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span ss="c_b2">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span ss="c_r2">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法海僧人,因對“即心即佛”這一句不能徹底理解,於是特意趕來求教。


    慧能告訴他說,心即是佛,這是籠統的說法,細思考一下,二者雖然都是同一個實質的東西,但表達的側麵有所不同。心的特點是事物變化,心必跟著變化,它更象一個鏡子,能客觀反映事物之相。佛是指這個心,不被事物變化所幹擾,這樣的一種智慧或覺悟。


    慧能所說“前念不生,這就是心;後念不滅,這就是佛”,這個“前念”與“後念”並不是指前一個心念與後一個心念,不是指兩個心念,而是指當事物發生變化時,首先是這個心在起作用,當它記錄萬物變化之相時,不產生妄想執著,也就是不生妄念,這就是真心;然後,能夠一直保持這種“不生妄念”的狀態不消除,這就是“不滅”的後念,如果這樣,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佛。


    慧能擔心法海沒有明白,所以進一步解釋說:“客觀地、沒有執著雜念地成一切相,這就是真心;永久地不被外相之境所轉移,這樣的覺悟就是佛。如果我講具體事情,可能幾天也講不完,請聽我下麵這首偈,或許能讓你明白。”


    “是心就一定能產生慧,是佛就一定已經入定。定與慧是平等相持共存的,都是處於清淨的狀態。悟了這個道理,就能成就佛門,任由你修習自性而成就。


    返歸本性自然而不生私心,才能定慧雙修而成。”


    法海聽之後,心下大悟,也作了一首偈:“人心原本就是佛,不悟枉自人屈辱。我現知道定慧的實質,從此不在執著於外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壇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壇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