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佛說阿彌陀經要釋</strong>
斌宗法師著
序文
自序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總科目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正解經題
譯人
正文—序分
正文—正宗分
正文—流通分
序文
白聖
吾人自無始以至今生,迷真認妄,背覺合塵,起諸煩惱,造作惡業,沉淪 生死,枉入諸趣,輪回六道,無有了期,所幸大覺釋尊,垂無緣慈,示同體悲,應現世間,成無上覺,五十說法,化導迷情,從迷向悟,返妄歸真,超出生死,解脫輪回,契悟無生,永證真常,唯因眾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緣而有差別,如來施教,八萬四千,法門雖多,均可入道,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時丁末世,受化更難,選契機者,莫若淨宗,三根普被,賢愚鹹宜,具信願行,即得往生。此宗雖崇三經一論,唯彌陀經,簡便易行,專持名號,係念一境,心不散亂,決定往生,橫超三界,莫此為勝。此經文簡,義理彌深,非有智者難究底蘊,古德注述,已達數百餘種之多,各闡深奧,無不善美,凡有受持鹹皆蒙益。
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師,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國內,留學海外,教契天台,行歸淨土,一生行化,幾無暫息,掩關著述,不遺餘力。其間所著彌陀要釋文辭顯暢,論理清徹,淨土教義,闡發無遺,誠為今時難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師去歲撒手西歸,檢點遺著,發現此釋,為欲法寶不絕,慧命有繼,發行流通,索序於餘,聊作簡介,尚希修淨業者,各備一冊,玩索有得,必如饑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滿矣。
自序
觀乎釋迦如來,憫念一切眾生之沉迷,故四十九年之說法,然皆隨機施化,應病與藥,無非欲令一切眾生,了脫生死,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而後已!
然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於一代教中,求其最方便、最簡捷、最要妙、最圓頓者,莫過淨土一法,誠如來一代時教中,普度眾生之特別法門,乃聖凡齊攝,利鈍兼收,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機亦可登其域。上至等覺菩薩無不發願求生,下至逆惡眾生若肯悔悟發心念佛,亦可帶業往生,正如阿伽陀藥普療百病也。
古人謂:‘八萬法門中念佛第一。’乃一針見血之言,良由佛智鑒機,知末法眾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一息不來便成後世。其餘法門,或太高深,不易修證,複須三惑斷盡、圓悟自性、方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故特開此念佛一門,以普度十方一切有情,同歸安養。欲速出迷津,頓超三界,永離生死苦者,舍此誰依,故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觀斯可知矣!
淨土三經,最普被者,唯此彌陀一經。四種念佛中,收機最廣者,即此持名一法,行簡效速,契機契理,無有再過於右,固知一句彌陀,乃苦海慈航,昏衢寶炬,末世導師也!
嗟乎!世有好高騖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輕視此門為他力之教,斥為愚夫愚婦所行者,鄙而不屑修持,自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非仗他力,然而不以為恥,反以仗佛力度脫生死為恥,何顛倒之極耶!
若確以賴自力為貴者,奚不一一自為之,則渡水不可乘船,遠路不可乘車,衣須自織,食當自耕,住應自造,乃至一切生活事宜當自為之,如是方可誇言不賴他力,不然,則自欺自狂,而出乎爾者反乎爾矣!日常生活鹹賴眾力,而不自鄙,何獨於了生死成佛道一大事,屏佛力而不依,藐斯門而弗修,何喪心病狂一至於此耶!可歎!可憫!靈峰雲:‘以話頭為奇特,佛號為平常,棄如意珠玉,競取瓦礫可哀矣!’又大集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良以一句佛號乃統百行以具備;攝萬法而無餘,倘能真念佛者何遺參禪乎!
奈何!聰明之人,不肯死心念佛,必以參究為最上,不知違背經言,終至弄巧成拙,願好高務奇,不量自力者警誡之!
當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正覺,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直指雲:‘念佛法門,統法界群機而無外。’是以西域東土,曆代祖師莫不奉為自行化他之無上要訣,故得九界同依,十方共讚,於是千經百論,處處指歸,古聖先賢比比求生。如智者、遠公、永明、蓮池、蕅益等諸大師,亦皆依此門求生淨土。吾輩末學,既無彼等之大智慧,烏可好奇立異,以取自誤誤人,願深思之!
餘自民二十九年春,由天台歸來,力弘此經,計十餘次,於此獲益而受度者頗多。勝利前四年,赴台北新北投淨蓮院,演說此經時,中壢張雲呋居士,曾來聽講,頗獲法益,即麵邀到元化院,重宣斯典,並約定期日。後因本人弘法過勞,心髒衰弱,誠不堪再事演講,遂與之延期,不久戰事緊張,敝寺又處要塞之區,即儔開於獅山金剛寺避亂。迨至台灣光複,為償前約,於民三十四年十一月初,到元化院開講斯經,於中受圓明師、張居士等之要求著述講義。初不敢應承,繼受其虔誠堅懇,情不可卻,遂信口諾之。
本擬半個月間即能脫稿,不意為儔開獅山時,因石洞寒濕,染成瘧疾,不時發作,幻軀作不得主,精神疲倦,懶於執筆。後更為宣講楞嚴及地藏經等之忙,又無暇及之。誠常抱負約之感!係懷不釋。直至三十六年端陽節前數日,謝絕一切應酬,擺脫弘法事務,毅然遁入獅山,最遠偏之水濂洞,專事著作,約一周間,述成玄義一卷,不幸複被瘧魔侵擾,抵敵不過,遂敗興歸來。是年秋八月十日,應達真和尚等之請,於獅山勸化堂再演斯經,法會圓滿,複受達師等之雅意挽留於海印樓,繼續編著未完之稿,計十日間再述成序分及正宗分畢。又赴台中寶善寺及大雅龍善寺,開演地藏經及本經,於經期中乘隙再述流通一文,完成此部要釋。
竊以,古來注釋斯經者甚多,如幽溪之圓中鈔、雲棲之疏鈔、靈峰之要解等,皆極廣大幽微,高深洪博,特以文富義豐,或言簡理玄,初學淺識,不易入門。餘為導引初機,弗忘愚陋,重述釋要,誠不敢與古人爭奇競異,是為修淨業者之一助而已!
民國三十七年冬彌陀聖誕日斌宗序於南天台法源講寺三摩室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總科目
甲初、經題 佛說阿彌陀經六字
二、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十一字
三、正文 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
甲初、經題分三乙初、明五重玄義。二、正解經題。三、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乙初、明五重又分二丙初、述意。二、正明。
丙二、正明分五丁初、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乙二、正解經題又分二丙初、分釋。二、合釋。
甲二、譯人分二乙初、分釋。二、合釋。
甲三、正文分三
乙初、序分從如是我聞起……至今現在說法止為序分共二百零二字
二、正宗分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起……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為正宗分共七百九十一字
三、流通分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起……至作禮而去止為流通分共八百六十五字
乙初、序分分二丙初、通序亦名證信序。二、別序亦名發起序。
丙初、通序分二
丁初、舉五事證信亦名五成就並下大眾同聞則成六成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引大眾同聞分三戊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人天眾。
戊初、又分四
己初、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起……至阿□樓馱
四、總結 如是等諸大弟子
戊二、菩薩眾又分三
己初、明數 並諸菩薩摩訶薩
二、列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常精進菩薩
三、總結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戊三、人天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丙二、別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今現在說法
乙二、正宗分分三
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起至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止
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起至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止
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起至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
發願生彼國土止
丙初、又分二丁初、總釋極樂名義。二、別示依正莊嚴。
丁初、分二
戊初、先約眾生正報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二、次約國土依報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分二戊初、釋依報莊嚴。二、釋正報莊嚴。
戊初、分四己初、池閣蓮華。二、華樂金地。三、化禽演法。四、風樹什韻。
己初、又分二
庚初、正陳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至微妙香潔
二、結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二、華樂金地分三
庚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二、持華伸供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至飯食經行
三、結成莊嚴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三、化禽演法分五
庚初、先出鳥名 複次舍利弗彼佛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至共命之鳥
二、正示法音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至如是等法
三、聞法獲益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四、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至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五、佛力所成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己四、風樹什韻分三
庚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二、聞聲進道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三、總結二莊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釋正報莊嚴分三己初、教主。二、化伴。三、總結。
己初、分二
庚初、征釋名號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至故名阿彌陀
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己二、化伴分二
庚初、聲聞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二、菩薩 諸菩薩眾亦複如是
己三、總結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三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二、補處算數莫測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至阿僧祇說
三、正勸發願往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至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丙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三
丁初、出勝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至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三、重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乙三、流通分分四丙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四、法眾禮退。
丙初、分四
丁初、本師稱歎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諸佛讚勸標題
三、征釋經名意義
四、正勸大眾信受
丁二、諸佛讚勸標題分六
戊初、東方佛讚 東方亦有阿鞞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二、南方佛讚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西方佛讚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四、北方佛讚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佛讚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六、上方佛讚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丁三、征釋經名意義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至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四、正勸大眾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勸行流通分二
丁初、諸佛轉讚勸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至
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二、本師結歎勸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至是為甚難
丙四、法眾禮退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至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斌宗
學佛的要旨在實行,然諸實行中,求其最方便、最簡捷、最要妙、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都是以淨土法門,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繼之有曇鸞、道綽、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遂成為專宗—淨土宗,或雲蓮宗,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三根普被收機最廣,則持名一法,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在過去數年間,於各地不斷的宣講了十數次的阿彌陀經。須知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在大藏教海中則世尊大暢本懷無問自說的一部,其內容是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種種的莊嚴。佛陀及眾生的壽命悉皆無量。持名念佛的行者,若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生彼國土。六方諸佛皆異口同音的稱讚,以及世尊特勸當時及未來的有情當發願求生的勸詞……’,由斯觀之,這法門最適宜現代眾生的修持,故略述之。
講解之先當須分科:
┌初—經題分三 ┌初—明五重玄義分二───┐ ┌初—述意
甲┼二—譯人 乙┼二—正解經題 └丙┤
└三—正文 └三—重約教理行果 └二—正明
現在就從經題中的五重玄義的第一段述意講起:
1述意
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字的題目,為本經文義之總綱;經文的內容是經題之別目。所以經題的意義若研究詳細明白,則經文的內容就容易了解,故須先解釋經題的意思在於斯。
我祖天台大師,深證如來的妙心,洞徹明達一切的經旨,在於解釋經文之前,先用五重玄義,闡明經題,提示全經的大綱要,於經中幽微難見深有所以的奧妙真理,分析闡顯,使研究教理的學者們,一見經題,就知道經中的大意,至於教乘、及宗要、功用等,莫不一目了然!這猶如:‘魚網提其綱,則眾目自張;若衣挈其領,則群縷必直。’以用五重釋題,其理由亦複如是(述意竟)。
2正明
五重是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玄義是什麽?幽微難見謂之玄;深含妙理謂之義。
(一)釋名:釋是解釋;名是經名,是說解釋此經的立名。如來的一切經典不出以七種立題。一、單人:如維摩經等(維摩是人,題中無法無喻)。二、單法:如般若經等(般若是法,題中無人無喻)。三、單喻:如梵網經等(梵網是喻,題中無法無人)。四、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喻)。五、人喻:即如來獅子吼經等(如來是人,獅子吼是喻,題中無法)。六、法喻:如妙法蓮華經等(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七、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題中人法喻具足)。佛經雖然如是廣繁,以此七種立名,可以說賅括殆盡。那末,本經在七種中是屬那種?本經題中的佛,即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的導師,前後二者,皆是究竟極果的人,題中無法無喻,故本經是屬第一的單人立名。
(二)顯體:顯是顯明,體是性體,亦名理體。離一切諸相曰性,眾義之所歸曰理,為諸法之主曰體,總之顯明本經的要旨,統攝眾義的所歸趣謂之顯體。前科的釋名,是假立之名,屬賓,乃能詮文字,如人的氏名。今顯體,是實質義,為主,乃所詮之真理,如人的身體,蓋一切經典若無體,則成邪倒無印,等於魔說,猶如人之但有其名,而無其身,則生張熟魏,莫知所指,必似等於龜毛兔角一樣。須知經中文字無非名言,竟欲令人循名得體,猶如因筌得魚,由指見月,如果逐名迷體,則徒費工夫,毫無實益!故釋名之後,必須顯體。然一經之體,豈是容易言說!法華經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於此經句就知顯體之難!雖是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然細論之,各另有其體。如華嚴經:‘則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涅槃經:‘以常住佛心為體’。
然,本經當以何為體?古人多以實相為體,這亦是善,唯本經,無實相的明文,不足標示其特體,在愚意,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最為恰當!四德是什麽?無生無滅,恒而不變,曰常;寂滅永安,長離諸苦,曰樂;自在解脫,真實無礙,曰我;離一切塵,絕諸垢染,曰淨。極樂世界,無論依報、正報,悉皆具足四德,所以我才指之。
先約,依報明四德:彼土無成住壞空,四相的遷變,即常義;有七寶樓閣,羅網行樹,池鳥天樂等,無量莊嚴,一一稱心適意,即樂義;極樂世界,殊勝莊嚴,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無違逆之境,有隨順之樂,即我義;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為池,所有一切,悉皆清淨莊嚴,有五清之樂,無五濁之苦,即淨義。
次約,正報明四德:彼土的佛陀及往生的眾生,壽命皆是無量,經窮劫而不盡,即常義;一切有情生彼國土,即得身心寂照,永無煩惱,即樂義;一生彼土,即得斷滅五住,永離二死,得大自在(我即自在義),即我義;極樂世界,念佛得到往生的眾生,皆是蓮華化身,殊勝清妙,相好莊嚴,這豈是娑婆的眾生,四大汙穢假合之身,可能比擬,即淨義。
複次:當知四德是自性彌陀,亦即我們各各本具之佛性,亦名法身。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成諸佛,若人發心念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得悟無生,親證法身,此法身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即常德;法身究竟寂滅,永離生死,即樂德;法身自在無礙,究竟解脫,即我德;法身絕諸垢染,清淨本然,即淨德。又法身隨緣不變,照而常寂,即常德;不變隨緣,寂而常照,即樂德;即照即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即我德;非寂非照,非照非寂,非隨緣非不變,非不變非隨緣,即淨德。由此推之,以常樂我淨,定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的本體,最好沒有!如本經所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常義;又雲:‘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即樂義;又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我義;又雲:‘一心不亂。’即淨義。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含有義理之所詮曰宗;統攝宗旨之所歸曰要。明宗正是闡明修行旨要,會納本體之樞機。前顯體、是顯於性,屬性德。現在明宗、是明於修,屬修德。從性起修,全修在性,而性德是秉承之於先天,這每一個人都是所俱有,唯修德則不然,必須以人力進修,才能得到成就其德。如果修學佛法者,不識宗趣,猶如道路多分歧的亡羊是一樣,怎能會得到,領納不思議之妙體!這欲更使明白淺現,特取一個喻說之:以梁柱喻宗,虛空喻體,誰都知道虛空是隨處皆遍,但必須施設建架以作棟宇,方能遮蔽風雨。如果唯有體而無宗,則如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能得以一日的安住!故顯體之後,必須明宗。本來一切諸經的宗趣各有所詮,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為宗’。然,本經以何為宗?則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修行的宗要。信:即相信,願:即發願,持名:即修行念佛。經中的文義是先說陳明依正莊嚴以起信;次則特勸求生以發願;再而詳示念佛以立行。如本經中雲:‘爾等皆當信受我語,當信是稱讚(勸信);應當發願(勸願);執持名號(勸行)。’在本經中處處常有明示。這微妙的法門,若非深信斷不能夠啟願,非願無由導行,非行不能滿所願,所欲思證必須深信。當知,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但是信、要深信,願、要切願,行、要力行。今不厭煩,略略述之:先、明信,次、明願,三、明持名。
一、明信:信是斷除一切疑,由智生解的意思,所謂:‘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如果不具信心,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終久是不能到的。茲分七種來講:(1)信佛言。(2)信佛願。(3)信佛土。(4)信法門。(5)信自心。(6)信事理。(7)信因果。
(1)信佛言:信此念佛法門,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能得知,更不是鬼神等無稽之談,這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親說的。佛陀是大聖人,三界的大導師,四生的大慈父,可信之!決無妄語欺人,如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異語。’以現代之有道君子,尚不妄語,況佛是出世之大聖人,豈有妄語之為!故當深信,受佛真實教誨,勿生疑惑為善,古德雲:‘佛言不信,誰言可信。’可惜!有一班未深達佛法者,嚐疑此經是佛寓言,認為佛陀欲引誘眾生入道,假設方便之談,既如此則彌陀極樂終成想像,佛口金言亦屬虛妄了。更有教宗門下之輩,自恃聰明,藐視此經,甚至排斥,例如日本僧日蓮,毀謗此經是偽造,真是罪過也!似此,實令人可驚可歎!
當知佛為一大事因緣,所以才出現於世,如法華雲:‘欲令眾生,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總而言之,是欲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妙道。奈何!眾生業重垢深,迷昧不覺,一時不能深入大法,成佛之道,直下不敢承當,故使如來四十九年不休息的說法,或權、或實、或漸、或頓、或偏、或圓,無不是對病與藥,鑒機施教的。唯此彌陀一經來說,這豈不是如來慈悲至極之談,特為憐湣末法的眾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其餘的法門難能深入,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極為投機,故如來無問而自說。
複次當知,世尊說此最簡便、最直捷、最妥當、最要妙的念佛法門,這是三根普被,萬法圓收,誠如來一代普度眾生之絕上無比的勝妙法門,同時又不是阿含權漸之說可能比擬!在當時說阿含,這即是權巧方便的法門,故法華有化城之喻,及至方等般若會上,佛陀則開始種種的彈斥,使令一切有情棄小向大,廢權就實,及至法華會上,根機已純熟,世尊就直接開示入佛之知見,凡有緣者,皆同成佛,鹹能得著印可的授記別。所謂阿含權漸之教,終是必受棄斥的,唯此念佛殊勝的法門,不見他經餘典,佛陀有所彈斥之語,這可證明此經非是權漸、引誘、假設之說!
蓋佛說此經時,曾感動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稱揚讚歎。更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專門倡導此法的奧妙,至於妙冠群經,世稱經王的法華,亦倡往生之說,彼雲:‘誦斯經者,命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更說是王於三藏,世稱經母的華嚴,末後的普賢菩薩也以十大願王,導引善財及華藏海眾諸大菩薩,同歸淨土。勝於諸部,世稱經寶的楞嚴,在勢至念佛章,亦極致提倡念佛法門;彼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又鼓音王經雲:‘若有四眾受持阿彌陀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而得度脫生死。’般舟三昧經雲:‘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國。’目連所問經雲:‘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生,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外道,我說是人無眼無耳。’大雲經雲:‘西方世界,有國名安養,佛號無量壽,現在說法。’其餘如悲華經、觀佛三昧經、十住斷結經、文殊般若經、寶積經、坐禪三昧經等也都提倡念佛法門。至於諸大乘論部,如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說:‘念佛能除種種煩惱及滅先世罪業,乃至念佛有大福德,能度眾生……諸三昧中無如念佛三昧福德。’又婆娑論、示念佛為易行道,速出生死,彼雲:‘佛有無量法門,如世間行路有難有易,徒步則難,乘船則易,欲易生,疾當念阿彌陀佛。’至於馬鳴,會宗百部的大乘經,而造大乘起信論,末後也示人專念彌陀,即可往生西方,彼雲:‘生彼國者,常見佛故,終得不退。’乃至天親菩薩所造的‘往生淨土論’,亦極力發揮淨土莊嚴的利益,天台智者大師之‘十疑論’更專誌西方。攝大乘論、念佛三昧寶王論等,都是極力提倡念佛法門,其他勸修念佛法門的經論甚多,散見大藏,現在不便一一引證。又如諸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他也向往西方,求生極樂,曾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其求生偈說:‘願我命終時,盡除諸煩惱,麵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又雲:‘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親前授我記。’普賢菩薩發願求生偈雲:‘願我臨命欲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麵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又雲:‘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出華嚴行願品)其餘如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亦莫不發大願求生西方,親近彌陀。至於西天東土曆代的祖師,如龍樹、馬鳴,已如上說。其他,如廬山遠公大師創立蓮社專誌弘揚淨土。禪宗著名的百丈禪師,謂: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宋永明禪師,著四料簡,終身念佛。慈恩宗的窺基大師、賢首之清涼國師、律宗之靈芝律師、紫柏老人(見紫柏老人集)、憨山大師(見示念佛切要),他們都是弘揚本宗之列,極力讚揚淨土。至於幽溪大師著圓中鈔,智旭大師著要解,蓮池大師著疏鈔,這也不出是為專誌弘揚淨土。
再來談談近代禪宗的高僧,虛雲和尚、台宗泰鬥的諦閑法師(見開示念佛緊要)、唯識宗的太虛大師(見淨土法門集)、律宗的弘一律師(人生最後)、畢生專弘淨土的印光大師等,除印老外,他們雖各有專宗,然皆極力勸修念佛,讚頌彌陀的功德,稱揚淨土的勝妙。並且古今的賢哲,依之修持而得往生極樂的明驗者,亦不可勝計(見往生淨土聖賢錄),由是觀之,大藏經論中既處處稱頌指歸,又得曆代賢聖,相繼弘揚而修證,這怎能可以妄擬彌陀是理想?極樂是想像?釋迦是寓言?這豈不自獲罪戾,誤人誤己的一大不利!當知大覺世尊的妙言,句句是從慈悲心的底奧流出來的,無非為利益人天,使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故祈敬重之!深信之!切勿輕生疑惑,而失去不可思議的利益!願諸行者學者們,慎之思之!
(2)信佛願:佛,是指西方教主的阿彌陀佛,願,即願力,這是說彌陀如來的願力,稱實無虛,我們可以信,他的依正莊嚴的極樂世界,是其大願力用所造成就的。祂在過去久遠世中為法藏比丘時,曾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大菩提心,誓立四十八種宏願(四十八願參看彌陀略曆文),造成殊勝無比的極樂淨土,為廣度一切眾生。經無量劫如一日的行菩薩道,世世依願修行,不退初心,願願莊嚴淨土,現在既是功行圓滿成佛,號稱阿彌陀,本經雲:‘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當知!佛是萬德之尊,決無虛誓。凡是世間一切事,無論大小,悉皆由願誓力所能成。古雲:‘有誌竟成,有願必酬。’斯言真不謬哉!況佛是大聖人,絕對無有其願而不成其事之理。又彌陀所發四十八大願,乃超絕十方諸佛(如鼓音王經明),故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願大家當深信之!
(3)信佛土:謂信極樂國土殊勝莊嚴,超絕十方一切淨土,無論是依報、正報,一一勝妙無比,這無他,是彌陀願力的大作用,故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本經中明(廣載在無量壽經)。
(4)信法門:謂信這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上至等覺,如觀音、勢至等;中而西域東土曆代祖師,如馬鳴、龍樹、遠公、智者、蕅益、蓮池等;下至愚夫、愚婦,乃至五逆十惡、鸚鵡、八哥等;如是肯發大心念佛求生,也能夠可以帶業往生,蒙佛的慈悲能受接引的。雖是等覺菩薩,也不能越其閫,故信此法門是萬法圓修,一句洪名則萬德具備,眾行齊賅,疏鈔雲:‘舉其名兮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由斯可知這法門,最為方便,不論僧俗男女,無分賢愚老少,至於動靜閑忙,均可修持,單念一句彌陀,則能往生極樂世界。信此法門,最為圓頓,不曆三祇,不經次第,隻是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中,能得一心不亂,或臨終十念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信此法門,最為了義,能得到往生,即得不退轉,直至成佛,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信此法門,最為要妙,不必再用力修持另餘的法門,可以永遠度脫生死,究竟成佛,雖是說見思煩惱未斷,亦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的殊勝。
總而言之:信此念佛一法,是最殊勝無比的妙法門,扼要的說:它有三種殊勝,一、單持一佛號便可永了生死;二、可能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三、一生極樂,即得不退轉的大利益。
(5)信自心:這是說信自己現前一念靈覺不昧的本性,常住不變的真心,與彌陀是無二無別的,但自無始以來深被煩惱所蔽,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一念發心念佛,以萬德之洪名的彌陀,可消億劫深重的業障,同時惑盡自然會成正覺,親見自心的彌陀,華嚴經所謂:‘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皆得現前。’當知此真心,人人本具,唯心淨土,大家都有份,請勿說我是凡夫身,業重垢深,沒有極樂的緣分,不肯誠實發心念佛修行,自願永處生死,長受輪回,如來說:‘最為可憐湣者。’我們雖是凡夫,迷昧倒惑,而此妙心不失,苟能一念回光返照,堅持佛號,這決定會往生的,切不可自卑自棄,而讓能於諸佛菩薩才是。如儒書雲:‘舜亦人也,我亦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換言之:‘佛亦人也,我亦人也,肯發心者亦若是。’總之,認得自心即是佛性,祈願大家深信無疑吧!複次當知:吾人的心性,原本是不可思議,彌陀的願力亦不可思議,彌陀六字的洪名更不可思議,以不思議心持不思議名號,往生到不思議佛力所成的極樂,最為當然,願深信之!
(6)信事理:即信事理圓融。信事—這是信由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的西邊,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國內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為阿彌陀佛所化的清淨國土,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暨清淨海眾,無量聖賢僧,時常共聚圍繞,恭聽佛陀說法,我們如果能夠一生其中,即得清淨蓮花化身,永離苦難,得大解脫,依正二報,一一莊嚴無比,這無非皆由彌陀的大願力,無量功德所造成就的。凡是有願求生者,請至速發心念佛,千萬不可執理廢事,或作為幻海樓閣的觀念!方不負如來叮嚀開示的大恩德!
問曰:‘大乘般若’是明一切法皆空,如心經、金剛經等,所明:‘既一切法皆空’,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又經論所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何離心識之外,更有諸佛淨土呢?答:噫!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是即有而說空,然有乃非有,是名妙有,空而不空,即是真空。須知一切法皆由因緣而生,本無自性,緣生則有,緣滅則空,以無自性所以能明一切法空。以因緣生故,明一切法有,所以說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則唯心不礙淨土之有,淨土亦不礙唯心之空。若雲:唯心淨土,淨土唯心,則可以,若說:隻有真空沒有淨土則就不成了。
複次:當知吾人現前的一念,這是不可窮盡的,而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窮盡,經雲:‘虛空無盡,世界無量。’此則說非獨指有一個西方極樂,而東方淨琉璃世界等,無量諸世界,也無不一一當以稱實,是名信事。
次:信理,前已上述法界唯心,既如是以吾人現前的一念心,即具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故雲:‘無邊刹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如是十萬億的國土豈非是在眼前乎!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佛心周遍,我心亦遍,國土亦遍,一切眾生心性莫不是皆遍,譬如在一室中設放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 攝,這是沒有相妨礙的,此則符合西方依正主伴,皆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的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所謂:不勞跬步,當體即是極樂,這是說不須向外求自性,自己內心即是彌陀。蓮池大師雲:‘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是名信理。
複次:當知不可執理廢事,亦不能著事迷理,如蓮池大師雲:‘著事迷理,類如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廢事若貧人獲家豪之卷。’於是執理廢事,則理亦不能圓融,著事迷理,則功自不高。然著事而能夠實行精勤,這是不負往生之望的!若執理而無實行,恐有招至落空之禍。所以必須深證事理圓融,自他無礙,則盡美盡善!學者當體會之!
(7)信因、果:能生為因如種子,其所成就曰果—收獲。有因必有果,而果必是由因而來。又作事之初為因,感受後報是果。如種麻因收麻實果。斯因感斯果,這是自然的定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猶如我們自幼讀書,則成士人;學稼、則成農夫;習 藝、則成工匠;習 賈、則成商人,世間的一切隨人所為,從心所作,無不一一依因而成果。我們能發一念真心,念佛為‘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究竟成佛為‘果’這是無疑的。須知散亂稱名,猶為成就如來種子,便是念得一心不亂,何怕不生淨土耶!是名信因、信果。(初明信竟)。
二、明願:雖是說,已俱信心,如果不發願,這也是為難成就,不能得到實益。如病人雖有良醫告以妙藥,隻信藥之妙,置之不服,想欲得卻病健康,這是絕無其事的。竊以娑婆是苦、是穢,而苦須舍,穢須厭;西方極樂,樂當求,淨當欣,所以我說應當發願,願厭離娑婆五濁之苦,願欣求西方五清之樂,才是我們的目的。
茲更約六義明之:一、願舍一切貪嗔癡等諸煩惱,一心求生極樂。二、願從現時起永不作諸惡業,得免墜三惡道苦,求生極樂。三、願所作善業,不求生神道,更不求再生人道受富貴,專心一意,願求生極樂。四、願任何的逆境災難病苦等,終不改念佛之心。五、願持戒、布施、誦經、禮佛等所得功德,悉皆回向淨土,為往生之助。六、願法界一切眾生,秉發念佛之心,同生極樂。總之願心確切,則往生無難矣!如果不發願,或願不切,則如斯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終是不能得到的。雖然有信,亦屬虛信,不能領納實益,所以應當發願。(明願竟)
三、明持名:持,是執持;名,是名號。為什麽要持名?即持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就是眾德具備,百行齊收,這是彌陀如來的功德不可思議故。若隻具信願,而無真實修行,亦不能得到往生。猶如畫餅不能充饑,更似終生為人數寶,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樣,何益於事!要須自己腳踏實地真誠修行,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蓋念佛,有實相、觀像、觀想、持名,四種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淨土。其中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極為容易,實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本經所明持名之行,我們能實行放下一切,發心念佛,無分晝夜,不論閑忙,隻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得蒙佛接引,決定往生。如果念心不真切,泛爾稱名,則不得往生,雖是不得生,亦可能種植未來成佛的善根,故雲:‘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講到這裏,隻求行者信念要堅固,不為一切外道邪魔所誘惑 ,或毀謗而失道心;所發大願要牢強,莫為逆境所動而退願;不可為困苦而退願;莫為名利而退願;所持念佛要專切,不以艱難而不念;不以事牽而不念;不以災患而不念。由此則知信願行為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經之宗要,願學者研討之!(明宗竟)
(四)論用:精說曰論,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應用曰力。一切經典若無勝用,則是徒勞修行,誰肯苦心而為!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須論用。一切諸經有各各的功用不同,如楞嚴:以‘離愛得脫’為用,般若心經:以‘度苦破妄’為用。然本經,以何為用?是以‘往生不退’為用。本經文雲:‘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先來說明往生,次說明不退。因為念佛的行人,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帶業、不帶業的差異,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蓮位有九品之設,現在略略來說明。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約四教說明):若執持名號,未能斷除見思惑,帶業往生者,隻能生到同居 淨土,見化身彌陀,聞生滅三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攝。又隨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淺,願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為三輩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亂,見思惑,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見劣應身彌陀,聞無生三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屬通教。若念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能生到實報莊嚴淨土,亦得分證常寂光土,見勝應身彌陀,聞無量三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別教所攝。若無明俱斷盡,則生究竟常寂光淨土,見法身彌陀,聞無作三十七道品,悟圓中佛性,此是圓教所攝。(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再分三: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最上三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薩;中三品的往生者,乃斷惑證真的聖眾;下三品的往生者,則是帶業的凡夫。
若細論之:上上品即等覺菩薩;上中品為登地菩薩;上下品為地前權教菩薩;中上品為緣覺聖者;中中品為阿羅漢聖者;中下品為初、二、三果的聲聞眾;下上品為國王大臣發心出家,俱足眾戒,讀誦大乘經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為一般俱深信願的念佛者;下下品為造了五逆十惡,應墮三惡道的罪人,忽然聽著善知識的開導,頓起信心,發願念至一心不亂者之往生。(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 土,依蓮華托質,永不退墮人間。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既落,塵沙亦破,得生方便土,進趨極果,永不退墮同居 。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謂不論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彌陀一聲,或經耳根,雖是不能現世即生,在於千萬年劫後,畢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脫而得往生。這猶如人們腹裏貯藏著金剛,決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複如是!
綜上所說,因眾生的根機有利鈍,業有輕重,行有深淺的殊異,故報亦有優劣位有高下,才有四土之分,蓮有九品之異,然既能得往生,不論任何即永久不退轉,而成就究竟圓滿菩提。雖然是帶業的往生,既至同居 土,則證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若能一到同居 淨土,即可進生於上三土。一證位不退,即可圓證三不退。可知生到安樂刹,則就是無事不辦,無行不圓,如斯的勝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若不是彌陀願力,焉有如斯不可思議之功德,願大家依教奉行!發願念佛才不負如來一片大悲真實的老婆心。(明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別,教是教相。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別一代聖教的次第曰相。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集為三藏十二部。其中大小乘、權實教,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如果不一一判別,則怎能知道此經所詮的教理,是頓、是漸、或大、或小,這不免有混濫經旨之虞,所以論用後,必須判教。我祖天台大師,特具手眼,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判釋如來一代教化的大綱,使研究佛理的學者們,方便容易深入法海,是有很多幫助而有益的。五時八教的詳細請閱拙著般若心經要釋附錄。
然,本經在五時中,究竟是屬何時?於八教中是屬何教所攝?這更需要知道!蓋華嚴時是世尊初成道,為諸法身大士,宣說圓頓的法門,這是單獨針對大乘之根機,雖有小乘人在座,如聾若啞不知所以,而本經專為五濁眾生念佛求生安養而說,是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三根普被的妙法門,非華嚴時所收攝;若阿含時,則專談小乘法,而本經是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攝入為阿含時;若說般若時,則獨談菩薩法,而此經不論任何人,更不擇何類的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更非般若時可以收攝;法華時乃開權顯實,直下開示佛之知見,而此經專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又涅槃:即如來欲入般涅槃,中夜寂靜中的最後顧囑,而此經亦非是時說。然非上說四時所收,則就是在方等時所說,這是無疑明顯的。
方等是可通初後,因彌陀一經是圓頓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前承華嚴,後通法華,所以應當判為屬通方等時攝,最為圓融的。於化儀四教中屬頓教,非頓教部攝,是漸時非漸教,雖是攝在方等時說,而所說之理,無漸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無秘密相,是決定教(念佛決定往生),而非不定教。於化法四教中是收攝藏、通、別的三根,歸入圓教,其中的義理正屬圓教。約味:方等則屬生酥,但本經所說俱足含有圓教之理,故應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複次當知:本經雖是屬於方等,但義理實際詮入圓教,非由漸教曆進別教的法門,正是融漸歸圓的妙理,無妨說是生酥毒發,味同醍醐。於是判以‘生酥毒發有上醍醐詮圓’為教相,最為合理,唯異與法華無上醍醐純圓獨妙而已!(釋五重玄義竟)
本
經│…釋名。此經以單人立名。
五│…顯體。此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
重│…明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
玄│…論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用。
義│…判教。此經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表
乙二:正解經題
經的題目有通題和別題。通是相通,別是各別。佛說阿彌陀這五字是別題,別題所詮之法各有春秋的差異。經一字為通題,乃全藏一切的聖典悉皆稱經。現在把經題用分釋、合釋,二種來講解:分釋—即將經題六字分開講釋。初、佛,二、說,三、阿彌陀,四、經。
1先講佛字,我們學佛人對此佛字的意義,必須要弄個明白,今略約事、理、因、果四種釋之:
約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可是現在所說的,非是他方的佛陀,專指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約理:佛是梵語,完全應稱佛陀,因為我國好略,單稱為佛。梵語佛陀,譯為覺者,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的。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稱為覺悟的人。何故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經雲:‘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它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如說不妨礙它們的成佛,那末,以龍身成佛的眾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它為覺龍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眾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稱它為覺×覺×……了嗎!?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因此,故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麽?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罷了!它將宇宙人生的內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麽一回事?老實說:就是緣起性空!此為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結論。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為實我,處處迷戀取著,胡 鬧一場,佛陀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為覺者。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眾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眾苦充滿,認苦為樂;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於中顛倒是非。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為眾生迷夢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 ,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眾生不能解脫,就因為無有覺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 苦海裏受苦的一群癡迷眾生而不顧!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要使大地眾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自覺慧滿者,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三惑圓斷,三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為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者,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經三祇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為覺他福滿。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現在舉釋迦世尊為實例來說:從出家至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為自覺;從初轉*輪至涅槃前於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為覺他;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為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則超聲聞法界;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則超菩薩法界。總之!約佛陀的自證說就是自覺;約佛陀的化他說就是覺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自覺是就理智(覺悟)方麵講,以宇宙人生為其覺悟的對象;覺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麵講,以一切有情為其救度的對象;覺滿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麵講,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為其唯一的目標。由此觀之!佛陀確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就因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眾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至於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內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覺是迷的反麵,眾生癡迷長受生死痛苦,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癡迷的眾生。本來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複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為佛陀—覺者?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隻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覺者。菩薩不也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同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樣不能稱為佛陀!
在這三乘聖格中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所以我上麵說:‘佛陀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就因為此。
這三覺的道理,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於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複有三身佛,天台四教六即佛,華嚴十身佛等,現在略之。
三、約因:因是因地(指現世),即教主釋迦如來的一大因緣事跡,我們為佛弟子,對於教祖的史跡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煩而略述之,世尊是於塵點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為欲救度一切眾生的緣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參照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據以現世因地來說明:在民國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跡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誕生為淨飯大王的太子,母後是摩耶夫人。太子生後才七日,摩耶夫人即就離開世間,之後,受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代為乳養。
太子幼名稱為悉達多,成道後稱為牟尼。釋迦是他的姓,少時聰明絕倫,讀書習 技,聞一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學問,亦兼精通武藝,實在是世間罕見罕聞的大偉人。在壯年的一日,出遊於郊野,觀見農夫耕田,在土中翻出傷蟲,而飛鳥競相啄食,太子睹狀,深深感慨世間的無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為著生存而競爭!為這眾生弱肉強食之苦,太子不覺心生悲湣!之後,複次出遊四門,再見老、病、死種種的苦,更加畏懼憂惱萬分!遂深悟人生的苦惱,諸法的無常,即於閻浮樹下休息半天,靜思默想,在此世間上何人才能得逃出種種的諸苦?何處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處所!?何種法才是世間究竟安樂之法?悒悒在懷。事後,得知沙門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時堅決立誌,思欲出家修道,以達所願而後已!
時十九歲,於二月初八夜,毅然舍棄皇宮尊貴的安樂,在半夜踰城而去,初參外道數年,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羅門。世尊出家,最初於苦行林,訪跋伽婆仙人,見彼等所修,一切是無益的苦行,不能達其目的,一宿而別;繼之參訪阿羅羅迦蘭仙人,學習 非非想定,這是求生無想天,福報享盡後終還墜落 ,不能免除輪回,亦非究竟之法。)後於伽耶山中(或謂雪山,在尼蓮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隻食一麻一麵,隨任蘆芽穿膝,鵲鳥巢頂而不管。最後於摩揭陀國的佛陀伽耶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菩提樹:又雲畢波羅樹。金剛座即大磐石。),結跏趺座,發誓說:‘吾若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過三七、二十一日間,果於十二月八日的清曉,在萬籟俱寂,身心清快之際,忽睹明星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尊三十歲),作偈歎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顛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後,住海印三昧定中,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去到波羅奈城,鹿野苑中三轉四諦*輪,及十二因緣,度五比丘(阿若憍陳如,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自是以後到處弘化利生,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談經三百餘會,轉無量*輪,度無數眾生,至八十歲二月十五夜,化緣已畢,非滅示滅,於拘屍那竭國,城北娑羅雙樹下(世尊入滅時,樹華俄然,大開滿林,成白色如白鶴之群居,故又名鶴林),入大般涅槃(此翻為入滅,又雲滅度,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
四、約果:即究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極果。詳細待講到經文中才說明。
2說:說是講解的意思。謂釋迦世尊金口所親宣講出來的話。又說是悅也,得著機緣成熟而說,這是謂如來以救度眾生為懷,知道末世的眾生,應當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解脫,所以暢悅本懷,未待請問而自說。
3阿彌陀:阿彌陀譯為無量壽,是說壽命無量。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又譯為無量光,是說光明無量。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此隻是引證本經中,光壽二事的說明,實則彌陀不可思議功德,無論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無量。彌陀以四十八種大願,造成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接度信願念佛的眾生,往生彼土亦是無量(詳細請看彌陀略曆)。
4經:這是通題。通於一切經藏,部部同稱為經故。即佛所說教法三藏之一。梵語修多羅,翻為契經。因為我國好略,所以但稱經。契經—契是契合,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謂契機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如俗訓世典;或但契機不契理,便同類於牧曲樵歌沒有價值,不能稱為契經。現在所講的彌陀經,則上契彌陀釋迦慈願度生之理,下契眾生信願念佛往生之機。據雜心論的解釋,經則有五義:一、出生,二、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今避煩不述。但取貫攝常法四義來說明:‘貫’則如線貫珠,貫穿,這是說,凡是所講的義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至今);‘攝’則如磁吸石攝持,所應度的眾生令不墜落 (佛說一切經典無非欲度一切眾生出苦,令不墜落 );‘常’則三世不易其理,佛所說法皆從大悲心流出稱性的極談,理真義實,雖然曆千古,而不能改變其道;‘法’則十界同遵其軌,此契理契機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這就是說萬古不滅的真理,發為永久不變的定論謂之經。
又經字另有一說,可以通徑字解,謂經為修行成佛的路徑,在這裏所說持名念佛法門,為修行成佛的捷徑,就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
複次當知!十方諸佛,皆有通別二號,現在經題之首的佛字是通號,因佛佛同稱故。阿彌陀三字是別名,與他佛不同故。為什麽?釋迦但舉其通號,而彌陀則就舉出其別號,怎樣不稱釋迦佛說阿彌陀佛經呢?這是因為釋迦是我們的教主,眾人所知道的,隻舉通號就可以無須稱別,這尤其是一種的表示尊重;彌陀是他方極樂的導師,如果不把其全號舉出來,恐有人不知道,故隱略通號但稱別名,這亦是翻譯家一種省略文法的妙筆。(釋別題竟)
次合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依正莊嚴,隻能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門,所以稱為佛說阿彌陀經。(正解經題竟)
乙三: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聖人傳留的示語悉稱為教;其語言有旨趣曰理;從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證曰果。佛所說法,於全藏中,無論是那一部經,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義,才能使人信解修證,所謂依教明理,從理起行,由行證果。如果經若沒有如是四個目的程序,則同邪說,對於我們是毫無實益,亦無存在的價值與研究的必要,於是學者必須先明四義,否則怎能判別諸部的優劣,洞達本經的旨要!
今先約一經明教理行果,次約一題明之: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全經的文句名言屬教,所詮即方便頓圓之教(沒論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稱念一句彌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成佛這才是方便圓頓)。本經所明,即常樂我淨四德之理(詳見本玄義),經文中所示的法門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經中明),本經所證,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本經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約一題明之:佛、屬理、屬果,即法身德(佛是覺義即理,佛是究竟極果之人即果)。阿彌陀即行,執持名號是本經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說字與經字屬教,即解脫德。若配合三般若來說:佛即實相般若;阿彌陀即觀照般若;說與經即文字般若。經題的義理含有如此的微妙,全經的文義亦複如是!講者聽者請勿忽諸!(甲初總釋經題竟)
附錄阿彌陀佛的略曆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憍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定光佛以下第五十三佛)。憍屍迦王聽著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舍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誌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尋常之行;成就尋常之佛,正是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陀。又對於沉淪 苦海中的苦惱眾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方才滿足他的心願!於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個殊勝極樂世界來攝度眾生才可以,又遂複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易於修持而喜歡生到我的國土。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於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讚佛,讚已,稟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莊嚴的淨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眾苦。’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誌,知他的高明,即細為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刹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議神力,而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悉現與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於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舍其劣,則唯有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最為適意。又於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舍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於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眾。’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於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莊嚴極樂,願願拔度眾生。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淨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行難為修持,雖則是殊勝的淨土,如何的壯麗,亦不能廣攝眾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能酬茲大願呢!於是就以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的歸宿處—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眾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所以法藏即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曆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為王,或為豪富,或為比丘,或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為刪提嵐,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法藏比丘為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為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極樂又名安樂),國土清淨。’
須知法藏比丘欲達成此超世絕大的宏願,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實由無央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議,萬行功德來莊嚴此絕勝西方的淨土,現時說來已是圓滿成就偉業,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們為何不早速發願求生,而甘心長久願作醉生夢死之輩,流浪在生死苦海中的呢!
附錄四十八願
一、無三惡趣願。二、不更惡趣願。三、悉皆金色願。四、無有好醜願。五、宿命智通願。六、天眼智通願。七、天耳智通願。八、他心智通願。九、神境智通願(神足智通願)。十、漏盡智通願。十一、住正定聚願(必至滅度願)。十二、光明無量願。十三、壽命無量願。十四、聲聞無數願。十五、眷屬長壽願。十六、無諸不善願。十七、諸佛稱揚願。十八、念佛往生願。十九、來迎引接願(修諸功德願)。二十、係念定生願。二十一、三十二相好願(具足諸相願)。二十二、必至補處願。二十三、供養諸佛願。二十四、供具如意願。二十五、說一切智願(說法如佛願)。二十六、那羅延身願(得那羅延力願,那羅延是天上力士之名,譯雲:人生本。謂梵王是眾生的祖父,故雲生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二十八、見道場樹願。二十九、得辯才智願。三十、智辯無窮願。三十一、國土清淨願。三十二、國土嚴飾願(萬物莊嚴願)。三十三、觸光柔軟願。三十四、聞名得忍願。三十五、女人往生願。三十六、常修梵行願。三十七、人天致敬願。三十八、衣服隨念願。三十九、受樂無染願。四十、見諸佛土願。四十一、諸根具足願。四十二、住定供佛願。四十三、生尊貴願。四十四、具足德本願。四十五、住定見佛願。四十六、隨意聞法願。四十七、得不退轉願。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在這四十八願中,舉要的說:即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眾生願。若集中統一說: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願,為其本願,稱為願王。(經題竟)
甲二、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序言
講說本經,怎樣須要解釋譯人呢?當知!我們得能研究本經無上的淨土要妙法門,都是這位羅什法師的功德所賜!這又是怎樣說呢?本來一切經典都是梵文,不經過翻譯,我們是不能知道如來無上的法味,他—羅什法師,不惜辛苦,自龜茲越山過嶺來到我國,將梵文的經典,翻為華文,使二千年來的我國學者們,能得容易研究教義得到入理益,如是莫大的貢獻!為尊崇感戴恩澤起見,凡是他翻譯的經典僅以他的名字載於經首,以為飲水知源而紀念他的厚德!故須講解。現在將譯人十一字分為四段來解釋:一、姚秦,二、三藏法師,三、鳩摩羅什,四、譯。
一、姚秦(標翻譯的時代):在周朝的時候有周孝王封非子於陝西,國號稱秦,這為嬴秦(非子即伯益之後,精通馬術,甚受孝王之器重,封邑於陝)。南北朝時代(東晉時,據有南方之地為宋齊梁陳四朝,皆漢族是為南朝。據有北方之地為後魏分東西魏,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篡,北齊又為北周所滅是為北朝。隋朝文帝替周滅陳統一天下,稱為隋朝),亦有秦,更分為前秦後秦。前秦亦稱苻秦,這是苻堅奉仕晉王,後來僭據關中,得位國號稱秦。現在所說姚秦是後秦。姚是姓,即姚興在位亦稱秦(國都長安即今陝西省中部,河南省南部,甘肅省東部,傳三世三十四年。當時正統的執政者是東晉安帝)。當時什法師譯經在姚都的緣故所以稱姚秦。
二、三藏法師(是顯示其德):三藏是佛教一切經典之總稱,即經律論。三是數目,藏是含藏。這是說此三者在形式上,都是含有許多文字卷帙,在實質上則是含藏著一切義理,故曰三藏。經藏是世尊一代說法所記錄起來的;律藏是佛陀為諸弟子製定的禁令;論藏是如來與諸弟子討論教理及曆代祖師的著述。三藏所明之理,不出戒定慧三學,經即契明一心為定學攝,律是規定三業為戒學攝,論是示別邪正為慧學攝。
法師:法是軌持義即三藏妙法;師是師表模範的尊稱。講解法師二字當約自利與利他兩方麵來說明:若通達三藏的法,以法為師,依之受持,是為自利的法師。若能以三藏的法為人演講,作人天師範是為利他的法師。譯主—羅什法師是自他二利兼備的法師,故以三藏法師稱之。
三、鳩摩羅什(是標出師名):鳩摩羅具足應雲:鳩摩羅耆婆,翻為童壽。意義是說:小童的年紀而有老年的德行;什是善能識別我國文字的一種稱呼。
按羅什法師本傳雲:法師的父親鳩摩羅琰,是中天竺人,世代為相國。他—羅琰,不願意當宰相,請求出遊諸國,來至龜茲(今新疆省庫車縣)。龜茲國王慕他的德學,請至宮中,優待以國師禮,並以皇妹嫁他為妻。後來所生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羅什法師。
什法師幼而神異,在七歲的時候,曾隨其母親,到佛寺去禮佛。在佛座前,有一個鐵缽,他見缽奇異將缽舉起,繼而一想,我少少年紀,怎能舉起這麽大而重的缽?遂不勝其力,鐵缽墮地,於是他豁然大悟萬法唯心的妙旨。
不久他的父親去世。他的母親感覺人生富貴猶如春夢 ,如果不努力修學,求得解脫,是不能得到安然的歸宿。於是他母子都出了家。
什法師九歲的時候,隨其母親到天竺各處去參訪學道。最初到罽賓國禮槃頭達多學習 諸小乘經論,之後從須梨耶蘇摩學習 大乘,再從卑摩羅學律。
聰明智慧異常的什法師,日誦千偈,博通三藏的妙法,深達大乘之理,兼通四韋陀典五明等等的學問。法師辯才無礙,學識超絕,曾降伏當時著名的外道,一時名震五天竺,在遠近歸投者甚眾。
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在未去世的前刻,對什法師說:‘你教化的因緣在東方,可是佛法因你而流通,但與你自身不利。’他悲哀的向母親說:‘母親請您放心!佛法能得流通,兒子雖是碎骨粉身,也所不辭!’他自母親去世後,就向東方漸漸來,仍然回到龜茲國,龜茲王大喜,請至宮中,看作國寶,每遇諸王會合的時候,即請什法師說法,自己必先禮拜長跪合掌諦聽,由此可知,法師受龜茲王的敬重。
當時割據陝西,獨立稱王的苻堅(國號秦—前秦),在建元十九年,於西南方每夜有毫光燭天的異星出現,大家稱奇!經太史官占卜,奏說:‘當有大德智人,入輔我國。’秦王苻堅說:‘朕聞龜茲有羅什法師,必定此人。’遂遣大使往聘,而龜茲王不許其請,於是秦王苻堅就派驍騎將軍呂光,帶領大軍七萬,征伐龜茲國。臨出發時,堅對呂光說:‘朕非貪地用兵,將軍到龜茲不得傷害百姓,隻要迎請法師入秦。’呂光破龜茲後,請法師歸至涼州(現在的甘肅省泰安縣),聞主公苻堅被姚萇所殺。呂光遂不肯回京,即據涼州自立稱為三河王。萇亦聞法師的大名曾遣大使,欲請法師入京,而呂光不許。
後來姚萇死了,其子姚興即皇帝位,複以國師禮欲請法師入京,而呂光亦不允,不久呂光死了,其侄呂隆繼位,姚興知道呂光已死,即時遣兵攻打涼國,當時呂隆是小國,不敵秦兵遂降,奉送什法師入秦京(時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法師五十八歲)。姚興尊法師為國師,供養於西明閣、逍遙園。遂召集國內大德沙門八百餘人,從法師學習 大乘法。時法師見我國舊譯經論,文義甚多與梵本不相應,故開始重譯,他譯的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餘卷。其中流傳最廣而為人所愛奉的要推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以及現在所講的阿彌陀經。
當在翻譯期中,姚興皇帝,時常親到譯場,參究教理,或和法師閑談。姚興對於法師的智慧極為拜伏。他想這樣大智慧的法師,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就斷絕,於是選了十個宮女,強迫法師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種子。法師為維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在形式上雖是接受十個宮女,住了華麗的宮閣,我想深證大乘教理解脫自在的什法師,對於自己寶貴的戒體是絕對沒有瑕疵的道理。古來對於法師的傳記,因為史家見地的差殊,寫得差太多了!學者當須注意!
什法師將入涅槃前,召集大眾說:‘自知愚昧,謬充傳譯,願所翻經,傳於後世,鹹共流通!今對大眾之前,發誠實誓:“若所譯經論,無背佛意,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以弘始十五年(或雲十一、十三、十四年入滅,以十四年尚有譯出大品般若,似此則取十五年為合理)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時圓寂,壽七十有四,於逍遙園舉行荼毗典禮,果然薪盡形滅,而舌根完整如生,這可以證明法師的翻譯真實可信了!
四、譯:譯是將梵文易為華言。在我國古時的製度,掌四方的語言官名稱不同,東方官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然一切佛經皆由印度傳來,照理當屬西方官辦理,應雲狄鞮,何故不說狄鞮而稱為譯呢?因為漢朝時代,摩、蘭二法師來時是由北方進入我國,承北方官兼通西語而證譯,故到現在還是尊古而稱為譯,不說狄鞮!
然本經在什法師,一代翻譯中是在什麽時候譯出呢?這是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民前一五一○年)二月八日於草堂寺譯出。
複次:本經古來有秦譯(現在研究本是)、宋譯、唐譯三種的譯本,現在缺失宋本求那跋陀羅譯的小無量壽經一卷。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和秦本的內容、文義是大同小異,但自古至今,所尊弘揚流傳的都是秦本,這有什麽意思?因為本經旨趣,正示執持彌陀聖號的法門,用此立名容易使人樂聞信受,所以得四海內外同遵秦本,廣為流通,這也是什法師的善巧方便度眾的妙法。
甲三:正文
佛法自漢明帝時代傳入以來,弘揚聖教的法師們,悉以順文直講,沒有分科的解釋法,直至晉朝道安法師(公元三一三—三八五),才首說一切佛經,皆俱三分(序分、正宗、流通)之說,在當時很多的學者們,都是譏毀安師,自恃聰明,亂判聖教,後至唐朝,從印度傳來一部親光菩薩所造佛心地論,內容果然詳細說著:‘凡是佛經,沒分大小部,皆悉俱足三分。’可惜!這時安師已圓寂。後來的諸學者們,皆仿效安師的解釋法而遵從,稱之為彌天的高判。
序分是敘述本經的緣由;正宗是闡明一經之要旨;流通是流傳妙法於後世之謂。三分若以吾人的身體來作一個喻說:序分如頭首五官俱存;正宗如五髒六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這種譬喻是最為恰當的。
講入正文,須先分科:
┌初序分分二──丙┬初通序(通於諸部故亦名證信序)分二┐
正文分三─乙┼二正宗分 └二別序(別在本經故亦名發起序) │
└三流通分 ┌──────────────────┘
└丁┬初舉五事證信
└二引大眾同聞
今初 舉五事證信(亦名五成就,加大眾同聞一科,稱為六成就)
┌1法體成就—信成就(如是)
├2聞成就(我聞)
舉五事證信┼3時成就(一時)
├4說法主成就(佛)
└5處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消文】這部專示持名念佛之法的彌陀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有一時候,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宣說的。
【釋義】從如是我聞起至無量諸天大眾俱止是通序的文。此段序文,非世尊親說,是結集者,先於經前,敘明世尊在當時宣說此經的事實,俾後人憑信,使其知為佛金口所親說,非出偽造,意在祈願見者聞者當生勝法難遇想,而尊重奉行!由信而發願,進而修持,同得往生極樂之妙益。
通者同也。如是等五事,及大眾同聞合為六種成就,諸經皆同故名通序—證信序。具此六種成就,證明此經是佛陀親口宣說可信,故曰證信。須知一切經典,皆以六種成就立首,非唯證明此法可信,更含有四義:一、遵佛遺囑,二、斷眾疑,三、息諍論,四、異外道。
一、遵佛遺囑:一切經典固然是佛親說的,可是當時並無記載下來,當佛將要涅槃的時候,阿難甚然悲痛,哭得很傷心。時有一位年老的無貧尊者勸導阿難說:‘阿難!現時不是你要哭的時候,你是多聞第一,負有流傳佛法的責任,當速向佛請問後事才對。’阿難如夢醒然,請教無貧說:‘現時我的心很亂,不知從何問起?’當問四事:‘1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2佛在世時,依佛為師,佛滅度後,依何為師?3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4佛所說一切遺教,理當結集,在經首宜安何語?以取信於天下後世。’阿難承教在佛陀床 前一一請問。佛說:‘善哉!阿難!你不愧真是多聞第一,能擔當大事的,阿難!諦聽!我當為你說。我滅度後,你等當依四念處為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2你等當依戒為師;3惡性比丘,你等可以不管他,聽他隨便;4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幹俱”就是!’
二、斷眾疑:阿難在結集經典時,高升法座,忽然相好莊嚴如佛,眾人就起了三種疑問?一是疑佛陀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一聞如是我聞等語,三疑頓斷。
三、息諍論:阿難尊者德與眾齊,在法座上唱言,一切經典悉從佛聞,非己見自說,諸同學等,一聽如是我聞遂息諍辯。
四、異外道:西域外道,其經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說無,右是說有,彼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二法故(有是常見,無是斷見,以外道執斷常二見故),佛經用如是我聞等,六種證信,自不與外道同,則異於九十六種外教的道典。
講解正文,若依天台釋法,當用四釋消文,六即判教,今避煩不取。就簡來說:
如是二字是標信順,即第一信成就也(若無信心,焉肯聞法)。凡事相信則說如是,不信則說不如是,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故居首。不異名如,無非曰是,謂佛滅度後,阿難結集經藏,如分瓶瀉水不傾一滴,與佛所說絲毫無差—如,既同佛說則允當無非—是。
更約通別來解釋:通者謂通途,所明如是即指實相,以實相之理,古今不變—如,實相之體,離一切虛妄戲論—是。別者別約各經,諸經明如是各有所取;今單約本經明之!則一心不亂—如,決得往生—是。又心不異佛;佛不異心名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心佛雖有二名無非一體,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故曰如是。
再以三義明之:一、約念佛眾生—能念到一心不亂名如,臨終決定往生極樂為是。
二、約極樂境界—先依報:謂極樂世界,非同娑婆,有成住壞空四相之變遷曰如;極樂境界殊勝莊嚴,確實無虛曰是。次正報:極樂眾生,蓮花化身,壽命無量,非同娑婆幻身,有生死者名如;花開見佛,親悟自性,此即真我曰是。
三、約彌陀如來—謂所發四十八大願,廣度眾生,曆劫依願修行,始終不變名如;今已實現,滿其所願,造成極樂,廣度念佛眾生,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確實無虛為是。
複次:極樂依正,悉皆真常不變名如;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無非彌陀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就,及十方念佛眾生所感為是。又念佛一門最為殊勝,沒有一法可能超過曰如;依佛指示念佛求生,決定無非曰是。
我聞二字是標師承,即第二聞成就也(法若無人聞,說與誰聽)。阿難親自恭聆如來圓音,非輾轉傳聞—我聞。我是阿難自稱(因經藏阿難結集故)。
問:‘所謂我字,乃佛法中一種執著大病,亦是諸惡根本,然,阿難已證四果,豈仍有再執我相呢?’答:‘當知!我有多種不同,一、凡夫妄執我,二、外道邪見我,三、菩薩假稱名我,四、如來法身真性我。在四種中,阿難已是位登四果,三界煩惱斷盡,已除凡夫妄執我,更無外道邪見我,乃同菩薩假稱名我也。假使阿難若不隨俗稱我,則法從誰聞,這亦是一種表示不執著無我的道理故。又耳根領納音聲而發耳識謂聞,然聞既在耳,應雲耳聞,而說我聞者,是以我為一身的主宰,聞為耳根之用,身為六根的總體,耳為六根之別肢,這是廢別從總之謂,故用我聞。又我是指自性真我,以自性能聞的我,來聞不思議淨土的妙法。當知耳是浮塵根,唯能吸納聲塵而已,乃是無知覺的,非真能聞也。現在是用真我聞性而聞故曰我聞。祈學者體會之!阿難是多聞第一的尊者,入耳達心,永不忘失,將如來一代時教,悉能憶持,所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故能結集經藏。
問:‘佛成道二十年,阿難始出家,何得俱稱我聞?’答:‘阿難受佛命為侍者,要求三願:一、不受佛陀故衣,二、不隨佛陀受別請,三、從未聽過的法,請為重說。還有多義。無遑述及。’
一時二字是標機感,即第三時成就也(時節未到,大法焉施)。是指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亦即六種成就之時也。問:‘何不標明年月日,而單用一時者何也?’答:‘佛到處說法利生,所向無定,或天上或人間,或此土或他國,而各方時分非一,兩土曆日不同,如人間五十年,即四天王天為一日,南瞻部洲日午,則北俱盧洲三更,又西竺正月即震旦三月(印度古時稱中國為震旦,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曰震旦,或稱東土),因是不能確定日子,故以一時稱之。’
佛一字是標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無說法主,憑誰啟示)。佛即指釋迦牟尼佛,覺行圓滿,人天大師,故名為佛(廣明已在本玄義中釋)。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標說法處,即第五處成就也(沒有住處,怎成法會)。
在:是漸住義。久居曰住,漸住曰在。佛以無住為住,隨機示現,有可化緣即住世說法,所住之處曰在。以法身,本無形相,而周遍法界,無可謂住,不住報身,待大機感發則住。如華嚴會上,現千丈盧舍那身,說圓頓大教,應身隨類應機而住。如世尊住世八十年,應身在給孤獨園,為化度淨土之機,說此念佛妙法所以稱在。
舍衛:具雲室羅筏悉底,是國名。中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本是城名,後改為國號。其國本名謂憍薩羅(譯為工巧),南方亦有憍薩羅國,故改城名為國號。舍衛譯為聞物,又雲豐德,謂物產美聞諸國,故名聞物。國中多財寶產物曰豐,人多解脫多聞曰德。
祇樹:隻即隻陀,乃波斯匿王(譯為和悅)的太子,此雲:戰勝。波斯匿王與外國戰爭得勝回朝,適太子誕生,喜而立名。樹乃園中花木林樹。園中的樹木,悉是隻陀太子所施故稱祇樹。
給孤獨:是一位長者之名,波斯匿王的大臣。給是周給賑濟之意,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孟子曰:‘此四者天下之窮民,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現在但舉孤獨二事,餘含其內,至於一切貧窮困苦等。此位長者常以資生財物等,給濟與貧民,使其離諸苦惱,得到飽暖,故以給孤獨長者稱之!本名須達多,譯為善施,因平生樂善好施故。園是花園,乃長者布金買得,故曰給孤獨園。太子因受達多所感,將園中所有花木果樹,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並標。先稱祇樹後給孤獨,乃推崇太子的地位也。
說起祇樹給孤獨園,內中有趣味的故事:一日,達多長者為兒子聘婦,至王舍城,寄宿在刪檀那長者的家裏,見長者中夜而起,躬自執勞,莊飾宅舍,營辦齋供,達多見其熱鬧問曰:‘長者欲請國王或是祝壽,或是婚喜事?’答曰:‘非為別事,我欲請佛陀供養。’達多聽說佛陀二字身毛皆豎,心情悅豫,再問:‘佛陀是何人?’刪檀那即詳細說明佛陀種種功德,達多聽之,宿世善根頓發,歡喜踴躍,深生敬慕,遂問佛陀在何處?‘現時住在城外竹林精舍’刪檀那答。這時達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顏,於是目不交 睫,佛陀知道達多之渴仰心切,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晝,達多睹佛光明,以為天曉,即尋光明而行,來至竹林,值佛在庭園經行,時達多見佛相好莊嚴,欽敬喜悅,唯不知禮法,在虛空上的首陀天人,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禮拜,右繞三匝,胡 跪合掌問訊,達多見之依法禮拜,佛為說四聖諦法,聞法歡喜深有感悟,乃請世尊說:‘唯願世尊降臨敝舍,受我微供,並為說法。’佛說:‘可有精舍,能容我眾否?’答:‘如蒙垂顧,便當營辦,唯願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監定。’佛受請已,即敕舍利弗,同往舍衛國,選定處所。舍利弗到舍衛後,遍觀諸處,少有適當,惟見太子花園,樹木茂盛,曠闊幽靜,堪容眾僧,可造精舍。於是須達多往見太子說:‘我欲請佛陀說法,須建立精舍,供養佛僧,太子花園殊勝,可能讓度於我否?’太子聽後戲而說:‘能以金磚布滿其地,即就讓與卿。’達多說:‘太子!請勿虛言!’長者遂時盡罄金藏以換金磚,布滿其園,太子見之深為所感,欲與共成功德,達多堅持不允,太子急思一計說:‘金磚布滿,園雖屬卿,但樹林花木,金鋪不到屬我,卿若不肯共成勝事,我即時令人將樹木移開。’長者聞之大驚失色,遂與太子共成功德,後來並得芳名,標垂千古,隻陀施樹給孤買園,故曰祇樹給孤獨園。
園在舍衛國南門外,距城五裏,內中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樓閣五百,是世尊成道六年後建立的。
【顯理】如是表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無欠無缺曰如,人人本有曰是,此明自性彌陀也。不離當處曰如,舉體無非曰是,此明唯心淨土也。又隨緣不變名如,不變隨緣曰是,照而常寂曰如,寂而常照曰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曰如是。
我聞表自性洞徹十方。一時表六根歸元,又表體用相融。佛在祇園表自性不離當處。複次:舍衛國,國勝表淨土門,廣大宏遠,法之最上故。祇樹,樹勝表淨土蔭蓋眾生,永離熱惱。給孤獨園,園勝表淨土殊勝莊嚴,眾生恒受諸樂故。隻陀,種勝,表往生淨土者畢竟成佛,紹隆佛種故。須達長者,人勝,表生到淨土者俱為諸上善人也。
丁初舉五事證信文竟
┌戊初—聲聞眾─分四 ┬己初—明類標數
丁二引大眾同聞─分三┼戊二—菩薩眾 ├己二—表位歎德
└戊三—人天眾 ├己三—列上首名
└己四—總結
今初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消文】世尊在給孤獨園宣說這部經時,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眾,共聚在園裏恭聽世尊說的。
【釋義】與大比丘下至諸天大眾俱是標聽眾,即第六眾成就也(若無大眾,法與誰聽)。大比丘僧是明類,千二百五十人是標數。‘與’者共也,偕也。‘大’者是揀別小,謂異小機初心比丘,故梵語摩訶,此翻具有三義,謂大、多、勝,今但舉大—多勝亦含在內,以諸比丘為人天所共敬仰,德高望重曰大,非小德也。如目連為帝釋之師,迦葉為梵王之師是也。智慧明徹博通內外典籍稱多,謂非寡學。超出九十六種外道之上稱勝,非劣器也。
比丘:含有三義,翻為乞士、破惡、怖魔。一、乞士:乞是乞求,乞化士,乃一種美稱,如居士、女士等,非同叫化子之乞食能比。佛陀製定比丘行乞,有五種利益:1令除驕慢之心,2使世人多種福田(比丘為福田僧),3不為經營之累,4不生蓄積之求,5可得一心專修,故比丘常行分衛(即行乞)。又乞含有外乞、內乞之義,謂外於檀越(施主)乞食以養色身,內於如來乞法以資慧命。二、破惡:破是破滅,惡是惡法,惡因是指見思煩惱而言,謂破見思煩惱惡法,滅三界生死惡因。三、怖魔:凡有人發心出家,魔王聞之心生怖畏,恐其道成出世,魔眾減少,因魔王不畏生死,喜黨 類多故。
僧:是梵語僧伽,今略但稱僧,譯為和合眾,有理和、事和二義。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事和有六:1身和同住,2口和無諍,3意和同悅,4見和同解,5戒和同修,6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方可稱僧,凡為僧者當顧名思義。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成道後,初於鹿苑度五比丘為五人(五比丘如玄義中釋),次度耶舍長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耶舍是波羅奈國,毗舍離城俱梨長者之子,故雲長者子),共五十五人。其次於木瓜林,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於象頭山度伽耶迦葉,於希連河度那提迦葉師徒合五百人,計一千五十五人(迦葉是姓,優樓頻螺譯為木瓜林,伽耶譯為象頭山,那提譯為河,即希連河,此三兄弟,長在木瓜林修道,次在象山,三在希連河,皆是司火外道,各依住處立名。在世尊成道後三年度)。次度舍利弗目犍連等師徒共二百人,總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舍利弗與目犍連,先是婆羅門教,冊闍耶的弟子,遇馬勝比丘而得歸依佛陀),今但舉千二百五十人,是標大數略零數也。問:然佛所度之眾無量,在講此經時,亦非隻此少數,何獨舉此?答:1這是舉最先歸投佛陀故,2常隨不離故,特以標出。俱是一同聚會的意思。
己初明類標數竟
己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消文】上文所舉出千二百五十人,非是小果聲聞,都是證到四果的大阿羅漢,他們的人品、道學,是眾人所公認知道的。
【釋義】大阿羅漢是表位,眾所知識是歎德。皆是:謂以上舉出千二百五十人,無一不是大阿羅漢。大者,揀別小之義(初果須陀洹,此雲預流,預入聖人之流,二果須陀含,此雲一往來,以欲界九品思惑,隻斷前六品,還有三品未斷,尚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故。三果阿那含,此雲不來,欲界九品思惑斷盡,已不必再來欲界受生故。四果阿羅漢,此雲無生,已免來三界受生故。欲證四果須進斷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統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與三界見惑八十八使,完全斷盡,方能證得四果。因見思煩惱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今已斷盡故不來三界受生也)。
大:自初果至四果皆名聲聞,是以聞佛說四諦聲教入道故名。今此等非初、二、三果者,皆是已證最上之四果阿羅漢,乃聲聞眾中之極果故雲大。又有定性阿羅漢,回心阿羅漢之別,若抱守真空,耽寂滅樂,得小為足者,名為定性是小。若回小向大,發菩提心,不求私利者,名為回心稱大。今專指回心一類故以大稱之。複有三種羅漢:1慧解脫(修性念處,直緣真理,但證無學得滅盡定),2俱解脫(修共念處,帶事兼修,得滅盡定,具三明八解脫),3無疑解脫(修緣念處,緣佛三藏法,乃至四韋陀典世間文字等,一切通達無疑),現在所指皆是無疑解脫,乃名為大。
阿羅漢:是梵語,翻為華言,含有三義。1應供,2殺賊,3無生。1應供:應是應赴,或是堪受的意思。供是供養,謂羅漢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養,故曰應供。問:‘佛陀亦名應供,何以同稱?’答:羅漢唯受人天之供,佛陀則遍受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之供養,可名為大應供,羅漢謂之小應供。2殺賊:殺是殺滅,賊是盜賊,以賊譬喻見思煩惱,是說見思煩惱,能劫眾人功德法財,故以賊喻之(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然世間強盜,唯能搶人財物而已,若見思煩惱賊甚矣!乃能劫人功德法財,損壞最寶貴之法身慧命,使人永受生死輪回等苦,可不畏哉!阿羅漢已斷盡見思煩惱,故雲殺賊。3無生:所作已辦,已能逃出三界生死,故曰無生(見思煩惱為三界生死之根本,見思一滅則生死自休)。當知,比丘是因,阿羅漢是果,前後三義相對,因果分明,為比丘時,與世人種福是乞士之因,已證道位故當得應供之果。為比丘時,與貪為敵,修破惡之因,道已成惡既破,故得殺賊之果。出家受戒有怖魔之因,今生道成,位登羅漢,故得無生之果也。
眾所知識:眾即人天大眾。知識二字,有多種解說:聞名仰德謂知,睹麵聆教謂識;又聞名見麵曰知,悉心達性曰識;又見麵為知,見德為識。另一解說:若但聞名,而未睹麵,則知而未識;雖睹麵而不聞名,則識而未知;若由聞名,而仰德,既睹麵而聆教,非唯聞名見麵,亦能悉心見德,才可稱為知識,此約大眾方麵說。又深解諦理曰知,博通法相曰識,此約羅漢自身說。現在所標舉,皆是阿羅漢,德高望重,堪作人天眼目,從佛輔化,名遍天下,為大眾所共知共識,所以稱眾所知識。
【顯理】大比丘僧,表理智一如(即和合義)。千二百五十人俱,表諸功德聚。大阿羅漢有三義:1表自性隨緣(即應供義),2表心源本寂(即殺賊義),3表自性不變(即無生義)。知識,表自性無迷,心源本明。
己二表位歎德竟
己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消文】這段是承前段所說,千二百五十人等,乃眾人所共知共識,這究竟是何人,於是列出上首的名字來,即長老舍利弗:……阿冕樓馱等是也。
【釋義】長老:德尊學博曰長,年富齒高曰老,是說年德俱尊之稱。細論有四種意義—1如出家年久者,則稱法臘長老(臘者歲也,出家一年為一臘),2學理深博者,謂學德長老,3道果高超者,曰法性長老,4年紀老大者,則生年長老。本經所列,或德臘具尊者,或德尊臘少者,皆以長老二字稱之!所舉十六尊者悉稱長老,非獨指舍利弗,須連貫讀之,如長老摩訶目犍連,乃至長老阿冕樓馱,此乃翻譯經家文法之巧略而已。
舍利弗:南天竺波羅門提舍之子,字優波提舍,號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鹙鷺,弗是子的意思,合稱為鹙鷺子。又名身子,其母名鹙鷺,因身容端正,眼如鹙鷺故名。現在所雲舍利弗,是連母得名故謂鹙鷺子。尊者的智慧非常,在母胎時,即能益母勝辯,年方八歲,通達一切四圍書籍,曾論勝過十六大國論師。出家七日之內,遍達佛法。尊者少時為婆羅門學者冊闍耶的弟子,與目犍連是同學,在學道時與目連誓為始終的至友,其師逝世後,還與目連同修於王舍城山林中。舍利弗在山中,已久聞世尊盛名,欲為親近,但未得人引進,有一日出遊,遇馬勝比丘(五比丘之一),見其容儀超俗,遂問說:‘你師是誰?’答:‘釋迦世尊。’舍利弗,聞說甚喜,即說:‘常聞尊師盛德,善說妙法,您可為我開示尊師教授妙法否?’答:‘我年幼稚,受學日淺,豈能宣佛如來廣大奧義!’又請求說:‘請慈悲略說其要!’馬勝遂說偈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聞之,大有感悟,心生歡喜,稱讚不絕!歸告目犍連,與其弟子一同皈佛出家。在諸弟子中智慧第一。阿含經雲:‘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此乃姑顯一德,非舍利弗尊者不具餘德,亦非尊者之外,餘皆無智,是舉各人所好及所長而已。現在所說淨土難信的妙法,非大智慧不能深信無疑,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故舉以為首。
摩訶目犍連:舍衛國人,波羅門輔相之子。摩訶此雲大,目犍連譯為采菽氏,是其姓也。其祖先在山上修道采菽為食,因以為姓。本名拘律陀(是樹名,此雲無節樹,其父母禱此樹神而生,因是命名),其族眾多,故以摩訶揀別之,諸弟子中神通第一,如降伏毒龍,化身大小,五百釋子舉之梵天等。阿含經雲:‘我佛法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
摩訶迦葉:譯為大龜氏。其祖先在山上學道,感靈龜負圖,後皆以命為龜氏族。尊者本名畢缽羅,亦是樹名。加以摩訶者,以別餘迦葉之謂。又名飲光,因其身常放光明晃耀,能吞餘光、故名飲光。以宿世為治金師,與一女人,同以黃金修飾佛像,由種此因,感受世世身得黃金色,而有光明比日光更大。此尊者乃摩竭陀國,大富長者,尼俱律陀之子,因看破世情,舍棄豪富,發心出家,常行頭陀苦行,年老不倦,世尊憐其年老,曾勸令休息,但尊者辛勤如故,佛讚之說:‘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佛心印為禪宗的初祖,在大弟子中頭陀第一(頭陀此雲:抖擻,謂抖擻塵勞煩惱,共有十二事,謂之十二頭陀行)。
自世尊涅槃後,經藏、律藏,能傳到現在,都是尊者盡力召集大阿羅漢結集的功勞!據說:尊者承釋迦佛之命,現尚在雞足山中入定,待彌勒佛下生人間,將金襴袈裟傳給彌勒佛方完責任。尊者為佛教的一片婆心,真是值得景仰!
摩訶迦旃延:譯為文飾,謂文采修飾也。此尊者善於辭辯,長於論議,凡出口開言,具有文采,非常巧妙,能令聽者悅服,世尊讚悅說:‘說法人中,迦旃延最為第一。’在諸弟子中論議第一。
尊者曾受無神論者的外道,詰問說:‘惡人死後受苦理應回來,死而不還,照此則無後世受生之理?’尊者答:‘如世罪人,被禁監獄、鈕械、枷鎖,得能逃歸否?’又問:‘既是說,善人死後,則能生天,雲何亦不見歸來?’答:‘如人墮廁,肯再入否?當知!凡間惡濁,欲出既不容易,能到天上誰肯再來!’尊者之善論議於茲可見,故增一阿含雲:‘善分別義,敷演教道者迦旃延是。’
摩訶拘絺羅:譯為大膝,是從狀得名,以膝頭大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尊者一生,善議論好問答,常與其姊,辯論道理,總是論勝之,自從其姊懷孕身子後(身子即舍利弗),機辯迅發,口似懸河,詞若湧泉,論不及其姊,知所懷必是智人,遂發憤,入南天竺,遊學精勤不息,博覽十八種經書,及四圍陀典,忙得無暇剪爪,世呼為長爪梵誌。後來聞知舍利弗,隨佛出家,憤慨非常!自說瞿曇是什麽人,敢收我外甥為徒,帶著驕傲神氣,走到世尊麵前,口喊瞿曇!我願和你辯論。世尊看他來得如此又好笑,知道機緣成熟,才說:‘你論輸我怎樣打算?’長爪梵誌答:‘願殺頭以謝。’世尊說:‘既是如此你提出論題來!’梵誌開口說:‘我一切法不受。’世尊聽後笑而反問他,‘你現在說的這句話受不受?’梵誌沉思好久,說:‘我輸了,請殺我頭!’世尊說:‘我佛法中,隻有剃頭沒有殺頭。’梵誌感佛慈悲,遂隨佛出家,成為大阿羅漢。尊者以精勤故得四辯才,觸問善答,在諸弟子中答問第一。
離婆多:譯為星宿,其父母禱星宿而生,因以為名。又名假和合,因緣是有一夜 宿在空亭,見一小鬼負一死屍到,頃刻間有一大鬼追至,強欲奪取死屍,爭擾不已,小鬼不得已,請星宿作為證判,星宿據實答說,大鬼大怒,遂拔其手足啖之,小鬼見狀,即取死屍手足補之,及到天明,星宿深生煩惱,遂疑此身非我,假若此身是我,親眼看見自身被大鬼拔去手足食訖,又想若是他身,雲何手足複隨我行動,於是逢人便問:你見我手我足否?有一比丘見之,知此人易度,遂說偈雲:‘本是他遺體,漸假和合用。’星宿遂悟人身四大假合之理,認識一切事理清楚,即時隨之到世尊座前出家。尊者在諸弟子中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譯為繼道。其兄周利譯為大路邊,槃陀伽譯為繼道,因為西域風俗,凡婦人臨產,當回娘家,其母皆在還家半途間,生周利和槃陀伽,是以命名,故雲繼道。其兄周利先依佛學道,繼道亦從出家,但其性極愚鈍,雖出家多年,未能持誦半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經百日或三年,未得熟記,得先遺後,得後忘前,其兄以無知責之,遣其還俗,但尊者善根深厚,在門外哭泣躊躇不忍離去,世尊知道憐而容之,教其隻念掃帚就可,然亦記一忘一,後因精勤不懈故,日久忽然證悟,得阿羅漢果,在諸弟子中義持第一。
難陀:譯為歡喜,或雲孫陀羅難陀,譯為豔喜,其實孫陀羅是其妻之名,譯為豔,乃當時的美女 ,連妻為名,稱孫陀羅難陀。是世尊親弟,波闍波提夫人(淨飯王第二夫人)所生,具有三十相好,形貌與世尊相仿佛,若入眾中,不識者或錯認為是佛。當時摩竭陀國,有一位著名裸形外道,嚐與舍利弗尊者論道敗北,敬慕佛法之妙,有欲出家之意,一日偶遇難陀尊者,見其容貌莊嚴,歎說:‘短小比丘,尚有如是深智博學(舍利弗身材短小),況堂堂者乎。’遂從之出家,尊者在諸弟子中儀容第一。
阿難陀:略稱阿難,譯為慶喜,是世尊堂弟,白飯王之第二太子。佛成道日,諸王及臣民,欣聞太子成佛(指釋迦世尊),舉國稱慶,又聞宮中誕生王子,大家歡喜,慶而且喜,因以立名。又雲:無染,隨佛入天宮等處說法,心無染著故名。二十歲出家,為佛侍者,凡佛所說法,悉能記憶一字不忘,今日之有佛經可讀,皆是其結集,後世佛子當感謝阿難尊者,涅槃經中稱阿難為多聞士,故迦葉尊者讚曰:‘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諸弟子中多聞第一。女人的能受佛陀允許出家為尼,亦是阿難尊者之特別啟請,佛才立下八敬法規矩,允許女人出家當比丘尼,凡是尼姑,亦當感謝尊者才對。
羅侯羅(佛之太子):譯為覆障,是障礙之意,有障自、障佛、障母之 三義。1障自者,因宿世塞鼠穴六日,今感報在胎六年故雲障自。2障佛者,佛為太子時,其父王不許他出家,太子對王要求說:‘若不老、不病、不死,此三事能達所求者,則願不出家。’淨飯王莫之奈何!說:‘你若有子,當許你出家。’相傳:太子曾以手指耶輸陀羅腹,默默禱祝:‘當速有子。’耶輸陀羅夫人一驚即覺成孕,太子方得出家,因佛為之所障不得早速出家故雲障佛(問:太子十七歲納妃,十九歲出家,並未行欲事,如何隻此手一指耶輸之腹,便即有孕?答:豈不聞六欲天人之行婬乎,或以握手乃至一笑一視即便了事,或即懷孕,況太子以一念精誠指妃腹而禱祝,此亦一種不思議之心理作用,若深達一切唯心之旨,自無此疑矣,例如趙子昂,思畫馬變馬一事此亦心理一種作用也)。3障母者,羅侯羅尊者,於佛出家後六年始生,淨飯王疑耶輸夫人私行不正,憤怒欲殺之,耶輸自信潔白,冤枉難伸,請焚火坑自殺,時到抱子向空發大誓言:‘我若為非,母子俱被焚死無憾,若真遺體天當為證’,遂抱子投坑,真不可思議,火化為蓮,更有天人捧耶輸身,得母子無恙,斯時淨飯王及諸釋種,目睹此狀,始起深信無疑,國人亦因之息謗。故曰障母。在做佛事中,常用之戒定真香讚內,有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一句,及旃檀海岸讚之耶輸母子兩無恙一句,即此故事也。在諸弟子中密行第一。經雲:‘羅侯羅密行唯佛能知之,餘者不知’,故雲密行。
憍梵波提:譯為牛司。司是牛口哨動之貌,由過去世,見一無齒老僧念佛,譏笑如牛吃草,因此報五百世為牛,今雖出家證果,餘報未盡,恒事虛哨如牛司故名。祈願大家切勿輕視沙門,慎之慎之!佛陀恐世人睹尊者形相不知觀德,或輕弄譏笑,致招愆尤,故飭居天上,受諸天人敬奉,在諸弟子中天供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上三字譯為不動,下三字譯為利根,不動是名,利根是姓,因其族有十八種故,特以先名後姓,以別餘族。尊者根性最利,不為外境所動故名。奈耶律雲:樹提長者,曾以旃檀缽,置於高刹頂上,對眾呼說:‘誰能以神力取者即與之。’尊者遂現神通取缽,而受佛陀嗬責,不許亂顯神通惑眾,於是被ぇ不得入滅,留身應末世供養,使人間廣種福田,凡設齋誠敬者,尊者必來冥應,在諸弟子中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譯為黑光。身形粗黑而有光,是由宿世裸體在佛前燃燈之報。以裸體故感身粗黑,以燃燈故感全身光耀。祈願現在及未來眾,在佛前焚香禮拜者,戒之戒之!尊者身黑有光,夜行不點燈,人見皆驚,故佛陀因此禁諸弟子不得夜行。尊者為佛陀使者,善於化教,故在諸弟子中教化第一。
摩訶劫賓那:譯為房宿。是星名,乃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其父母禱此星而生故名。又初出家時,途中遇雨寄宿在陶舍,佛陀知其善根成熟,化一比丘亦來求宿,是夜為之說法,遂依佛出家,得證道果。因於陶家寄宿而值佛入道,故雲房宿。在諸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譯為善容。顏貌嚴肅端正,是因布施得之。在過去世曾施一訶黎勒果(譯為天主將來,五藥之一,有病無病皆可食),救一病僧,果報感得五不死。五不死者,初生現異(肉團 ),父母以為怪物置之熬盤火煎不死是一,複置釜中湯煮不死是二,複置水中水淹不死三也,複被大魚所吞魚啖不死四也,魚被人獲,刀剖子現刀傷不死五也。又昔曾嚴持不殺戒,感九十一劫長壽,現世享受百六十歲,在諸弟子中壽命第一。
阿冕樓馱:又雲阿那律陀,譯為無貧。由往昔饑世時以自己所食稗飯施一辟支佛(名披栗吒),因是七生天上為天王,七生人間為人王,後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資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故以名。此尊者性好睡,每聽佛陀說法,時常昏沉不省,佛欲警戒故大聲嗬斥:‘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尊者被斥而發憤精進,經七晝夜,眼不交 睫,雙目餓死—即目失明(身賴粥飯以養活,眼以睡眠而為食,不眠則餓死矣),佛陀慈悲教其修習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不久遂得天眼通,觀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西域果名,譯曰無垢清淨,形如林檎,或雲似檳榔,食之能除風冷,西域人手中,喜執此果,故以舉喻,意取一目了然也),在諸弟子中天眼第一。
己三列上首名竟
己四總結
如是等諸大弟子。
【消文】如上舍利弗等十六尊者,以及千二百五十人中,未能一一列名,此等皆是佛陀弟子中的大弟子。
【釋義】‘如是’二字是指法詞,指上十六尊者,‘等’是及餘眾。‘諸’是不一之詞,即眾也。‘大’是揀別非小之謂。‘弟子’:學在師後曰弟,是表示兄先弟後之意,兄喻先覺,弟後覺也。解從師生曰子,是表示子從父生之意,一切智慧道法,皆從佛啟育生故,亦取父作子述之意,為佛弟子當紹佛種也。此輩皆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非小機之類,又非一位二位而已,故曰諸大弟子,即此前大比丘大阿羅漢也。
戊初聲聞眾竟
┌己初—明類
戊二明菩薩眾─分三─┼己二—標名
└己三—結
己初明類
並諸菩薩摩訶薩
【消文】佛陀說本經時,在會聽眾,不獨是聲聞弟子而已,並有許多大菩薩,亦在座同聞也。
【釋義】並者及也。是承上文,言不獨聲聞而已,及諸菩薩亦所同聞也。
菩薩:具足應雲菩提薩埵,我國好略單稱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即六道眾生之通稱(因有種種情見故),同佛所證曰覺(覺則異眾生),無明未盡曰有情(有情則異諸佛)。茲約自利利他自他兩利釋之:
1是已證覺道的眾生之謂,此即自利。2是將自己所證之道,來覺悟一切眾生,此利他。3謂上求佛道(佛者覺也),下化眾生(有情),此自他兩利也。
菩薩雖已分證如來覺道,還有識情未全盡故,即等覺菩薩於八識田中,尚留一分生相無明未破,一分中道未圓,如十四夜月,有以上諸義故稱覺有情。又菩薩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以智故上求佛道之覺,以悲故下化一切眾生,求證佛道是自利,化度有情是利他,所以稱之。菩薩者具有大慈悲,非同小乘聲聞獨善其身者比,菩薩視大地眾生猶如赤子,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平等濟度,無分人我,不擇親□,普願一切眾生,悉出苦輪,同得解脫,故常依四聖諦而發四宏願,緣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有種種苦故),緣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由招集故),緣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即道也),緣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即滅諦也),若煩惱未盡則法身不顯,而佛道焉成,法門未學自度尚難,何能普度眾生,故菩薩欲成自他兩利之行,當四宏並發,六度齊修,方能克成道果。
摩訶薩:摩訶譯為大,薩即菩薩,合稱為大菩薩,謂諸菩薩中之大菩薩,非權教小菩薩,乃是破無明,見法身之實教中的大菩薩。又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經大劫、證大果,具此七種堪稱大菩薩。菩薩二字或翻為大道心眾生,謂發大菩提心,救度眾生之意也。
己初明類竟
己二標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消文】上文所謂諸大菩薩,即文殊師利法王子……等是也。
【釋義】文殊師利:或雲曼殊室利(新譯),譯為妙德,同佛所證微妙三德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又雲妙首,在諸菩薩中,文殊德推為首故。又翻妙吉祥,三惑二死謂之禍患,若斷一分煩惱,或了一種生死,證一分法身,謂之吉祥,然未能稱妙,唯此菩薩,三惑圓斷,二死永亡,, , 三德圓彰,故號妙吉祥。又此菩薩生時,有十種祥瑞:1光明滿室,2甘露盈庭,3地湧七珍,4神開伏藏,5雞生鳳兒,6豬娩龍豚,7馬產麒麟,8牛生白澤,9倉變金粟,10象生六牙。按文殊菩薩之本因,如悲華經雲:‘對寶藏佛發宏誓願,蒙佛授記,字曰文殊’,若論本果,則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時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又未來於南方離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今為輔佐釋迦示現菩薩,實則早登佛位,故能圓斷三惑,圓彰三德也。
法王子:謂法王之子,是菩薩之別稱,諸大菩薩均可稱之,法王是佛之尊稱,如世間國王,稱為人王,玉皇上帝稱為天王,佛乃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王者自在義,經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唯佛可稱法王,子即指菩薩,舉所生繼承二義來說,1所生:謂諸菩薩之智慧道果,從佛得生故,經雲:‘從佛化生,從佛口生’,如子從父母所生故。2繼承:父之所作,子述之,以一切菩薩,皆負有荷擔如來正法,繼承佛陀全部家業之責,如世間為人子者當繼承父業,但佛之家業,不同世間田厝金銀器具等為家業,乃以說法利生為業,故雲:‘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菩薩能紹隆佛種,輔佛行化,救度眾生,堪能承佛家業,故稱法王子。以菩薩位鄰妙覺,如佛長子,當紹佛位,正如皇太子當繼王位,有以上諸義故以法王子稱之。
又佛有三子,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人是外子,於真子中,文殊為首。荊溪大師雲:‘於法王子中,德推文殊,諸經常為上首。’
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具足應雲彌勒阿逸多,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或雲阿逸多是姓,彌勒是名,未可定執也。彌勒譯為慈氏,阿逸多譯為無能勝,合稱慈氏。此菩薩何謂慈氏?因過去世值佛(或雲大慈如來),發心出家,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直至成佛猶立是名。又往昔曾為慈育國王,名曇摩流支,慈心救世,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 慈行。又於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 慈定,有以上諸義故稱慈氏(依上所明則慈氏似名非姓也)。何謂無能勝?悲華經雲:‘慈氏菩薩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即此慈德應世,悲心救劫,至極之慈,無有能勝過此菩薩故曰慈無能勝。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為補處菩薩,當來紹繼釋迦佛位,為賢劫千佛中之第五佛,於第十減劫,人壽八萬歲時,當繼佛位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出羅什譯彌勒下生經及增一阿含四十四等雲)。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曾應化為傅大士,最受武帝等尊敬。在五代時,又曾托化浙江 奉化,綽號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攜布袋,逢人便乞化,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內。時常自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諸人,時人自不識。’由此足見彌勒菩薩,不待第十劫,現已常常顯現在世間,隻是肉眼不認識而已!
乾陀訶提:譯為不休息。此菩薩,常修萬行,廣度眾生,曆恒沙劫,未嚐暫停,思益經雲:‘恒河沙劫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過百一十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 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故號乾陀訶提。’
常精進菩薩:常是恒常(不間斷),精是精勤,進是前進,又純一不雜曰精,向前無退曰進,究竟精進。謂此菩薩曆劫廣修梵行,普度眾生,一向精進無倦,故名常精進。寶積經雲:‘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
然菩薩眾多,何獨舉此數位列首?蓋淨土不思議難信之法,非大智莫能證,故以文殊居首(文殊是菩薩中智慧第一,故經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前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文殊是實智,舍利弗是權智)。此念佛法門,是度生要法,必須曠劫流布,彌勒為當來下生,既聞此經,於龍華會必說此淨土殊勝法門,為此經流通無盡,故彌勒次之。又此持名方便法門,無別妙訣,隻要萬緣放下,單提一念執持名號,於二六時中,常勤精進,永無休息,自然得到功夫純熟,臨終決得往生,故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又次之,有以上諸義故特舉此數位菩薩為標榜也。
由斯觀之此等大士尚願親近彌陀,恭聞淨土法門,況其他的凡夫豈可放棄,故祈望大家及未來眾,切勿藐視淨土,謂愚夫愚婦所修的劣法,或妄生排斥,致招罪咎,或不肯信願受持,自失大利,殊為可惜!
【顯理】信願行三為淨土資糧,妙首表信,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華嚴雲:‘信為道源功德母。’求生淨土,必以信為先,本經雲‘若有信者’是也。慈氏表願,願刀兵劫擁護眾生,本經雲:‘聞者應當發願。’常精進,不休息表行,精者不雜,即經中所雲‘一心不亂’,進者不退,即經中雲:‘不退轉……’,不休息與精進意同。因此列為上首,願學者味之!
己二標名竟
己三結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消文】同文殊等四大菩薩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諸大菩薩。
【釋義】與者同也。如是二字是結上文殊等四菩薩,等是例餘未列名者。謂在會同聞的菩薩,亦非僅文殊等四位而已,尚有許多未及一一列出的諸大菩薩,故以等字代之。
戊二菩薩眾竟
戊三人天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消文】以及釋提桓因天主,暨其餘無數諸天人,都來集會一處,聽如來宣說淨土法門。
【釋義】此段顯明非獨出世聲聞菩薩在座,乃至一切人天等眾,無不與會同聞,正顯極樂法門廣大圓滿,無機不攝也。
釋提桓因:譯為能天主,或雲能為主,是忉利天的天主,略稱帝釋,因有廣大福德,能為忉利天主,故名能天主。忉利譯為三十三,即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廣八萬由旬,中為善見城,是帝釋天主所居之宮城(稱為善法堂天),其四方四維,各有四天,四八共三十二,合中之善法堂一天,總成三十三故曰三十三天。
按忉利天主宿因,過去在迦葉佛時為一女人,見迦葉佛入滅,發心修塔,欲令高廣莊嚴,傾資竭誠而營造,外有三十二人,亦發心共成,因斯勝福,獲斯勝報,生為忉利天主,餘三十二人,為三十二天之天主,以同修福德故。等:謂下等四天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等諸天,其數甚多,故曰無量諸天。大眾:是總結上來,大比丘僧,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其餘十方天龍八部四眾人等,通以大眾稱之。俱:偕也,謂一切聽眾,會集一處也。
當知!諸大比丘,常隨佛故在前,菩薩行中道,紹隆佛種,故居中,諸天為佛外護,在凡位故列後。又前大阿羅漢,並諸菩薩是大小一對(阿羅漢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今羅漢菩薩及諸天大眾,是聖凡一對(羅漢菩薩是出世聖人,諸天及餘眾是世間凡夫)。
丙二別序又名發起序。(佛自唱,依正、二報,為本經之發起)。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消文】那時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法座上,告大弟子舍利弗說:由此娑婆世界向西方而去,經過十萬億的諸佛國土,該處有一世界,稱為極樂,彼國有一尊佛,號稱阿彌陀,現時正在彼國為眾生說法。
【釋義】眾生有善根之機,故佛感應之!現在大眾有應聞淨土之機,故佛應而說之!
爾時:即指六種成就(六種缺一不成法會),佛將說此經之時。
告:上對下曰告,下對上曰白,表示尊卑也。
問:‘無論那一部經悉有發起之機,先問而後說,然本經則開首即就是說:佛告,這是什麽意思?’答:‘當知!持名念佛乃不思議圓妙的法門,少有人知道,故無人能為發起,而世尊,佛心湣物無涯,佛智鑒機無謬,知機緣成熟,大眾應聞此妙法而獲益,及預知末世機宜,應依此法而度脫,事關謹要故不候請,無問而自說,直唱淨土依正名號以為發起,此即十二部中無問自說的一部。’
總之!佛陀是憐憫末世眾生,根鈍障重,其餘法門,幽深不易修習 ,所以特開此法門,一生就可即辦之大方便門,悉使而能度脫。
又問:‘佛之弟子眾多,何故獨告舍利弗?’答:‘其義有二:1淨土不思議難信的法門,非大智慧是莫能直下信受無疑,故特呼舍利弗而告之,正如般若會上舉須菩提為當機之意同,以般若談空,須菩提解空第一故,當知!藉彼為機,以普告現前一切大眾,以及未來一切眾生,非為專意對舍利弗說。2具有四悉之益(即四悉檀,悉者普也,檀是梵音譯為施,乃華梵合稱,佛以四法普施眾生,故稱四悉檀),舍利弗是世尊的大弟子,常居經首,理應如是令得歡喜益故,即世界悉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眾所推崇,他既信此法門大眾亦能信從之,令得生善益故,即為人悉檀;特為不信淨土者令其頓生悔愧之心,轉其邪執,令得滅惡益故,即對治悉檀;為策進修習 小法者,使其回小向大,求生淨土,究竟成佛,令得入理益故,即第一義諦悉檀。’
從是西方:標示現處也。從者由也,是者指此土娑婆世界,西方是因極樂在西故說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標遠近。過是經過,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億,或雲千萬為億,現在由娑婆向西而去,非經過一億百億千億萬億的佛土,乃是經過十個萬億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故說:過十萬億佛土。佛土:佛所教化之國土(土讀去聲,同度字同音),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教化土。問:何謂三千大千世界,答:當知!於大海之中,有一須彌山(此雲妙高,純是四寶所成,高八萬四千由旬),外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間,圍繞須彌,如七重城塹,次第圍旋,第七山之外,即大堿水海,彌漣四方於須彌,四麵堿水海中,浮四大洲,在東曰:東勝身洲(梵語:弗婆提,此雲身勝,其人身形殊勝,從人立名,身高八肘,壽二百五十歲),在南曰:南瞻部洲(此雲勝金,是樹名,洲有此樹,樹汁入水,沙石成金,超勝餘金,從樹立名,人高三肘,壽百歲以下,現在我等所居,即南瞻部洲也。以世界現在的五大洲推之,乃南瞻部洲中,百千小洲中之一小洲而已,以近代地理學會通,即北冰洋之北,為金山外山根,是北地軸所依,南冰洋之南,為鐵圍山內山根,是南地軸所依),在西曰:西牛貨洲(梵語瞿耶毗,此雲牛貨,以牛為貨,從物立名,人高十六肘,壽五百歲),在北曰:北俱盧洲(又名鬱單越,此雲勝處,勝三洲故,人高三十二肘,壽一千歲,無中夭者),一洲中複有無數小洲,無數國土,堿水海外有鐵圍山環繞如外城,同一日月所照,上至六欲天,此為一小世界,為初禪天所覆,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為二禪天所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為三禪天所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為四禪天所覆,共有十億須彌、十億日月、十億四天下,一大鐵圍山總環繞之,謂之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說:三千大千世界,約豎言則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約橫言則謂大千,此為一佛之化土也。
有世界名曰極樂:標依報也(依報指國土,眾生共同所居故名為依,隨所作業,依有勝劣,故名為報),此句乃為下文正宗分中,廣示依報莊嚴之張本,世尊自唱極樂國土殊勝以為發起,是告諸大眾,以依報之實有,使一切眾生深生確信之心,令其羨慕欣求往生。世界:世是世代,以遷流為義,有現在、過去、未來三際之時分也(約豎言),界是界限,約方位而言,有四方、四維、上下、十方之國土(約橫說),時處合一名謂世界。
極樂:梵語須摩提,譯為極樂,又雲安樂、安養、清泰,雖名異其義則同,乃西方世界之一,以彼國依正二報殊勝莊嚴,永離眾苦,第一安樂,一切人天之樂,無有可比,故曰極樂。又以十方佛刹,皆具四土(一、凡聖同居 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各分淨穢,唯極樂四土俱淨,此皆彌陀如來不思議行願稱性功德的所感,乃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 獨擅,唯一無二故以極樂稱之。
問:‘經過十萬億佛土,方到極樂,豈不是太遠?’
答:1約事:雖有十萬億土之遙,若以法華所明,東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點塵計之,則十萬億者,極為至近,又按華嚴所明,二十重華藏世界,每重則有無數微塵世界佛刹土,吾今所住娑婆世界,是在華藏世界中,第十三重,乃微塵刹土佛世界中之一塵,極樂與娑婆同在第十三重,以無數微塵刹土之多,現在所說:極樂僅是過娑婆十萬億,則亦未足為遠。2約理:則不離咫尺,以吾人一念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是我一念心中所現,而法界唯心則自心本具極樂,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是更何有疑極樂遠近之慮哉!然吾人因顛倒執著妄想遮蔽,故不能證得,若能發一念真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實相現前,親證本心,即生自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則極樂本不離自心,所謂全事即理,全妄即真,性修不二,自他圓融,何可以遠近計之!
當知!十萬億者,若對凡夫肉眼來說,即有很遠之感,若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則目前便是極樂,古德雲:‘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願學者細味之!
複次:善根不具深厚者,對於‘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一段文,未免生疑,謂如何能知離此土十萬億外有一極樂世界,現在可以舉事實來證明:即如現在的五大洲,昔時海陸空行的交 通未發達時,未能知道,而現在則知之!例此則可知道離此十萬億世界外實有極樂。再以理論上來證明:佛說有無量世界,但我們看不到,則如近世天文學發達,知道空中每星球都是一個世界,照此事實來證明,這是我們看得見的事實。以此例來說:常人的眼看不見的若以顯微鏡照之則能見到(經雲:‘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昔時未有顯微鏡,何能得信,現在科學昌明,愈證明佛說之不謬),又如極遠之物,亦非常人的眼可能見到,若以望遠鏡則能見到,照以上理論推之,可斷定佛說無量世界中,必有一個極樂世界,這非凡夫俗眼所能見到,唯佛眼則能徹見清楚,凡世間一切事物均不可以不曾親見者謂之不實,例如未曾見過孫國父,或未曾到過杭州,乃至不曾見過自己之曾祖父祖母,豈可謂之說無有孫國父、杭州,乃至無有曾祖父祖母之 談!若確以不親見為無實有者,則世間諸曆史均成無效矣!願智者三思之!
當知佛具一切種智,親證宇宙萬象真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所不知,又以佛眼能照見十方無盡世界,如掌中物,故其能知離此娑婆十萬億土外,有一極樂世界,是以佛智圓知,佛眼遍見十方微塵世界悉能洞察無遺,況離此十萬億而不知不見乎?祈大家深信之!至速發願實行念佛求生,則無論何人均可往生彼國得享安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標正報也(正報是指身言,眾生各別正受之身曰正,隨所作業,因而身有勝劣曰報,極樂正報莊嚴乃彌陀不思議的願行所感),此句乃為下文正宗分中,廣示正報莊嚴的張本,世尊自唱彌陀名號為發起,是告以正報實有,以起眾生確信之心,令其專誠念佛,其土指極樂世界,有一世界必有一佛教化,故曰有佛。其佛是誰?號曰阿彌陀,依德受稱曰號,即極樂教主之萬德洪名也(釋義及翻譯請見經題中之說明)。
今現在說法:此標度生之儀也。今者此時也,即指釋迦如來說此經之時。言現在者,揀別過去、未來,以釋迦如來宣說此經時,而彌陀如來亦正在彼土為眾說法,故曰今現在說法。
又複當知現在說法,非獨指世尊說此經時謂現在,即釋迦如來未出世前(十劫前),亦可稱現在,以彌陀如來成佛已經十劫推測,則釋迦如來未出世時,彌陀如來早已日日在極樂為大眾說法久矣。雖釋迦滅後時至今日乃至未來亦可稱為現在,以彌陀無量壽故。蓋佛佛度生心切,故知彌陀無日不在彼土為眾說法,所以現在二字貫通於前後也。又非唯彌陀獨自說法而已,即水鳥風樹等,亦莫不正在演說微妙法(如正文中所明),如大本雲(無量壽經名大阿彌陀經):‘彼國蓮華出無量光,光中出無量佛,一一諸佛皆說妙法。’
複次:娑婆世界,國土有成住壞空之劫,眾生有生住異滅之相,極樂世界依報則國土不壞,正報則壽命無量,阿彌陀佛無時不為其眾生說法,而現在娑婆眾生何福薄於至極,釋迦世尊入滅已久,彌勒如來尚未下生,何日能得親睹佛身,親聞說法呢?古德雲:‘佛在世時我沉淪 ,我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真色身。’此真可為一歎!今彌陀正在彼土大說而特說,勝緣難遇,良機罕有,正應發願求生,速證菩提之時,不然則非獨自誤,大有辜負二慈尊之老婆心極矣!
本經以信願行三為宗旨,故經中處處指陳,即此別序文中,亦有勸信、勸願、勸行之意以作發起,正宗亦說三資糧(信願行三為往生淨土三資糧),現在先為提示:‘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是佛親口所指示,當深信之—勸信。‘極樂世界’,此示勝妙淨土,欲令聞者發願求生—勸願。‘阿彌陀’,此示萬德洪名,欲令聞者發心稱念—勸行。如來澈底悲心,殷勤勸告,諄諄善誘,真不愧三界的大慈父。
【顯理】‘爾時’表體用冥契,‘佛告舍利弗’表從體起用,‘從是’表五蘊身(‘是’即指娑婆,娑婆有五濁,即同五蘊色身),‘西方’表堅固清淨心(西屬金其體堅固,則清淨義),‘過十萬億佛土’表斷十萬億煩惱(國土是隔礙義,極樂有十萬億土之隔,正如眾生為十萬億煩惱所蔽,過十萬億土即到極樂,喻斷十萬億煩惱,即成佛道),‘有世界’表自性豎窮橫遍(‘世’是三際豎窮義,‘界’是十方即橫遍義),‘名極樂’表究竟涅槃(離生死苦得解脫樂即涅槃也),言由此五蘊之身,能發一念堅固清淨心,來念佛修行,念到一心不亂,功夫則到手,可能斷除一切煩惱障礙,自然證到自性不生不滅之理,此即究竟涅槃的大安樂。‘其土有佛’表色身中,有一主人翁(真性),其土表色身,佛表其性。‘號阿彌陀’表是名法身。‘今現在說法’表法身隨緣妙用,時時顯現,未嚐須臾離也。所謂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吃飯,承渠恩力,我們日常作為知寒知饑,乃至一切事中,此法身,真性無不處處親切叮嚀,而我們不認識它—法身真性,殊為可惜!
正宗是正明一經的宗要,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起,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共七百九十一字為正宗分的文。
講入正宗分,須先分科:
┌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分二──┬丁初總釋極樂名義分二┐
乙二正宗分分三┼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 │
└丙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
┌───────────────────────────┘
├戊初—約眾生正報
└戊二—約國土依報
今戊初約眾生正報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消文】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而問說:‘舍利弗!阿彌陀佛的國土因何名為極樂呢?’不待舍利弗開口,佛便自己答說:‘彼國的眾生,沒有種種的苦,但受種種的樂,所以名為極樂。’
【釋義】此段是應前段極樂名字,自問自答,先約眾生正報解釋極樂。
其國眾生:謂念佛往生彼國的眾生(梵語薩埵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是說:眾緣和合而生,娑婆眾生則外借地水火風四緣以成色身,內合受想行識四法以成心法,具足內外諸法相集而生,故名眾生(眾生是假名,五蘊是實法,此約自身正報明),又經曆眾多的生死,亦雲眾生,謂常於六道輪回不息故(此是約生處依報明)。多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蓮花清淨為身,靈明寂照為心,此極樂之眾生也。
附┌色…四大五根為色蘊,即吾人之色身。
五├受…領納五塵攀緣外境為受蘊,即第五識。
蘊├想…取所緣境憶想分別為想蘊,即第六識。
表├行…恒審思量念念不停為行蘊,即第七識。
└識…了別諸性識境執持一切種子為識蘊,即第八識是總報主。
極樂世界,究竟安樂,永離諸苦,故曰無有眾苦。眾—是不一之謂,苦—乃逼惱之義。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無量諸苦。故曰:‘眾苦。’極樂則反之,故曰:‘無有。’
三苦者:一、苦苦—受有生老病死之身,(身是苦果)已名為苦,更加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其餘的一切眾苦逼惱,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苦中加苦故);二、壞苦—以娑婆終有壞滅,事無久遠,樂非真實,切實的說:雖有少分之樂,亦非究竟,樂去悲來,苦惱者多謂之壞苦(如世間富貴之家,一旦失敗即是壞苦,世法靠不住故),亦如六欲天人雖受衣食如意,宮殿隨身之樂,此乃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初禪天雖得離生喜樂定,二禪天得定生喜樂定,三禪天得離喜妙樂定,四禪天得舍念清淨定之樂,這皆屬世間有漏的禪定,當樂境享盡墮落時,不勝憂惱亦曰壞苦(有漏業不堅遠故);三、行苦—(行是遷流不息,刹那生滅之義)由諸法遷變無常,而生苦惱謂之行苦,如無色界之四空天,雖得四種空定,壽八萬四千大劫,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或雲苦樂雙亡),然亦屬有漏(以未出三界故),若失去定力時,還要墮落生死輪回,雖未隨時,亦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有漏定非真樂故)。當知!欲界具三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
八苦:1生苦—在母胎中,儼如囚獄,出胎又受風刀割體之苦,詩雲:‘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2老苦—力弱容改—神衰智鈍,舉動言行,皆不如意,故人不喜近,詩雲:‘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3病苦—四大不調,諸根痛患,飲食俱廢,坐臥不安,詩雲:‘四大因時偶漸乖,此身無地可安排。’4死苦—四大分散,抽筋折骨,恩愛割別,業境現前,驚恐無量,詩雲:‘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慞惶。’5求不得苦—想欲求得,而偏失名利福壽,凡所欲求而不隨願,詩雲:‘揚帆屢見沉舟客,掛榜偏傷落第人。’6愛別離苦—想欲長久住合,那知眷屬恩愛一朝割別,苦不可言(緣若盡時各自散),詩雲:‘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7冤憎會苦—有仇怨之人,最怕會見,想欲避而偏偏相逢,一見仇人如眼中釘,常生憎恨,詩雲:‘好事頻求難得到,冤家欲避反相逢。’8五蘊熾盛苦—身心煩惱如火熾然,晝夜熾盛,焚燒眾生身心,苦不可言,詩雲:‘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
複次:八苦前四屬身,後四屬心,又前七種是別,後一種是總(以前七苦不出五蘊身心故),此外還有天災人禍—寒侵暑迫,雨打雷驚,譏罵嘲刺,欺淩壓迫等苦,若擴而充之,不勝枚舉。總之上來所說三苦乃三界眾生之所共受,八苦是一切人類所同受,上至國王,下至庸人無一個可能免者,亦無法可逃避也。而極樂世界眾生,永不聞苦名字,故祈願大家發心念佛求生!
但受諸樂—所受純樂無苦曰但受;樂事非一曰諸樂。彼土不同此土苦多樂少,雖有少分之樂,多數由種種苦力強求而得者,又不能長久享受,終有失去之日,所謂樂極生悲,此乃樂中帶苦,非純樂也。極樂世界則不論所受用的一切依報,與所感身相的正報,一一殊勝妙樂,無有少許苦事相間,故曰:但受諸樂。然娑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極樂則但有三樂、八樂,乃至無量諸樂。
三樂:1清淨無累樂—無粗濁之身,欲愛之染,則無苦苦。2依正常然樂—壽命無量,國土不壞,即無壞苦。3正智不動樂—安住真理,不生不滅,則無行苦。八樂:1蓮花化身樂—即無十月胎獄之生苦,詩雲:‘誓割愛緣生極樂,華中產取玉嬰孩。’2相好莊嚴樂—功德之身永無改變故,即無形骸衰朽之老苦,詩雲:寧知淨土春長在,不使身心晝夜忙。’3自在清泰樂—清淨之身永離痛患,即無四大不調諸病苦,詩雲:‘誰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4壽命無量樂—與佛同壽,不生不滅,即無四大分離之死苦,詩雲:‘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5所欲如意樂—衣食隨念,不假造作,即無所求不得苦,詩雲:‘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求。’6海眾常聚樂—清淨海眾,長為親友,則無恩愛別離苦,詩雲:‘諸上善人俱會處,願教曠劫不分張。’7上善俱會樂—諸上善人,互相愛敬,即無冤憎會遇苦,詩雲:‘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8身心寂淨樂—身常清淨,心恒寂照,則無五蘊煩惱熾盛苦,詩雲:‘何當淨土修禪觀,寂照同時離有無。’
總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所造成,娑婆眾生念念顛倒,則所感依正皆穢,故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種種業感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則所感依正皆淨,故有五清三樂八樂乃至無量種種法性樂也。
故名極樂:故—是承上結下詞,謂如上所言,不受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名為極樂。今以三界比論之:三惡道極苦無樂,人、及修羅苦多樂少(或雲苦樂相半),諸天、雖然樂多苦少,然樂無長久有壞苦故;唯西方純樂無苦永遠不變,此即究竟樂,故以極樂稱之。二土對較苦樂懸殊,淨穢迥異。如是勝劣攸分,取舍則由人!
當知!佛說此苦樂者,意欲使人深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然而生,深知彼土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此段以為下文勸策發心念佛求生的張本。
複次:菩薩發心利人,不取涅槃之樂,不舍眾生之苦,無苦樂取舍之相,方符合大乘之道,今念佛一門厭穢欣淨,舍苦求樂,豈非凡夫小乘之道,何得稱為圓頓法門?答:未得無生法忍(真智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為初地或七地八地所證,菩薩得此無生法忍則不退轉也。),必不能廣度眾生廣作佛事,喻如小車不堪重載,弱翅不可高飛,若強行之,非僅不獲效果,恐遭自他俱陷之災!故必先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已,獲大智慧、大辯才,具諸神通威力,那時再來此界普度眾生,豈不是善全妙策呢!
由斯觀之!則舍苦者,正欲救眾生之苦,即菩薩之大悲心;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之樂,即菩薩之大慈心,這豈是小乘獨善之輩可以同日而論乎!
【顯理】‘彼土’表自性,‘名為極樂’表即是涅槃,‘其國眾生’表證得自性之人,‘無有眾苦’表已斷一切煩惱,‘但受諸樂’表長得解脫,‘故名極樂’表即是涅槃言自性(何故名為涅槃,因證到自性之人,已斷三惑煩惱,長得解脫之樂,所以名之為涅槃。)
戊初約眾生正報釋竟
戊二約國土依報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極樂國土的宮殿樓閣之外,更有七重欄楯圍護之,上有七重寶網覆之,前後相間布列七重行樹,皆是四寶所成,而且周遍重重圍繞,整齊美觀無比!’
【釋義】此段是約依報—國土,解釋極樂。又舍利弗:又是再也,因前已約正報,今欲重約依報解釋,故再呼當機舍利弗而告訴他說:‘此欄網行樹皆是西方莊嚴妙境。’
欄楯:橫曰欄,直曰楯,即欄杆也。羅網:即寶網也。羅是結也,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所結成的,四圍垂以寶鈴,光色華耀,能奪人目。行樹:行是行列,次第成行,無雜亂者。欄楯是嚴飾樓閣,行樹是嚴飾露地,羅網是嚴飾空界。各言七重者乃有所表,待文末標明。
蓋極樂寶地絕勝無比,所有宮殿樓閣之外,則繞一重欄楯,欄楯之外繞一重行樹,上覆七重羅網,行樹之外又繞一重欄楯,又覆一重羅網,重重相間,而至於七,或一重欄楯繞二重行樹,覆二重寶網,乃至七重如是,互相配置,一一莊嚴,尤其是皆是金銀琉璃玻璃的四寶所成,故曰:‘皆是四寶。’現在隻舉出行樹來說:或有純以一寶為一樹,或是二寶為一樹,乃至四寶為一樹,或金根銀葉,琉璃花玻璃果,或銀根琉璃葉,金花銀果,或玻璃根,金葉銀花,琉璃果等,如是美麗莊嚴無比,欄楯羅網例此可知!
當知!所說四寶七重乃是從略舉出而已,其實則重重無盡不可以言說(詳請閱大彌陀經)!
周匝圍繞:謂周遍匝滿四圍而環繞。是說七重欄樹羅網,非但宮殿樓閣,如是相間繞覆,即園林池沼等,莫不皆然!又不論佛菩薩及海眾,凡所住處,悉皆如是有之,乃至遍繞全極樂世界,處處布置麵麵皆是,故曰:周匝圍繞。所謂欄楯曲曲護繞於宮殿樓閣之外,處處皆通寶樹,藂藂布列於階道池畔之間,色色俱備羅網彌覆於樓閣,行樹之上光光相映,非世間人力所能造者,乃彌陀如來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問:‘此方王臣長者家,不是亦有欄樹等之設?’答:‘此方雖有樹木不過藂林,欄不過是木鐵,網不過絲麻,樓閣不過磚石,還須人力經營,豈可與天然四寶所成的極樂同日而語哉!’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是乃承上之詞,故是結下之語,謂承上來所說欄網行樹等,如是勝妙殊特,誠非一切可比,所以彼國名為極樂世界。
茲不厭繁,再引大本彌陀經證之,亦可助發求生淨土者之益信欣慕,大本雲:‘複有種種寶樹,其純一寶者,根莖枝葉華果皆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華果間以二寶,乃至四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各以一寶,其花與果同於根莖,五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各以一寶,七寶為一樹者亦複如是!唯加其節益用一寶,如是諸樹乃至行列數百千重,間以寶池亦複如是!乃至周遍世界,榮色光耀不可勝視。’又觀經雲:‘一樹高八萬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光色,玻璃色中出紅光色,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又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國中華樹,俱以無量雜寶,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據此可知,極樂真是樂極矣!今經但說七重,彼則說數百千重,今但說羅網,彼則說羅網之中,出天宮殿,今但說行樹,彼則說行樹之中出諸光,及諸妙香,今但說四寶,彼則說七種蓋,今經略而彼經詳,以簡攝繁,取文省故,其義實則無欠也(此乃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二十二國土嚴飾願所成也)。
【顯理】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寶表四德(常樂我淨),欄楯表自性縱橫(自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如欄之橫,如楯之豎,豎即縱也。),寶網表自性包羅法界,行樹表自性長養諸善根,彼國表自性(自性中具足一切無為功德,如彼國種種莊嚴樂境故。),極樂世界表法身境界(法身不思議境界正與極樂妙境義同,或表涅槃境界亦可)。
戊二約國土依報釋竟
以上丁初總釋極樂名義一科文竟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分二─┬戊初─依報分四┐
└戊二—正報 │
┌─────────────────┘
├己初—池閣行樹分二─┬庚初—正陳
├己二—華樂金地 └庚二—結成
├己三—化禽演法
└己四—風樹什韻
今初正陳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而說:彼極樂國土,不但欄樹羅網的莊嚴而已,還有七寶所成的水池,尤其是池中的水,具有八種功德,而且時常充足盈滿,於寶池之中。又該寶池底是純用金沙鋪的。
【釋義】上文是約依正莊嚴總釋極樂名義,此下是別示依正莊嚴明極樂受用妙境,現在先來說明池水非但欄楯等莊嚴而已,即此池水之類,亦皆殊勝無比。
七寶池:揀別此方土石所成者,是乃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寶莊嚴所成故名七寶池。或純一寶所成,或二寶乃至七寶,或七寶互相間雜而成,如行樹同。又此寶池之大,四方有四十裏或是五十裏,如是展轉增大以至四方二萬四百八十裏;似若大海然,現在不舉出者乃文之省略。茲再引證大本雲:‘內外左右有諸寶池,或十由旬(此雲裏數有三種大八十裏中六十裏小四十裏),或二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然此諸寶池,皆是念佛海眾生長之所,有時亦可澡浴其間,又非止一個,乃是無量無數,既然有池必就有水,此固然之理,此水又非人間尋常之水,其水乃有八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故曰八功德水。功是功能,德是德用(即不可思議之妙用)。
八功德:1澄淨(澄明淨潔)不同此土昏擾汙濁;2清冷(清湛涼冷)不同此土冬凍暑熱;3甘美(甘甜美妙)不同此土鹹淡臭劣;4輕軟(輕揚柔軟)不同此土凝滯沉重;5潤澤(光潤滑澤)不同此土腐褪枯澀;6安和(安靜順和)不同此土凶流暴暴;7除饑渴(非唯止渴亦能療饑)不同此土飽脹增病;8長養善根(增長養育諸善根)不同此土損害沒溺。
充滿其中:充是充足,異此土有時枯竭,滿是盈滿,異此土有時泛濫,其中是指七寶池之中,此微妙功德水,人間絕不可見,唯極樂世界則時常充滿其寶池之中,未嚐幹涸,亦不曾潰溢,或泛濫,妙哉!八功德水!真是不可思議,具足澄淨、清冷、安和、潤澤……等。問:‘水悉皆有之,何彼土獨以功德稱?’答:‘此土之水,過擾則昏,逢溷則濁,不常澄淨,故日曬則暖,火煎則熱,不常清冷,故大雨則泛,暴流則凶,不常安和,故混雜則變,酷旱則枯,不常潤澤,故近海則堿,積久則臭,不常甘美,故遇壅則滯,逢寒則凍,不常輕軟,故食多則脹,非唯不能除饑渴,浸久則病,非唯不能養善根,而彼土德水,則縱經億劫而絲毫不變其勝妙,故稱之為功德,誰曰不可!本經但言八德,而大本則詳敘寶池德水,複有三種殊勝妙用:1水能隨意,大本雲:“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諸上善人,入七寶池,澡雪身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至腰、至腋、至頸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還複,水即還複,調和冷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蕩滌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當知水本無知能順人意,豈凡情所能測哉!2水能說法,大本雲:“微瀾回流,轉相灌注,不遲不疾,安詳徐逝,波揚無量,自然妙聲,稱念佛聲,或念法聲,或念僧聲,寂靜聲,無我聲,波羅密聲,乃至眾妙聲,稱其所欲,無不聞者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當知水本無情,而能說法,豈心想所能及哉!3浴畢進道,大本又雲:“既皆浴已,或坐於蓮花之上,有在地講經者,誦經者,自說經者,授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一心者,經行念佛者,有在虛空講經者,乃至坐禪經行者,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而得不退。”當知水本無心,能令進道又豈思量所能及哉!’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異此方沙石汙泥也。謂純用金沙鋪布池底,此亦是略說,如大本雲:‘純一寶池底沙亦以一寶,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複如是。’又觀經雲:‘黃金為渠,其下皆雜色金剛而為底沙。’
【顯理】七寶表七聖財(一信、二戒、三聞、四舍、五慧、六慚、七愧、前五如寶,後二如人,善守財故,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聖人護此故名聖財。)。八功德水表八正理水。池底純以金沙表真如徹底不變。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消文】寶池四邊所有的階砌和道路,亦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四寶互相莊嚴而構成的,寶池上還有許多高樓傑閣,亦用金銀等七寶所莊嚴而雕飾的。
【釋義】此段是解釋樓閣莊嚴文。四邊階道:東西南北曰四,池邊曰邊,砌級曰階,坦平曰道(路也)。池岸有階可通上下(由之入池升岸),岸上有道可通來往(供散步遊行),或階或道,悉是四寶合成,或相間,或純一配置不等。
上有樓閣:上字有三種解釋:1寶池之上,2四岸之上,3虛空之上。重屋曰樓,岑樓曰閣。亦以:來者亦是,以者用也,言非獨階道眾寶所成,即此樓閣亦是用金銀等七寶所莊嚴而成,各色各樣俱全,專為往生之諸上善人所居之設,或供遊玩,或休憩,以及聚會說法之所也。求生得到者先在寶池蓮胞中靜修,待蓮華一開便可登上四岸住樓閣,加入法會,見佛聞法矣。
茲不厭煩,再引經參照,大本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此界六欲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乃至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寶(其中樓閣有隨意高下,大小浮於虛空,有不能隨意,止在地上,是以求道時心有勤惰而功有優劣故)。’又觀經雲:‘黃金地上,一一寶中,五百色光,其光如華,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所成。’又雲:‘樓閣兩邊,各有華蓋,無量樂器,八種清風(四維四方之風),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本經但舉七寶,不詳說其餘者,亦是省略文也。
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金銀二種,此方常見,似不必釋。琉璃是梵語,具雲:‘吠琉璃’,翻為青色寶,其色青故。又雲:‘不遠山’因出寶之山近波羅奈城故名不遠山。古作流璃,後人見是玉類,故改為琉璃。玻璃,亦是梵語,具雲:‘窣坡致迦’譯為水玉,其狀似此方水晶,有赤、白、青三色,古作坡離,人見似玉,故改為玻璃。
硨磲:具雲‘牟婆洛揭拉婆’,譯為‘青白色寶’,以色命名,故又雲‘大貝’,產自海中大介蟲,其形似車輞(周車輪之外者曰輞)。赤珠:赤蟲所出,其色赤故名。瑪瑙:梵語摩婆羅伽隸,譯為馬腦寶,其色如馬之腦故名。後人見是玉類改作瑪瑙,有山瑪瑙、水瑪瑙之別。問:七寶中以金為首者何也。答:具有四義故:1體則堅固,2性則柔軟,3色具光明,4價則貴重。如上七寶雖是取名同於此方,實則一一超勝此方之七寶百千萬倍。問:‘堯帝處茅茨,禹王卑宮室,顏回居陋巷,古聖先賢,隻貴其德,不重裝飾,今西方佛聖,何獨不然,乃貪華麗而尚外觀乎?’答:噫!此乃不明彌陀大慈悲心,故致有此疑!當知佛為利生憫物,大開方便,俯從機宜,以大願行,無量功德,莊嚴極樂淨土,欲令諸眾生,知苦求樂,厭穢欣淨,而發心修行念佛,終使之畢竟成佛,至此則自性本具,恒沙功德,俱足常樂我淨四德,則七寶所莊嚴者,亦不足為勝妙矣!正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此乃一種方便引度的妙法,雲棲大師雲:‘喻如正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久處幽暗之途,乍睹光明之境,寧不身心踴躍,速舍故而取新乎!若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顯理】‘四邊階道’表四教念佛法門(四教有高下如階法門是能通義如道),樓閣表真智安住無生之理。)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消文】又七寶池中,有無數蓮花,大似車輪,青色蓮花,則放青色光明……白色蓮花則放白色光明,極其幽微勝妙,又最清香,淨潔的。
【釋義】此段是舉出蓮花殊勝之文。上文寶池是明生處,今蓮花乃明托胎蓮花;是離垢清淨義,乃極樂七寶池中所生者,為念佛眾生之托質受生處。非但池是七寶所莊嚴,即此蓮花亦然,根產金沙,花浮德水,光色華耀,微妙香潔,異於此土生在濁水汙泥也。大如車輪:是形容蓮花之形狀(非指此方常人所禦之普通車輪),謂寶池內的蓮花,其大如轉輪聖王所乘的金輪(輪王之金輪,大一由旬,轉輪聖王即金輪王。輪王有四:一、金輪王統四大部洲,即王位時有金輪寶自然現前,乘之一日之內可以周遊四大部洲,金輪王出世,海水低落,海邊現有輪王道路能通四洲。二、銀輪王統領東西南三洲。三、銅輪王統領東南二洲。四、鐵輪王統領南瞻部洲。),此舉其最少者,若據觀經等所明,其數不一,非止一由旬也。大本雲:‘池中蓮花,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 圓,正等十二由旬。’觀斯則知同居 淨土身相不等,故其大小不可局定,由念佛人,因中勤惰以分勝劣,隨其感現大小則不同。
又車輪者不但狀如蓮花形,亦且表花之德,車輪有運轉義,正顯寶池蓮花,能‘運’載十方念佛眾生出苦海,到極樂‘轉’凡成聖也(七寶蓮花能從空飛至十方迎接念佛眾生往生彼國)。
青色青光等四句,是明蓮花的殊勝,不唯舉色,而亦說光光是從色而發,如珠瑩潔,則能發光,西方蓮花七寶所成,極其瑩潔,故能有光。青華名優缽羅,黃華名拘勿頭,赤華名缽頭摩,白華名分陀利,由往生眾生,身有光明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花或純,或雜,光色無量,今但舉四色四光,亦是省略文法。如大本雲:‘青色青光,乃至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煒燁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據此則知其具無量色,而色色無盡光光相照,所謂一色含眾色,一光攝多光,豈凡情思量,所能及哉!此寶池蓮花者,一為淨土中之莊嚴,一為念佛人之托生,以極樂眾生無有婬欲,故不受父母胞胎,皆為蓮花化生,十方眾生聞說淨土念佛法門,信願念佛者七寶池中即時生一蓮蕊,同時標名於上,由念力而生長,隨功行分勝劣,若精進念佛者則蓮日大,一日光色倍鮮榮茂非常,若懈怠放逸,或中途退心者則蓮花日漸雕謝失色乃至完全枯萎,所謂勤惰才分榮枯頓異,倘一生精持不退,臨終一心不亂,便得往生托質蓮花清淨受生,謂之蓮胞化生,花開見佛,即悟無生,故偈雲:‘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即此意也。大本雲:‘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等,往生阿彌陀佛刹者,皆於七寶池蓮花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諸天可比,皆受自然清虛之體,無極之壽。’此是約下八品往生者而論,若是上上品往生者,則乘金剛寶台,到時即見如來法身,不必經過蓮花即悟無生,此亦隨其修功深淺,而感有優劣不同,以蓮花受生故極樂又稱蓮邦,淨土號為蓮宗,同蓮名曰蓮友,良有以也。
問:‘十方無央數世界,若念佛求生者多,則極樂世界七寶池內之花,豈不為之擁擠難堪乎?’答:當知!彌陀不思議功德所成之極樂,豈同凡間生滅事相有質礙者可比,喻如百川匯歸大海,而不見其溢,萬眾含照於鏡,而無所礙,極樂寶池如海,如鏡,求往眾生若百川,若萬象,如是,則何患寶池之溢,有礙十方往生之多呢!’智者自當體會!
微妙香潔:此略歎蓮花四德。彼土蓮花光色,既勝其他,香氣等亦應有異,非此土蓮花可比也。七寶所成,此方絕無曰‘微’,其色無量又能放光曰‘妙’,異芳遠聞,四時不變曰‘香’,出自德水至淨無濁曰‘潔’;又色光含攝,形量無定曰‘微’,往生托質,華多無礙曰‘妙’,妙馥紛紜,清馨飄蕩曰‘香’,無夭豔態,其體清淨曰‘潔’,蓮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則生身相好莊嚴,不言可知矣!
以上明欄樹、羅網、樓閣、寶池、德水、蓮花等,是描寫極樂世界如一美麗莊嚴燦爛可觀的大公園,願大家試往一遊為幸!
又複當知此諸妙境乃彌陀無量功德所莊嚴者,祈千萬勿作美術家圖畫觀之!否則大負佛恩矣!
【顯理】蓮花放光:‘蓮花’表自性清淨,‘放光’表性體寂而常照。蓮花四色者,1青色:東屬木是春,其色青春為一年之首,表心為萬物之本,即法身德;春能萌芽一切草木,表智慧能照一切真理,即般若德;春氣溫 和,最適人意取安樂義,即解脫德(解脫即安樂也)。2黃色:中央屬土其色黃,是主位,其黃土取主中義,‘中’表中道,‘主’表心為萬法之本,即法身德;地(土)能生育萬物,表真智能照一切理,即般若德;地為吾人所安住,表自性安住涅槃,即解脫德。3赤色:南屬火是夏其色赤,夏為萬物繁茂之時,表自性具無量勝功德,即法身德;火有光明,表自性具一切智慧光明,即般若德;火能燒壞諸物,表智能斷惑,即解脫德(壞一切煩惱即成解脫故)。4白色:西方屬金是秋,其色白,金之本體堅固,表自性常住不變,即法身德;其色光明,表自性具一切智,即般若德;其性柔軟,表自性安樂自在,即解脫德(柔軟取安樂義,安樂即解脫)。又白色表法身清淨,秋氣蕭蕭表自性寂滅,秋氣涼爽表自性晏安。又蓮花表法身離垢清淨(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大如車輪’表報身圓滿莊嚴。諸光表自性具無量光明。‘微妙香潔’表常樂我淨四德。
庚初正陳竟
庚二結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極樂世界,有如是上麵所說種種莊嚴的妙境,當知皆是彌陀無量功德所成就的。
【釋義】此段是結成之文。成就:行滿,願遂之謂。彌陀今既成佛,其願行已圓滿,成就無虛矣。如是:指上寶池、德水、樓閣、蓮花、諸莊嚴事。功德:乃彌陀不思議大願行,所修成謂之功德。若營修世福是有漏功德為劣,莊嚴自性是無漏功德為勝,今彌陀以不思議行願所成的功德,乃是無漏勝功德也。莊嚴:莊是莊麗,嚴是嚴飾,西方諸妙境為所莊嚴,所成就,彌陀大願行為能莊嚴,能成就,固知極樂世界,一一莊嚴超勝十方淨土者,皆彌陀因中發大願,及曆劫所修大行,無量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也(稱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故曰稱性功德)。
當知!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時,對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廣度眾生,第三十三願雲:‘願我作佛時,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悉以無量眾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即國土嚴飾願也)。’是謂發大願。大本雲:‘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十一億佛刹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又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護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無相空無作,以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是謂所修大行也。又大本雲:‘如是積功累德,無量千萬億劫,功德圓備,方得成就斯願而入佛位。’
【顯理】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表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己初釋池閣行樹一科文竟。
┌庚初─正示妙境
己二華樂金地分三┼庚二─持花供佛
└庚三─結成莊嚴
今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消文】世尊又呼當機舍利弗說:極樂國土中,時常奏作微妙的諸天音樂,尤其是以黃金為地。晝夜無間斷的有諸天女常來散彩曼陀羅等的眾妙天花。
【釋義】此段是明往生極樂者,眼耳等六根,常受勝妙五塵供養。
天樂:是聲塵(耳根受),‘金地’是色塵(眼根所受),‘天華’是色香二塵(眼鼻二根所受),散花經行是觸塵(身根所受),‘飯食’是味塵(舌根所受),水鳥風樹演法也是聲塵。上則天樂鳴空,下而黃金嚴地,乃至天花繽紛,上下煥爛,不但耳聞妙樂,亦且眼見天花,足踏金地,誠不虛極樂之稱也。現在先來解釋聲塵妙境:
常作天樂:天樂有二種,1是天人之樂,謂三界諸天,時常獻樂供養極樂教主,及諸聖眾,大本雲:‘欲色諸天百千香花音樂,轉相倍勝以供養佛,及諸菩薩等。’又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2是天然之樂,謂無須人工不鼓自鳴,大本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又觀經雲:‘樂器懸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曾無間歇。’比之人間俗樂,誠霄壤懸殊!以世樂須賴人工奏作,尤其是或作或輟,至於音韻聲調,又複天淵迥異。
常作:恒然不變曰常,奏操曰作(指奏樂言)。常作亦有二意:1時常(不時常有),2永常(永遠常有)。1時常:謂諸天常來獻樂供養故,2永常:天然之樂長時奏作,晝夜六時無有間斷,故曰:‘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此明色塵妙境。本經省而但說黃金,以黃金為七寶之首,舉其首則攝其餘,故其實或純一寶(純黃金純白銀純琉璃等為地者),或七寶互相間雜(一隅黃金一隅白銀一隅真珠或七寶相雜為地),均不一定。如大本雲:‘彼彌陀佛刹有自然七寶,其體性溫 柔相間為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又觀經雲:‘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色間錯界以七寶。’由斯本經的省略可知!以上天樂金地是明聲色二妙境;地上常雨寶花是明色香二塵妙境也。
晝夜六時:晝是日間,夜即晚上,六時者謂晝夜各有初中後三時合之為六,故曰晝夜六時。亦可作晝夜各有六時解釋,今按十二時辰則卯、辰、巳、午、未、申,為晝六時,酉、戌、亥、子、醜、寅,為夜六時,卯辰為初晝,巳午二時為中晝,未申二時為後晝,酉戌二時為初夜,亥子二時為中夜,醜寅二時為後夜,此則晝夜各有六時,故曰晝夜六時,或謂以華開為晝,華合為夜,亦無不可也。
問:‘極樂世界,身土各有光明,無須日月,何雲晝夜。’答:‘這不過是隨順此方假設而說。’
雨天曼陀羅華:雨字讀去聲作落字解,天是指諸天,曼陀羅乃天華之名,譯為適意,妙好,天花色香殊勝,最適悅人意故名。又翻白華,以潔白無比故。在四花中略舉其一具足應如法華所雲:‘天雨四花’,方與下句盛眾妙花的眾字相應。
四華者:1曼陀羅(白華);2摩訶曼陀羅(大白華);3曼殊沙花(小赤華);4摩訶曼殊沙華(大赤花),此為天花中的最殊勝,諸天常散此等妙花供佛及菩薩等,於二六時中常常有之,故曰晝夜六時,雨曼陀羅花,天人散花以表讚歎供養的恭敬意。大本雲:‘一切諸天皆賚天上百千華香,來供養佛及諸菩薩等眾。’
庚初正示妙境竟
庚二持花供佛(以上諸妙境即彌陀四八宏願中第二十二願之國土嚴飾願所成也。)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消文】極樂世界的海眾,每天早晨,各人必用著衣祴去盛拾諸天所散下的許多勝妙天花,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的諸佛,於吃早飯之時,即能還到本國,隨眾齋食,食畢各自散步經行。
【釋義】其土眾生:即念佛往生到極樂的眾生。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以下皆名眾生。常以清旦:以是於也,作在字解,謂時常在於清旦之時。清旦即早晨也,東方將曉而有清明之氣故雲清旦。又旦是日之一,一為數之首,即日之始出。旦晨有清爽之氣,非同日午炎熱蒸人。常以:是日日如是不生疲厭,清旦持花供佛,表示至敬也。
各以衣祴盛眾妙華:各是各人,以者用也。衣祴有二解:1是西土盛花器(如此方進香袋);2作衣襟解,若細論之,當作衣襟為正,祴即是襟。在天花落時,何待尋器,即以衣襟而盛之,就襟拾花散已放襟,而是何等天然,何等便利,此亦淨土一種的適意事也。盛字讀平聲,貯也。非一種二種—‘眾’,正顯非曼陀羅一種而已。香色殊勝曰妙,華即天花,不須人工栽蒔,或灌溉,自然結蕊開花,其色燦爛,其香幽潔,若散彩時,極目明麗,撲鼻芳馨,人間一切名花無可與比擬,故天花稱謂妙華,異乎凡卉。又複不止盛拾天花而已,或亦盛諸寶樹花,以彼土常亦雨諸寶樹花故,其香色殊勝亦堪供佛也。大本雲:‘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寶樹,華華生異香,隨風四散。’觀斯可知,極樂世界裏麵的一切成就。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奉也,養—敬也,即奉敬的意思。有三種:1財供養:供備香花飲食等奉敬三寶;2敬供養:具虔誠心讚歎禮拜三寶;3行供養:亦名法供養,具堅實心如法受持精進修行。又有五種十種等避煩不述。今持花供佛,雖屬財物之供,理則三供俱足。以其含有歌歡佛德,聽法受持故。他方者:極樂為本國,其餘佛土為他方。十萬億:十者,萬者,億者,為數之極,表示極多,非隻指十萬億也。佛是指十萬億佛土中的諸佛。極樂眾生盛眾妙花,非供自己玩賞,是欲廣修供養培植福德,於是先供彌陀,後供他佛,自邇而遠,次第供養,廣及十萬億諸佛國土。然供養多少乃隨各人願力,亦不一定隻是指十萬億。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明其速也。謂即在早齋受食時便可還到本國,清旦盛花出發,食時即還,為時最少,而能遠曆佛土遍供諸佛,若非神足妙力,安能如是之快?現代科學發明太陽光在一秒鍾,能跑過幾十萬裏,若較之彼土菩薩的神足通,則猶萬分不及一矣!此等神力固是眾生淨業所感,亦由彌陀不思議願力所成就。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刹中人皆得神足……乃至六通自在。’(此即第九往生皆得神足智通願),神足通乃六通之一,亦名身如意通,此通有三種妙用:1能運神力,身能飛行自在,輕捷遠到;2轉變神力,大少一多,互相轉變;3聖如意神力,應變莫測,化現無方。飯食:謂持花供佛歸來,恰值早齋之時,便隨眾飯食,極樂眾生承佛威力,飯時以金銀等,眾寶缽為食器,百味飯食隨意現前,不必營設,吃訖自去不用收拾,不勞洗滌。大本雲:‘諸往生者,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有欲金缽者,有欲銀缽者,乃至有欲白玉紫金缽等,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辛鹹淡,各如所欲,不餘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然消散,而無遺滓,乃至食畢化去,食時複現,身心安隱,微妙快樂。’此無他,乃彌陀願行所成,眾生淨業所感。大本雲:‘我作佛時,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飲食,隨念即至。’所謂:‘思食食來,不假安排,思衣衣來,不撿裁縫。乃至一切莫不稱心如意。’此約凡聖同居 淨土的帶業往生者說,因其初生習 氣未忘,故有此種的設備,若上三土(方便,實報,常寂光),則無此相。
經行:即繞行也,謂循環往複(能調身無滯,調心無逸)。極樂眾生既齋罷,己各自隨處遊行,或散步於金地之上,或繞遊於寶池之畔,欲念佛者念佛,參禪者參禪,隨意娛樂任運進道,若世人者食已,非奔勞塵務則耽樂睡眠,彼國則飯罷經行進道,其解脫的風度,逍遙的情態,誠令人羨慕不已!以極樂眾生六根對境,一一無非樂受,又不能妨道,還可藉此增長善根(如下文聞者發心念佛等),不同娑婆觸目苦境,常令增長惡念,何如是相差太遠,乃業報不同淨濁分明,事雖如是!理則沙界互徹淨土由心,吾人若能淨心念佛,一念回光返照,當爾便是。所謂:‘頭頭是道,處處弗離。’蓮池大師雲:‘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玩水觀山,徒勞萬裏。’
當知!心淨則娑婆極樂互融,妄起則東土西方隔絕,學子可不慎哉!
庚二持花供佛竟
庚三結成莊嚴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佛呼當機舍利弗說:‘極樂國土,能成就如是天樂、天華等,種種妙樂,當知皆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所莊嚴、所成就。’
【釋義】此段是結歎文。‘如是’二字即指天花天樂等。此諸種種勝妙事,一一無非彌陀願行所成就者。願成就者—大本願雲:‘我作佛時自地以上,皆無量雜寶而共合成。’(結成黃金為地即第三十二願國土嚴飾類)又願雲:‘我刹中人,欲食之時,百缽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結成飲食一句即第三十八願衣食隨念願)又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以華香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者,一食之頃,即可遍至。’(結成盛花供佛及食時還到句即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及第九皆得神足智通願)行成就者—大本雲:‘或為比丘,或為天王,乃至或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養。’(此結成一食之頃遍供多所)又雲:‘常以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供養於佛。’(此結成天樂常作衣食自然句)餘避煩不錄。
當知!彌陀因中所發宏願,曆劫修行不退,今已成佛,一一成就如願。故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顯理】天樂,表定慧和融。黃金為地,表自性萬劫常真。天雨妙華,表性天開朗(自性迷時,如花含蕊未開,自性悟時如花盛開),盛華供佛,表莊嚴自性,他方,表隨緣妙用。十萬億佛土,表自性周遍。食時還到,表自性非來非去,即來即去。本國,表自性常住(是當人故鄉)。飯食,表常養慧命。經行,表性天活潑。
己二總釋華樂金地竟。
┌庚初─先出鳥名
├庚二─正示法音
己三化禽演法分五┼庚三─聞法獲益
├庚四─釋道無惡
└庚五─佛力所成
今初先出鳥名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消文】其次佛再呼舍利弗而告說:‘彼阿彌陀佛國中,恒常而有種種奇巧殊妙雜色的鳥,其名: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的眾鳥。’
【釋義】上是諸天獻瑞,此說化禽演法,重明聲塵妙境也。複者再也。次是其次,對先而言次,謂先已示明種種妙境,其次再有化禽風樹演法的微妙,故曰複次。常有:謂二六時中,恒常所有,非時有時無。種種奇妙:其類非一,眾而且多—種種。形殊眾鳥曰奇,音能說法曰妙。其色非一故曰雜色(五彩),是說西方化禽無色不備,無形不有,形形色色多而且美。白鶴(嘴及頸腳皆長,翼大飛舞至捷鳴聲高朗),此方的鶴,有玄、黃、蒼、白四種,以丹頂純白為最勝。孔雀:形如雉,體長三尺餘,翼短小,雄者特壯麗,尾有長羽,能展開張扇狀,金色有翠綠斑紋作眼珠形,產於印度、暹羅等諸熱帶等地。鸚鵡:亦有紅、綠、黃、白、灰、紫等色,以紅嘴、紅羽為貴,嘴大而短,上嘴鉤曲覆下嘴,舌肥厚,足二趾向前,二趾向後,能學人語,古詩雲:‘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舍利:譯為鹙鷺,乃一種好眼鳥。或雲春鶯。迦陵頻伽:譯為妙音,在殼中即能鳴,其聲微妙超諸眾鳥,如正法念處經雲:‘此鳥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故名妙音。共命鳥:勝天王經稱為‘生生’,法華經則雲‘命命’,雜寶藏經名為共命,謂二命共一身故。梵語:耆婆耆婆,譯為共命。乃一身兩頭的奇鳥,雖心識各別而同一報命,故名共命。往昔釋迦佛與調達曾為共命鳥,一日出遊,為調達者睡,為釋迦者醒,醒者因拾香果食之,香氣芬然,睡者覺而惡說:‘何欺我而私食呢?當啖毒果以報之。遂食毒果兩命一同嗚呼哀哉!’西方化鳥無量,今但舉此六種亦是文的省略。前白鶴等四種我國悉皆有之,唯迦陵、共命二種獨出西竺(雪山等處多產此鳥),白鶴孔雀鸚鵡等皆為此土所珍貴故獨舉之。在此土已被稱為珍異之禽,況出於極樂的,其奇妙轉更自不待言。正如行樹等此土雖有,彼土則七寶所成,例此可知。又此方唯鸚鵡一鳥解作人語,然而但能依人學語,不懂意義。鸚鵡且然,況其他諸鳥可知。
【顯理】晝夜常出雅音,表念佛眾生當常執持名號。六種化鳥,表六字洪名。白鶴,表法身清淨無諸垢染。孔雀,表報身相好莊嚴,餘四表應身種種化現。
庚初先出鳥名竟
庚二正示法音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消文】上文所舉出的眾鳥,於晝夜六時中,恒常口出柔和清雅的音聲,其音聲的流暢更能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的種種諸法。
【釋義】彼國化禽非唯色麗音雅,且能暢演妙法,豈同凡鳥唯能漫鳴而已!
是諸:指白鶴等眾鳥。晝夜出音:是明化禽說法無有間斷。和雅:和則異於暴厲,如不同鴟鴉之鳴—其音暴厲。雅則異於粗劣,不同如鶯鸝之聲 —其音粗劣。和音則能令聽者燥心自釋,亂想自平。雅音則能令聽者,心生暢悅,意得清曠。其音演暢:其音是指眾鳥所出和雅的音,能‘演’說微妙法,‘暢’悅行者的心,故曰演暢。又:分明詳細解說—演。所說通達無滯—暢。和雅是音聲悅人,演暢是說法無滯。雖音雅悅人不至惑耳牽心這是異俗音。說法無滯,則能令聞者生慧思修,增長道心。往生眾生皆得不退者有此增上緣故。所演的法即七科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等乃修行入道的要法。必須先說明總意,然後再約念佛法門釋之。
五根:根有生長護持二義:1謂如樹有根能生花果。若依此五法而修能成道果故。2如樹有根能護持所生枝葉不致焦枯,乃至不被狂風暴雨所摧折。若修此五法,能護持道念令不退失,並且不被一切逆境所搖動或轉變,故以根名。五根:
一、信根—謂深‘信’諸道法,能成一切聖道,於諦理深忍信樂是名信根。念佛行人須深信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不思議願行所成就,真實不虛。發心念佛,決定往生。
二、進根—依所信諦理起修,於行諸道法時,能勤求精‘進’是名進根。念佛行人,既深信念佛一法為諸行中第一,當勤求精進一句彌陀晝夜不忘。
三、念根—於所修道法,當愛樂希求,‘念念’不忘,乃至不生他念,名為念根。念佛行人既希求往生,當心心彌陀,念念極樂,永不生異念。
四、定根—攝心在所修道法中相應不散‘定’,名為定根。念佛行人,既專念往生,當萬緣放下攝心不亂,一句彌陀念念相應,不為妄想雜慮所擾。
五、慧根—謂慧照現前,正觀分明不令邪妄相混,名為慧根。念佛行人,既攝心不亂,複須內心常照不從境惑,則隨緣作事,終不妨礙所修。信等五法堅固如木得根故謂五根。又此五法次第調治,能令善根增長所以稱為五根。
釋五根竟
五力:與前五根名同,唯增長得力,具大力用,能排除一切業障,不為他法所伏,而能摧折他法故以力名。又有堅固義,謂五根得力不為一切諸境所搖動故。
一、信力—信根增長得力,不為諸疑所動,能破諸迷惑煩惱,堅固正信名為信力。念佛行人於念佛一法能深信徹底決誌求生,無論何法不為轉變或搖動,信心堅固專誌念佛,始終不退,絕無異念。
二、進力—進根增長得力,能破身心一切懈怠放逸,勤修正道,成辦出世大事名為進力。念佛行人精進得力,一心念佛勇猛不退,晝夜六時不忘一句彌陀,能破除懈怠等不善法。
三、念力—念根增長得力,能破諸邪想,成就出世一切正念功德,名為念力。念佛行人,念力堅固則念念純正,不生一切妄想邪念。能念念不忘六字洪名,一心一意專求西方。
四、定力—定根增長得力,能破一切亂想,發諸禪定,名為定力。念佛行人定力堅固,心不散亂,單提正念,不為一切妄想雜慮所擾,常得寂靜的妙樂。
五、慧力—慧根增長得力,照了一切諸法,能破除邪外等見,斷滅偏小諸執,發真無漏智,名為慧力。念佛行人慧力堅固,能分明了知念佛一法,最為要妙,又能真實了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即心即佛,是佛是心的奧旨,觀慧照了不為邪解魔說所惑。信等五法修持得力,境不能擾,心不被轉,如根得力,故以五力名。
釋五力竟
七菩提分:菩提譯為覺。故亦名七覺支(支,即分也,謂行人於修道時分隨宜而用),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由前根力既固,依慧力出真無漏智(離煩惱無染的清淨智,斷惑證理,即此智的妙用,是三乘的聖智),善能覺了複能定慧合宜而用。
一、擇法覺支:擇即選擇,行人觀諸法時,及修正助道品時,慧照分明,善能審察揀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為擇法覺支。今於無量法門中,揀擇念佛一法最為適當。
二、精進覺支:不雜名精,無退曰進,行人修諸道法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妄修諸無益苦行,能向真正道法中精進,不倦不怠名為精進覺支。今依一句彌陀洪名精進修行,以度脫生死,頓超極樂,誠乃第一要妙的大行。
三、喜覺支:喜即歡喜。行人若心有所得法而生歡喜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隨倒法生喜(計斷,計常,著空,著有,皆為顛倒),住真正法喜名為喜覺支。今聞此殊勝念佛法門。生大歡喜依教奉行。
四、除覺支:除即斷除。行人若斷除諸見煩惱時(諸見即五利使,煩惱即五鈍使),慧照現前善能覺了,斷除虛偽之法,增長真善根,名除覺支。今以一句彌陀除諸妄想煩惱,不起散亂一心念佛。
五、舍覺支:舍即舍離,行人若舍所見念著不善境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所舍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為舍覺支。今以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專誌求生極樂,永舍娑婆穢土。
六、定覺支:定即神定,行人若發諸善定時,慧照現前善能覺了,諸禪真偽,不妄生愛著名為定覺支。念佛功深,得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然亦不生喜愛執著妄心。
七、念覺支:念即思念,行人修諸道法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常須定慧均等,若心昏沉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以策進起不使昏沉,若心浮動時,當念用除(除身口之過非,舍其散亂妄想,入正禪定),舍,定三覺支以攝伏,不使浮動,調治順適名為念覺支。念佛行人當常覺照務使定慧均平,不起昏散二障,不住有無二邊,雖終日念佛,乃念而無念,不念而念,是謂真正得到念佛的功夫。
釋七覺支竟
八聖道分:謂此八法乃能成聖果所行的妙道故名聖道。又名八正道分(分讀去聲,類也),以不依偏邪名正。能通至涅槃為道,乃超凡入聖當行的大道故曰正道。由前定慧既調,則舉心動念無非正道,依此正道安穩而行,能速捷到至佛地也。
一、正見:得無漏真覺慧,見理分明無有錯誤,住清淨正見,能遠離一切諸邪見,凡所見悉合正理,如儒家所謂‘非禮勿視’,名為正見。念佛行人見此持名一法,確能了生死成佛道,是徑中的捷徑。
二、正語:以無漏智攝諸口業,常語真正善語,遠離一切邪言(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括在內),住清淨正語,凡所言說悉合正理,所謂‘非禮勿言’,名為正語。念佛行人口業清淨,在二六時中少說閑話專持佛號。
三、正思維:以無漏智攝諸意業,常思維善法正道,遠離一切亂想邪思,住清淨正思維,凡所思者悉合正理,所謂‘非禮勿思’,名為正思維,念佛行人當清淨意業係緣淨土,專誌西方。
四、正業:以無漏智攝諸身業。為法為道,遠離一切惡業邪行(殺盜婬等),住清淨正業,凡所作為均合正理,所謂‘非禮勿作’,名為正業。念佛行人身業清淨,正修念佛外,不作諸惡,勤行一切善事。
五、正命:以無漏智攝諸正命清淨自活,遠離一切邪命(經明五種邪命:一、為利養故現奇特相,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得供養功德以動人心,以此五者活命名為邪命),住清淨正命,古德雲:‘寧以守正道而死,不以非道得活。’所謂重道輕生也。念佛行人能堪淡薄,不行非道以求利養。
六、正精進:以無漏智攝諸懈怠,勤求真正道果,遠離一切邪行,住清淨正精進,凡所進修均合正道,不妄修諸無益苦行,所謂‘非法勿行’,名為正精進。念佛行人二六時中一心念佛,勤求往生。
七、正念:以無漏智攝諸妄想,念諸真正善法,遠離一切邪念,住清淨正念,凡所念者均合正道,所謂‘非法勿念’,名為正念。念佛行人專憶彌陀,慎除妄念。
八、正定:以無漏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遠離一切邪定(如外道無心定等),所謂‘非真勿著’,安住寂靜名為正定。念佛行人專誌西方,係緣彌陀,不被境遷,勤修念佛三昧。
釋八聖道竟
以上所講乃七科道品中之四科,經文雖未全舉乃提要以賅餘者。若欲具足則再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則成七科,謂之三十七道品(品者類也),因為這是修行入道之品類,所以稱為道品。今略略明之:
何謂四念處?念是能觀之心屬智,處是所觀之境屬法,以智觀境名為念處。其法有四,故稱四念處。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觀成則離身、受、心、法,四種顛倒之苦;得常、樂、我、淨,四德之樂。一切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常起四倒;於色常起淨倒;於受常起樂倒;於想行常起我倒:於識常起常倒。佛說欲令眾生除此四倒,故說四念處法。
1觀身不淨:觀此內外色身(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攬父母赤白二滯之所成,皮肉膿血,淚唾便利,從頭至足畢竟不淨,殊堪厭惡,眾生顛倒妄生執著念念貪戀,不知血肉之身究竟不淨,故說觀身不淨。念佛行人當常念淨土蓮花化身究竟清淨,不同娑婆汙穢不淨之身。
2觀受是苦:領納名受,六根對六塵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情之境則生樂受,於違情之境則生苦受,於不違不順之境,則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貪著一切妄作惡業,不知三界火宅,眾苦煎迫,故說觀受是苦。念佛行人當常念西方極樂,凡所受者無非殊勝妙樂之境,非同娑婆,有種種痛惱之苦。
3觀心無常:即指第六意識。謂此識心虛妄不實,起滅無常,眾生迷昧不覺,念念遷流妄生執著,不知刹那生滅,沒有常住性,故說觀心無常。念佛行人常念極樂證悟自性真實常住,非同妄想生滅之心。
4觀法無我:三界依正一切諸法,幻化非真本無實我,眾生顛倒妄計人我是非,處處執著造業受苦,不知四大假合,因緣所生,故說觀法無我。念佛行人,當常念極樂依正莊嚴,妙用真實,非同娑婆諸法虛妄不實也。念佛行人若能修此四念處觀自能放下一切,信願堅固,精進念佛求生極樂。
問:1既生極樂,蓮花化身為什麽還要作不淨觀呢?2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豈須作苦受觀呢?3極樂證悟真心常住不變,何用作無常觀呢?4極樂依正莊嚴稱性妙果,何須作無我觀呢?
答:當知此約凡聖同居 土,帶業初生到的眾生而說,令其回觀娑婆,了知四倒,而生厭惡,一心精進道業,速證上品。若餘三土方便有餘等則不必如此也。
釋四念處竟
何謂四正勤?合於正理,勤求精進故曰正勤。
1已生惡令滅:謂一切惡念生起時,速當生起慈悲心,急令惡念斷滅。須知若能一心念佛,可消除一切惡念。
2未生惡令不生:謂雖未生惡念,當勤精進謹防保護,令永久不生。念佛行人若能一心念佛,餘念不生,可能一切惡法永久不生起。
3未生善令生:謂善心未生時,當時時起慈悲念,一心精進急令生起。若能一心念佛,一切惡念不能生,即能生一切善法。
4已生善令增長:謂善心雖生,當守護之,時時精進令其增長。若能一心念佛,自能增長一切善法。
問:生到極樂的眾生,還生惡念嗎?
答:當知此約同居 帶業往生,習 氣未除而言,或以懈怠為惡,精進為善亦可。因帶業往生尚須進道斷惑故。又以得三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為正勤也。
釋四正勤竟
何謂四如意足?修此能發神通,所願皆遂故名如意。
1欲如意足:欲者趨樂希慕之意,於所修得益更望前進也。謂凡所修一切諸行,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得樂欲所願皆就,是為欲如意足。念佛行人若具此樂欲希慕之心,必得往生極樂。
2念如意足:念念純正,心不異緣。念者一心專注之謂,凡諸所修若無一心則難成就!倘能一心所願皆得,是為念如意足。念佛行人若能念念彌陀,心心極樂,則決定往生矣。
3進如意足:精進直前,進修無間斷也。精則不雜,進則無退。凡所修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無間雜則所願皆得,是為進如意足。念佛行人若能一句彌陀精進不息,決定往生無疑。
4思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籌量審度謂之思。凡所修習 一切諸法若無思惟,則不能成就,或有所得亦不精妙。若能思惟,則所願易成,所得精妙。是為思如意足。念佛行人能細心審察,徹底明了,諸法門中念佛第一,知苦樂法欣厭心切,則極樂往生自不虛負,亦能任運深入佛智也。
釋四如意足竟
以上總釋三十七道品,始自念處,終至聖道,當知聞法先當念持,故四念居首,次即勤修,故四勤次之,以勤故則所修所證均得如意,因此四如意又次之,得如意故根成,根成故增力,乃能七覺明引,八道正行。今以念佛法門重信,而本經亦以信為主,於是先明五根,乃以‘等’字攝四念、四正勤、四如意也。又複當知下文雲:‘彌陀變化所作。’今此妙色雜音亦莫不是全體自心所顯現者。如古德雲:‘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是自心培植出來的。
此三十七道品實乃賅括無量法門,收盡一切道法之本。如智度論雲:‘三十七道品無所不攝也。’婆娑智論以喻顯明:念處如種子;正勤如栽植;如意抽長萌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茂葉;七覺如開花;聖道如結果。妙哉!真善喻也。學者當知!欲登聖位非經過如是道品是不可能的。
總釋三十七道品竟
如是等法:如是二字乃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等是提及其他,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合成七科道品),以及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以此四法攝化眾生),六度乃至無量法門也。
【顯理】五根五力等,表自性本具無量法門。
庚二正示法音竟
庚三聞法獲益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消文】念佛往生到極樂國土的眾生,聽聞眾鳥亦能演說根、力、覺、道等等法音之後,每個亦悉能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
【釋義】其土:即極樂國土也。聞是音已:是音指前眾鳥所說五根等一切法音,已者畢也。謂聽此法音之後,皆能稱念三寶,故曰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稱為三寶者,以寶是尊貴義,表示佛法僧三為世出世間最為尊貴者。佛稱兩足尊(福足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福利眾生;慧足故能明諸法實相,具四無礙辨,能為眾生開示一切妙法),福慧雙足故;法稱離欲尊,能令離一切欲故;僧稱眾中尊,能為師表,為眾生道範堪尊敬故。以世間金銀財寶,能救世人貧窮饑餓之苦,與人富饒飽暖之樂。佛法僧三寶,能救人出生死苦,得涅槃樂(能救苦與樂,故以寶稱之)。然,世之財寶,隻能救現世色身之苦與現世色身之樂,佛法僧三寶乃能救拔萬劫輪回生死之苦,與永久得寂滅涅槃樂。
當知世寶隻能救色身一時之苦,以此三寶能使法身永久之樂,較之則霄壤之別矣!
又三寶有多種,現在隻約住持、自性明之:
1住持三寶:住是住世,即世間三寶也。持是維持,謂佛的慧命賴此三者維持得能久住於世故。金銅木石,雕鑄塑繪為佛寶;經律論三藏十二部聖典為法寶;嚴淨毗尼(戒律),宏傳聖教的比丘為僧寶。
2自性三寶:以當人自性靈覺不昧為佛寶(佛者覺也);性具恒沙功德為法寶;性相不二,理智冥合為僧寶(僧是和合義,解見前)。當知住持三寶是相,然相本具性,乃性中之相;一體三寶是性,然性不離相,乃相中之性,此性相一如也。
總之!眾鳥所出微妙音聲,能演暢一切道法,較之世間種種音聲,隻能使聞者悅耳開心,取娛而已,終不能進益,極樂國土裏的化鳥奇妙,晝夜六時,恒出妙音,具演妙法,不特音聲之美,且令聞者生起稱念三寶,進道獲益,由此足見極樂眾鳥說法有方,能契機性,故能使聞者法喜充滿,發菩提心,此無他,彌陀不思議願力所成就也。
複次:生到極樂的眾生,能念彌陀願力廣大,威德不可思議,即念佛;念水鳥等常宣妙法,聞者解悟,心生歡喜,如飲甘露,得法味樂,即念法;念諸菩薩及諸上善人互相愛護,常聚一處,同心修證,即念僧(此約念他三寶解)。
極樂國土裏的眾鳥,所演妙音,具足稱讚諸佛功德,使聞者即悟本覺清淨常住佛性,即念佛;若演暢三乘妙法,聞者即悟自性本具恒沙法門,即念法;若演三乘證果之法,聞者即悟理智和合,自性不二,即念僧(此約念自三寶解,當知,念他三寶為事念,念自三寶為理念)。
更複:觀自心寂而常照,諸法曆曆分明,名念佛;觀自心照而常寂,了無二法可得,名念法;觀自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存即亡,即有而空。空中有妙有,名念僧。當知既然能圓念三寶,自可圓發三心,念佛寶則正因理心佛性發;念法寶則了因慧心佛性發;念僧寶則緣因善心佛性發,三心圓發則三惑圓斷,自然圓證三不退也。
要之!極樂化禽,因常演宣揚三寶功德,故能令聞者常念三寶也。
【補釋】複有:法、報、應身三寶,四教三寶,先釋法報應身三寶:
法身:以自性不變,為佛寶;寂而常照,為法寶;以寂照不二為僧寶。
報身:以自性不變,照而常寂為佛寶;以妙用隨緣,寂而常照為法寶;以示現不離寂滅為僧寶。
應身:以降跡皇宮,八相成道,具三十二相的釋迦世尊為佛寶;所說三藏妙典為法寶;三乘四果,從佛轉*輪之常隨眾為僧寶。
四教三寶:斷見思惑盡,證偏真涅槃是為藏教佛寶;斷見思更侵習 氣,證真諦涅槃,是為通教佛寶;斷見思塵沙二惑盡,更斷十二品無明,證中道無住涅槃,是為別教佛寶;三惑圓斷,二死永亡,圓證三德究竟涅槃,是為圓教佛寶。
以生滅四諦,生滅十二因緣,事六度之法門為藏教法寶;以無生四諦,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法門為通教法寶;以無量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等法門,為別教法寶;以無作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稱性六度等法門,為圓教法寶。
修析空觀,斷見思惑以下,為藏教僧寶;修體空觀,見思斷盡,更侵習 氣以下,為通教僧寶;修次第三觀,見思塵沙二惑斷盡,更斷十二品無明以下,為別教僧寶;修一心三觀,斷十二品無明以上,乃至四十一品,為圓教僧寶。
【顯理】三寶表自性本具三德(佛即法身德,法即般若德,僧即解脫德)。
庚三聞法獲益竟
庚四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而誡之說:‘你等切不可妄擬極樂世界裏的眾鳥,乃是罪業感報所生,何以這樣說呢?當知阿彌陀佛的國土,確實無有地獄、餓鬼、畜生的三種惡道。舍利弗!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絕對沒有惡道之名可聞,豈有真實罪報所生之眾鳥呢?’
【釋義】此段是征釋疑難之文。世尊恐人疑雲:彌陀因地為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大願,第一即無三惡道願,大本雲:‘設我作佛時,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願已滿成佛。既雲如是,國中現有眾鳥,豈能符合本願乎?又因念佛淨業,以淨心而生淨土,既生淨土則時時得聞妙法,潤沃心地,斷不生貪等惡念,豈得感報惡道而生為鳥呢?世尊恐人有此疑難故親自征釋之!先誡,次征,三釋,四結。‘舍利弗至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是誡;‘所以者何’是征;‘彼佛國土至何況有實’是釋;‘是諸眾鳥至變化所作’是結;‘汝勿謂’,‘勿謂’二字是警誡之辭,誡其切莫妄作是言,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當知鳥乃畜生之類,世間一切禽畜,悉皆罪業所感,以愚癡暗昧多因,然而極樂眾生,常聞妙法,心地開解,絕不癡昧,亦無罪業,何能感受畜生道,報生為鳥類呢?學者研之!
又文中雲:‘汝’字雖是指舍利弗、其實則包含在會的一切大眾,隻因舍利弗是本經當機,於是舉為代表,當作汝等二字方為完善。
‘此鳥’是指白鶴孔雀等,‘罪報所生’是依所作罪業,感報受生故,‘所以者何’是征問之意,謂不可以說是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彼佛國土’下是解釋所以然,謂極樂國土,是彌陀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莊嚴的,絕對沒有三惡道之理。
三惡道亦名三途,或雲:三惡趣,即地獄、餓鬼、畜生,此三者乃造惡所趣之道,故雲三惡道。慳貪為餓鬼之因,嗔恚為地獄之因,愚癡為畜生之因,當知無因是不能感果的。
極樂國土皆以七寶造成,莊嚴無比,一切眾生,思食食至,思衣衣來,凡有所求,悉具如意,則貪從何起;國內皆是菩薩及諸上善人,互相愛護,則嗔又從何而起;一切眾生恒聞妙法心常了悟,則何癡之有。既無此三種惡因,豈能感報三途苦果,故曰:無三惡道。
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此乃引彌陀因地所發大願為證,以釋實無惡道之由,其第十六大願雲:‘設我成佛時,我刹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即三惡道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即無諸不善願),彌陀如來是生生世世不違宿願,如果有違宿願,何能成佛(本經雲: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是以極樂國土裏,惡道之名絕對不能聞到,既無惡道,那有罪報所生的眾鳥,不必說自然知道的。
庚四釋無惡道竟
庚五佛力所成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消文】此等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使一切微妙法音時常宣布流通,故以不思議神力所變化出來的,決不是同於凡世業報之所生。
【釋義】此段明化禽是由佛力變化。照上文所釋惡道之名尚且不聞,何況實有,然白鶴、孔雀等之眾鳥究竟從何而來?豈是無因而固有?故世尊特說其由來,以明化禽是乃佛力變化所作,非真畜生也。
當知!此等眾鳥,皆是彌陀的大慈悲心,以不思議神力化現種種珍禽晝夜演說妙法,要使法音恒常宣揚流布,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聞,意在令極樂眾生,常聞妙法獲益進道(此即彌陀四十八宏願中之第四十六之隨喜聞法願所成)。非同世間畜類,以愚癡為因,罪報所生,更不同諸天之鳥,雖能說法,畢竟未離業報(是說:人在世時,口能說法,不務真修,滅後報生天鳥,以其宿習 ,猶能說法,此亦是一種業報所成,非同淨土佛力所變化者)。
【顯理】無三惡道表自性清淨本無貪等煩惱。變化所作表自性能起隨緣幻化妙用。
庚五釋佛力所成竟(以上總釋己三化禽演法一科文竟)
┌庚初—正出妙音
己四風樹什韻分三┼庚二—聞聲進道
└庚三—總結二嚴
今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有一種幽微的美風,若吹動了七寶行樹,及以羅網之時,善能引出種種雅妙的聲音,像極了百千樣的天樂,同在一時而奏作的。’
【釋義】前文是明有情之鳥能演揚妙法,今則明無情之風樹羅網,亦能出微妙音聲,有情無情皆令聞者生發菩提道心,興念三寶得獲法益也。
微風:輕清柔和之風,不徐不疾,非寒非熱,令人可愛,弗同世間之台風暴風也。台風則能傾湫倒峽,令人可懼。暴風則能撼屋拔樹,令人可厭。
諸寶行樹:七寶所成,整齊不亂,故曰諸寶行樹,眾寶結成故曰寶羅網,既皆眾寶所成,則微風一吹,互相擊觸,敲金戛玉鏗然成韻,發出種種微妙音聲,其殊勝不可以言說,故以百千種天樂同時奏作而取喻之!其實百千種樂不及之萬一也。如大本雲:‘世間帝王之樂,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忉利天宮百千萬種樂不如夜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自在天宮百千種樂不如極樂國中,風吹樹林出妙音聲之美。’觀此可知,誠非一切音聲所能及矣!
微風是風之至美也,妙音是音之最勝也,非但聲音微妙而已,亦如化鳥能演說根力覺道等一切妙法,經文雖無明示,是文之省略,若精細探討亦可說含在微妙音中,聲超一切—微音能說法曰妙,若非演說法音何令聞者法喜入心,自然興念三寶得大利益!大本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法音’此其證也。
【顯理】微風吹寶行樹表三觀智照三諦理(智周法界如風,理含萬法如樹)。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表一念心本具百異千如。
庚初正出妙音竟
庚二聞聲進道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消文】聽了此種微妙的音聲,無論何人,天然的能夠發起念佛、念法、念僧之菩提心!
【釋義】聞音自然皆生稱念三寶之心:此正顯音能說法,而常讚揚三寶功德,不然,何能使聞者興念三寶!
聞是音:指微風吹動寶樹羅網,所出之微妙音聲,或所演法音。
自然:此二字是不假勸策,自自然然的能生稱念三寶之心也。
問:極樂水鳥風樹等,晝夜出音,或常演法,時刻不間,豈非過鬧動?對於性好寂靜者何如?
答:極樂非同娑婆,一切妙境皆是彌陀不思議功德所成,一一悉能隨順眾生心願,至於音聲演法,莫不如是!欲聞則聞,欲歇則歇,寂靜隨心自然,如大本雲:‘其欲聞者輒獨聞之!其不欲聞者輒獨不聞’,知此則不用多慮矣!
又複當知:‘萬法唯心’,若能心地無遮障者,則世間所有一切觸目無非勝境,入耳悉成妙諦,何獨西方者乎?偈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觀斯不是分明道破呢!又如香嚴聞擊竹聲而悟道,乃至古人有聽鶯啼而頓悟者,豈非此土有情無情(鶯是有情,竹是無情),亦能說法,當知此凡土尚然,況西方莊嚴佛土之水鳥風樹更不必說了!唯迷者茫然不省,悟者豁爾皆是。若能不以事為事,全事即理,不以境為境,全境即心,事理圓融,心境不二,則頭頭是道,物物自性,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也。如是則春鶯秋燕亦解深談妙諦,翠竹青鬆何妨鹹演真詮,雖然如是,若未能徹悟此理,親證斯境者,幸勿奢談唯心,空攀聖境,墜落 頑空,萬劫不聞佛名字,祈願大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為最勝事也!
庚三總結二嚴(因上化鳥一文無結句,故此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佛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能完成如是殊勝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地修成無量功德願行所成就的。’
【釋義】此段總結前文,化禽演法及風樹什韻,二種莊嚴的文。當知世尊重重結示,無非欲使我人深信極樂一切莊嚴,速發願念佛求生為目的。
如是:指化禽演法,風樹妙音,皆是阿彌陀如來願行功德所成就。法藏第四十六願雲:‘我作佛時,我國中人,隨其誌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化禽風樹,鹹演微妙法音,則此願所成就也。
複次:又雲:‘願後修行,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因是得成風吹樹網,皆成妙音。又雲:‘於佛法僧信重恭敬。’因是得成眾生聞者悉念三寶,則此行所成就也。
由斯觀之!則知極樂一一莊嚴,無非彌陀願行所成就。願行為能莊嚴,能成就之因,化禽風樹乃至一切妙境是所莊嚴,所成就之果。
須知,法法唯心,自性本具極樂,自性即是彌陀,故雲:‘心淨國土淨,心明佛現前。’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即此義,於是極樂世界中,樓閣、華樹、化禽、風樹、有情無情,一切妙境,皆是吾人自性中本具之物,不從他得,願大家承當!莫覿麵錯過!至速生起精進心,發願念佛,得到一心不亂,豁然開悟,親證自性彌陀,親見唯心淨土,斯時也自不相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必多言也。
己四釋風樹什韻竟
┌己初—教主分二─┬庚初—征釋名號
戊二釋正報莊嚴分三┼己二—化伴 └庚二—成道時劫
└己三—總結
今初征釋名號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消文】世尊再問舍利弗說:‘在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以何緣故,取名阿彌陀?’
【釋義】上文明依報之勝,此段下明正報之妙。此段則征釋彼國教主名號。先征次釋。
問:在別序文中,佛告當機說:‘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由斯不是早已知道彼佛名號,世尊何故又要征釋名號?
答:當知本經所示妙行,重在持名,固知一句彌陀為全經之宗要,乃萬德之洪名,欲使人人深知彌陀不思議之行願功德,使聞者生向慕心,深信奉持,依以度脫生死,頓超極樂,故再特呼當機而征問,以審其知道還是不知道。
【顯理】於意雲何表自性回光返照。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極樂國的教主,他的光明無量,能夠遍照十方國,無論何物,都不能遮障阻礙其光明,因此得名,是故號為阿彌陀。’
【釋義】此段文是釋,乃釋明彌陀名號的建立,有光明和壽命兩種意義,先約光明解釋:
阿彌陀:譯為無量光,意謂阿彌陀佛有無量光明故。亦稱為:無遍光,無礙光,乃至超日月光等,都是表示光明無量的意思。無量壽經雲:‘彼佛光明,明麗快甚,絕殊無極,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而為諸佛光明之王,故號無量光佛。’此無他,是阿彌陀佛因地(未成佛前)為法藏比丘時,曾對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此乃第十二光明無量願所成就的。願雲:‘設我作佛時,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於是曆劫依願而修,在十劫前已願滿行成,達到本願成佛,故有如是殊勝無窮盡的光明,遠勝十方諸佛故特以命名無量光佛。如大本雲:‘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當知佛的光明有三種:
1本光:是法身的光明,乃圓融而沒有分際。
2智光:是報身的光明,能夠普照法界。
3身光:是應身的光明,乃隨機感而顯現的。此應身的光明,還要分為常光、放光二種:
常光:如世尊圓光一由旬……。放光:遇到了特別因緣時,由麵門或在眉間,乃至手足全身等光明便是。現在所說無量光是指應身的光明—常光—放光。
無量是表示光明之殊勝,非止一丈一旬故。照十方國是表示所照之廣大,非止一國一方故。無所障礙是表示能照之徹底,能穿山透壁,通幽達冥故。
世稱日月光明為最大者,然而所照不過四大部洲,況且一被雲霧侵襲就失去勢力—黑暗,不能照徹覆盆內和幽室裏的東西,因此非但光明有限,尚還有障礙,若較之佛光,則無異微塵比須彌,蜻蜓比飛機了。
問:‘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而無障礙,為什麽我們一向不曾看見?’答:‘當知凡夫是被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眚所障蔽,因是不得見也。例如日光普照大地,瞽者未嚐見之,豈可因不見故,妄說沒有光明呢?這是任何人都異口同音所否認的。
如果想要見到佛底光明的話,當趕快發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消滅一切煩惱翳,回複了清淨眼,則豁然見到!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由斯可知佛身尚可得見,何況光明呢!
總之!業障深重的眾生,雖然佛光現前亦不得見,若俱善根,加之信願真切,虔誠念佛,也許可以一見,如遠公(淨宗初祖)三次親睹彌陀聖像,又奚止光明乎?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消文】世尊再叫舍利弗說:‘極樂世界的那尊佛,和國裏的人民,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長遠的壽命,所以他的名號叫做阿彌陀。’
【釋義】此約壽命解釋立名之義。彼佛非僅光明無量,就是壽命也是無量無數的。故阿彌陀,又一名譯為無量壽。大本雲:‘彼佛壽命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眾生皆成聲聞,緣覺,竭其智力,於百千劫中悉共推算不得窮盡。’此是由彼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三壽命無量願所成就的。願雲:‘設我得佛時,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者,不取正覺。’今已如願成就,名副其實了。
壽命:壽是壽數,命是生命。大凡人之壽數,皆依身命生滅為標準,所以叫做壽命。如人的身命活至八十歲,則曰八十壽命。
須知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然壽命也要分三種來說:
1法身—自性清淨身,是以理性為壽命;乃萬古常如,不生不滅,非但無始亦無終。
2報身—受用身,是以智慧為壽命;由修一切功德圓滿所成就的,是一得永得,然有始,但是無終。
3應身—示現身,是以因緣為壽命;乃隨機感而成,示現生滅,非但有始則亦有終,這是由其因緣之勝劣,而感壽命之長短。現在所說彌陀無量壽,乃勝因緣所感之應身壽命也。天台光明玄曰:‘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當知法身是就境而言;報身是就智而言;應身是就起用而言,因為用是一種隨因緣,隨機感者,所以應身有生滅,壽命有長短。
又壽者受也。法身則以真如不拒諸法隨緣之用曰受。如虛空不拒群相之發揮;報身則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應曰受。應身則以隨機示現一期報得曰受。
問:‘彼佛壽命既然稱為無量,而經雲:“觀音次補佛位,其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這怎麽說得通呢?’答:‘彼佛壽命無量,上文已經說過乃指應身而言,是有量中的無量,非無量之無量也。無量二字乃一種形容詞,是說彼佛之壽命,非凡夫和二乘人的智慧,能夠算數而得知者。故權用無量二字稱之,是一種極讚彼佛壽命久遠之謂。至於法身則萬劫永常,不生不滅,無所謂壽不壽,量無量,豈可用戲論妄想來計度它的長短呢?’當知彌陀的機緣息盡應轉,故權示涅槃;觀音的機緣當興應起,義當補處也。願學者細思之!
及其人民:是說非但彼佛壽命無量,所有往生極樂的人民也是統統無量壽的。這是一種倒語反法,順文當雲:佛及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極樂世界本來是沒有君臣和父子之稱,這裏為甚麽稱為人民呢?要知道佛有法王,亦有王義,往生彼國之眾生,欽承佛陀的教化,尊佛為王,和我們人間受統治下之人民的尊王之義是一樣的。況且佛為十法界之法王,奚止一國一邦之王乎?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一句正是指陳壽命無量之文。先來說明劫字,次解釋阿僧祇,其次再合攏起來總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劫:俱足應雲:劫波,譯為時分,分別時節,或雲:長時—便是通常所謂時間,最短的時間叫做刹那,最長的時間名為劫波,若以長時間三字稱之,最恰切沒有了。但是中間再分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種。由人壽十歲起,過了百年,即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起,過了百年即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為一增一減,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是為一小劫。合二十個小劫,計三億三千六百萬年為一中劫。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計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為一大劫。
阿僧祇:晉譯為無數,唐譯為無央數,是印度十大數目之一(十大數:1無數,2無量,3無邊,4無等,5不可數,6不可稱,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說,10不可說不可說)。算法是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一千個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為一阿僧祇,從一個阿僧祇數的數目,一一再成為一個阿僧祇,就稱為無量(第二大數),再從無量數的數目,一一再成為一個無量數,就稱為無邊(第三大數),如是照例倍倍增積至第十不可說不可說。則阿彌陀佛的壽命,非止一大劫,竟是無數大劫;又非止一個無數大劫,乃是無邊無數大劫;又更非止一個無邊無數大劫,乃無量無數無邊大劫,故曰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此乃至極稱讚彌陀壽命之久遠罷了!
以上不過略約各數目的單位含糊的計算而已,其實還不止如是!若據華嚴壽量品雲:‘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晝夜。’如是則更不可勝數,誠非世間通常的數目,或人天的智慧,所能夠測量其大海一滴矣!
問:‘往生極樂的眾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
答:‘這有兩種的原因:(1)仗佛力(彌陀願力)所感,無量壽經法藏第十五願說:“我若作佛時,我國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因承佛力所成就故得無量壽。(2)由自力(念佛功力)所感,一心念佛,淨業成就,往生淨土,蓮花化身,得到清虛之體,非同娑婆眾生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倏忽敗壞,幻化無常,故同佛無量壽也。’
再問:‘彼佛既有兩個名號,尤其是光明、壽命,悉皆殊勝。何故大本彌陀經,及十六觀經,都是單取無量壽為經題,就是一般所稱念者也不出例外?’答:‘這是以體攝用故。壽是本體,光明是作用。比況說:如沒有證到無量壽之身,則光明究從何來?由其證得無量壽之身,自然而然的會得到無量光之用。因是一舉了壽之本體,則光明同時而有。這叫做舉體攝用。如是則一稱無量壽而無量光也就含在其中矣。有以上的理由故單稱無量壽。還要申明一句:要知道!舉壽攝光可也,如說,舉光攝壽則就不成!因為離開了壽的本體,根本便沒有作用的光明了。我來舉一個譬喻:‘鏡的本身是體,鏡的光明是用。如是一有了鏡的本身,則光明同時而有。故可以舉鏡攝光。反之舉光攝鏡則不可以!因為既沒有鏡,豈能談得到光呢?明白此種意思,可以無疑矣!’
複次當知!彼佛的智慧、神通、威德等莫不一一無量,何故又單舉壽命和光明兩種來建立名號呢?這卻也有兩種意義。當約事理兩方麵來說:
(一)事的方麵:是說法身和報身的壽命以及光明是佛佛皆同,唯應身的壽命和光明則佛佛有異。因為應身是因緣所感,隨機示現,所以壽命有長短不等,光明有大小不同。然而阿彌陀的應身壽命最為久遠不可稱量,光明也極其殊勝超乎一切。如釋迦世尊八十入滅,以及其餘的一切諸佛,或千歲、或萬歲、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總沒有如彌陀無量壽。如經中說:‘彼佛壽命,為一切諸佛所不能及者。’至於光明,如釋迦圓光一尋、或一旬、或十旬,乃至百千萬旬,總沒有彌陀之無量光也。或照一世界、十世界……百千萬億世界,總沒如彌陀之遍照十方,一方則有無量無邊世界況十方乎?觀經雲:‘彼佛圓光如十億日月三千大千世界。’又雲:‘彼佛有八萬四千相好,一一相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所不舍。’如上所說則知彌陀的壽命和光明是勝超一切諸佛,這是他的獨擅勝處!所以特取壽命和光明來建立他的名號。
講到這裏或者有人要疑問:‘釋迦與彌陀同一究竟佛果,何其所感壽命,光明,國土,竟如是天壤懸殊?難道佛德也有勝劣嗎?’答:‘大凡佛佛出世,都依悲願為主動要素,以度生為唯一目標。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至於有教化的國土有淨穢不同,應身的壽命長短不等,其中卻有兩個原因:
1是各依本願所成:如彌陀發願莊嚴極樂淨土,為接引苦惱的眾生,特現無量壽以安樂法攝受之,使其念佛修行欣求往生。釋迦發願降生娑婆濁世,為救拔迷苦的眾生,特現短壽相,用無常道以警覺之,使其生厭離心速求解脫。為誘導眾生離苦得樂之大方便門,豈可以妄擬其勝劣呢?至於光明也是各依本願,或隨因緣而現大小不同。
2是由眾生的福德與惡業所感召:如極樂世界的眾生福德深厚,本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感彼佛壽命無量而住世久遠,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深重,故感世尊八十入滅。這不能怪世尊沒有慈悲心,當知皆由眾生業重福薄所使然!經雲:‘佛力不及業力。’就是這種意思。至於光明也不出例外,總上是單約應身和同居 土而言。至於報身、法身和常寂光土,乃是佛佛皆同,沒有所謂壽命有長短,光明有大小,國土有淨穢,明白此道理,自然不會妄較佛德之高低致招罪戾,慎哉!
(二)約理的方麵:‘無量壽’—是佛性豎窮三際的意思;‘無量光’—是佛性橫遍十方的意思。如是則一切眾生莫不皆在彌陀果覺海中遊戲,倘一念回向即蒙攝受。因是則彌陀的名號乃法界之大總相門,故彌陀稱為法界藏身,也就是吾人本具之佛性,亦即三德之秘藏—無量光就是般若德,無量壽就是解脫德,光明和壽命一體不離就是法身德。
還有一個意思:光壽不二即法身不變之妙體,無量壽即法身隨緣之妙用,無量光即法身顯現之妙相。根據上麵理論,意在欲令一切眾生持此彌陀名號,而悟各人自性本自橫窮豎遍,親證三德秘藏;了知即心即佛,心佛不二的奧旨。所以彼佛特取光壽二義以建立名號。
妙哉!這一句洪名實在有不可思議功德,同時吾人現前的一念心亦是不可思議了!果能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如是那怕不能頓悟自性彌陀,親證唯心淨土呢?固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不離念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則壽光聖號即吾人現前一念不思議的心光性壽也。要解雲:‘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有阿彌陀名, 號;, 而離卻阿彌陀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顯理】無量光—表自性寂而常照。無量壽—表自性照而常寂。故號阿彌陀—表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名寂照不二。
庚初征釋名號竟
庚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消文】舍利弗!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了現在已經有十劫之久了。
【釋義】上文征釋建立名號的意義已經明白了。可是還不知道他在什麽時候成了佛?所以佛再告舍利弗說‘……於今十劫。’這一句話—成佛十劫—正與序文中‘今現在說法’是互相照應的。甚麽叫做‘成佛’呢?因行圓滿叫做成,得證菩提謂之佛。若論‘法身’,自性清淨本來是佛,還有甚麽成不成!劫更談不到了。至於‘報身’,因圓果滿得證菩提,似乎有成,無妨論劫。講到‘應身’,那就可以說成說劫了。因為應身是隨機感現八相(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涅槃。)成道的。現在所雲彌陀成佛十劫是指應身說的。根據唐譯即指十大劫也。
彌陀如來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了!每日都在極樂國中出廣長舌的宣演妙法,大說而特說,並且常常垂著金臂要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享樂一切!為甚麽我們到了現在還依舊沉淪 不受救度,你看慚愧不慚愧呢?當知彌陀為了要度脫我們,因而發四十八願,曆劫修行,莊嚴極樂世界,我們如果不趕快發心念佛求生,不但誤了自己,同時未免太辜負彌陀慈尊的一片老婆心了!
至於彌陀因地的事跡和成佛因緣,在無量壽經、悲華經……等都說得很詳細,我不必贅語了。
【顯理】成佛十劫表親證法身已斷十障。
庚二成道時劫竟
┌庚初—聲聞
己二化伴分二┤
└庚二—菩薩
今初聲聞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裏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眾,皆是證著阿羅漢果位的。其數之多不是世間普通算數所能知道的。
【釋義】上明教主。現在則說化伴,以有主必有伴也。茲先明聲聞。謂非但凡夫念佛求生,二乘聖人亦是念佛發願往生的。
聲聞;聞佛說四諦(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世尊初成道時,於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輪)聲教而悟道證果者曰聲聞。內分四級:
1須陀洹,此雲‘入流’,又雲‘預流’,謂預入聖流。此是見道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名為初果聲聞。
2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再來欲界受一番生死故,此是修道位,已斷三界見惑盡,再進斷八十一品思惑中的欲界前六品思惑,名二果聲聞。
3阿那含,此雲‘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也。此亦屬修道位,進斷欲界殘三品思惑,名為三果聲聞。
4阿羅漢,此雲‘無生’,謂不來三界受生死也。是無學位,欲界九品思惑斷盡,上生色界阿那含天。於中再進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計共斷了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盡,名為四果聲聞。
皆阿羅漢(阿羅漢義見通序文中詳釋):揀別不是前三果之類。文中不言緣覺眾者,攝在聲聞中故。
非是算數:所言其多之謂,超出算數之外也。是說往生彼國的阿羅漢,其數甚多,難知難說,故以無量無邊非算數所能知者稱之。大本雲:‘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同目犍連神通,欲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得知其一。’
庚二菩薩
諸菩薩眾亦複如是。
【消文】往生在彼國中的諸大菩薩亦是與聲聞眾同等的無量無邊之多。
【釋義】此明菩薩。是承上不獨聲聞往生者更有大乘菩薩之往生(菩薩解見通序文中)。
諸菩薩:諸者不一之謂,指十方以及四教(藏、通、別、圓)。或十信乃至等覺等諸菩薩亦無不往生,以有如是多方多種故以諸稱之!
亦複如是:不獨往生之聲 聞眾有如許之多。諸菩薩眾,亦是同等無量無邊,非是算數所知也。
如上所明聲聞、菩薩數目之多,亦非全是他方求生彼國的,當知生彼國土時或聞佛說法,乃至聞化禽等演暢根、力、覺、道等法,小機則悟小法而成聲聞,大機則悟大法而證菩薩果也。
【顯理】阿羅漢表真諦空寂。菩薩表俗諦隨緣。亦複如是表真俗不二。
己二釋化伴竟
己三總結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有如此種種無量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的宿因願行無量功德所成就出來的。
【釋義】此總結上文佛光、佛壽、聲聞、菩薩等之莊嚴。文雖與前無異,義則不同。前乃結成依報莊嚴,此則結成正報莊嚴。極樂正報,化主化伴悉皆無量勝妙莊嚴。一一無非彌陀不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現在再引經證明之!
大本法藏十二願雲:‘設我作佛時,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就之無量光莊嚴也。第十三願雲:‘設我作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壽莊嚴也。第十四願雲:‘設我作佛,國中聲聞,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無邊聲聞眾之莊嚴也。又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意。’此乃彌陀的大願所成就菩薩莊嚴也。
又大本雲:‘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以上種種莊嚴,皆悉彌陀大行之所成,彌陀無量行願功德之因,為能莊嚴、能成就;光壽、化伴、無量之果,為於莊嚴、所成就,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當知!上文自行樹、羅網起至此止是明依正之文,共有五番的莊嚴,極樂之義於前可想見矣!普願十方同胞,深信求生!
如上依正二報,或經文中有,而本願中無,或本願中有而經文中無,文雖小異,乃互相陳明,意則圓俱,誠無妨礙也。
以上總釋正宗文中的第一科:‘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文竟。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三┼丁二—補處算數莫測
└丁三—正勸發願往生
今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說:‘凡所有眾生,一生到極樂國者,無論是誰都能悉皆即得三不退轉也。’
【釋義】此科為既聞極樂、依正莊嚴、而生信者,導其依信發願求生彼國,以獲出世無上殊勝因緣,可橫超三界,圓證三不退,永了生死,畢竟成佛。有如是等勝異超絕,若娑婆則不然,須要三惑斷盡方能了生死,又多退緣,不易成辦,故於勸願前,特舉此殊勝示之,令其欣慕而速發願求生也。
既生到極樂國土,雖是初生者,悉皆得到不退,故雲眾生生者……。
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不退有三:
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已如玄義中明。今更據此土四教明之。
藏教初果位、通教見地位、別教初住位、圓教初信位,此四教之位皆初斷見惑,初入聖位。乃不退於凡夫之地,名為位不退。通教菩薩位,別教十行位,圓教十信位,此皆斷思惑並破塵沙,廣度眾生,不墮於二乘之位,名為行不退。別教初地位,圓教初住位,俱初斷無明,親見佛性,得無生忍,心心自然流入妙覺性海,名為念不退。
總而言之!斷見思惑方證位不退,斷塵沙惑方證行不退,斷無明惑方證念不退。極樂則不然,雖五逆十惡若肯回心發願念佛乃能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亦得三不退。這若非彌陀大願洪名奇勳所成就,豈能得如斯!在十方諸佛土沒有如此方便的階位,諸教法門中亦無此勝妙的妙法門。十疑論雲:‘有五因緣故得不退:1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2佛光常照菩提心,念念增長,故得不退。3水鳥、樹林、風聲,自然樂響,皆能演妙法音,使聞者常念三寶,故得不退。4純諸菩薩以為勝友,故得不退。5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得不退。’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實不虛語也。(此乃彌陀第四十七願所成,謂:往生皆得不退願。)
【顯理】不退轉表自性常住。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竟
丁二補處算數莫測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消文】在往生極樂,得著三種不退轉的眾生之中,很多是一生即就可補繼紹佛位的補處菩薩,其數目之多非是世間人可能數出來的!隻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來表示而已!
【釋義】承上段說,往生彼國者,不唯不退,複有不可勝數的補處菩薩,故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謂一生即能補繼佛位。如彌勒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是也,等覺菩薩是尚留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故須再一生,斷此一品生相無明即證妙覺果位(妙覺即佛,極果之稱)。故稱一生補處(據此方教道,判無明為四十二品。圓教初位即能斷無明初見法身,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位各斷一品無明,至等覺共斷四十一品,尚餘一品生相,再斷之即為妙覺佛果),以淨土緣勝故,極樂多有一生補處菩薩。一往生就皆得不退,已超諸佛土,勝諸法門,複多補處,則超之又超,勝之更勝,誠超絕之極矣。此正深勸求生也。阿僧祇(解見前)。
問:‘補處菩薩位居亞(次也)聖,次補佛位。何能如說之多?’答:‘十方有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諸佛入涅槃,當有無量菩薩紹繼佛位,豈是必定在極樂成佛。’
當知!大菩薩尚願往生,何況凡夫!其有一班藐視淨土,鄙屑西方者,寧無自揣而深生慚愧!
【顯理】一生補處表自性決定成佛義。
丁二釋補處算數莫測竟
丁三正勸發願往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消文】佛再呼舍利弗說:‘如果有人聽聞此極樂勝妙法門,應當即速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才對!為什麽要發願求生?因為可能得與如是不可算數的一生補處菩薩等諸上善人,能同聚一處的緣故。’
【釋義】此正勸發願也。謂聞以上種種之說,雖信極樂殊勝莊嚴。然無願終不能到,信願行三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缺一不可。故信後須發願也。
眾生聞者:除佛以下皆名眾生。總該九法界,謂六道之六凡眾生、二乘之獨善眾生,乃至菩薩之大道心眾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此六凡法界,合聲聞、緣覺、菩薩,三法界共為九法界。上至菩薩亦發願求生,下至八哥(鳥名)亦能念佛往生。)亦即通指現在未來十方一切眾生。
聞者:謂聽聞上來所說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的勝妙功德。
應當發願:應當二字是世尊叮嚀勸誡之辭。謂既有緣得聞,應當即速發願求生,故曰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即誌願往生極樂。此是如來慈悲心切,惟恐眾生聞之如風過耳,不肯從聞生信,由信發願求生,而失此無上勝緣,殊為可惜!所以苦口婆心,殷勤勸囑之!
竊以十界因果不外乎願,故古德雲:‘有願竟成。’今極樂有如是殊勝莊嚴,一一莫不由彌陀大願之所造成,尤其往生彼國者,亦無不是仗此願力而得生,須知世間一切諸事尚皆依願而成,況往生極樂的無上勝事,豈無願何能得到成就,故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之後,即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所以者何:是攝前文反問之辭。謂因何之故須特勸發願求生彼國?意謂娑婆亦是佛之化土,而十方佛土無量,何必遠離故國別覓他方?更不示餘土偏勸西方?故下文即出其由。謂往生彼國者可能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則能熏陶勝業自成佛果,有此無上勝緣故特勸求生也。
諸上善人:指補處等諸菩薩,以天道雖善不出生死故;二乘雖善,猶滯空寂故;皆不可名上善,唯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乃至能補佛位,所以稱為上善,其數甚多故曰諸上善人。
又有一解:諸上善人則通指極樂聖凡。上自菩薩下至初生凡夫均可稱之。或問:‘生極樂者其類不一,或帶業往生者,乃至或有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得生者,何得概以上善之稱呼?’答:‘皆得不退轉乃至究竟能成菩提故。’
良以娑婆雖佛化土,然五濁惡世(非淨土五清),常受諸苦(彼國但受諸樂),依正變滅無常(極樂依正無量莊嚴),多有退緣不易成辦出世大事(一生即得不退乃至究竟成佛)。又十方佛國雖善總不及極樂之勝妙,以斯之故特勸求生彼國也。以吾人卜居尚擇裏仁(論語雲:‘擇不處仁焉得智’),況出世大事焉可忽爾!如是絕勝的極樂,而不發願求生可謂是有智的行者嗎!當知一生到極樂,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親為諸上善人,常能得著聚會一處,如是良緣勝會,我們何不至速發願求生!
複次:如華嚴,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得能證此者唯有善財一人,本經所說,則有補處菩薩數不出來之多!其殊勝超絕,自不待言,故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安養(極樂別名)。
【顯理】願生彼國表自性背塵合覺(塵喻五濁,覺喻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表一切善法一心中具。
丁三釋正勸發願往生竟
以上總釋正宗分之第二科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文竟
┌丁初—出勝因
丙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三┼丁二—示正修
└丁三—重結勸
今初出勝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你當知!非是少善根,少福德的因緣,能得往生極樂世界的。’
【釋義】此段是承上文,更一層的說明,欲親諸上善人,必須有多福多善根,才能生到極樂國。故要顯示持名的功德殊勝,預先斥修其他的福德為少善根,以謂修其他的一切福業,皆為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以非往生的正因故)。
善根:善是純正良好的心願和行為;根是表示生長之義,所謂純良的心願精進行持,求生西方的根本。
福德:作利人的善事,謂之修福,積聚善行謂之德。行者若單以有善根,而無福德的助行來配合,亦不是生西方的條件。
故當知!堅持凡夫心是無善根,發小乘心是少善根,不做利人事業是無福德,做而希望受報是少福德。反之,若能發願念佛求生,則是難行中能行,即多善根;一句洪名萬德俱備,即多福德,能以五濁惡世中持念即因緣殊勝。
更進一步說:善根是指念佛的正行,福德是指一切功德的助緣,是謂念佛為大善根的正因,其餘的福業功德為助緣。
複次:什麽是多大的善?智論雲:謂能證五菩提心為最善。1發心菩提:是說‘無量生死中,能發大菩提心。’2伏心菩提:是說‘能斷諸煩惱,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是說‘明了諸法,不外一心。’4出到菩提:是說‘得無生忍,出離三界。’5無上菩提:是說‘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能念佛雖是凡夫地能起大覺之心,正念昭彰,煩惱自滅,由內心能明說法實相,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五種菩提俱得,則善中之善,為最多善之大善也。
什麽是多大的福?行者修持一句彌陀,則萬德俱備,六度齊修!念至一心不亂,身心放下,則不起貪心(布施度);既沒有貪心則不造一切惡(持戒度);沒有一切惡業則不計人我是非(忍辱度);得一心不亂自然明白內心,不稍間斷,則無懈怠思想(精進度);由精進道業,自然不起顛倒妄念(禪定度);既無妄念則正念昭彰,不為他歧所惑,能根斷愚癡(智慧度)。故堅持六字洪名,六度萬行該攝,修六度成則一切福德圓滿,誠是福德中之多大福德也。
問:句句說明修持念佛的善根福德大,然,若修其他的法門,如禪宗豈是小善少福嗎?答:當知!修禪是圓頓行,專注重禪定,而不求往生,雖是見解高,但後有未盡(來生的生死未了),如□老人,精進禪定,為禪家大匠,後身托在曾家,仍落紅塵;凡五祖戒禪師,後身生在蘇家,貪戀富貴。故永明壽禪師雲:‘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由斯可知修其他法門的不穩當,故不能稱為大善、大福也!請行者細思之!
【顯理】善根,福德表自性具一切功德。
丁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或是善女人,他(她)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懇切努力的執持“阿彌陀佛”洪名,口念心惟,時時不斷的念,能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釋義】此段是示正修之文。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辭。善男子,善女人,是包括出家在家,天人等六道的眾生,凡俱有善心者之稱。
聞說阿彌陀:彌陀如來的聖號,俱足萬德,使人一聽到,就能震動一切眾生的心弦,而眾生本具的佛性,被聖德佛號所引發,以至成熟,得到安養。
執持:執是執受,持是任持,是謂以信力堅強,念持不忘的功夫。
若一日……七日:若是假定之義,一日至七日是暫定期間之辭。意思是表念佛的功夫容易成就,若能真心念佛,如利根者或是一日成就,鈍根者或至七日之間,能念到一心不亂,就能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到極樂國去。
一心不亂:此四字誠為本經的要旨,全文的真髓,亦即是念佛究竟的真功夫也。若廣說:則亦包括大藏奧旨,兼攝宗門的修證,故此一心不亂,成為念佛法門的極談。
經文雲: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是說行者的根機有上中下利鈍之殊,故有一日至七日的不同,當知,能得一心不亂,即是證得念佛三昧,決定往生是無疑的,更與宗門的頓悟而得明心見性是無異的。
問:‘據經文雲,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然,修行者,或有數月,或是數年,數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亂者何故?’
答:‘其因有三:1罪業深重故;2念力不足,或是修持不專故;3念不如法故。’
須知!人之心,散亂因多於見聞所障,若能見聞悉能念佛,如見色不忘念佛,聞聲不忘念佛,則其心不起妄念,速能得著一心不亂,得到不亂便是入念佛三昧,往生極樂是不待自得矣!
複次:執持名號有四種:
1事持名念:不論在家、出家、或是天人等,若能看輕五欲名利,身心放下,更能斷除習 氣,念娑婆苦,欣慕淨土的妙樂,將彌陀六字洪名,口念耳聽,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外絕邪境,內心靜慮,行也如如念;住也如如念;坐也如如念;臥也如如念;所謂四威儀中,不斷相續的念,為事持名念佛。
2理持名念:此法具諸禪觀法門。先明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無量光,照而常寂—無量壽,以光壽之體,而起信願持名,一心稱念,動靜不二,為理持名念佛。
3事理不二持名念:所謂方便也可,不方便也可,在禪觀中也可,鬧動中也可,誠是真妄不相礙,全妄即真,心佛眾生無差別,念念彌陀,聲聲極樂,為事理不二持名念佛。
4隨意持名念:不局在有無禪觀等方便,隻是隨意稱念,念至一心不亂,及至命終,得隨意往生,見佛聞法,為隨意持名念佛。
當知:1修‘事持名一心念’成就,則不被見思惑盡,臨終感應身佛現前,往生到凡聖同居 方便土的極樂;2修‘理持名一心念’成就,能破塵沙無明,感報身佛現前,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極樂;3修‘事理不二一心念’成就,則破根本無明,感法身佛現前,往生常寂光土的極樂;4修‘隨意持名一心念’成就,則隨其工夫的深淺,而得隨意感佛現前,往生極樂淨土的。
附錄:持名念佛十種方便法。
1端身持名念佛:在行住坐時,身必端正,須知身正則心正,心正即妄念不生,自然清淨,如是念則速獲一心不亂。
2記珠持名念佛:念佛一聲,以手指過一珠,不得錯亂,則借珠以束心,自然速得身心寂然清淨。
3金剛持名念佛:在鬧場中,人地有礙時,則可隻動口唇,以金剛密持,不拘多少,必須字字分明,從心裏底湧起佛號,則能除一切妄念,速證念佛三昧。
4高聲持名念佛:在妄想紛起,或是神智昏沉時,必以高聲念佛,振作恢複精神,念到境界煥然一新時方罷,降低細聲為最妙的念法。
5低聲持名念佛:在疲勞過迫時,單以口念自聽分明的程度,稱念至精神恢複,勃起興趣時,便可以高聲或轉念別法。
6調息持名念佛:在靜坐時,先調息以不緩不急,隨其出入,每一息稱念佛號一聲,念至息念俱忘,身心安泰,即就是唯心淨土的境界。
7禮拜持名念佛:端身向佛,一麵拜、一麵念,或是一拜一念,或是一拜念數聲皆可,因為身拜佛、口念佛、意思佛,集中三業清淨,六根俱攝,此法效力最大,最易得念佛三昧。
8結期持名念佛:自定期間,謝絕一切來往,身心放下專誌稱念,所謂:‘克期取證。’此法最速能得一心不亂,行者勉之!
9病中持名念佛:在病中,當思惟娑婆所受皆苦,以苦當作死然,勤念佛號,期待彌陀接引,則是最好的自慰方法。
昔時有一病僧,在臨危痛苦時,一聲啊雞,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停的稱念,果感如來的照護,不久病愈,對人說:‘我在病中痛苦時,痛來即啊雞一聲,稍愈即稱念阿彌陀佛。現在病好,阿彌陀佛尚在,啊雞二字則不知到何處去。’善哉!此法可以借鏡的。
10十口氣持名念佛:以一氣中,隨息的長短稱念佛號至十餘聲,勢須再抽吸進,方能再念,謂之一口氣,如是十次為十口氣。此法日本最盛行。是根據彌陀四十八願中雲:‘十方諸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成佛’之願。
此法最簡單,縱是世間第一號的忙人,也都可以辦得到,因總計不費十分鍾的修持,臨終也是一樣的能夠往生,在十種持名中此法為最方便的一種。
總而言之!念佛的方法,無論是依何法,或時之久暫,必須念得一心不亂,才真是得念佛的工夫。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消文】念佛念至得著一心不亂的行者,他的生命將要終盡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顯現在這位行者的麵前來接引他。
【釋義】上文為說明持名妙行,此下為示明臨終後的勝果。其人:是指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是說人在娑婆的苦報已盡之時。諸聖眾:是指在極樂世界裏的菩薩,緣覺聲聞等。
人在臨死關頭,能感佛及聖眾現前,此無他,是全憑自他二力,感應道交 所致。故當知,凡人在生時,所作善惡,到臨命終時,將其所作一切的境界,俱時頓現在目前,為善者升天,為惡者,照其所作惡業的重輕論罪,判生惡趣。如造十惡五逆,則地獄相現;貪慳嫉妒,則感餓鬼相現;愚癡暗昧,則畜生相現。而一生念佛,由淨業所成,淨境斯現,故得佛聖自然顯前。楞嚴經勢至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自己念力)。大本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刹,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他力,即阿彌陀佛願力。)
問:‘佛身本是無來無去,雲何所謂現在其前?’答:‘是的,法身本是無來無去,但報化二身,為度生故,方便隨機而應現的。’
又問:‘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佛者多,惟一的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答:‘如一月在天,影臨眾水,念佛行人心淨如水清,彌陀聖眾,能影其中,此無他,是自他二力,感應道交 ,如水影月。’
再問:‘根據禪家雲:凡所見像皆是虛妄,或是魔來擾亂道心,以念佛行者臨終,寧保非魔?’答:‘當知念佛是特別法門,念佛見佛,才是因果相符,昔時遠公,專修淨業三睹聖像,臨終見佛接引,故真心念佛又仗佛力、本願力、攝受力所蔭必無魔事。縱是行者,宿業深重,抑或不善用心,或能招魔現前亦未可知?此無難,可以用慧觀察力,照一切境界,本來空寂,若是魔現可能即時隱沒。’
警告大家:‘浮生如夢,幻質匪堅,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當至急念佛,預備臨終一念不亂才是!
有人說:‘若如斯,隻要在臨終時能發善心念佛便可生西,那末,平時則不必修善念佛可矣。’餘曰:‘不然!當知臨終一念,是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命終時,方能正念昭彰,能發善念,否則被病疾昏迷,痛苦迫切,更受妻妾眷屬繞榻,恩愛不能割別,或是被生前所作業等牽纏,擾得神昏情亂,這時怎能發善念或一心念佛,確是不容易的事。就是修行人到那時,還恐怕作不得主,況是平常人乎?所以平時修行念佛,正是為臨終時的預計。所說待臨命終時才修,此話誠是自誤誤人,其害非淺,慎之!慎之!’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消文】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行者,在壽命臨盡之時,心不起妄念,即時可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釋義】是人:是指能念佛的人。終時:在身上的暖氣已退,識神將要離開舍報之時。心不顛倒:因為念佛功夫之深,念得一心不亂,故心靈明,正念現前不再顛倒。即得往生:是說其快,不必經曆中陰,在一念間即能生到極樂國土。觀經雲:‘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念佛行者,一生到極樂,則托質寶蓮,自然化生,得清虛體,相好俱足,不由胞胎,不假乳養,純是丈夫相,隨其功行的深淺而分品位之高下,以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聽聞彌陀說法。如是之樂誠使人欣慕不已!
附錄:壽命舍報後,第八識之生趣研究
根據唯識學家說:人在臨命終時,暖盡第八識欲脫時,識從頂門而出,則生佛國,是說從下身先冷起,其暖相至頂上而盡之謂;生天界者—從眼而出,則眼最後冷;若生人道者—上下冷起,暖相至心而盡,識從心出;生鬼道者—腹後冷,識從腹出;生畜生道者,兩膝後冷,識從膝出;若應墮地獄者—從頭冷起,其暖相至腳而盡—識從腳板而出。古德有偈雲:‘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
【顯理】一心不亂表自性靈明。心不顛倒表自性不昧。
丁三重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念佛的法門,有如是的方便利益,所以我才講此法門,如果聽到此法門的人,應當至速發願,求生極樂國土去才是!’
【釋義】我見是利:我是如來自稱。是利指上文所雲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一生到極樂則證不退轉果,更能以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利益,故世尊說我見是利。
故說:二字是承上句。因佛陀鑒知念佛法門,雖是難信,終有信受之人,故無問自說。
此言:是指念佛法門之教法。結歸正宗三大科(1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2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3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聞是說者:如此方便殊勝的念佛法門,不可如風過耳,應當發願求生極樂才是。
應當:此二字足見如來的婆心特切,叮嚀重勸,使聽者聞者,速能發願求生,不可錯過失其大利。
發願:願能導行,如禦者駕車,方能達到目的地,若無願以導行者,焉得往生淨土?
當知,娑婆善知識難遇,反之極樂則不然,觀音勢至等大菩薩,常作往生者的勝友,所以如來特勸當發願求生!
正宗分竟
上來正宗分已講完,以下為第三流通分。當時佛陀宣說本經時,大眾聞佛所說,悉皆歡喜信受奉行,既能使人信受奉行,自然能令念佛法門流傳不絕。
┌丙初—勸信流通分四─┬丁初—本師稱讚功德
乙三流通分分四┼丙二—勸願流通 ├丁二—諸佛讚勸標題
├丙三—勸行流通 ├丁三—征釋經名意義
└丙四—法眾禮退 └丁四—正勸大眾信受
今初本師稱讚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當知我現在,所稱揚讚歎阿彌陀佛是因為他有種種無量無邊功德利益的緣故。’
【釋義】讚是稱讚,歎是感歎。不可思議:是說不可以尋常之思,普通之議論來表示。前曾說過‘我見是利’,現更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則知現在所說的利,非是尋常之利可知矣!
約彌陀如來的不思議功德,略分為五義:
1依報莊嚴(華池、網樹、樓閣);2正報莊嚴(光壽無量);3方便攝受;4使眷屬悉證三不退;5使生到者直入如來地,此等豈是能思議之所及,悉是彌陀如來從久遠劫來,積聚願行功德所成就也。
按:利字是約眾生言。信願俱足,能持名念佛者就得往生,一生到極樂,就能證著不退還果,此豈非是利中之利,則乃出世無漏的大勝利。故謂之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複次:此段文,乃結下佛讚彌陀依正二報功德,並陳眾生所得之利,以啟下文六方佛共讚以證信。
┌戊初—東方佛讚
├戊二—南方佛讚
丁二諸佛讚勸標題分六┼戊三—西方佛讚
├戊四—北方佛讚
├戊五—下方佛讚
└戊六—上方佛讚
今初東方佛讚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不獨世尊稱揚讚歎,就是東方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數也數不清的許多佛,都是各在自己的佛國裏,現出又闊又長的舌相來,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起,宣說誠誠實實的話說:‘你們一切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都要相信稱讚奉行!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對於眾生有莫大的功德,所以一切諸佛同為保護、留念!’
【釋義】此淨土法門,實是難信之法,故世尊無問自說,既是世尊自為發起,當然必須佛自流通,故引千佛萬佛,無量諸佛異口同音的讚歎來為證明,使一切眾生確信無疑。
以下的經文若據唐譯具有十方,現在隻引六方乃文之省略。是什法師深知東土人士好略,故順此方之機而略文,理則包含具足十方也。
東方:東是日出之始屬震,震則動,乃群動之首。於四時屬春,春天萬物生長,表示智慧出生的意思,因為智慧能作學佛的導引,故以東方為首。
當知一切尊佛德號,悉以‘悲智、斷證、因果、理行’立名。我祖智者大師,解釋經典,少釋佛名,以存圓具。現在隻是依字略釋,使學者圓悟至尊的眾德,如取一滴,味具全海般的,願學者注意之!
阿鞞佛:譯為不動。是謂行證佛智,不被一切境界所能動。
又一說:一切眾生,在生生死死的苦海中,流浪不息為之動,此尊佛已證無漏聖果,所證法身常住不變,不為二邊去來所動,故以立名。
須彌相佛:須彌是山名,譯為妙高。須彌山是在四大洲大海之中,眾寶所成謂之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高出群山之上,所以稱為高。以下三尊佛,皆以須彌—妙高立名,是說其智德超越,如須彌之妙、如須彌之高,故名。須彌相者,謂這一位佛的相好百福所成,無不俱足,如須彌眾寶成就之妙;人天、二乘菩薩等之所不及,如須彌之高,故稱妙高。
大須彌佛:是說這尊佛的德性,超過須彌的高廣。維摩經雲:‘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須彌光佛:須彌是四寶所成,有大光明。這尊佛的光明廣照,猶如須彌光蔽眾山,故以立名。
妙音佛:這尊佛的音聲微妙,說法能適合眾生歡悅,故以立名。又佛音不可思議,同以一音聲說法,能使大根得大益,小根得小益,隨順眾生的根器,聞之自在成就各得妙益。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由是故稱妙音。
如是等:東方有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如是二字是指前所陳五佛,等是等餘一切。
恒河沙數:是表示極多的意思。釋迦世尊每在說法,若以無法來形容多時,就以恒河沙來作比喻。
恒河是印度四大河之一。由大雪山頂,阿耨達池,從南方流出,闊四十裏,沙細如粉,粒粒分明。釋迦世尊的說法處,與恒河靠近,故世尊每說多時,方便以取喻。
諸佛:東方的佛,就有像恒河沙之多,故稱諸佛。
廣長舌相:是諸佛三十二種相好之一。諸佛悉是多生多劫來,口離四過,清淨口業,所以成佛後,獲得此相。左右為廣,前後為長,柔軟紅薄,故稱廣長舌。
凡人之舌,隨其報相,各有差殊,若是三世不妄語,舌廣而長能至鼻頭,為之貴相。若隻廣而不長,或是長而不廣,或短小伸縮不自由 ,則是前生好演是非,故感此報。
惟佛從無量劫來,久積功德,絕無妄語,故得廣長舌相。華嚴經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舌:1分別解說一切眾生無盡行舌;2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3讚歎諸佛無盡功德舌;4說法無盡辯才舌;5演說無盡大乘法門舌;6普覆十方虛空界舌;7普照一切佛世界舌;8平等讚歎一切眾生舌;9隨順諸佛令歡喜舌;10降伏一切魔及外道,除滅生死至涅槃舌。’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遍覆國土無上舌—廣長舌相。
蓋廣長舌,一切眾生本具,隻是修持不足,口業不淨故不能證得受用罷了!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遍是周遍,覆是遮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對日月,一個須彌山,並四大部洲,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梵天為一小世界。集此小世界至千為小千世界,集小千世界至千為中千世界,集中千世界至千為大千世界,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的三字千故稱三千大千世界,非是三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土—教區。
誠實言:是決定不虛妄之詞,懇切真實之語。
當信是:是字乃指法詞,即指下文經名。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上八字約佛德(是諸佛所稱讚之功德);下八字是約法(是諸佛所護念之經)。唐玄奘法師所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義同於原名。羅什法師譯名‘佛說阿彌陀經’,題的意雖異,旨則正合持名之法,誠得佛陀的本意,故後世流通,多弘秦本(什法師譯)。不可思議功德:解見前。
諸佛所護念經:謂本經宗旨是專持洪名而得不退,方便往生,橫截生死,誠是迷津的寶筏;苦海的慈航,故諸佛悉皆鹹共護念。而念佛眾生,鹹得佛力之護持,而得安穩,沒有退墮,這不僅是彌陀的本願護念,即得十方諸佛的護念;非僅是釋迦世尊的稱讚,東方等十方的各尊佛亦出廣長舌,異口同音的稱揚讚歎。故願祈行者,不要疑惑,切實的修持念佛法門才是!
複次:這一段的意義,慈恩大師雲:‘他方世界的教主,本已宣播念佛法門,使其國內的眾生,修持奉行,而釋迦世尊,轉引十方諸佛稱讚西方的勸持念佛法門的道理說出來,令在會的大眾信敬仰慕求生。’而靈芝大師不同其所說,謂:‘釋迦世尊在給孤獨園宣說讚歎西方,並勸持念佛法門時,十方諸佛,同時勸讚。’這二種的說法,是有深淺的含義,請學者細心研究之!
【顯理】阿鞞表本具智性不動自然。須彌相表佛相微妙。大須彌表佛德第一。須彌光表佛智普遍。妙音表四辯八音具足。廣長舌表法音圓滿普遍。
戊二南方佛讚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佛又對舍利弗說:‘南方也有無量的世界,其國的教主,都是同時懇切的勸其國內的眾生,相信、修持、奉行這部經。’
【釋義】日月燈佛:日是太陽。月光能使黑夜光明。燈光能補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日月燈光俱足,是謂能破除黑暗的意思。是說這位佛陀的大智光明,橫遍十方,豎通三際,能照破一切眾生的慳貪、嗔恚、愚癡等黑暗惑,故以日月燈取喻立名。
名聞光佛:聞字讀去聲作普遍聞知解。是說這尊佛的萬德洪名,普聞法界,慈光遍照,加被一切眾生,使聞者或是被其慈光照者,都是獲大利益,故以立名。
大焰肩佛:焰是光明,能照破一切的黑暗,肩有二肩,能荷負的作用。是說這尊佛的大光明徹照一切眾生,更以二肩擔當救度的事業,故以取喻立名。
須彌燈佛:須彌是山之最高(解見前)。燈有導化之用。是說:這尊佛,以最高的智慧來導化一切眾生,使其棄暗投明,故以立名。
無量精進佛:無量是數之多。精是不雜,進是不退。是說:這尊佛,以無量數的時間,宣說純正的道理,未嚐休息,去利益一切眾生,故以立名。
如是等下,解見前。
【顯理】日月燈表佛三智,能破三惑。名聞光表三德智照十方。大焰肩表權實二智之光,能照真俗二理。須彌燈表自證四德之體以起用。無量精進表佛悲智方便不盡。
戊三西方佛讚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消文方法同前,不必再講。
【釋義】無量壽佛:同名極樂導師—阿彌陀佛。靈芝大師雲:‘諸佛同名者甚多。’這尊佛,非法藏所修成的無量壽佛,因為阿彌陀佛不應自讚,若如是讚,豈不是欲令極樂的眾生,又有別求另有極樂世界之談!文義解釋見前。
無量相佛:佛的相好,無窮無盡,如盧舍那佛有華藏海微塵相好。若隻說應身就有三十二相,或九十七種大人相等。是說:這尊佛,修成佛果證無量相,更以相好誘導眾生入道,故以立名。
無量幢佛:幢是掛旛或旗的竿,甚高,表高顯的意思。幢有二義:1超勝義,因高出建物故;2顯正義,因豎立直正故。是說這位佛,能以佛智,建立法幢,引導無量的眾生,摧伏無量的邪魔,故以立名。
大光佛:大光是光明廣大,沒處不照,是說這尊佛,智慧光明極大,普照一切眾生,故以立名。
大明佛:沒有黑暗是謂大明。是說這尊佛,破除三惑的黑暗,已證具足三智,光明遍照十方法界,無所障礙,故以立名。
寶相佛:寶是尊貴義,相好特殊,皆如珍寶,可尊可貴,是謂寶相。是說這尊佛,能以相好的超絕,顯示一切眾生,使眾生仰慕佛相寶貴而發菩提心,修道證果斷生死,故以立名。
淨光佛:離諸垢染謂之淨,惑盡則智慧光明由之生。是說這尊佛,圓滿深證極果,更以無漏的智光普照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獲益,心地光明,故以立名。
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顯理】無量壽表勝報彌互三際。無量相表佛性隨機示現無盡。無量幢表佛性超勝圓滿。大光、大明表佛性體用無盡。寶相表功德智圓滿。淨光表佛性光智並彰。
戊四北方佛讚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同前。
【釋義】焰肩佛:解見前。最勝音佛:佛的音聲極其圓潤,任何音聲,都不能比擬的。佛的音聲具有八種:1極好音,2柔軟音,3和適音,4尊慧音,5不女音,6不誤音,7深遠音,8不竭音,則三業中的口業清淨,勝報所得。是說這尊佛,所證不可思議力的音聲,以一音演說,使十類眾生同解,故以立名。
難沮佛:沮字是破壞的意思。是說這尊佛,自利方麵,已證究竟堅固之理體,身如金剛,使任何的力量,都不能破壞;救度方麵,則能使所度的眾生,識透宇宙的真理,不被五欲等破壞,因此故以立名。
日生佛:太陽初生,照破長夜的黑暗,是謂日生。是說這尊佛的光明出現,普照眾生,毫無偏私,使一切眾生障除智顯,如太陽的光明普照大地,故以取喻立名。
網明佛:網是許多的麻線織成,明是發光的意思。網能發光則非世間的網,乃是以寶線寶珠組織結成的寶網。是說這尊佛的說法,言無虛發,字字珠璣,句句寶語,縱橫貫穿,盡使眾生得解脫為止,正如寶網撈物,不遺餘物一樣,故以立名。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顯理】最勝音表自性八音深妙。難沮表法身堅固。日生表覺性朗然。網明表佛智光明映徹無量。
戊五下方佛讚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同前。
【釋義】下方世界是現在我們住的世界之底下。此界底下有水輪,水輪之下有金輪,金輪之下有火輪,火輪之下有風輪,風輪之下有空輪,空輪之下則是無色界、色界、欲界、人間,再底下又是水輪、金輪等,如是重重無盡的世界。
師子佛:獅子為百獸之王,威猛無窮,力能製伏群獸,聲震能裂破百獸之腦。
佛為法王,說法自在,能破除眾生的貪嗔癡,更能使外道邪魔佩服、震驚。於是特取喻師子來表示佛德的威尊最勝,是欲眾生容易理解故。這尊佛的立名,意亦在此。
名聞佛:名稱普聞無量世界。是說這尊佛,以無量功德,救度眾生,不遺餘力,使聞者、仰名者而獲大利,故以立名。
名光佛:名譽如日光遍照一切。是說這尊佛的施惠於眾生,如普天之下,無不受日光普照般的,故以立名。
達摩佛:達摩譯為法。是說這尊佛,自己以佛法修成佛果,又能將如是法,救度一切眾生,使一一眾生都能成佛,故以立名。
法幢佛:幢有高顯義。是說這尊佛,能以高超的佛法為標幟,顯明究竟,折伏邪魔外道,使人天共仰,故以立名。
持法佛:持是執持的意思。是說這尊佛,善持權實、頓漸諸法,隨機來化導眾生,悉令聞法得益,故以立名。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戊六上方佛讚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同前。
【釋義】上方世界是現在我們住的世界之上。須彌山頂為忉利天,再上是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無色界天,再上則是空輪,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有火輪,火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又是人間世界,如是重重無量的世界。
梵音佛:梵是清淨的意思。音聲清淨,唯佛才能證得。是說這尊佛,將久遠劫來,修持所證,清淨妙音(八音),宣說無礙,使聞者心悅意朗,故以立名。
宿王佛:宿是天上的星宿。月稱星宿之王,因為無數的星光,都不能比擬,孤月獨明,故稱王。是說這尊佛,已證極果為法王,一切眾生所不能及,如眾星不及月一樣。又有一說:佛是覺王,為一切眾生之所皈依,等於眾星尊月為王一樣,故以立名。
香上佛:香的種類很多,現在寺院裏所燒的香,都是平凡的,不能稱為香上。唯有栴檀木香為香中之王,此香六銖,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楞嚴經雲:‘栴檀香一焚,四十裏內外,同時聞氣。’是說這尊佛,經多劫的修持,成就五種法身功德妙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妙解知見香),來普熏法界眾生,使一切眾生聞香獲益,是以特取最上乘的栴檀香來比喻立號稱為香上佛。
香光佛:香有辟惡、滅穢的勝能,光是智德的顯現,能除一切的黑暗。是說這尊佛,已得五分法身香,將見思、塵沙、無明的三穢惑斷盡,並以智德光明照破愚癡等黑暗,故以立名。
大焰肩佛:解見前(北方佛稱讚科)。
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是青紅黃藍紫白等色。寶華是最珍貴的珠寶所結成的華。嚴身是莊飾端整的身軀。是說這尊佛,從久遠劫來,精修六度萬行的因,成佛後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瑞相,貴如種種珍寶,複以果德勝相,導引一切的眾生,使睹者見佛聖相莊嚴,而不忘誌願精進向道,故以立名。
娑羅樹王佛:娑羅譯為堅固。娑羅樹,四季盛茂,本質堅定,華色香美,刀斧不能傷,樹身高大,非是常樹所能比擬,故稱樹王。是說這尊佛,已證究竟堅固法身之理體,不被任何的境界搖動或破壞,成為聖中聖,更以大悲普被一切眾生。如娑羅樹在暑中能以遮蔭大地,使近者得之清涼一樣,故以立號。
寶華德佛:世間之華悉有凋謝之相。是說這尊佛,具足萬德,莊嚴貴重如寶華,堅固絕妙,沒有壞相,故以立號。
見一切義佛:世、出世間諸法無量,義亦無盡,謂一切義。但是在千差萬別的一切義中,唯佛能得見。是說這尊佛,已證一切種智,具正知正見,能了諸法實相,權實偏圓之理,故稱見一切義。
如須彌山佛:須彌為眾山之王。是說這尊佛,德性具四德,超過於一切人為十界之尊,如須彌之高出眾山之上,故以立名。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顯理】梵音表音性無染清淨。宿王表清淨法能蔭諸煩熱。香上表萬德超諸因位。香光表法身香普照法界。雜色寶華嚴身表果德以萬行因華而莊嚴。娑羅樹王表法身堅因無變易。寶華德表佛四德芬芳淨妙。見一切義表洞達諸法。
諸佛勸讚標題竟
丁三征釋經名意義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你的意思怎樣想?為什麽這部經,為各方的許多佛,都保護紀念的經呢?’
【釋義】此二句是世尊將六方諸佛讚歎本經的經過說完後,恐有人懷疑本經有多大的價值,能值得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的稱讚?於是世尊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解釋。
本經原題俱足十六字,前八字‘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已在正宗分中依報正報科,說明詳盡,隻存下八字‘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還未說出來,故須再加征釋,使一切眾生明白其義,能就聞慧中得到信心堅固速獲利益,故有下段的說明。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不管是善男子、或是善女人,聽到本經以後能受持,或是諸佛尊號,這許多善男子善女人,悉得一切諸佛的保護,更能奠定永久不滅,最上佛果的基礎。’
【釋義】此段文是解釋得蒙諸佛護念的勝益。若有:是一種假定詞。善男子善女人:是俱有深切的信仰,勝過於一般男子女人,故稱善。
聞是經受持者:聞是聽聞,受是信而樂受,持是執持不忘的意思。須知聞、受、持,就是聞思修三慧。能聞而深信,念佛法門為最穩當(聞慧);再能聞而領受在懷,厭穢欣淨,願求往生(思慧);更以發願後,專心執持名號,淨念相繼,得到一心不亂(修慧),此三亦即是淨土信願行的三資糧也。
及聞諸佛名者:諸佛是指以上所說六方的諸佛。當知諸佛名號具足萬德故能受持本經,更能聞佛名而起恭敬心,此皆是宿世所植的大善根,大本雲:‘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華嚴偈雲:‘寧受地獄苦,願得聞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本經的功德不可思議,聞者受持者,皆是有大因緣,宿具善根。所以能得著諸佛之所護念也。
問:‘受持念佛法門,能得諸佛護念,是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得護念,或是凡有心稱念,就得護念?’答:‘彌陀聖號俱一切功德,凡有心稱念者,無論何等的眾生,悉得諸佛的護念,但因受持的功力差殊,所受的護念,也就自然而然的異而分別深淺:若隻聞佛名,信而不稱念,為“理即護念”;若聞後稱念不專,是為善種未來解脫的勝因,為“名字即護念”;若聞而能解,更能持誦,為“觀行即護念”;若得事一心不亂,見思斷盡,證真諦理,為“相似即護念”;若得理一心不亂,分破一品無明,得分證真如實性,為“分證即護念”;若念至四十二品無明惑盡,證清淨法性,為“究竟即護念”。’由斯觀之,欲蒙諸佛護念,必須行者的自誠可知矣!
複次:能聞是經受持得到一心不亂,則行俱足(般若德);所持名號,萬德全彰(法身德);念念滅除生死重罪(解脫德);有如是功德,故受持人能得如來護念,其所護念亦在於斯。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說聞是經及佛聖號者,悉能得到不退轉於佛果菩提。
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譯為正,藐譯為等,菩提譯為正覺,合攏來為‘無上,正等,正覺。’茲為便利上,從下正覺二字解釋上去。
‘正覺’(正者不邪,覺者不迷),謂正確的覺悟—離顛倒戲論的一種正智:此為揀別凡夫之不覺,和外道之邪覺。因為眾生自無始來,妄想執著將本覺真心埋沒於五蘊之中,迷而不覺,謂之不覺眾生;外道是向心外求法,所覺之道非妄即邪,所以他們均沒有稱為正覺的資格。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平等),自覺之後,毫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工作;此為揀別二乘之獨覺。二乘雖有正覺,但求自利,不能利他,乃偏而不正,沒有平等普遍心,不能稱為正等。
‘無上’,三覺圓滿,萬德具備,沒有能過其上者—其自證方麵,則智慧圓滿無上,其利他方麵則功德(福)圓滿無上;此為揀別菩薩之分證。菩薩雖真俗等觀,能夠自覺、覺他,唯其自證的智慧未圓,尚有微細無明未破,利他的功德未滿,還有上位佛果可求。因此,僅可稱為正等正覺,不夠稱為無上。唯佛一人福慧兩足,究竟圓滿,才夠得上‘無上正等正覺’之稱(正覺即自覺,正等即覺他,無上即覺滿)。此阿耨等九字,何故不直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仍存梵音呢?因為它是佛陀三覺圓滿之德號,為了表示尊重,所以不翻。此為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顯理】得不退轉於阿……提表自性俱足無上菩提聖德。
丁四正勸大眾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消文】世尊又叫舍利弗說:‘以上所說的緣故,你們大眾都應該相信、領受我所說,以及六方諸佛的話,虔誠受持,切勿生起懷疑,失去菩提大道成佛的大利。’
【釋義】此段文是世尊再三勉勵垂囑之詞。
是故二字是承上語,即指諸佛護念,得不退轉佛果之謂。汝等:則不獨指舍利弗一人,是說在座的大眾,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
皆當信受:信是諦信不疑,受則堅持不忘之謂。是說凡是在座的大眾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應當悉皆信受我的話。
我語…我是釋迦世尊自稱之詞,語即指上文正宗分中所陳,依正莊嚴,特勸求生,執持名號的三科文之語。
及諸佛所說:及是並也。是說一切眾生,應當信受我釋迦世尊的話,並當信十方無量諸佛所說讚歎念佛法門,生起信心而發願,願生彼國為最上之目的。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若是有人已經發了願,或是現在聞法而發願,或是將來發願,欲求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許多人,都可以得到無上菩提的聖果。在於極樂世界的國土中,已發願者,是已經生在彼國;現在發願者,現在就能生到彼國;在未來發願者,當於未來能生彼國土是萬無一失的。’
【釋義】上科勸信,此科是勸願。凡是有發願欲生極樂世界的,有誌事竟成,有願必生,這是自然的定律。
當知!求生極樂的淨土念佛法門,非是釋迦世尊宣說彌陀經而後才有的,是自阿彌陀佛在十劫前成佛以來,這法門早已流布十方世界。故釋迦世尊說:‘若有人已發願是已經生在彼國中(指過去十劫中的發願者);今發願是說現在座下的聽眾,能聞後而發願者,即現在就能生到彼國中;既然有彌陀經的流布,在於未來的未來,聞是經者,必有繼續有人發願,是人必於未來世中,生到極樂世界的。’
總之,隻要聞法後而堅信,由信而發願,由願而實行,如是絕對不慮不會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消文】世尊又叫舍利弗說:‘不管是善男子,或是善女人,對於我所說的話,發生信仰者,必須發願,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才對。’
【釋義】此段是世尊第三番的勸願文。在正宗分中,初勸雲:‘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再勸雲:‘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世尊的慈悲懇切,一次二次三次的指示勸導發願。初次發願是在正宗分中,宣說依正莊嚴,環境殊勝,往者皆得不退轉時。
第二次(文在正宗分最末)是在宣說念佛法門,行持簡便,又能速得往生,得大自在,聽眾在心開意朗時,特為重勸發願求生。
第三次則本段文是,所謂欲生便生,生者皆證不退佛果,有如是殊勝的大利,故釋迦世尊,不惜苦口婆心,一次二次再一次的勸願。
在這短短數百言的彌陀經裏,就有三次的勸願,由斯足見釋迦世尊的度世悲心之始末了。所以祈願學者當依教奉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不負世尊無盡湣切的悲心了!
丙二勸願流通竟
┌丁初—諸佛轉讚勸
丙三勸行流通┤
└丁二—本師結歎勸
今初諸佛轉讚勸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我現在稱讚著這尊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釋義】如我今者:我是釋迦世尊自稱。稱讚諸佛:諸字是指法詞。即就是指阿彌陀佛。若據唐玄奘法師翻譯的文就直譯謂: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不可思議功德:功德是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裏,依正二報悉具莊嚴。於上麵加上不可思議,是說:非是可能用語言來討論,或用心意識來想像,這正正顯示著功德之偉大處。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消文】我在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時,彼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也各各在其本國,稱讚我,如是說:‘釋迦牟尼佛,有不可思議功德,能夠做出很難而希有的事。能夠在俱備五種壞處的惡世上,成就無上的菩提。’
【釋義】本段文,是說釋尊既讚諸佛能說淨土不思議功德,而六方諸佛及阿彌陀佛亦稱讚釋迦世尊。須知!諸佛之所稱讚,非是稱讚釋尊的三十二相莊嚴,乃正是稱讚釋迦世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偉大精神,故稱為希有不可思議,真是值得讚揚。
釋迦牟尼佛:解見乙二正解經題文。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此句是指下二難:1當知在淨土成菩提,已是難事,而釋尊能在濁世成佛,是為難中之難—甚難。2對於濁世說漸法,已是希有,而釋尊能為說但持名號,橫截生死之法,是為希有中之希有—甚希有。
蕅益大師要解雲:‘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猶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世尊偏為勇猛也。’由此可知,釋迦世尊為後世眾生說不可思議第一方便妙法,是為使一切眾生早證無為,得到極樂的享受自在,其恩德超過我們慈母的幾千萬倍,真是值得我們的感激和尊敬。
娑婆國土:娑婆譯為堪忍。是本師釋迦世尊所統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堪忍是說,在此世界裏的眾生,堪能忍受五濁之苦,不生厭惡,故稱為堪忍世界的眾生。
五濁惡世:濁是汙穢不潔淨之謂。楞嚴經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石,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形汨然,名之為濁。’總之,有五種壞處的惡世界謂之五濁惡世。
劫濁:劫,俱雲劫波。譯為時分。時分有成、住、壞、空的四大時分,每一時分,有二十翻增減之久。由人壽十歲,過百年增壽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謂之增;從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壽一歲,減至十歲止,謂之減。以一增一減為一小時分—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中時分—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時分—大劫。
劫濁本無自體,是以四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交 湊為相。既然隻有相而無體,那末何時才是劫濁的時候呢?這是在每一個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始進入劫濁。因是,由眾生的同業所感,三毒(貪、嗔、癡)日增月盛的增劇起來,刀兵等的小三災亦隨後而進,至人壽十歲時更盛,那時,遍地草木皆兵,眾生之受報苦不得言。極樂世界是沒有種種的濁惡,故祈大家速舍濁就清,趕快念佛,求生彼國,超越劫濁的苦報。極樂有如此的殊勝,故我千言萬語說不盡的提倡,必須念佛之理亦在於茲。
見濁:見是見解,亦就是思想。在佛學術語上,有五種的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這五種見是以五利使為體,諸見熾盛為相。是說這五種見,能驅使一切眾生,造出種種的惡業來,墮落趨入生死,所以叫做使。其作用迅速敏捷,故稱為利。
1身見:這是以執身為我,妄生貪著,不能悟徹四大假合,一切是夢幻無常,妄計有身,強立主宰,心起顛倒的思想來,造出種種的惡業,是為身見。
2邊見:這是外道不正的見解,固執堅強,偏重執著己見,如一元論、二元論、有神論、無神論、一神論、多神論等,這都是邊見。
3戒取見:這也是外道的錯見。昔時,印度就有九十六種之多的外道,自主種種不正當的戒法(牛戒、狗戒、火戒、水戒、倒懸戒……等),修諸無益的苦,以為是生天之本,這是無異於煮沙成飯,是塵劫難成的。
4見取見;這也是外道執定的錯見。以自己執定所修之行,以為聖果,未證謂證,非真執真,心生取著,妄計所修為勝,以誤終身,是名見取見。
5邪見:是以邪心取理,顛倒是非,不信因果,斷諸種種的善根,是謂邪見。
總之,身見是執著我見;邊見是執斷常二見;戒取是執非因計因;見取是執非果計果;邪見是執撥無因果。當知隻因思想見解不正常的緣故,致使束縛終老在生死苦海中莫能跳出三界去,這豈不是誤盡後世人。故祈願大家老老實實的念佛,速超見濁為妥!
煩惱濁:煩惱二字是人心理上昏煩、惱亂不安的意思。這煩惱濁亦有五種的成份構成其體,即貪、嗔、癡、慢、疑是。其性愚鈍,故亦稱五鈍使。此五種妄心能驅使眾生,造諸惡業,趨入惡趣故。
1貪:以引取無厭,私欲無盡謂之貪。這是說:眾生對於世間財、色、名、食、睡等,無時不貪,不能看破,隻是滿足其欲已。
2嗔:於違境情份上,不能含忍而起恨,惱亂自他謂之嗔。
3癡:在中庸境上,非順非違,起諸迷惑,不能覺察,對於一切法不能明了,謂之癡。
4慢:心起驕傲,靠自己勢,輕賤他人,謂之慢。
5疑:對於一切善法,自心起疑,不能抉擇,迷昧法相,謂之疑。
總之,勞煩我心,使之不得安寧;熱勞我心,使之不得清涼,叫做煩惱。由於貪而感受饑饉;由於嗔而感受刀兵;由於癡而感受病痛。甚至水火風的大三災,無非是由眾生的貪嗔癡三毒的感召而來,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極樂國中的眾生是諸上善人,已離諸煩惱的聖眾,故祈大家,速求生彼國,與諸聖眾同聚,是幸。
眾生濁:眾是非一之稱,生是天上人間,三惡道中,處處都能受生故雲眾生。又借地水火風等許多的要素才會有生,所以稱為眾生。
眾生昧於緣生,執著我相,一切悉以我為主宰,因此,起了利己私心,故做出種種的惡業,以所造惡業,固然墮落惡趣,卑陋不堪,故稱眾生濁。極樂國中是清淨莊嚴,其眾生是微妙相好,故祈大家速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超越眾生濁,是最好沒有的。
命濁:命是生命。心理與血肉,連持在一起,有知覺,能活動,所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镅;在舌曰嚐;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以息、暖、識,互相不散,是謂命。
在人生中,所受寒暑遷流,從少到老,變化刹那不住,更有以人力不可抵抗的天災等苦惱迫逼,斷滅命根,故稱命濁。極樂國中的眾生,壽命無量,故祈大家,專心念佛求生淨土,超越命濁,這豈不是很好的方法。
總之,念佛法門隻有執持一聲莊嚴的阿彌陀佛,而俱信願,則能往生,一往生則能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有如是特殊,故本師大聖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不畏剛強難化的眾生而來負責教化,這是值得六方諸佛稱讚他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消文】本師釋迦世尊,為了許多的眾生說明在這世間上,所難得相信的最方便最殊勝的修法。
【釋義】為字要讀去聲。諸眾生三字,非指凡夫,包括二乘等亦在內。一切世間是普天下之謂。此段文是說:在五濁惡世的眾生,悉為物欲所蔽,知見昏濁,不易接受念佛圓頓法門,而釋迦世尊以獨到超人類的思想,宣說最方便、最捷徑、最殊勝的行法,不憚其煩,更不待請問而宣說出來,這我想除了釋迦世尊而外是找不到第二位的。
念佛法門,被稱為難信之法,據古來的法師大德們,對於難信二字講解很多,今單舉明蓮池所說的八種難信引出來談談。
1居於五濁世界的眾生,習慣已久,反而覺得心安,尚且見聞有限,而忽聞有個西方清淨莊嚴、殊勝無比的安樂世界,都以為莫須有,而疑無此事。
2雖知世界無盡,在無盡的世界中,都可以往生,何必一定要生極樂?
3娑婆距離極樂,有十萬億佛刹之遠,雖欲求生,如之何能得往生?
4極樂世界是莊嚴華美,環境殊勝,豈是五濁眾生,無智的凡夫,得能住居之處?
5莊嚴的淨土,必須修持多種的功行、奇特的法門才能得往生,而隻念幾聲阿彌陀佛,或一日至七日之間,就得往生,享受極樂的殊勝,怎能使人相信?
6受胎必須要經過父母,而生極樂不須要父母,悉是蓮華化生出來,這種說法豈能使人無疑?
7初心學佛的人,大多數是容易退墮的。而極樂世界即使是可生,也要大福德者、大智慧者、修大行者。以初機學佛的眾生,一生彼國,就能得到三不退,這又是使人難以相信。
8或說有淨土,或說無淨土,使淺智的初學佛者,總是狐疑不決的。
根據上麵所說,真是使六道中的眾生難以相信,甚至二乘的聖人也不免懷疑,所以在濁世演說淨土法門,猶如對盲人指白指黑然的。
謹勸大家相信,我們的教主釋迦世尊所宣說出來的都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故當以至誠心來接受奉行才對。
丁二本師結歎勸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你們當要知道,我在此五種惡濁的世界上,修持信願念佛的法門,而得成就了佛道,更能為一切眾生,說最難相信的行法,實在是不容易的。’
【釋義】此段是釋迦世尊自說的話。上二段是六方諸佛,稱讚釋迦世尊功德的話。甚難:這二字是結句,結上‘行此難事’,‘說難信之法’。因為一切世間的眾生,都是不容易相信隻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成佛,而釋迦世尊,卻在五濁惡世中,修持信、願、念佛,得往生極樂世界而成就佛道。以此已知,釋迦世尊以身作則,修難行之行,在難成道之處而成道,更能為一切眾生宣說,難為相信的念佛法門,二事兼行,故為甚難。
講到這裏,已費了很多的時間,也將念佛的法門講完了,希望大家,當信釋迦世尊的金言,速修念佛法門,求生極樂,才不負釋迦世尊的叮嚀,亦才不負彌陀如來的垂手已經十劫了。
丙四法眾禮退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消文】釋迦世尊說完這部經時,舍利弗以及許多的比丘僧,還有天、人、阿修羅等八部的眾生,大家歡喜,相信領受,禮拜了世尊後,各各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釋義】此段是本經最後的一段,顯明聽眾得益信受奉行的文。
在過去很多的大德們,講解本經,都以本段判為流通分。諦觀文意,自六方佛起悉含有弘揚流通之義,所以我將‘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起判為流通分,請學者研討之!
一切世間:一切二字是包括器世間、有情世間。世是時間,間是空間。總之,在宇宙萬有中,所有的生靈,包括六道的凡夫等,生存在這時間與空間的環境裏,謂之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等字是指其他尚未說出來的。若全部俱足有八部眾,第一是天上的天人。第二龍眾。第三是夜叉眾(譯為輕捷,是神道類的一種,在虛空中飛來飛去的鬼)。第四是乾闥婆(譯為尋香,在忉利天管音樂的神)。第五是阿修羅(譯為非天、無德,因這一道的眾生,福報神通,超勝人道,與天道是差不多的,隻因為他們在因地修布施行時,帶有嗔恨我慢心,所以感到有天道之福而無天道之德,這是另有一種受報的眾生,故稱為非天、無德)。第六是迦樓羅(譯為金翅鳥,是鳥類之最大者,兩個翅膀展開起來有三百三十六萬裏之大)。第七是緊那羅(譯為疑神,形是與人一樣,隻是頭上加有角而已,專司歌唱的神)。第八是摩侯羅迦(譯為大蟒,其形像是人身蛇首,故稱大蟒,亦是樂神之類)。
歡喜:歡喜二字是表示安住慶幸的意思。要知道一切眾生自無量劫來,沉淪 在生死苦海中,有時天上人間,有時馬腹牛胎,展轉受苦沒有出期。今天承受世尊大慈大悲,無問自說,最方便、最簡捷、最直徑的念佛法門,能得求生西方極樂,享受一切的安樂,正如久病忽遇良醫,心裏煥然一新,得著安住,這豈不令人歡喜呢!
信受:信受二字是表示信入內心,如法受持的意思。
作禮:是表最虔誠,頭麵接足最大的行禮。
而去:去字是聽法已畢,各自退去自修的意思。總之!聽完了最圓頓的念佛法門後,當要將無始劫來的塵勞煩惱,所有的無明心、貢高心、我慢心、貪心、嗔心、癡心,要放去、休去、除去、滅去;生死要趕快斷去;對於念佛法門,要堅信發願去;認真地念去、修去、證去,一直向著西方的大道進去;至速享受安樂去,才是真正的符合經旨。
最後要知道本段文,‘從佛說此經已至最終信受作禮而去止’之句,非世尊所說,乃是阿難結集時,將彌陀法會的實情記錄下來附在最末,希望後來的一切眾生,如是傳流奉行的願望。
以上,本經已講完,祈願大家不要聽完作罷,該須心讀眼警,實行念佛,也才不辜負釋迦世尊救世的本懷。
斌宗法師著
序文
自序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總科目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正解經題
譯人
正文—序分
正文—正宗分
正文—流通分
序文
白聖
吾人自無始以至今生,迷真認妄,背覺合塵,起諸煩惱,造作惡業,沉淪 生死,枉入諸趣,輪回六道,無有了期,所幸大覺釋尊,垂無緣慈,示同體悲,應現世間,成無上覺,五十說法,化導迷情,從迷向悟,返妄歸真,超出生死,解脫輪回,契悟無生,永證真常,唯因眾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緣而有差別,如來施教,八萬四千,法門雖多,均可入道,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時丁末世,受化更難,選契機者,莫若淨宗,三根普被,賢愚鹹宜,具信願行,即得往生。此宗雖崇三經一論,唯彌陀經,簡便易行,專持名號,係念一境,心不散亂,決定往生,橫超三界,莫此為勝。此經文簡,義理彌深,非有智者難究底蘊,古德注述,已達數百餘種之多,各闡深奧,無不善美,凡有受持鹹皆蒙益。
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師,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國內,留學海外,教契天台,行歸淨土,一生行化,幾無暫息,掩關著述,不遺餘力。其間所著彌陀要釋文辭顯暢,論理清徹,淨土教義,闡發無遺,誠為今時難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師去歲撒手西歸,檢點遺著,發現此釋,為欲法寶不絕,慧命有繼,發行流通,索序於餘,聊作簡介,尚希修淨業者,各備一冊,玩索有得,必如饑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滿矣。
自序
觀乎釋迦如來,憫念一切眾生之沉迷,故四十九年之說法,然皆隨機施化,應病與藥,無非欲令一切眾生,了脫生死,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而後已!
然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於一代教中,求其最方便、最簡捷、最要妙、最圓頓者,莫過淨土一法,誠如來一代時教中,普度眾生之特別法門,乃聖凡齊攝,利鈍兼收,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機亦可登其域。上至等覺菩薩無不發願求生,下至逆惡眾生若肯悔悟發心念佛,亦可帶業往生,正如阿伽陀藥普療百病也。
古人謂:‘八萬法門中念佛第一。’乃一針見血之言,良由佛智鑒機,知末法眾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一息不來便成後世。其餘法門,或太高深,不易修證,複須三惑斷盡、圓悟自性、方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故特開此念佛一門,以普度十方一切有情,同歸安養。欲速出迷津,頓超三界,永離生死苦者,舍此誰依,故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觀斯可知矣!
淨土三經,最普被者,唯此彌陀一經。四種念佛中,收機最廣者,即此持名一法,行簡效速,契機契理,無有再過於右,固知一句彌陀,乃苦海慈航,昏衢寶炬,末世導師也!
嗟乎!世有好高騖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輕視此門為他力之教,斥為愚夫愚婦所行者,鄙而不屑修持,自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非仗他力,然而不以為恥,反以仗佛力度脫生死為恥,何顛倒之極耶!
若確以賴自力為貴者,奚不一一自為之,則渡水不可乘船,遠路不可乘車,衣須自織,食當自耕,住應自造,乃至一切生活事宜當自為之,如是方可誇言不賴他力,不然,則自欺自狂,而出乎爾者反乎爾矣!日常生活鹹賴眾力,而不自鄙,何獨於了生死成佛道一大事,屏佛力而不依,藐斯門而弗修,何喪心病狂一至於此耶!可歎!可憫!靈峰雲:‘以話頭為奇特,佛號為平常,棄如意珠玉,競取瓦礫可哀矣!’又大集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良以一句佛號乃統百行以具備;攝萬法而無餘,倘能真念佛者何遺參禪乎!
奈何!聰明之人,不肯死心念佛,必以參究為最上,不知違背經言,終至弄巧成拙,願好高務奇,不量自力者警誡之!
當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正覺,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直指雲:‘念佛法門,統法界群機而無外。’是以西域東土,曆代祖師莫不奉為自行化他之無上要訣,故得九界同依,十方共讚,於是千經百論,處處指歸,古聖先賢比比求生。如智者、遠公、永明、蓮池、蕅益等諸大師,亦皆依此門求生淨土。吾輩末學,既無彼等之大智慧,烏可好奇立異,以取自誤誤人,願深思之!
餘自民二十九年春,由天台歸來,力弘此經,計十餘次,於此獲益而受度者頗多。勝利前四年,赴台北新北投淨蓮院,演說此經時,中壢張雲呋居士,曾來聽講,頗獲法益,即麵邀到元化院,重宣斯典,並約定期日。後因本人弘法過勞,心髒衰弱,誠不堪再事演講,遂與之延期,不久戰事緊張,敝寺又處要塞之區,即儔開於獅山金剛寺避亂。迨至台灣光複,為償前約,於民三十四年十一月初,到元化院開講斯經,於中受圓明師、張居士等之要求著述講義。初不敢應承,繼受其虔誠堅懇,情不可卻,遂信口諾之。
本擬半個月間即能脫稿,不意為儔開獅山時,因石洞寒濕,染成瘧疾,不時發作,幻軀作不得主,精神疲倦,懶於執筆。後更為宣講楞嚴及地藏經等之忙,又無暇及之。誠常抱負約之感!係懷不釋。直至三十六年端陽節前數日,謝絕一切應酬,擺脫弘法事務,毅然遁入獅山,最遠偏之水濂洞,專事著作,約一周間,述成玄義一卷,不幸複被瘧魔侵擾,抵敵不過,遂敗興歸來。是年秋八月十日,應達真和尚等之請,於獅山勸化堂再演斯經,法會圓滿,複受達師等之雅意挽留於海印樓,繼續編著未完之稿,計十日間再述成序分及正宗分畢。又赴台中寶善寺及大雅龍善寺,開演地藏經及本經,於經期中乘隙再述流通一文,完成此部要釋。
竊以,古來注釋斯經者甚多,如幽溪之圓中鈔、雲棲之疏鈔、靈峰之要解等,皆極廣大幽微,高深洪博,特以文富義豐,或言簡理玄,初學淺識,不易入門。餘為導引初機,弗忘愚陋,重述釋要,誠不敢與古人爭奇競異,是為修淨業者之一助而已!
民國三十七年冬彌陀聖誕日斌宗序於南天台法源講寺三摩室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總科目
甲初、經題 佛說阿彌陀經六字
二、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十一字
三、正文 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
甲初、經題分三乙初、明五重玄義。二、正解經題。三、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乙初、明五重又分二丙初、述意。二、正明。
丙二、正明分五丁初、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乙二、正解經題又分二丙初、分釋。二、合釋。
甲二、譯人分二乙初、分釋。二、合釋。
甲三、正文分三
乙初、序分從如是我聞起……至今現在說法止為序分共二百零二字
二、正宗分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起……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為正宗分共七百九十一字
三、流通分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起……至作禮而去止為流通分共八百六十五字
乙初、序分分二丙初、通序亦名證信序。二、別序亦名發起序。
丙初、通序分二
丁初、舉五事證信亦名五成就並下大眾同聞則成六成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引大眾同聞分三戊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人天眾。
戊初、又分四
己初、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起……至阿□樓馱
四、總結 如是等諸大弟子
戊二、菩薩眾又分三
己初、明數 並諸菩薩摩訶薩
二、列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常精進菩薩
三、總結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戊三、人天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丙二、別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今現在說法
乙二、正宗分分三
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起至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止
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起至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止
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起至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
發願生彼國土止
丙初、又分二丁初、總釋極樂名義。二、別示依正莊嚴。
丁初、分二
戊初、先約眾生正報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二、次約國土依報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分二戊初、釋依報莊嚴。二、釋正報莊嚴。
戊初、分四己初、池閣蓮華。二、華樂金地。三、化禽演法。四、風樹什韻。
己初、又分二
庚初、正陳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至微妙香潔
二、結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二、華樂金地分三
庚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二、持華伸供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至飯食經行
三、結成莊嚴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三、化禽演法分五
庚初、先出鳥名 複次舍利弗彼佛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至共命之鳥
二、正示法音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至如是等法
三、聞法獲益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四、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至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五、佛力所成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己四、風樹什韻分三
庚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二、聞聲進道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三、總結二莊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釋正報莊嚴分三己初、教主。二、化伴。三、總結。
己初、分二
庚初、征釋名號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至故名阿彌陀
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己二、化伴分二
庚初、聲聞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二、菩薩 諸菩薩眾亦複如是
己三、總結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三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二、補處算數莫測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至阿僧祇說
三、正勸發願往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至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丙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三
丁初、出勝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至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三、重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乙三、流通分分四丙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四、法眾禮退。
丙初、分四
丁初、本師稱歎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諸佛讚勸標題
三、征釋經名意義
四、正勸大眾信受
丁二、諸佛讚勸標題分六
戊初、東方佛讚 東方亦有阿鞞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二、南方佛讚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西方佛讚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四、北方佛讚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佛讚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六、上方佛讚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丁三、征釋經名意義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至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四、正勸大眾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勸行流通分二
丁初、諸佛轉讚勸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至
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二、本師結歎勸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至是為甚難
丙四、法眾禮退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至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斌宗
學佛的要旨在實行,然諸實行中,求其最方便、最簡捷、最要妙、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都是以淨土法門,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繼之有曇鸞、道綽、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遂成為專宗—淨土宗,或雲蓮宗,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三根普被收機最廣,則持名一法,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在過去數年間,於各地不斷的宣講了十數次的阿彌陀經。須知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在大藏教海中則世尊大暢本懷無問自說的一部,其內容是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種種的莊嚴。佛陀及眾生的壽命悉皆無量。持名念佛的行者,若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生彼國土。六方諸佛皆異口同音的稱讚,以及世尊特勸當時及未來的有情當發願求生的勸詞……’,由斯觀之,這法門最適宜現代眾生的修持,故略述之。
講解之先當須分科:
┌初—經題分三 ┌初—明五重玄義分二───┐ ┌初—述意
甲┼二—譯人 乙┼二—正解經題 └丙┤
└三—正文 └三—重約教理行果 └二—正明
現在就從經題中的五重玄義的第一段述意講起:
1述意
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字的題目,為本經文義之總綱;經文的內容是經題之別目。所以經題的意義若研究詳細明白,則經文的內容就容易了解,故須先解釋經題的意思在於斯。
我祖天台大師,深證如來的妙心,洞徹明達一切的經旨,在於解釋經文之前,先用五重玄義,闡明經題,提示全經的大綱要,於經中幽微難見深有所以的奧妙真理,分析闡顯,使研究教理的學者們,一見經題,就知道經中的大意,至於教乘、及宗要、功用等,莫不一目了然!這猶如:‘魚網提其綱,則眾目自張;若衣挈其領,則群縷必直。’以用五重釋題,其理由亦複如是(述意竟)。
2正明
五重是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玄義是什麽?幽微難見謂之玄;深含妙理謂之義。
(一)釋名:釋是解釋;名是經名,是說解釋此經的立名。如來的一切經典不出以七種立題。一、單人:如維摩經等(維摩是人,題中無法無喻)。二、單法:如般若經等(般若是法,題中無人無喻)。三、單喻:如梵網經等(梵網是喻,題中無法無人)。四、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喻)。五、人喻:即如來獅子吼經等(如來是人,獅子吼是喻,題中無法)。六、法喻:如妙法蓮華經等(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七、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題中人法喻具足)。佛經雖然如是廣繁,以此七種立名,可以說賅括殆盡。那末,本經在七種中是屬那種?本經題中的佛,即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的導師,前後二者,皆是究竟極果的人,題中無法無喻,故本經是屬第一的單人立名。
(二)顯體:顯是顯明,體是性體,亦名理體。離一切諸相曰性,眾義之所歸曰理,為諸法之主曰體,總之顯明本經的要旨,統攝眾義的所歸趣謂之顯體。前科的釋名,是假立之名,屬賓,乃能詮文字,如人的氏名。今顯體,是實質義,為主,乃所詮之真理,如人的身體,蓋一切經典若無體,則成邪倒無印,等於魔說,猶如人之但有其名,而無其身,則生張熟魏,莫知所指,必似等於龜毛兔角一樣。須知經中文字無非名言,竟欲令人循名得體,猶如因筌得魚,由指見月,如果逐名迷體,則徒費工夫,毫無實益!故釋名之後,必須顯體。然一經之體,豈是容易言說!法華經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於此經句就知顯體之難!雖是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然細論之,各另有其體。如華嚴經:‘則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涅槃經:‘以常住佛心為體’。
然,本經當以何為體?古人多以實相為體,這亦是善,唯本經,無實相的明文,不足標示其特體,在愚意,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最為恰當!四德是什麽?無生無滅,恒而不變,曰常;寂滅永安,長離諸苦,曰樂;自在解脫,真實無礙,曰我;離一切塵,絕諸垢染,曰淨。極樂世界,無論依報、正報,悉皆具足四德,所以我才指之。
先約,依報明四德:彼土無成住壞空,四相的遷變,即常義;有七寶樓閣,羅網行樹,池鳥天樂等,無量莊嚴,一一稱心適意,即樂義;極樂世界,殊勝莊嚴,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無違逆之境,有隨順之樂,即我義;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為池,所有一切,悉皆清淨莊嚴,有五清之樂,無五濁之苦,即淨義。
次約,正報明四德:彼土的佛陀及往生的眾生,壽命皆是無量,經窮劫而不盡,即常義;一切有情生彼國土,即得身心寂照,永無煩惱,即樂義;一生彼土,即得斷滅五住,永離二死,得大自在(我即自在義),即我義;極樂世界,念佛得到往生的眾生,皆是蓮華化身,殊勝清妙,相好莊嚴,這豈是娑婆的眾生,四大汙穢假合之身,可能比擬,即淨義。
複次:當知四德是自性彌陀,亦即我們各各本具之佛性,亦名法身。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成諸佛,若人發心念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得悟無生,親證法身,此法身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即常德;法身究竟寂滅,永離生死,即樂德;法身自在無礙,究竟解脫,即我德;法身絕諸垢染,清淨本然,即淨德。又法身隨緣不變,照而常寂,即常德;不變隨緣,寂而常照,即樂德;即照即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即我德;非寂非照,非照非寂,非隨緣非不變,非不變非隨緣,即淨德。由此推之,以常樂我淨,定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的本體,最好沒有!如本經所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常義;又雲:‘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即樂義;又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我義;又雲:‘一心不亂。’即淨義。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含有義理之所詮曰宗;統攝宗旨之所歸曰要。明宗正是闡明修行旨要,會納本體之樞機。前顯體、是顯於性,屬性德。現在明宗、是明於修,屬修德。從性起修,全修在性,而性德是秉承之於先天,這每一個人都是所俱有,唯修德則不然,必須以人力進修,才能得到成就其德。如果修學佛法者,不識宗趣,猶如道路多分歧的亡羊是一樣,怎能會得到,領納不思議之妙體!這欲更使明白淺現,特取一個喻說之:以梁柱喻宗,虛空喻體,誰都知道虛空是隨處皆遍,但必須施設建架以作棟宇,方能遮蔽風雨。如果唯有體而無宗,則如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能得以一日的安住!故顯體之後,必須明宗。本來一切諸經的宗趣各有所詮,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為宗’。然,本經以何為宗?則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修行的宗要。信:即相信,願:即發願,持名:即修行念佛。經中的文義是先說陳明依正莊嚴以起信;次則特勸求生以發願;再而詳示念佛以立行。如本經中雲:‘爾等皆當信受我語,當信是稱讚(勸信);應當發願(勸願);執持名號(勸行)。’在本經中處處常有明示。這微妙的法門,若非深信斷不能夠啟願,非願無由導行,非行不能滿所願,所欲思證必須深信。當知,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但是信、要深信,願、要切願,行、要力行。今不厭煩,略略述之:先、明信,次、明願,三、明持名。
一、明信:信是斷除一切疑,由智生解的意思,所謂:‘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如果不具信心,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終久是不能到的。茲分七種來講:(1)信佛言。(2)信佛願。(3)信佛土。(4)信法門。(5)信自心。(6)信事理。(7)信因果。
(1)信佛言:信此念佛法門,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能得知,更不是鬼神等無稽之談,這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親說的。佛陀是大聖人,三界的大導師,四生的大慈父,可信之!決無妄語欺人,如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異語。’以現代之有道君子,尚不妄語,況佛是出世之大聖人,豈有妄語之為!故當深信,受佛真實教誨,勿生疑惑為善,古德雲:‘佛言不信,誰言可信。’可惜!有一班未深達佛法者,嚐疑此經是佛寓言,認為佛陀欲引誘眾生入道,假設方便之談,既如此則彌陀極樂終成想像,佛口金言亦屬虛妄了。更有教宗門下之輩,自恃聰明,藐視此經,甚至排斥,例如日本僧日蓮,毀謗此經是偽造,真是罪過也!似此,實令人可驚可歎!
當知佛為一大事因緣,所以才出現於世,如法華雲:‘欲令眾生,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總而言之,是欲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妙道。奈何!眾生業重垢深,迷昧不覺,一時不能深入大法,成佛之道,直下不敢承當,故使如來四十九年不休息的說法,或權、或實、或漸、或頓、或偏、或圓,無不是對病與藥,鑒機施教的。唯此彌陀一經來說,這豈不是如來慈悲至極之談,特為憐湣末法的眾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其餘的法門難能深入,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極為投機,故如來無問而自說。
複次當知,世尊說此最簡便、最直捷、最妥當、最要妙的念佛法門,這是三根普被,萬法圓收,誠如來一代普度眾生之絕上無比的勝妙法門,同時又不是阿含權漸之說可能比擬!在當時說阿含,這即是權巧方便的法門,故法華有化城之喻,及至方等般若會上,佛陀則開始種種的彈斥,使令一切有情棄小向大,廢權就實,及至法華會上,根機已純熟,世尊就直接開示入佛之知見,凡有緣者,皆同成佛,鹹能得著印可的授記別。所謂阿含權漸之教,終是必受棄斥的,唯此念佛殊勝的法門,不見他經餘典,佛陀有所彈斥之語,這可證明此經非是權漸、引誘、假設之說!
蓋佛說此經時,曾感動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稱揚讚歎。更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專門倡導此法的奧妙,至於妙冠群經,世稱經王的法華,亦倡往生之說,彼雲:‘誦斯經者,命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更說是王於三藏,世稱經母的華嚴,末後的普賢菩薩也以十大願王,導引善財及華藏海眾諸大菩薩,同歸淨土。勝於諸部,世稱經寶的楞嚴,在勢至念佛章,亦極致提倡念佛法門;彼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又鼓音王經雲:‘若有四眾受持阿彌陀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而得度脫生死。’般舟三昧經雲:‘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國。’目連所問經雲:‘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生,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外道,我說是人無眼無耳。’大雲經雲:‘西方世界,有國名安養,佛號無量壽,現在說法。’其餘如悲華經、觀佛三昧經、十住斷結經、文殊般若經、寶積經、坐禪三昧經等也都提倡念佛法門。至於諸大乘論部,如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說:‘念佛能除種種煩惱及滅先世罪業,乃至念佛有大福德,能度眾生……諸三昧中無如念佛三昧福德。’又婆娑論、示念佛為易行道,速出生死,彼雲:‘佛有無量法門,如世間行路有難有易,徒步則難,乘船則易,欲易生,疾當念阿彌陀佛。’至於馬鳴,會宗百部的大乘經,而造大乘起信論,末後也示人專念彌陀,即可往生西方,彼雲:‘生彼國者,常見佛故,終得不退。’乃至天親菩薩所造的‘往生淨土論’,亦極力發揮淨土莊嚴的利益,天台智者大師之‘十疑論’更專誌西方。攝大乘論、念佛三昧寶王論等,都是極力提倡念佛法門,其他勸修念佛法門的經論甚多,散見大藏,現在不便一一引證。又如諸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他也向往西方,求生極樂,曾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其求生偈說:‘願我命終時,盡除諸煩惱,麵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又雲:‘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親前授我記。’普賢菩薩發願求生偈雲:‘願我臨命欲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麵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又雲:‘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出華嚴行願品)其餘如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亦莫不發大願求生西方,親近彌陀。至於西天東土曆代的祖師,如龍樹、馬鳴,已如上說。其他,如廬山遠公大師創立蓮社專誌弘揚淨土。禪宗著名的百丈禪師,謂: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宋永明禪師,著四料簡,終身念佛。慈恩宗的窺基大師、賢首之清涼國師、律宗之靈芝律師、紫柏老人(見紫柏老人集)、憨山大師(見示念佛切要),他們都是弘揚本宗之列,極力讚揚淨土。至於幽溪大師著圓中鈔,智旭大師著要解,蓮池大師著疏鈔,這也不出是為專誌弘揚淨土。
再來談談近代禪宗的高僧,虛雲和尚、台宗泰鬥的諦閑法師(見開示念佛緊要)、唯識宗的太虛大師(見淨土法門集)、律宗的弘一律師(人生最後)、畢生專弘淨土的印光大師等,除印老外,他們雖各有專宗,然皆極力勸修念佛,讚頌彌陀的功德,稱揚淨土的勝妙。並且古今的賢哲,依之修持而得往生極樂的明驗者,亦不可勝計(見往生淨土聖賢錄),由是觀之,大藏經論中既處處稱頌指歸,又得曆代賢聖,相繼弘揚而修證,這怎能可以妄擬彌陀是理想?極樂是想像?釋迦是寓言?這豈不自獲罪戾,誤人誤己的一大不利!當知大覺世尊的妙言,句句是從慈悲心的底奧流出來的,無非為利益人天,使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故祈敬重之!深信之!切勿輕生疑惑,而失去不可思議的利益!願諸行者學者們,慎之思之!
(2)信佛願:佛,是指西方教主的阿彌陀佛,願,即願力,這是說彌陀如來的願力,稱實無虛,我們可以信,他的依正莊嚴的極樂世界,是其大願力用所造成就的。祂在過去久遠世中為法藏比丘時,曾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大菩提心,誓立四十八種宏願(四十八願參看彌陀略曆文),造成殊勝無比的極樂淨土,為廣度一切眾生。經無量劫如一日的行菩薩道,世世依願修行,不退初心,願願莊嚴淨土,現在既是功行圓滿成佛,號稱阿彌陀,本經雲:‘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當知!佛是萬德之尊,決無虛誓。凡是世間一切事,無論大小,悉皆由願誓力所能成。古雲:‘有誌竟成,有願必酬。’斯言真不謬哉!況佛是大聖人,絕對無有其願而不成其事之理。又彌陀所發四十八大願,乃超絕十方諸佛(如鼓音王經明),故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願大家當深信之!
(3)信佛土:謂信極樂國土殊勝莊嚴,超絕十方一切淨土,無論是依報、正報,一一勝妙無比,這無他,是彌陀願力的大作用,故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本經中明(廣載在無量壽經)。
(4)信法門:謂信這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上至等覺,如觀音、勢至等;中而西域東土曆代祖師,如馬鳴、龍樹、遠公、智者、蕅益、蓮池等;下至愚夫、愚婦,乃至五逆十惡、鸚鵡、八哥等;如是肯發大心念佛求生,也能夠可以帶業往生,蒙佛的慈悲能受接引的。雖是等覺菩薩,也不能越其閫,故信此法門是萬法圓修,一句洪名則萬德具備,眾行齊賅,疏鈔雲:‘舉其名兮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由斯可知這法門,最為方便,不論僧俗男女,無分賢愚老少,至於動靜閑忙,均可修持,單念一句彌陀,則能往生極樂世界。信此法門,最為圓頓,不曆三祇,不經次第,隻是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中,能得一心不亂,或臨終十念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信此法門,最為了義,能得到往生,即得不退轉,直至成佛,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信此法門,最為要妙,不必再用力修持另餘的法門,可以永遠度脫生死,究竟成佛,雖是說見思煩惱未斷,亦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的殊勝。
總而言之:信此念佛一法,是最殊勝無比的妙法門,扼要的說:它有三種殊勝,一、單持一佛號便可永了生死;二、可能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三、一生極樂,即得不退轉的大利益。
(5)信自心:這是說信自己現前一念靈覺不昧的本性,常住不變的真心,與彌陀是無二無別的,但自無始以來深被煩惱所蔽,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一念發心念佛,以萬德之洪名的彌陀,可消億劫深重的業障,同時惑盡自然會成正覺,親見自心的彌陀,華嚴經所謂:‘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皆得現前。’當知此真心,人人本具,唯心淨土,大家都有份,請勿說我是凡夫身,業重垢深,沒有極樂的緣分,不肯誠實發心念佛修行,自願永處生死,長受輪回,如來說:‘最為可憐湣者。’我們雖是凡夫,迷昧倒惑,而此妙心不失,苟能一念回光返照,堅持佛號,這決定會往生的,切不可自卑自棄,而讓能於諸佛菩薩才是。如儒書雲:‘舜亦人也,我亦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換言之:‘佛亦人也,我亦人也,肯發心者亦若是。’總之,認得自心即是佛性,祈願大家深信無疑吧!複次當知:吾人的心性,原本是不可思議,彌陀的願力亦不可思議,彌陀六字的洪名更不可思議,以不思議心持不思議名號,往生到不思議佛力所成的極樂,最為當然,願深信之!
(6)信事理:即信事理圓融。信事—這是信由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的西邊,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國內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為阿彌陀佛所化的清淨國土,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暨清淨海眾,無量聖賢僧,時常共聚圍繞,恭聽佛陀說法,我們如果能夠一生其中,即得清淨蓮花化身,永離苦難,得大解脫,依正二報,一一莊嚴無比,這無非皆由彌陀的大願力,無量功德所造成就的。凡是有願求生者,請至速發心念佛,千萬不可執理廢事,或作為幻海樓閣的觀念!方不負如來叮嚀開示的大恩德!
問曰:‘大乘般若’是明一切法皆空,如心經、金剛經等,所明:‘既一切法皆空’,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又經論所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何離心識之外,更有諸佛淨土呢?答:噫!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是即有而說空,然有乃非有,是名妙有,空而不空,即是真空。須知一切法皆由因緣而生,本無自性,緣生則有,緣滅則空,以無自性所以能明一切法空。以因緣生故,明一切法有,所以說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則唯心不礙淨土之有,淨土亦不礙唯心之空。若雲:唯心淨土,淨土唯心,則可以,若說:隻有真空沒有淨土則就不成了。
複次:當知吾人現前的一念,這是不可窮盡的,而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窮盡,經雲:‘虛空無盡,世界無量。’此則說非獨指有一個西方極樂,而東方淨琉璃世界等,無量諸世界,也無不一一當以稱實,是名信事。
次:信理,前已上述法界唯心,既如是以吾人現前的一念心,即具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故雲:‘無邊刹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如是十萬億的國土豈非是在眼前乎!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佛心周遍,我心亦遍,國土亦遍,一切眾生心性莫不是皆遍,譬如在一室中設放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 攝,這是沒有相妨礙的,此則符合西方依正主伴,皆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的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所謂:不勞跬步,當體即是極樂,這是說不須向外求自性,自己內心即是彌陀。蓮池大師雲:‘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是名信理。
複次:當知不可執理廢事,亦不能著事迷理,如蓮池大師雲:‘著事迷理,類如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廢事若貧人獲家豪之卷。’於是執理廢事,則理亦不能圓融,著事迷理,則功自不高。然著事而能夠實行精勤,這是不負往生之望的!若執理而無實行,恐有招至落空之禍。所以必須深證事理圓融,自他無礙,則盡美盡善!學者當體會之!
(7)信因、果:能生為因如種子,其所成就曰果—收獲。有因必有果,而果必是由因而來。又作事之初為因,感受後報是果。如種麻因收麻實果。斯因感斯果,這是自然的定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猶如我們自幼讀書,則成士人;學稼、則成農夫;習 藝、則成工匠;習 賈、則成商人,世間的一切隨人所為,從心所作,無不一一依因而成果。我們能發一念真心,念佛為‘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究竟成佛為‘果’這是無疑的。須知散亂稱名,猶為成就如來種子,便是念得一心不亂,何怕不生淨土耶!是名信因、信果。(初明信竟)。
二、明願:雖是說,已俱信心,如果不發願,這也是為難成就,不能得到實益。如病人雖有良醫告以妙藥,隻信藥之妙,置之不服,想欲得卻病健康,這是絕無其事的。竊以娑婆是苦、是穢,而苦須舍,穢須厭;西方極樂,樂當求,淨當欣,所以我說應當發願,願厭離娑婆五濁之苦,願欣求西方五清之樂,才是我們的目的。
茲更約六義明之:一、願舍一切貪嗔癡等諸煩惱,一心求生極樂。二、願從現時起永不作諸惡業,得免墜三惡道苦,求生極樂。三、願所作善業,不求生神道,更不求再生人道受富貴,專心一意,願求生極樂。四、願任何的逆境災難病苦等,終不改念佛之心。五、願持戒、布施、誦經、禮佛等所得功德,悉皆回向淨土,為往生之助。六、願法界一切眾生,秉發念佛之心,同生極樂。總之願心確切,則往生無難矣!如果不發願,或願不切,則如斯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終是不能得到的。雖然有信,亦屬虛信,不能領納實益,所以應當發願。(明願竟)
三、明持名:持,是執持;名,是名號。為什麽要持名?即持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就是眾德具備,百行齊收,這是彌陀如來的功德不可思議故。若隻具信願,而無真實修行,亦不能得到往生。猶如畫餅不能充饑,更似終生為人數寶,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樣,何益於事!要須自己腳踏實地真誠修行,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蓋念佛,有實相、觀像、觀想、持名,四種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淨土。其中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極為容易,實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本經所明持名之行,我們能實行放下一切,發心念佛,無分晝夜,不論閑忙,隻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得蒙佛接引,決定往生。如果念心不真切,泛爾稱名,則不得往生,雖是不得生,亦可能種植未來成佛的善根,故雲:‘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講到這裏,隻求行者信念要堅固,不為一切外道邪魔所誘惑 ,或毀謗而失道心;所發大願要牢強,莫為逆境所動而退願;不可為困苦而退願;莫為名利而退願;所持念佛要專切,不以艱難而不念;不以事牽而不念;不以災患而不念。由此則知信願行為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經之宗要,願學者研討之!(明宗竟)
(四)論用:精說曰論,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應用曰力。一切經典若無勝用,則是徒勞修行,誰肯苦心而為!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須論用。一切諸經有各各的功用不同,如楞嚴:以‘離愛得脫’為用,般若心經:以‘度苦破妄’為用。然本經,以何為用?是以‘往生不退’為用。本經文雲:‘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先來說明往生,次說明不退。因為念佛的行人,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帶業、不帶業的差異,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蓮位有九品之設,現在略略來說明。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約四教說明):若執持名號,未能斷除見思惑,帶業往生者,隻能生到同居 淨土,見化身彌陀,聞生滅三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攝。又隨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淺,願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為三輩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亂,見思惑,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見劣應身彌陀,聞無生三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屬通教。若念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能生到實報莊嚴淨土,亦得分證常寂光土,見勝應身彌陀,聞無量三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別教所攝。若無明俱斷盡,則生究竟常寂光淨土,見法身彌陀,聞無作三十七道品,悟圓中佛性,此是圓教所攝。(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再分三: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最上三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薩;中三品的往生者,乃斷惑證真的聖眾;下三品的往生者,則是帶業的凡夫。
若細論之:上上品即等覺菩薩;上中品為登地菩薩;上下品為地前權教菩薩;中上品為緣覺聖者;中中品為阿羅漢聖者;中下品為初、二、三果的聲聞眾;下上品為國王大臣發心出家,俱足眾戒,讀誦大乘經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為一般俱深信願的念佛者;下下品為造了五逆十惡,應墮三惡道的罪人,忽然聽著善知識的開導,頓起信心,發願念至一心不亂者之往生。(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 土,依蓮華托質,永不退墮人間。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既落,塵沙亦破,得生方便土,進趨極果,永不退墮同居 。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謂不論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彌陀一聲,或經耳根,雖是不能現世即生,在於千萬年劫後,畢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脫而得往生。這猶如人們腹裏貯藏著金剛,決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複如是!
綜上所說,因眾生的根機有利鈍,業有輕重,行有深淺的殊異,故報亦有優劣位有高下,才有四土之分,蓮有九品之異,然既能得往生,不論任何即永久不退轉,而成就究竟圓滿菩提。雖然是帶業的往生,既至同居 土,則證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若能一到同居 淨土,即可進生於上三土。一證位不退,即可圓證三不退。可知生到安樂刹,則就是無事不辦,無行不圓,如斯的勝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若不是彌陀願力,焉有如斯不可思議之功德,願大家依教奉行!發願念佛才不負如來一片大悲真實的老婆心。(明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別,教是教相。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別一代聖教的次第曰相。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集為三藏十二部。其中大小乘、權實教,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如果不一一判別,則怎能知道此經所詮的教理,是頓、是漸、或大、或小,這不免有混濫經旨之虞,所以論用後,必須判教。我祖天台大師,特具手眼,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判釋如來一代教化的大綱,使研究佛理的學者們,方便容易深入法海,是有很多幫助而有益的。五時八教的詳細請閱拙著般若心經要釋附錄。
然,本經在五時中,究竟是屬何時?於八教中是屬何教所攝?這更需要知道!蓋華嚴時是世尊初成道,為諸法身大士,宣說圓頓的法門,這是單獨針對大乘之根機,雖有小乘人在座,如聾若啞不知所以,而本經專為五濁眾生念佛求生安養而說,是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三根普被的妙法門,非華嚴時所收攝;若阿含時,則專談小乘法,而本經是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攝入為阿含時;若說般若時,則獨談菩薩法,而此經不論任何人,更不擇何類的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更非般若時可以收攝;法華時乃開權顯實,直下開示佛之知見,而此經專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又涅槃:即如來欲入般涅槃,中夜寂靜中的最後顧囑,而此經亦非是時說。然非上說四時所收,則就是在方等時所說,這是無疑明顯的。
方等是可通初後,因彌陀一經是圓頓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前承華嚴,後通法華,所以應當判為屬通方等時攝,最為圓融的。於化儀四教中屬頓教,非頓教部攝,是漸時非漸教,雖是攝在方等時說,而所說之理,無漸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無秘密相,是決定教(念佛決定往生),而非不定教。於化法四教中是收攝藏、通、別的三根,歸入圓教,其中的義理正屬圓教。約味:方等則屬生酥,但本經所說俱足含有圓教之理,故應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複次當知:本經雖是屬於方等,但義理實際詮入圓教,非由漸教曆進別教的法門,正是融漸歸圓的妙理,無妨說是生酥毒發,味同醍醐。於是判以‘生酥毒發有上醍醐詮圓’為教相,最為合理,唯異與法華無上醍醐純圓獨妙而已!(釋五重玄義竟)
本
經│…釋名。此經以單人立名。
五│…顯體。此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
重│…明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
玄│…論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用。
義│…判教。此經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表
乙二:正解經題
經的題目有通題和別題。通是相通,別是各別。佛說阿彌陀這五字是別題,別題所詮之法各有春秋的差異。經一字為通題,乃全藏一切的聖典悉皆稱經。現在把經題用分釋、合釋,二種來講解:分釋—即將經題六字分開講釋。初、佛,二、說,三、阿彌陀,四、經。
1先講佛字,我們學佛人對此佛字的意義,必須要弄個明白,今略約事、理、因、果四種釋之:
約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可是現在所說的,非是他方的佛陀,專指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約理:佛是梵語,完全應稱佛陀,因為我國好略,單稱為佛。梵語佛陀,譯為覺者,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的。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稱為覺悟的人。何故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經雲:‘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它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如說不妨礙它們的成佛,那末,以龍身成佛的眾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它為覺龍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眾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稱它為覺×覺×……了嗎!?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因此,故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麽?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罷了!它將宇宙人生的內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麽一回事?老實說:就是緣起性空!此為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結論。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為實我,處處迷戀取著,胡 鬧一場,佛陀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為覺者。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眾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眾苦充滿,認苦為樂;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於中顛倒是非。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為眾生迷夢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 ,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眾生不能解脫,就因為無有覺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 苦海裏受苦的一群癡迷眾生而不顧!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要使大地眾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自覺慧滿者,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三惑圓斷,三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為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者,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經三祇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為覺他福滿。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現在舉釋迦世尊為實例來說:從出家至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為自覺;從初轉*輪至涅槃前於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為覺他;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為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則超聲聞法界;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則超菩薩法界。總之!約佛陀的自證說就是自覺;約佛陀的化他說就是覺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自覺是就理智(覺悟)方麵講,以宇宙人生為其覺悟的對象;覺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麵講,以一切有情為其救度的對象;覺滿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麵講,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為其唯一的目標。由此觀之!佛陀確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就因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眾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至於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內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覺是迷的反麵,眾生癡迷長受生死痛苦,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癡迷的眾生。本來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複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為佛陀—覺者?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隻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覺者。菩薩不也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同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樣不能稱為佛陀!
在這三乘聖格中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所以我上麵說:‘佛陀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就因為此。
這三覺的道理,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於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複有三身佛,天台四教六即佛,華嚴十身佛等,現在略之。
三、約因:因是因地(指現世),即教主釋迦如來的一大因緣事跡,我們為佛弟子,對於教祖的史跡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煩而略述之,世尊是於塵點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為欲救度一切眾生的緣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參照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據以現世因地來說明:在民國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跡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誕生為淨飯大王的太子,母後是摩耶夫人。太子生後才七日,摩耶夫人即就離開世間,之後,受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代為乳養。
太子幼名稱為悉達多,成道後稱為牟尼。釋迦是他的姓,少時聰明絕倫,讀書習 技,聞一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學問,亦兼精通武藝,實在是世間罕見罕聞的大偉人。在壯年的一日,出遊於郊野,觀見農夫耕田,在土中翻出傷蟲,而飛鳥競相啄食,太子睹狀,深深感慨世間的無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為著生存而競爭!為這眾生弱肉強食之苦,太子不覺心生悲湣!之後,複次出遊四門,再見老、病、死種種的苦,更加畏懼憂惱萬分!遂深悟人生的苦惱,諸法的無常,即於閻浮樹下休息半天,靜思默想,在此世間上何人才能得逃出種種的諸苦?何處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處所!?何種法才是世間究竟安樂之法?悒悒在懷。事後,得知沙門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時堅決立誌,思欲出家修道,以達所願而後已!
時十九歲,於二月初八夜,毅然舍棄皇宮尊貴的安樂,在半夜踰城而去,初參外道數年,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羅門。世尊出家,最初於苦行林,訪跋伽婆仙人,見彼等所修,一切是無益的苦行,不能達其目的,一宿而別;繼之參訪阿羅羅迦蘭仙人,學習 非非想定,這是求生無想天,福報享盡後終還墜落 ,不能免除輪回,亦非究竟之法。)後於伽耶山中(或謂雪山,在尼蓮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隻食一麻一麵,隨任蘆芽穿膝,鵲鳥巢頂而不管。最後於摩揭陀國的佛陀伽耶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菩提樹:又雲畢波羅樹。金剛座即大磐石。),結跏趺座,發誓說:‘吾若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過三七、二十一日間,果於十二月八日的清曉,在萬籟俱寂,身心清快之際,忽睹明星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尊三十歲),作偈歎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顛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後,住海印三昧定中,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去到波羅奈城,鹿野苑中三轉四諦*輪,及十二因緣,度五比丘(阿若憍陳如,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自是以後到處弘化利生,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談經三百餘會,轉無量*輪,度無數眾生,至八十歲二月十五夜,化緣已畢,非滅示滅,於拘屍那竭國,城北娑羅雙樹下(世尊入滅時,樹華俄然,大開滿林,成白色如白鶴之群居,故又名鶴林),入大般涅槃(此翻為入滅,又雲滅度,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
四、約果:即究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極果。詳細待講到經文中才說明。
2說:說是講解的意思。謂釋迦世尊金口所親宣講出來的話。又說是悅也,得著機緣成熟而說,這是謂如來以救度眾生為懷,知道末世的眾生,應當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解脫,所以暢悅本懷,未待請問而自說。
3阿彌陀:阿彌陀譯為無量壽,是說壽命無量。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又譯為無量光,是說光明無量。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此隻是引證本經中,光壽二事的說明,實則彌陀不可思議功德,無論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無量。彌陀以四十八種大願,造成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接度信願念佛的眾生,往生彼土亦是無量(詳細請看彌陀略曆)。
4經:這是通題。通於一切經藏,部部同稱為經故。即佛所說教法三藏之一。梵語修多羅,翻為契經。因為我國好略,所以但稱經。契經—契是契合,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謂契機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如俗訓世典;或但契機不契理,便同類於牧曲樵歌沒有價值,不能稱為契經。現在所講的彌陀經,則上契彌陀釋迦慈願度生之理,下契眾生信願念佛往生之機。據雜心論的解釋,經則有五義:一、出生,二、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今避煩不述。但取貫攝常法四義來說明:‘貫’則如線貫珠,貫穿,這是說,凡是所講的義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至今);‘攝’則如磁吸石攝持,所應度的眾生令不墜落 (佛說一切經典無非欲度一切眾生出苦,令不墜落 );‘常’則三世不易其理,佛所說法皆從大悲心流出稱性的極談,理真義實,雖然曆千古,而不能改變其道;‘法’則十界同遵其軌,此契理契機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這就是說萬古不滅的真理,發為永久不變的定論謂之經。
又經字另有一說,可以通徑字解,謂經為修行成佛的路徑,在這裏所說持名念佛法門,為修行成佛的捷徑,就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
複次當知!十方諸佛,皆有通別二號,現在經題之首的佛字是通號,因佛佛同稱故。阿彌陀三字是別名,與他佛不同故。為什麽?釋迦但舉其通號,而彌陀則就舉出其別號,怎樣不稱釋迦佛說阿彌陀佛經呢?這是因為釋迦是我們的教主,眾人所知道的,隻舉通號就可以無須稱別,這尤其是一種的表示尊重;彌陀是他方極樂的導師,如果不把其全號舉出來,恐有人不知道,故隱略通號但稱別名,這亦是翻譯家一種省略文法的妙筆。(釋別題竟)
次合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依正莊嚴,隻能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門,所以稱為佛說阿彌陀經。(正解經題竟)
乙三: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聖人傳留的示語悉稱為教;其語言有旨趣曰理;從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證曰果。佛所說法,於全藏中,無論是那一部經,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義,才能使人信解修證,所謂依教明理,從理起行,由行證果。如果經若沒有如是四個目的程序,則同邪說,對於我們是毫無實益,亦無存在的價值與研究的必要,於是學者必須先明四義,否則怎能判別諸部的優劣,洞達本經的旨要!
今先約一經明教理行果,次約一題明之: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全經的文句名言屬教,所詮即方便頓圓之教(沒論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稱念一句彌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成佛這才是方便圓頓)。本經所明,即常樂我淨四德之理(詳見本玄義),經文中所示的法門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經中明),本經所證,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本經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約一題明之:佛、屬理、屬果,即法身德(佛是覺義即理,佛是究竟極果之人即果)。阿彌陀即行,執持名號是本經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說字與經字屬教,即解脫德。若配合三般若來說:佛即實相般若;阿彌陀即觀照般若;說與經即文字般若。經題的義理含有如此的微妙,全經的文義亦複如是!講者聽者請勿忽諸!(甲初總釋經題竟)
附錄阿彌陀佛的略曆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憍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定光佛以下第五十三佛)。憍屍迦王聽著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舍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誌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尋常之行;成就尋常之佛,正是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陀。又對於沉淪 苦海中的苦惱眾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方才滿足他的心願!於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個殊勝極樂世界來攝度眾生才可以,又遂複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易於修持而喜歡生到我的國土。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於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讚佛,讚已,稟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莊嚴的淨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眾苦。’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誌,知他的高明,即細為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刹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議神力,而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悉現與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於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舍其劣,則唯有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最為適意。又於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舍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於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眾。’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於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莊嚴極樂,願願拔度眾生。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淨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行難為修持,雖則是殊勝的淨土,如何的壯麗,亦不能廣攝眾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能酬茲大願呢!於是就以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的歸宿處—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眾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所以法藏即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曆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為王,或為豪富,或為比丘,或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為刪提嵐,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法藏比丘為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為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極樂又名安樂),國土清淨。’
須知法藏比丘欲達成此超世絕大的宏願,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實由無央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議,萬行功德來莊嚴此絕勝西方的淨土,現時說來已是圓滿成就偉業,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們為何不早速發願求生,而甘心長久願作醉生夢死之輩,流浪在生死苦海中的呢!
附錄四十八願
一、無三惡趣願。二、不更惡趣願。三、悉皆金色願。四、無有好醜願。五、宿命智通願。六、天眼智通願。七、天耳智通願。八、他心智通願。九、神境智通願(神足智通願)。十、漏盡智通願。十一、住正定聚願(必至滅度願)。十二、光明無量願。十三、壽命無量願。十四、聲聞無數願。十五、眷屬長壽願。十六、無諸不善願。十七、諸佛稱揚願。十八、念佛往生願。十九、來迎引接願(修諸功德願)。二十、係念定生願。二十一、三十二相好願(具足諸相願)。二十二、必至補處願。二十三、供養諸佛願。二十四、供具如意願。二十五、說一切智願(說法如佛願)。二十六、那羅延身願(得那羅延力願,那羅延是天上力士之名,譯雲:人生本。謂梵王是眾生的祖父,故雲生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二十八、見道場樹願。二十九、得辯才智願。三十、智辯無窮願。三十一、國土清淨願。三十二、國土嚴飾願(萬物莊嚴願)。三十三、觸光柔軟願。三十四、聞名得忍願。三十五、女人往生願。三十六、常修梵行願。三十七、人天致敬願。三十八、衣服隨念願。三十九、受樂無染願。四十、見諸佛土願。四十一、諸根具足願。四十二、住定供佛願。四十三、生尊貴願。四十四、具足德本願。四十五、住定見佛願。四十六、隨意聞法願。四十七、得不退轉願。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在這四十八願中,舉要的說:即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眾生願。若集中統一說: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願,為其本願,稱為願王。(經題竟)
甲二、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序言
講說本經,怎樣須要解釋譯人呢?當知!我們得能研究本經無上的淨土要妙法門,都是這位羅什法師的功德所賜!這又是怎樣說呢?本來一切經典都是梵文,不經過翻譯,我們是不能知道如來無上的法味,他—羅什法師,不惜辛苦,自龜茲越山過嶺來到我國,將梵文的經典,翻為華文,使二千年來的我國學者們,能得容易研究教義得到入理益,如是莫大的貢獻!為尊崇感戴恩澤起見,凡是他翻譯的經典僅以他的名字載於經首,以為飲水知源而紀念他的厚德!故須講解。現在將譯人十一字分為四段來解釋:一、姚秦,二、三藏法師,三、鳩摩羅什,四、譯。
一、姚秦(標翻譯的時代):在周朝的時候有周孝王封非子於陝西,國號稱秦,這為嬴秦(非子即伯益之後,精通馬術,甚受孝王之器重,封邑於陝)。南北朝時代(東晉時,據有南方之地為宋齊梁陳四朝,皆漢族是為南朝。據有北方之地為後魏分東西魏,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篡,北齊又為北周所滅是為北朝。隋朝文帝替周滅陳統一天下,稱為隋朝),亦有秦,更分為前秦後秦。前秦亦稱苻秦,這是苻堅奉仕晉王,後來僭據關中,得位國號稱秦。現在所說姚秦是後秦。姚是姓,即姚興在位亦稱秦(國都長安即今陝西省中部,河南省南部,甘肅省東部,傳三世三十四年。當時正統的執政者是東晉安帝)。當時什法師譯經在姚都的緣故所以稱姚秦。
二、三藏法師(是顯示其德):三藏是佛教一切經典之總稱,即經律論。三是數目,藏是含藏。這是說此三者在形式上,都是含有許多文字卷帙,在實質上則是含藏著一切義理,故曰三藏。經藏是世尊一代說法所記錄起來的;律藏是佛陀為諸弟子製定的禁令;論藏是如來與諸弟子討論教理及曆代祖師的著述。三藏所明之理,不出戒定慧三學,經即契明一心為定學攝,律是規定三業為戒學攝,論是示別邪正為慧學攝。
法師:法是軌持義即三藏妙法;師是師表模範的尊稱。講解法師二字當約自利與利他兩方麵來說明:若通達三藏的法,以法為師,依之受持,是為自利的法師。若能以三藏的法為人演講,作人天師範是為利他的法師。譯主—羅什法師是自他二利兼備的法師,故以三藏法師稱之。
三、鳩摩羅什(是標出師名):鳩摩羅具足應雲:鳩摩羅耆婆,翻為童壽。意義是說:小童的年紀而有老年的德行;什是善能識別我國文字的一種稱呼。
按羅什法師本傳雲:法師的父親鳩摩羅琰,是中天竺人,世代為相國。他—羅琰,不願意當宰相,請求出遊諸國,來至龜茲(今新疆省庫車縣)。龜茲國王慕他的德學,請至宮中,優待以國師禮,並以皇妹嫁他為妻。後來所生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羅什法師。
什法師幼而神異,在七歲的時候,曾隨其母親,到佛寺去禮佛。在佛座前,有一個鐵缽,他見缽奇異將缽舉起,繼而一想,我少少年紀,怎能舉起這麽大而重的缽?遂不勝其力,鐵缽墮地,於是他豁然大悟萬法唯心的妙旨。
不久他的父親去世。他的母親感覺人生富貴猶如春夢 ,如果不努力修學,求得解脫,是不能得到安然的歸宿。於是他母子都出了家。
什法師九歲的時候,隨其母親到天竺各處去參訪學道。最初到罽賓國禮槃頭達多學習 諸小乘經論,之後從須梨耶蘇摩學習 大乘,再從卑摩羅學律。
聰明智慧異常的什法師,日誦千偈,博通三藏的妙法,深達大乘之理,兼通四韋陀典五明等等的學問。法師辯才無礙,學識超絕,曾降伏當時著名的外道,一時名震五天竺,在遠近歸投者甚眾。
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在未去世的前刻,對什法師說:‘你教化的因緣在東方,可是佛法因你而流通,但與你自身不利。’他悲哀的向母親說:‘母親請您放心!佛法能得流通,兒子雖是碎骨粉身,也所不辭!’他自母親去世後,就向東方漸漸來,仍然回到龜茲國,龜茲王大喜,請至宮中,看作國寶,每遇諸王會合的時候,即請什法師說法,自己必先禮拜長跪合掌諦聽,由此可知,法師受龜茲王的敬重。
當時割據陝西,獨立稱王的苻堅(國號秦—前秦),在建元十九年,於西南方每夜有毫光燭天的異星出現,大家稱奇!經太史官占卜,奏說:‘當有大德智人,入輔我國。’秦王苻堅說:‘朕聞龜茲有羅什法師,必定此人。’遂遣大使往聘,而龜茲王不許其請,於是秦王苻堅就派驍騎將軍呂光,帶領大軍七萬,征伐龜茲國。臨出發時,堅對呂光說:‘朕非貪地用兵,將軍到龜茲不得傷害百姓,隻要迎請法師入秦。’呂光破龜茲後,請法師歸至涼州(現在的甘肅省泰安縣),聞主公苻堅被姚萇所殺。呂光遂不肯回京,即據涼州自立稱為三河王。萇亦聞法師的大名曾遣大使,欲請法師入京,而呂光不許。
後來姚萇死了,其子姚興即皇帝位,複以國師禮欲請法師入京,而呂光亦不允,不久呂光死了,其侄呂隆繼位,姚興知道呂光已死,即時遣兵攻打涼國,當時呂隆是小國,不敵秦兵遂降,奉送什法師入秦京(時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法師五十八歲)。姚興尊法師為國師,供養於西明閣、逍遙園。遂召集國內大德沙門八百餘人,從法師學習 大乘法。時法師見我國舊譯經論,文義甚多與梵本不相應,故開始重譯,他譯的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餘卷。其中流傳最廣而為人所愛奉的要推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以及現在所講的阿彌陀經。
當在翻譯期中,姚興皇帝,時常親到譯場,參究教理,或和法師閑談。姚興對於法師的智慧極為拜伏。他想這樣大智慧的法師,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就斷絕,於是選了十個宮女,強迫法師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種子。法師為維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在形式上雖是接受十個宮女,住了華麗的宮閣,我想深證大乘教理解脫自在的什法師,對於自己寶貴的戒體是絕對沒有瑕疵的道理。古來對於法師的傳記,因為史家見地的差殊,寫得差太多了!學者當須注意!
什法師將入涅槃前,召集大眾說:‘自知愚昧,謬充傳譯,願所翻經,傳於後世,鹹共流通!今對大眾之前,發誠實誓:“若所譯經論,無背佛意,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以弘始十五年(或雲十一、十三、十四年入滅,以十四年尚有譯出大品般若,似此則取十五年為合理)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時圓寂,壽七十有四,於逍遙園舉行荼毗典禮,果然薪盡形滅,而舌根完整如生,這可以證明法師的翻譯真實可信了!
四、譯:譯是將梵文易為華言。在我國古時的製度,掌四方的語言官名稱不同,東方官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然一切佛經皆由印度傳來,照理當屬西方官辦理,應雲狄鞮,何故不說狄鞮而稱為譯呢?因為漢朝時代,摩、蘭二法師來時是由北方進入我國,承北方官兼通西語而證譯,故到現在還是尊古而稱為譯,不說狄鞮!
然本經在什法師,一代翻譯中是在什麽時候譯出呢?這是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民前一五一○年)二月八日於草堂寺譯出。
複次:本經古來有秦譯(現在研究本是)、宋譯、唐譯三種的譯本,現在缺失宋本求那跋陀羅譯的小無量壽經一卷。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和秦本的內容、文義是大同小異,但自古至今,所尊弘揚流傳的都是秦本,這有什麽意思?因為本經旨趣,正示執持彌陀聖號的法門,用此立名容易使人樂聞信受,所以得四海內外同遵秦本,廣為流通,這也是什法師的善巧方便度眾的妙法。
甲三:正文
佛法自漢明帝時代傳入以來,弘揚聖教的法師們,悉以順文直講,沒有分科的解釋法,直至晉朝道安法師(公元三一三—三八五),才首說一切佛經,皆俱三分(序分、正宗、流通)之說,在當時很多的學者們,都是譏毀安師,自恃聰明,亂判聖教,後至唐朝,從印度傳來一部親光菩薩所造佛心地論,內容果然詳細說著:‘凡是佛經,沒分大小部,皆悉俱足三分。’可惜!這時安師已圓寂。後來的諸學者們,皆仿效安師的解釋法而遵從,稱之為彌天的高判。
序分是敘述本經的緣由;正宗是闡明一經之要旨;流通是流傳妙法於後世之謂。三分若以吾人的身體來作一個喻說:序分如頭首五官俱存;正宗如五髒六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這種譬喻是最為恰當的。
講入正文,須先分科:
┌初序分分二──丙┬初通序(通於諸部故亦名證信序)分二┐
正文分三─乙┼二正宗分 └二別序(別在本經故亦名發起序) │
└三流通分 ┌──────────────────┘
└丁┬初舉五事證信
└二引大眾同聞
今初 舉五事證信(亦名五成就,加大眾同聞一科,稱為六成就)
┌1法體成就—信成就(如是)
├2聞成就(我聞)
舉五事證信┼3時成就(一時)
├4說法主成就(佛)
└5處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消文】這部專示持名念佛之法的彌陀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有一時候,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宣說的。
【釋義】從如是我聞起至無量諸天大眾俱止是通序的文。此段序文,非世尊親說,是結集者,先於經前,敘明世尊在當時宣說此經的事實,俾後人憑信,使其知為佛金口所親說,非出偽造,意在祈願見者聞者當生勝法難遇想,而尊重奉行!由信而發願,進而修持,同得往生極樂之妙益。
通者同也。如是等五事,及大眾同聞合為六種成就,諸經皆同故名通序—證信序。具此六種成就,證明此經是佛陀親口宣說可信,故曰證信。須知一切經典,皆以六種成就立首,非唯證明此法可信,更含有四義:一、遵佛遺囑,二、斷眾疑,三、息諍論,四、異外道。
一、遵佛遺囑:一切經典固然是佛親說的,可是當時並無記載下來,當佛將要涅槃的時候,阿難甚然悲痛,哭得很傷心。時有一位年老的無貧尊者勸導阿難說:‘阿難!現時不是你要哭的時候,你是多聞第一,負有流傳佛法的責任,當速向佛請問後事才對。’阿難如夢醒然,請教無貧說:‘現時我的心很亂,不知從何問起?’當問四事:‘1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2佛在世時,依佛為師,佛滅度後,依何為師?3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4佛所說一切遺教,理當結集,在經首宜安何語?以取信於天下後世。’阿難承教在佛陀床 前一一請問。佛說:‘善哉!阿難!你不愧真是多聞第一,能擔當大事的,阿難!諦聽!我當為你說。我滅度後,你等當依四念處為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2你等當依戒為師;3惡性比丘,你等可以不管他,聽他隨便;4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幹俱”就是!’
二、斷眾疑:阿難在結集經典時,高升法座,忽然相好莊嚴如佛,眾人就起了三種疑問?一是疑佛陀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一聞如是我聞等語,三疑頓斷。
三、息諍論:阿難尊者德與眾齊,在法座上唱言,一切經典悉從佛聞,非己見自說,諸同學等,一聽如是我聞遂息諍辯。
四、異外道:西域外道,其經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說無,右是說有,彼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二法故(有是常見,無是斷見,以外道執斷常二見故),佛經用如是我聞等,六種證信,自不與外道同,則異於九十六種外教的道典。
講解正文,若依天台釋法,當用四釋消文,六即判教,今避煩不取。就簡來說:
如是二字是標信順,即第一信成就也(若無信心,焉肯聞法)。凡事相信則說如是,不信則說不如是,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故居首。不異名如,無非曰是,謂佛滅度後,阿難結集經藏,如分瓶瀉水不傾一滴,與佛所說絲毫無差—如,既同佛說則允當無非—是。
更約通別來解釋:通者謂通途,所明如是即指實相,以實相之理,古今不變—如,實相之體,離一切虛妄戲論—是。別者別約各經,諸經明如是各有所取;今單約本經明之!則一心不亂—如,決得往生—是。又心不異佛;佛不異心名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心佛雖有二名無非一體,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故曰如是。
再以三義明之:一、約念佛眾生—能念到一心不亂名如,臨終決定往生極樂為是。
二、約極樂境界—先依報:謂極樂世界,非同娑婆,有成住壞空四相之變遷曰如;極樂境界殊勝莊嚴,確實無虛曰是。次正報:極樂眾生,蓮花化身,壽命無量,非同娑婆幻身,有生死者名如;花開見佛,親悟自性,此即真我曰是。
三、約彌陀如來—謂所發四十八大願,廣度眾生,曆劫依願修行,始終不變名如;今已實現,滿其所願,造成極樂,廣度念佛眾生,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確實無虛為是。
複次:極樂依正,悉皆真常不變名如;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無非彌陀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就,及十方念佛眾生所感為是。又念佛一門最為殊勝,沒有一法可能超過曰如;依佛指示念佛求生,決定無非曰是。
我聞二字是標師承,即第二聞成就也(法若無人聞,說與誰聽)。阿難親自恭聆如來圓音,非輾轉傳聞—我聞。我是阿難自稱(因經藏阿難結集故)。
問:‘所謂我字,乃佛法中一種執著大病,亦是諸惡根本,然,阿難已證四果,豈仍有再執我相呢?’答:‘當知!我有多種不同,一、凡夫妄執我,二、外道邪見我,三、菩薩假稱名我,四、如來法身真性我。在四種中,阿難已是位登四果,三界煩惱斷盡,已除凡夫妄執我,更無外道邪見我,乃同菩薩假稱名我也。假使阿難若不隨俗稱我,則法從誰聞,這亦是一種表示不執著無我的道理故。又耳根領納音聲而發耳識謂聞,然聞既在耳,應雲耳聞,而說我聞者,是以我為一身的主宰,聞為耳根之用,身為六根的總體,耳為六根之別肢,這是廢別從總之謂,故用我聞。又我是指自性真我,以自性能聞的我,來聞不思議淨土的妙法。當知耳是浮塵根,唯能吸納聲塵而已,乃是無知覺的,非真能聞也。現在是用真我聞性而聞故曰我聞。祈學者體會之!阿難是多聞第一的尊者,入耳達心,永不忘失,將如來一代時教,悉能憶持,所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故能結集經藏。
問:‘佛成道二十年,阿難始出家,何得俱稱我聞?’答:‘阿難受佛命為侍者,要求三願:一、不受佛陀故衣,二、不隨佛陀受別請,三、從未聽過的法,請為重說。還有多義。無遑述及。’
一時二字是標機感,即第三時成就也(時節未到,大法焉施)。是指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亦即六種成就之時也。問:‘何不標明年月日,而單用一時者何也?’答:‘佛到處說法利生,所向無定,或天上或人間,或此土或他國,而各方時分非一,兩土曆日不同,如人間五十年,即四天王天為一日,南瞻部洲日午,則北俱盧洲三更,又西竺正月即震旦三月(印度古時稱中國為震旦,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曰震旦,或稱東土),因是不能確定日子,故以一時稱之。’
佛一字是標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無說法主,憑誰啟示)。佛即指釋迦牟尼佛,覺行圓滿,人天大師,故名為佛(廣明已在本玄義中釋)。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標說法處,即第五處成就也(沒有住處,怎成法會)。
在:是漸住義。久居曰住,漸住曰在。佛以無住為住,隨機示現,有可化緣即住世說法,所住之處曰在。以法身,本無形相,而周遍法界,無可謂住,不住報身,待大機感發則住。如華嚴會上,現千丈盧舍那身,說圓頓大教,應身隨類應機而住。如世尊住世八十年,應身在給孤獨園,為化度淨土之機,說此念佛妙法所以稱在。
舍衛:具雲室羅筏悉底,是國名。中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本是城名,後改為國號。其國本名謂憍薩羅(譯為工巧),南方亦有憍薩羅國,故改城名為國號。舍衛譯為聞物,又雲豐德,謂物產美聞諸國,故名聞物。國中多財寶產物曰豐,人多解脫多聞曰德。
祇樹:隻即隻陀,乃波斯匿王(譯為和悅)的太子,此雲:戰勝。波斯匿王與外國戰爭得勝回朝,適太子誕生,喜而立名。樹乃園中花木林樹。園中的樹木,悉是隻陀太子所施故稱祇樹。
給孤獨:是一位長者之名,波斯匿王的大臣。給是周給賑濟之意,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孟子曰:‘此四者天下之窮民,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現在但舉孤獨二事,餘含其內,至於一切貧窮困苦等。此位長者常以資生財物等,給濟與貧民,使其離諸苦惱,得到飽暖,故以給孤獨長者稱之!本名須達多,譯為善施,因平生樂善好施故。園是花園,乃長者布金買得,故曰給孤獨園。太子因受達多所感,將園中所有花木果樹,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並標。先稱祇樹後給孤獨,乃推崇太子的地位也。
說起祇樹給孤獨園,內中有趣味的故事:一日,達多長者為兒子聘婦,至王舍城,寄宿在刪檀那長者的家裏,見長者中夜而起,躬自執勞,莊飾宅舍,營辦齋供,達多見其熱鬧問曰:‘長者欲請國王或是祝壽,或是婚喜事?’答曰:‘非為別事,我欲請佛陀供養。’達多聽說佛陀二字身毛皆豎,心情悅豫,再問:‘佛陀是何人?’刪檀那即詳細說明佛陀種種功德,達多聽之,宿世善根頓發,歡喜踴躍,深生敬慕,遂問佛陀在何處?‘現時住在城外竹林精舍’刪檀那答。這時達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顏,於是目不交 睫,佛陀知道達多之渴仰心切,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晝,達多睹佛光明,以為天曉,即尋光明而行,來至竹林,值佛在庭園經行,時達多見佛相好莊嚴,欽敬喜悅,唯不知禮法,在虛空上的首陀天人,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禮拜,右繞三匝,胡 跪合掌問訊,達多見之依法禮拜,佛為說四聖諦法,聞法歡喜深有感悟,乃請世尊說:‘唯願世尊降臨敝舍,受我微供,並為說法。’佛說:‘可有精舍,能容我眾否?’答:‘如蒙垂顧,便當營辦,唯願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監定。’佛受請已,即敕舍利弗,同往舍衛國,選定處所。舍利弗到舍衛後,遍觀諸處,少有適當,惟見太子花園,樹木茂盛,曠闊幽靜,堪容眾僧,可造精舍。於是須達多往見太子說:‘我欲請佛陀說法,須建立精舍,供養佛僧,太子花園殊勝,可能讓度於我否?’太子聽後戲而說:‘能以金磚布滿其地,即就讓與卿。’達多說:‘太子!請勿虛言!’長者遂時盡罄金藏以換金磚,布滿其園,太子見之深為所感,欲與共成功德,達多堅持不允,太子急思一計說:‘金磚布滿,園雖屬卿,但樹林花木,金鋪不到屬我,卿若不肯共成勝事,我即時令人將樹木移開。’長者聞之大驚失色,遂與太子共成功德,後來並得芳名,標垂千古,隻陀施樹給孤買園,故曰祇樹給孤獨園。
園在舍衛國南門外,距城五裏,內中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樓閣五百,是世尊成道六年後建立的。
【顯理】如是表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無欠無缺曰如,人人本有曰是,此明自性彌陀也。不離當處曰如,舉體無非曰是,此明唯心淨土也。又隨緣不變名如,不變隨緣曰是,照而常寂曰如,寂而常照曰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曰如是。
我聞表自性洞徹十方。一時表六根歸元,又表體用相融。佛在祇園表自性不離當處。複次:舍衛國,國勝表淨土門,廣大宏遠,法之最上故。祇樹,樹勝表淨土蔭蓋眾生,永離熱惱。給孤獨園,園勝表淨土殊勝莊嚴,眾生恒受諸樂故。隻陀,種勝,表往生淨土者畢竟成佛,紹隆佛種故。須達長者,人勝,表生到淨土者俱為諸上善人也。
丁初舉五事證信文竟
┌戊初—聲聞眾─分四 ┬己初—明類標數
丁二引大眾同聞─分三┼戊二—菩薩眾 ├己二—表位歎德
└戊三—人天眾 ├己三—列上首名
└己四—總結
今初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消文】世尊在給孤獨園宣說這部經時,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眾,共聚在園裏恭聽世尊說的。
【釋義】與大比丘下至諸天大眾俱是標聽眾,即第六眾成就也(若無大眾,法與誰聽)。大比丘僧是明類,千二百五十人是標數。‘與’者共也,偕也。‘大’者是揀別小,謂異小機初心比丘,故梵語摩訶,此翻具有三義,謂大、多、勝,今但舉大—多勝亦含在內,以諸比丘為人天所共敬仰,德高望重曰大,非小德也。如目連為帝釋之師,迦葉為梵王之師是也。智慧明徹博通內外典籍稱多,謂非寡學。超出九十六種外道之上稱勝,非劣器也。
比丘:含有三義,翻為乞士、破惡、怖魔。一、乞士:乞是乞求,乞化士,乃一種美稱,如居士、女士等,非同叫化子之乞食能比。佛陀製定比丘行乞,有五種利益:1令除驕慢之心,2使世人多種福田(比丘為福田僧),3不為經營之累,4不生蓄積之求,5可得一心專修,故比丘常行分衛(即行乞)。又乞含有外乞、內乞之義,謂外於檀越(施主)乞食以養色身,內於如來乞法以資慧命。二、破惡:破是破滅,惡是惡法,惡因是指見思煩惱而言,謂破見思煩惱惡法,滅三界生死惡因。三、怖魔:凡有人發心出家,魔王聞之心生怖畏,恐其道成出世,魔眾減少,因魔王不畏生死,喜黨 類多故。
僧:是梵語僧伽,今略但稱僧,譯為和合眾,有理和、事和二義。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事和有六:1身和同住,2口和無諍,3意和同悅,4見和同解,5戒和同修,6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方可稱僧,凡為僧者當顧名思義。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成道後,初於鹿苑度五比丘為五人(五比丘如玄義中釋),次度耶舍長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耶舍是波羅奈國,毗舍離城俱梨長者之子,故雲長者子),共五十五人。其次於木瓜林,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於象頭山度伽耶迦葉,於希連河度那提迦葉師徒合五百人,計一千五十五人(迦葉是姓,優樓頻螺譯為木瓜林,伽耶譯為象頭山,那提譯為河,即希連河,此三兄弟,長在木瓜林修道,次在象山,三在希連河,皆是司火外道,各依住處立名。在世尊成道後三年度)。次度舍利弗目犍連等師徒共二百人,總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舍利弗與目犍連,先是婆羅門教,冊闍耶的弟子,遇馬勝比丘而得歸依佛陀),今但舉千二百五十人,是標大數略零數也。問:然佛所度之眾無量,在講此經時,亦非隻此少數,何獨舉此?答:1這是舉最先歸投佛陀故,2常隨不離故,特以標出。俱是一同聚會的意思。
己初明類標數竟
己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消文】上文所舉出千二百五十人,非是小果聲聞,都是證到四果的大阿羅漢,他們的人品、道學,是眾人所公認知道的。
【釋義】大阿羅漢是表位,眾所知識是歎德。皆是:謂以上舉出千二百五十人,無一不是大阿羅漢。大者,揀別小之義(初果須陀洹,此雲預流,預入聖人之流,二果須陀含,此雲一往來,以欲界九品思惑,隻斷前六品,還有三品未斷,尚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故。三果阿那含,此雲不來,欲界九品思惑斷盡,已不必再來欲界受生故。四果阿羅漢,此雲無生,已免來三界受生故。欲證四果須進斷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統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與三界見惑八十八使,完全斷盡,方能證得四果。因見思煩惱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今已斷盡故不來三界受生也)。
大:自初果至四果皆名聲聞,是以聞佛說四諦聲教入道故名。今此等非初、二、三果者,皆是已證最上之四果阿羅漢,乃聲聞眾中之極果故雲大。又有定性阿羅漢,回心阿羅漢之別,若抱守真空,耽寂滅樂,得小為足者,名為定性是小。若回小向大,發菩提心,不求私利者,名為回心稱大。今專指回心一類故以大稱之。複有三種羅漢:1慧解脫(修性念處,直緣真理,但證無學得滅盡定),2俱解脫(修共念處,帶事兼修,得滅盡定,具三明八解脫),3無疑解脫(修緣念處,緣佛三藏法,乃至四韋陀典世間文字等,一切通達無疑),現在所指皆是無疑解脫,乃名為大。
阿羅漢:是梵語,翻為華言,含有三義。1應供,2殺賊,3無生。1應供:應是應赴,或是堪受的意思。供是供養,謂羅漢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養,故曰應供。問:‘佛陀亦名應供,何以同稱?’答:羅漢唯受人天之供,佛陀則遍受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之供養,可名為大應供,羅漢謂之小應供。2殺賊:殺是殺滅,賊是盜賊,以賊譬喻見思煩惱,是說見思煩惱,能劫眾人功德法財,故以賊喻之(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然世間強盜,唯能搶人財物而已,若見思煩惱賊甚矣!乃能劫人功德法財,損壞最寶貴之法身慧命,使人永受生死輪回等苦,可不畏哉!阿羅漢已斷盡見思煩惱,故雲殺賊。3無生:所作已辦,已能逃出三界生死,故曰無生(見思煩惱為三界生死之根本,見思一滅則生死自休)。當知,比丘是因,阿羅漢是果,前後三義相對,因果分明,為比丘時,與世人種福是乞士之因,已證道位故當得應供之果。為比丘時,與貪為敵,修破惡之因,道已成惡既破,故得殺賊之果。出家受戒有怖魔之因,今生道成,位登羅漢,故得無生之果也。
眾所知識:眾即人天大眾。知識二字,有多種解說:聞名仰德謂知,睹麵聆教謂識;又聞名見麵曰知,悉心達性曰識;又見麵為知,見德為識。另一解說:若但聞名,而未睹麵,則知而未識;雖睹麵而不聞名,則識而未知;若由聞名,而仰德,既睹麵而聆教,非唯聞名見麵,亦能悉心見德,才可稱為知識,此約大眾方麵說。又深解諦理曰知,博通法相曰識,此約羅漢自身說。現在所標舉,皆是阿羅漢,德高望重,堪作人天眼目,從佛輔化,名遍天下,為大眾所共知共識,所以稱眾所知識。
【顯理】大比丘僧,表理智一如(即和合義)。千二百五十人俱,表諸功德聚。大阿羅漢有三義:1表自性隨緣(即應供義),2表心源本寂(即殺賊義),3表自性不變(即無生義)。知識,表自性無迷,心源本明。
己二表位歎德竟
己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消文】這段是承前段所說,千二百五十人等,乃眾人所共知共識,這究竟是何人,於是列出上首的名字來,即長老舍利弗:……阿冕樓馱等是也。
【釋義】長老:德尊學博曰長,年富齒高曰老,是說年德俱尊之稱。細論有四種意義—1如出家年久者,則稱法臘長老(臘者歲也,出家一年為一臘),2學理深博者,謂學德長老,3道果高超者,曰法性長老,4年紀老大者,則生年長老。本經所列,或德臘具尊者,或德尊臘少者,皆以長老二字稱之!所舉十六尊者悉稱長老,非獨指舍利弗,須連貫讀之,如長老摩訶目犍連,乃至長老阿冕樓馱,此乃翻譯經家文法之巧略而已。
舍利弗:南天竺波羅門提舍之子,字優波提舍,號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鹙鷺,弗是子的意思,合稱為鹙鷺子。又名身子,其母名鹙鷺,因身容端正,眼如鹙鷺故名。現在所雲舍利弗,是連母得名故謂鹙鷺子。尊者的智慧非常,在母胎時,即能益母勝辯,年方八歲,通達一切四圍書籍,曾論勝過十六大國論師。出家七日之內,遍達佛法。尊者少時為婆羅門學者冊闍耶的弟子,與目犍連是同學,在學道時與目連誓為始終的至友,其師逝世後,還與目連同修於王舍城山林中。舍利弗在山中,已久聞世尊盛名,欲為親近,但未得人引進,有一日出遊,遇馬勝比丘(五比丘之一),見其容儀超俗,遂問說:‘你師是誰?’答:‘釋迦世尊。’舍利弗,聞說甚喜,即說:‘常聞尊師盛德,善說妙法,您可為我開示尊師教授妙法否?’答:‘我年幼稚,受學日淺,豈能宣佛如來廣大奧義!’又請求說:‘請慈悲略說其要!’馬勝遂說偈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聞之,大有感悟,心生歡喜,稱讚不絕!歸告目犍連,與其弟子一同皈佛出家。在諸弟子中智慧第一。阿含經雲:‘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此乃姑顯一德,非舍利弗尊者不具餘德,亦非尊者之外,餘皆無智,是舉各人所好及所長而已。現在所說淨土難信的妙法,非大智慧不能深信無疑,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故舉以為首。
摩訶目犍連:舍衛國人,波羅門輔相之子。摩訶此雲大,目犍連譯為采菽氏,是其姓也。其祖先在山上修道采菽為食,因以為姓。本名拘律陀(是樹名,此雲無節樹,其父母禱此樹神而生,因是命名),其族眾多,故以摩訶揀別之,諸弟子中神通第一,如降伏毒龍,化身大小,五百釋子舉之梵天等。阿含經雲:‘我佛法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
摩訶迦葉:譯為大龜氏。其祖先在山上學道,感靈龜負圖,後皆以命為龜氏族。尊者本名畢缽羅,亦是樹名。加以摩訶者,以別餘迦葉之謂。又名飲光,因其身常放光明晃耀,能吞餘光、故名飲光。以宿世為治金師,與一女人,同以黃金修飾佛像,由種此因,感受世世身得黃金色,而有光明比日光更大。此尊者乃摩竭陀國,大富長者,尼俱律陀之子,因看破世情,舍棄豪富,發心出家,常行頭陀苦行,年老不倦,世尊憐其年老,曾勸令休息,但尊者辛勤如故,佛讚之說:‘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佛心印為禪宗的初祖,在大弟子中頭陀第一(頭陀此雲:抖擻,謂抖擻塵勞煩惱,共有十二事,謂之十二頭陀行)。
自世尊涅槃後,經藏、律藏,能傳到現在,都是尊者盡力召集大阿羅漢結集的功勞!據說:尊者承釋迦佛之命,現尚在雞足山中入定,待彌勒佛下生人間,將金襴袈裟傳給彌勒佛方完責任。尊者為佛教的一片婆心,真是值得景仰!
摩訶迦旃延:譯為文飾,謂文采修飾也。此尊者善於辭辯,長於論議,凡出口開言,具有文采,非常巧妙,能令聽者悅服,世尊讚悅說:‘說法人中,迦旃延最為第一。’在諸弟子中論議第一。
尊者曾受無神論者的外道,詰問說:‘惡人死後受苦理應回來,死而不還,照此則無後世受生之理?’尊者答:‘如世罪人,被禁監獄、鈕械、枷鎖,得能逃歸否?’又問:‘既是說,善人死後,則能生天,雲何亦不見歸來?’答:‘如人墮廁,肯再入否?當知!凡間惡濁,欲出既不容易,能到天上誰肯再來!’尊者之善論議於茲可見,故增一阿含雲:‘善分別義,敷演教道者迦旃延是。’
摩訶拘絺羅:譯為大膝,是從狀得名,以膝頭大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尊者一生,善議論好問答,常與其姊,辯論道理,總是論勝之,自從其姊懷孕身子後(身子即舍利弗),機辯迅發,口似懸河,詞若湧泉,論不及其姊,知所懷必是智人,遂發憤,入南天竺,遊學精勤不息,博覽十八種經書,及四圍陀典,忙得無暇剪爪,世呼為長爪梵誌。後來聞知舍利弗,隨佛出家,憤慨非常!自說瞿曇是什麽人,敢收我外甥為徒,帶著驕傲神氣,走到世尊麵前,口喊瞿曇!我願和你辯論。世尊看他來得如此又好笑,知道機緣成熟,才說:‘你論輸我怎樣打算?’長爪梵誌答:‘願殺頭以謝。’世尊說:‘既是如此你提出論題來!’梵誌開口說:‘我一切法不受。’世尊聽後笑而反問他,‘你現在說的這句話受不受?’梵誌沉思好久,說:‘我輸了,請殺我頭!’世尊說:‘我佛法中,隻有剃頭沒有殺頭。’梵誌感佛慈悲,遂隨佛出家,成為大阿羅漢。尊者以精勤故得四辯才,觸問善答,在諸弟子中答問第一。
離婆多:譯為星宿,其父母禱星宿而生,因以為名。又名假和合,因緣是有一夜 宿在空亭,見一小鬼負一死屍到,頃刻間有一大鬼追至,強欲奪取死屍,爭擾不已,小鬼不得已,請星宿作為證判,星宿據實答說,大鬼大怒,遂拔其手足啖之,小鬼見狀,即取死屍手足補之,及到天明,星宿深生煩惱,遂疑此身非我,假若此身是我,親眼看見自身被大鬼拔去手足食訖,又想若是他身,雲何手足複隨我行動,於是逢人便問:你見我手我足否?有一比丘見之,知此人易度,遂說偈雲:‘本是他遺體,漸假和合用。’星宿遂悟人身四大假合之理,認識一切事理清楚,即時隨之到世尊座前出家。尊者在諸弟子中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譯為繼道。其兄周利譯為大路邊,槃陀伽譯為繼道,因為西域風俗,凡婦人臨產,當回娘家,其母皆在還家半途間,生周利和槃陀伽,是以命名,故雲繼道。其兄周利先依佛學道,繼道亦從出家,但其性極愚鈍,雖出家多年,未能持誦半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經百日或三年,未得熟記,得先遺後,得後忘前,其兄以無知責之,遣其還俗,但尊者善根深厚,在門外哭泣躊躇不忍離去,世尊知道憐而容之,教其隻念掃帚就可,然亦記一忘一,後因精勤不懈故,日久忽然證悟,得阿羅漢果,在諸弟子中義持第一。
難陀:譯為歡喜,或雲孫陀羅難陀,譯為豔喜,其實孫陀羅是其妻之名,譯為豔,乃當時的美女 ,連妻為名,稱孫陀羅難陀。是世尊親弟,波闍波提夫人(淨飯王第二夫人)所生,具有三十相好,形貌與世尊相仿佛,若入眾中,不識者或錯認為是佛。當時摩竭陀國,有一位著名裸形外道,嚐與舍利弗尊者論道敗北,敬慕佛法之妙,有欲出家之意,一日偶遇難陀尊者,見其容貌莊嚴,歎說:‘短小比丘,尚有如是深智博學(舍利弗身材短小),況堂堂者乎。’遂從之出家,尊者在諸弟子中儀容第一。
阿難陀:略稱阿難,譯為慶喜,是世尊堂弟,白飯王之第二太子。佛成道日,諸王及臣民,欣聞太子成佛(指釋迦世尊),舉國稱慶,又聞宮中誕生王子,大家歡喜,慶而且喜,因以立名。又雲:無染,隨佛入天宮等處說法,心無染著故名。二十歲出家,為佛侍者,凡佛所說法,悉能記憶一字不忘,今日之有佛經可讀,皆是其結集,後世佛子當感謝阿難尊者,涅槃經中稱阿難為多聞士,故迦葉尊者讚曰:‘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諸弟子中多聞第一。女人的能受佛陀允許出家為尼,亦是阿難尊者之特別啟請,佛才立下八敬法規矩,允許女人出家當比丘尼,凡是尼姑,亦當感謝尊者才對。
羅侯羅(佛之太子):譯為覆障,是障礙之意,有障自、障佛、障母之 三義。1障自者,因宿世塞鼠穴六日,今感報在胎六年故雲障自。2障佛者,佛為太子時,其父王不許他出家,太子對王要求說:‘若不老、不病、不死,此三事能達所求者,則願不出家。’淨飯王莫之奈何!說:‘你若有子,當許你出家。’相傳:太子曾以手指耶輸陀羅腹,默默禱祝:‘當速有子。’耶輸陀羅夫人一驚即覺成孕,太子方得出家,因佛為之所障不得早速出家故雲障佛(問:太子十七歲納妃,十九歲出家,並未行欲事,如何隻此手一指耶輸之腹,便即有孕?答:豈不聞六欲天人之行婬乎,或以握手乃至一笑一視即便了事,或即懷孕,況太子以一念精誠指妃腹而禱祝,此亦一種不思議之心理作用,若深達一切唯心之旨,自無此疑矣,例如趙子昂,思畫馬變馬一事此亦心理一種作用也)。3障母者,羅侯羅尊者,於佛出家後六年始生,淨飯王疑耶輸夫人私行不正,憤怒欲殺之,耶輸自信潔白,冤枉難伸,請焚火坑自殺,時到抱子向空發大誓言:‘我若為非,母子俱被焚死無憾,若真遺體天當為證’,遂抱子投坑,真不可思議,火化為蓮,更有天人捧耶輸身,得母子無恙,斯時淨飯王及諸釋種,目睹此狀,始起深信無疑,國人亦因之息謗。故曰障母。在做佛事中,常用之戒定真香讚內,有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一句,及旃檀海岸讚之耶輸母子兩無恙一句,即此故事也。在諸弟子中密行第一。經雲:‘羅侯羅密行唯佛能知之,餘者不知’,故雲密行。
憍梵波提:譯為牛司。司是牛口哨動之貌,由過去世,見一無齒老僧念佛,譏笑如牛吃草,因此報五百世為牛,今雖出家證果,餘報未盡,恒事虛哨如牛司故名。祈願大家切勿輕視沙門,慎之慎之!佛陀恐世人睹尊者形相不知觀德,或輕弄譏笑,致招愆尤,故飭居天上,受諸天人敬奉,在諸弟子中天供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上三字譯為不動,下三字譯為利根,不動是名,利根是姓,因其族有十八種故,特以先名後姓,以別餘族。尊者根性最利,不為外境所動故名。奈耶律雲:樹提長者,曾以旃檀缽,置於高刹頂上,對眾呼說:‘誰能以神力取者即與之。’尊者遂現神通取缽,而受佛陀嗬責,不許亂顯神通惑眾,於是被ぇ不得入滅,留身應末世供養,使人間廣種福田,凡設齋誠敬者,尊者必來冥應,在諸弟子中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譯為黑光。身形粗黑而有光,是由宿世裸體在佛前燃燈之報。以裸體故感身粗黑,以燃燈故感全身光耀。祈願現在及未來眾,在佛前焚香禮拜者,戒之戒之!尊者身黑有光,夜行不點燈,人見皆驚,故佛陀因此禁諸弟子不得夜行。尊者為佛陀使者,善於化教,故在諸弟子中教化第一。
摩訶劫賓那:譯為房宿。是星名,乃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其父母禱此星而生故名。又初出家時,途中遇雨寄宿在陶舍,佛陀知其善根成熟,化一比丘亦來求宿,是夜為之說法,遂依佛出家,得證道果。因於陶家寄宿而值佛入道,故雲房宿。在諸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譯為善容。顏貌嚴肅端正,是因布施得之。在過去世曾施一訶黎勒果(譯為天主將來,五藥之一,有病無病皆可食),救一病僧,果報感得五不死。五不死者,初生現異(肉團 ),父母以為怪物置之熬盤火煎不死是一,複置釜中湯煮不死是二,複置水中水淹不死三也,複被大魚所吞魚啖不死四也,魚被人獲,刀剖子現刀傷不死五也。又昔曾嚴持不殺戒,感九十一劫長壽,現世享受百六十歲,在諸弟子中壽命第一。
阿冕樓馱:又雲阿那律陀,譯為無貧。由往昔饑世時以自己所食稗飯施一辟支佛(名披栗吒),因是七生天上為天王,七生人間為人王,後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資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故以名。此尊者性好睡,每聽佛陀說法,時常昏沉不省,佛欲警戒故大聲嗬斥:‘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尊者被斥而發憤精進,經七晝夜,眼不交 睫,雙目餓死—即目失明(身賴粥飯以養活,眼以睡眠而為食,不眠則餓死矣),佛陀慈悲教其修習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不久遂得天眼通,觀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西域果名,譯曰無垢清淨,形如林檎,或雲似檳榔,食之能除風冷,西域人手中,喜執此果,故以舉喻,意取一目了然也),在諸弟子中天眼第一。
己三列上首名竟
己四總結
如是等諸大弟子。
【消文】如上舍利弗等十六尊者,以及千二百五十人中,未能一一列名,此等皆是佛陀弟子中的大弟子。
【釋義】‘如是’二字是指法詞,指上十六尊者,‘等’是及餘眾。‘諸’是不一之詞,即眾也。‘大’是揀別非小之謂。‘弟子’:學在師後曰弟,是表示兄先弟後之意,兄喻先覺,弟後覺也。解從師生曰子,是表示子從父生之意,一切智慧道法,皆從佛啟育生故,亦取父作子述之意,為佛弟子當紹佛種也。此輩皆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非小機之類,又非一位二位而已,故曰諸大弟子,即此前大比丘大阿羅漢也。
戊初聲聞眾竟
┌己初—明類
戊二明菩薩眾─分三─┼己二—標名
└己三—結
己初明類
並諸菩薩摩訶薩
【消文】佛陀說本經時,在會聽眾,不獨是聲聞弟子而已,並有許多大菩薩,亦在座同聞也。
【釋義】並者及也。是承上文,言不獨聲聞而已,及諸菩薩亦所同聞也。
菩薩:具足應雲菩提薩埵,我國好略單稱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即六道眾生之通稱(因有種種情見故),同佛所證曰覺(覺則異眾生),無明未盡曰有情(有情則異諸佛)。茲約自利利他自他兩利釋之:
1是已證覺道的眾生之謂,此即自利。2是將自己所證之道,來覺悟一切眾生,此利他。3謂上求佛道(佛者覺也),下化眾生(有情),此自他兩利也。
菩薩雖已分證如來覺道,還有識情未全盡故,即等覺菩薩於八識田中,尚留一分生相無明未破,一分中道未圓,如十四夜月,有以上諸義故稱覺有情。又菩薩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以智故上求佛道之覺,以悲故下化一切眾生,求證佛道是自利,化度有情是利他,所以稱之。菩薩者具有大慈悲,非同小乘聲聞獨善其身者比,菩薩視大地眾生猶如赤子,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平等濟度,無分人我,不擇親□,普願一切眾生,悉出苦輪,同得解脫,故常依四聖諦而發四宏願,緣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有種種苦故),緣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由招集故),緣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即道也),緣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即滅諦也),若煩惱未盡則法身不顯,而佛道焉成,法門未學自度尚難,何能普度眾生,故菩薩欲成自他兩利之行,當四宏並發,六度齊修,方能克成道果。
摩訶薩:摩訶譯為大,薩即菩薩,合稱為大菩薩,謂諸菩薩中之大菩薩,非權教小菩薩,乃是破無明,見法身之實教中的大菩薩。又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經大劫、證大果,具此七種堪稱大菩薩。菩薩二字或翻為大道心眾生,謂發大菩提心,救度眾生之意也。
己初明類竟
己二標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消文】上文所謂諸大菩薩,即文殊師利法王子……等是也。
【釋義】文殊師利:或雲曼殊室利(新譯),譯為妙德,同佛所證微妙三德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又雲妙首,在諸菩薩中,文殊德推為首故。又翻妙吉祥,三惑二死謂之禍患,若斷一分煩惱,或了一種生死,證一分法身,謂之吉祥,然未能稱妙,唯此菩薩,三惑圓斷,二死永亡,, , 三德圓彰,故號妙吉祥。又此菩薩生時,有十種祥瑞:1光明滿室,2甘露盈庭,3地湧七珍,4神開伏藏,5雞生鳳兒,6豬娩龍豚,7馬產麒麟,8牛生白澤,9倉變金粟,10象生六牙。按文殊菩薩之本因,如悲華經雲:‘對寶藏佛發宏誓願,蒙佛授記,字曰文殊’,若論本果,則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時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又未來於南方離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今為輔佐釋迦示現菩薩,實則早登佛位,故能圓斷三惑,圓彰三德也。
法王子:謂法王之子,是菩薩之別稱,諸大菩薩均可稱之,法王是佛之尊稱,如世間國王,稱為人王,玉皇上帝稱為天王,佛乃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王者自在義,經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唯佛可稱法王,子即指菩薩,舉所生繼承二義來說,1所生:謂諸菩薩之智慧道果,從佛得生故,經雲:‘從佛化生,從佛口生’,如子從父母所生故。2繼承:父之所作,子述之,以一切菩薩,皆負有荷擔如來正法,繼承佛陀全部家業之責,如世間為人子者當繼承父業,但佛之家業,不同世間田厝金銀器具等為家業,乃以說法利生為業,故雲:‘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菩薩能紹隆佛種,輔佛行化,救度眾生,堪能承佛家業,故稱法王子。以菩薩位鄰妙覺,如佛長子,當紹佛位,正如皇太子當繼王位,有以上諸義故以法王子稱之。
又佛有三子,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人是外子,於真子中,文殊為首。荊溪大師雲:‘於法王子中,德推文殊,諸經常為上首。’
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具足應雲彌勒阿逸多,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或雲阿逸多是姓,彌勒是名,未可定執也。彌勒譯為慈氏,阿逸多譯為無能勝,合稱慈氏。此菩薩何謂慈氏?因過去世值佛(或雲大慈如來),發心出家,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直至成佛猶立是名。又往昔曾為慈育國王,名曇摩流支,慈心救世,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 慈行。又於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 慈定,有以上諸義故稱慈氏(依上所明則慈氏似名非姓也)。何謂無能勝?悲華經雲:‘慈氏菩薩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即此慈德應世,悲心救劫,至極之慈,無有能勝過此菩薩故曰慈無能勝。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為補處菩薩,當來紹繼釋迦佛位,為賢劫千佛中之第五佛,於第十減劫,人壽八萬歲時,當繼佛位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出羅什譯彌勒下生經及增一阿含四十四等雲)。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曾應化為傅大士,最受武帝等尊敬。在五代時,又曾托化浙江 奉化,綽號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攜布袋,逢人便乞化,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內。時常自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諸人,時人自不識。’由此足見彌勒菩薩,不待第十劫,現已常常顯現在世間,隻是肉眼不認識而已!
乾陀訶提:譯為不休息。此菩薩,常修萬行,廣度眾生,曆恒沙劫,未嚐暫停,思益經雲:‘恒河沙劫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過百一十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 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故號乾陀訶提。’
常精進菩薩:常是恒常(不間斷),精是精勤,進是前進,又純一不雜曰精,向前無退曰進,究竟精進。謂此菩薩曆劫廣修梵行,普度眾生,一向精進無倦,故名常精進。寶積經雲:‘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
然菩薩眾多,何獨舉此數位列首?蓋淨土不思議難信之法,非大智莫能證,故以文殊居首(文殊是菩薩中智慧第一,故經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前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文殊是實智,舍利弗是權智)。此念佛法門,是度生要法,必須曠劫流布,彌勒為當來下生,既聞此經,於龍華會必說此淨土殊勝法門,為此經流通無盡,故彌勒次之。又此持名方便法門,無別妙訣,隻要萬緣放下,單提一念執持名號,於二六時中,常勤精進,永無休息,自然得到功夫純熟,臨終決得往生,故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又次之,有以上諸義故特舉此數位菩薩為標榜也。
由斯觀之此等大士尚願親近彌陀,恭聞淨土法門,況其他的凡夫豈可放棄,故祈望大家及未來眾,切勿藐視淨土,謂愚夫愚婦所修的劣法,或妄生排斥,致招罪咎,或不肯信願受持,自失大利,殊為可惜!
【顯理】信願行三為淨土資糧,妙首表信,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華嚴雲:‘信為道源功德母。’求生淨土,必以信為先,本經雲‘若有信者’是也。慈氏表願,願刀兵劫擁護眾生,本經雲:‘聞者應當發願。’常精進,不休息表行,精者不雜,即經中所雲‘一心不亂’,進者不退,即經中雲:‘不退轉……’,不休息與精進意同。因此列為上首,願學者味之!
己二標名竟
己三結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消文】同文殊等四大菩薩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諸大菩薩。
【釋義】與者同也。如是二字是結上文殊等四菩薩,等是例餘未列名者。謂在會同聞的菩薩,亦非僅文殊等四位而已,尚有許多未及一一列出的諸大菩薩,故以等字代之。
戊二菩薩眾竟
戊三人天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消文】以及釋提桓因天主,暨其餘無數諸天人,都來集會一處,聽如來宣說淨土法門。
【釋義】此段顯明非獨出世聲聞菩薩在座,乃至一切人天等眾,無不與會同聞,正顯極樂法門廣大圓滿,無機不攝也。
釋提桓因:譯為能天主,或雲能為主,是忉利天的天主,略稱帝釋,因有廣大福德,能為忉利天主,故名能天主。忉利譯為三十三,即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廣八萬由旬,中為善見城,是帝釋天主所居之宮城(稱為善法堂天),其四方四維,各有四天,四八共三十二,合中之善法堂一天,總成三十三故曰三十三天。
按忉利天主宿因,過去在迦葉佛時為一女人,見迦葉佛入滅,發心修塔,欲令高廣莊嚴,傾資竭誠而營造,外有三十二人,亦發心共成,因斯勝福,獲斯勝報,生為忉利天主,餘三十二人,為三十二天之天主,以同修福德故。等:謂下等四天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等諸天,其數甚多,故曰無量諸天。大眾:是總結上來,大比丘僧,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其餘十方天龍八部四眾人等,通以大眾稱之。俱:偕也,謂一切聽眾,會集一處也。
當知!諸大比丘,常隨佛故在前,菩薩行中道,紹隆佛種,故居中,諸天為佛外護,在凡位故列後。又前大阿羅漢,並諸菩薩是大小一對(阿羅漢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今羅漢菩薩及諸天大眾,是聖凡一對(羅漢菩薩是出世聖人,諸天及餘眾是世間凡夫)。
丙二別序又名發起序。(佛自唱,依正、二報,為本經之發起)。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消文】那時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法座上,告大弟子舍利弗說:由此娑婆世界向西方而去,經過十萬億的諸佛國土,該處有一世界,稱為極樂,彼國有一尊佛,號稱阿彌陀,現時正在彼國為眾生說法。
【釋義】眾生有善根之機,故佛感應之!現在大眾有應聞淨土之機,故佛應而說之!
爾時:即指六種成就(六種缺一不成法會),佛將說此經之時。
告:上對下曰告,下對上曰白,表示尊卑也。
問:‘無論那一部經悉有發起之機,先問而後說,然本經則開首即就是說:佛告,這是什麽意思?’答:‘當知!持名念佛乃不思議圓妙的法門,少有人知道,故無人能為發起,而世尊,佛心湣物無涯,佛智鑒機無謬,知機緣成熟,大眾應聞此妙法而獲益,及預知末世機宜,應依此法而度脫,事關謹要故不候請,無問而自說,直唱淨土依正名號以為發起,此即十二部中無問自說的一部。’
總之!佛陀是憐憫末世眾生,根鈍障重,其餘法門,幽深不易修習 ,所以特開此法門,一生就可即辦之大方便門,悉使而能度脫。
又問:‘佛之弟子眾多,何故獨告舍利弗?’答:‘其義有二:1淨土不思議難信的法門,非大智慧是莫能直下信受無疑,故特呼舍利弗而告之,正如般若會上舉須菩提為當機之意同,以般若談空,須菩提解空第一故,當知!藉彼為機,以普告現前一切大眾,以及未來一切眾生,非為專意對舍利弗說。2具有四悉之益(即四悉檀,悉者普也,檀是梵音譯為施,乃華梵合稱,佛以四法普施眾生,故稱四悉檀),舍利弗是世尊的大弟子,常居經首,理應如是令得歡喜益故,即世界悉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眾所推崇,他既信此法門大眾亦能信從之,令得生善益故,即為人悉檀;特為不信淨土者令其頓生悔愧之心,轉其邪執,令得滅惡益故,即對治悉檀;為策進修習 小法者,使其回小向大,求生淨土,究竟成佛,令得入理益故,即第一義諦悉檀。’
從是西方:標示現處也。從者由也,是者指此土娑婆世界,西方是因極樂在西故說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標遠近。過是經過,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億,或雲千萬為億,現在由娑婆向西而去,非經過一億百億千億萬億的佛土,乃是經過十個萬億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故說:過十萬億佛土。佛土:佛所教化之國土(土讀去聲,同度字同音),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教化土。問:何謂三千大千世界,答:當知!於大海之中,有一須彌山(此雲妙高,純是四寶所成,高八萬四千由旬),外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間,圍繞須彌,如七重城塹,次第圍旋,第七山之外,即大堿水海,彌漣四方於須彌,四麵堿水海中,浮四大洲,在東曰:東勝身洲(梵語:弗婆提,此雲身勝,其人身形殊勝,從人立名,身高八肘,壽二百五十歲),在南曰:南瞻部洲(此雲勝金,是樹名,洲有此樹,樹汁入水,沙石成金,超勝餘金,從樹立名,人高三肘,壽百歲以下,現在我等所居,即南瞻部洲也。以世界現在的五大洲推之,乃南瞻部洲中,百千小洲中之一小洲而已,以近代地理學會通,即北冰洋之北,為金山外山根,是北地軸所依,南冰洋之南,為鐵圍山內山根,是南地軸所依),在西曰:西牛貨洲(梵語瞿耶毗,此雲牛貨,以牛為貨,從物立名,人高十六肘,壽五百歲),在北曰:北俱盧洲(又名鬱單越,此雲勝處,勝三洲故,人高三十二肘,壽一千歲,無中夭者),一洲中複有無數小洲,無數國土,堿水海外有鐵圍山環繞如外城,同一日月所照,上至六欲天,此為一小世界,為初禪天所覆,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為二禪天所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為三禪天所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為四禪天所覆,共有十億須彌、十億日月、十億四天下,一大鐵圍山總環繞之,謂之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說:三千大千世界,約豎言則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約橫言則謂大千,此為一佛之化土也。
有世界名曰極樂:標依報也(依報指國土,眾生共同所居故名為依,隨所作業,依有勝劣,故名為報),此句乃為下文正宗分中,廣示依報莊嚴之張本,世尊自唱極樂國土殊勝以為發起,是告諸大眾,以依報之實有,使一切眾生深生確信之心,令其羨慕欣求往生。世界:世是世代,以遷流為義,有現在、過去、未來三際之時分也(約豎言),界是界限,約方位而言,有四方、四維、上下、十方之國土(約橫說),時處合一名謂世界。
極樂:梵語須摩提,譯為極樂,又雲安樂、安養、清泰,雖名異其義則同,乃西方世界之一,以彼國依正二報殊勝莊嚴,永離眾苦,第一安樂,一切人天之樂,無有可比,故曰極樂。又以十方佛刹,皆具四土(一、凡聖同居 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各分淨穢,唯極樂四土俱淨,此皆彌陀如來不思議行願稱性功德的所感,乃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 獨擅,唯一無二故以極樂稱之。
問:‘經過十萬億佛土,方到極樂,豈不是太遠?’
答:1約事:雖有十萬億土之遙,若以法華所明,東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點塵計之,則十萬億者,極為至近,又按華嚴所明,二十重華藏世界,每重則有無數微塵世界佛刹土,吾今所住娑婆世界,是在華藏世界中,第十三重,乃微塵刹土佛世界中之一塵,極樂與娑婆同在第十三重,以無數微塵刹土之多,現在所說:極樂僅是過娑婆十萬億,則亦未足為遠。2約理:則不離咫尺,以吾人一念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是我一念心中所現,而法界唯心則自心本具極樂,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是更何有疑極樂遠近之慮哉!然吾人因顛倒執著妄想遮蔽,故不能證得,若能發一念真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實相現前,親證本心,即生自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則極樂本不離自心,所謂全事即理,全妄即真,性修不二,自他圓融,何可以遠近計之!
當知!十萬億者,若對凡夫肉眼來說,即有很遠之感,若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則目前便是極樂,古德雲:‘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願學者細味之!
複次:善根不具深厚者,對於‘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一段文,未免生疑,謂如何能知離此土十萬億外有一極樂世界,現在可以舉事實來證明:即如現在的五大洲,昔時海陸空行的交 通未發達時,未能知道,而現在則知之!例此則可知道離此十萬億世界外實有極樂。再以理論上來證明:佛說有無量世界,但我們看不到,則如近世天文學發達,知道空中每星球都是一個世界,照此事實來證明,這是我們看得見的事實。以此例來說:常人的眼看不見的若以顯微鏡照之則能見到(經雲:‘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昔時未有顯微鏡,何能得信,現在科學昌明,愈證明佛說之不謬),又如極遠之物,亦非常人的眼可能見到,若以望遠鏡則能見到,照以上理論推之,可斷定佛說無量世界中,必有一個極樂世界,這非凡夫俗眼所能見到,唯佛眼則能徹見清楚,凡世間一切事物均不可以不曾親見者謂之不實,例如未曾見過孫國父,或未曾到過杭州,乃至不曾見過自己之曾祖父祖母,豈可謂之說無有孫國父、杭州,乃至無有曾祖父祖母之 談!若確以不親見為無實有者,則世間諸曆史均成無效矣!願智者三思之!
當知佛具一切種智,親證宇宙萬象真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所不知,又以佛眼能照見十方無盡世界,如掌中物,故其能知離此娑婆十萬億土外,有一極樂世界,是以佛智圓知,佛眼遍見十方微塵世界悉能洞察無遺,況離此十萬億而不知不見乎?祈大家深信之!至速發願實行念佛求生,則無論何人均可往生彼國得享安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標正報也(正報是指身言,眾生各別正受之身曰正,隨所作業,因而身有勝劣曰報,極樂正報莊嚴乃彌陀不思議的願行所感),此句乃為下文正宗分中,廣示正報莊嚴的張本,世尊自唱彌陀名號為發起,是告以正報實有,以起眾生確信之心,令其專誠念佛,其土指極樂世界,有一世界必有一佛教化,故曰有佛。其佛是誰?號曰阿彌陀,依德受稱曰號,即極樂教主之萬德洪名也(釋義及翻譯請見經題中之說明)。
今現在說法:此標度生之儀也。今者此時也,即指釋迦如來說此經之時。言現在者,揀別過去、未來,以釋迦如來宣說此經時,而彌陀如來亦正在彼土為眾說法,故曰今現在說法。
又複當知現在說法,非獨指世尊說此經時謂現在,即釋迦如來未出世前(十劫前),亦可稱現在,以彌陀如來成佛已經十劫推測,則釋迦如來未出世時,彌陀如來早已日日在極樂為大眾說法久矣。雖釋迦滅後時至今日乃至未來亦可稱為現在,以彌陀無量壽故。蓋佛佛度生心切,故知彌陀無日不在彼土為眾說法,所以現在二字貫通於前後也。又非唯彌陀獨自說法而已,即水鳥風樹等,亦莫不正在演說微妙法(如正文中所明),如大本雲(無量壽經名大阿彌陀經):‘彼國蓮華出無量光,光中出無量佛,一一諸佛皆說妙法。’
複次:娑婆世界,國土有成住壞空之劫,眾生有生住異滅之相,極樂世界依報則國土不壞,正報則壽命無量,阿彌陀佛無時不為其眾生說法,而現在娑婆眾生何福薄於至極,釋迦世尊入滅已久,彌勒如來尚未下生,何日能得親睹佛身,親聞說法呢?古德雲:‘佛在世時我沉淪 ,我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真色身。’此真可為一歎!今彌陀正在彼土大說而特說,勝緣難遇,良機罕有,正應發願求生,速證菩提之時,不然則非獨自誤,大有辜負二慈尊之老婆心極矣!
本經以信願行三為宗旨,故經中處處指陳,即此別序文中,亦有勸信、勸願、勸行之意以作發起,正宗亦說三資糧(信願行三為往生淨土三資糧),現在先為提示:‘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是佛親口所指示,當深信之—勸信。‘極樂世界’,此示勝妙淨土,欲令聞者發願求生—勸願。‘阿彌陀’,此示萬德洪名,欲令聞者發心稱念—勸行。如來澈底悲心,殷勤勸告,諄諄善誘,真不愧三界的大慈父。
【顯理】‘爾時’表體用冥契,‘佛告舍利弗’表從體起用,‘從是’表五蘊身(‘是’即指娑婆,娑婆有五濁,即同五蘊色身),‘西方’表堅固清淨心(西屬金其體堅固,則清淨義),‘過十萬億佛土’表斷十萬億煩惱(國土是隔礙義,極樂有十萬億土之隔,正如眾生為十萬億煩惱所蔽,過十萬億土即到極樂,喻斷十萬億煩惱,即成佛道),‘有世界’表自性豎窮橫遍(‘世’是三際豎窮義,‘界’是十方即橫遍義),‘名極樂’表究竟涅槃(離生死苦得解脫樂即涅槃也),言由此五蘊之身,能發一念堅固清淨心,來念佛修行,念到一心不亂,功夫則到手,可能斷除一切煩惱障礙,自然證到自性不生不滅之理,此即究竟涅槃的大安樂。‘其土有佛’表色身中,有一主人翁(真性),其土表色身,佛表其性。‘號阿彌陀’表是名法身。‘今現在說法’表法身隨緣妙用,時時顯現,未嚐須臾離也。所謂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吃飯,承渠恩力,我們日常作為知寒知饑,乃至一切事中,此法身,真性無不處處親切叮嚀,而我們不認識它—法身真性,殊為可惜!
正宗是正明一經的宗要,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起,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共七百九十一字為正宗分的文。
講入正宗分,須先分科:
┌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分二──┬丁初總釋極樂名義分二┐
乙二正宗分分三┼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 │
└丙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
┌───────────────────────────┘
├戊初—約眾生正報
└戊二—約國土依報
今戊初約眾生正報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消文】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而問說:‘舍利弗!阿彌陀佛的國土因何名為極樂呢?’不待舍利弗開口,佛便自己答說:‘彼國的眾生,沒有種種的苦,但受種種的樂,所以名為極樂。’
【釋義】此段是應前段極樂名字,自問自答,先約眾生正報解釋極樂。
其國眾生:謂念佛往生彼國的眾生(梵語薩埵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是說:眾緣和合而生,娑婆眾生則外借地水火風四緣以成色身,內合受想行識四法以成心法,具足內外諸法相集而生,故名眾生(眾生是假名,五蘊是實法,此約自身正報明),又經曆眾多的生死,亦雲眾生,謂常於六道輪回不息故(此是約生處依報明)。多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蓮花清淨為身,靈明寂照為心,此極樂之眾生也。
附┌色…四大五根為色蘊,即吾人之色身。
五├受…領納五塵攀緣外境為受蘊,即第五識。
蘊├想…取所緣境憶想分別為想蘊,即第六識。
表├行…恒審思量念念不停為行蘊,即第七識。
└識…了別諸性識境執持一切種子為識蘊,即第八識是總報主。
極樂世界,究竟安樂,永離諸苦,故曰無有眾苦。眾—是不一之謂,苦—乃逼惱之義。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無量諸苦。故曰:‘眾苦。’極樂則反之,故曰:‘無有。’
三苦者:一、苦苦—受有生老病死之身,(身是苦果)已名為苦,更加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其餘的一切眾苦逼惱,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苦中加苦故);二、壞苦—以娑婆終有壞滅,事無久遠,樂非真實,切實的說:雖有少分之樂,亦非究竟,樂去悲來,苦惱者多謂之壞苦(如世間富貴之家,一旦失敗即是壞苦,世法靠不住故),亦如六欲天人雖受衣食如意,宮殿隨身之樂,此乃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初禪天雖得離生喜樂定,二禪天得定生喜樂定,三禪天得離喜妙樂定,四禪天得舍念清淨定之樂,這皆屬世間有漏的禪定,當樂境享盡墮落時,不勝憂惱亦曰壞苦(有漏業不堅遠故);三、行苦—(行是遷流不息,刹那生滅之義)由諸法遷變無常,而生苦惱謂之行苦,如無色界之四空天,雖得四種空定,壽八萬四千大劫,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或雲苦樂雙亡),然亦屬有漏(以未出三界故),若失去定力時,還要墮落生死輪回,雖未隨時,亦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有漏定非真樂故)。當知!欲界具三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
八苦:1生苦—在母胎中,儼如囚獄,出胎又受風刀割體之苦,詩雲:‘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2老苦—力弱容改—神衰智鈍,舉動言行,皆不如意,故人不喜近,詩雲:‘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3病苦—四大不調,諸根痛患,飲食俱廢,坐臥不安,詩雲:‘四大因時偶漸乖,此身無地可安排。’4死苦—四大分散,抽筋折骨,恩愛割別,業境現前,驚恐無量,詩雲:‘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慞惶。’5求不得苦—想欲求得,而偏失名利福壽,凡所欲求而不隨願,詩雲:‘揚帆屢見沉舟客,掛榜偏傷落第人。’6愛別離苦—想欲長久住合,那知眷屬恩愛一朝割別,苦不可言(緣若盡時各自散),詩雲:‘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7冤憎會苦—有仇怨之人,最怕會見,想欲避而偏偏相逢,一見仇人如眼中釘,常生憎恨,詩雲:‘好事頻求難得到,冤家欲避反相逢。’8五蘊熾盛苦—身心煩惱如火熾然,晝夜熾盛,焚燒眾生身心,苦不可言,詩雲:‘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
複次:八苦前四屬身,後四屬心,又前七種是別,後一種是總(以前七苦不出五蘊身心故),此外還有天災人禍—寒侵暑迫,雨打雷驚,譏罵嘲刺,欺淩壓迫等苦,若擴而充之,不勝枚舉。總之上來所說三苦乃三界眾生之所共受,八苦是一切人類所同受,上至國王,下至庸人無一個可能免者,亦無法可逃避也。而極樂世界眾生,永不聞苦名字,故祈願大家發心念佛求生!
但受諸樂—所受純樂無苦曰但受;樂事非一曰諸樂。彼土不同此土苦多樂少,雖有少分之樂,多數由種種苦力強求而得者,又不能長久享受,終有失去之日,所謂樂極生悲,此乃樂中帶苦,非純樂也。極樂世界則不論所受用的一切依報,與所感身相的正報,一一殊勝妙樂,無有少許苦事相間,故曰:但受諸樂。然娑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極樂則但有三樂、八樂,乃至無量諸樂。
三樂:1清淨無累樂—無粗濁之身,欲愛之染,則無苦苦。2依正常然樂—壽命無量,國土不壞,即無壞苦。3正智不動樂—安住真理,不生不滅,則無行苦。八樂:1蓮花化身樂—即無十月胎獄之生苦,詩雲:‘誓割愛緣生極樂,華中產取玉嬰孩。’2相好莊嚴樂—功德之身永無改變故,即無形骸衰朽之老苦,詩雲:寧知淨土春長在,不使身心晝夜忙。’3自在清泰樂—清淨之身永離痛患,即無四大不調諸病苦,詩雲:‘誰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4壽命無量樂—與佛同壽,不生不滅,即無四大分離之死苦,詩雲:‘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5所欲如意樂—衣食隨念,不假造作,即無所求不得苦,詩雲:‘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求。’6海眾常聚樂—清淨海眾,長為親友,則無恩愛別離苦,詩雲:‘諸上善人俱會處,願教曠劫不分張。’7上善俱會樂—諸上善人,互相愛敬,即無冤憎會遇苦,詩雲:‘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8身心寂淨樂—身常清淨,心恒寂照,則無五蘊煩惱熾盛苦,詩雲:‘何當淨土修禪觀,寂照同時離有無。’
總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所造成,娑婆眾生念念顛倒,則所感依正皆穢,故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種種業感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則所感依正皆淨,故有五清三樂八樂乃至無量種種法性樂也。
故名極樂:故—是承上結下詞,謂如上所言,不受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名為極樂。今以三界比論之:三惡道極苦無樂,人、及修羅苦多樂少(或雲苦樂相半),諸天、雖然樂多苦少,然樂無長久有壞苦故;唯西方純樂無苦永遠不變,此即究竟樂,故以極樂稱之。二土對較苦樂懸殊,淨穢迥異。如是勝劣攸分,取舍則由人!
當知!佛說此苦樂者,意欲使人深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然而生,深知彼土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此段以為下文勸策發心念佛求生的張本。
複次:菩薩發心利人,不取涅槃之樂,不舍眾生之苦,無苦樂取舍之相,方符合大乘之道,今念佛一門厭穢欣淨,舍苦求樂,豈非凡夫小乘之道,何得稱為圓頓法門?答:未得無生法忍(真智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為初地或七地八地所證,菩薩得此無生法忍則不退轉也。),必不能廣度眾生廣作佛事,喻如小車不堪重載,弱翅不可高飛,若強行之,非僅不獲效果,恐遭自他俱陷之災!故必先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已,獲大智慧、大辯才,具諸神通威力,那時再來此界普度眾生,豈不是善全妙策呢!
由斯觀之!則舍苦者,正欲救眾生之苦,即菩薩之大悲心;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之樂,即菩薩之大慈心,這豈是小乘獨善之輩可以同日而論乎!
【顯理】‘彼土’表自性,‘名為極樂’表即是涅槃,‘其國眾生’表證得自性之人,‘無有眾苦’表已斷一切煩惱,‘但受諸樂’表長得解脫,‘故名極樂’表即是涅槃言自性(何故名為涅槃,因證到自性之人,已斷三惑煩惱,長得解脫之樂,所以名之為涅槃。)
戊初約眾生正報釋竟
戊二約國土依報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極樂國土的宮殿樓閣之外,更有七重欄楯圍護之,上有七重寶網覆之,前後相間布列七重行樹,皆是四寶所成,而且周遍重重圍繞,整齊美觀無比!’
【釋義】此段是約依報—國土,解釋極樂。又舍利弗:又是再也,因前已約正報,今欲重約依報解釋,故再呼當機舍利弗而告訴他說:‘此欄網行樹皆是西方莊嚴妙境。’
欄楯:橫曰欄,直曰楯,即欄杆也。羅網:即寶網也。羅是結也,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所結成的,四圍垂以寶鈴,光色華耀,能奪人目。行樹:行是行列,次第成行,無雜亂者。欄楯是嚴飾樓閣,行樹是嚴飾露地,羅網是嚴飾空界。各言七重者乃有所表,待文末標明。
蓋極樂寶地絕勝無比,所有宮殿樓閣之外,則繞一重欄楯,欄楯之外繞一重行樹,上覆七重羅網,行樹之外又繞一重欄楯,又覆一重羅網,重重相間,而至於七,或一重欄楯繞二重行樹,覆二重寶網,乃至七重如是,互相配置,一一莊嚴,尤其是皆是金銀琉璃玻璃的四寶所成,故曰:‘皆是四寶。’現在隻舉出行樹來說:或有純以一寶為一樹,或是二寶為一樹,乃至四寶為一樹,或金根銀葉,琉璃花玻璃果,或銀根琉璃葉,金花銀果,或玻璃根,金葉銀花,琉璃果等,如是美麗莊嚴無比,欄楯羅網例此可知!
當知!所說四寶七重乃是從略舉出而已,其實則重重無盡不可以言說(詳請閱大彌陀經)!
周匝圍繞:謂周遍匝滿四圍而環繞。是說七重欄樹羅網,非但宮殿樓閣,如是相間繞覆,即園林池沼等,莫不皆然!又不論佛菩薩及海眾,凡所住處,悉皆如是有之,乃至遍繞全極樂世界,處處布置麵麵皆是,故曰:周匝圍繞。所謂欄楯曲曲護繞於宮殿樓閣之外,處處皆通寶樹,藂藂布列於階道池畔之間,色色俱備羅網彌覆於樓閣,行樹之上光光相映,非世間人力所能造者,乃彌陀如來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問:‘此方王臣長者家,不是亦有欄樹等之設?’答:‘此方雖有樹木不過藂林,欄不過是木鐵,網不過絲麻,樓閣不過磚石,還須人力經營,豈可與天然四寶所成的極樂同日而語哉!’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是乃承上之詞,故是結下之語,謂承上來所說欄網行樹等,如是勝妙殊特,誠非一切可比,所以彼國名為極樂世界。
茲不厭繁,再引大本彌陀經證之,亦可助發求生淨土者之益信欣慕,大本雲:‘複有種種寶樹,其純一寶者,根莖枝葉華果皆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華果間以二寶,乃至四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各以一寶,其花與果同於根莖,五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各以一寶,七寶為一樹者亦複如是!唯加其節益用一寶,如是諸樹乃至行列數百千重,間以寶池亦複如是!乃至周遍世界,榮色光耀不可勝視。’又觀經雲:‘一樹高八萬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光色,玻璃色中出紅光色,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又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國中華樹,俱以無量雜寶,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據此可知,極樂真是樂極矣!今經但說七重,彼則說數百千重,今但說羅網,彼則說羅網之中,出天宮殿,今但說行樹,彼則說行樹之中出諸光,及諸妙香,今但說四寶,彼則說七種蓋,今經略而彼經詳,以簡攝繁,取文省故,其義實則無欠也(此乃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二十二國土嚴飾願所成也)。
【顯理】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寶表四德(常樂我淨),欄楯表自性縱橫(自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如欄之橫,如楯之豎,豎即縱也。),寶網表自性包羅法界,行樹表自性長養諸善根,彼國表自性(自性中具足一切無為功德,如彼國種種莊嚴樂境故。),極樂世界表法身境界(法身不思議境界正與極樂妙境義同,或表涅槃境界亦可)。
戊二約國土依報釋竟
以上丁初總釋極樂名義一科文竟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分二─┬戊初─依報分四┐
└戊二—正報 │
┌─────────────────┘
├己初—池閣行樹分二─┬庚初—正陳
├己二—華樂金地 └庚二—結成
├己三—化禽演法
└己四—風樹什韻
今初正陳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而說:彼極樂國土,不但欄樹羅網的莊嚴而已,還有七寶所成的水池,尤其是池中的水,具有八種功德,而且時常充足盈滿,於寶池之中。又該寶池底是純用金沙鋪的。
【釋義】上文是約依正莊嚴總釋極樂名義,此下是別示依正莊嚴明極樂受用妙境,現在先來說明池水非但欄楯等莊嚴而已,即此池水之類,亦皆殊勝無比。
七寶池:揀別此方土石所成者,是乃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寶莊嚴所成故名七寶池。或純一寶所成,或二寶乃至七寶,或七寶互相間雜而成,如行樹同。又此寶池之大,四方有四十裏或是五十裏,如是展轉增大以至四方二萬四百八十裏;似若大海然,現在不舉出者乃文之省略。茲再引證大本雲:‘內外左右有諸寶池,或十由旬(此雲裏數有三種大八十裏中六十裏小四十裏),或二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然此諸寶池,皆是念佛海眾生長之所,有時亦可澡浴其間,又非止一個,乃是無量無數,既然有池必就有水,此固然之理,此水又非人間尋常之水,其水乃有八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故曰八功德水。功是功能,德是德用(即不可思議之妙用)。
八功德:1澄淨(澄明淨潔)不同此土昏擾汙濁;2清冷(清湛涼冷)不同此土冬凍暑熱;3甘美(甘甜美妙)不同此土鹹淡臭劣;4輕軟(輕揚柔軟)不同此土凝滯沉重;5潤澤(光潤滑澤)不同此土腐褪枯澀;6安和(安靜順和)不同此土凶流暴暴;7除饑渴(非唯止渴亦能療饑)不同此土飽脹增病;8長養善根(增長養育諸善根)不同此土損害沒溺。
充滿其中:充是充足,異此土有時枯竭,滿是盈滿,異此土有時泛濫,其中是指七寶池之中,此微妙功德水,人間絕不可見,唯極樂世界則時常充滿其寶池之中,未嚐幹涸,亦不曾潰溢,或泛濫,妙哉!八功德水!真是不可思議,具足澄淨、清冷、安和、潤澤……等。問:‘水悉皆有之,何彼土獨以功德稱?’答:‘此土之水,過擾則昏,逢溷則濁,不常澄淨,故日曬則暖,火煎則熱,不常清冷,故大雨則泛,暴流則凶,不常安和,故混雜則變,酷旱則枯,不常潤澤,故近海則堿,積久則臭,不常甘美,故遇壅則滯,逢寒則凍,不常輕軟,故食多則脹,非唯不能除饑渴,浸久則病,非唯不能養善根,而彼土德水,則縱經億劫而絲毫不變其勝妙,故稱之為功德,誰曰不可!本經但言八德,而大本則詳敘寶池德水,複有三種殊勝妙用:1水能隨意,大本雲:“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諸上善人,入七寶池,澡雪身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至腰、至腋、至頸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還複,水即還複,調和冷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蕩滌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當知水本無知能順人意,豈凡情所能測哉!2水能說法,大本雲:“微瀾回流,轉相灌注,不遲不疾,安詳徐逝,波揚無量,自然妙聲,稱念佛聲,或念法聲,或念僧聲,寂靜聲,無我聲,波羅密聲,乃至眾妙聲,稱其所欲,無不聞者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當知水本無情,而能說法,豈心想所能及哉!3浴畢進道,大本又雲:“既皆浴已,或坐於蓮花之上,有在地講經者,誦經者,自說經者,授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一心者,經行念佛者,有在虛空講經者,乃至坐禪經行者,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而得不退。”當知水本無心,能令進道又豈思量所能及哉!’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異此方沙石汙泥也。謂純用金沙鋪布池底,此亦是略說,如大本雲:‘純一寶池底沙亦以一寶,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複如是。’又觀經雲:‘黃金為渠,其下皆雜色金剛而為底沙。’
【顯理】七寶表七聖財(一信、二戒、三聞、四舍、五慧、六慚、七愧、前五如寶,後二如人,善守財故,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聖人護此故名聖財。)。八功德水表八正理水。池底純以金沙表真如徹底不變。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消文】寶池四邊所有的階砌和道路,亦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四寶互相莊嚴而構成的,寶池上還有許多高樓傑閣,亦用金銀等七寶所莊嚴而雕飾的。
【釋義】此段是解釋樓閣莊嚴文。四邊階道:東西南北曰四,池邊曰邊,砌級曰階,坦平曰道(路也)。池岸有階可通上下(由之入池升岸),岸上有道可通來往(供散步遊行),或階或道,悉是四寶合成,或相間,或純一配置不等。
上有樓閣:上字有三種解釋:1寶池之上,2四岸之上,3虛空之上。重屋曰樓,岑樓曰閣。亦以:來者亦是,以者用也,言非獨階道眾寶所成,即此樓閣亦是用金銀等七寶所莊嚴而成,各色各樣俱全,專為往生之諸上善人所居之設,或供遊玩,或休憩,以及聚會說法之所也。求生得到者先在寶池蓮胞中靜修,待蓮華一開便可登上四岸住樓閣,加入法會,見佛聞法矣。
茲不厭煩,再引經參照,大本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此界六欲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乃至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寶(其中樓閣有隨意高下,大小浮於虛空,有不能隨意,止在地上,是以求道時心有勤惰而功有優劣故)。’又觀經雲:‘黃金地上,一一寶中,五百色光,其光如華,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所成。’又雲:‘樓閣兩邊,各有華蓋,無量樂器,八種清風(四維四方之風),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本經但舉七寶,不詳說其餘者,亦是省略文也。
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金銀二種,此方常見,似不必釋。琉璃是梵語,具雲:‘吠琉璃’,翻為青色寶,其色青故。又雲:‘不遠山’因出寶之山近波羅奈城故名不遠山。古作流璃,後人見是玉類,故改為琉璃。玻璃,亦是梵語,具雲:‘窣坡致迦’譯為水玉,其狀似此方水晶,有赤、白、青三色,古作坡離,人見似玉,故改為玻璃。
硨磲:具雲‘牟婆洛揭拉婆’,譯為‘青白色寶’,以色命名,故又雲‘大貝’,產自海中大介蟲,其形似車輞(周車輪之外者曰輞)。赤珠:赤蟲所出,其色赤故名。瑪瑙:梵語摩婆羅伽隸,譯為馬腦寶,其色如馬之腦故名。後人見是玉類改作瑪瑙,有山瑪瑙、水瑪瑙之別。問:七寶中以金為首者何也。答:具有四義故:1體則堅固,2性則柔軟,3色具光明,4價則貴重。如上七寶雖是取名同於此方,實則一一超勝此方之七寶百千萬倍。問:‘堯帝處茅茨,禹王卑宮室,顏回居陋巷,古聖先賢,隻貴其德,不重裝飾,今西方佛聖,何獨不然,乃貪華麗而尚外觀乎?’答:噫!此乃不明彌陀大慈悲心,故致有此疑!當知佛為利生憫物,大開方便,俯從機宜,以大願行,無量功德,莊嚴極樂淨土,欲令諸眾生,知苦求樂,厭穢欣淨,而發心修行念佛,終使之畢竟成佛,至此則自性本具,恒沙功德,俱足常樂我淨四德,則七寶所莊嚴者,亦不足為勝妙矣!正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此乃一種方便引度的妙法,雲棲大師雲:‘喻如正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久處幽暗之途,乍睹光明之境,寧不身心踴躍,速舍故而取新乎!若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顯理】‘四邊階道’表四教念佛法門(四教有高下如階法門是能通義如道),樓閣表真智安住無生之理。)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消文】又七寶池中,有無數蓮花,大似車輪,青色蓮花,則放青色光明……白色蓮花則放白色光明,極其幽微勝妙,又最清香,淨潔的。
【釋義】此段是舉出蓮花殊勝之文。上文寶池是明生處,今蓮花乃明托胎蓮花;是離垢清淨義,乃極樂七寶池中所生者,為念佛眾生之托質受生處。非但池是七寶所莊嚴,即此蓮花亦然,根產金沙,花浮德水,光色華耀,微妙香潔,異於此土生在濁水汙泥也。大如車輪:是形容蓮花之形狀(非指此方常人所禦之普通車輪),謂寶池內的蓮花,其大如轉輪聖王所乘的金輪(輪王之金輪,大一由旬,轉輪聖王即金輪王。輪王有四:一、金輪王統四大部洲,即王位時有金輪寶自然現前,乘之一日之內可以周遊四大部洲,金輪王出世,海水低落,海邊現有輪王道路能通四洲。二、銀輪王統領東西南三洲。三、銅輪王統領東南二洲。四、鐵輪王統領南瞻部洲。),此舉其最少者,若據觀經等所明,其數不一,非止一由旬也。大本雲:‘池中蓮花,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 圓,正等十二由旬。’觀斯則知同居 淨土身相不等,故其大小不可局定,由念佛人,因中勤惰以分勝劣,隨其感現大小則不同。
又車輪者不但狀如蓮花形,亦且表花之德,車輪有運轉義,正顯寶池蓮花,能‘運’載十方念佛眾生出苦海,到極樂‘轉’凡成聖也(七寶蓮花能從空飛至十方迎接念佛眾生往生彼國)。
青色青光等四句,是明蓮花的殊勝,不唯舉色,而亦說光光是從色而發,如珠瑩潔,則能發光,西方蓮花七寶所成,極其瑩潔,故能有光。青華名優缽羅,黃華名拘勿頭,赤華名缽頭摩,白華名分陀利,由往生眾生,身有光明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花或純,或雜,光色無量,今但舉四色四光,亦是省略文法。如大本雲:‘青色青光,乃至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煒燁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據此則知其具無量色,而色色無盡光光相照,所謂一色含眾色,一光攝多光,豈凡情思量,所能及哉!此寶池蓮花者,一為淨土中之莊嚴,一為念佛人之托生,以極樂眾生無有婬欲,故不受父母胞胎,皆為蓮花化生,十方眾生聞說淨土念佛法門,信願念佛者七寶池中即時生一蓮蕊,同時標名於上,由念力而生長,隨功行分勝劣,若精進念佛者則蓮日大,一日光色倍鮮榮茂非常,若懈怠放逸,或中途退心者則蓮花日漸雕謝失色乃至完全枯萎,所謂勤惰才分榮枯頓異,倘一生精持不退,臨終一心不亂,便得往生托質蓮花清淨受生,謂之蓮胞化生,花開見佛,即悟無生,故偈雲:‘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即此意也。大本雲:‘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等,往生阿彌陀佛刹者,皆於七寶池蓮花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諸天可比,皆受自然清虛之體,無極之壽。’此是約下八品往生者而論,若是上上品往生者,則乘金剛寶台,到時即見如來法身,不必經過蓮花即悟無生,此亦隨其修功深淺,而感有優劣不同,以蓮花受生故極樂又稱蓮邦,淨土號為蓮宗,同蓮名曰蓮友,良有以也。
問:‘十方無央數世界,若念佛求生者多,則極樂世界七寶池內之花,豈不為之擁擠難堪乎?’答:當知!彌陀不思議功德所成之極樂,豈同凡間生滅事相有質礙者可比,喻如百川匯歸大海,而不見其溢,萬眾含照於鏡,而無所礙,極樂寶池如海,如鏡,求往眾生若百川,若萬象,如是,則何患寶池之溢,有礙十方往生之多呢!’智者自當體會!
微妙香潔:此略歎蓮花四德。彼土蓮花光色,既勝其他,香氣等亦應有異,非此土蓮花可比也。七寶所成,此方絕無曰‘微’,其色無量又能放光曰‘妙’,異芳遠聞,四時不變曰‘香’,出自德水至淨無濁曰‘潔’;又色光含攝,形量無定曰‘微’,往生托質,華多無礙曰‘妙’,妙馥紛紜,清馨飄蕩曰‘香’,無夭豔態,其體清淨曰‘潔’,蓮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則生身相好莊嚴,不言可知矣!
以上明欄樹、羅網、樓閣、寶池、德水、蓮花等,是描寫極樂世界如一美麗莊嚴燦爛可觀的大公園,願大家試往一遊為幸!
又複當知此諸妙境乃彌陀無量功德所莊嚴者,祈千萬勿作美術家圖畫觀之!否則大負佛恩矣!
【顯理】蓮花放光:‘蓮花’表自性清淨,‘放光’表性體寂而常照。蓮花四色者,1青色:東屬木是春,其色青春為一年之首,表心為萬物之本,即法身德;春能萌芽一切草木,表智慧能照一切真理,即般若德;春氣溫 和,最適人意取安樂義,即解脫德(解脫即安樂也)。2黃色:中央屬土其色黃,是主位,其黃土取主中義,‘中’表中道,‘主’表心為萬法之本,即法身德;地(土)能生育萬物,表真智能照一切理,即般若德;地為吾人所安住,表自性安住涅槃,即解脫德。3赤色:南屬火是夏其色赤,夏為萬物繁茂之時,表自性具無量勝功德,即法身德;火有光明,表自性具一切智慧光明,即般若德;火能燒壞諸物,表智能斷惑,即解脫德(壞一切煩惱即成解脫故)。4白色:西方屬金是秋,其色白,金之本體堅固,表自性常住不變,即法身德;其色光明,表自性具一切智,即般若德;其性柔軟,表自性安樂自在,即解脫德(柔軟取安樂義,安樂即解脫)。又白色表法身清淨,秋氣蕭蕭表自性寂滅,秋氣涼爽表自性晏安。又蓮花表法身離垢清淨(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大如車輪’表報身圓滿莊嚴。諸光表自性具無量光明。‘微妙香潔’表常樂我淨四德。
庚初正陳竟
庚二結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極樂世界,有如是上麵所說種種莊嚴的妙境,當知皆是彌陀無量功德所成就的。
【釋義】此段是結成之文。成就:行滿,願遂之謂。彌陀今既成佛,其願行已圓滿,成就無虛矣。如是:指上寶池、德水、樓閣、蓮花、諸莊嚴事。功德:乃彌陀不思議大願行,所修成謂之功德。若營修世福是有漏功德為劣,莊嚴自性是無漏功德為勝,今彌陀以不思議行願所成的功德,乃是無漏勝功德也。莊嚴:莊是莊麗,嚴是嚴飾,西方諸妙境為所莊嚴,所成就,彌陀大願行為能莊嚴,能成就,固知極樂世界,一一莊嚴超勝十方淨土者,皆彌陀因中發大願,及曆劫所修大行,無量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也(稱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故曰稱性功德)。
當知!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時,對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廣度眾生,第三十三願雲:‘願我作佛時,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悉以無量眾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即國土嚴飾願也)。’是謂發大願。大本雲:‘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十一億佛刹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又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護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無相空無作,以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是謂所修大行也。又大本雲:‘如是積功累德,無量千萬億劫,功德圓備,方得成就斯願而入佛位。’
【顯理】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表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己初釋池閣行樹一科文竟。
┌庚初─正示妙境
己二華樂金地分三┼庚二─持花供佛
└庚三─結成莊嚴
今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消文】世尊又呼當機舍利弗說:極樂國土中,時常奏作微妙的諸天音樂,尤其是以黃金為地。晝夜無間斷的有諸天女常來散彩曼陀羅等的眾妙天花。
【釋義】此段是明往生極樂者,眼耳等六根,常受勝妙五塵供養。
天樂:是聲塵(耳根受),‘金地’是色塵(眼根所受),‘天華’是色香二塵(眼鼻二根所受),散花經行是觸塵(身根所受),‘飯食’是味塵(舌根所受),水鳥風樹演法也是聲塵。上則天樂鳴空,下而黃金嚴地,乃至天花繽紛,上下煥爛,不但耳聞妙樂,亦且眼見天花,足踏金地,誠不虛極樂之稱也。現在先來解釋聲塵妙境:
常作天樂:天樂有二種,1是天人之樂,謂三界諸天,時常獻樂供養極樂教主,及諸聖眾,大本雲:‘欲色諸天百千香花音樂,轉相倍勝以供養佛,及諸菩薩等。’又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2是天然之樂,謂無須人工不鼓自鳴,大本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又觀經雲:‘樂器懸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曾無間歇。’比之人間俗樂,誠霄壤懸殊!以世樂須賴人工奏作,尤其是或作或輟,至於音韻聲調,又複天淵迥異。
常作:恒然不變曰常,奏操曰作(指奏樂言)。常作亦有二意:1時常(不時常有),2永常(永遠常有)。1時常:謂諸天常來獻樂供養故,2永常:天然之樂長時奏作,晝夜六時無有間斷,故曰:‘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此明色塵妙境。本經省而但說黃金,以黃金為七寶之首,舉其首則攝其餘,故其實或純一寶(純黃金純白銀純琉璃等為地者),或七寶互相間雜(一隅黃金一隅白銀一隅真珠或七寶相雜為地),均不一定。如大本雲:‘彼彌陀佛刹有自然七寶,其體性溫 柔相間為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又觀經雲:‘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色間錯界以七寶。’由斯本經的省略可知!以上天樂金地是明聲色二妙境;地上常雨寶花是明色香二塵妙境也。
晝夜六時:晝是日間,夜即晚上,六時者謂晝夜各有初中後三時合之為六,故曰晝夜六時。亦可作晝夜各有六時解釋,今按十二時辰則卯、辰、巳、午、未、申,為晝六時,酉、戌、亥、子、醜、寅,為夜六時,卯辰為初晝,巳午二時為中晝,未申二時為後晝,酉戌二時為初夜,亥子二時為中夜,醜寅二時為後夜,此則晝夜各有六時,故曰晝夜六時,或謂以華開為晝,華合為夜,亦無不可也。
問:‘極樂世界,身土各有光明,無須日月,何雲晝夜。’答:‘這不過是隨順此方假設而說。’
雨天曼陀羅華:雨字讀去聲作落字解,天是指諸天,曼陀羅乃天華之名,譯為適意,妙好,天花色香殊勝,最適悅人意故名。又翻白華,以潔白無比故。在四花中略舉其一具足應如法華所雲:‘天雨四花’,方與下句盛眾妙花的眾字相應。
四華者:1曼陀羅(白華);2摩訶曼陀羅(大白華);3曼殊沙花(小赤華);4摩訶曼殊沙華(大赤花),此為天花中的最殊勝,諸天常散此等妙花供佛及菩薩等,於二六時中常常有之,故曰晝夜六時,雨曼陀羅花,天人散花以表讚歎供養的恭敬意。大本雲:‘一切諸天皆賚天上百千華香,來供養佛及諸菩薩等眾。’
庚初正示妙境竟
庚二持花供佛(以上諸妙境即彌陀四八宏願中第二十二願之國土嚴飾願所成也。)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消文】極樂世界的海眾,每天早晨,各人必用著衣祴去盛拾諸天所散下的許多勝妙天花,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的諸佛,於吃早飯之時,即能還到本國,隨眾齋食,食畢各自散步經行。
【釋義】其土眾生:即念佛往生到極樂的眾生。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以下皆名眾生。常以清旦:以是於也,作在字解,謂時常在於清旦之時。清旦即早晨也,東方將曉而有清明之氣故雲清旦。又旦是日之一,一為數之首,即日之始出。旦晨有清爽之氣,非同日午炎熱蒸人。常以:是日日如是不生疲厭,清旦持花供佛,表示至敬也。
各以衣祴盛眾妙華:各是各人,以者用也。衣祴有二解:1是西土盛花器(如此方進香袋);2作衣襟解,若細論之,當作衣襟為正,祴即是襟。在天花落時,何待尋器,即以衣襟而盛之,就襟拾花散已放襟,而是何等天然,何等便利,此亦淨土一種的適意事也。盛字讀平聲,貯也。非一種二種—‘眾’,正顯非曼陀羅一種而已。香色殊勝曰妙,華即天花,不須人工栽蒔,或灌溉,自然結蕊開花,其色燦爛,其香幽潔,若散彩時,極目明麗,撲鼻芳馨,人間一切名花無可與比擬,故天花稱謂妙華,異乎凡卉。又複不止盛拾天花而已,或亦盛諸寶樹花,以彼土常亦雨諸寶樹花故,其香色殊勝亦堪供佛也。大本雲:‘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寶樹,華華生異香,隨風四散。’觀斯可知,極樂世界裏麵的一切成就。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奉也,養—敬也,即奉敬的意思。有三種:1財供養:供備香花飲食等奉敬三寶;2敬供養:具虔誠心讚歎禮拜三寶;3行供養:亦名法供養,具堅實心如法受持精進修行。又有五種十種等避煩不述。今持花供佛,雖屬財物之供,理則三供俱足。以其含有歌歡佛德,聽法受持故。他方者:極樂為本國,其餘佛土為他方。十萬億:十者,萬者,億者,為數之極,表示極多,非隻指十萬億也。佛是指十萬億佛土中的諸佛。極樂眾生盛眾妙花,非供自己玩賞,是欲廣修供養培植福德,於是先供彌陀,後供他佛,自邇而遠,次第供養,廣及十萬億諸佛國土。然供養多少乃隨各人願力,亦不一定隻是指十萬億。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明其速也。謂即在早齋受食時便可還到本國,清旦盛花出發,食時即還,為時最少,而能遠曆佛土遍供諸佛,若非神足妙力,安能如是之快?現代科學發明太陽光在一秒鍾,能跑過幾十萬裏,若較之彼土菩薩的神足通,則猶萬分不及一矣!此等神力固是眾生淨業所感,亦由彌陀不思議願力所成就。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刹中人皆得神足……乃至六通自在。’(此即第九往生皆得神足智通願),神足通乃六通之一,亦名身如意通,此通有三種妙用:1能運神力,身能飛行自在,輕捷遠到;2轉變神力,大少一多,互相轉變;3聖如意神力,應變莫測,化現無方。飯食:謂持花供佛歸來,恰值早齋之時,便隨眾飯食,極樂眾生承佛威力,飯時以金銀等,眾寶缽為食器,百味飯食隨意現前,不必營設,吃訖自去不用收拾,不勞洗滌。大本雲:‘諸往生者,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有欲金缽者,有欲銀缽者,乃至有欲白玉紫金缽等,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辛鹹淡,各如所欲,不餘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然消散,而無遺滓,乃至食畢化去,食時複現,身心安隱,微妙快樂。’此無他,乃彌陀願行所成,眾生淨業所感。大本雲:‘我作佛時,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飲食,隨念即至。’所謂:‘思食食來,不假安排,思衣衣來,不撿裁縫。乃至一切莫不稱心如意。’此約凡聖同居 淨土的帶業往生者說,因其初生習 氣未忘,故有此種的設備,若上三土(方便,實報,常寂光),則無此相。
經行:即繞行也,謂循環往複(能調身無滯,調心無逸)。極樂眾生既齋罷,己各自隨處遊行,或散步於金地之上,或繞遊於寶池之畔,欲念佛者念佛,參禪者參禪,隨意娛樂任運進道,若世人者食已,非奔勞塵務則耽樂睡眠,彼國則飯罷經行進道,其解脫的風度,逍遙的情態,誠令人羨慕不已!以極樂眾生六根對境,一一無非樂受,又不能妨道,還可藉此增長善根(如下文聞者發心念佛等),不同娑婆觸目苦境,常令增長惡念,何如是相差太遠,乃業報不同淨濁分明,事雖如是!理則沙界互徹淨土由心,吾人若能淨心念佛,一念回光返照,當爾便是。所謂:‘頭頭是道,處處弗離。’蓮池大師雲:‘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玩水觀山,徒勞萬裏。’
當知!心淨則娑婆極樂互融,妄起則東土西方隔絕,學子可不慎哉!
庚二持花供佛竟
庚三結成莊嚴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佛呼當機舍利弗說:‘極樂國土,能成就如是天樂、天華等,種種妙樂,當知皆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所莊嚴、所成就。’
【釋義】此段是結歎文。‘如是’二字即指天花天樂等。此諸種種勝妙事,一一無非彌陀願行所成就者。願成就者—大本願雲:‘我作佛時自地以上,皆無量雜寶而共合成。’(結成黃金為地即第三十二願國土嚴飾類)又願雲:‘我刹中人,欲食之時,百缽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結成飲食一句即第三十八願衣食隨念願)又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以華香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者,一食之頃,即可遍至。’(結成盛花供佛及食時還到句即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及第九皆得神足智通願)行成就者—大本雲:‘或為比丘,或為天王,乃至或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養。’(此結成一食之頃遍供多所)又雲:‘常以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供養於佛。’(此結成天樂常作衣食自然句)餘避煩不錄。
當知!彌陀因中所發宏願,曆劫修行不退,今已成佛,一一成就如願。故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顯理】天樂,表定慧和融。黃金為地,表自性萬劫常真。天雨妙華,表性天開朗(自性迷時,如花含蕊未開,自性悟時如花盛開),盛華供佛,表莊嚴自性,他方,表隨緣妙用。十萬億佛土,表自性周遍。食時還到,表自性非來非去,即來即去。本國,表自性常住(是當人故鄉)。飯食,表常養慧命。經行,表性天活潑。
己二總釋華樂金地竟。
┌庚初─先出鳥名
├庚二─正示法音
己三化禽演法分五┼庚三─聞法獲益
├庚四─釋道無惡
└庚五─佛力所成
今初先出鳥名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消文】其次佛再呼舍利弗而告說:‘彼阿彌陀佛國中,恒常而有種種奇巧殊妙雜色的鳥,其名: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的眾鳥。’
【釋義】上是諸天獻瑞,此說化禽演法,重明聲塵妙境也。複者再也。次是其次,對先而言次,謂先已示明種種妙境,其次再有化禽風樹演法的微妙,故曰複次。常有:謂二六時中,恒常所有,非時有時無。種種奇妙:其類非一,眾而且多—種種。形殊眾鳥曰奇,音能說法曰妙。其色非一故曰雜色(五彩),是說西方化禽無色不備,無形不有,形形色色多而且美。白鶴(嘴及頸腳皆長,翼大飛舞至捷鳴聲高朗),此方的鶴,有玄、黃、蒼、白四種,以丹頂純白為最勝。孔雀:形如雉,體長三尺餘,翼短小,雄者特壯麗,尾有長羽,能展開張扇狀,金色有翠綠斑紋作眼珠形,產於印度、暹羅等諸熱帶等地。鸚鵡:亦有紅、綠、黃、白、灰、紫等色,以紅嘴、紅羽為貴,嘴大而短,上嘴鉤曲覆下嘴,舌肥厚,足二趾向前,二趾向後,能學人語,古詩雲:‘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舍利:譯為鹙鷺,乃一種好眼鳥。或雲春鶯。迦陵頻伽:譯為妙音,在殼中即能鳴,其聲微妙超諸眾鳥,如正法念處經雲:‘此鳥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故名妙音。共命鳥:勝天王經稱為‘生生’,法華經則雲‘命命’,雜寶藏經名為共命,謂二命共一身故。梵語:耆婆耆婆,譯為共命。乃一身兩頭的奇鳥,雖心識各別而同一報命,故名共命。往昔釋迦佛與調達曾為共命鳥,一日出遊,為調達者睡,為釋迦者醒,醒者因拾香果食之,香氣芬然,睡者覺而惡說:‘何欺我而私食呢?當啖毒果以報之。遂食毒果兩命一同嗚呼哀哉!’西方化鳥無量,今但舉此六種亦是文的省略。前白鶴等四種我國悉皆有之,唯迦陵、共命二種獨出西竺(雪山等處多產此鳥),白鶴孔雀鸚鵡等皆為此土所珍貴故獨舉之。在此土已被稱為珍異之禽,況出於極樂的,其奇妙轉更自不待言。正如行樹等此土雖有,彼土則七寶所成,例此可知。又此方唯鸚鵡一鳥解作人語,然而但能依人學語,不懂意義。鸚鵡且然,況其他諸鳥可知。
【顯理】晝夜常出雅音,表念佛眾生當常執持名號。六種化鳥,表六字洪名。白鶴,表法身清淨無諸垢染。孔雀,表報身相好莊嚴,餘四表應身種種化現。
庚初先出鳥名竟
庚二正示法音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消文】上文所舉出的眾鳥,於晝夜六時中,恒常口出柔和清雅的音聲,其音聲的流暢更能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的種種諸法。
【釋義】彼國化禽非唯色麗音雅,且能暢演妙法,豈同凡鳥唯能漫鳴而已!
是諸:指白鶴等眾鳥。晝夜出音:是明化禽說法無有間斷。和雅:和則異於暴厲,如不同鴟鴉之鳴—其音暴厲。雅則異於粗劣,不同如鶯鸝之聲 —其音粗劣。和音則能令聽者燥心自釋,亂想自平。雅音則能令聽者,心生暢悅,意得清曠。其音演暢:其音是指眾鳥所出和雅的音,能‘演’說微妙法,‘暢’悅行者的心,故曰演暢。又:分明詳細解說—演。所說通達無滯—暢。和雅是音聲悅人,演暢是說法無滯。雖音雅悅人不至惑耳牽心這是異俗音。說法無滯,則能令聞者生慧思修,增長道心。往生眾生皆得不退者有此增上緣故。所演的法即七科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等乃修行入道的要法。必須先說明總意,然後再約念佛法門釋之。
五根:根有生長護持二義:1謂如樹有根能生花果。若依此五法而修能成道果故。2如樹有根能護持所生枝葉不致焦枯,乃至不被狂風暴雨所摧折。若修此五法,能護持道念令不退失,並且不被一切逆境所搖動或轉變,故以根名。五根:
一、信根—謂深‘信’諸道法,能成一切聖道,於諦理深忍信樂是名信根。念佛行人須深信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不思議願行所成就,真實不虛。發心念佛,決定往生。
二、進根—依所信諦理起修,於行諸道法時,能勤求精‘進’是名進根。念佛行人,既深信念佛一法為諸行中第一,當勤求精進一句彌陀晝夜不忘。
三、念根—於所修道法,當愛樂希求,‘念念’不忘,乃至不生他念,名為念根。念佛行人既希求往生,當心心彌陀,念念極樂,永不生異念。
四、定根—攝心在所修道法中相應不散‘定’,名為定根。念佛行人,既專念往生,當萬緣放下攝心不亂,一句彌陀念念相應,不為妄想雜慮所擾。
五、慧根—謂慧照現前,正觀分明不令邪妄相混,名為慧根。念佛行人,既攝心不亂,複須內心常照不從境惑,則隨緣作事,終不妨礙所修。信等五法堅固如木得根故謂五根。又此五法次第調治,能令善根增長所以稱為五根。
釋五根竟
五力:與前五根名同,唯增長得力,具大力用,能排除一切業障,不為他法所伏,而能摧折他法故以力名。又有堅固義,謂五根得力不為一切諸境所搖動故。
一、信力—信根增長得力,不為諸疑所動,能破諸迷惑煩惱,堅固正信名為信力。念佛行人於念佛一法能深信徹底決誌求生,無論何法不為轉變或搖動,信心堅固專誌念佛,始終不退,絕無異念。
二、進力—進根增長得力,能破身心一切懈怠放逸,勤修正道,成辦出世大事名為進力。念佛行人精進得力,一心念佛勇猛不退,晝夜六時不忘一句彌陀,能破除懈怠等不善法。
三、念力—念根增長得力,能破諸邪想,成就出世一切正念功德,名為念力。念佛行人,念力堅固則念念純正,不生一切妄想邪念。能念念不忘六字洪名,一心一意專求西方。
四、定力—定根增長得力,能破一切亂想,發諸禪定,名為定力。念佛行人定力堅固,心不散亂,單提正念,不為一切妄想雜慮所擾,常得寂靜的妙樂。
五、慧力—慧根增長得力,照了一切諸法,能破除邪外等見,斷滅偏小諸執,發真無漏智,名為慧力。念佛行人慧力堅固,能分明了知念佛一法,最為要妙,又能真實了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即心即佛,是佛是心的奧旨,觀慧照了不為邪解魔說所惑。信等五法修持得力,境不能擾,心不被轉,如根得力,故以五力名。
釋五力竟
七菩提分:菩提譯為覺。故亦名七覺支(支,即分也,謂行人於修道時分隨宜而用),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由前根力既固,依慧力出真無漏智(離煩惱無染的清淨智,斷惑證理,即此智的妙用,是三乘的聖智),善能覺了複能定慧合宜而用。
一、擇法覺支:擇即選擇,行人觀諸法時,及修正助道品時,慧照分明,善能審察揀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為擇法覺支。今於無量法門中,揀擇念佛一法最為適當。
二、精進覺支:不雜名精,無退曰進,行人修諸道法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妄修諸無益苦行,能向真正道法中精進,不倦不怠名為精進覺支。今依一句彌陀洪名精進修行,以度脫生死,頓超極樂,誠乃第一要妙的大行。
三、喜覺支:喜即歡喜。行人若心有所得法而生歡喜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隨倒法生喜(計斷,計常,著空,著有,皆為顛倒),住真正法喜名為喜覺支。今聞此殊勝念佛法門。生大歡喜依教奉行。
四、除覺支:除即斷除。行人若斷除諸見煩惱時(諸見即五利使,煩惱即五鈍使),慧照現前善能覺了,斷除虛偽之法,增長真善根,名除覺支。今以一句彌陀除諸妄想煩惱,不起散亂一心念佛。
五、舍覺支:舍即舍離,行人若舍所見念著不善境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所舍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為舍覺支。今以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專誌求生極樂,永舍娑婆穢土。
六、定覺支:定即神定,行人若發諸善定時,慧照現前善能覺了,諸禪真偽,不妄生愛著名為定覺支。念佛功深,得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然亦不生喜愛執著妄心。
七、念覺支:念即思念,行人修諸道法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常須定慧均等,若心昏沉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以策進起不使昏沉,若心浮動時,當念用除(除身口之過非,舍其散亂妄想,入正禪定),舍,定三覺支以攝伏,不使浮動,調治順適名為念覺支。念佛行人當常覺照務使定慧均平,不起昏散二障,不住有無二邊,雖終日念佛,乃念而無念,不念而念,是謂真正得到念佛的功夫。
釋七覺支竟
八聖道分:謂此八法乃能成聖果所行的妙道故名聖道。又名八正道分(分讀去聲,類也),以不依偏邪名正。能通至涅槃為道,乃超凡入聖當行的大道故曰正道。由前定慧既調,則舉心動念無非正道,依此正道安穩而行,能速捷到至佛地也。
一、正見:得無漏真覺慧,見理分明無有錯誤,住清淨正見,能遠離一切諸邪見,凡所見悉合正理,如儒家所謂‘非禮勿視’,名為正見。念佛行人見此持名一法,確能了生死成佛道,是徑中的捷徑。
二、正語:以無漏智攝諸口業,常語真正善語,遠離一切邪言(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括在內),住清淨正語,凡所言說悉合正理,所謂‘非禮勿言’,名為正語。念佛行人口業清淨,在二六時中少說閑話專持佛號。
三、正思維:以無漏智攝諸意業,常思維善法正道,遠離一切亂想邪思,住清淨正思維,凡所思者悉合正理,所謂‘非禮勿思’,名為正思維,念佛行人當清淨意業係緣淨土,專誌西方。
四、正業:以無漏智攝諸身業。為法為道,遠離一切惡業邪行(殺盜婬等),住清淨正業,凡所作為均合正理,所謂‘非禮勿作’,名為正業。念佛行人身業清淨,正修念佛外,不作諸惡,勤行一切善事。
五、正命:以無漏智攝諸正命清淨自活,遠離一切邪命(經明五種邪命:一、為利養故現奇特相,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得供養功德以動人心,以此五者活命名為邪命),住清淨正命,古德雲:‘寧以守正道而死,不以非道得活。’所謂重道輕生也。念佛行人能堪淡薄,不行非道以求利養。
六、正精進:以無漏智攝諸懈怠,勤求真正道果,遠離一切邪行,住清淨正精進,凡所進修均合正道,不妄修諸無益苦行,所謂‘非法勿行’,名為正精進。念佛行人二六時中一心念佛,勤求往生。
七、正念:以無漏智攝諸妄想,念諸真正善法,遠離一切邪念,住清淨正念,凡所念者均合正道,所謂‘非法勿念’,名為正念。念佛行人專憶彌陀,慎除妄念。
八、正定:以無漏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遠離一切邪定(如外道無心定等),所謂‘非真勿著’,安住寂靜名為正定。念佛行人專誌西方,係緣彌陀,不被境遷,勤修念佛三昧。
釋八聖道竟
以上所講乃七科道品中之四科,經文雖未全舉乃提要以賅餘者。若欲具足則再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則成七科,謂之三十七道品(品者類也),因為這是修行入道之品類,所以稱為道品。今略略明之:
何謂四念處?念是能觀之心屬智,處是所觀之境屬法,以智觀境名為念處。其法有四,故稱四念處。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觀成則離身、受、心、法,四種顛倒之苦;得常、樂、我、淨,四德之樂。一切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常起四倒;於色常起淨倒;於受常起樂倒;於想行常起我倒:於識常起常倒。佛說欲令眾生除此四倒,故說四念處法。
1觀身不淨:觀此內外色身(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攬父母赤白二滯之所成,皮肉膿血,淚唾便利,從頭至足畢竟不淨,殊堪厭惡,眾生顛倒妄生執著念念貪戀,不知血肉之身究竟不淨,故說觀身不淨。念佛行人當常念淨土蓮花化身究竟清淨,不同娑婆汙穢不淨之身。
2觀受是苦:領納名受,六根對六塵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情之境則生樂受,於違情之境則生苦受,於不違不順之境,則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貪著一切妄作惡業,不知三界火宅,眾苦煎迫,故說觀受是苦。念佛行人當常念西方極樂,凡所受者無非殊勝妙樂之境,非同娑婆,有種種痛惱之苦。
3觀心無常:即指第六意識。謂此識心虛妄不實,起滅無常,眾生迷昧不覺,念念遷流妄生執著,不知刹那生滅,沒有常住性,故說觀心無常。念佛行人常念極樂證悟自性真實常住,非同妄想生滅之心。
4觀法無我:三界依正一切諸法,幻化非真本無實我,眾生顛倒妄計人我是非,處處執著造業受苦,不知四大假合,因緣所生,故說觀法無我。念佛行人,當常念極樂依正莊嚴,妙用真實,非同娑婆諸法虛妄不實也。念佛行人若能修此四念處觀自能放下一切,信願堅固,精進念佛求生極樂。
問:1既生極樂,蓮花化身為什麽還要作不淨觀呢?2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豈須作苦受觀呢?3極樂證悟真心常住不變,何用作無常觀呢?4極樂依正莊嚴稱性妙果,何須作無我觀呢?
答:當知此約凡聖同居 土,帶業初生到的眾生而說,令其回觀娑婆,了知四倒,而生厭惡,一心精進道業,速證上品。若餘三土方便有餘等則不必如此也。
釋四念處竟
何謂四正勤?合於正理,勤求精進故曰正勤。
1已生惡令滅:謂一切惡念生起時,速當生起慈悲心,急令惡念斷滅。須知若能一心念佛,可消除一切惡念。
2未生惡令不生:謂雖未生惡念,當勤精進謹防保護,令永久不生。念佛行人若能一心念佛,餘念不生,可能一切惡法永久不生起。
3未生善令生:謂善心未生時,當時時起慈悲念,一心精進急令生起。若能一心念佛,一切惡念不能生,即能生一切善法。
4已生善令增長:謂善心雖生,當守護之,時時精進令其增長。若能一心念佛,自能增長一切善法。
問:生到極樂的眾生,還生惡念嗎?
答:當知此約同居 帶業往生,習 氣未除而言,或以懈怠為惡,精進為善亦可。因帶業往生尚須進道斷惑故。又以得三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為正勤也。
釋四正勤竟
何謂四如意足?修此能發神通,所願皆遂故名如意。
1欲如意足:欲者趨樂希慕之意,於所修得益更望前進也。謂凡所修一切諸行,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得樂欲所願皆就,是為欲如意足。念佛行人若具此樂欲希慕之心,必得往生極樂。
2念如意足:念念純正,心不異緣。念者一心專注之謂,凡諸所修若無一心則難成就!倘能一心所願皆得,是為念如意足。念佛行人若能念念彌陀,心心極樂,則決定往生矣。
3進如意足:精進直前,進修無間斷也。精則不雜,進則無退。凡所修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無間雜則所願皆得,是為進如意足。念佛行人若能一句彌陀精進不息,決定往生無疑。
4思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籌量審度謂之思。凡所修習 一切諸法若無思惟,則不能成就,或有所得亦不精妙。若能思惟,則所願易成,所得精妙。是為思如意足。念佛行人能細心審察,徹底明了,諸法門中念佛第一,知苦樂法欣厭心切,則極樂往生自不虛負,亦能任運深入佛智也。
釋四如意足竟
以上總釋三十七道品,始自念處,終至聖道,當知聞法先當念持,故四念居首,次即勤修,故四勤次之,以勤故則所修所證均得如意,因此四如意又次之,得如意故根成,根成故增力,乃能七覺明引,八道正行。今以念佛法門重信,而本經亦以信為主,於是先明五根,乃以‘等’字攝四念、四正勤、四如意也。又複當知下文雲:‘彌陀變化所作。’今此妙色雜音亦莫不是全體自心所顯現者。如古德雲:‘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是自心培植出來的。
此三十七道品實乃賅括無量法門,收盡一切道法之本。如智度論雲:‘三十七道品無所不攝也。’婆娑智論以喻顯明:念處如種子;正勤如栽植;如意抽長萌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茂葉;七覺如開花;聖道如結果。妙哉!真善喻也。學者當知!欲登聖位非經過如是道品是不可能的。
總釋三十七道品竟
如是等法:如是二字乃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等是提及其他,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合成七科道品),以及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以此四法攝化眾生),六度乃至無量法門也。
【顯理】五根五力等,表自性本具無量法門。
庚二正示法音竟
庚三聞法獲益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消文】念佛往生到極樂國土的眾生,聽聞眾鳥亦能演說根、力、覺、道等等法音之後,每個亦悉能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
【釋義】其土:即極樂國土也。聞是音已:是音指前眾鳥所說五根等一切法音,已者畢也。謂聽此法音之後,皆能稱念三寶,故曰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稱為三寶者,以寶是尊貴義,表示佛法僧三為世出世間最為尊貴者。佛稱兩足尊(福足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福利眾生;慧足故能明諸法實相,具四無礙辨,能為眾生開示一切妙法),福慧雙足故;法稱離欲尊,能令離一切欲故;僧稱眾中尊,能為師表,為眾生道範堪尊敬故。以世間金銀財寶,能救世人貧窮饑餓之苦,與人富饒飽暖之樂。佛法僧三寶,能救人出生死苦,得涅槃樂(能救苦與樂,故以寶稱之)。然,世之財寶,隻能救現世色身之苦與現世色身之樂,佛法僧三寶乃能救拔萬劫輪回生死之苦,與永久得寂滅涅槃樂。
當知世寶隻能救色身一時之苦,以此三寶能使法身永久之樂,較之則霄壤之別矣!
又三寶有多種,現在隻約住持、自性明之:
1住持三寶:住是住世,即世間三寶也。持是維持,謂佛的慧命賴此三者維持得能久住於世故。金銅木石,雕鑄塑繪為佛寶;經律論三藏十二部聖典為法寶;嚴淨毗尼(戒律),宏傳聖教的比丘為僧寶。
2自性三寶:以當人自性靈覺不昧為佛寶(佛者覺也);性具恒沙功德為法寶;性相不二,理智冥合為僧寶(僧是和合義,解見前)。當知住持三寶是相,然相本具性,乃性中之相;一體三寶是性,然性不離相,乃相中之性,此性相一如也。
總之!眾鳥所出微妙音聲,能演暢一切道法,較之世間種種音聲,隻能使聞者悅耳開心,取娛而已,終不能進益,極樂國土裏的化鳥奇妙,晝夜六時,恒出妙音,具演妙法,不特音聲之美,且令聞者生起稱念三寶,進道獲益,由此足見極樂眾鳥說法有方,能契機性,故能使聞者法喜充滿,發菩提心,此無他,彌陀不思議願力所成就也。
複次:生到極樂的眾生,能念彌陀願力廣大,威德不可思議,即念佛;念水鳥等常宣妙法,聞者解悟,心生歡喜,如飲甘露,得法味樂,即念法;念諸菩薩及諸上善人互相愛護,常聚一處,同心修證,即念僧(此約念他三寶解)。
極樂國土裏的眾鳥,所演妙音,具足稱讚諸佛功德,使聞者即悟本覺清淨常住佛性,即念佛;若演暢三乘妙法,聞者即悟自性本具恒沙法門,即念法;若演三乘證果之法,聞者即悟理智和合,自性不二,即念僧(此約念自三寶解,當知,念他三寶為事念,念自三寶為理念)。
更複:觀自心寂而常照,諸法曆曆分明,名念佛;觀自心照而常寂,了無二法可得,名念法;觀自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存即亡,即有而空。空中有妙有,名念僧。當知既然能圓念三寶,自可圓發三心,念佛寶則正因理心佛性發;念法寶則了因慧心佛性發;念僧寶則緣因善心佛性發,三心圓發則三惑圓斷,自然圓證三不退也。
要之!極樂化禽,因常演宣揚三寶功德,故能令聞者常念三寶也。
【補釋】複有:法、報、應身三寶,四教三寶,先釋法報應身三寶:
法身:以自性不變,為佛寶;寂而常照,為法寶;以寂照不二為僧寶。
報身:以自性不變,照而常寂為佛寶;以妙用隨緣,寂而常照為法寶;以示現不離寂滅為僧寶。
應身:以降跡皇宮,八相成道,具三十二相的釋迦世尊為佛寶;所說三藏妙典為法寶;三乘四果,從佛轉*輪之常隨眾為僧寶。
四教三寶:斷見思惑盡,證偏真涅槃是為藏教佛寶;斷見思更侵習 氣,證真諦涅槃,是為通教佛寶;斷見思塵沙二惑盡,更斷十二品無明,證中道無住涅槃,是為別教佛寶;三惑圓斷,二死永亡,圓證三德究竟涅槃,是為圓教佛寶。
以生滅四諦,生滅十二因緣,事六度之法門為藏教法寶;以無生四諦,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法門為通教法寶;以無量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等法門,為別教法寶;以無作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稱性六度等法門,為圓教法寶。
修析空觀,斷見思惑以下,為藏教僧寶;修體空觀,見思斷盡,更侵習 氣以下,為通教僧寶;修次第三觀,見思塵沙二惑斷盡,更斷十二品無明以下,為別教僧寶;修一心三觀,斷十二品無明以上,乃至四十一品,為圓教僧寶。
【顯理】三寶表自性本具三德(佛即法身德,法即般若德,僧即解脫德)。
庚三聞法獲益竟
庚四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而誡之說:‘你等切不可妄擬極樂世界裏的眾鳥,乃是罪業感報所生,何以這樣說呢?當知阿彌陀佛的國土,確實無有地獄、餓鬼、畜生的三種惡道。舍利弗!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絕對沒有惡道之名可聞,豈有真實罪報所生之眾鳥呢?’
【釋義】此段是征釋疑難之文。世尊恐人疑雲:彌陀因地為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大願,第一即無三惡道願,大本雲:‘設我作佛時,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願已滿成佛。既雲如是,國中現有眾鳥,豈能符合本願乎?又因念佛淨業,以淨心而生淨土,既生淨土則時時得聞妙法,潤沃心地,斷不生貪等惡念,豈得感報惡道而生為鳥呢?世尊恐人有此疑難故親自征釋之!先誡,次征,三釋,四結。‘舍利弗至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是誡;‘所以者何’是征;‘彼佛國土至何況有實’是釋;‘是諸眾鳥至變化所作’是結;‘汝勿謂’,‘勿謂’二字是警誡之辭,誡其切莫妄作是言,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當知鳥乃畜生之類,世間一切禽畜,悉皆罪業所感,以愚癡暗昧多因,然而極樂眾生,常聞妙法,心地開解,絕不癡昧,亦無罪業,何能感受畜生道,報生為鳥類呢?學者研之!
又文中雲:‘汝’字雖是指舍利弗、其實則包含在會的一切大眾,隻因舍利弗是本經當機,於是舉為代表,當作汝等二字方為完善。
‘此鳥’是指白鶴孔雀等,‘罪報所生’是依所作罪業,感報受生故,‘所以者何’是征問之意,謂不可以說是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彼佛國土’下是解釋所以然,謂極樂國土,是彌陀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莊嚴的,絕對沒有三惡道之理。
三惡道亦名三途,或雲:三惡趣,即地獄、餓鬼、畜生,此三者乃造惡所趣之道,故雲三惡道。慳貪為餓鬼之因,嗔恚為地獄之因,愚癡為畜生之因,當知無因是不能感果的。
極樂國土皆以七寶造成,莊嚴無比,一切眾生,思食食至,思衣衣來,凡有所求,悉具如意,則貪從何起;國內皆是菩薩及諸上善人,互相愛護,則嗔又從何而起;一切眾生恒聞妙法心常了悟,則何癡之有。既無此三種惡因,豈能感報三途苦果,故曰:無三惡道。
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此乃引彌陀因地所發大願為證,以釋實無惡道之由,其第十六大願雲:‘設我成佛時,我刹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即三惡道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即無諸不善願),彌陀如來是生生世世不違宿願,如果有違宿願,何能成佛(本經雲: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是以極樂國土裏,惡道之名絕對不能聞到,既無惡道,那有罪報所生的眾鳥,不必說自然知道的。
庚四釋無惡道竟
庚五佛力所成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消文】此等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使一切微妙法音時常宣布流通,故以不思議神力所變化出來的,決不是同於凡世業報之所生。
【釋義】此段明化禽是由佛力變化。照上文所釋惡道之名尚且不聞,何況實有,然白鶴、孔雀等之眾鳥究竟從何而來?豈是無因而固有?故世尊特說其由來,以明化禽是乃佛力變化所作,非真畜生也。
當知!此等眾鳥,皆是彌陀的大慈悲心,以不思議神力化現種種珍禽晝夜演說妙法,要使法音恒常宣揚流布,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聞,意在令極樂眾生,常聞妙法獲益進道(此即彌陀四十八宏願中之第四十六之隨喜聞法願所成)。非同世間畜類,以愚癡為因,罪報所生,更不同諸天之鳥,雖能說法,畢竟未離業報(是說:人在世時,口能說法,不務真修,滅後報生天鳥,以其宿習 ,猶能說法,此亦是一種業報所成,非同淨土佛力所變化者)。
【顯理】無三惡道表自性清淨本無貪等煩惱。變化所作表自性能起隨緣幻化妙用。
庚五釋佛力所成竟(以上總釋己三化禽演法一科文竟)
┌庚初—正出妙音
己四風樹什韻分三┼庚二—聞聲進道
└庚三—總結二嚴
今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有一種幽微的美風,若吹動了七寶行樹,及以羅網之時,善能引出種種雅妙的聲音,像極了百千樣的天樂,同在一時而奏作的。’
【釋義】前文是明有情之鳥能演揚妙法,今則明無情之風樹羅網,亦能出微妙音聲,有情無情皆令聞者生發菩提道心,興念三寶得獲法益也。
微風:輕清柔和之風,不徐不疾,非寒非熱,令人可愛,弗同世間之台風暴風也。台風則能傾湫倒峽,令人可懼。暴風則能撼屋拔樹,令人可厭。
諸寶行樹:七寶所成,整齊不亂,故曰諸寶行樹,眾寶結成故曰寶羅網,既皆眾寶所成,則微風一吹,互相擊觸,敲金戛玉鏗然成韻,發出種種微妙音聲,其殊勝不可以言說,故以百千種天樂同時奏作而取喻之!其實百千種樂不及之萬一也。如大本雲:‘世間帝王之樂,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忉利天宮百千萬種樂不如夜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自在天宮百千種樂不如極樂國中,風吹樹林出妙音聲之美。’觀此可知,誠非一切音聲所能及矣!
微風是風之至美也,妙音是音之最勝也,非但聲音微妙而已,亦如化鳥能演說根力覺道等一切妙法,經文雖無明示,是文之省略,若精細探討亦可說含在微妙音中,聲超一切—微音能說法曰妙,若非演說法音何令聞者法喜入心,自然興念三寶得大利益!大本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法音’此其證也。
【顯理】微風吹寶行樹表三觀智照三諦理(智周法界如風,理含萬法如樹)。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表一念心本具百異千如。
庚初正出妙音竟
庚二聞聲進道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消文】聽了此種微妙的音聲,無論何人,天然的能夠發起念佛、念法、念僧之菩提心!
【釋義】聞音自然皆生稱念三寶之心:此正顯音能說法,而常讚揚三寶功德,不然,何能使聞者興念三寶!
聞是音:指微風吹動寶樹羅網,所出之微妙音聲,或所演法音。
自然:此二字是不假勸策,自自然然的能生稱念三寶之心也。
問:極樂水鳥風樹等,晝夜出音,或常演法,時刻不間,豈非過鬧動?對於性好寂靜者何如?
答:極樂非同娑婆,一切妙境皆是彌陀不思議功德所成,一一悉能隨順眾生心願,至於音聲演法,莫不如是!欲聞則聞,欲歇則歇,寂靜隨心自然,如大本雲:‘其欲聞者輒獨聞之!其不欲聞者輒獨不聞’,知此則不用多慮矣!
又複當知:‘萬法唯心’,若能心地無遮障者,則世間所有一切觸目無非勝境,入耳悉成妙諦,何獨西方者乎?偈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觀斯不是分明道破呢!又如香嚴聞擊竹聲而悟道,乃至古人有聽鶯啼而頓悟者,豈非此土有情無情(鶯是有情,竹是無情),亦能說法,當知此凡土尚然,況西方莊嚴佛土之水鳥風樹更不必說了!唯迷者茫然不省,悟者豁爾皆是。若能不以事為事,全事即理,不以境為境,全境即心,事理圓融,心境不二,則頭頭是道,物物自性,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也。如是則春鶯秋燕亦解深談妙諦,翠竹青鬆何妨鹹演真詮,雖然如是,若未能徹悟此理,親證斯境者,幸勿奢談唯心,空攀聖境,墜落 頑空,萬劫不聞佛名字,祈願大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為最勝事也!
庚三總結二嚴(因上化鳥一文無結句,故此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佛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能完成如是殊勝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地修成無量功德願行所成就的。’
【釋義】此段總結前文,化禽演法及風樹什韻,二種莊嚴的文。當知世尊重重結示,無非欲使我人深信極樂一切莊嚴,速發願念佛求生為目的。
如是:指化禽演法,風樹妙音,皆是阿彌陀如來願行功德所成就。法藏第四十六願雲:‘我作佛時,我國中人,隨其誌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化禽風樹,鹹演微妙法音,則此願所成就也。
複次:又雲:‘願後修行,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因是得成風吹樹網,皆成妙音。又雲:‘於佛法僧信重恭敬。’因是得成眾生聞者悉念三寶,則此行所成就也。
由斯觀之!則知極樂一一莊嚴,無非彌陀願行所成就。願行為能莊嚴,能成就之因,化禽風樹乃至一切妙境是所莊嚴,所成就之果。
須知,法法唯心,自性本具極樂,自性即是彌陀,故雲:‘心淨國土淨,心明佛現前。’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即此義,於是極樂世界中,樓閣、華樹、化禽、風樹、有情無情,一切妙境,皆是吾人自性中本具之物,不從他得,願大家承當!莫覿麵錯過!至速生起精進心,發願念佛,得到一心不亂,豁然開悟,親證自性彌陀,親見唯心淨土,斯時也自不相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必多言也。
己四釋風樹什韻竟
┌己初—教主分二─┬庚初—征釋名號
戊二釋正報莊嚴分三┼己二—化伴 └庚二—成道時劫
└己三—總結
今初征釋名號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消文】世尊再問舍利弗說:‘在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以何緣故,取名阿彌陀?’
【釋義】上文明依報之勝,此段下明正報之妙。此段則征釋彼國教主名號。先征次釋。
問:在別序文中,佛告當機說:‘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由斯不是早已知道彼佛名號,世尊何故又要征釋名號?
答:當知本經所示妙行,重在持名,固知一句彌陀為全經之宗要,乃萬德之洪名,欲使人人深知彌陀不思議之行願功德,使聞者生向慕心,深信奉持,依以度脫生死,頓超極樂,故再特呼當機而征問,以審其知道還是不知道。
【顯理】於意雲何表自性回光返照。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極樂國的教主,他的光明無量,能夠遍照十方國,無論何物,都不能遮障阻礙其光明,因此得名,是故號為阿彌陀。’
【釋義】此段文是釋,乃釋明彌陀名號的建立,有光明和壽命兩種意義,先約光明解釋:
阿彌陀:譯為無量光,意謂阿彌陀佛有無量光明故。亦稱為:無遍光,無礙光,乃至超日月光等,都是表示光明無量的意思。無量壽經雲:‘彼佛光明,明麗快甚,絕殊無極,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而為諸佛光明之王,故號無量光佛。’此無他,是阿彌陀佛因地(未成佛前)為法藏比丘時,曾對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此乃第十二光明無量願所成就的。願雲:‘設我作佛時,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於是曆劫依願而修,在十劫前已願滿行成,達到本願成佛,故有如是殊勝無窮盡的光明,遠勝十方諸佛故特以命名無量光佛。如大本雲:‘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當知佛的光明有三種:
1本光:是法身的光明,乃圓融而沒有分際。
2智光:是報身的光明,能夠普照法界。
3身光:是應身的光明,乃隨機感而顯現的。此應身的光明,還要分為常光、放光二種:
常光:如世尊圓光一由旬……。放光:遇到了特別因緣時,由麵門或在眉間,乃至手足全身等光明便是。現在所說無量光是指應身的光明—常光—放光。
無量是表示光明之殊勝,非止一丈一旬故。照十方國是表示所照之廣大,非止一國一方故。無所障礙是表示能照之徹底,能穿山透壁,通幽達冥故。
世稱日月光明為最大者,然而所照不過四大部洲,況且一被雲霧侵襲就失去勢力—黑暗,不能照徹覆盆內和幽室裏的東西,因此非但光明有限,尚還有障礙,若較之佛光,則無異微塵比須彌,蜻蜓比飛機了。
問:‘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而無障礙,為什麽我們一向不曾看見?’答:‘當知凡夫是被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眚所障蔽,因是不得見也。例如日光普照大地,瞽者未嚐見之,豈可因不見故,妄說沒有光明呢?這是任何人都異口同音所否認的。
如果想要見到佛底光明的話,當趕快發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消滅一切煩惱翳,回複了清淨眼,則豁然見到!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由斯可知佛身尚可得見,何況光明呢!
總之!業障深重的眾生,雖然佛光現前亦不得見,若俱善根,加之信願真切,虔誠念佛,也許可以一見,如遠公(淨宗初祖)三次親睹彌陀聖像,又奚止光明乎?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消文】世尊再叫舍利弗說:‘極樂世界的那尊佛,和國裏的人民,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長遠的壽命,所以他的名號叫做阿彌陀。’
【釋義】此約壽命解釋立名之義。彼佛非僅光明無量,就是壽命也是無量無數的。故阿彌陀,又一名譯為無量壽。大本雲:‘彼佛壽命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眾生皆成聲聞,緣覺,竭其智力,於百千劫中悉共推算不得窮盡。’此是由彼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三壽命無量願所成就的。願雲:‘設我得佛時,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者,不取正覺。’今已如願成就,名副其實了。
壽命:壽是壽數,命是生命。大凡人之壽數,皆依身命生滅為標準,所以叫做壽命。如人的身命活至八十歲,則曰八十壽命。
須知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然壽命也要分三種來說:
1法身—自性清淨身,是以理性為壽命;乃萬古常如,不生不滅,非但無始亦無終。
2報身—受用身,是以智慧為壽命;由修一切功德圓滿所成就的,是一得永得,然有始,但是無終。
3應身—示現身,是以因緣為壽命;乃隨機感而成,示現生滅,非但有始則亦有終,這是由其因緣之勝劣,而感壽命之長短。現在所說彌陀無量壽,乃勝因緣所感之應身壽命也。天台光明玄曰:‘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當知法身是就境而言;報身是就智而言;應身是就起用而言,因為用是一種隨因緣,隨機感者,所以應身有生滅,壽命有長短。
又壽者受也。法身則以真如不拒諸法隨緣之用曰受。如虛空不拒群相之發揮;報身則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應曰受。應身則以隨機示現一期報得曰受。
問:‘彼佛壽命既然稱為無量,而經雲:“觀音次補佛位,其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這怎麽說得通呢?’答:‘彼佛壽命無量,上文已經說過乃指應身而言,是有量中的無量,非無量之無量也。無量二字乃一種形容詞,是說彼佛之壽命,非凡夫和二乘人的智慧,能夠算數而得知者。故權用無量二字稱之,是一種極讚彼佛壽命久遠之謂。至於法身則萬劫永常,不生不滅,無所謂壽不壽,量無量,豈可用戲論妄想來計度它的長短呢?’當知彌陀的機緣息盡應轉,故權示涅槃;觀音的機緣當興應起,義當補處也。願學者細思之!
及其人民:是說非但彼佛壽命無量,所有往生極樂的人民也是統統無量壽的。這是一種倒語反法,順文當雲:佛及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極樂世界本來是沒有君臣和父子之稱,這裏為甚麽稱為人民呢?要知道佛有法王,亦有王義,往生彼國之眾生,欽承佛陀的教化,尊佛為王,和我們人間受統治下之人民的尊王之義是一樣的。況且佛為十法界之法王,奚止一國一邦之王乎?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一句正是指陳壽命無量之文。先來說明劫字,次解釋阿僧祇,其次再合攏起來總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劫:俱足應雲:劫波,譯為時分,分別時節,或雲:長時—便是通常所謂時間,最短的時間叫做刹那,最長的時間名為劫波,若以長時間三字稱之,最恰切沒有了。但是中間再分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種。由人壽十歲起,過了百年,即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起,過了百年即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為一增一減,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是為一小劫。合二十個小劫,計三億三千六百萬年為一中劫。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計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為一大劫。
阿僧祇:晉譯為無數,唐譯為無央數,是印度十大數目之一(十大數:1無數,2無量,3無邊,4無等,5不可數,6不可稱,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說,10不可說不可說)。算法是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一千個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為一阿僧祇,從一個阿僧祇數的數目,一一再成為一個阿僧祇,就稱為無量(第二大數),再從無量數的數目,一一再成為一個無量數,就稱為無邊(第三大數),如是照例倍倍增積至第十不可說不可說。則阿彌陀佛的壽命,非止一大劫,竟是無數大劫;又非止一個無數大劫,乃是無邊無數大劫;又更非止一個無邊無數大劫,乃無量無數無邊大劫,故曰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此乃至極稱讚彌陀壽命之久遠罷了!
以上不過略約各數目的單位含糊的計算而已,其實還不止如是!若據華嚴壽量品雲:‘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晝夜。’如是則更不可勝數,誠非世間通常的數目,或人天的智慧,所能夠測量其大海一滴矣!
問:‘往生極樂的眾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
答:‘這有兩種的原因:(1)仗佛力(彌陀願力)所感,無量壽經法藏第十五願說:“我若作佛時,我國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因承佛力所成就故得無量壽。(2)由自力(念佛功力)所感,一心念佛,淨業成就,往生淨土,蓮花化身,得到清虛之體,非同娑婆眾生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倏忽敗壞,幻化無常,故同佛無量壽也。’
再問:‘彼佛既有兩個名號,尤其是光明、壽命,悉皆殊勝。何故大本彌陀經,及十六觀經,都是單取無量壽為經題,就是一般所稱念者也不出例外?’答:‘這是以體攝用故。壽是本體,光明是作用。比況說:如沒有證到無量壽之身,則光明究從何來?由其證得無量壽之身,自然而然的會得到無量光之用。因是一舉了壽之本體,則光明同時而有。這叫做舉體攝用。如是則一稱無量壽而無量光也就含在其中矣。有以上的理由故單稱無量壽。還要申明一句:要知道!舉壽攝光可也,如說,舉光攝壽則就不成!因為離開了壽的本體,根本便沒有作用的光明了。我來舉一個譬喻:‘鏡的本身是體,鏡的光明是用。如是一有了鏡的本身,則光明同時而有。故可以舉鏡攝光。反之舉光攝鏡則不可以!因為既沒有鏡,豈能談得到光呢?明白此種意思,可以無疑矣!’
複次當知!彼佛的智慧、神通、威德等莫不一一無量,何故又單舉壽命和光明兩種來建立名號呢?這卻也有兩種意義。當約事理兩方麵來說:
(一)事的方麵:是說法身和報身的壽命以及光明是佛佛皆同,唯應身的壽命和光明則佛佛有異。因為應身是因緣所感,隨機示現,所以壽命有長短不等,光明有大小不同。然而阿彌陀的應身壽命最為久遠不可稱量,光明也極其殊勝超乎一切。如釋迦世尊八十入滅,以及其餘的一切諸佛,或千歲、或萬歲、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總沒有如彌陀無量壽。如經中說:‘彼佛壽命,為一切諸佛所不能及者。’至於光明,如釋迦圓光一尋、或一旬、或十旬,乃至百千萬旬,總沒有彌陀之無量光也。或照一世界、十世界……百千萬億世界,總沒如彌陀之遍照十方,一方則有無量無邊世界況十方乎?觀經雲:‘彼佛圓光如十億日月三千大千世界。’又雲:‘彼佛有八萬四千相好,一一相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所不舍。’如上所說則知彌陀的壽命和光明是勝超一切諸佛,這是他的獨擅勝處!所以特取壽命和光明來建立他的名號。
講到這裏或者有人要疑問:‘釋迦與彌陀同一究竟佛果,何其所感壽命,光明,國土,竟如是天壤懸殊?難道佛德也有勝劣嗎?’答:‘大凡佛佛出世,都依悲願為主動要素,以度生為唯一目標。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至於有教化的國土有淨穢不同,應身的壽命長短不等,其中卻有兩個原因:
1是各依本願所成:如彌陀發願莊嚴極樂淨土,為接引苦惱的眾生,特現無量壽以安樂法攝受之,使其念佛修行欣求往生。釋迦發願降生娑婆濁世,為救拔迷苦的眾生,特現短壽相,用無常道以警覺之,使其生厭離心速求解脫。為誘導眾生離苦得樂之大方便門,豈可以妄擬其勝劣呢?至於光明也是各依本願,或隨因緣而現大小不同。
2是由眾生的福德與惡業所感召:如極樂世界的眾生福德深厚,本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感彼佛壽命無量而住世久遠,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深重,故感世尊八十入滅。這不能怪世尊沒有慈悲心,當知皆由眾生業重福薄所使然!經雲:‘佛力不及業力。’就是這種意思。至於光明也不出例外,總上是單約應身和同居 土而言。至於報身、法身和常寂光土,乃是佛佛皆同,沒有所謂壽命有長短,光明有大小,國土有淨穢,明白此道理,自然不會妄較佛德之高低致招罪戾,慎哉!
(二)約理的方麵:‘無量壽’—是佛性豎窮三際的意思;‘無量光’—是佛性橫遍十方的意思。如是則一切眾生莫不皆在彌陀果覺海中遊戲,倘一念回向即蒙攝受。因是則彌陀的名號乃法界之大總相門,故彌陀稱為法界藏身,也就是吾人本具之佛性,亦即三德之秘藏—無量光就是般若德,無量壽就是解脫德,光明和壽命一體不離就是法身德。
還有一個意思:光壽不二即法身不變之妙體,無量壽即法身隨緣之妙用,無量光即法身顯現之妙相。根據上麵理論,意在欲令一切眾生持此彌陀名號,而悟各人自性本自橫窮豎遍,親證三德秘藏;了知即心即佛,心佛不二的奧旨。所以彼佛特取光壽二義以建立名號。
妙哉!這一句洪名實在有不可思議功德,同時吾人現前的一念心亦是不可思議了!果能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如是那怕不能頓悟自性彌陀,親證唯心淨土呢?固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不離念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則壽光聖號即吾人現前一念不思議的心光性壽也。要解雲:‘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有阿彌陀名, 號;, 而離卻阿彌陀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顯理】無量光—表自性寂而常照。無量壽—表自性照而常寂。故號阿彌陀—表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名寂照不二。
庚初征釋名號竟
庚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消文】舍利弗!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了現在已經有十劫之久了。
【釋義】上文征釋建立名號的意義已經明白了。可是還不知道他在什麽時候成了佛?所以佛再告舍利弗說‘……於今十劫。’這一句話—成佛十劫—正與序文中‘今現在說法’是互相照應的。甚麽叫做‘成佛’呢?因行圓滿叫做成,得證菩提謂之佛。若論‘法身’,自性清淨本來是佛,還有甚麽成不成!劫更談不到了。至於‘報身’,因圓果滿得證菩提,似乎有成,無妨論劫。講到‘應身’,那就可以說成說劫了。因為應身是隨機感現八相(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涅槃。)成道的。現在所雲彌陀成佛十劫是指應身說的。根據唐譯即指十大劫也。
彌陀如來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了!每日都在極樂國中出廣長舌的宣演妙法,大說而特說,並且常常垂著金臂要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享樂一切!為甚麽我們到了現在還依舊沉淪 不受救度,你看慚愧不慚愧呢?當知彌陀為了要度脫我們,因而發四十八願,曆劫修行,莊嚴極樂世界,我們如果不趕快發心念佛求生,不但誤了自己,同時未免太辜負彌陀慈尊的一片老婆心了!
至於彌陀因地的事跡和成佛因緣,在無量壽經、悲華經……等都說得很詳細,我不必贅語了。
【顯理】成佛十劫表親證法身已斷十障。
庚二成道時劫竟
┌庚初—聲聞
己二化伴分二┤
└庚二—菩薩
今初聲聞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裏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眾,皆是證著阿羅漢果位的。其數之多不是世間普通算數所能知道的。
【釋義】上明教主。現在則說化伴,以有主必有伴也。茲先明聲聞。謂非但凡夫念佛求生,二乘聖人亦是念佛發願往生的。
聲聞;聞佛說四諦(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世尊初成道時,於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輪)聲教而悟道證果者曰聲聞。內分四級:
1須陀洹,此雲‘入流’,又雲‘預流’,謂預入聖流。此是見道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名為初果聲聞。
2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再來欲界受一番生死故,此是修道位,已斷三界見惑盡,再進斷八十一品思惑中的欲界前六品思惑,名二果聲聞。
3阿那含,此雲‘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也。此亦屬修道位,進斷欲界殘三品思惑,名為三果聲聞。
4阿羅漢,此雲‘無生’,謂不來三界受生死也。是無學位,欲界九品思惑斷盡,上生色界阿那含天。於中再進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計共斷了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盡,名為四果聲聞。
皆阿羅漢(阿羅漢義見通序文中詳釋):揀別不是前三果之類。文中不言緣覺眾者,攝在聲聞中故。
非是算數:所言其多之謂,超出算數之外也。是說往生彼國的阿羅漢,其數甚多,難知難說,故以無量無邊非算數所能知者稱之。大本雲:‘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同目犍連神通,欲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得知其一。’
庚二菩薩
諸菩薩眾亦複如是。
【消文】往生在彼國中的諸大菩薩亦是與聲聞眾同等的無量無邊之多。
【釋義】此明菩薩。是承上不獨聲聞往生者更有大乘菩薩之往生(菩薩解見通序文中)。
諸菩薩:諸者不一之謂,指十方以及四教(藏、通、別、圓)。或十信乃至等覺等諸菩薩亦無不往生,以有如是多方多種故以諸稱之!
亦複如是:不獨往生之聲 聞眾有如許之多。諸菩薩眾,亦是同等無量無邊,非是算數所知也。
如上所明聲聞、菩薩數目之多,亦非全是他方求生彼國的,當知生彼國土時或聞佛說法,乃至聞化禽等演暢根、力、覺、道等法,小機則悟小法而成聲聞,大機則悟大法而證菩薩果也。
【顯理】阿羅漢表真諦空寂。菩薩表俗諦隨緣。亦複如是表真俗不二。
己二釋化伴竟
己三總結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有如此種種無量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的宿因願行無量功德所成就出來的。
【釋義】此總結上文佛光、佛壽、聲聞、菩薩等之莊嚴。文雖與前無異,義則不同。前乃結成依報莊嚴,此則結成正報莊嚴。極樂正報,化主化伴悉皆無量勝妙莊嚴。一一無非彌陀不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現在再引經證明之!
大本法藏十二願雲:‘設我作佛時,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就之無量光莊嚴也。第十三願雲:‘設我作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壽莊嚴也。第十四願雲:‘設我作佛,國中聲聞,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無邊聲聞眾之莊嚴也。又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意。’此乃彌陀的大願所成就菩薩莊嚴也。
又大本雲:‘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以上種種莊嚴,皆悉彌陀大行之所成,彌陀無量行願功德之因,為能莊嚴、能成就;光壽、化伴、無量之果,為於莊嚴、所成就,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當知!上文自行樹、羅網起至此止是明依正之文,共有五番的莊嚴,極樂之義於前可想見矣!普願十方同胞,深信求生!
如上依正二報,或經文中有,而本願中無,或本願中有而經文中無,文雖小異,乃互相陳明,意則圓俱,誠無妨礙也。
以上總釋正宗文中的第一科:‘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文竟。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三┼丁二—補處算數莫測
└丁三—正勸發願往生
今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說:‘凡所有眾生,一生到極樂國者,無論是誰都能悉皆即得三不退轉也。’
【釋義】此科為既聞極樂、依正莊嚴、而生信者,導其依信發願求生彼國,以獲出世無上殊勝因緣,可橫超三界,圓證三不退,永了生死,畢竟成佛。有如是等勝異超絕,若娑婆則不然,須要三惑斷盡方能了生死,又多退緣,不易成辦,故於勸願前,特舉此殊勝示之,令其欣慕而速發願求生也。
既生到極樂國土,雖是初生者,悉皆得到不退,故雲眾生生者……。
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不退有三:
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已如玄義中明。今更據此土四教明之。
藏教初果位、通教見地位、別教初住位、圓教初信位,此四教之位皆初斷見惑,初入聖位。乃不退於凡夫之地,名為位不退。通教菩薩位,別教十行位,圓教十信位,此皆斷思惑並破塵沙,廣度眾生,不墮於二乘之位,名為行不退。別教初地位,圓教初住位,俱初斷無明,親見佛性,得無生忍,心心自然流入妙覺性海,名為念不退。
總而言之!斷見思惑方證位不退,斷塵沙惑方證行不退,斷無明惑方證念不退。極樂則不然,雖五逆十惡若肯回心發願念佛乃能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亦得三不退。這若非彌陀大願洪名奇勳所成就,豈能得如斯!在十方諸佛土沒有如此方便的階位,諸教法門中亦無此勝妙的妙法門。十疑論雲:‘有五因緣故得不退:1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2佛光常照菩提心,念念增長,故得不退。3水鳥、樹林、風聲,自然樂響,皆能演妙法音,使聞者常念三寶,故得不退。4純諸菩薩以為勝友,故得不退。5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得不退。’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實不虛語也。(此乃彌陀第四十七願所成,謂:往生皆得不退願。)
【顯理】不退轉表自性常住。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竟
丁二補處算數莫測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消文】在往生極樂,得著三種不退轉的眾生之中,很多是一生即就可補繼紹佛位的補處菩薩,其數目之多非是世間人可能數出來的!隻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來表示而已!
【釋義】承上段說,往生彼國者,不唯不退,複有不可勝數的補處菩薩,故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謂一生即能補繼佛位。如彌勒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是也,等覺菩薩是尚留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故須再一生,斷此一品生相無明即證妙覺果位(妙覺即佛,極果之稱)。故稱一生補處(據此方教道,判無明為四十二品。圓教初位即能斷無明初見法身,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位各斷一品無明,至等覺共斷四十一品,尚餘一品生相,再斷之即為妙覺佛果),以淨土緣勝故,極樂多有一生補處菩薩。一往生就皆得不退,已超諸佛土,勝諸法門,複多補處,則超之又超,勝之更勝,誠超絕之極矣。此正深勸求生也。阿僧祇(解見前)。
問:‘補處菩薩位居亞(次也)聖,次補佛位。何能如說之多?’答:‘十方有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諸佛入涅槃,當有無量菩薩紹繼佛位,豈是必定在極樂成佛。’
當知!大菩薩尚願往生,何況凡夫!其有一班藐視淨土,鄙屑西方者,寧無自揣而深生慚愧!
【顯理】一生補處表自性決定成佛義。
丁二釋補處算數莫測竟
丁三正勸發願往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消文】佛再呼舍利弗說:‘如果有人聽聞此極樂勝妙法門,應當即速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才對!為什麽要發願求生?因為可能得與如是不可算數的一生補處菩薩等諸上善人,能同聚一處的緣故。’
【釋義】此正勸發願也。謂聞以上種種之說,雖信極樂殊勝莊嚴。然無願終不能到,信願行三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缺一不可。故信後須發願也。
眾生聞者:除佛以下皆名眾生。總該九法界,謂六道之六凡眾生、二乘之獨善眾生,乃至菩薩之大道心眾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此六凡法界,合聲聞、緣覺、菩薩,三法界共為九法界。上至菩薩亦發願求生,下至八哥(鳥名)亦能念佛往生。)亦即通指現在未來十方一切眾生。
聞者:謂聽聞上來所說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的勝妙功德。
應當發願:應當二字是世尊叮嚀勸誡之辭。謂既有緣得聞,應當即速發願求生,故曰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即誌願往生極樂。此是如來慈悲心切,惟恐眾生聞之如風過耳,不肯從聞生信,由信發願求生,而失此無上勝緣,殊為可惜!所以苦口婆心,殷勤勸囑之!
竊以十界因果不外乎願,故古德雲:‘有願竟成。’今極樂有如是殊勝莊嚴,一一莫不由彌陀大願之所造成,尤其往生彼國者,亦無不是仗此願力而得生,須知世間一切諸事尚皆依願而成,況往生極樂的無上勝事,豈無願何能得到成就,故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之後,即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所以者何:是攝前文反問之辭。謂因何之故須特勸發願求生彼國?意謂娑婆亦是佛之化土,而十方佛土無量,何必遠離故國別覓他方?更不示餘土偏勸西方?故下文即出其由。謂往生彼國者可能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則能熏陶勝業自成佛果,有此無上勝緣故特勸求生也。
諸上善人:指補處等諸菩薩,以天道雖善不出生死故;二乘雖善,猶滯空寂故;皆不可名上善,唯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乃至能補佛位,所以稱為上善,其數甚多故曰諸上善人。
又有一解:諸上善人則通指極樂聖凡。上自菩薩下至初生凡夫均可稱之。或問:‘生極樂者其類不一,或帶業往生者,乃至或有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得生者,何得概以上善之稱呼?’答:‘皆得不退轉乃至究竟能成菩提故。’
良以娑婆雖佛化土,然五濁惡世(非淨土五清),常受諸苦(彼國但受諸樂),依正變滅無常(極樂依正無量莊嚴),多有退緣不易成辦出世大事(一生即得不退乃至究竟成佛)。又十方佛國雖善總不及極樂之勝妙,以斯之故特勸求生彼國也。以吾人卜居尚擇裏仁(論語雲:‘擇不處仁焉得智’),況出世大事焉可忽爾!如是絕勝的極樂,而不發願求生可謂是有智的行者嗎!當知一生到極樂,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親為諸上善人,常能得著聚會一處,如是良緣勝會,我們何不至速發願求生!
複次:如華嚴,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得能證此者唯有善財一人,本經所說,則有補處菩薩數不出來之多!其殊勝超絕,自不待言,故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安養(極樂別名)。
【顯理】願生彼國表自性背塵合覺(塵喻五濁,覺喻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表一切善法一心中具。
丁三釋正勸發願往生竟
以上總釋正宗分之第二科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文竟
┌丁初—出勝因
丙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三┼丁二—示正修
└丁三—重結勸
今初出勝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你當知!非是少善根,少福德的因緣,能得往生極樂世界的。’
【釋義】此段是承上文,更一層的說明,欲親諸上善人,必須有多福多善根,才能生到極樂國。故要顯示持名的功德殊勝,預先斥修其他的福德為少善根,以謂修其他的一切福業,皆為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以非往生的正因故)。
善根:善是純正良好的心願和行為;根是表示生長之義,所謂純良的心願精進行持,求生西方的根本。
福德:作利人的善事,謂之修福,積聚善行謂之德。行者若單以有善根,而無福德的助行來配合,亦不是生西方的條件。
故當知!堅持凡夫心是無善根,發小乘心是少善根,不做利人事業是無福德,做而希望受報是少福德。反之,若能發願念佛求生,則是難行中能行,即多善根;一句洪名萬德俱備,即多福德,能以五濁惡世中持念即因緣殊勝。
更進一步說:善根是指念佛的正行,福德是指一切功德的助緣,是謂念佛為大善根的正因,其餘的福業功德為助緣。
複次:什麽是多大的善?智論雲:謂能證五菩提心為最善。1發心菩提:是說‘無量生死中,能發大菩提心。’2伏心菩提:是說‘能斷諸煩惱,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是說‘明了諸法,不外一心。’4出到菩提:是說‘得無生忍,出離三界。’5無上菩提:是說‘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能念佛雖是凡夫地能起大覺之心,正念昭彰,煩惱自滅,由內心能明說法實相,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五種菩提俱得,則善中之善,為最多善之大善也。
什麽是多大的福?行者修持一句彌陀,則萬德俱備,六度齊修!念至一心不亂,身心放下,則不起貪心(布施度);既沒有貪心則不造一切惡(持戒度);沒有一切惡業則不計人我是非(忍辱度);得一心不亂自然明白內心,不稍間斷,則無懈怠思想(精進度);由精進道業,自然不起顛倒妄念(禪定度);既無妄念則正念昭彰,不為他歧所惑,能根斷愚癡(智慧度)。故堅持六字洪名,六度萬行該攝,修六度成則一切福德圓滿,誠是福德中之多大福德也。
問:句句說明修持念佛的善根福德大,然,若修其他的法門,如禪宗豈是小善少福嗎?答:當知!修禪是圓頓行,專注重禪定,而不求往生,雖是見解高,但後有未盡(來生的生死未了),如□老人,精進禪定,為禪家大匠,後身托在曾家,仍落紅塵;凡五祖戒禪師,後身生在蘇家,貪戀富貴。故永明壽禪師雲:‘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由斯可知修其他法門的不穩當,故不能稱為大善、大福也!請行者細思之!
【顯理】善根,福德表自性具一切功德。
丁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或是善女人,他(她)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懇切努力的執持“阿彌陀佛”洪名,口念心惟,時時不斷的念,能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釋義】此段是示正修之文。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辭。善男子,善女人,是包括出家在家,天人等六道的眾生,凡俱有善心者之稱。
聞說阿彌陀:彌陀如來的聖號,俱足萬德,使人一聽到,就能震動一切眾生的心弦,而眾生本具的佛性,被聖德佛號所引發,以至成熟,得到安養。
執持:執是執受,持是任持,是謂以信力堅強,念持不忘的功夫。
若一日……七日:若是假定之義,一日至七日是暫定期間之辭。意思是表念佛的功夫容易成就,若能真心念佛,如利根者或是一日成就,鈍根者或至七日之間,能念到一心不亂,就能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到極樂國去。
一心不亂:此四字誠為本經的要旨,全文的真髓,亦即是念佛究竟的真功夫也。若廣說:則亦包括大藏奧旨,兼攝宗門的修證,故此一心不亂,成為念佛法門的極談。
經文雲: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是說行者的根機有上中下利鈍之殊,故有一日至七日的不同,當知,能得一心不亂,即是證得念佛三昧,決定往生是無疑的,更與宗門的頓悟而得明心見性是無異的。
問:‘據經文雲,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然,修行者,或有數月,或是數年,數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亂者何故?’
答:‘其因有三:1罪業深重故;2念力不足,或是修持不專故;3念不如法故。’
須知!人之心,散亂因多於見聞所障,若能見聞悉能念佛,如見色不忘念佛,聞聲不忘念佛,則其心不起妄念,速能得著一心不亂,得到不亂便是入念佛三昧,往生極樂是不待自得矣!
複次:執持名號有四種:
1事持名念:不論在家、出家、或是天人等,若能看輕五欲名利,身心放下,更能斷除習 氣,念娑婆苦,欣慕淨土的妙樂,將彌陀六字洪名,口念耳聽,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外絕邪境,內心靜慮,行也如如念;住也如如念;坐也如如念;臥也如如念;所謂四威儀中,不斷相續的念,為事持名念佛。
2理持名念:此法具諸禪觀法門。先明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無量光,照而常寂—無量壽,以光壽之體,而起信願持名,一心稱念,動靜不二,為理持名念佛。
3事理不二持名念:所謂方便也可,不方便也可,在禪觀中也可,鬧動中也可,誠是真妄不相礙,全妄即真,心佛眾生無差別,念念彌陀,聲聲極樂,為事理不二持名念佛。
4隨意持名念:不局在有無禪觀等方便,隻是隨意稱念,念至一心不亂,及至命終,得隨意往生,見佛聞法,為隨意持名念佛。
當知:1修‘事持名一心念’成就,則不被見思惑盡,臨終感應身佛現前,往生到凡聖同居 方便土的極樂;2修‘理持名一心念’成就,能破塵沙無明,感報身佛現前,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極樂;3修‘事理不二一心念’成就,則破根本無明,感法身佛現前,往生常寂光土的極樂;4修‘隨意持名一心念’成就,則隨其工夫的深淺,而得隨意感佛現前,往生極樂淨土的。
附錄:持名念佛十種方便法。
1端身持名念佛:在行住坐時,身必端正,須知身正則心正,心正即妄念不生,自然清淨,如是念則速獲一心不亂。
2記珠持名念佛:念佛一聲,以手指過一珠,不得錯亂,則借珠以束心,自然速得身心寂然清淨。
3金剛持名念佛:在鬧場中,人地有礙時,則可隻動口唇,以金剛密持,不拘多少,必須字字分明,從心裏底湧起佛號,則能除一切妄念,速證念佛三昧。
4高聲持名念佛:在妄想紛起,或是神智昏沉時,必以高聲念佛,振作恢複精神,念到境界煥然一新時方罷,降低細聲為最妙的念法。
5低聲持名念佛:在疲勞過迫時,單以口念自聽分明的程度,稱念至精神恢複,勃起興趣時,便可以高聲或轉念別法。
6調息持名念佛:在靜坐時,先調息以不緩不急,隨其出入,每一息稱念佛號一聲,念至息念俱忘,身心安泰,即就是唯心淨土的境界。
7禮拜持名念佛:端身向佛,一麵拜、一麵念,或是一拜一念,或是一拜念數聲皆可,因為身拜佛、口念佛、意思佛,集中三業清淨,六根俱攝,此法效力最大,最易得念佛三昧。
8結期持名念佛:自定期間,謝絕一切來往,身心放下專誌稱念,所謂:‘克期取證。’此法最速能得一心不亂,行者勉之!
9病中持名念佛:在病中,當思惟娑婆所受皆苦,以苦當作死然,勤念佛號,期待彌陀接引,則是最好的自慰方法。
昔時有一病僧,在臨危痛苦時,一聲啊雞,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停的稱念,果感如來的照護,不久病愈,對人說:‘我在病中痛苦時,痛來即啊雞一聲,稍愈即稱念阿彌陀佛。現在病好,阿彌陀佛尚在,啊雞二字則不知到何處去。’善哉!此法可以借鏡的。
10十口氣持名念佛:以一氣中,隨息的長短稱念佛號至十餘聲,勢須再抽吸進,方能再念,謂之一口氣,如是十次為十口氣。此法日本最盛行。是根據彌陀四十八願中雲:‘十方諸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成佛’之願。
此法最簡單,縱是世間第一號的忙人,也都可以辦得到,因總計不費十分鍾的修持,臨終也是一樣的能夠往生,在十種持名中此法為最方便的一種。
總而言之!念佛的方法,無論是依何法,或時之久暫,必須念得一心不亂,才真是得念佛的工夫。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消文】念佛念至得著一心不亂的行者,他的生命將要終盡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顯現在這位行者的麵前來接引他。
【釋義】上文為說明持名妙行,此下為示明臨終後的勝果。其人:是指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是說人在娑婆的苦報已盡之時。諸聖眾:是指在極樂世界裏的菩薩,緣覺聲聞等。
人在臨死關頭,能感佛及聖眾現前,此無他,是全憑自他二力,感應道交 所致。故當知,凡人在生時,所作善惡,到臨命終時,將其所作一切的境界,俱時頓現在目前,為善者升天,為惡者,照其所作惡業的重輕論罪,判生惡趣。如造十惡五逆,則地獄相現;貪慳嫉妒,則感餓鬼相現;愚癡暗昧,則畜生相現。而一生念佛,由淨業所成,淨境斯現,故得佛聖自然顯前。楞嚴經勢至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自己念力)。大本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刹,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他力,即阿彌陀佛願力。)
問:‘佛身本是無來無去,雲何所謂現在其前?’答:‘是的,法身本是無來無去,但報化二身,為度生故,方便隨機而應現的。’
又問:‘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佛者多,惟一的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答:‘如一月在天,影臨眾水,念佛行人心淨如水清,彌陀聖眾,能影其中,此無他,是自他二力,感應道交 ,如水影月。’
再問:‘根據禪家雲:凡所見像皆是虛妄,或是魔來擾亂道心,以念佛行者臨終,寧保非魔?’答:‘當知念佛是特別法門,念佛見佛,才是因果相符,昔時遠公,專修淨業三睹聖像,臨終見佛接引,故真心念佛又仗佛力、本願力、攝受力所蔭必無魔事。縱是行者,宿業深重,抑或不善用心,或能招魔現前亦未可知?此無難,可以用慧觀察力,照一切境界,本來空寂,若是魔現可能即時隱沒。’
警告大家:‘浮生如夢,幻質匪堅,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當至急念佛,預備臨終一念不亂才是!
有人說:‘若如斯,隻要在臨終時能發善心念佛便可生西,那末,平時則不必修善念佛可矣。’餘曰:‘不然!當知臨終一念,是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命終時,方能正念昭彰,能發善念,否則被病疾昏迷,痛苦迫切,更受妻妾眷屬繞榻,恩愛不能割別,或是被生前所作業等牽纏,擾得神昏情亂,這時怎能發善念或一心念佛,確是不容易的事。就是修行人到那時,還恐怕作不得主,況是平常人乎?所以平時修行念佛,正是為臨終時的預計。所說待臨命終時才修,此話誠是自誤誤人,其害非淺,慎之!慎之!’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消文】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行者,在壽命臨盡之時,心不起妄念,即時可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釋義】是人:是指能念佛的人。終時:在身上的暖氣已退,識神將要離開舍報之時。心不顛倒:因為念佛功夫之深,念得一心不亂,故心靈明,正念現前不再顛倒。即得往生:是說其快,不必經曆中陰,在一念間即能生到極樂國土。觀經雲:‘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念佛行者,一生到極樂,則托質寶蓮,自然化生,得清虛體,相好俱足,不由胞胎,不假乳養,純是丈夫相,隨其功行的深淺而分品位之高下,以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聽聞彌陀說法。如是之樂誠使人欣慕不已!
附錄:壽命舍報後,第八識之生趣研究
根據唯識學家說:人在臨命終時,暖盡第八識欲脫時,識從頂門而出,則生佛國,是說從下身先冷起,其暖相至頂上而盡之謂;生天界者—從眼而出,則眼最後冷;若生人道者—上下冷起,暖相至心而盡,識從心出;生鬼道者—腹後冷,識從腹出;生畜生道者,兩膝後冷,識從膝出;若應墮地獄者—從頭冷起,其暖相至腳而盡—識從腳板而出。古德有偈雲:‘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
【顯理】一心不亂表自性靈明。心不顛倒表自性不昧。
丁三重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念佛的法門,有如是的方便利益,所以我才講此法門,如果聽到此法門的人,應當至速發願,求生極樂國土去才是!’
【釋義】我見是利:我是如來自稱。是利指上文所雲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一生到極樂則證不退轉果,更能以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利益,故世尊說我見是利。
故說:二字是承上句。因佛陀鑒知念佛法門,雖是難信,終有信受之人,故無問自說。
此言:是指念佛法門之教法。結歸正宗三大科(1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2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3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聞是說者:如此方便殊勝的念佛法門,不可如風過耳,應當發願求生極樂才是。
應當:此二字足見如來的婆心特切,叮嚀重勸,使聽者聞者,速能發願求生,不可錯過失其大利。
發願:願能導行,如禦者駕車,方能達到目的地,若無願以導行者,焉得往生淨土?
當知,娑婆善知識難遇,反之極樂則不然,觀音勢至等大菩薩,常作往生者的勝友,所以如來特勸當發願求生!
正宗分竟
上來正宗分已講完,以下為第三流通分。當時佛陀宣說本經時,大眾聞佛所說,悉皆歡喜信受奉行,既能使人信受奉行,自然能令念佛法門流傳不絕。
┌丙初—勸信流通分四─┬丁初—本師稱讚功德
乙三流通分分四┼丙二—勸願流通 ├丁二—諸佛讚勸標題
├丙三—勸行流通 ├丁三—征釋經名意義
└丙四—法眾禮退 └丁四—正勸大眾信受
今初本師稱讚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當知我現在,所稱揚讚歎阿彌陀佛是因為他有種種無量無邊功德利益的緣故。’
【釋義】讚是稱讚,歎是感歎。不可思議:是說不可以尋常之思,普通之議論來表示。前曾說過‘我見是利’,現更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則知現在所說的利,非是尋常之利可知矣!
約彌陀如來的不思議功德,略分為五義:
1依報莊嚴(華池、網樹、樓閣);2正報莊嚴(光壽無量);3方便攝受;4使眷屬悉證三不退;5使生到者直入如來地,此等豈是能思議之所及,悉是彌陀如來從久遠劫來,積聚願行功德所成就也。
按:利字是約眾生言。信願俱足,能持名念佛者就得往生,一生到極樂,就能證著不退還果,此豈非是利中之利,則乃出世無漏的大勝利。故謂之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複次:此段文,乃結下佛讚彌陀依正二報功德,並陳眾生所得之利,以啟下文六方佛共讚以證信。
┌戊初—東方佛讚
├戊二—南方佛讚
丁二諸佛讚勸標題分六┼戊三—西方佛讚
├戊四—北方佛讚
├戊五—下方佛讚
└戊六—上方佛讚
今初東方佛讚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不獨世尊稱揚讚歎,就是東方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數也數不清的許多佛,都是各在自己的佛國裏,現出又闊又長的舌相來,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起,宣說誠誠實實的話說:‘你們一切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都要相信稱讚奉行!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對於眾生有莫大的功德,所以一切諸佛同為保護、留念!’
【釋義】此淨土法門,實是難信之法,故世尊無問自說,既是世尊自為發起,當然必須佛自流通,故引千佛萬佛,無量諸佛異口同音的讚歎來為證明,使一切眾生確信無疑。
以下的經文若據唐譯具有十方,現在隻引六方乃文之省略。是什法師深知東土人士好略,故順此方之機而略文,理則包含具足十方也。
東方:東是日出之始屬震,震則動,乃群動之首。於四時屬春,春天萬物生長,表示智慧出生的意思,因為智慧能作學佛的導引,故以東方為首。
當知一切尊佛德號,悉以‘悲智、斷證、因果、理行’立名。我祖智者大師,解釋經典,少釋佛名,以存圓具。現在隻是依字略釋,使學者圓悟至尊的眾德,如取一滴,味具全海般的,願學者注意之!
阿鞞佛:譯為不動。是謂行證佛智,不被一切境界所能動。
又一說:一切眾生,在生生死死的苦海中,流浪不息為之動,此尊佛已證無漏聖果,所證法身常住不變,不為二邊去來所動,故以立名。
須彌相佛:須彌是山名,譯為妙高。須彌山是在四大洲大海之中,眾寶所成謂之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高出群山之上,所以稱為高。以下三尊佛,皆以須彌—妙高立名,是說其智德超越,如須彌之妙、如須彌之高,故名。須彌相者,謂這一位佛的相好百福所成,無不俱足,如須彌眾寶成就之妙;人天、二乘菩薩等之所不及,如須彌之高,故稱妙高。
大須彌佛:是說這尊佛的德性,超過須彌的高廣。維摩經雲:‘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須彌光佛:須彌是四寶所成,有大光明。這尊佛的光明廣照,猶如須彌光蔽眾山,故以立名。
妙音佛:這尊佛的音聲微妙,說法能適合眾生歡悅,故以立名。又佛音不可思議,同以一音聲說法,能使大根得大益,小根得小益,隨順眾生的根器,聞之自在成就各得妙益。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由是故稱妙音。
如是等:東方有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如是二字是指前所陳五佛,等是等餘一切。
恒河沙數:是表示極多的意思。釋迦世尊每在說法,若以無法來形容多時,就以恒河沙來作比喻。
恒河是印度四大河之一。由大雪山頂,阿耨達池,從南方流出,闊四十裏,沙細如粉,粒粒分明。釋迦世尊的說法處,與恒河靠近,故世尊每說多時,方便以取喻。
諸佛:東方的佛,就有像恒河沙之多,故稱諸佛。
廣長舌相:是諸佛三十二種相好之一。諸佛悉是多生多劫來,口離四過,清淨口業,所以成佛後,獲得此相。左右為廣,前後為長,柔軟紅薄,故稱廣長舌。
凡人之舌,隨其報相,各有差殊,若是三世不妄語,舌廣而長能至鼻頭,為之貴相。若隻廣而不長,或是長而不廣,或短小伸縮不自由 ,則是前生好演是非,故感此報。
惟佛從無量劫來,久積功德,絕無妄語,故得廣長舌相。華嚴經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舌:1分別解說一切眾生無盡行舌;2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3讚歎諸佛無盡功德舌;4說法無盡辯才舌;5演說無盡大乘法門舌;6普覆十方虛空界舌;7普照一切佛世界舌;8平等讚歎一切眾生舌;9隨順諸佛令歡喜舌;10降伏一切魔及外道,除滅生死至涅槃舌。’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遍覆國土無上舌—廣長舌相。
蓋廣長舌,一切眾生本具,隻是修持不足,口業不淨故不能證得受用罷了!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遍是周遍,覆是遮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對日月,一個須彌山,並四大部洲,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梵天為一小世界。集此小世界至千為小千世界,集小千世界至千為中千世界,集中千世界至千為大千世界,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的三字千故稱三千大千世界,非是三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土—教區。
誠實言:是決定不虛妄之詞,懇切真實之語。
當信是:是字乃指法詞,即指下文經名。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上八字約佛德(是諸佛所稱讚之功德);下八字是約法(是諸佛所護念之經)。唐玄奘法師所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義同於原名。羅什法師譯名‘佛說阿彌陀經’,題的意雖異,旨則正合持名之法,誠得佛陀的本意,故後世流通,多弘秦本(什法師譯)。不可思議功德:解見前。
諸佛所護念經:謂本經宗旨是專持洪名而得不退,方便往生,橫截生死,誠是迷津的寶筏;苦海的慈航,故諸佛悉皆鹹共護念。而念佛眾生,鹹得佛力之護持,而得安穩,沒有退墮,這不僅是彌陀的本願護念,即得十方諸佛的護念;非僅是釋迦世尊的稱讚,東方等十方的各尊佛亦出廣長舌,異口同音的稱揚讚歎。故願祈行者,不要疑惑,切實的修持念佛法門才是!
複次:這一段的意義,慈恩大師雲:‘他方世界的教主,本已宣播念佛法門,使其國內的眾生,修持奉行,而釋迦世尊,轉引十方諸佛稱讚西方的勸持念佛法門的道理說出來,令在會的大眾信敬仰慕求生。’而靈芝大師不同其所說,謂:‘釋迦世尊在給孤獨園宣說讚歎西方,並勸持念佛法門時,十方諸佛,同時勸讚。’這二種的說法,是有深淺的含義,請學者細心研究之!
【顯理】阿鞞表本具智性不動自然。須彌相表佛相微妙。大須彌表佛德第一。須彌光表佛智普遍。妙音表四辯八音具足。廣長舌表法音圓滿普遍。
戊二南方佛讚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佛又對舍利弗說:‘南方也有無量的世界,其國的教主,都是同時懇切的勸其國內的眾生,相信、修持、奉行這部經。’
【釋義】日月燈佛:日是太陽。月光能使黑夜光明。燈光能補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日月燈光俱足,是謂能破除黑暗的意思。是說這位佛陀的大智光明,橫遍十方,豎通三際,能照破一切眾生的慳貪、嗔恚、愚癡等黑暗惑,故以日月燈取喻立名。
名聞光佛:聞字讀去聲作普遍聞知解。是說這尊佛的萬德洪名,普聞法界,慈光遍照,加被一切眾生,使聞者或是被其慈光照者,都是獲大利益,故以立名。
大焰肩佛:焰是光明,能照破一切的黑暗,肩有二肩,能荷負的作用。是說這尊佛的大光明徹照一切眾生,更以二肩擔當救度的事業,故以取喻立名。
須彌燈佛:須彌是山之最高(解見前)。燈有導化之用。是說:這尊佛,以最高的智慧來導化一切眾生,使其棄暗投明,故以立名。
無量精進佛:無量是數之多。精是不雜,進是不退。是說:這尊佛,以無量數的時間,宣說純正的道理,未嚐休息,去利益一切眾生,故以立名。
如是等下,解見前。
【顯理】日月燈表佛三智,能破三惑。名聞光表三德智照十方。大焰肩表權實二智之光,能照真俗二理。須彌燈表自證四德之體以起用。無量精進表佛悲智方便不盡。
戊三西方佛讚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消文方法同前,不必再講。
【釋義】無量壽佛:同名極樂導師—阿彌陀佛。靈芝大師雲:‘諸佛同名者甚多。’這尊佛,非法藏所修成的無量壽佛,因為阿彌陀佛不應自讚,若如是讚,豈不是欲令極樂的眾生,又有別求另有極樂世界之談!文義解釋見前。
無量相佛:佛的相好,無窮無盡,如盧舍那佛有華藏海微塵相好。若隻說應身就有三十二相,或九十七種大人相等。是說:這尊佛,修成佛果證無量相,更以相好誘導眾生入道,故以立名。
無量幢佛:幢是掛旛或旗的竿,甚高,表高顯的意思。幢有二義:1超勝義,因高出建物故;2顯正義,因豎立直正故。是說這位佛,能以佛智,建立法幢,引導無量的眾生,摧伏無量的邪魔,故以立名。
大光佛:大光是光明廣大,沒處不照,是說這尊佛,智慧光明極大,普照一切眾生,故以立名。
大明佛:沒有黑暗是謂大明。是說這尊佛,破除三惑的黑暗,已證具足三智,光明遍照十方法界,無所障礙,故以立名。
寶相佛:寶是尊貴義,相好特殊,皆如珍寶,可尊可貴,是謂寶相。是說這尊佛,能以相好的超絕,顯示一切眾生,使眾生仰慕佛相寶貴而發菩提心,修道證果斷生死,故以立名。
淨光佛:離諸垢染謂之淨,惑盡則智慧光明由之生。是說這尊佛,圓滿深證極果,更以無漏的智光普照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獲益,心地光明,故以立名。
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顯理】無量壽表勝報彌互三際。無量相表佛性隨機示現無盡。無量幢表佛性超勝圓滿。大光、大明表佛性體用無盡。寶相表功德智圓滿。淨光表佛性光智並彰。
戊四北方佛讚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同前。
【釋義】焰肩佛:解見前。最勝音佛:佛的音聲極其圓潤,任何音聲,都不能比擬的。佛的音聲具有八種:1極好音,2柔軟音,3和適音,4尊慧音,5不女音,6不誤音,7深遠音,8不竭音,則三業中的口業清淨,勝報所得。是說這尊佛,所證不可思議力的音聲,以一音演說,使十類眾生同解,故以立名。
難沮佛:沮字是破壞的意思。是說這尊佛,自利方麵,已證究竟堅固之理體,身如金剛,使任何的力量,都不能破壞;救度方麵,則能使所度的眾生,識透宇宙的真理,不被五欲等破壞,因此故以立名。
日生佛:太陽初生,照破長夜的黑暗,是謂日生。是說這尊佛的光明出現,普照眾生,毫無偏私,使一切眾生障除智顯,如太陽的光明普照大地,故以取喻立名。
網明佛:網是許多的麻線織成,明是發光的意思。網能發光則非世間的網,乃是以寶線寶珠組織結成的寶網。是說這尊佛的說法,言無虛發,字字珠璣,句句寶語,縱橫貫穿,盡使眾生得解脫為止,正如寶網撈物,不遺餘物一樣,故以立名。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顯理】最勝音表自性八音深妙。難沮表法身堅固。日生表覺性朗然。網明表佛智光明映徹無量。
戊五下方佛讚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同前。
【釋義】下方世界是現在我們住的世界之底下。此界底下有水輪,水輪之下有金輪,金輪之下有火輪,火輪之下有風輪,風輪之下有空輪,空輪之下則是無色界、色界、欲界、人間,再底下又是水輪、金輪等,如是重重無盡的世界。
師子佛:獅子為百獸之王,威猛無窮,力能製伏群獸,聲震能裂破百獸之腦。
佛為法王,說法自在,能破除眾生的貪嗔癡,更能使外道邪魔佩服、震驚。於是特取喻師子來表示佛德的威尊最勝,是欲眾生容易理解故。這尊佛的立名,意亦在此。
名聞佛:名稱普聞無量世界。是說這尊佛,以無量功德,救度眾生,不遺餘力,使聞者、仰名者而獲大利,故以立名。
名光佛:名譽如日光遍照一切。是說這尊佛的施惠於眾生,如普天之下,無不受日光普照般的,故以立名。
達摩佛:達摩譯為法。是說這尊佛,自己以佛法修成佛果,又能將如是法,救度一切眾生,使一一眾生都能成佛,故以立名。
法幢佛:幢有高顯義。是說這尊佛,能以高超的佛法為標幟,顯明究竟,折伏邪魔外道,使人天共仰,故以立名。
持法佛:持是執持的意思。是說這尊佛,善持權實、頓漸諸法,隨機來化導眾生,悉令聞法得益,故以立名。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戊六上方佛讚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同前。
【釋義】上方世界是現在我們住的世界之上。須彌山頂為忉利天,再上是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無色界天,再上則是空輪,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有火輪,火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又是人間世界,如是重重無量的世界。
梵音佛:梵是清淨的意思。音聲清淨,唯佛才能證得。是說這尊佛,將久遠劫來,修持所證,清淨妙音(八音),宣說無礙,使聞者心悅意朗,故以立名。
宿王佛:宿是天上的星宿。月稱星宿之王,因為無數的星光,都不能比擬,孤月獨明,故稱王。是說這尊佛,已證極果為法王,一切眾生所不能及,如眾星不及月一樣。又有一說:佛是覺王,為一切眾生之所皈依,等於眾星尊月為王一樣,故以立名。
香上佛:香的種類很多,現在寺院裏所燒的香,都是平凡的,不能稱為香上。唯有栴檀木香為香中之王,此香六銖,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楞嚴經雲:‘栴檀香一焚,四十裏內外,同時聞氣。’是說這尊佛,經多劫的修持,成就五種法身功德妙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妙解知見香),來普熏法界眾生,使一切眾生聞香獲益,是以特取最上乘的栴檀香來比喻立號稱為香上佛。
香光佛:香有辟惡、滅穢的勝能,光是智德的顯現,能除一切的黑暗。是說這尊佛,已得五分法身香,將見思、塵沙、無明的三穢惑斷盡,並以智德光明照破愚癡等黑暗,故以立名。
大焰肩佛:解見前(北方佛稱讚科)。
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是青紅黃藍紫白等色。寶華是最珍貴的珠寶所結成的華。嚴身是莊飾端整的身軀。是說這尊佛,從久遠劫來,精修六度萬行的因,成佛後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瑞相,貴如種種珍寶,複以果德勝相,導引一切的眾生,使睹者見佛聖相莊嚴,而不忘誌願精進向道,故以立名。
娑羅樹王佛:娑羅譯為堅固。娑羅樹,四季盛茂,本質堅定,華色香美,刀斧不能傷,樹身高大,非是常樹所能比擬,故稱樹王。是說這尊佛,已證究竟堅固法身之理體,不被任何的境界搖動或破壞,成為聖中聖,更以大悲普被一切眾生。如娑羅樹在暑中能以遮蔭大地,使近者得之清涼一樣,故以立號。
寶華德佛:世間之華悉有凋謝之相。是說這尊佛,具足萬德,莊嚴貴重如寶華,堅固絕妙,沒有壞相,故以立號。
見一切義佛:世、出世間諸法無量,義亦無盡,謂一切義。但是在千差萬別的一切義中,唯佛能得見。是說這尊佛,已證一切種智,具正知正見,能了諸法實相,權實偏圓之理,故稱見一切義。
如須彌山佛:須彌為眾山之王。是說這尊佛,德性具四德,超過於一切人為十界之尊,如須彌之高出眾山之上,故以立名。如是等……下文解見前。
【顯理】梵音表音性無染清淨。宿王表清淨法能蔭諸煩熱。香上表萬德超諸因位。香光表法身香普照法界。雜色寶華嚴身表果德以萬行因華而莊嚴。娑羅樹王表法身堅因無變易。寶華德表佛四德芬芳淨妙。見一切義表洞達諸法。
諸佛勸讚標題竟
丁三征釋經名意義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你的意思怎樣想?為什麽這部經,為各方的許多佛,都保護紀念的經呢?’
【釋義】此二句是世尊將六方諸佛讚歎本經的經過說完後,恐有人懷疑本經有多大的價值,能值得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的稱讚?於是世尊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解釋。
本經原題俱足十六字,前八字‘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已在正宗分中依報正報科,說明詳盡,隻存下八字‘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還未說出來,故須再加征釋,使一切眾生明白其義,能就聞慧中得到信心堅固速獲利益,故有下段的說明。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不管是善男子、或是善女人,聽到本經以後能受持,或是諸佛尊號,這許多善男子善女人,悉得一切諸佛的保護,更能奠定永久不滅,最上佛果的基礎。’
【釋義】此段文是解釋得蒙諸佛護念的勝益。若有:是一種假定詞。善男子善女人:是俱有深切的信仰,勝過於一般男子女人,故稱善。
聞是經受持者:聞是聽聞,受是信而樂受,持是執持不忘的意思。須知聞、受、持,就是聞思修三慧。能聞而深信,念佛法門為最穩當(聞慧);再能聞而領受在懷,厭穢欣淨,願求往生(思慧);更以發願後,專心執持名號,淨念相繼,得到一心不亂(修慧),此三亦即是淨土信願行的三資糧也。
及聞諸佛名者:諸佛是指以上所說六方的諸佛。當知諸佛名號具足萬德故能受持本經,更能聞佛名而起恭敬心,此皆是宿世所植的大善根,大本雲:‘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華嚴偈雲:‘寧受地獄苦,願得聞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本經的功德不可思議,聞者受持者,皆是有大因緣,宿具善根。所以能得著諸佛之所護念也。
問:‘受持念佛法門,能得諸佛護念,是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得護念,或是凡有心稱念,就得護念?’答:‘彌陀聖號俱一切功德,凡有心稱念者,無論何等的眾生,悉得諸佛的護念,但因受持的功力差殊,所受的護念,也就自然而然的異而分別深淺:若隻聞佛名,信而不稱念,為“理即護念”;若聞後稱念不專,是為善種未來解脫的勝因,為“名字即護念”;若聞而能解,更能持誦,為“觀行即護念”;若得事一心不亂,見思斷盡,證真諦理,為“相似即護念”;若得理一心不亂,分破一品無明,得分證真如實性,為“分證即護念”;若念至四十二品無明惑盡,證清淨法性,為“究竟即護念”。’由斯觀之,欲蒙諸佛護念,必須行者的自誠可知矣!
複次:能聞是經受持得到一心不亂,則行俱足(般若德);所持名號,萬德全彰(法身德);念念滅除生死重罪(解脫德);有如是功德,故受持人能得如來護念,其所護念亦在於斯。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說聞是經及佛聖號者,悉能得到不退轉於佛果菩提。
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譯為正,藐譯為等,菩提譯為正覺,合攏來為‘無上,正等,正覺。’茲為便利上,從下正覺二字解釋上去。
‘正覺’(正者不邪,覺者不迷),謂正確的覺悟—離顛倒戲論的一種正智:此為揀別凡夫之不覺,和外道之邪覺。因為眾生自無始來,妄想執著將本覺真心埋沒於五蘊之中,迷而不覺,謂之不覺眾生;外道是向心外求法,所覺之道非妄即邪,所以他們均沒有稱為正覺的資格。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平等),自覺之後,毫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工作;此為揀別二乘之獨覺。二乘雖有正覺,但求自利,不能利他,乃偏而不正,沒有平等普遍心,不能稱為正等。
‘無上’,三覺圓滿,萬德具備,沒有能過其上者—其自證方麵,則智慧圓滿無上,其利他方麵則功德(福)圓滿無上;此為揀別菩薩之分證。菩薩雖真俗等觀,能夠自覺、覺他,唯其自證的智慧未圓,尚有微細無明未破,利他的功德未滿,還有上位佛果可求。因此,僅可稱為正等正覺,不夠稱為無上。唯佛一人福慧兩足,究竟圓滿,才夠得上‘無上正等正覺’之稱(正覺即自覺,正等即覺他,無上即覺滿)。此阿耨等九字,何故不直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仍存梵音呢?因為它是佛陀三覺圓滿之德號,為了表示尊重,所以不翻。此為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顯理】得不退轉於阿……提表自性俱足無上菩提聖德。
丁四正勸大眾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消文】世尊又叫舍利弗說:‘以上所說的緣故,你們大眾都應該相信、領受我所說,以及六方諸佛的話,虔誠受持,切勿生起懷疑,失去菩提大道成佛的大利。’
【釋義】此段文是世尊再三勉勵垂囑之詞。
是故二字是承上語,即指諸佛護念,得不退轉佛果之謂。汝等:則不獨指舍利弗一人,是說在座的大眾,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
皆當信受:信是諦信不疑,受則堅持不忘之謂。是說凡是在座的大眾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應當悉皆信受我的話。
我語…我是釋迦世尊自稱之詞,語即指上文正宗分中所陳,依正莊嚴,特勸求生,執持名號的三科文之語。
及諸佛所說:及是並也。是說一切眾生,應當信受我釋迦世尊的話,並當信十方無量諸佛所說讚歎念佛法門,生起信心而發願,願生彼國為最上之目的。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若是有人已經發了願,或是現在聞法而發願,或是將來發願,欲求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許多人,都可以得到無上菩提的聖果。在於極樂世界的國土中,已發願者,是已經生在彼國;現在發願者,現在就能生到彼國;在未來發願者,當於未來能生彼國土是萬無一失的。’
【釋義】上科勸信,此科是勸願。凡是有發願欲生極樂世界的,有誌事竟成,有願必生,這是自然的定律。
當知!求生極樂的淨土念佛法門,非是釋迦世尊宣說彌陀經而後才有的,是自阿彌陀佛在十劫前成佛以來,這法門早已流布十方世界。故釋迦世尊說:‘若有人已發願是已經生在彼國中(指過去十劫中的發願者);今發願是說現在座下的聽眾,能聞後而發願者,即現在就能生到彼國中;既然有彌陀經的流布,在於未來的未來,聞是經者,必有繼續有人發願,是人必於未來世中,生到極樂世界的。’
總之,隻要聞法後而堅信,由信而發願,由願而實行,如是絕對不慮不會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消文】世尊又叫舍利弗說:‘不管是善男子,或是善女人,對於我所說的話,發生信仰者,必須發願,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才對。’
【釋義】此段是世尊第三番的勸願文。在正宗分中,初勸雲:‘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再勸雲:‘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世尊的慈悲懇切,一次二次三次的指示勸導發願。初次發願是在正宗分中,宣說依正莊嚴,環境殊勝,往者皆得不退轉時。
第二次(文在正宗分最末)是在宣說念佛法門,行持簡便,又能速得往生,得大自在,聽眾在心開意朗時,特為重勸發願求生。
第三次則本段文是,所謂欲生便生,生者皆證不退佛果,有如是殊勝的大利,故釋迦世尊,不惜苦口婆心,一次二次再一次的勸願。
在這短短數百言的彌陀經裏,就有三次的勸願,由斯足見釋迦世尊的度世悲心之始末了。所以祈願學者當依教奉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不負世尊無盡湣切的悲心了!
丙二勸願流通竟
┌丁初—諸佛轉讚勸
丙三勸行流通┤
└丁二—本師結歎勸
今初諸佛轉讚勸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我現在稱讚著這尊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釋義】如我今者:我是釋迦世尊自稱。稱讚諸佛:諸字是指法詞。即就是指阿彌陀佛。若據唐玄奘法師翻譯的文就直譯謂: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不可思議功德:功德是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裏,依正二報悉具莊嚴。於上麵加上不可思議,是說:非是可能用語言來討論,或用心意識來想像,這正正顯示著功德之偉大處。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消文】我在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時,彼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也各各在其本國,稱讚我,如是說:‘釋迦牟尼佛,有不可思議功德,能夠做出很難而希有的事。能夠在俱備五種壞處的惡世上,成就無上的菩提。’
【釋義】本段文,是說釋尊既讚諸佛能說淨土不思議功德,而六方諸佛及阿彌陀佛亦稱讚釋迦世尊。須知!諸佛之所稱讚,非是稱讚釋尊的三十二相莊嚴,乃正是稱讚釋迦世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偉大精神,故稱為希有不可思議,真是值得讚揚。
釋迦牟尼佛:解見乙二正解經題文。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此句是指下二難:1當知在淨土成菩提,已是難事,而釋尊能在濁世成佛,是為難中之難—甚難。2對於濁世說漸法,已是希有,而釋尊能為說但持名號,橫截生死之法,是為希有中之希有—甚希有。
蕅益大師要解雲:‘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猶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世尊偏為勇猛也。’由此可知,釋迦世尊為後世眾生說不可思議第一方便妙法,是為使一切眾生早證無為,得到極樂的享受自在,其恩德超過我們慈母的幾千萬倍,真是值得我們的感激和尊敬。
娑婆國土:娑婆譯為堪忍。是本師釋迦世尊所統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堪忍是說,在此世界裏的眾生,堪能忍受五濁之苦,不生厭惡,故稱為堪忍世界的眾生。
五濁惡世:濁是汙穢不潔淨之謂。楞嚴經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石,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形汨然,名之為濁。’總之,有五種壞處的惡世界謂之五濁惡世。
劫濁:劫,俱雲劫波。譯為時分。時分有成、住、壞、空的四大時分,每一時分,有二十翻增減之久。由人壽十歲,過百年增壽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謂之增;從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壽一歲,減至十歲止,謂之減。以一增一減為一小時分—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中時分—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時分—大劫。
劫濁本無自體,是以四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交 湊為相。既然隻有相而無體,那末何時才是劫濁的時候呢?這是在每一個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始進入劫濁。因是,由眾生的同業所感,三毒(貪、嗔、癡)日增月盛的增劇起來,刀兵等的小三災亦隨後而進,至人壽十歲時更盛,那時,遍地草木皆兵,眾生之受報苦不得言。極樂世界是沒有種種的濁惡,故祈大家速舍濁就清,趕快念佛,求生彼國,超越劫濁的苦報。極樂有如此的殊勝,故我千言萬語說不盡的提倡,必須念佛之理亦在於茲。
見濁:見是見解,亦就是思想。在佛學術語上,有五種的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這五種見是以五利使為體,諸見熾盛為相。是說這五種見,能驅使一切眾生,造出種種的惡業來,墮落趨入生死,所以叫做使。其作用迅速敏捷,故稱為利。
1身見:這是以執身為我,妄生貪著,不能悟徹四大假合,一切是夢幻無常,妄計有身,強立主宰,心起顛倒的思想來,造出種種的惡業,是為身見。
2邊見:這是外道不正的見解,固執堅強,偏重執著己見,如一元論、二元論、有神論、無神論、一神論、多神論等,這都是邊見。
3戒取見:這也是外道的錯見。昔時,印度就有九十六種之多的外道,自主種種不正當的戒法(牛戒、狗戒、火戒、水戒、倒懸戒……等),修諸無益的苦,以為是生天之本,這是無異於煮沙成飯,是塵劫難成的。
4見取見;這也是外道執定的錯見。以自己執定所修之行,以為聖果,未證謂證,非真執真,心生取著,妄計所修為勝,以誤終身,是名見取見。
5邪見:是以邪心取理,顛倒是非,不信因果,斷諸種種的善根,是謂邪見。
總之,身見是執著我見;邊見是執斷常二見;戒取是執非因計因;見取是執非果計果;邪見是執撥無因果。當知隻因思想見解不正常的緣故,致使束縛終老在生死苦海中莫能跳出三界去,這豈不是誤盡後世人。故祈願大家老老實實的念佛,速超見濁為妥!
煩惱濁:煩惱二字是人心理上昏煩、惱亂不安的意思。這煩惱濁亦有五種的成份構成其體,即貪、嗔、癡、慢、疑是。其性愚鈍,故亦稱五鈍使。此五種妄心能驅使眾生,造諸惡業,趨入惡趣故。
1貪:以引取無厭,私欲無盡謂之貪。這是說:眾生對於世間財、色、名、食、睡等,無時不貪,不能看破,隻是滿足其欲已。
2嗔:於違境情份上,不能含忍而起恨,惱亂自他謂之嗔。
3癡:在中庸境上,非順非違,起諸迷惑,不能覺察,對於一切法不能明了,謂之癡。
4慢:心起驕傲,靠自己勢,輕賤他人,謂之慢。
5疑:對於一切善法,自心起疑,不能抉擇,迷昧法相,謂之疑。
總之,勞煩我心,使之不得安寧;熱勞我心,使之不得清涼,叫做煩惱。由於貪而感受饑饉;由於嗔而感受刀兵;由於癡而感受病痛。甚至水火風的大三災,無非是由眾生的貪嗔癡三毒的感召而來,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極樂國中的眾生是諸上善人,已離諸煩惱的聖眾,故祈大家,速求生彼國,與諸聖眾同聚,是幸。
眾生濁:眾是非一之稱,生是天上人間,三惡道中,處處都能受生故雲眾生。又借地水火風等許多的要素才會有生,所以稱為眾生。
眾生昧於緣生,執著我相,一切悉以我為主宰,因此,起了利己私心,故做出種種的惡業,以所造惡業,固然墮落惡趣,卑陋不堪,故稱眾生濁。極樂國中是清淨莊嚴,其眾生是微妙相好,故祈大家速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超越眾生濁,是最好沒有的。
命濁:命是生命。心理與血肉,連持在一起,有知覺,能活動,所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镅;在舌曰嚐;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以息、暖、識,互相不散,是謂命。
在人生中,所受寒暑遷流,從少到老,變化刹那不住,更有以人力不可抵抗的天災等苦惱迫逼,斷滅命根,故稱命濁。極樂國中的眾生,壽命無量,故祈大家,專心念佛求生淨土,超越命濁,這豈不是很好的方法。
總之,念佛法門隻有執持一聲莊嚴的阿彌陀佛,而俱信願,則能往生,一往生則能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有如是特殊,故本師大聖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不畏剛強難化的眾生而來負責教化,這是值得六方諸佛稱讚他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消文】本師釋迦世尊,為了許多的眾生說明在這世間上,所難得相信的最方便最殊勝的修法。
【釋義】為字要讀去聲。諸眾生三字,非指凡夫,包括二乘等亦在內。一切世間是普天下之謂。此段文是說:在五濁惡世的眾生,悉為物欲所蔽,知見昏濁,不易接受念佛圓頓法門,而釋迦世尊以獨到超人類的思想,宣說最方便、最捷徑、最殊勝的行法,不憚其煩,更不待請問而宣說出來,這我想除了釋迦世尊而外是找不到第二位的。
念佛法門,被稱為難信之法,據古來的法師大德們,對於難信二字講解很多,今單舉明蓮池所說的八種難信引出來談談。
1居於五濁世界的眾生,習慣已久,反而覺得心安,尚且見聞有限,而忽聞有個西方清淨莊嚴、殊勝無比的安樂世界,都以為莫須有,而疑無此事。
2雖知世界無盡,在無盡的世界中,都可以往生,何必一定要生極樂?
3娑婆距離極樂,有十萬億佛刹之遠,雖欲求生,如之何能得往生?
4極樂世界是莊嚴華美,環境殊勝,豈是五濁眾生,無智的凡夫,得能住居之處?
5莊嚴的淨土,必須修持多種的功行、奇特的法門才能得往生,而隻念幾聲阿彌陀佛,或一日至七日之間,就得往生,享受極樂的殊勝,怎能使人相信?
6受胎必須要經過父母,而生極樂不須要父母,悉是蓮華化生出來,這種說法豈能使人無疑?
7初心學佛的人,大多數是容易退墮的。而極樂世界即使是可生,也要大福德者、大智慧者、修大行者。以初機學佛的眾生,一生彼國,就能得到三不退,這又是使人難以相信。
8或說有淨土,或說無淨土,使淺智的初學佛者,總是狐疑不決的。
根據上麵所說,真是使六道中的眾生難以相信,甚至二乘的聖人也不免懷疑,所以在濁世演說淨土法門,猶如對盲人指白指黑然的。
謹勸大家相信,我們的教主釋迦世尊所宣說出來的都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故當以至誠心來接受奉行才對。
丁二本師結歎勸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說:‘你們當要知道,我在此五種惡濁的世界上,修持信願念佛的法門,而得成就了佛道,更能為一切眾生,說最難相信的行法,實在是不容易的。’
【釋義】此段是釋迦世尊自說的話。上二段是六方諸佛,稱讚釋迦世尊功德的話。甚難:這二字是結句,結上‘行此難事’,‘說難信之法’。因為一切世間的眾生,都是不容易相信隻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成佛,而釋迦世尊,卻在五濁惡世中,修持信、願、念佛,得往生極樂世界而成就佛道。以此已知,釋迦世尊以身作則,修難行之行,在難成道之處而成道,更能為一切眾生宣說,難為相信的念佛法門,二事兼行,故為甚難。
講到這裏,已費了很多的時間,也將念佛的法門講完了,希望大家,當信釋迦世尊的金言,速修念佛法門,求生極樂,才不負釋迦世尊的叮嚀,亦才不負彌陀如來的垂手已經十劫了。
丙四法眾禮退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消文】釋迦世尊說完這部經時,舍利弗以及許多的比丘僧,還有天、人、阿修羅等八部的眾生,大家歡喜,相信領受,禮拜了世尊後,各各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釋義】此段是本經最後的一段,顯明聽眾得益信受奉行的文。
在過去很多的大德們,講解本經,都以本段判為流通分。諦觀文意,自六方佛起悉含有弘揚流通之義,所以我將‘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起判為流通分,請學者研討之!
一切世間:一切二字是包括器世間、有情世間。世是時間,間是空間。總之,在宇宙萬有中,所有的生靈,包括六道的凡夫等,生存在這時間與空間的環境裏,謂之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等字是指其他尚未說出來的。若全部俱足有八部眾,第一是天上的天人。第二龍眾。第三是夜叉眾(譯為輕捷,是神道類的一種,在虛空中飛來飛去的鬼)。第四是乾闥婆(譯為尋香,在忉利天管音樂的神)。第五是阿修羅(譯為非天、無德,因這一道的眾生,福報神通,超勝人道,與天道是差不多的,隻因為他們在因地修布施行時,帶有嗔恨我慢心,所以感到有天道之福而無天道之德,這是另有一種受報的眾生,故稱為非天、無德)。第六是迦樓羅(譯為金翅鳥,是鳥類之最大者,兩個翅膀展開起來有三百三十六萬裏之大)。第七是緊那羅(譯為疑神,形是與人一樣,隻是頭上加有角而已,專司歌唱的神)。第八是摩侯羅迦(譯為大蟒,其形像是人身蛇首,故稱大蟒,亦是樂神之類)。
歡喜:歡喜二字是表示安住慶幸的意思。要知道一切眾生自無量劫來,沉淪 在生死苦海中,有時天上人間,有時馬腹牛胎,展轉受苦沒有出期。今天承受世尊大慈大悲,無問自說,最方便、最簡捷、最直徑的念佛法門,能得求生西方極樂,享受一切的安樂,正如久病忽遇良醫,心裏煥然一新,得著安住,這豈不令人歡喜呢!
信受:信受二字是表示信入內心,如法受持的意思。
作禮:是表最虔誠,頭麵接足最大的行禮。
而去:去字是聽法已畢,各自退去自修的意思。總之!聽完了最圓頓的念佛法門後,當要將無始劫來的塵勞煩惱,所有的無明心、貢高心、我慢心、貪心、嗔心、癡心,要放去、休去、除去、滅去;生死要趕快斷去;對於念佛法門,要堅信發願去;認真地念去、修去、證去,一直向著西方的大道進去;至速享受安樂去,才是真正的符合經旨。
最後要知道本段文,‘從佛說此經已至最終信受作禮而去止’之句,非世尊所說,乃是阿難結集時,將彌陀法會的實情記錄下來附在最末,希望後來的一切眾生,如是傳流奉行的願望。
以上,本經已講完,祈願大家不要聽完作罷,該須心讀眼警,實行念佛,也才不辜負釋迦世尊救世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