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譯文</strong>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閣崛山中,與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這些大比丘僧都是眾所周知的佛的聲聞大弟子,他們中間,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以及現在賢劫中的一切菩薩,也來匯聚一堂。
這些菩薩,誓願宏大,廣種善根,具足無量功德,善巧示化,渡濟眾生。他們遊化於引佛國土,普遍示現一切色身,供養十方諸佛,化導一切有情眾生。並能了達眾生之相,融通諸法之真實體性,就像好壞善變的幻士,變化為同世間男女一樣的身相。這些菩薩,雖身化世相,欲卻於無所熱著、無所分別的菩薩乘境界,住於空寂、無願、無相的三昧中,並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入於千百種體悟妙境,住於深妙正定的法門,皆能看到現在世的無量諸佛,能在一念之間,遊遍十方佛國,區分辨別眾生的言語,像對待自己的眷屬一般體恤、憐湣他們,以慈悲的心懷立誓成就諸佛的不可計量功德,超越於聲聞乘、緣覺乘,而達菩薩乘的境界。此外,聚會的眾人當中,還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淨優婆塞七千人,清淨優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萬人,色界天子七十萬人,遍淨天子六十萬人,梵天一億人,一時人如雲集,不可計量。
與此同時,釋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威光四射,恰似金光融融,又如明鏡光徹,表裏清明。這樣的威光神明千變萬化,大放異彩。阿難尊者見釋迦牟尼佛這般威光神明,心裏獨自思量著:我以前從未見過釋尊像今天這樣,諸根愉悅,清淨光明,智炬照人,讓這方佛土這般巍巍莊嚴。看到這般情景,真令人生出希有難得之心。於是,阿難即從座上站起來,向前跨出一步,偏露右肩,合掌長跪,向釋尊說道:世尊您今天入於大寂定之禪境,修住於奇特深廣的佛法,處於諸佛修道的最殊勝境界,莫非是憶念著過去未來諸佛?莫非憶念著現在他方諸佛?懇請您為大家宣說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那時,釋迦牟尼佛聽罷阿難的話,高興地說:“很好!很好!阿難,因為你有悲憫眾生、利益他人的心願,所以能提問佛法精妙之義。你這一發問,勝過供養天下的阿難漢、辟支佛,也勝過布施累劫之中的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蝡動等一切有情。這一發問,真是功德無量。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就是你這一問,當來諸天人民以及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度脫迷障、共登彼岸的希望。阿難,你可知道,如來出世,難遇難見,就像那優曇花一樣,偶爾一現。你這一問,很多人會因此而得到利益,我將為你等宣說佛法,以開示化導一切有情眾生。”
<strong>原典</strong>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合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諸大聲聞,從所知識,名曰具無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如是等大弟子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1中一切菩薩,皆是來集會。此諸菩薩皆具無量行願2,植眾德本,具諸功德,行權方便,遊諸佛國,普現一切,供養諸佛,化導眾生。達眾生相,通諸法性,譬善幻師,幻諸男女等相。於彼相中,實無所得3,人空、無願、無相三昧,而能具足總持無量百千三昧,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於一念4中,遍遊佛土,分別眾生語言,哀湣如己眷蜀,誓成諸佛無量功德,超諸聲聞緣覺之地。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淨優婆塞七千人,清淨優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萬,色界天子七十萬,遍淨天子六十萬,梵天一億,如是無量大眾,一時雲集。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淨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刹莊嚴。我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5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人大寂定6,住甚奇特廣大之法,住諸佛所在最勝之道,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惟願宣說,利益一切。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戰!阿難,汝為哀湣、利益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蝡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阿難,如來出世,難值難見,猶優曇華,偶爾一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我當為汝演說,開化一切。”
<strong>注釋</strong>
1賢劫:指三劫的現在住劫。全稱現在賢劫,佛門認為現在的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住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賢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
2行願:指修行與誓願,又稱願行。根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所載,如果有願而無行,那麽就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預備船筏一般,此人一定會常在此岸,永不得度;菩薩雖發四弘誓願,如果不修四行,也是這樣。因此,修行與誓願如鳥之雙翼,如果不能兼備,就不能到達所期之境。
3無所得:又稱無所有,略稱無得,與“有所得”對應。意思是指體悟無相之真理,內心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反之,如果執著諸法差別之相,墮入有無邊邪之見,就稱作有所得。諸法均由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無決定相可得,稱為無所得。這就是不墮於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四雙八計之中道正觀。《大智度論》卷十八載:“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
另外,因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出離三界,住於一切智,是無所得大乘之至極,所以菩薩也稱無所得。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載:“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4一念:指一次心念。念為思念之意,一般有心念、觀念、稱念,故以一念配合一聲佛號,稱名一句,即謂一念。
5長跪:為佛門禮法之一,兩足屈膝著地,以示禮敬。
6寂定:指禪定之境,意思是於諸法不起妄想妄念。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閣崛山中,與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這些大比丘僧都是眾所周知的佛的聲聞大弟子,他們中間,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以及現在賢劫中的一切菩薩,也來匯聚一堂。
這些菩薩,誓願宏大,廣種善根,具足無量功德,善巧示化,渡濟眾生。他們遊化於引佛國土,普遍示現一切色身,供養十方諸佛,化導一切有情眾生。並能了達眾生之相,融通諸法之真實體性,就像好壞善變的幻士,變化為同世間男女一樣的身相。這些菩薩,雖身化世相,欲卻於無所熱著、無所分別的菩薩乘境界,住於空寂、無願、無相的三昧中,並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入於千百種體悟妙境,住於深妙正定的法門,皆能看到現在世的無量諸佛,能在一念之間,遊遍十方佛國,區分辨別眾生的言語,像對待自己的眷屬一般體恤、憐湣他們,以慈悲的心懷立誓成就諸佛的不可計量功德,超越於聲聞乘、緣覺乘,而達菩薩乘的境界。此外,聚會的眾人當中,還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淨優婆塞七千人,清淨優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萬人,色界天子七十萬人,遍淨天子六十萬人,梵天一億人,一時人如雲集,不可計量。
與此同時,釋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威光四射,恰似金光融融,又如明鏡光徹,表裏清明。這樣的威光神明千變萬化,大放異彩。阿難尊者見釋迦牟尼佛這般威光神明,心裏獨自思量著:我以前從未見過釋尊像今天這樣,諸根愉悅,清淨光明,智炬照人,讓這方佛土這般巍巍莊嚴。看到這般情景,真令人生出希有難得之心。於是,阿難即從座上站起來,向前跨出一步,偏露右肩,合掌長跪,向釋尊說道:世尊您今天入於大寂定之禪境,修住於奇特深廣的佛法,處於諸佛修道的最殊勝境界,莫非是憶念著過去未來諸佛?莫非憶念著現在他方諸佛?懇請您為大家宣說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那時,釋迦牟尼佛聽罷阿難的話,高興地說:“很好!很好!阿難,因為你有悲憫眾生、利益他人的心願,所以能提問佛法精妙之義。你這一發問,勝過供養天下的阿難漢、辟支佛,也勝過布施累劫之中的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蝡動等一切有情。這一發問,真是功德無量。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就是你這一問,當來諸天人民以及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度脫迷障、共登彼岸的希望。阿難,你可知道,如來出世,難遇難見,就像那優曇花一樣,偶爾一現。你這一問,很多人會因此而得到利益,我將為你等宣說佛法,以開示化導一切有情眾生。”
<strong>原典</strong>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合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諸大聲聞,從所知識,名曰具無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如是等大弟子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1中一切菩薩,皆是來集會。此諸菩薩皆具無量行願2,植眾德本,具諸功德,行權方便,遊諸佛國,普現一切,供養諸佛,化導眾生。達眾生相,通諸法性,譬善幻師,幻諸男女等相。於彼相中,實無所得3,人空、無願、無相三昧,而能具足總持無量百千三昧,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於一念4中,遍遊佛土,分別眾生語言,哀湣如己眷蜀,誓成諸佛無量功德,超諸聲聞緣覺之地。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淨優婆塞七千人,清淨優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萬,色界天子七十萬,遍淨天子六十萬,梵天一億,如是無量大眾,一時雲集。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淨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刹莊嚴。我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5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人大寂定6,住甚奇特廣大之法,住諸佛所在最勝之道,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惟願宣說,利益一切。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戰!阿難,汝為哀湣、利益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蝡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阿難,如來出世,難值難見,猶優曇華,偶爾一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我當為汝演說,開化一切。”
<strong>注釋</strong>
1賢劫:指三劫的現在住劫。全稱現在賢劫,佛門認為現在的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住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賢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
2行願:指修行與誓願,又稱願行。根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所載,如果有願而無行,那麽就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預備船筏一般,此人一定會常在此岸,永不得度;菩薩雖發四弘誓願,如果不修四行,也是這樣。因此,修行與誓願如鳥之雙翼,如果不能兼備,就不能到達所期之境。
3無所得:又稱無所有,略稱無得,與“有所得”對應。意思是指體悟無相之真理,內心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反之,如果執著諸法差別之相,墮入有無邊邪之見,就稱作有所得。諸法均由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無決定相可得,稱為無所得。這就是不墮於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四雙八計之中道正觀。《大智度論》卷十八載:“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
另外,因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出離三界,住於一切智,是無所得大乘之至極,所以菩薩也稱無所得。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載:“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4一念:指一次心念。念為思念之意,一般有心念、觀念、稱念,故以一念配合一聲佛號,稱名一句,即謂一念。
5長跪:為佛門禮法之一,兩足屈膝著地,以示禮敬。
6寂定:指禪定之境,意思是於諸法不起妄想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