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提倡“人間佛教”,非常重視人際的相處,因為人的一生離不開群體,佛經上也說:“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因此,人和人的相處是很重要的修行功課。人與人難免會發生生氣、爭執、吵架、誤會等等情況,如何化解人我之間的問題,我以為奉行<font color="#ff0000">“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font>可以消弭戰火,彼此和樂無憂。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張先生和李先生是朋友,張先生的家常常吵架,李先生的家卻從來不吵,張先生向李先生請教:“奇怪,你們家怎麽能夠都不吵架呢?”李先生回答:“你們家所以會吵架,是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所以不吵架,因為我們家都是壞人。”“為什麽呢?”“因為你們都認為自己對,所以你家整天時有常擦槍走火的場麵,而我們都認為自己錯,所以我家聞不到半點火藥味。”
“舉個例子,一個茶杯擺在桌上,有人把茶杯碰倒了,碰倒杯子的人不認為是自己粗手粗腳,反而生氣的喊著,誰把茶杯放在那裏?這時放茶杯的人一定生氣地反駁,打破茶杯的人不負責任,強辭奪理,於是彼此交 相責罵,吵鬧不休。同樣的事,如果發生在我家裏,打破茶杯的人會馬上說對不起,並且趕緊準備處理善後。放茶杯的人,也會不好意思的說抱歉,不應該把茶杯放在此處。於是一個拿抹布,一個拿掃把,共同合作,把桌麵清理幹淨。
“老張呀!這就是你家吵架,而我家不吵架的原因啊!”
人和人之處,姿態低一點,反而處處贏得友誼。多說對不起、我錯了、我做的不好;勞駕你、你的意見很好、你處理事情很妥當……把自己當作“壞人”,把對方當作“好人”,就會像李先生的家,彼此和樂,獲得對方的幫助。
從“你對我錯”到“你樂我苦”,其實是一顆體諒的心,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以“同理心”,化解對立,消除誤解。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因此觀世音才能得到家家戶戶的信仰和恭敬。
和為貴,真正高貴的人,質地柔軟,如水曲折婉約,不擇大小細流,匯成百川汪洋。你對我錯,融化剛強的雪原,你大我小,粉碎傲慢的高山;你有我無,解開愛結的纏縛;你樂我苦,學習 菩薩的慈悲。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張先生和李先生是朋友,張先生的家常常吵架,李先生的家卻從來不吵,張先生向李先生請教:“奇怪,你們家怎麽能夠都不吵架呢?”李先生回答:“你們家所以會吵架,是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所以不吵架,因為我們家都是壞人。”“為什麽呢?”“因為你們都認為自己對,所以你家整天時有常擦槍走火的場麵,而我們都認為自己錯,所以我家聞不到半點火藥味。”
“舉個例子,一個茶杯擺在桌上,有人把茶杯碰倒了,碰倒杯子的人不認為是自己粗手粗腳,反而生氣的喊著,誰把茶杯放在那裏?這時放茶杯的人一定生氣地反駁,打破茶杯的人不負責任,強辭奪理,於是彼此交 相責罵,吵鬧不休。同樣的事,如果發生在我家裏,打破茶杯的人會馬上說對不起,並且趕緊準備處理善後。放茶杯的人,也會不好意思的說抱歉,不應該把茶杯放在此處。於是一個拿抹布,一個拿掃把,共同合作,把桌麵清理幹淨。
“老張呀!這就是你家吵架,而我家不吵架的原因啊!”
人和人之處,姿態低一點,反而處處贏得友誼。多說對不起、我錯了、我做的不好;勞駕你、你的意見很好、你處理事情很妥當……把自己當作“壞人”,把對方當作“好人”,就會像李先生的家,彼此和樂,獲得對方的幫助。
從“你對我錯”到“你樂我苦”,其實是一顆體諒的心,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以“同理心”,化解對立,消除誤解。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因此觀世音才能得到家家戶戶的信仰和恭敬。
和為貴,真正高貴的人,質地柔軟,如水曲折婉約,不擇大小細流,匯成百川汪洋。你對我錯,融化剛強的雪原,你大我小,粉碎傲慢的高山;你有我無,解開愛結的纏縛;你樂我苦,學習 菩薩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