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序
敲門處處有人應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是佛光山繼《佛光大藏經》之後,推展人間佛教的百冊叢書,以將傳統《大藏經》青華化、白話化、現代化為宗旨,力求佛經寶藏再現今世,以通俗親切的麵貌,溫 渥現代人的心靈。
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以來,家師星雲上人致力推展人間佛教不遺餘力,各種文化、教育事業蓬勃創辦,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場應機興建,蔚為中國現代佛教之新氣象。這一套白話青華大藏經,亦是大師弘教傳法的深心悲願之一。從開始構想、擘劃到廣州會議落實,無不出自大師高瞻遠矚之眼光;從逐年組稿到編輯出版,幸賴大師無限關注支持,乃有這一套現代白話之大藏經問世。
這是一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傳統佛教文化的叢書,取其青華,舍其艱澀,希望既能將《大藏經》深睿的奧義妙法再現今世,也能為現代人提供學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們祈望《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具有四種功用:
一、是傳統佛典的青華書——中國佛教典藉汗牛充棟,一套《大藏經》就有九千餘卷,窮年皓首都研讀不完,無從賑濟現代人的枯槁心靈。《寶藏》希望是一滴濃縮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經》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潤的方便,所以選擇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棄龐雜的枝節。由於執筆學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間難免有所缺失,謹請十方仁者鑒諒。
二、是深入淺出的工具書——現代人離古愈遠,愈缺乏解讀古藉的能力,往往視《大藏經》為艱澀難懂之天書,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隻能望洋興歎,欲渡無舟。《寶藏》希望是一艘現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淺顯的白話文字,提供讀者邀遊佛法義海的工具。應邀執筆的學者雖多具佛學素養,但大陸 對白話寫作之領會角度不同,表達方式與台灣有相當差距,造成編寫過程中對深厚佛學素養與流暢白話語言不易兼顧的困擾,兩全為難。
三、是學佛入門的指引書——佛教經典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深入,門門是無限寬廣的證悟途徑,可惜缺乏大眾化的入門導覧,不易尋覓捷徑。《寶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標,協助十方大眾深入經藏,從先賢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成就無上的人生福澤。然而大陸 佛教於[文化大革命]中斷了數十年,迄今未完全擺脫馬列主義之教倏框框,《寶藏》在兩岸解禁前即已開展,時勢與環境尚有諸多禁忌,五年來雖然排除萬難,學者對部份教理之闡發仍有不同之認知角度,不易滌除積習 ,若有未盡中肯之辭,則是編者無奈之處,至誠祈望碩學大德不吝垂教。
四、是解深入密的參考書——佛陀遺教不僅是亞洲人民的精神皈依,也是世界眾生的心靈寶藏,可惜經文古奧,缺乏現代化傳播,一旦龐大經藏淪為學術研究之訓詁工具,佛教如何能紮根於民間?如何普濟僧俗兩眾?我們希望《寶藏》是百粒芥子,稍稍顯現一些須彌山的法相,使讀者由淺入深,略窺三昧法要。各書對經藏之解讀詮釋角度或有不足,我們開拓白話經藏的心意卻是虔誠的,若能引領讀者進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則是我們的衷心微願。
在《寶藏》漫長五年的工作過程中,大師發了兩個大願力——一是將文革浩劫斷滅將盡的中國佛教命脈喚醒複生,一是全力扶持大陸 殘存的老、中、青三代佛教學者之生活生機。大師護持中國佛教法脈與種子的深心悲願,印證在《寶藏》五年艱苦歲月和近百位學者身上,是《寶藏》的一個殊勝意義。
謹呈獻這百餘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為師父上人七十祝壽,亦為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之紀念。至誠感謝三寶加被、龍天護持、成就了這一椿微妙功德,惟願《寶藏》的功德法永長流五大洲,讓先賢的生命智慧處處敲門有人應,普濟世界人民眾生!
敲門處處有人應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是佛光山繼《佛光大藏經》之後,推展人間佛教的百冊叢書,以將傳統《大藏經》青華化、白話化、現代化為宗旨,力求佛經寶藏再現今世,以通俗親切的麵貌,溫 渥現代人的心靈。
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以來,家師星雲上人致力推展人間佛教不遺餘力,各種文化、教育事業蓬勃創辦,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場應機興建,蔚為中國現代佛教之新氣象。這一套白話青華大藏經,亦是大師弘教傳法的深心悲願之一。從開始構想、擘劃到廣州會議落實,無不出自大師高瞻遠矚之眼光;從逐年組稿到編輯出版,幸賴大師無限關注支持,乃有這一套現代白話之大藏經問世。
這是一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傳統佛教文化的叢書,取其青華,舍其艱澀,希望既能將《大藏經》深睿的奧義妙法再現今世,也能為現代人提供學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們祈望《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具有四種功用:
一、是傳統佛典的青華書——中國佛教典藉汗牛充棟,一套《大藏經》就有九千餘卷,窮年皓首都研讀不完,無從賑濟現代人的枯槁心靈。《寶藏》希望是一滴濃縮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經》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潤的方便,所以選擇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棄龐雜的枝節。由於執筆學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間難免有所缺失,謹請十方仁者鑒諒。
二、是深入淺出的工具書——現代人離古愈遠,愈缺乏解讀古藉的能力,往往視《大藏經》為艱澀難懂之天書,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隻能望洋興歎,欲渡無舟。《寶藏》希望是一艘現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淺顯的白話文字,提供讀者邀遊佛法義海的工具。應邀執筆的學者雖多具佛學素養,但大陸 對白話寫作之領會角度不同,表達方式與台灣有相當差距,造成編寫過程中對深厚佛學素養與流暢白話語言不易兼顧的困擾,兩全為難。
三、是學佛入門的指引書——佛教經典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深入,門門是無限寬廣的證悟途徑,可惜缺乏大眾化的入門導覧,不易尋覓捷徑。《寶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標,協助十方大眾深入經藏,從先賢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成就無上的人生福澤。然而大陸 佛教於[文化大革命]中斷了數十年,迄今未完全擺脫馬列主義之教倏框框,《寶藏》在兩岸解禁前即已開展,時勢與環境尚有諸多禁忌,五年來雖然排除萬難,學者對部份教理之闡發仍有不同之認知角度,不易滌除積習 ,若有未盡中肯之辭,則是編者無奈之處,至誠祈望碩學大德不吝垂教。
四、是解深入密的參考書——佛陀遺教不僅是亞洲人民的精神皈依,也是世界眾生的心靈寶藏,可惜經文古奧,缺乏現代化傳播,一旦龐大經藏淪為學術研究之訓詁工具,佛教如何能紮根於民間?如何普濟僧俗兩眾?我們希望《寶藏》是百粒芥子,稍稍顯現一些須彌山的法相,使讀者由淺入深,略窺三昧法要。各書對經藏之解讀詮釋角度或有不足,我們開拓白話經藏的心意卻是虔誠的,若能引領讀者進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則是我們的衷心微願。
在《寶藏》漫長五年的工作過程中,大師發了兩個大願力——一是將文革浩劫斷滅將盡的中國佛教命脈喚醒複生,一是全力扶持大陸 殘存的老、中、青三代佛教學者之生活生機。大師護持中國佛教法脈與種子的深心悲願,印證在《寶藏》五年艱苦歲月和近百位學者身上,是《寶藏》的一個殊勝意義。
謹呈獻這百餘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為師父上人七十祝壽,亦為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之紀念。至誠感謝三寶加被、龍天護持、成就了這一椿微妙功德,惟願《寶藏》的功德法永長流五大洲,讓先賢的生命智慧處處敲門有人應,普濟世界人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