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能救世間苦,無刹不現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要義概述</strong>


    朗明


    《普門品》的群眾基礎與流通因緣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在這世界眾生的腦海中是如此的深刻。即使是不懂佛教、不信佛的人也沒有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記得在我幼年時期,每個村鎮乃至鄉下廟,每逢初一、十五等香期,一群群的善男信女背著黃香袋,虔誠地敬香,口裏喃喃地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等祈願,也有很多人稱“觀音娘娘”。至今印象深刻。在廣大信眾中,觀世音菩薩就是在此苦難世間的可依靠者,是眾生心中最大的安慰,如母親一般慈愛,而又神通廣大。可以這麽說,在全世界,凡有華人處,多有觀音信仰。幾千年來,每個朝代也都有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那麽,這種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觀音信仰源自哪裏?原來就是來自我們所熟識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全名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此經共有二十八品,《普門品》是其中一品。可能有些讀者不知道《妙法蓮華經》,但大家都知道《普門品》。


    那為何單單這一品特別出名,廣為流通呢?這也是有因緣的。


    在中國晉朝末年,北涼地區有一位國王叫沮渠蒙遜,重病在身,百***無效。這時有一位從印度來的尊者叫曇無懺,偶經其國,被請去王府,看能否醫治此病。尊者一見沮渠蒙遜,便說他生的是業障病,普通***物不能治好,必須要念《法華經》中的《普門品》,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才能好,蒙遜為欲病好,信之不疑,虔誠誦經,不到七日,病體痊愈。於是王令頒布天下,令普天下人誦《普門品》。一時人人爭相傳抄。並且在傳抄過程中,靈驗時有,使得《普門品》更加盛行於世。真可謂因緣不可思議。《普門品》就這樣傳開於民間,且久盛不衰。


    事實上,根本的原因還是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有極大因緣,在《地藏經》中世尊也早有提示——“佛告觀世音,汝與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普門品》一入中國,洛陽紙貴,人人持誦。曆代以來,因誦《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得以感應、得以解脫、得以成就的人,多如恒河沙,難以計數!


    《普門品》要義概述


    那麽,《普門品》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呢?如果細講,在有限的時間內是無法鋪陳開來的,在這裏我將為大家提綱契領地把《普門品》中的內容做一概括,然後再把有實際修行指導意義的重點給提出來,希望大家有所受益。


    整部《普門品》內容可以用幾個數字來概括:一總答、救七難、除三毒、應二求、三十二化身、顯五觀、破三障、一總勸。


    一總答:世尊因無盡意菩薩啟問,而總答觀世音菩薩名號之由來,由此而演繹出了觀音菩薩的種種德行事跡。可見一句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即是具足《普門品》的所有內容,彰顯了菩薩的一切利生妙用,這是《普門品》的重點,即名號具足一切。


    救七難:接下來,世尊鋪陳了觀世音菩薩化度眾生之妙用,救七難分別是:火難、水難、刀難、風難、鬼難、囚難、賊難。


    眾生之苦難皆因眾生之惡業所招感,而念菩薩名號至內心清淨無染之時,自然惡業不招,逢凶化吉了。七難是個概數,包含了一切眾生百千萬億種苦難。我從第一種火難來說明念菩薩名號之所以靈驗的理和事。世間之火,分為內火和外火。外火有鬼火、人火、霹靂火、山神火、賊火、樹火等七種。內火分:一、 果報火;二、 惡業火;三、 煩惱火。《法華經》上講,世界毀壞之時,劫火洞燃,由此燒起,燒到初禪天為止,雖為天人,內心瞋毒火未熄,任你瓊樓玉宇的天宮,也不免毀於一炬。所以,我們眾生內心煩惱毒火未熄,故會招感惡業之火和果報之火。由內火引來外火。滋以戒定慧的法水,熄滅貪瞋癡的內火,外麵雖然有火,也不會被其所燒了。


    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中講得很清楚:


    知見旋複,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如果一個人在危急時刻,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至一心不亂,內在的妄想之火一熄滅,加上菩薩的威神他力攝助,自然“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了。


    中國姚秦時代,有一位法智和尚,平時信奉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專念《普門品》。一天旅行,經一山中,迷失了路,忽遇野風吹著野火,四麵燒來,無法逃脫,隻好坐下來,閉著眼睛,一心念菩薩名號,念到似乎暈去,如同入定,及其蘇醒,平安無事,隻見四周三尺之內的綠草也未燒焦,而三尺之外,盡成灰燼。當時之人都歎為奇跡,感念菩薩威神。這就說明了,一心念名號時,內火清淨,外火不燒。至於其他六難,我想大家亦能清楚都是同一道理!


    除三毒:剛才講到外在的惡業果報皆因內心的三毒所致,所以,菩薩深知眾生痛苦根源之所在。接下來,就是讓眾生去除內心三毒,即貪愛、瞋恨、愚癡。在我們欲界中,這貪愛主要指婬欲。色界、無色界的貪愛則很微細了。故《普門品》中他說到貪愛就直接說婬欲了。古語講“愛不重不生娑婆”。這是我們世界眾生修行路上第一難過的關。生生世世的輪回都因一念情愛糾纏所致。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的力量沒辦法掙脫愛網,那就虔誠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吧,它能讓我們心中漸漸清淨,最終解脫。當然,這首先需要我們自己想解脫,否則,就變成“好夢由來不願醒”,不是不能醒,而是不願醒!


    應二求:前麵的除七難、去三毒都體現了觀世音菩薩的一個主要特征“慈悲”中的“悲”字,因為“悲”的意思就是拔苦,而這世界總是苦多樂少。所以我們有時稱觀世音菩薩也叫“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說明菩薩來此世界主要是拔苦。而“慈”的意思是“予樂”—給予快樂,這個世間所謂的快樂一般都是欲樂。在覺悟者眼裏是容易讓人迷失造業的。可是,讓人感歎的是,我們眾生在祈禱觀世音菩薩時,大多都在祈求能得到世間五欲之樂,如升官發財。或許求平安,算是比較符合菩薩“大悲救苦”的精神的。菩薩對眾生的根基是很了解的,但又不想讓眾生因五欲而造業。所以,它讓我們求男求女,這裏的男指的是智慧,女指的是福德。這種譬喻在經典中很普遍,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男代表智慧,女代表福德,那是很多學佛人都知道的。當然,民間說法“送子觀音”,在事相上,菩薩也是能夠有求必應的。這裏的男女,在事相上也是成立的,因為,身為欲界眾生,人倫大道、家庭和睦是基礎。解脫道也是建立在人天道上,這也是合乎佛法的。然而,我們一定要深知,佛法的究竟一定是解脫道、菩薩道,乃至佛道,如果隻講人天道,那與儒家無區別了。但我們讚成成佛前一定先把人做好,然後才能向上升華。所以,這裏的“男女”,深意上是指智慧、福德。這是觀世音菩薩希望我們求的,因為這才是解脫之道、涅槃之道,從中才能得到真正圓滿的快樂。


    以上為菩薩慈悲精神的詳細總說。


    三十二化身:接下來,是菩薩慈悲精神的具體落實,那就是著名的三十三化身。通常我們說是三十二化身,其實那出自《楞嚴經》,而在《普門品》中是三十三化身。


    這裏要談到觀世音菩薩究竟是女身還是男身。其實,在唐宋以前,我們的觀世音菩薩畫像中有小胡 子,那都是男身,因為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參到觀世音菩薩時,經文是這樣說的:


    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


    所以唐宋以前,菩薩都是男身。而明清以後,菩薩都變成了女身。這是因為,在很多的感應故事中,觀世音菩薩顯的都是女身像。而且,在這世界中,最能和菩薩“慈悲”精神相應的應該是“母愛”了,世上隻有媽媽好,母愛是最偉大、最令人感到安慰的。於是,在廣大信眾中,菩薩就是我們苦難世界的母親,能給予我們最廣大的愛,所以,觀世音菩薩就變成女身了。


    而從徹底來講,菩薩非男身也非女身,而是你需要什麽形象出現,它就現什麽身,這就是《普門品》中的三十三化身了。這就是菩薩慈悲精神在三界眾生中的具體落實和體現。誰在苦難中稱念菩薩名號,菩薩就將以你最能接受、最親近的形象出現,給予你以最大的安慰!所謂“千江 有水千江 映”,天上一個月亮,而地下千萬條江 河中,隻要哪條江 水澄清,哪條江 水中就會顯現一個月亮,乃至千萬個月亮。這就是我們菩薩度化眾生的感應原理!


    接下來,《普門品》講完這些後,出現的是一大段偈誦。這段偈誦像詩,但不故意押韻,隻是為了表達經意,所以叫“偈”。五個字一句,很好記,大家完全可以把它背出來,也能譜成歌曲唱頌。


    在偈誦中的前一部分,重複了前麵經文的意思。但在後一部分,用最簡單的話把觀世音菩薩內在修行的方法都和盤托出了,那就是“顯五觀、破三障”。五觀是“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裏所含的佛法很深,都是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修習 的觀法。而五觀所產生的效果是破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就是後麵從“無垢清淨光”到“眾怨悉退散”的偈誦。


    一總勸:揭示修習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之口訣。我們對菩薩的盛德、慈悲應該至心不疑,一心頂禮。《普門品》的經文到此已為大家做了一個總綱式的解釋。在修持這本《普門品》時,大家要注意的是經文中的幾個詞:“一心稱名”、“常念”、“恭敬”、“常應心念”、“禮拜供養”、“念念勿生疑”、“是故應頂禮”。


    這幾個詞句分別在《普門品》中幾個主要地方出現,把我們修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重點點了出來,即“身要頂禮供養”、“口要常念稱名”、“心要一心勿疑”,這樣身口意三業修持,就是我們修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口訣了。


    念觀音菩薩與念阿彌陀佛有同樣的往生力用


    最後,解釋一個問題,我們念菩薩名號與念阿彌陀佛名號有矛盾嗎?不矛盾,大家要記得,觀世音菩薩最尊崇的是阿彌陀佛。分辨是否是觀世音菩薩法身像的一個主要特征是觀世音菩薩頭頂上一定頂戴著阿彌陀佛像。所以觀世音菩薩最希望我們能念阿彌陀佛名號,而已習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也可以發願往生西方,因為觀世音菩薩就是西方三聖之一啊,臨終時,觀世音菩薩一定來接引你。


    願大家人人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阿彌陀佛聖號!


    願大家個個所求圓滿,福慧增長,離苦得樂,圓成佛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