能念金剛經,就可以見性。
念經須不打妄想,不生種種雜念。以前有個人天天念金剛經,有天作夢,夢見一個鬼請他念經超度他,就像我們現在七月十五來超度過去生中的父母。這人問鬼說要念多少經?鬼說:「隻念一卷經就可以了。」此人第二天就開始念,正念到一半,他的仆人送來一杯茶,他就這麽一擺手心裏說不要,而繼續念經。晚上這鬼又來說:「你答應為我念經,隻念一半,還有一半沒有念。」
此人答說:「我明明是為你念了一卷經。」
鬼說:「你是念一卷經,但你念至中間有『不要』兩個字,所以後邊經的功德都不要,沒有了。」
此人一想,我是不要茶,不是不要經。但因經上加上「不要」兩個字,鬼神就以為他不要功德。大概經的功德被鬼神搶去了。後來此人說好!我再為你念一卷經。當天晚上,這鬼很歡喜向他叩頭頂禮,謝謝他幫忙念經。
所以你們念金剛經不要摻雜「不要」兩個字。「須菩提,須菩提,不要」,那須菩提就跑了。念金剛經是非常有感應的,能夠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你們應當知道此金剛經功德是沒有數量和邊際。在經中讚歎金剛經的殊勝功德是很清楚的,我現不用完全說。此金剛經是最上乘的法門,是為大智慧人說,是為具上根人說的。善根淺薄小智等人聽聞此經,心裏不信而說:「念經有什麽好處?你不吃飯看可不可以活著?」為什麽他不信呢?就像天龍在閻浮提降雨,因為雨水多,城廓村落皆浸在大水裏,就像草葉漂流一樣。假設雨水落在大海裏,卻是不增不減。大海代表大根大器的人,他一聞此法就知是自性本趣,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者就像小草似的,一下大雨反將其淹死了,因為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即開悟,而知般若本是自性所具。且他常用自己的智慧予以觀照,故不一定要認識很多字,才能認識般若的智慧。譬如雨水,不是從天上有的,而是龍能興雲降雨,而使一切眾生、草木、有情無情,都受到雨水的滋潤而繁衍,一切小川溪流均流入大海而合成一體。眾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一樣。海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性的智慧,無論下多少雨,它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唯智可度。」若沒有智慧也不容易到這浩瀚大海的。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入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校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根淺薄的人,聽聞這種以心印心,直指人心成佛的頓教法門,就像根性小的草和花木,若遇大雨而自倒露根不能生長。本來雨是幫助草木增長的,可惜因其根淺,不堪受用。而善根薄弱的人也就像這情形一樣。
本來愚癡人和大智人的般若智慧是沒有分別,隻因一個會用,一個不會用罷了。為什麽小根小智的人聽聞佛法而不開悟呢?就因他邪見無明深重,不生信心,障礙了聖道。就像太陽被烏雲所遮蓋著,風吹不散,故陽光不現。太陽光就是你自性的般若,烏雲就是你所有的邪見和煩惱。
般若的智慧也沒有大小的分別,就因眾生習氣深,造業重,故迷了。若習氣沒有那麽深,所造的業沒有那麽重,就會悟了。迷人心外求法,向外馳求,而不知自性般若本具自性佛,向外找佛,所以愈找愈遠。沒有明白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小根的人。
若能聞頓教而即刻開悟,不執著,不向外馳求,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在自己心裏常起正知正見,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自然就沒有塵勞,這就是見性,因它不被煩惱塵勞所轉。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修般若行,應不住內、不住外,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但亦非頑空,而是內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內外不著,就能來去自由,知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來」可以說回來,回來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雖有來有去,但你不要執著這個來去,所以叫自由。若你執著「來去」,這就不自由,有所罣礙了。來去自由,也可說你的心來去自由,你的性來去自由,也可說是生死自由。我願意活就活,我願意死才死,這才是自由。如果我不願意活著就不活著,這不是自殺,因自己知道自己怎樣死法,坐在那裏如入禪定,就這樣走了,這不自由嗎?若不自由就走不了。三祖為何手抓著樹枝就圓寂而入涅盤呢?就因他生死自由,這就是來去自由。如果我願意活著就永遠不死,願意死即刻就死去,來去在談笑之間,就可往生。
就像道生法師,一般人都反對他講涅盤經主張闡提也有佛性。當時人人皆以為這是錯誤的,眾人都默擯他。故他發願說:「如果我講經契合佛法、佛心的話,將來我在法座上說法而往生。如果講得不合佛心,此願不會滿的。」於是他在虎丘山為石頭講經,而它們也點頭,接受他所講的道理是正確的。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以後正當他講經講得非常奧妙時,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說這妙不妙?
你說:「法師!現你講的正合我意,我就是不願執著,不想守規矩。你這兒要人守規矩,就是執著。」你這樣想又錯了,所謂除執著,是要你除執著心,除去不對的事。可是,對的事就不能不執著。就好像,守規矩才能成佛,故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合乎道要不執著,合乎道者就要持誦不忘。持誦就是執著,像誦金剛經、修行等。
若說我執著,我有些小毛病總不想改,也不要旁人知,這便是執著。若說我這些小毛病就是旁人知道我也不管,別人規勸時也不理,這不是無執著,而是邪知邪見。若有這種邪知邪見,愈修離佛法就愈遠。
你能離開執著,就可通達無礙,無所障礙了。能如是修行,就與金剛經道理契合,般若智慧現前,否則就不合般若妙理。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修多羅」是梵語,譯為華語是「經」。經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因契理契機,故說契經。所有一切經典及諸文字,大乘小乘,十二部經(即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皆因人才有這些經典,如果沒有人,這些經典就都沒有用了。它是因智慧性才能建立這一切的法。世界上所有麻煩的事,都是因人而生。若沒有人,什麽麻煩事也就沒有。因有麻煩的事生,故有教你免除麻煩的法生。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人。若無一切人,何用一切法?」所有一切經書,都是為人說的。如果沒有人,一切經書也就用不著了。因為人中有愚癡的和有智慧的,愚癡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樣;有智慧的人就像大人一樣。小孩子有不懂的事一定要問大人,大人就給小孩子解說緣由。當小孩子忽然間悟解心開,明白這一切的事,那就和有智慧人沒有什麽分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若不了悟,雖然是佛也是眾生。若在一念那麽短暫的時間明白豁然開悟,眾生就是佛。這也就是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一念迷一念是眾生,念念迷念念是眾生。何謂覺悟呢?即覺悟情、慾是戕害身體和令你愚癡的重要問題所在。一念慾心就一念愚,念念慾心就念念愚癡,所謂「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眾生。」沒有旁的,就是把染汙的念頭放下。染汙的念就是慾念,說得更清楚,就是婬慾的念。若是身去實行這婬慾的念,就是身業不清淨。若口裏盡講綺語,這是口業不清淨。若心裏總想不清淨的婬慾,這是意業不清淨。若能身口意都不毀犯,就離成佛不遠。一般人背覺合塵,合什麽塵?就是合這不清淨染汙的塵。你若一落到這種情慾上,就有染汙。若離開情慾,染汙才能離開。所以背塵就合覺,背覺就合塵。你若染汙就不得清淨,不得清淨就不能成佛。欲想清淨就不要染汙,一染汙就是眾生,這很清楚的道理。但還要有些助緣來使你清淨,最要緊就是不要有自私心,一有自私心就不清淨。若能一切不為個人打箅,就會清淨,因你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我見,這就是悟。故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有人問:「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錯,但要悟了才算。若是不悟,就像前邊經文說一個普通老百姓,自稱國王,若被真的國王知道了,就會把他抓丟關在監獄,因為這人謠言惑眾,想要造反,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所以才知道萬法原是從心中生出來的,那為何不在自心裏頭修行呢?自心隻要去除染汙念,去塵,就可立刻見到真如自性。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上說:本來自性是清淨沒有染汙的,你若能知道自己的心而見到自己的性,誰都可以成佛。你見到自性你成佛,我見到自性我成佛,他見到自性他成佛,這是最平等的。
淨名經就是維摩經,經上說:「忽然間豁達開悟,識自本心,便識得本來麵目了。」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六祖大師又說:「各位都是有善知識的人,聽我說這種法,你們是否都開悟了呢?我從五祖忍和尚處,一聽到頓悟法門,就即時開悟。」
「我,是一個沒有知識生長於偏僻地區的獦獠,曾遇五祖弘忍大師。」因六祖是五祖的徒弟,故不能直接稱師父的名字,故說忍和尚。這位和尚受了很多氣,為要傳法而受座下人的壓迫,他們都要他傳法給神秀。你看一個做和尚連傳法的自由都沒有,要受人控製,這是不是受氣呢?故忍和尚忍了很久,後來來了一個獦獠,五祖心想:「我要傳法給這獦獠,一個不識字的人,而不管你們這些人9這也是一股氣,故三更半夜傳法給六祖。
而六祖也是一個知音者,他一聽法就開悟了。五祖傳法給六祖,並非賭氣而傳給這不識字的獦獠,而是因為這不識字的人是最聰明。他一聽就開悟了而啟說:「原來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動搖的,原來自性是這麽妙啊9五祖一聽就認可而傳他法了。
六祖對大眾說:「我才將這頓教法門流傳廣布,令所有學道者頓悟菩提,即時覺悟本心,見自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你若自己不能開悟,就須尋訪明眼的大善知識,因為他是個過來人,所謂:「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若不問過來人,反問道於盲,那愈走就愈離譜了。
訪大善知識,解釋最上乘佛法,指示正路。這明眼大善知識,你和他必有大因緣才能遇著。所謂善知識,是化導一切眾生,使其明自本性,見自本心者。所有一切善法,因善知識才能生出。一切善根也是由善知識栽培、灌溉、成就的,像你遇到善知識,天天為你說法教化你,這都是增長你的善根。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和十二部經,在人自性中本來都具足,不是向外求來的。可是你若不能明白,就要訪善知識指示你本來清淨自性的妙體,這樣你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能自己明白,就不必假借而向外馳求。若以前一向執著仰仗外邊善知識的指示才能得解脫,這是不對的。應該要自性自悟,發掘自己本具的般若。什麽緣故呢?因自性有真正的善知識,這也是你真正的智慧,能自己明白。你若自己生出邪迷來,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譬如,你不明白它是不正的,如一些不良的嗜好:賭錢的就有賭錢的邪迷,抽煙的就有抽煙的邪迷,好色的就有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就有好喝酒的邪迷。這種邪迷不要以為它不要緊,就因不要緊,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後演變成大迷,由大迷再認為不要緊,就變成老迷,老迷再認為不要緊,就變成死迷,到死還不明白!這是最可憐,就因最初一念邪迷導致而成的。
妄念就是不真不實在的念頭,虛妄不實在,盡打妄想。顛倒就是明知這事不對卻偏要做,且狡辯說它對。你所好的雖不合法但仍任性做去,這是顛倒。不但你自己這樣做,且還要影響他人學你的壞榜樣,這是顛倒。想學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顛倒不邪迷,才能有所成就。雖有良師善友教化你,你若不聽,那麽他也沒有辦法。善知識不像警察看你不守法,就把你抓到監獄裏。善知識是沒有監獄的。你若不聽教,他總希望你慢慢改過向善。但是對聽話的眾生,善知識也不生歡喜心;對不聽教的眾生,善知識也不惱怒他,隻是心裏有些淒淒然不太歡喜。
若你在自性裏生出真實的般若智慧(正就是不邪,真就是不妄)。用般若的智慧劍斬斷一切的邪迷妄念、顛倒,在很短的時間,所有的妄念都消滅,就像雪經過太陽一曬就溶化。若你認識自己真實的本性,一悟就到佛地。若不識,一迷就到鬼地去。一悟就是用智慧劍將邪迷斬斷而明白了,所謂「覺者佛也,迷者眾生。」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你用本有的智慧觀照,則內心身外世界有如琉璃筒一樣,裏邊可以見到外麵,外麵可以見到裏麵,這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雖無身心無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雖宛然而不執著,這叫識自本心。本來自性身心是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就得到解脫,即是不執著塵勞妄想。若得到解脕,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定就是無念,無意就是戒,無念就是定,再沒有妄想妄念這就是慧。無意、無念、無妄就是戒定慧,當戒定慧現前,貪瞋癡就沒有了。
什麽叫無念呢?就是心不染著一切法,即是法空了。既然法都空了,那你為何仍要執著習氣毛病呢?習氣毛病不去,光說不染著法,那你叫一個什麽不染著呢?法尚且沒有,何況習氣毛病?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那些習氣毛病不放下,那你到底學些什麽佛法?這是自欺欺人。學佛法的人,就是要去除毛病,若隻光會說幾句,一點用都沒有,也是最愚癡的行為。
無念就是不染著,就是正念,就是般若三昧。
這種般若三昧——定,可以運用來遍照一切處,但不執著到一切處,猶如虛空一樣。就是心裏無所染著,使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出六根門頭——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無染無雜。不使六識隨六塵境界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若不明白,就要勤修佛法。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此時千變萬化,萬化千變,應用無窮,而無所滯礙,這就是般若的定,又叫自在解脫,又叫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假設你說我坐在此處,什麽也不想,使念斷了。但你猶有這「當令念絕」一這一念,又變成法縛。不但不能得到解脫,反被法綁住,這叫邊見,落於二邊,又不是中道了。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你明白無念法,並非叫你像死灰枯木一樣。無念,就是要你有定力,沒有邪念,而常存正念。若悟者,則所有一切法都明白了。你明白無念法,就可明白諸佛境界。若還未明白,就不可說你悟了無念法。不要像某某人,連五重玄義、七種立題都不明了,就冒冒失失各處去講經,騙那些不懂佛法的人。若隻照英文翻譯本念,這誰都會念;但我不會念,因我不懂英文。講經應將經義剖析,貫徹通達——每字、每句、每章、每篇的宗旨和義理,都要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若能明白無念法,就可到佛的地位。來金山聖寺聽經的,都是人來聽經,而不是螞蟻。雖人不多,但都是要學佛法,而不是像螞蟻要找蜜糖似的。這兒是找苦頭吃,而非找蜜糖吃。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六祖大師為何成祖師呢?就因他不輕未學。他在五祖大師處時,一般人都看不起他是個鄉下人,且又不識字。六祖處處受人輕慢,所以他知道受人輕慢的痛苦。故他對於善知識或非善知識者,統稱為善知識。
他說:以後得到我這法的人,若能將這頓教法門,與同樣見地、同一追求真理大道的同行人,互相發願來受持這種法,就像供養十方佛那樣誠心,能終身而不退轉,那一定會成聖果的。傳這個法,須像釋迦牟尼佛傳迦葉祖師,後傳阿難,乃至天竺廿八祖菩提達摩(中國初祖)、二袓、三祖乃至到六祖。必要像這樣代代默默相傅分付這個心印法門,不可以將正法藏起來不傳,反傳些邪法。
假設對見解不同、修行不同者,或者是外道,就不可傳此心印法。因為這會損及先列祖師,且將來也沒有好處,因為怕愚人不明白這微妙無上的真道而誹謗這頓教法門,則百千萬劫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齲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逍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躉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善知識,我有一無相偈頌,你們大家都應該念誦,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依這偈頌去修行。如果不自己去實行,躬行實踐,腳踏實地去修行,單記得我所說的偈頌,那是沒有用的。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說通,就是明白講經說法。心通就是宗通,宗門禪宗,所講的是心地法門。你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參禪修道,這種境界,就像太陽在虛空一樣,無所著住,而光明遍照。我所傳的法門,就是要你能明心見性。你明心就無難事,見性就不知愁。明白本來的麵目,才是明白佛法。這種法門是專講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門左道外道的宗旨。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本來法也沒有頓和漸的分別,可是對迷人就要教他漸修的法門,對智慧的人就可教他頓法。所以迷人就慢一點,根性利者就開悟快些。
什麽叫頓教呢?我今對你們講一點真話。真話不能講多,講少許你且不信,何況講多呢?你更不信了。因為人不歡喜聽真話真道理,也不歡喜真真實實的去修行,所以我沒有法子為你們講真法。我要等機會,好像今天機會到了,因講到這首偈頌,道理就被揭曉了。
什麽叫頓法?頓就是叫你斷。斷什麽?斷婬慾心。你能做得到了?你不相信吧!這一點,就是關鍵。要頓斷無明,無明也就是婬慾心。斷得了否?斷不了你就不想聽真法。你若能斷,就得到頓教法門。漸是慢慢的,若斷不了,不能放得下,這就變成漸了。聰明的人,我給你一點指示,你就斷了。愚癡的人,還舍不得,放不下,說他不相信這是頓教。所以平常我不講。你若相信,早就成佛了。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到現在還拖泥帶水在六道輪回裏轉。你願意轉就去轉,誰也不能勉強你的。
迷和悟隻是早晚的問題,你現在不斷,將來成佛是一定要斷的。你現在不想成佛,所以也就不想斷。這個頓法就是見性門。你若能斷婬慾心,就可明心見性。愚癡人不要對他講,他不能明白的,即使你為他講,他也不會相信的。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道理講起來有千般、萬般那麽多。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這種煩惱、無明的。若合到根本的理上就是一個理,就是這個頓法,叫你頓斷無明,而顯法性。煩惱就像在黑暗的屋子裏一樣。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太陽下照耀似的。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邪來,就是婬慾心來了,煩惱自然就生出。不要以為那是快樂,那正是煩惱的根本。正就是般若智慧,無明破了,煩惱就除去了。當邪正都沒有,這就是無餘涅盤。這裏說的是邪正俱不用。有人說邪由它邪,正由它正,不管它吧!不管,那你仍在暗宅裏。邪正俱不用——這是說已超過去了,已經是過來人,故邪的也沒有,正的也不存。為何有正?就因邪才顯正。為何有邪?就因有正才顯邪。當邪正都沒有了,這就是清淨徹底的無餘涅盤。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菩提覺性莫向外尋,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你一起心動念,就是妄念。本來清淨無餘涅盤是沒有一切念,它是無意、無念、無妄的。無意就是戒具足,無念是定具足,無妄是慧具足,所以淨心就在妄裏,就像冰裏就含水,水裏也有冰的成分。但常修行正法,就會離開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業障即所造的業障礙著你。報障即你的身體受果報而障礙。煩惱障即所有的煩惱障礙住你。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話,什麽法門都可以成就道業,若你真正明白正法,則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首先你要先見自己的過錯,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好像照相鏡子盡向外照,而不能自己回光返照。不應盡看人家的毛病,而不問問自己是否守五戒或起各種邪念妄心。若能常見自己過,就與道相應,而不違背道了。
這偈頌若常記得,則終身受用不荊六祖大師說得太好了,又簡單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若能會意則對修道特別有幫助的。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色即是有形有相。就在有形有相的色裏邊,你若能明白、了悟,能斷慾去愛而不著住到色相上,這自然就有道,不需要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你若認識,而不被其所迷,這就是「不相妨惱」。你若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這又是頭上安頭。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而醒悟這事,這就叫出世,若見到這事,而生見惑,這就叫墮落。
得道,你在修什麽道呢?即是從早到晚,所做所行都合法,不做邪鄙的事,這就是修道。你若離開日用而另外去找個道,那你始終也找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你辛辛苦苦一輩子,到老就後悔。這時自忖:「唉!我把光陰都白白空過了,而惹得滿懷懊悔。若我不喝那麽多酒,怎會愚癡到這種地步呢?若我一生不賭錢,那怎會窮得這個樣子!我這一生,若有人告訴我,說我也可以修行嘛!那麽大概還不會到現在的境地。但因沒遇到善知識,即使遇到也不認識。」即使善知識教你,你也當耳邊風,不改自己的毛病習氣。所以到頭還自懊,自己後悔不已。
你想見真正的道,就要修行正當的,不要存邪,不要盡見人家的過錯,盡給他人潑冷水,嫉妒障礙,就怕別人比自己好。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你若自己沒有道心,不修道,盡做些黑暗見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見世間人所有的過錯。有的人說現在末法時代太壞了,已沒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會證果。為什麽你不證果呢?法本無末,是沒有邪沒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時代。你要是不見世間過,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眾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若見他人非」,就是見他人的不對。「自非卻是左」,若知道他人有過錯,那你自己也就錯了。你看佛:他看誰有過錯了?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不要跟著別人做錯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參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錯了。他錯了你不要錯,你不要見他的錯,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憐憫眾生而發願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雖然他全身魔氣,但他還拜佛,所以去年他說:我對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兩個徒弟就不能忍了,將他趕跑。本來我不同意這種情形,但既將他趕跑,也就算了。其實不應看他的過錯,應用慈悲心對待他。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若將自己不對的心去除,那麽煩惱就沒有了。
憎愛不關心:憎就是討厭。愛憎都是一種情。修道人要真正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發願度眾生成佛,若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後要守規矩。信佛的人要和以前不一樣,不然的話,人家會說:他信佛後仍是老樣子。這樣使旁人都不信佛。所以我發願,凡皈依我的人,若不成佛,我就在這兒等著他成佛後,我才成佛。因我沒有旁的辦法,隻有發願等著你成佛。你們皈依之後,要快點修行,不要盡叫我等著。我等得時間太久,我也討厭了,那時我就不等,算了。
長伸兩腳臥:伸長兩隻腳睡覺,這正合懶人的口味。但這句不是教人去睡覺,這句是表示自由,表示一種無拘無束,無罣無礙,這才能遠離顛倒,而得究竟涅盤。不要看六祖壇經「長伸兩腳臥」,就躺著睡覺去。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你要是想教化眾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權巧的法門,對什麽眾生就要說什麽法,而不執著,不要令眾生聽法後生出疑惑心,這就是自己會運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現前。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什麽叫佛法呢?佛法也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世間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一切的般若智慧。若離開世間去找菩提,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樣,到何處去找呢?是沒有的。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你有正見,這就叫出世法。正見就是覺悟你的婬慾心應該把它斷了;邪見就是認為可隨順慾念令其發展。這種邪知邪見婬慾心就叫世間法。當邪正都掃除淨盡,此時菩提性宛然現前,而不需另外去找一個菩提性。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我現在所說的偈頌是頓悟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這一段偈頌亦可名大法船。它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煩惱中流而到涅盤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要經很長的時間才能開悟;但若你能頓悟,將所有慾念都放下,那麽,刹那間就開悟而真正認識了。
師複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巍南有佛出世。
六祖大師又說:「我現在在大梵寺裏講說頓教的法門,我亦發願,願法界眾生,在講這偈頌時,一起見性成佛。」當時韋刺史和官僚、道士、俗人等,聽聞六祖大師說此無相頌後,均一一反省悔悟,並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謝法,歡喜讚歎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想不到在此嶺南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9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是梵語,華語則譯為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般若具足三種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講般若的因緣,是應大眾的要求。
第二天,韋刺史請求多聽些佛法,故六祖大師就升法座法堂,宣示大眾說:「你們大家現將心念清淨,不要打妄想,要一心聽法,先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誌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接著大師又說:善知識!覺道的智慧,世人本都具足,在佛不多一點,在眾生不少一點。但因執著(迷即不覺悟,不覺悟就是執著),所以不能自己明白。故要憑藉明眼善知識,因他已深入一切諸法實相,故能指示導引,使你明心見性。你應當知道,無論是愚蠢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其佛性是沒有分別的。就因有迷有悟的不一樣,所以才有愚人和智慧的人。我現在為你們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你們每個人都得自己本有的智慧。現在專心一意傾聽,我為你們說法。
善知識,世間上的人天天口裏念「般若般若」,而不認識本性般若,本有的智慧。就像一天到晚念食譜,但是不會飽腹。口誦般若(般若就是空),盡作口頭禪,不去實行,即使經一萬個大劫還是不能見本有的般若,這對你始終是沒有益處。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華語意為智慧。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此法需要你心裏真能放下看破,什麽都空了才生效,不是在口念。若隻口念般若,而心理不照般若智慧去做,若還有無明,就是心裏不實行,那就像虛妄幻化,像露水,像電光石火似的,畢竟無有是處。
口念心行般若,表裏一如去實行,就能見到自性,就是佛,因為自己本性就是佛。自性是真佛,若離開自性,就沒有佛了。所以佛教裏講「人人皆堪作佛」,隻要你修行,即修行自性,回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馳求,定會成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校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什麽叫摩訶呢?摩訶翻譯為大。什麽是大呢?人的心量廣大如虛空,就像心想到月球去,就發明火箭。所以說心無邊際、無限度,故沒有方圓或大或校心就是無形,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心量也沒有青黃赤白黑等顏色的表現,也沒有上和下,長和短。自性本無瞋無喜,它是中道的;也沒有是或非,若有是有非,就不是你的真心了。沒有善心所或惡心所。(所以六祖大師對惠明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心也沒有頭或尾。諸佛刹土和虛空是一樣的。我們人本有的妙性是空的,沒有一個法可得,所謂「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自性真空就像我上邊所說的道理一樣。
善知識,不要聽到我說空,就執著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執著於空。你假使說一切空,心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了,此時靜坐在那地方,就會落到無記空。無記空就像死了似的,什麽也不知道,雖是活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我們修道,是真空裏有妙有,不是什麽都不知道。要什麽都知道,還要什麽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就像「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的道理。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世界虛空能包羅萬有,種種色色一切相貌均能包容——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水泉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一概兼容並蓄。虛空不會說:「你這惡人我要攆走你,你這善人我歡迎你趕快到虛空裏來。」虛空沒有這種的分別。它能包容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及妙高山,均在其中。一般人的自性就像虛空一樣,包羅萬有。善知識,自己的本性能包含萬法,這也是「大」。萬法均在人自性中包含著,應該對一切人,無論是好或壞,均沒有歡喜或憎惡的分別。我常對你們說,不好的人終究有好的一天,希望他能覺悟而改過。我有很多不聽教的徒弟,教他向南走,他卻偏向北邊跑;雖不聽話,我都用耐心慢慢等著,因為我知道將來他終會有一天聽話的。
一切善惡均在自性裏包容著,故不取亦不舍,也不染著善惡的境界。染著也就是取舍。心量等如虛空,所以叫「大」,這就叫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迷人但知口說,而不實行。有智慧的人就真正躬行實踐,而不作口頭禪的把戲。又迷人空心靜坐,什麽也不想,就說這就是「大」了。這一等人落於頑空,不可與之交談,因他是邪知邪見,而非正知正見,故不要理會他。
大師又說:「各位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廣大是周遍法界,而法界是無所不包。心的用是了了分明,如鏡子照物,物來則照,物去則空;它的應用便知一切,知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它知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返歸自性。自性是去來自由,心的本體是沒有滯塞不通。沒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而不愚癡,這就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一切般若都是從自性而生,並非從外而來,莫向外馳求,故不要錯用你的心意,這就叫做自己會用真心了。一樣若真了,則樣樣都真。心量是廣大的事情,它不走小路的。
六祖大師恐怕人著到空上,故又說:「你不要整天說空!空!般若!般若!而心裏不修此般若行。這就像普通老百姓自封為國王一樣。這種人始終是得不到自性的,也不是我的徒弟,因不聽教。教他不要著空,他偏要著空;教他不要著有,他偏要著有;教他不要有婬慾心,他仍不斷婬慾心。他說:『沒關係,慢慢來。』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9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去常愚。常白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究竟什麽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在唐朝中國話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時候,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沒有無明,常用智慧處理一切事,這就是修智慧行門。你若一念愚癡,般若就斷絕。這斷絕是個比喻,並非真正的智慧斷絕了,因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滅,那怎會斷絕呢?意謂在愚癡時,般若不現前。若是不迷不愚癡,這時就般若生。例如人說喝酒抽煙是不好的,吃迷魂藥是不應該的,但你不相信,這就叫般若絕。有智慧的人怎會這樣呢?若有人告訴你喝酒抽煙、吃毒藥是不好的,就趕快改,這就是般若生。愚癡的人,就是明知不對,但還要試一試。
世間的人都愚癡得不得了,不隻一個人,而是多數人都愚癡,他自己不知般若,往往口裏說智慧,而心常做愚癡事。這就是不該做的,而他去做了。他常自己說我修行智慧,念念說空,就是般若。在般若有二十種的空門,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真正的空,雖經教懂一點,咒會持幾句,經會念幾句,但自己毛病仍不改,這就是口頭禪。天天說空,而不知改自己毛玻真空是要把無明、毛病習氣完全空了,要把你不明白,盡做糊塗事的行為都空了。
般若是沒有形相,它無長短方圓,或青黃赤白黑。心生智慧而沒有無明,智慧是明明了了,能知是法非法。你若是能有這樣的見解,這就是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蛋。
「波羅蜜」是印度語,中國話就叫「到彼岸」。若解釋明白就是離開生、離開滅,沒有生滅了。何謂「彼岸」?它是對此岸而說的,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涅盤。在生死涅盤中間經過些什麽呢?經過煩惱的大海。煩惱似海,因有煩惱,故有生死。若斷煩惱,那麽,生死就是涅盤,涅盤就是生死。若無煩惱,有生死也就沒有生死了。我們為何在這裏受生死?就因有煩惱。為何有煩惱,就因有無明。但何謂無明呢?就是你不明白的事,若你知道,你有所明白了,此即是般若。
若著到境上,就有生滅。涅盤像水,本無波浪,但風一來就有波浪。風即無明,波浪就是煩惱。若不著境就像水無波浪,沒有波浪就絕生死;我們應該在此地用功夫。你說我心裏有很多雜念,那雜念就是波浪。若沒有波浪,生滅就了了。生滅沒有,生死也就了了。有生滅就名此岸。離開境界就無生滅,就像水常運行不息,「通流」即智慧光明遍照,這就叫彼岸,所以叫波羅蜜。
這一段經文很有用,你若能用些功夫研究明白,一生可受用無窮。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迷人隻知用口念,當口念時,心裏卻有妄念和不正當的念。若念念依照般若而行,即不做愚癡事,這就是依照自己真性丟修行。能明白這種法,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癡,不做糊塗事。糊塗事有很多很多,本不應做的而你去做了,最要緊的就是婬慾心。本不應該做,但糊塗來了,不但般若忘了,波羅蜜也忘了;而任性去行,恣情縱慾。但人就是歡喜做糊塗事,而不願修般若法。不行愚癡事就是般若行。你不修般若行,那就是凡夫;若修行般若行——即斷慾去愛,自身就和佛一樣。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而佛是從凡夫修成的。因佛以前修般若法,故成佛。而我們為何還是凡夫?就因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故性流為情,情變為慾,終不能自拔。若能將慾歸回性上,不搖不動,不被無明所轉,這就是佛了。煩惱就是菩提,若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有人就說:「那就不要除煩惱,乾脆留著它9若留著,則煩惱仍舊是煩惱。你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實驗一下——如何實驗呢?就是返本還原。譬如手心和手背,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隻要翻過來便是,沒有多也沒有少,就差這麽一點點——一把它翻過來,那煩惱就變為菩提。我常說:
「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盤法即空。」你若明白,則人法皆空,若不明白就仍有法執。
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後念智慧、聞悟了就是佛。前念著到境上就是煩惱。如你說此地是三藩市,它和紐約不一樣,其實它們都是大城市,是沒有差別。若你說三藩市不下雪,紐約下雪,那隻是你的分別心作怪。若你沒有那麽多分別心,就沒有那麽多煩惱了。所以說前念著到境界上就是煩惱,後念離開境界就是菩提。如分別三藩市和紐約不同,不同就有煩惱。若知三藩市和紐約都是空的,分別它做什麽?不分別即是菩提。
講是很容易的,實際上要不生分別卻是另一回事。這種境界若能了解,則沒有家也沒有國了,既然什麽都沒有,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你可現身到住何地方而無罣礙,你看這妙不妙?這地方就是菩提,你何必歎氣呢?若你可以這樣,就這樣;若不能就慢慢來。所謂:「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若你性定了,沒有那麽多妄想,那一天都是快樂的。妄念不起,則何處都是安樂。為何你覺不安樂?就因有妄念,若無妄念則到處都是極樂世界。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大師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自性裏都有無量的智慧,摩訶般若波羅蜜這種法,是你自性本具,不需向外馳求,這種法是最尊最高上最第一。自性般若智慧是不著住的,也沒有往也沒有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諸佛都是從這最尊最高最第一的法生出。你應用你的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若用小智慧則打不破色、受、想,行、識。若不能看空這五蘊煩惱,那就不能斷塵勞,所以欲想有真正般若,就須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心經上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還要多時呢!少的時候就照不破五蘊皆空而除煩惱塵勞。你若能這樣修行必定可成佛道。要將貪瞋癡變為戒定慧,就看你變不變。一變就是般若,不變就屬愚癡。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種的般若而出無量般若,從一種般若生出八萬四千的智慧。為什麽要有八萬四千的智慧呢?因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將塵勞變過來就是般若。若將塵勞變了,則智慧現前,可是般若智慧是不離自性的。你明白這種法,就是無所念,無所回憶,也不著住,故沒有一切誑妄了。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來觀照一切法,不用識心、分別心來觀察,不取不舍,這就是見性成佛道。
若你想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潤和般若妙定,就應修行般若行,念金剛經。六祖大師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故主張所有人念金剛經。應執持而誦念,不要忘了。若能念金剛經,就可以見性。
念經須不打妄想,不生種種雜念。以前有個人天天念金剛經,有天作夢,夢見一個鬼請他念經超度他,就像我們現在七月十五來超度過去生中的父母。這人問鬼說要念多少經?鬼說:「隻念一卷經就可以了。」此人第二天就開始念,正念到一半,他的仆人送來一杯茶,他就這麽一擺手心裏說不要,而繼續念經。晚上這鬼又來說:「你答應為我念經,隻念一半,還有一半沒有念。」
此人答說:「我明明是為你念了一卷經。」
鬼說:「你是念一卷經,但你念至中間有『不要』兩個字,所以後邊經的功德都不要,沒有了。」
此人一想,我是不要茶,不是不要經。但因經上加上「不要」兩個字,鬼神就以為他不要功德。大概經的功德被鬼神搶去了。後來此人說好!我再為你念一卷經。當天晚上,這鬼很歡喜向他叩頭頂禮,謝謝他幫忙念經。
所以你們念金剛經不要摻雜「不要」兩個字。「須菩提,須菩提,不要」,那須菩提就跑了。念金剛經是非常有感應的,能夠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你們應當知道此金剛經功德是沒有數量和邊際。在經中讚歎金剛經的殊勝功德是很清楚的,我現不用完全說。此金剛經是最上乘的法門,是為大智慧人說,是為具上根人說的。善根淺薄小智等人聽聞此經,心裏不信而說:「念經有什麽好處?你不吃飯看可不可以活著?」為什麽他不信呢?就像天龍在閻浮提降雨,因為雨水多,城廓村落皆浸在大水裏,就像草葉漂流一樣。假設雨水落在大海裏,卻是不增不減。大海代表大根大器的人,他一聞此法就知是自性本趣,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者就像小草似的,一下大雨反將其淹死了,因為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即開悟,而知般若本是自性所具。且他常用自己的智慧予以觀照,故不一定要認識很多字,才能認識般若的智慧。譬如雨水,不是從天上有的,而是龍能興雲降雨,而使一切眾生、草木、有情無情,都受到雨水的滋潤而繁衍,一切小川溪流均流入大海而合成一體。眾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一樣。海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性的智慧,無論下多少雨,它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唯智可度。」若沒有智慧也不容易到這浩瀚大海的。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入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校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根淺薄的人,聽聞這種以心印心,直指人心成佛的頓教法門,就像根性小的草和花木,若遇大雨而自倒露根不能生長。本來雨是幫助草木增長的,可惜因其根淺,不堪受用。而善根薄弱的人也就像這情形一樣。
本來愚癡人和大智人的般若智慧是沒有分別,隻因一個會用,一個不會用罷了。為什麽小根小智的人聽聞佛法而不開悟呢?就因他邪見無明深重,不生信心,障礙了聖道。就像太陽被烏雲所遮蓋著,風吹不散,故陽光不現。太陽光就是你自性的般若,烏雲就是你所有的邪見和煩惱。
般若的智慧也沒有大小的分別,就因眾生習氣深,造業重,故迷了。若習氣沒有那麽深,所造的業沒有那麽重,就會悟了。迷人心外求法,向外馳求,而不知自性般若本具自性佛,向外找佛,所以愈找愈遠。沒有明白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小根的人。
若能聞頓教而即刻開悟,不執著,不向外馳求,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在自己心裏常起正知正見,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自然就沒有塵勞,這就是見性,因它不被煩惱塵勞所轉。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修般若行,應不住內、不住外,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但亦非頑空,而是內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內外不著,就能來去自由,知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來」可以說回來,回來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雖有來有去,但你不要執著這個來去,所以叫自由。若你執著「來去」,這就不自由,有所罣礙了。來去自由,也可說你的心來去自由,你的性來去自由,也可說是生死自由。我願意活就活,我願意死才死,這才是自由。如果我不願意活著就不活著,這不是自殺,因自己知道自己怎樣死法,坐在那裏如入禪定,就這樣走了,這不自由嗎?若不自由就走不了。三祖為何手抓著樹枝就圓寂而入涅盤呢?就因他生死自由,這就是來去自由。如果我願意活著就永遠不死,願意死即刻就死去,來去在談笑之間,就可往生。
就像道生法師,一般人都反對他講涅盤經主張闡提也有佛性。當時人人皆以為這是錯誤的,眾人都默擯他。故他發願說:「如果我講經契合佛法、佛心的話,將來我在法座上說法而往生。如果講得不合佛心,此願不會滿的。」於是他在虎丘山為石頭講經,而它們也點頭,接受他所講的道理是正確的。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以後正當他講經講得非常奧妙時,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說這妙不妙?
你說:「法師!現你講的正合我意,我就是不願執著,不想守規矩。你這兒要人守規矩,就是執著。」你這樣想又錯了,所謂除執著,是要你除執著心,除去不對的事。可是,對的事就不能不執著。就好像,守規矩才能成佛,故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合乎道要不執著,合乎道者就要持誦不忘。持誦就是執著,像誦金剛經、修行等。
若說我執著,我有些小毛病總不想改,也不要旁人知,這便是執著。若說我這些小毛病就是旁人知道我也不管,別人規勸時也不理,這不是無執著,而是邪知邪見。若有這種邪知邪見,愈修離佛法就愈遠。
你能離開執著,就可通達無礙,無所障礙了。能如是修行,就與金剛經道理契合,般若智慧現前,否則就不合般若妙理。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修多羅」是梵語,譯為華語是「經」。經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因契理契機,故說契經。所有一切經典及諸文字,大乘小乘,十二部經(即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皆因人才有這些經典,如果沒有人,這些經典就都沒有用了。它是因智慧性才能建立這一切的法。世界上所有麻煩的事,都是因人而生。若沒有人,什麽麻煩事也就沒有。因有麻煩的事生,故有教你免除麻煩的法生。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人。若無一切人,何用一切法?」所有一切經書,都是為人說的。如果沒有人,一切經書也就用不著了。因為人中有愚癡的和有智慧的,愚癡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樣;有智慧的人就像大人一樣。小孩子有不懂的事一定要問大人,大人就給小孩子解說緣由。當小孩子忽然間悟解心開,明白這一切的事,那就和有智慧人沒有什麽分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若不了悟,雖然是佛也是眾生。若在一念那麽短暫的時間明白豁然開悟,眾生就是佛。這也就是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一念迷一念是眾生,念念迷念念是眾生。何謂覺悟呢?即覺悟情、慾是戕害身體和令你愚癡的重要問題所在。一念慾心就一念愚,念念慾心就念念愚癡,所謂「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眾生。」沒有旁的,就是把染汙的念頭放下。染汙的念就是慾念,說得更清楚,就是婬慾的念。若是身去實行這婬慾的念,就是身業不清淨。若口裏盡講綺語,這是口業不清淨。若心裏總想不清淨的婬慾,這是意業不清淨。若能身口意都不毀犯,就離成佛不遠。一般人背覺合塵,合什麽塵?就是合這不清淨染汙的塵。你若一落到這種情慾上,就有染汙。若離開情慾,染汙才能離開。所以背塵就合覺,背覺就合塵。你若染汙就不得清淨,不得清淨就不能成佛。欲想清淨就不要染汙,一染汙就是眾生,這很清楚的道理。但還要有些助緣來使你清淨,最要緊就是不要有自私心,一有自私心就不清淨。若能一切不為個人打箅,就會清淨,因你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我見,這就是悟。故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有人問:「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錯,但要悟了才算。若是不悟,就像前邊經文說一個普通老百姓,自稱國王,若被真的國王知道了,就會把他抓丟關在監獄,因為這人謠言惑眾,想要造反,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所以才知道萬法原是從心中生出來的,那為何不在自心裏頭修行呢?自心隻要去除染汙念,去塵,就可立刻見到真如自性。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上說:本來自性是清淨沒有染汙的,你若能知道自己的心而見到自己的性,誰都可以成佛。你見到自性你成佛,我見到自性我成佛,他見到自性他成佛,這是最平等的。
淨名經就是維摩經,經上說:「忽然間豁達開悟,識自本心,便識得本來麵目了。」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六祖大師又說:「各位都是有善知識的人,聽我說這種法,你們是否都開悟了呢?我從五祖忍和尚處,一聽到頓悟法門,就即時開悟。」
「我,是一個沒有知識生長於偏僻地區的獦獠,曾遇五祖弘忍大師。」因六祖是五祖的徒弟,故不能直接稱師父的名字,故說忍和尚。這位和尚受了很多氣,為要傳法而受座下人的壓迫,他們都要他傳法給神秀。你看一個做和尚連傳法的自由都沒有,要受人控製,這是不是受氣呢?故忍和尚忍了很久,後來來了一個獦獠,五祖心想:「我要傳法給這獦獠,一個不識字的人,而不管你們這些人9這也是一股氣,故三更半夜傳法給六祖。
而六祖也是一個知音者,他一聽法就開悟了。五祖傳法給六祖,並非賭氣而傳給這不識字的獦獠,而是因為這不識字的人是最聰明。他一聽就開悟了而啟說:「原來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動搖的,原來自性是這麽妙啊9五祖一聽就認可而傳他法了。
六祖對大眾說:「我才將這頓教法門流傳廣布,令所有學道者頓悟菩提,即時覺悟本心,見自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你若自己不能開悟,就須尋訪明眼的大善知識,因為他是個過來人,所謂:「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若不問過來人,反問道於盲,那愈走就愈離譜了。
訪大善知識,解釋最上乘佛法,指示正路。這明眼大善知識,你和他必有大因緣才能遇著。所謂善知識,是化導一切眾生,使其明自本性,見自本心者。所有一切善法,因善知識才能生出。一切善根也是由善知識栽培、灌溉、成就的,像你遇到善知識,天天為你說法教化你,這都是增長你的善根。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和十二部經,在人自性中本來都具足,不是向外求來的。可是你若不能明白,就要訪善知識指示你本來清淨自性的妙體,這樣你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能自己明白,就不必假借而向外馳求。若以前一向執著仰仗外邊善知識的指示才能得解脫,這是不對的。應該要自性自悟,發掘自己本具的般若。什麽緣故呢?因自性有真正的善知識,這也是你真正的智慧,能自己明白。你若自己生出邪迷來,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譬如,你不明白它是不正的,如一些不良的嗜好:賭錢的就有賭錢的邪迷,抽煙的就有抽煙的邪迷,好色的就有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就有好喝酒的邪迷。這種邪迷不要以為它不要緊,就因不要緊,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後演變成大迷,由大迷再認為不要緊,就變成老迷,老迷再認為不要緊,就變成死迷,到死還不明白!這是最可憐,就因最初一念邪迷導致而成的。
妄念就是不真不實在的念頭,虛妄不實在,盡打妄想。顛倒就是明知這事不對卻偏要做,且狡辯說它對。你所好的雖不合法但仍任性做去,這是顛倒。不但你自己這樣做,且還要影響他人學你的壞榜樣,這是顛倒。想學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顛倒不邪迷,才能有所成就。雖有良師善友教化你,你若不聽,那麽他也沒有辦法。善知識不像警察看你不守法,就把你抓到監獄裏。善知識是沒有監獄的。你若不聽教,他總希望你慢慢改過向善。但是對聽話的眾生,善知識也不生歡喜心;對不聽教的眾生,善知識也不惱怒他,隻是心裏有些淒淒然不太歡喜。
若你在自性裏生出真實的般若智慧(正就是不邪,真就是不妄)。用般若的智慧劍斬斷一切的邪迷妄念、顛倒,在很短的時間,所有的妄念都消滅,就像雪經過太陽一曬就溶化。若你認識自己真實的本性,一悟就到佛地。若不識,一迷就到鬼地去。一悟就是用智慧劍將邪迷斬斷而明白了,所謂「覺者佛也,迷者眾生。」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你用本有的智慧觀照,則內心身外世界有如琉璃筒一樣,裏邊可以見到外麵,外麵可以見到裏麵,這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雖無身心無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雖宛然而不執著,這叫識自本心。本來自性身心是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就得到解脫,即是不執著塵勞妄想。若得到解脕,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定就是無念,無意就是戒,無念就是定,再沒有妄想妄念這就是慧。無意、無念、無妄就是戒定慧,當戒定慧現前,貪瞋癡就沒有了。
什麽叫無念呢?就是心不染著一切法,即是法空了。既然法都空了,那你為何仍要執著習氣毛病呢?習氣毛病不去,光說不染著法,那你叫一個什麽不染著呢?法尚且沒有,何況習氣毛病?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那些習氣毛病不放下,那你到底學些什麽佛法?這是自欺欺人。學佛法的人,就是要去除毛病,若隻光會說幾句,一點用都沒有,也是最愚癡的行為。
無念就是不染著,就是正念,就是般若三昧。
這種般若三昧——定,可以運用來遍照一切處,但不執著到一切處,猶如虛空一樣。就是心裏無所染著,使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出六根門頭——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無染無雜。不使六識隨六塵境界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若不明白,就要勤修佛法。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此時千變萬化,萬化千變,應用無窮,而無所滯礙,這就是般若的定,又叫自在解脫,又叫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假設你說我坐在此處,什麽也不想,使念斷了。但你猶有這「當令念絕」一這一念,又變成法縛。不但不能得到解脫,反被法綁住,這叫邊見,落於二邊,又不是中道了。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你明白無念法,並非叫你像死灰枯木一樣。無念,就是要你有定力,沒有邪念,而常存正念。若悟者,則所有一切法都明白了。你明白無念法,就可明白諸佛境界。若還未明白,就不可說你悟了無念法。不要像某某人,連五重玄義、七種立題都不明了,就冒冒失失各處去講經,騙那些不懂佛法的人。若隻照英文翻譯本念,這誰都會念;但我不會念,因我不懂英文。講經應將經義剖析,貫徹通達——每字、每句、每章、每篇的宗旨和義理,都要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若能明白無念法,就可到佛的地位。來金山聖寺聽經的,都是人來聽經,而不是螞蟻。雖人不多,但都是要學佛法,而不是像螞蟻要找蜜糖似的。這兒是找苦頭吃,而非找蜜糖吃。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六祖大師為何成祖師呢?就因他不輕未學。他在五祖大師處時,一般人都看不起他是個鄉下人,且又不識字。六祖處處受人輕慢,所以他知道受人輕慢的痛苦。故他對於善知識或非善知識者,統稱為善知識。
他說:以後得到我這法的人,若能將這頓教法門,與同樣見地、同一追求真理大道的同行人,互相發願來受持這種法,就像供養十方佛那樣誠心,能終身而不退轉,那一定會成聖果的。傳這個法,須像釋迦牟尼佛傳迦葉祖師,後傳阿難,乃至天竺廿八祖菩提達摩(中國初祖)、二袓、三祖乃至到六祖。必要像這樣代代默默相傅分付這個心印法門,不可以將正法藏起來不傳,反傳些邪法。
假設對見解不同、修行不同者,或者是外道,就不可傳此心印法。因為這會損及先列祖師,且將來也沒有好處,因為怕愚人不明白這微妙無上的真道而誹謗這頓教法門,則百千萬劫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齲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逍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躉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善知識,我有一無相偈頌,你們大家都應該念誦,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依這偈頌去修行。如果不自己去實行,躬行實踐,腳踏實地去修行,單記得我所說的偈頌,那是沒有用的。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說通,就是明白講經說法。心通就是宗通,宗門禪宗,所講的是心地法門。你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參禪修道,這種境界,就像太陽在虛空一樣,無所著住,而光明遍照。我所傳的法門,就是要你能明心見性。你明心就無難事,見性就不知愁。明白本來的麵目,才是明白佛法。這種法門是專講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門左道外道的宗旨。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本來法也沒有頓和漸的分別,可是對迷人就要教他漸修的法門,對智慧的人就可教他頓法。所以迷人就慢一點,根性利者就開悟快些。
什麽叫頓教呢?我今對你們講一點真話。真話不能講多,講少許你且不信,何況講多呢?你更不信了。因為人不歡喜聽真話真道理,也不歡喜真真實實的去修行,所以我沒有法子為你們講真法。我要等機會,好像今天機會到了,因講到這首偈頌,道理就被揭曉了。
什麽叫頓法?頓就是叫你斷。斷什麽?斷婬慾心。你能做得到了?你不相信吧!這一點,就是關鍵。要頓斷無明,無明也就是婬慾心。斷得了否?斷不了你就不想聽真法。你若能斷,就得到頓教法門。漸是慢慢的,若斷不了,不能放得下,這就變成漸了。聰明的人,我給你一點指示,你就斷了。愚癡的人,還舍不得,放不下,說他不相信這是頓教。所以平常我不講。你若相信,早就成佛了。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到現在還拖泥帶水在六道輪回裏轉。你願意轉就去轉,誰也不能勉強你的。
迷和悟隻是早晚的問題,你現在不斷,將來成佛是一定要斷的。你現在不想成佛,所以也就不想斷。這個頓法就是見性門。你若能斷婬慾心,就可明心見性。愚癡人不要對他講,他不能明白的,即使你為他講,他也不會相信的。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道理講起來有千般、萬般那麽多。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這種煩惱、無明的。若合到根本的理上就是一個理,就是這個頓法,叫你頓斷無明,而顯法性。煩惱就像在黑暗的屋子裏一樣。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太陽下照耀似的。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邪來,就是婬慾心來了,煩惱自然就生出。不要以為那是快樂,那正是煩惱的根本。正就是般若智慧,無明破了,煩惱就除去了。當邪正都沒有,這就是無餘涅盤。這裏說的是邪正俱不用。有人說邪由它邪,正由它正,不管它吧!不管,那你仍在暗宅裏。邪正俱不用——這是說已超過去了,已經是過來人,故邪的也沒有,正的也不存。為何有正?就因邪才顯正。為何有邪?就因有正才顯邪。當邪正都沒有了,這就是清淨徹底的無餘涅盤。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菩提覺性莫向外尋,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你一起心動念,就是妄念。本來清淨無餘涅盤是沒有一切念,它是無意、無念、無妄的。無意就是戒具足,無念是定具足,無妄是慧具足,所以淨心就在妄裏,就像冰裏就含水,水裏也有冰的成分。但常修行正法,就會離開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業障即所造的業障礙著你。報障即你的身體受果報而障礙。煩惱障即所有的煩惱障礙住你。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話,什麽法門都可以成就道業,若你真正明白正法,則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首先你要先見自己的過錯,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好像照相鏡子盡向外照,而不能自己回光返照。不應盡看人家的毛病,而不問問自己是否守五戒或起各種邪念妄心。若能常見自己過,就與道相應,而不違背道了。
這偈頌若常記得,則終身受用不荊六祖大師說得太好了,又簡單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若能會意則對修道特別有幫助的。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色即是有形有相。就在有形有相的色裏邊,你若能明白、了悟,能斷慾去愛而不著住到色相上,這自然就有道,不需要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你若認識,而不被其所迷,這就是「不相妨惱」。你若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這又是頭上安頭。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而醒悟這事,這就叫出世,若見到這事,而生見惑,這就叫墮落。
得道,你在修什麽道呢?即是從早到晚,所做所行都合法,不做邪鄙的事,這就是修道。你若離開日用而另外去找個道,那你始終也找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你辛辛苦苦一輩子,到老就後悔。這時自忖:「唉!我把光陰都白白空過了,而惹得滿懷懊悔。若我不喝那麽多酒,怎會愚癡到這種地步呢?若我一生不賭錢,那怎會窮得這個樣子!我這一生,若有人告訴我,說我也可以修行嘛!那麽大概還不會到現在的境地。但因沒遇到善知識,即使遇到也不認識。」即使善知識教你,你也當耳邊風,不改自己的毛病習氣。所以到頭還自懊,自己後悔不已。
你想見真正的道,就要修行正當的,不要存邪,不要盡見人家的過錯,盡給他人潑冷水,嫉妒障礙,就怕別人比自己好。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你若自己沒有道心,不修道,盡做些黑暗見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見世間人所有的過錯。有的人說現在末法時代太壞了,已沒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會證果。為什麽你不證果呢?法本無末,是沒有邪沒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時代。你要是不見世間過,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眾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若見他人非」,就是見他人的不對。「自非卻是左」,若知道他人有過錯,那你自己也就錯了。你看佛:他看誰有過錯了?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不要跟著別人做錯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參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錯了。他錯了你不要錯,你不要見他的錯,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憐憫眾生而發願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雖然他全身魔氣,但他還拜佛,所以去年他說:我對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兩個徒弟就不能忍了,將他趕跑。本來我不同意這種情形,但既將他趕跑,也就算了。其實不應看他的過錯,應用慈悲心對待他。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若將自己不對的心去除,那麽煩惱就沒有了。
憎愛不關心:憎就是討厭。愛憎都是一種情。修道人要真正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發願度眾生成佛,若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後要守規矩。信佛的人要和以前不一樣,不然的話,人家會說:他信佛後仍是老樣子。這樣使旁人都不信佛。所以我發願,凡皈依我的人,若不成佛,我就在這兒等著他成佛後,我才成佛。因我沒有旁的辦法,隻有發願等著你成佛。你們皈依之後,要快點修行,不要盡叫我等著。我等得時間太久,我也討厭了,那時我就不等,算了。
長伸兩腳臥:伸長兩隻腳睡覺,這正合懶人的口味。但這句不是教人去睡覺,這句是表示自由,表示一種無拘無束,無罣無礙,這才能遠離顛倒,而得究竟涅盤。不要看六祖壇經「長伸兩腳臥」,就躺著睡覺去。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你要是想教化眾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權巧的法門,對什麽眾生就要說什麽法,而不執著,不要令眾生聽法後生出疑惑心,這就是自己會運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現前。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什麽叫佛法呢?佛法也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世間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一切的般若智慧。若離開世間去找菩提,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樣,到何處去找呢?是沒有的。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你有正見,這就叫出世法。正見就是覺悟你的婬慾心應該把它斷了;邪見就是認為可隨順慾念令其發展。這種邪知邪見婬慾心就叫世間法。當邪正都掃除淨盡,此時菩提性宛然現前,而不需另外去找一個菩提性。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我現在所說的偈頌是頓悟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這一段偈頌亦可名大法船。它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煩惱中流而到涅盤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要經很長的時間才能開悟;但若你能頓悟,將所有慾念都放下,那麽,刹那間就開悟而真正認識了。
師複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巍南有佛出世。
六祖大師又說:「我現在在大梵寺裏講說頓教的法門,我亦發願,願法界眾生,在講這偈頌時,一起見性成佛。」當時韋刺史和官僚、道士、俗人等,聽聞六祖大師說此無相頌後,均一一反省悔悟,並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謝法,歡喜讚歎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想不到在此嶺南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