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本地分——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譯文
已經說完非三摩呬多地。
什麽是有心地?什麽是無心地?指此二境界應當知曉都是通由五個方麵明確它們的相狀:第一、從眾境界心想有無方麵加以確立,第二、從心想顛倒混亂與否方麵加以確立,第三、從心想產生與否方麵加以確立,第四、從精神境界的階位差別方麵加以確立,第五、從最高理義範疇方麵加以確立。
從眾境界心想有無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這四種境界都始終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了無想定、無想生和滅盡定以外,其他的始終是有心地;不管是無想定、無想生,還是滅盡定,都是無心地。
從心想顛倒混亂與否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在四種顛倒上呈現出心想的顛倒,稱作亂心;如果在四種顛倒上心想不顛倒,稱作不亂心。此中說的亂心也稱作無心,因為此人的本性損壞喪失,如同在世間的人們見到心性迷狂混亂的人就說此人是無心人,這是因為迷狂混亂的心已喪失了本性。在此方麵中,眾顛倒混亂的心,稱作無心地;不是顛倒混亂的心,稱作有心地。
從心想產生與否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由於八種原因,心想或者產生,或者不產生,指有此八種原因即人的感受根體己破壞、對象境界不呈現麵前、心想缺乏入眾定趨向、未能獲得心想產生的條件、心想產生中受到其他原因的障礙、已伏斷現行心想、永遠除掉了種種心想的種子、心想已經生過謝去,心想不能產生;與這八種原因相違悖,心想才能產生。其中如果具有產生的原因條件,心想就能產生,稱作有心地;如果遇上使心想不能產生的原因條件,心想就不能產生,稱作無心地。
從精神境界的階位差別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除六種階位外,應當知曉其他階位的稱作有心境界。哪些屬於這六種階位?指處在睡眠深重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位、處在悶絕即死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無餘依涅槃位,如此六種階位,稱作無心地。
從最高理義範疇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唯有無餘依涅槃的範疇中的,是無心地。什麽緣故?因為在這範疇中,阿賴耶識也永遠寂滅。其他的眾階位,由於七種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已滅,所以稱作無心地;但是阿賴耶識未永遠滅盡,所以從最高理義範疇上說它們仍然不是無心地。
原典
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1第八第九
已說非三摩呬多地。
雲何有心地?雲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建立門。
地施設建立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2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3,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心亂不亂建立者,謂四顛倒4顛倒其心,名為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5故。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複不生,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作意故、未得6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7故,心不得生;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
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8、無心悶絕位9、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10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11,轉識12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注釋
1有心無心二地:此二地是本論根據修行人內在的思想心念的狀態的不同擬立的,有具體思想心念的運行就稱為有心境界,無具體思想心念的運行或思想心念顛倒混亂稱為無心境界。此二地內容僅占本論卷十三中間小部分。
2一向:全、專、偏、始終。
3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減盡定: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等,即除第四靜慮以上的部分;即實指第三靜慮以下的部分,包括第二、三靜慮。無想定,定心專注無想,厭背種種想。無想生,即生於無想處,即生於無想天處及無色界。滅盡定:入定滅盡一切心想。
4四顛倒:即將無常倒視為常,將苦倒視為樂,將無我倒視為有我,將不淨倒視為淨。
5狂亂心失本性:狂亂的心想使人本性喪失。佛家認為人心性本淨。
6未得:末得生緣,即未能生成的條件。
7已生:已生過,即生成了的已經謝滅。
8無心睡眠位:處在睡眠深重,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段或地步。
9無心悶絕位:處在悶絕即死,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段或地步。
10無餘依涅槃:身心都寂滅的涅槃。無餘依,不依托有漏法,即阿羅漢厭身滅智。
11所餘諸位:指前文六位中除無餘依涅槃界位之外的五位。
12轉識:即前七識。唯識家認為阿賴耶識是本體識,其他各識依本體識轉。
譯文
已經說完非三摩呬多地。
什麽是有心地?什麽是無心地?指此二境界應當知曉都是通由五個方麵明確它們的相狀:第一、從眾境界心想有無方麵加以確立,第二、從心想顛倒混亂與否方麵加以確立,第三、從心想產生與否方麵加以確立,第四、從精神境界的階位差別方麵加以確立,第五、從最高理義範疇方麵加以確立。
從眾境界心想有無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這四種境界都始終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了無想定、無想生和滅盡定以外,其他的始終是有心地;不管是無想定、無想生,還是滅盡定,都是無心地。
從心想顛倒混亂與否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在四種顛倒上呈現出心想的顛倒,稱作亂心;如果在四種顛倒上心想不顛倒,稱作不亂心。此中說的亂心也稱作無心,因為此人的本性損壞喪失,如同在世間的人們見到心性迷狂混亂的人就說此人是無心人,這是因為迷狂混亂的心已喪失了本性。在此方麵中,眾顛倒混亂的心,稱作無心地;不是顛倒混亂的心,稱作有心地。
從心想產生與否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由於八種原因,心想或者產生,或者不產生,指有此八種原因即人的感受根體己破壞、對象境界不呈現麵前、心想缺乏入眾定趨向、未能獲得心想產生的條件、心想產生中受到其他原因的障礙、已伏斷現行心想、永遠除掉了種種心想的種子、心想已經生過謝去,心想不能產生;與這八種原因相違悖,心想才能產生。其中如果具有產生的原因條件,心想就能產生,稱作有心地;如果遇上使心想不能產生的原因條件,心想就不能產生,稱作無心地。
從精神境界的階位差別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除六種階位外,應當知曉其他階位的稱作有心境界。哪些屬於這六種階位?指處在睡眠深重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位、處在悶絕即死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無餘依涅槃位,如此六種階位,稱作無心地。
從最高理義範疇方麵加以確立,指的是唯有無餘依涅槃的範疇中的,是無心地。什麽緣故?因為在這範疇中,阿賴耶識也永遠寂滅。其他的眾階位,由於七種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已滅,所以稱作無心地;但是阿賴耶識未永遠滅盡,所以從最高理義範疇上說它們仍然不是無心地。
原典
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1第八第九
已說非三摩呬多地。
雲何有心地?雲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建立門。
地施設建立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2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3,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心亂不亂建立者,謂四顛倒4顛倒其心,名為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5故。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複不生,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作意故、未得6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7故,心不得生;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
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8、無心悶絕位9、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10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11,轉識12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注釋
1有心無心二地:此二地是本論根據修行人內在的思想心念的狀態的不同擬立的,有具體思想心念的運行就稱為有心境界,無具體思想心念的運行或思想心念顛倒混亂稱為無心境界。此二地內容僅占本論卷十三中間小部分。
2一向:全、專、偏、始終。
3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減盡定: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等,即除第四靜慮以上的部分;即實指第三靜慮以下的部分,包括第二、三靜慮。無想定,定心專注無想,厭背種種想。無想生,即生於無想處,即生於無想天處及無色界。滅盡定:入定滅盡一切心想。
4四顛倒:即將無常倒視為常,將苦倒視為樂,將無我倒視為有我,將不淨倒視為淨。
5狂亂心失本性:狂亂的心想使人本性喪失。佛家認為人心性本淨。
6未得:末得生緣,即未能生成的條件。
7已生:已生過,即生成了的已經謝滅。
8無心睡眠位:處在睡眠深重,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段或地步。
9無心悶絕位:處在悶絕即死,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段或地步。
10無餘依涅槃:身心都寂滅的涅槃。無餘依,不依托有漏法,即阿羅漢厭身滅智。
11所餘諸位:指前文六位中除無餘依涅槃界位之外的五位。
12轉識:即前七識。唯識家認為阿賴耶識是本體識,其他各識依本體識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