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請轉法輪 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 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麽叫法輪 。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當時長期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麽地方,什麽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於他。這個輪寶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見到這個輪寶,馬上就歸順他。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眾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做比喻,稱佛陀說法為轉法輪 。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法輪 。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苦修六年,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複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於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裏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陀走來,相約采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陀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都不自覺地站起迎接他,頂禮他,並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這種局麵,才對他們說道:"你們不要用凡夫淺顯的智慧輕率地衡量我的道業成就了沒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心悅誠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諦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法輪 的內容是四諦法門,即苦、集、滅、道。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離不開四諦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禪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不能離開四諦。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諦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諦,是真實、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四諦,又稱四聖諦。四聖諦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諦裏麵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諦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諦。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麽有這麽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裏來的?苦集二諦就解說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除煩惱,證得真實;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證得真理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麽應該做些什麽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真理。
四諦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麽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麽程度?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灶,才能夠治好。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眾生,當做他的病人。他找到眾生產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諦;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給眾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諦!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諦法門揭示了眾生的病狀(苦諦),病根(集諦),健康的狀況(滅諦),治病的方式(道諦)。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諦法門,首先是苦諦。苦諦是說眾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曆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寫到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辟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三苦:一、依苦受說苦苦;二、依樂受說壞苦;三、依舍受說行苦。總之,不論是苦受、樂受、舍受,結果都是苦的。寬廣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先依苦受談苦苦,一共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懷胎,當時是什麽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卻,但生下來的那一刹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剛落地時,呱呱大哭,這哭聲意味著什麽?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隻是初初來到這個世界,不適應,不習慣,因此發出哭聲。人誕生之後,伴隨著生命未來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惟有在衰老麵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疼腦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從來沒有哪一個人說過:他最喜歡生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的詩人楊萬裏,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麵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遊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光 ;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是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裏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曆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麵對良辰美景,也就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起,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麵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麵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隻要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誌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年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 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寫美人高士,極盡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麵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所限,偏住在一個院子裏,一天到晚吵得雞犬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曆過這種痛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與情人 、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恒的話題之一。寫情人 之間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別緒的,多得很。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當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卻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裝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隻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 、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盡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場;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麽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 山。但怕老不等於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麵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蘊和合的生命體,像火一樣熾熱地燃燒,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的擾亂;生理上地水火風一旦不調,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煩躁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五蘊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紅樓夢》裏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蘊熾盛大苦。
苦苦的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陰熾盛苦總結了身心諸苦。由於身心活動都是造業,這又牽連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陰熾盛苦不僅是聚集各種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連續不斷、永無止期的根源。
再來說說壞苦。壞苦是依樂受建立的痛苦,因此,一般不易察覺得到。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西昌。有一個青年人,從外地到西昌去打工,到了那裏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身上還有六元錢,他去買了三張獎券,一下中了頭獎,得到一輛十幾萬的小轎車。他喜出望外,高興得沒辦法!把這輛車賣了十萬零八千元,沒有料到,錢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殺死,把錢搶走了。此事成了該城電視台的頭條新聞,一時哄動整個西昌城。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樂極生悲的活生生的事實。這件事充分地說明,壞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發生。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喜歡跳舞,當那些優美的曲子響起的時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檔,使人感到無比的輕鬆愉快,令人忘卻了一切煩惱。假如規定你必須每天連續跳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你歇氣,跳到後來,簡直就要累死,你恐怕以後見到舞廳,就會生厭,再也不想跳舞了。還有的人會說,我特別喜愛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籃球比賽。最令人興奮、激動的莫過於看世界超級球星,美國公牛隊的主力隊員喬丹的投籃表演,隻見喬丹靈活、機智、迅速躲開三個隊員的封鎖,轉身彈跳,一個反手投籃,那球便穩穩當當地進入籃圈,真令人讚不絕口,拍手稱快!當比賽從電視上結束,睡在床 上還回味喬丹精彩的動作。對於一個籃球迷來說,看這樣的比賽,確實令人快樂。如果硬性規定你一天看上十幾個小時,看到後來,你就會頭昏腦脹,眼睛酸脹,痛楚不堪。還有,肚子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感到快樂,假如繼續讓你吃上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甚至更多,這時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就不是快樂,簡直是在受罪,是不是?
上麵所舉的僅僅是生活中的幾個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令人快意的事,何嚐不是這樣?比如洗澡、親友見麵、走路時間長了坐下休息等。這些快樂有一共同的特點是:一是時間短暫,二是把握不好就會引起痛苦。為什麽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快樂問題的反思。首先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所認為的快樂,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假如這種快樂是客觀存在的,那麽它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快樂的;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足見這種快樂並非客觀的真實。因此通常的所謂快樂,隻是因為人有了某種欲望 之後,在得到適當滿足的情況下,產生了快樂的感覺。反之,假如沒有某種欲望 ,讓你去享受某種境界,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有時不但不會快樂,還會產生痛苦。在享受的時候,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時間一長了,就會生起厭倦的感覺;某種物欲的享受培養出來之後,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創造條件,來滿足這種需要,而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則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 時,總是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放縱欲望 ,而縱欲的結果後患無窮。由此看來,欲望 帶來的快樂,實在是苦多樂少,因此佛家稱樂受為壞苦。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依舍受建立。行苦本身並不是苦,隻是因為人有了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關係,才有了行苦。什麽叫行呢?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是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變化無常、遷流生滅、不遑安住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無法去麵對絕症和死亡;當我們希望事業成功,就無法麵對挫折和失敗;當我們希望愛情永恒,就無法麵對愛人的變心和離去。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無常的支配。無常的風在不斷地吹,無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燒。無常是無始無終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無常。整個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經曆著成、住、壞、空,周而複始相續變化的過程。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時光中,才見冬去,春又來臨,今日花開,明日花謝,美好的事物往往曇花一現。正所謂"人生如夢,轉眼百年"。無常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
人類麵對著這許多痛苦,如何去改變它呢?當個人的欲望 和追求未能實現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失落。對於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誌達到它的目的的狀況,而意誌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 永遠無止境。人生命意誌的本質,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慘的,因為人生不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拋擲,而且還要受到個人意誌和欲望 的支配。
佛法認為要解決人類的痛苦,不能隻從外界的環境去尋找原因,如果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的痛苦,這隻是揚湯止沸。真正解決人生痛苦的辦法,要從人的生命內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諦。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是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解決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辦法。這就要進入道諦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應該怎樣修,對這個問題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為念幾句佛號,或者念念密宗的咒、誦一本經、拜幾拜佛,就是修行了。雖然這也屬於修行的一種方式,但修道遠遠不僅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語言。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看經書、念佛、拜佛都是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人處事,服務於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故我,自己的煩惱、不良 習 氣、為人處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好不到那裏去,甚至更差,這算什麽修行啊?人家說你一句,你照樣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樣起貪心。該罵的還是照罵,該打的照打,該貪的照貪不誤。這算什麽修行呀?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貪嗔癡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這就算不了什麽修行。我們隻有把自己的貪嗔癡,把身口意中一切不良 的行為濃縮到極小的範圍,或者說舍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談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轉法輪 時,說道諦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徑、方法,所謂的八正道就是八種滅除痛苦、證得菩提的八種途徑。《中阿含經》說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稱作"八聖道"、"八聖行"、"八聖道支"等。其具體的內容說起來,實在太多,要把它們一個個地講清楚,半天也講不完。總之,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也就是道諦的內容,我們倘能依《普賢行願品》修行,便能斷煩惱,證真實,成就無上佛果。
殷勤勸請佛陀說法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成等正覺的覺字,本來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說這種智慧是沒有邪見、偏廢的智慧。法界沒有窮盡,虛空界也沒有窮盡。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都像極微塵那麽的多,在每一個極微塵裏邊,又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這種極微塵數廣大佛刹的每一個佛刹裏頭,念念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佛陀在成佛。動一個念頭,就有這樣多的佛成佛。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圍繞著一切諸佛,勸請一切諸佛,來轉法輪 ,說法救度眾生。在無佛出世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請法師、善知識說法,我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請佛轉法輪 不是嘴上說請,心裏沒有表示;也不是心裏想,語言上沒有一個虔誠地表示。真正的虔誠,自己要感覺到整個身心都投入,這就是身口意三業。用盡種種方便,想盡種種辦法,非常熱情地去請轉妙法輪 。請佛陀給我們說法吧,請佛陀不要入涅盤!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他觀察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發現根機太差。他悟道的真理太高深了,他覺得為這個世界上的人說法,人們恐怕不能理解,他就準備入涅盤了。這個時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說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後,來到我們人間。他說:"佛陀啊!請您慈悲慈悲吧!請您不要入涅盤吧!我們這個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佛出世,要是您入涅盤後,眾生怎麽辦呢?"他在佛的麵前殷勤勸請佛陀說法,救度眾生。最後佛陀慈悲,才答應了他的請求,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要常常勸請一切諸佛、善知識、高僧大德們為眾生說法,勸請他們說法的熱情不斷,盡未來際。因為我們隻有請佛住世,請轉法輪 ,請佛為我們說法,人類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請法的功德非常大。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 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麽叫法輪 。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當時長期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麽地方,什麽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於他。這個輪寶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見到這個輪寶,馬上就歸順他。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眾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做比喻,稱佛陀說法為轉法輪 。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法輪 。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苦修六年,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複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於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裏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陀走來,相約采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陀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都不自覺地站起迎接他,頂禮他,並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這種局麵,才對他們說道:"你們不要用凡夫淺顯的智慧輕率地衡量我的道業成就了沒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心悅誠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諦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法輪 的內容是四諦法門,即苦、集、滅、道。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離不開四諦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禪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不能離開四諦。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諦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諦,是真實、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四諦,又稱四聖諦。四聖諦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諦裏麵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諦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諦。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麽有這麽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裏來的?苦集二諦就解說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除煩惱,證得真實;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證得真理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麽應該做些什麽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真理。
四諦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麽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麽程度?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灶,才能夠治好。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眾生,當做他的病人。他找到眾生產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諦;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給眾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諦!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諦法門揭示了眾生的病狀(苦諦),病根(集諦),健康的狀況(滅諦),治病的方式(道諦)。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諦法門,首先是苦諦。苦諦是說眾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曆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寫到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辟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三苦:一、依苦受說苦苦;二、依樂受說壞苦;三、依舍受說行苦。總之,不論是苦受、樂受、舍受,結果都是苦的。寬廣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先依苦受談苦苦,一共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懷胎,當時是什麽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卻,但生下來的那一刹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剛落地時,呱呱大哭,這哭聲意味著什麽?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隻是初初來到這個世界,不適應,不習慣,因此發出哭聲。人誕生之後,伴隨著生命未來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惟有在衰老麵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疼腦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從來沒有哪一個人說過:他最喜歡生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的詩人楊萬裏,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麵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遊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光 ;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是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裏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曆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麵對良辰美景,也就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起,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麵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麵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隻要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誌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年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 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寫美人高士,極盡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麵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所限,偏住在一個院子裏,一天到晚吵得雞犬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曆過這種痛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與情人 、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恒的話題之一。寫情人 之間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別緒的,多得很。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當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卻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裝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隻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 、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盡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場;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麽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 山。但怕老不等於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麵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蘊和合的生命體,像火一樣熾熱地燃燒,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的擾亂;生理上地水火風一旦不調,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煩躁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五蘊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紅樓夢》裏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蘊熾盛大苦。
苦苦的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陰熾盛苦總結了身心諸苦。由於身心活動都是造業,這又牽連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陰熾盛苦不僅是聚集各種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連續不斷、永無止期的根源。
再來說說壞苦。壞苦是依樂受建立的痛苦,因此,一般不易察覺得到。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西昌。有一個青年人,從外地到西昌去打工,到了那裏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身上還有六元錢,他去買了三張獎券,一下中了頭獎,得到一輛十幾萬的小轎車。他喜出望外,高興得沒辦法!把這輛車賣了十萬零八千元,沒有料到,錢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殺死,把錢搶走了。此事成了該城電視台的頭條新聞,一時哄動整個西昌城。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樂極生悲的活生生的事實。這件事充分地說明,壞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發生。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喜歡跳舞,當那些優美的曲子響起的時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檔,使人感到無比的輕鬆愉快,令人忘卻了一切煩惱。假如規定你必須每天連續跳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你歇氣,跳到後來,簡直就要累死,你恐怕以後見到舞廳,就會生厭,再也不想跳舞了。還有的人會說,我特別喜愛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籃球比賽。最令人興奮、激動的莫過於看世界超級球星,美國公牛隊的主力隊員喬丹的投籃表演,隻見喬丹靈活、機智、迅速躲開三個隊員的封鎖,轉身彈跳,一個反手投籃,那球便穩穩當當地進入籃圈,真令人讚不絕口,拍手稱快!當比賽從電視上結束,睡在床 上還回味喬丹精彩的動作。對於一個籃球迷來說,看這樣的比賽,確實令人快樂。如果硬性規定你一天看上十幾個小時,看到後來,你就會頭昏腦脹,眼睛酸脹,痛楚不堪。還有,肚子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感到快樂,假如繼續讓你吃上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甚至更多,這時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就不是快樂,簡直是在受罪,是不是?
上麵所舉的僅僅是生活中的幾個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令人快意的事,何嚐不是這樣?比如洗澡、親友見麵、走路時間長了坐下休息等。這些快樂有一共同的特點是:一是時間短暫,二是把握不好就會引起痛苦。為什麽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快樂問題的反思。首先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所認為的快樂,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假如這種快樂是客觀存在的,那麽它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快樂的;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足見這種快樂並非客觀的真實。因此通常的所謂快樂,隻是因為人有了某種欲望 之後,在得到適當滿足的情況下,產生了快樂的感覺。反之,假如沒有某種欲望 ,讓你去享受某種境界,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有時不但不會快樂,還會產生痛苦。在享受的時候,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時間一長了,就會生起厭倦的感覺;某種物欲的享受培養出來之後,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創造條件,來滿足這種需要,而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則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 時,總是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放縱欲望 ,而縱欲的結果後患無窮。由此看來,欲望 帶來的快樂,實在是苦多樂少,因此佛家稱樂受為壞苦。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依舍受建立。行苦本身並不是苦,隻是因為人有了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關係,才有了行苦。什麽叫行呢?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是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變化無常、遷流生滅、不遑安住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無法去麵對絕症和死亡;當我們希望事業成功,就無法麵對挫折和失敗;當我們希望愛情永恒,就無法麵對愛人的變心和離去。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無常的支配。無常的風在不斷地吹,無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燒。無常是無始無終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無常。整個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經曆著成、住、壞、空,周而複始相續變化的過程。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時光中,才見冬去,春又來臨,今日花開,明日花謝,美好的事物往往曇花一現。正所謂"人生如夢,轉眼百年"。無常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
人類麵對著這許多痛苦,如何去改變它呢?當個人的欲望 和追求未能實現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失落。對於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誌達到它的目的的狀況,而意誌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 永遠無止境。人生命意誌的本質,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慘的,因為人生不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拋擲,而且還要受到個人意誌和欲望 的支配。
佛法認為要解決人類的痛苦,不能隻從外界的環境去尋找原因,如果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的痛苦,這隻是揚湯止沸。真正解決人生痛苦的辦法,要從人的生命內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諦。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是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解決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辦法。這就要進入道諦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應該怎樣修,對這個問題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為念幾句佛號,或者念念密宗的咒、誦一本經、拜幾拜佛,就是修行了。雖然這也屬於修行的一種方式,但修道遠遠不僅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語言。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看經書、念佛、拜佛都是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人處事,服務於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故我,自己的煩惱、不良 習 氣、為人處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好不到那裏去,甚至更差,這算什麽修行啊?人家說你一句,你照樣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樣起貪心。該罵的還是照罵,該打的照打,該貪的照貪不誤。這算什麽修行呀?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貪嗔癡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這就算不了什麽修行。我們隻有把自己的貪嗔癡,把身口意中一切不良 的行為濃縮到極小的範圍,或者說舍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談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轉法輪 時,說道諦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徑、方法,所謂的八正道就是八種滅除痛苦、證得菩提的八種途徑。《中阿含經》說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稱作"八聖道"、"八聖行"、"八聖道支"等。其具體的內容說起來,實在太多,要把它們一個個地講清楚,半天也講不完。總之,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也就是道諦的內容,我們倘能依《普賢行願品》修行,便能斷煩惱,證真實,成就無上佛果。
殷勤勸請佛陀說法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成等正覺的覺字,本來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說這種智慧是沒有邪見、偏廢的智慧。法界沒有窮盡,虛空界也沒有窮盡。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都像極微塵那麽的多,在每一個極微塵裏邊,又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這種極微塵數廣大佛刹的每一個佛刹裏頭,念念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佛陀在成佛。動一個念頭,就有這樣多的佛成佛。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圍繞著一切諸佛,勸請一切諸佛,來轉法輪 ,說法救度眾生。在無佛出世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請法師、善知識說法,我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請佛轉法輪 不是嘴上說請,心裏沒有表示;也不是心裏想,語言上沒有一個虔誠地表示。真正的虔誠,自己要感覺到整個身心都投入,這就是身口意三業。用盡種種方便,想盡種種辦法,非常熱情地去請轉妙法輪 。請佛陀給我們說法吧,請佛陀不要入涅盤!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他觀察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發現根機太差。他悟道的真理太高深了,他覺得為這個世界上的人說法,人們恐怕不能理解,他就準備入涅盤了。這個時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說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後,來到我們人間。他說:"佛陀啊!請您慈悲慈悲吧!請您不要入涅盤吧!我們這個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佛出世,要是您入涅盤後,眾生怎麽辦呢?"他在佛的麵前殷勤勸請佛陀說法,救度眾生。最後佛陀慈悲,才答應了他的請求,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要常常勸請一切諸佛、善知識、高僧大德們為眾生說法,勸請他們說法的熱情不斷,盡未來際。因為我們隻有請佛住世,請轉法輪 ,請佛為我們說法,人類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請法的功德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