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章第五


    注曰︰【遵而行之者,義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義者,宜也。此章之內,發明施仁、行義,賞善、罰惡,立事、成功道理。’


    釋評:義與利的衝突、論爭,貫穿了整個人類社會,而且還會越來越激烈地鬥爭下去。見利亡義還是舍生取義,這一令人兩難的選擇不但時時在撕裂著人性,也在撕裂著人類。本章總結的四十六種災禍,時下,不是矚目皆是嗎?消滅這種種毀滅自身、危害社會的不義的、醜惡的或腐敗的弊端,唯一的辦法就是‘遵義’,換言之,加強文明建設。


    <b>以明示下者闇。</b>


    注曰︰【聖賢之道,內明外晦。惟,不足於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王氏曰:‘才學雖高,不能修於德行;逞己聰明,恣意行於奸狡,能責人之小過,不改自己之狂為,豈不闇者哉?!’


    釋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當領導的,明於內而憨於外,則時時主動;否則,處處被動,事事受製。如此,這領導就不好當了。


    <b>有過不知者蔽。</b>


    注曰:【聖人無過可知;賢人之過,造形而悟;有過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義,及為邪惡之非;身有大過,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煬帝不仁無道,殺壞忠良,苦害萬民為是,執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亂,身喪國亡之患。’


    釋評:最聰明的人是看到別人的過失,引以為鑒,主動克服自身的類似不足;比較聰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錯誤能自覺反省改正;至於有了錯誤仍執迷不悟,一錯到底的,那隻有‘倒黴’二字了。


    <b>迷而不返者惑。</b>


    注曰︰【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利者,不知其伐吾誌也。人本無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雖明,雲霧遮而不見;君子雖賢,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無所知。若不點檢自己所行之善惡,鑒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亂、迷惑。’


    釋評:人常說:‘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心本自清淨,無奈想法不對,意誌不堅,經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誘一惑 。一入迷途,九牛難拔,可不慎哉!


    <b>以言取怨者禍。</b>


    注曰:【行而言之,則機在我,而禍在人;言而不行,則機在人,而禍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職居官位,名正言順。合諫不諫,合說不說,難以成功。若事不幹己,別人善惡休議論;不合說,若強說,招惹怨怪,必傷其身。’


    釋評:事情還沒有做,就開始滿天吹牛。口出狂言,那麽事情能不能辦成的主動權就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後,再相機設詞,主動權就在我不在人。這是就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關重大,那就是禍福修關的問題了,此‘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之謂也。


    <b>令與心乖者廢。</b>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領眾,治國安民,施設威權,出一時之號令。口出之言,心不隨行,人不委信,難成大事,後必廢亡。’


    釋評: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當麵是人,背後是鬼。當領導的人這樣行事,沒有不失敗的。


    <b>後令繆前者毀。</b>


    注曰︰【號令不一,心無信而事毀棄矣!】


    王氏曰:‘號令行於威權,賞罰明於功罪,號令既定,眾皆信懼,賞罰從公,無不悅服。所行號令,前後不一,自相違毀,人不聽信,功業難成。’


    釋評: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下邊的人就無所適從,任何政令都無法得以執行。


    <b>怒而無威者犯。</b>


    注曰:【文王不大聲以色,四國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於呋鉞。】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無私,事不輕為,其為難犯。為官之人,掌管法度、綱紀,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無主宰;威權不立,人無懼怕之心,雖怒無威,終須違犯。’


    釋評:領導者的威嚴不是裝出來故意給人看的,這是一種內在的素養。有的不怒而威,有的怒而有威,有的則雖怒不威,周文王雖從不聲色俱厲,但四鄰國家都怕他。


    <b>好眾辱人者殃。</b>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於有過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雖忠直傷人主,怨事不幹己,多管有怪;不幹自己勾當,他人閑事休管。逞著聰明,口能舌辯,倫人善惡,說人過失,揭人短處,對眾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傷人之禍殃。’


    釋評:自己想博取剛直的名聲,而把別人置於受冤枉,受侮辱的地步,這種人自身是要遭殃的。


    <b>戮辱所任者危。</b>


    注曰︰【人之雲亡,危亦隨之。】


    王氏曰:‘人有大過,加以重刑;後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責罰之後,若再委用,心生疑懼。如韓信有十件大功,漢王封為齊王,信懷憂懼,身不自安;心有異誌,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謀,危於信矣。’


    釋評:迫害自己任用的人,別人倒黴了,自己也不會有好結果。曆代昏君大多如此。


    <b>慢其所敬者凶。</b>


    注曰︰【以長幼而言,則齒也;以朝廷而言,則爵也;以賢愚而言,則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則齒也、爵也,內敬則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慶,常行敬重之禮;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後,必有疑怪之心。聰明之人,見怠慢模樣,疑怪動靜,便可回避,免遭凶險之禍。’


    釋評:對從前尊重有加的賢能,如今漸漸漫待了,說明這個領一導一人 的雄心大誌已經沒有了,意誌衰退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無論對哪一方麵,都有危險。


    領一導一人 所敬重的人,從年齡上說,可能是其兄長;從職位上說,可能是權臣,從品德上說,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值得敬重。待之兄長,敬若上賓是尊敬的外在表現;出自內心的尊敬,是有道德的證明。


    <b>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b>


    注曰:【讒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過而諫之。讒者合意多悅,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殺而吳亡;屈原放,而楚滅是也。】


    王氏曰:‘賞罰不分功罪,用人不擇賢愚;相會其間,雖有恭敬模樣,終無內敬之心。私意於人,必起離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難成就。


    親近奸邪,其國昏亂;遠離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納子妻無祥公主為後,不聽上大夫伍奢苦諫,縱意狂為。親近奸邪,疏遠忠良,必有喪國、亡家之患。’


    釋評:貌合神離,其勢必孤,其力必散。這與‘三人同心,其利斷金’的古訓正好成了一反一正的顯明對照。


    親小人,遠賢臣而敗亡的曆史教訓太多了。雖然沒有一個當皇帝的不知道‘親賢臣,遠小人’則事業成,國家興。實際上卻沒有幾個能做得到的,為什麽?就因為小人善拍馬屁,賢臣好進忠言。馬屁於國於民有害,但聽了舒服;忠言於國於民有利,但聽了掃興。子胥、屈原的悲哀人人皆知。還是那句老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b>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b>


    注曰︰【如太平公主,韋庶人之禍是也。】


    王氏曰:‘重色輕賢,必有傷危之患;好奢縱欲,難免敗亡之亂。如紂王一寵一 妲巳,不重忠良,苦虐(雪楷義)萬民。賢臣比幹、箕子、微子,數次苦諫不肯;聽信怪恨諫說,比幹剖腹、剜心,箕子入官為一奴一,微子佯狂於市。損害忠良,疏遠賢相,為事昏迷不改,致使國亡。


    後妃之親,不可加於權勢;內外相連,不行公正。如漢平帝,權勢歸於王莽,國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勢挾權,謀害忠良,殺君篡位。侵奪天下、此為女謁公行者,招禍亂之患。’


    釋評:‘設想英雄垂暮日,一溫一 柔不住住何鄉?’這句古詩道盡了千古英雄之不幸。讒言舒心,美色舒心且悅目,那些昏君耶能不近色遠賢?


    昏君近色,後妃必然幹政。枕邊風起,天下寒流矣!


    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和唐中宗的皇後韋氏,一個想學他的母親,一個想學他的婆婆,結果把唐王朝搞了個一塌糊塗。


    <b>私人以官者浮。</b>


    注曰︰【淺浮者,不足以勝名器,如牛仙客為宰相之類是也。】


    王氏曰:‘心裏愛喜的人,多賞則物不可任;於官位委用之時,誤國廢事,虛浮不重,事業難成。’


    釋評:官位是國之大寶,不可委之以缺德少才如唐玄宗的宰相牛仙客那樣的人,更不用說庸碌之輩了。封建社會自來有權錢一交一 易的痼疾,這是曆代事浮政墮的原因之一。


    <b>淩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b>


    注曰︰【陸贄曰︰“名近於虛,於教為重;利近於實,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強勝之名;輕欺於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寬,事業難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賢能,倚自強能之勢,嬴了漢王七十二陣,後中韓信埋伏之計,敗於九裏山前,喪於烏一江一 岸上。此是強勢相爭,淩下取勝,返受侵奪之患。


    心實奸狡,假仁義而取虛名;內務貪饕,外恭勤而惑於眾。朦朧上下,釣譽沽名;雖有名、祿,不能久遠;名不勝實,後必敗亡。’


    釋評:當領導的守之以禮,作下屬的盡之以忠,才能上下同心。相反,在上者如以勢壓人,以權欺人,必將離心離德,彼此傷害。


    唐德宗的宰相陸贄說:官名隻是一個頭銜而已,重要的是為老百姓辦寔事;利益是實實在在的事情,但比起仁義來是次要的。然而,有了真實可見的利益,才能有名聲,有了名聲,才會使權力成為寔權。名與寔互相促進,事情才會越辦越好,效果才會越來越顯著,業績也就愈益突出。假如名不符寔,即使得到了顯赫的頭銜,也是不詳之兆。


    <b>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b>


    注曰︰【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自厚者,自滿也。非仲尼所謂:“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則人才將棄廢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財利己用;疏慢賢能,不任忠良,事豈能行?如呂布受困於下邳,謀將陳宮諫曰︰“外有大兵,內無糧草;黃河泛漲,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呂布言曰︰“吾馬力負千斤過水如過平地,與妻貂蟬同騎渡河有何憂哉?”側有手將侯成聽言之後,盜呂布馬投於關公軍士,皆散呂布被曹操所擒斬於白門。此是隻顧自己,不顧眾人,不能成功,後有喪國,敗身之患。


    功歸自己,罪責他人;上無公正之明,下無信、懼之意。讚己不能為能,毀人之善為不善。功歸自己,眾不能治;罪責於人,事業難成。’


    釋評:對己寬容,對人嚴厲,對自己的缺點過失千方百計找理由辯解,而對別人的失誤卻不加體諒,一味責備求全,這樣的領一導一人 違背了一條重要的謀釷原則:‘寬則得眾’,所以什麽事情也不會辦好的


    另一類領一導一人 則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後,自己的薪水、待遇越高越好,官職越大越高興,而對部下的切身利益卻百般限製。否則就認為是鬧個人主義,這種領導終將被人唾棄。


    <b>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b>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諛並進,私豶並行。人人異心,求不淪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曾立功業,委之重權;勿以責於小過,恐有惟失;撫之以政,切莫棄於大功,以小棄大。否則,驗功恕過,則可求其小過而棄大功,人心不服,必損其身。


    君以名祿進其人,臣以忠正報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誠者,不賜其祿;恩德愛於外權,怨結於內;群下心離,必然敗亂。’


    釋評:對下屬的成績忽釷不記,偏好盯著微小的過失不放,這是當領導的一大忌。


    上下離心,內外異誌,群眾的意見反映不上來,采取的政令法規必然不會對症下藥,結果沒有不淪亡的。


    <b>既用不任者疏。</b>


    注曰︰【用賢不任,則失士心。此管仲所謂:“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輔國行政,必與賞罰、威權;有職無權,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難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進,自然上下相疏。’


    釋評:給了官位卻不放權,被任命的人便會寒心,對上司也將敬而遠之。管仲所說的於霸業有害的策略,就是指此而言。


    <b>行賞吝色者沮。</b>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項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撫感其勞;高名重爵,勸賞其功。賞人其間,口無知感之言,麵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終無喜樂之心,必起怨離之誌。’


    釋評:辦事前,慷慨許諾,一到論功行賞,卻一毛不拔,概不兌現;手下的功臣必然感到沮喪。項羽失敗的原因就在這裏,他的將領屢建戰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裏轉來轉去,磨得陵角都沒了,也舍不得給人;後來人才全傷心得跑到劉邦那裏去了,自己落了個烏一江一 自刎的下場。


    <b>多許少與者怨。</b>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誠實,人無敬信之意;言語虛詐,必招怪恨之怨。歡喜其間,多許人之財物,後悔慳吝;卻行少與,返招怪恨;再後言語,人不聽信。’


    釋評:答應的多,兌現的少,這是結恨記仇的一個重要原因。


    <b>既迎而拒者乖。</b>


    注曰:【劉璋迎劉備而反拒之是也。】


    釋評:招攬到人才又不用,就像請客而拒之門外一樣,隻能招致怨恨,這是最蠢不過的舉動。


    <b>薄施厚望者不報。</b>


    注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覆之、載之,含之、育之,豈責其報也。】


    王氏曰:‘恩未結於人心,財利不散於眾。雖有所賜,微少、輕薄,不能厚恩、深惠,人無報效之心。’


    釋評:老子說:‘施恩不要心裏老想著讓人報答,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卻要時時記在心上,這樣才會少煩惱,少恩怨。’許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報,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原因就在於做了點好事,就天天盼望著人家報答,否則就怨恨不已,惡言惡語。他們不明白,施而不報是常情,薄施厚望則有失天理。


    <b>貴而忘賤者不久。</b>


    注曰︰【道足於己者,貴賤不足以為榮辱;貴亦固有,賤亦固有。惟小人驟而處貴則忘其賤,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貴之地,恣逞驕傲狂心;忘其貧賤之時,專享目前之貴。心生驕奢,忘於艱難,豈能長久!?’


    釋評:富貴了,有權了,就翻臉不認人,這樣的人是不會長久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小人得誌心態。他們不明白,貴賤榮辱,是時運機遇造成的,並不是他們真得比別人高明多少。倘若因此而目空一切,即便榮華富貴,也轉眼成泡影。在這個問題上,要學習 天地聖人的那種氣度;在天地聖人眼裏,萬物也好,人也好,都不過是來去匆匆的小草小狗,活著的時候,保護他們,承待他們,養育他們,至於他們如何對待自己,從不放在心上,茍如此,怨恨之情從何而來?/p>


    <b>念舊而棄新功者凶。</b>


    注曰︰【切齒於睚眥之怨,眷眷於一飯之恩者,匹夫之量。有誌於天下者,雖仇必用,以其才也;雖怨必錄,以其功也。漢高祖侯雍齒,錄功也;唐太宗相魏鄭公(征),用才也。】


    王氏曰:‘賞功行政,雖仇必用;罰罪施刑,雖親不赦。如齊桓公用管仲,棄舊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舊有小過,新立大功。因恨不錄者凶。’


    釋評:漢高祖不計較與雍齒有私仇,仍然封他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師,仍然任命他為宰相,這都是成大事者的氣量和風度。那種念念不忘誰瞪了自己一眼,誰罵過自己一句,非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方解心頭之恨的作法,是十足的小人行徑。


    <b>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b>


    注曰︰【曹操疆用關羽,而終歸劉備,此不畜也。】


    王氏曰:‘官選賢能之士,竭力治國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無官其邦;昏亂、讒佞者當權,其國危亡。


    賢能不遇其時,豈就虛名?雖領其職位,不謀其政。如曹操愛關公之能,官封壽亭侯,賞以重祿;終心不服,後歸先主。’


    釋評:當領導所重用的人如果不正派,那就危險了。


    人各有誌,不可強求,即使用盡心機逼人就範,也會像關羽那樣,人在曹營心在漢。


    <b>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b>


    注曰︰【有以德強者,有以人強者,有以勢強者,有以兵強者。


    堯舜有德而強,桀紂無德而弱;湯武得人而強,幽厲失人而弱。周得諸侯之勢而強,失諸侯之勢而弱;      唐得府兵而強,失府兵而弱。


    其於人也,善為強,惡為弱;其於身也,性為強,情為弱。】


    王氏曰:‘***能清廉立紀綱者,不在官之大小,處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為洛縣令,湖一陽一公主家一奴一,殺人不顧性命,苦諫君主,好名至今傳說。若是不問賢愚,專擇官大小,何以治亂、民安!


    輕欺賢人,必無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豈盡其才智?漢王得張良陳平者強,霸王失良平者弱。’


    釋評:官職的編製已滿,隻因是自己的人,就巧立名目,授予權勢,這樣做,必將導致禍亂。


    強弱沒有固定不變的格局,因時而易,因勢而易,也因怎樣利用而易。唐代的府兵(類似民兵)分布在京城長安四周,戰時為軍,平時為農,以此來對付地方藩鎮,加強中央集權。貞觀年間,確寔起到了這一作用。可是後來升平日久,府兵驕逸渙散,安祿山等地方武裝作亂,府兵一觸即潰。


    可見,是強是弱,關鍵看怎樣運用。


    <b>決策於不仁者險。</b>


    注曰︰【不仁之人,幸災樂禍。】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無遠見;高明若與共謀,必有危亡之險。如唐明皇不用張九齡為相,命楊國忠、李林甫當國。有賢良好人,不肯舉薦,恐攙了他權位;用奸讒歹人為心腹耳目,內外成一黨一 ,閉塞上下,以致祿山作亂,明皇失國,奔於西蜀,國忠死於馬嵬坡下。此是決策不仁者,必有凶險之禍。’


    釋評:仁者必具惻隱之心,能施惠澤於萬物。天空包含著大海,大海容納著雨露,而雨露又滋潤萬物,故仁者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不仁者,小人也。因此,親君子必遠小人,親小人必遠君子。如若小人擅權,政權就危在旦夕了。


    <b>一陰一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b>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斂之國,其財必削。”】


    王氏曰:‘機若不密,其禍先發;謀事不成,後生凶患。機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災殃,必有敗亡之患。


    秋租、夏稅,自有定例;廢用浩大,常是不足。多斂民財,重征賦稅;必損於民。民為國之根本,本若堅固,其國安寧;百姓失其種養,必有雕殘之禍。’


    釋評:所謂一陰一計,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其計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強弱易勢,所以沒有不失敗的。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聚斂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寔府庫。厚斂則民窮,民窮則國凋。所以古語雲:‘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


    <b>戰士貧,遊士富者衰。</b>


    注曰︰【遊士鼓其頰舌,惟幸煙塵之會;戰士奮其死力,專捍強場之虞。富彼貧此,兵勢衰矣!】


    王氏曰:‘遊說之士,以喉舌而進其身,官高祿重,必富於家;征戰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祿難贍其親。若不存恤戰士,重賞三軍,軍勢必衰,後無死戰勇敢之士。’


    釋評:遊士說客,搖唇鼓舌,朝為布衣,暮即鄉相。所以凡說客,唯恐天下不亂。天下大亂,才有他們風光的機會。然而戰士浴血捐軀,渴望的是天下太平,合家一團一 圓。如果流血犧牲的暴一屍一疆場,遊說四方的身掛相印,這肯定是一個戰亂流離的時代,像戰國年間就是這樣。


    <b>貨賂公行者昧。</b>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無施,仗威權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勢力私事公為。欺詐百姓,變是為非;強取民財,返惡為善。若用貪饕掌國事,必然昏昧法度,廢亂紀綱。’


    釋評:行一賄受賄明目張膽,堂而皇之地進行,是政治黑暗的表現。


    <b>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b>


    注曰︰【暴則生怨。】


    王氏曰:‘聞有賢善好人,略時間歡喜;若見忠正才能,暫時敬愛;其有受賢之虛名,而無用人之誠實。施謀善策,不肯依隨;忠直良言,不肯聽從。然有才能,如無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為善。


    齊之以德,廣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寬大,必容於眾;少有過失,常記於心;逞一時之怒性,重責於人,必生怨恨之心。’


    釋評:聽到正確的意見不采納,有了錯誤抓住不放,是殘暴的表現。


    <b>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b>


    注曰︰【濁,溷也。】


    王氏曰:‘疑而見用懷其懼,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盡其誠。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懷憂懼,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從政,立事成功。’


    釋評:德才兼備的能人畢竟是少數,所以有才的可用其才而不能信賴他的人品;相反,有的可以完全信賴,因為其德行高尚,但不能委以重任,因為才力不足。這與‘用人不疑’的原則似乎矛盾,其寔不然,不可將之混為一談。


    <b>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b>


    注曰︰【“刑者,原於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輔德,而非專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則集,繩之以刑則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義,能安於眾;齊以刑罰,必散其民。若將禮、義、廉、恥,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歸集。官無公正之心,吏行貪饕;僥幸戶役,頻繁聚斂百姓;不行仁道,專以嚴刑,必然逃散。’


    釋評:刑法雖然是強製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所以在寔行法製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刑法內含的寬恕原則。聖明的君王不得已而用刑法,目的是為了輔助道德禮製的建設,並不單純是為了懲治人。孔子說:‘居上位者自身有真正的道德,然後嚴格要求下屬,下屬犯了錯誤,自己就覺得很羞恥,會自覺約束自己;如居上位者自己不怎樣,全憑政治法令管理人,刑法威懾人,人們就會專找法律的漏洞,回避了懲罰反而認為很高明,內心毫無愧意。因此說,以德恕為歸宿的法製會使全國上下日益一團一 結;相反,隻能上下離心,全民離德。


    <b>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b>


    注曰:【人心不服則叛也。】


    王氏曰:‘功量大小,賞分輕重;事明理順,人無不伏。蓋功德乃人臣之善惡;賞罰,是國家之紀綱。若小功不賜賞,無人肯立大功。


    誌高量廣,以禮寬恕於人;德尊仁厚,仗義施恩於眾人。有小怨不能忍,舍專欲報恨,返招其禍。如張飛心急性燥,人有小過,必以重罰,後被帳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則大怨必生之患。


    賞輕生恨,罰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賞則輕微,人必生怨。罪輕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賞罰不明,國之大病;人離必叛,後必滅亡。’


    <b>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b>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勸善人,設刑以禁惡一黨一 。私賞無功,多人不忿;刑罰無罪,眾士離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釋評:這節講的是賞罰的原則和道理,違背了這些準則,叛亂必生。


    <b>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b>


    注曰︰【有吾之有,則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聽讒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國者,鮮矣!


    若能謹守,必無疏失之患;巧計狂徒,後有敗壞之殃。如智伯不仁,內起貪饕、奪地之誌生,奸絞侮韓魏之君,卻被韓魏與趙襄子暗合,返攻殺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貪人之有,返招敗亡之禍。’


    釋評:當領導的最容易犯的過失有三:一是好諛,二是好貨,三是好色。英明的領一導一人 可以避免珍寶美色的誘一惑 ,但最難避免的是阿諛奉成。往往最初有所警覺,日久天長,慢慢就習慣了。最後聽不到唱讚歌,甚至唱得不中聽就開始生氣了。到了對歌功頌德者重用,犯顏直諫者仇恨的地步,倘不知悛改,那就要亡國了。


    能珍惜自己有的,則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貪求別人所有的,始而寢食不安,繼而不擇手段,最後就要鋌而走險。最終的結果輕則身心一交一 瘁,眾叛親離;重則鋃鐺入獄,災禍相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石公素書注釋匯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黃石公素書注釋匯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