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地分——修所成地第十二
譯文
已經說完思所成地。
什麽是修所成地?就是概略說由四個方麵的修習 普徧地統攝思惟抉擇成就的境界應當知曉。哪四個方麵?第一、修習 獲得聖賢的環境,第二、修習 獲得圓滿解脫的因緣,第三、依境、行、果順次修習 的成就,第四、修習 達到一定的果位。如此四個方麵,又由七個分支統攝。哪七個分支?第一、受生所獲得的入聖道的種種條件都完滿,第二、在宣說教法和聽聞教法時各方麵都要保持清淨無染、有利法教,第三、修習 聽聞正法以涅槃為最首要,第四、能使信等眾根成熟獲得涅槃解脫的智慧達到成熟,第五、修習 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教法,第六、修習 世間範疇的一切種類的清淨離欲法,第七、修習 出世間範疇的一切種類的清淨涅槃法。
如此四大方麵七個分支所統屬的普徧性的佛聖教法理義,詳說應當知曉都依托在佛道教法的戒律中,循此修一切須學的內容都能完滿獲得。……
什麽是修習 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教法?應當知曉概略說是在三種地位中的十種修習 係統內證修行法。哪三種地位?第一、在家的地位,第二、出家的地位,第三、遠離人眾雜居鬧區閑居修習 係統內證修行法的地位。
十種修習 係統內證修行法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是哪些?
指在家的地位中,對眾妻妾有與婬欲相應的貪求,對其餘的親屬和各種財寶有與享受相應的愛欲,如此稱作在家地位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由於這些煩惱執妄的障礙,在一切種類苦都不能獲得脫離;如果已出家,由於對妻妾、親屬、財寶的掛念而擾亂動搖出家修行之心形成對出家修行的障礙,所以對出家修行不感到喜樂。如此二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順隨它們的次第,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修習 思惟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無有恒常,應當知曉這就是修習 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
又出家的人在出家的地位中,時時大略有四種作事:第一、持續不斷向上努力修習 善法的作事,指我以對諸法不斷向上努力修習 作為出家依托的緣故,所以定能製伏隨各種欲念生出愛樂的一切心念,又能如實地覺知明悟一切貪愛執迷是苦的本性;第二、對不能用名言宣說的涅槃信仰理解心產生愛樂的作事,指我一定對不能用名言宣說的涅槃信仰理解心無退失轉變,不感到憂慮;指執迷有永恒真實主宰的我和身外物為我所有的心念現在在什麽地方呢?已沒有了;第三、在隨時遊行村邑聚落乞食時的作事,指我由於乞得食物受用,身體得到營養持久地處在強壯有力調和適悅狀態,能常久努力地向上修習 善法;第四、在遠離雜居人眾的處所安靜閑住的作事,指如果愛好樂意和諸在家、出家的人們雜住在一起,就會遇有世間相應存在的各種見聞享受而使定心散亂的事,而現在我不使那些使定心散亂的事成為正確精細觀想的定心的障礙。應當知曉這四種所作的事中有四種所要破除的煩惱執妄:在第一種所作事中有懶惰懈怠,在第二種所作事中有顛倒的身見,在第三種所作事中有對情愛的貪求,在第四種所作事中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此四種所要相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按它們的次第
相應也有四種修習 的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第一、對應事物現象變化無常修習 思惟世事一切都是苦,第二、對應世事一切苦修習 思惟不存在永恒真實主宰性的我;第三、對應飲食修習 思惟厭棄不樂,第四、對應一切種世間事物修習 思惟不會帶給人快樂。
又在遠離雜居人眾安閑居處修習 思惟的地位中,應當知曉概略說有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是哪四種?第一、在修習 止觀想法中對正教法有暗昧不明的心想;第二、在修習 各種定法中隨著獲得的成就產生愛戀心而不上進;第三、以為五蘊和合的生身是永恒真實的從而隨著身相起動搖心念;第四、推托後日又後日,隻盼其他時日有成就,隨時動搖決心,不能熱忱地勤奮修習 種種教法。如此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應當知曉有四種修習 破除它們的方法:第一、修習 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第二、修習 思惟遠離欲貪,第三、修習 思惟寂滅煩惱執妄,第四、修習 思惟無常迅速,念死之將至。
又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有二種:第一、由思惟抉擇的勢力統攝,第二、由修習 正法的勢力統攝。屬於由思惟抉擇的勢力統攝的,應當知曉有五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五種?第一、親近自己出身的村邑聚落;第二、處在村邑聚落容易被物欲形色美事所惑而失去淨念;第三、居在人眾罕至的隱秘地方放逸不努力修習 ;第四、在隱居、顯處都存在的由習慣勢力導致的不淨;第五、雖勤奮努力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但是發起思惟的心意錯亂了,指不去觀想欲貪情愛的不淨,反而念著欲貪情愛是淨,如此稱作發起思惟的心意錯亂。屬於由修習 正法的勢力統攝的,應當知曉有七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七種?指對本來作的修習 事不能堅持而心意流散混亂;本來作的修習 事不能堅持心意而趣向色相欲貪運行;修習 方法思惟觀想不完善巧慧,這是由於沒有恭敬地勤問修習 有成的瑜伽師;又由於不能努力防止信等眾根動搖,雖然處在空閑狀態,還是有種種汙染心性尋思擾亂他的心;又由於對飲食不知道量度節製,使得身體不調和適悅;又因為被汙染心性的尋思所擾亂,不樂意遠離雜居人眾的家及內心寂靜止息欲貪情愛;又由於他身體不調和適悅,不能正常善
巧地修習 種種觀想法,不能如實地觀想諸法。如此一切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應當知曉總說為一門十二種,或一門十四種。又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能破除煩惱執妄的白淨善法及所要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不善法,在修習 二種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過程中,應當知曉,大都會發生。
又在修習 思惟變化無常的現象都是苦時,略說有六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六種?第一、在還沒有生出善法而最初應當生的時候,懈怠懶惰不再努力;第二、在生出善法後,本應該不讓善法退忘,不斷修習 使它圓滿、使它增強廣大,卻在這些方麵鬆懈懶怠;第三、在恭敬師長向其請益之中,不能堅持不斷;第四、在恒修善法常隨師父學習 的過程中,遠離對善法的信;第五、由於遠離對善法的信,所以不恒常修習 善法;第六、在內心觀修上放逸不專,由於放逸不專,在經常修習 眾善的過程中不能恒久地隨著善法轉化。如此六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還有六種法能相應破除它們,是在修習 過程經常發生的,與所要破除的六種煩惱現象相對立的,應當知曉它們的相狀。
又修習 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多以光明為緣接的境界,如同三摩呬多地中已說過的。現在所要說的這一理義中,進一步展開說以佛法光明為緣接境界的問題。所謂修習 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意指多聽受修習 善法達到究竟圓滿明記不忘的境界,稱為佛法光明;與這境界同起同滅、同時相應的心想,應當知曉稱作光明想即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什麽原因呢?真實能夠使得內心暗昧者,即以各種方法修習 止觀時,對已得諸法忘失的人,與暗昧相悖,應當知道這就是光明。
為成就第一涅槃義與思惟和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十一種現象是它們所要對應破除的。哪十一種?指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四種,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七種,如此所要對應破除的現象合計有十一種。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現象:第一、由於不修正確觀想思惟、不能抉擇善法,所以在他的思惟中常有對善法的疑念跟隨追逐;第二、由於在夜晚時分懶惰懈怠,多習慣睡眠,所以使時光虛度;第三、由於在白日時分習慣親近邪惡食物,使身體不調和柔適,因而不能適應精細深入地觀想諸法;第四、和在家、出家的人雜住在一起,對任何所聽到的、所要獲得終極的教法不能循依真理發起思惟。如此因疑念隨身追逐不舍、障礙遣除疑念的因緣,這四種煩惱現象是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它們使得所要成就的智慧和觀念不清淨。
哪些稱作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七種煩惱執妄現象?第一、隻對躁動不安的心相修習 極其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對治的煩惱現象;第二、隻對止息煩惱的心相修習 極不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對治的煩惱現象;第三、對舍棄欲愛的心相修習 隻是貪愛人定境,所生起的入定喜悅與貪愛相應;第四、指對寂滅涅槃心懷恐怖、在瞋怒憤恨情感的同時,內心怯弱不敢加以寂滅這二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第五、就依如此方式發起思惟,即對於諸法過分地努力議論抉擇,對要立或要破的宗門太多發出言論而且連續不已,這樣在寂靜思惟正法時就形成障礙;第六、相對色、聲、香、味、觸,不合理地執取它們的好相,不能正確地尋思,使得內心流散倒亂;第七、對不應加以思惟抉擇的義項強要心意加以思惟抉擇。如此七種是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對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形成極大的障礙,使修習 所成的智慧或觀念不能向清淨方麵轉化。這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還有十一種與這些煩惱現象相對立的能破除它們的方法,這些方法能斷絕這些煩惱現象,應當知曉這些方法也使思惟所成的、修習 所成的智慧或觀念
向清淨方麵轉化。
又前麵講述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世事一切都是苦、佛道佛相的光明,具有能斷滅對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的欲念;又能在破除現行煩惱執妄現象過程中,心不被汙染,迅速使煩惱執妄斷滅;又能經常堅持運用能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方法,斷滅一切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如此三種狀況會追隨著一切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的修習 ,稱作普遍發生的作事。
如此稱作修習 對應破除煩惱執妄,應當知曉這就是修習 係統內證觀想思惟法。這第五分支修習 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普徧性佛聖教理義,應當知曉隻有如此十種相狀,除此以外更沒有超過的或增多的。
原典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1第十二
已說思所成地。
雲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2,二者修因緣3,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4,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5,四能熟解脫慧6之成熟,五修習 對治7,六世間一切種清淨8,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9。
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毗奈耶10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雲何修習 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 瑜伽所對治法11。雲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
雲何十種修習 瑜伽所對治法?
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封治法,由此障凝,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12,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足彼修習 對治。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13,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製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14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15今者何所在耶?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16,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17。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懶惰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 對治:一於無常修習 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毗缽舍那品有暗昧心18;二於諸定有隨愛味19;三於生有隨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20,不能熾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 對治: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21),二修習 力攝(22)。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一親近母邑(23);二處顯失念(24);三居隱放逸;四通處隱、顯由串習 力(25);五雖勤方便修習 不淨而作意錯亂(26),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修習 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27);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問故(28);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間,猶有種種染汙尋思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29);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毗缽舍耶,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30),一門十四(31)。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32),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
又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懈惰;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 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33);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淨信(34);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 諸善法中,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35),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36),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暗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雲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懶惰懈怠故、多習 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 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競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37)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淨。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38);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39);三依舍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40):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舍(41),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42)。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智若見清淨而轉。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43),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
如是名為修習 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 瑜伽。此第五支修習 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44),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注釋
1修所成地:修習 四處七支所成就的境界。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是三乘修行人必須具備的智慧。此地內容即本論的卷二十。本注譯主要選了頗具代表性的第五支修習 對治。
2修處所:即修習 得聖處所,意即通過修習 居於聖賢環境中。
3修因緣:意即具備得道的基本前提條件,如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
4生圓滿:共有十種,依內五種,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依外五種,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
5涅槃為上首:即依居有餘及無餘依涅槃界。
6能熟解脫慧:能使信等等向善的根性成熟並使人趣向涅槃解脫,這種智慧本論中說的就是奢摩他、毗閔崮牽?粗構邸
譯文
已經說完思所成地。
什麽是修所成地?就是概略說由四個方麵的修習 普徧地統攝思惟抉擇成就的境界應當知曉。哪四個方麵?第一、修習 獲得聖賢的環境,第二、修習 獲得圓滿解脫的因緣,第三、依境、行、果順次修習 的成就,第四、修習 達到一定的果位。如此四個方麵,又由七個分支統攝。哪七個分支?第一、受生所獲得的入聖道的種種條件都完滿,第二、在宣說教法和聽聞教法時各方麵都要保持清淨無染、有利法教,第三、修習 聽聞正法以涅槃為最首要,第四、能使信等眾根成熟獲得涅槃解脫的智慧達到成熟,第五、修習 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教法,第六、修習 世間範疇的一切種類的清淨離欲法,第七、修習 出世間範疇的一切種類的清淨涅槃法。
如此四大方麵七個分支所統屬的普徧性的佛聖教法理義,詳說應當知曉都依托在佛道教法的戒律中,循此修一切須學的內容都能完滿獲得。……
什麽是修習 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教法?應當知曉概略說是在三種地位中的十種修習 係統內證修行法。哪三種地位?第一、在家的地位,第二、出家的地位,第三、遠離人眾雜居鬧區閑居修習 係統內證修行法的地位。
十種修習 係統內證修行法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是哪些?
指在家的地位中,對眾妻妾有與婬欲相應的貪求,對其餘的親屬和各種財寶有與享受相應的愛欲,如此稱作在家地位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由於這些煩惱執妄的障礙,在一切種類苦都不能獲得脫離;如果已出家,由於對妻妾、親屬、財寶的掛念而擾亂動搖出家修行之心形成對出家修行的障礙,所以對出家修行不感到喜樂。如此二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順隨它們的次第,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修習 思惟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無有恒常,應當知曉這就是修習 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
又出家的人在出家的地位中,時時大略有四種作事:第一、持續不斷向上努力修習 善法的作事,指我以對諸法不斷向上努力修習 作為出家依托的緣故,所以定能製伏隨各種欲念生出愛樂的一切心念,又能如實地覺知明悟一切貪愛執迷是苦的本性;第二、對不能用名言宣說的涅槃信仰理解心產生愛樂的作事,指我一定對不能用名言宣說的涅槃信仰理解心無退失轉變,不感到憂慮;指執迷有永恒真實主宰的我和身外物為我所有的心念現在在什麽地方呢?已沒有了;第三、在隨時遊行村邑聚落乞食時的作事,指我由於乞得食物受用,身體得到營養持久地處在強壯有力調和適悅狀態,能常久努力地向上修習 善法;第四、在遠離雜居人眾的處所安靜閑住的作事,指如果愛好樂意和諸在家、出家的人們雜住在一起,就會遇有世間相應存在的各種見聞享受而使定心散亂的事,而現在我不使那些使定心散亂的事成為正確精細觀想的定心的障礙。應當知曉這四種所作的事中有四種所要破除的煩惱執妄:在第一種所作事中有懶惰懈怠,在第二種所作事中有顛倒的身見,在第三種所作事中有對情愛的貪求,在第四種所作事中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此四種所要相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按它們的次第
相應也有四種修習 的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第一、對應事物現象變化無常修習 思惟世事一切都是苦,第二、對應世事一切苦修習 思惟不存在永恒真實主宰性的我;第三、對應飲食修習 思惟厭棄不樂,第四、對應一切種世間事物修習 思惟不會帶給人快樂。
又在遠離雜居人眾安閑居處修習 思惟的地位中,應當知曉概略說有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是哪四種?第一、在修習 止觀想法中對正教法有暗昧不明的心想;第二、在修習 各種定法中隨著獲得的成就產生愛戀心而不上進;第三、以為五蘊和合的生身是永恒真實的從而隨著身相起動搖心念;第四、推托後日又後日,隻盼其他時日有成就,隨時動搖決心,不能熱忱地勤奮修習 種種教法。如此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應當知曉有四種修習 破除它們的方法:第一、修習 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第二、修習 思惟遠離欲貪,第三、修習 思惟寂滅煩惱執妄,第四、修習 思惟無常迅速,念死之將至。
又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有二種:第一、由思惟抉擇的勢力統攝,第二、由修習 正法的勢力統攝。屬於由思惟抉擇的勢力統攝的,應當知曉有五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五種?第一、親近自己出身的村邑聚落;第二、處在村邑聚落容易被物欲形色美事所惑而失去淨念;第三、居在人眾罕至的隱秘地方放逸不努力修習 ;第四、在隱居、顯處都存在的由習慣勢力導致的不淨;第五、雖勤奮努力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但是發起思惟的心意錯亂了,指不去觀想欲貪情愛的不淨,反而念著欲貪情愛是淨,如此稱作發起思惟的心意錯亂。屬於由修習 正法的勢力統攝的,應當知曉有七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七種?指對本來作的修習 事不能堅持而心意流散混亂;本來作的修習 事不能堅持心意而趣向色相欲貪運行;修習 方法思惟觀想不完善巧慧,這是由於沒有恭敬地勤問修習 有成的瑜伽師;又由於不能努力防止信等眾根動搖,雖然處在空閑狀態,還是有種種汙染心性尋思擾亂他的心;又由於對飲食不知道量度節製,使得身體不調和適悅;又因為被汙染心性的尋思所擾亂,不樂意遠離雜居人眾的家及內心寂靜止息欲貪情愛;又由於他身體不調和適悅,不能正常善
巧地修習 種種觀想法,不能如實地觀想諸法。如此一切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應當知曉總說為一門十二種,或一門十四種。又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能破除煩惱執妄的白淨善法及所要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不善法,在修習 二種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過程中,應當知曉,大都會發生。
又在修習 思惟變化無常的現象都是苦時,略說有六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六種?第一、在還沒有生出善法而最初應當生的時候,懈怠懶惰不再努力;第二、在生出善法後,本應該不讓善法退忘,不斷修習 使它圓滿、使它增強廣大,卻在這些方麵鬆懈懶怠;第三、在恭敬師長向其請益之中,不能堅持不斷;第四、在恒修善法常隨師父學習 的過程中,遠離對善法的信;第五、由於遠離對善法的信,所以不恒常修習 善法;第六、在內心觀修上放逸不專,由於放逸不專,在經常修習 眾善的過程中不能恒久地隨著善法轉化。如此六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還有六種法能相應破除它們,是在修習 過程經常發生的,與所要破除的六種煩惱現象相對立的,應當知曉它們的相狀。
又修習 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多以光明為緣接的境界,如同三摩呬多地中已說過的。現在所要說的這一理義中,進一步展開說以佛法光明為緣接境界的問題。所謂修習 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意指多聽受修習 善法達到究竟圓滿明記不忘的境界,稱為佛法光明;與這境界同起同滅、同時相應的心想,應當知曉稱作光明想即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什麽原因呢?真實能夠使得內心暗昧者,即以各種方法修習 止觀時,對已得諸法忘失的人,與暗昧相悖,應當知道這就是光明。
為成就第一涅槃義與思惟和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十一種現象是它們所要對應破除的。哪十一種?指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四種,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七種,如此所要對應破除的現象合計有十一種。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現象:第一、由於不修正確觀想思惟、不能抉擇善法,所以在他的思惟中常有對善法的疑念跟隨追逐;第二、由於在夜晚時分懶惰懈怠,多習慣睡眠,所以使時光虛度;第三、由於在白日時分習慣親近邪惡食物,使身體不調和柔適,因而不能適應精細深入地觀想諸法;第四、和在家、出家的人雜住在一起,對任何所聽到的、所要獲得終極的教法不能循依真理發起思惟。如此因疑念隨身追逐不舍、障礙遣除疑念的因緣,這四種煩惱現象是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它們使得所要成就的智慧和觀念不清淨。
哪些稱作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七種煩惱執妄現象?第一、隻對躁動不安的心相修習 極其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對治的煩惱現象;第二、隻對止息煩惱的心相修習 極不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對治的煩惱現象;第三、對舍棄欲愛的心相修習 隻是貪愛人定境,所生起的入定喜悅與貪愛相應;第四、指對寂滅涅槃心懷恐怖、在瞋怒憤恨情感的同時,內心怯弱不敢加以寂滅這二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第五、就依如此方式發起思惟,即對於諸法過分地努力議論抉擇,對要立或要破的宗門太多發出言論而且連續不已,這樣在寂靜思惟正法時就形成障礙;第六、相對色、聲、香、味、觸,不合理地執取它們的好相,不能正確地尋思,使得內心流散倒亂;第七、對不應加以思惟抉擇的義項強要心意加以思惟抉擇。如此七種是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對與修習 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形成極大的障礙,使修習 所成的智慧或觀念不能向清淨方麵轉化。這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還有十一種與這些煩惱現象相對立的能破除它們的方法,這些方法能斷絕這些煩惱現象,應當知曉這些方法也使思惟所成的、修習 所成的智慧或觀念
向清淨方麵轉化。
又前麵講述修習 思惟欲貪情愛的不淨、世事一切都是苦、佛道佛相的光明,具有能斷滅對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的欲念;又能在破除現行煩惱執妄現象過程中,心不被汙染,迅速使煩惱執妄斷滅;又能經常堅持運用能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方法,斷滅一切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如此三種狀況會追隨著一切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的修習 ,稱作普遍發生的作事。
如此稱作修習 對應破除煩惱執妄,應當知曉這就是修習 係統內證觀想思惟法。這第五分支修習 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普徧性佛聖教理義,應當知曉隻有如此十種相狀,除此以外更沒有超過的或增多的。
原典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1第十二
已說思所成地。
雲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2,二者修因緣3,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4,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5,四能熟解脫慧6之成熟,五修習 對治7,六世間一切種清淨8,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9。
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毗奈耶10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雲何修習 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 瑜伽所對治法11。雲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
雲何十種修習 瑜伽所對治法?
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封治法,由此障凝,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12,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足彼修習 對治。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13,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製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14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15今者何所在耶?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16,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17。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懶惰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 對治:一於無常修習 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毗缽舍那品有暗昧心18;二於諸定有隨愛味19;三於生有隨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20,不能熾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 對治: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21),二修習 力攝(22)。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一親近母邑(23);二處顯失念(24);三居隱放逸;四通處隱、顯由串習 力(25);五雖勤方便修習 不淨而作意錯亂(26),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修習 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27);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問故(28);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間,猶有種種染汙尋思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29);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毗缽舍耶,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30),一門十四(31)。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32),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
又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懈惰;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 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33);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淨信(34);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 諸善法中,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35),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36),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暗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雲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懶惰懈怠故、多習 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 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競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37)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淨。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38);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39);三依舍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40):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舍(41),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42)。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智若見清淨而轉。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43),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
如是名為修習 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 瑜伽。此第五支修習 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44),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注釋
1修所成地:修習 四處七支所成就的境界。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是三乘修行人必須具備的智慧。此地內容即本論的卷二十。本注譯主要選了頗具代表性的第五支修習 對治。
2修處所:即修習 得聖處所,意即通過修習 居於聖賢環境中。
3修因緣:意即具備得道的基本前提條件,如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
4生圓滿:共有十種,依內五種,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依外五種,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
5涅槃為上首:即依居有餘及無餘依涅槃界。
6能熟解脫慧:能使信等等向善的根性成熟並使人趣向涅槃解脫,這種智慧本論中說的就是奢摩他、毗閔崮牽?粗構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