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輪回到今天,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四平,還是四平,再度成為東北的焦點,而曆史上國共雙方原本的主角,則換了一個……
作戰命令:強行接收東北,逐日寇於中朝邊境。
作戰方針:我軍以擊破沈陽以北哈爾濱以南之日軍,一舉收複東北為目的,著以主力新編第一軍從中長路正麵進攻四平。以新六軍有力之一部向四平、長春以西迂回,截斷蘇軍南下之路線,協同我軍主力將日軍逐於中朝邊境,進而擊滅之。如有蘇軍阻撓我軍行動,不得與其發生衝突,第一時間報司令長官部處置,作有效之外交斡旋。如共軍欲與蘇軍合流,搶占我勝利果實,則當全力驅逐之。
指導要領:
1、正麵攻擊,以步炮聯合之優勢火力,先行摧毀攔路敵之即設工事,掩護步兵突入陣地,繼續擴大戰果後投入裝甲車輛,將敵消滅之。
2、迂回及包圍部隊,以快速之行動,迅速截斷蘇軍南下、共軍北上之道路,協同主力將日寇包圍,徹底消滅之。
3、如敵利用四平城市即設工事頑強抵抗,我軍應包圍後預留部分兵力監視,大部隊繼續向長春方向攻擊前進。
4、如敵以一部狙擊四平攻擊部隊,主力向我迂回部隊攻擊,迂回部隊應立於不敗之地,牽製敵之主力。正麵部隊一舉擊破敵之一部後,協同迂回部隊將側擊之敵主力包圍而殲滅之。
5、如敵受我迂回部隊之威脅而撤退,即應不失時機,大膽追擊,迫使敵無法占領陣地而在野戰中被我擊滅之。
計劃,是周全而縝密的。
抗戰已經整整八年了,杜聿明作過了無數次與此類似地作戰計劃。但他的對手都是日本人,他是在和日本人血戰。
整整八年。他沒有和共軍交過手,更遑論蘇聯人了。
雖然,站在他這個層麵上,早就知道,等到將日軍逐出國門,國共遲早會有一場血戰,因為他深知校長的心思。
他還預料。一旦國共開戰,他作為校長的心腹愛將,必將被派往最重要,最險惡的內戰最前線。
隻不過,他還是沒有料到,內戰會來得這麽快,而且內戰的第一槍很可能會由他來打響。
最新的消息傳來了,《中蘇同盟友好協議》已經於昨晚秘密簽署。據最高方麵地指示,蘇聯高層已同意在擊潰日本關東軍主力之後,兩個月內便會撤軍,並保證不支持中共。
而另一則消息就是日本方麵通過隱蔽渠道與最高方麵有了聯係,有意為關東軍在麵臨國蘇中國共三麵圍攻的情況下求得一條生路,其承諾放開與國軍交火之一線。讓國軍搶占先機,且同時盡全力阻截蘇軍和共軍地推進,唯求國軍方麵能壓製遼東半島上的中共東路軍主力,放開鴨綠江一線的中朝邊境,讓原本必將陷入合圍的關東軍衝破一個口子,留有一線生機。
八年沒有和共軍交手了,共軍的戰鬥力如何暫且不說,那蘇軍的戰鬥力,可是打敗了德國人的,而德國雖然戰敗。但其未嚐不是雖敗猶榮。所以說即便是日軍有心放水。他暫時還是心中無底。
無底,就更不敢掉以輕心。
他以一個全美械機械化軍共四萬餘大軍打頭。大半個美械機械化軍兩萬餘人包抄,對付裝備不全,缺乏重火力,且補給困難地中共東北特別軍,也就是四五萬人,而且還有飛機、坦克的配合。應當不存在失敗的可能了吧!
陽曆六月的陝北,已是仲夏。
陝北高原的六月,是焦灼而炙熱的。
偶爾有一線風,那也是熱氣騰騰的暖流。(..tw無彈窗廣告)在人們身上帶著原本便不多的水分,在給人帶來一種潮熱粘稠地感覺。
高原上少雨,縱橫交錯的深溝巨壑中,黃塵洋洋灑灑,日間漫天飛舞,入夜,便遮沒了星星,也遮沒了月亮,將那天地,遮得是混混沌沌。
遮不住的,隻有燈火。
延安的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
一片棗樹林、梨樹林、桃樹林圍抱著一麵向陽的山坡。山坡上,建有兩層石窯洞。
這兩層石窯洞十數間中幾乎完全一樣的窯洞中地其中一間,住著主席。
主席的窗前閃著燈光,主席窗前的燈光,經常是徹夜長明,這一九四五年的六月間,更是夜夜長明。
主席喜歡在深夜思考謀慮。
夜色能讓那原本便非凡的英明睿智,更加的帶有預見性和創造性,將他的思考謀慮引升向更高處、更深處、更遠處。
許多已為中國**實踐所證明的顛簸不破的真理,許多偉大卓越的戰略決策,就是誕生在主席深夜地思考謀慮之中,誕生在主席窗前地燈光下。
還有就是,主席在深夜的思考謀慮中,常常會去發現和肯定別人地正確,發覺和否定自己的失誤。
“很顯然,局勢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潘楊說的一點沒錯,共產黨不都是幫共產黨的,國家與國家之間重要的還是利益。”
“關外與關內不同,要立足於打,還要立足於大打。隻要能夠在東北打贏那麽一兩場,蘇聯人就會認識到我們的實力,孤懸於我軍戰略包圍之中的國民黨也會有所顧忌,下麵的棋就好走了!”
主席麵窗而立,他剛剛離開燈下,煤油燈濃黑的油煙正在嫋嫋升起,燈下,桌上,鋪著的是一張五萬分之一的東北戰略態勢圖。圖上,紅色、藍色的箭頭赫然在目。
鮮紅的箭頭和淺紅的箭頭相向而行,深藍和淺藍的箭頭也帶著殺氣鋒芒而對。
這些箭頭的目標,最終都指向了鬆遼平原中部那座被黑森森的鐵路線十字交叉後貫通分割的小圓點――――四平市。
這個小圓點在主席的放大鏡下放大了幾乎十倍,但還是顯得那麽的微不足道。
鮮紅的箭頭代表著潘楊的東北特別軍,距離較遠,但移動速度明顯的淡紅的箭頭是蘇軍的機械化快速部隊。
深藍色的箭頭則代表杜聿明所屬的約十個軍的國軍。亂糟糟的淡藍色箭頭是正倉皇向中朝邊境移動的日本關東軍。
這個被放大鏡放大得有點變形的城市,距離原本他心中的目標長春――――關東軍總部所在地,偽滿洲國首都。隻有區區一百公裏。
兩者的戰略價值卻各有千秋。
但就目前來看,無疑四平更有意義,那裏似乎有一股強大的磁力,把濃聚著的戰爭的凶險吸引過來,籠罩著自己。而目前,兩位前線指揮官的目光都釘在了那裏……
四平位於東北中部平原,是一座擁有十餘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這座城市,正好處於中長鐵路和四洮(四平至洮南)四梅(四平至梅河口)三條重要鐵路的交叉點上,是東南西北滿的咽喉要地,是東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當然,也是軍事戰略要地。
日軍因為前一階段混亂不堪的戰略調動,留守在四平的守軍已經不足一個大隊。
而東北特別軍已經先下手為強,於6月9日攻占了四平。
國民黨當然想奪取四平。
因為蘇軍的快速推進,終於確定了下一階段戰略為撤往朝鮮的關東軍,當然想奪回四平。
而快速南下的蘇軍,想要獲得他們在雅爾塔協定中的那些個權益,也必須經四平南下,才能前往沈陽工業圈和旅順,所以說也必須將四平控製在手中。
四平,勢必成為三國四方傾力爭奪的焦點。
四平,勢必是進入東北後的東北特別軍和國民黨軍第一次決戰的所在地……
這不以人們的一致轉移而轉移。就像潘楊重沒想到過會要在四平打上一場震驚全世界的城市保衛戰一樣。
這是一場沒有援軍的戰役。
這或許還是一場以一敵三的戰役。
“不過既然已經站在了這裏,那就在四平地區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較量吧!”
潘楊拿著手中的電報,這是一份具有重要意義的電報,也就是在此時,給前一階段的東北攻略畫上了一個不是很圓,但卻分量很重的句號。
電報是發給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兼東北特別軍軍長潘楊和八路軍副總司令林b的,但主要是給潘楊,林b隻是“並告”。
因為潘楊才是接下來的絕對主角。
此時的潘楊,是棋盤上的一顆勝負手,如果不能發揮他應有的作用,相對整個東北、華北的百萬八路軍來說,五萬人的特別軍就是一顆棄子了。
一、集中東北特別軍全部在四平地區殲滅敵人,非常正確,部隊如有動搖情緒,哪怕是微小的,均須堅決克服。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麵,能以反複多日的肉搏戰鬥,殲滅來犯之敵大部或全部,我軍即有較大傷亡,亦所不惜。
二、遼東方麵亦望集中兵力,殲滅日軍一部或大部。
三、上述兩仗如能打勝,東北局麵即可好轉,日軍方麵現已無戰鬥意誌,蘇軍方麵亦可見證我戰鬥力和精神風貌。
四平,還是四平,再度成為東北的焦點,而曆史上國共雙方原本的主角,則換了一個……
作戰命令:強行接收東北,逐日寇於中朝邊境。
作戰方針:我軍以擊破沈陽以北哈爾濱以南之日軍,一舉收複東北為目的,著以主力新編第一軍從中長路正麵進攻四平。以新六軍有力之一部向四平、長春以西迂回,截斷蘇軍南下之路線,協同我軍主力將日軍逐於中朝邊境,進而擊滅之。如有蘇軍阻撓我軍行動,不得與其發生衝突,第一時間報司令長官部處置,作有效之外交斡旋。如共軍欲與蘇軍合流,搶占我勝利果實,則當全力驅逐之。
指導要領:
1、正麵攻擊,以步炮聯合之優勢火力,先行摧毀攔路敵之即設工事,掩護步兵突入陣地,繼續擴大戰果後投入裝甲車輛,將敵消滅之。
2、迂回及包圍部隊,以快速之行動,迅速截斷蘇軍南下、共軍北上之道路,協同主力將日寇包圍,徹底消滅之。
3、如敵利用四平城市即設工事頑強抵抗,我軍應包圍後預留部分兵力監視,大部隊繼續向長春方向攻擊前進。
4、如敵以一部狙擊四平攻擊部隊,主力向我迂回部隊攻擊,迂回部隊應立於不敗之地,牽製敵之主力。正麵部隊一舉擊破敵之一部後,協同迂回部隊將側擊之敵主力包圍而殲滅之。
5、如敵受我迂回部隊之威脅而撤退,即應不失時機,大膽追擊,迫使敵無法占領陣地而在野戰中被我擊滅之。
計劃,是周全而縝密的。
抗戰已經整整八年了,杜聿明作過了無數次與此類似地作戰計劃。但他的對手都是日本人,他是在和日本人血戰。
整整八年。他沒有和共軍交過手,更遑論蘇聯人了。
雖然,站在他這個層麵上,早就知道,等到將日軍逐出國門,國共遲早會有一場血戰,因為他深知校長的心思。
他還預料。一旦國共開戰,他作為校長的心腹愛將,必將被派往最重要,最險惡的內戰最前線。
隻不過,他還是沒有料到,內戰會來得這麽快,而且內戰的第一槍很可能會由他來打響。
最新的消息傳來了,《中蘇同盟友好協議》已經於昨晚秘密簽署。據最高方麵地指示,蘇聯高層已同意在擊潰日本關東軍主力之後,兩個月內便會撤軍,並保證不支持中共。
而另一則消息就是日本方麵通過隱蔽渠道與最高方麵有了聯係,有意為關東軍在麵臨國蘇中國共三麵圍攻的情況下求得一條生路,其承諾放開與國軍交火之一線。讓國軍搶占先機,且同時盡全力阻截蘇軍和共軍地推進,唯求國軍方麵能壓製遼東半島上的中共東路軍主力,放開鴨綠江一線的中朝邊境,讓原本必將陷入合圍的關東軍衝破一個口子,留有一線生機。
八年沒有和共軍交手了,共軍的戰鬥力如何暫且不說,那蘇軍的戰鬥力,可是打敗了德國人的,而德國雖然戰敗。但其未嚐不是雖敗猶榮。所以說即便是日軍有心放水。他暫時還是心中無底。
無底,就更不敢掉以輕心。
他以一個全美械機械化軍共四萬餘大軍打頭。大半個美械機械化軍兩萬餘人包抄,對付裝備不全,缺乏重火力,且補給困難地中共東北特別軍,也就是四五萬人,而且還有飛機、坦克的配合。應當不存在失敗的可能了吧!
陽曆六月的陝北,已是仲夏。
陝北高原的六月,是焦灼而炙熱的。
偶爾有一線風,那也是熱氣騰騰的暖流。(..tw無彈窗廣告)在人們身上帶著原本便不多的水分,在給人帶來一種潮熱粘稠地感覺。
高原上少雨,縱橫交錯的深溝巨壑中,黃塵洋洋灑灑,日間漫天飛舞,入夜,便遮沒了星星,也遮沒了月亮,將那天地,遮得是混混沌沌。
遮不住的,隻有燈火。
延安的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
一片棗樹林、梨樹林、桃樹林圍抱著一麵向陽的山坡。山坡上,建有兩層石窯洞。
這兩層石窯洞十數間中幾乎完全一樣的窯洞中地其中一間,住著主席。
主席的窗前閃著燈光,主席窗前的燈光,經常是徹夜長明,這一九四五年的六月間,更是夜夜長明。
主席喜歡在深夜思考謀慮。
夜色能讓那原本便非凡的英明睿智,更加的帶有預見性和創造性,將他的思考謀慮引升向更高處、更深處、更遠處。
許多已為中國**實踐所證明的顛簸不破的真理,許多偉大卓越的戰略決策,就是誕生在主席深夜地思考謀慮之中,誕生在主席窗前地燈光下。
還有就是,主席在深夜的思考謀慮中,常常會去發現和肯定別人地正確,發覺和否定自己的失誤。
“很顯然,局勢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潘楊說的一點沒錯,共產黨不都是幫共產黨的,國家與國家之間重要的還是利益。”
“關外與關內不同,要立足於打,還要立足於大打。隻要能夠在東北打贏那麽一兩場,蘇聯人就會認識到我們的實力,孤懸於我軍戰略包圍之中的國民黨也會有所顧忌,下麵的棋就好走了!”
主席麵窗而立,他剛剛離開燈下,煤油燈濃黑的油煙正在嫋嫋升起,燈下,桌上,鋪著的是一張五萬分之一的東北戰略態勢圖。圖上,紅色、藍色的箭頭赫然在目。
鮮紅的箭頭和淺紅的箭頭相向而行,深藍和淺藍的箭頭也帶著殺氣鋒芒而對。
這些箭頭的目標,最終都指向了鬆遼平原中部那座被黑森森的鐵路線十字交叉後貫通分割的小圓點――――四平市。
這個小圓點在主席的放大鏡下放大了幾乎十倍,但還是顯得那麽的微不足道。
鮮紅的箭頭代表著潘楊的東北特別軍,距離較遠,但移動速度明顯的淡紅的箭頭是蘇軍的機械化快速部隊。
深藍色的箭頭則代表杜聿明所屬的約十個軍的國軍。亂糟糟的淡藍色箭頭是正倉皇向中朝邊境移動的日本關東軍。
這個被放大鏡放大得有點變形的城市,距離原本他心中的目標長春――――關東軍總部所在地,偽滿洲國首都。隻有區區一百公裏。
兩者的戰略價值卻各有千秋。
但就目前來看,無疑四平更有意義,那裏似乎有一股強大的磁力,把濃聚著的戰爭的凶險吸引過來,籠罩著自己。而目前,兩位前線指揮官的目光都釘在了那裏……
四平位於東北中部平原,是一座擁有十餘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這座城市,正好處於中長鐵路和四洮(四平至洮南)四梅(四平至梅河口)三條重要鐵路的交叉點上,是東南西北滿的咽喉要地,是東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當然,也是軍事戰略要地。
日軍因為前一階段混亂不堪的戰略調動,留守在四平的守軍已經不足一個大隊。
而東北特別軍已經先下手為強,於6月9日攻占了四平。
國民黨當然想奪取四平。
因為蘇軍的快速推進,終於確定了下一階段戰略為撤往朝鮮的關東軍,當然想奪回四平。
而快速南下的蘇軍,想要獲得他們在雅爾塔協定中的那些個權益,也必須經四平南下,才能前往沈陽工業圈和旅順,所以說也必須將四平控製在手中。
四平,勢必成為三國四方傾力爭奪的焦點。
四平,勢必是進入東北後的東北特別軍和國民黨軍第一次決戰的所在地……
這不以人們的一致轉移而轉移。就像潘楊重沒想到過會要在四平打上一場震驚全世界的城市保衛戰一樣。
這是一場沒有援軍的戰役。
這或許還是一場以一敵三的戰役。
“不過既然已經站在了這裏,那就在四平地區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較量吧!”
潘楊拿著手中的電報,這是一份具有重要意義的電報,也就是在此時,給前一階段的東北攻略畫上了一個不是很圓,但卻分量很重的句號。
電報是發給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兼東北特別軍軍長潘楊和八路軍副總司令林b的,但主要是給潘楊,林b隻是“並告”。
因為潘楊才是接下來的絕對主角。
此時的潘楊,是棋盤上的一顆勝負手,如果不能發揮他應有的作用,相對整個東北、華北的百萬八路軍來說,五萬人的特別軍就是一顆棄子了。
一、集中東北特別軍全部在四平地區殲滅敵人,非常正確,部隊如有動搖情緒,哪怕是微小的,均須堅決克服。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麵,能以反複多日的肉搏戰鬥,殲滅來犯之敵大部或全部,我軍即有較大傷亡,亦所不惜。
二、遼東方麵亦望集中兵力,殲滅日軍一部或大部。
三、上述兩仗如能打勝,東北局麵即可好轉,日軍方麵現已無戰鬥意誌,蘇軍方麵亦可見證我戰鬥力和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