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原文</strong>]
<strong>原文版</strong>
<strong>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strong>
<strong>注音版</strong>
<strong>穀(gu)神(shén)不(bu)死(si),是(shi)謂(wèi)玄(xuán)牝(pin),
玄(xuán)牝(pin)之(zhi)門(mén),是(shi)謂(wèi)天(tiān)地(di)根(gēn).
綿(mián)綿(mián)若(ruo)存(cun),用(yong)之(zhi)不(bu)勤(qin). </strong>
[<strong>譯文</strong>]
“<strong>穀神不死,是謂玄牝。</strong>(pin)”
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strong>玄牝</strong>”,“<strong>玄牝</strong>”就是“<strong>道</strong>”
“<strong>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strong>。”
“<strong>道</strong>”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strong>道</strong>”是永不枯竭的。
[<strong>長篇大論</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strong>
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的“<strong>道</strong>”,即繼續闡述第四章“<strong>道</strong>”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strong>穀</strong>”來象征“<strong>道</strong>”體的虛狀;用“<strong>神</strong>”來比喻“<strong>道</strong>”生萬物,而且綿延不絕,認為“<strong>道</strong>”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因應無窮,永遠不會枯竭,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strong>穀神不死</strong>”,體現出“<strong>道</strong>”的永恒性,即恒“<strong>道</strong>”。他想說明“<strong>道</strong>”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而言,它曆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
“<strong>玄牝之門</strong>”是產生萬事萬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strong>玄牝之門</strong>”、“<strong>天地根</strong>”,都是用來說明“<strong>道</strong>”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地方。我們知道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信戀,這應該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這種本性在人類的精神的需求上,卻又曲折地表現為依賴於自然,企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那種強烈的願望。我們今天對大自然的懷念,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那種向往,也正如孩提時對一溫一 柔的母體,急切地希望在自然無窮的奧秘中尋回我們失去太多了的東西。
老子所講的“<strong>道</strong>”具有偉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萬物從它那裏誕生,並從它那裏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和享用不盡的養料。它養育著卻不占有己有,給予卻不自恃有功。這種奉獻而不索取的品質和精神恰似養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作為子女的就應該尊重父母、孝順父母,也就是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們的付出和勞動,尊重他們為家庭、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古代的仁人君子都給我們做出了良好的榜樣。
企業之神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之神。企業之神是企業生命力、企業活力、企業競爭力、企業創造力、企業抗風險能力、企業健康發展的源泉。企業無論大小,隻要有一個好的企業之神,這個企業一定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企業。
曾國藩在《冰鑒》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寧願神有餘而形不足,不願形有餘而神不足。”
“形”乃表象,為外表華美,未必能長久,但“形”有餘,能令人很快印象深刻,不可不重視。
“神”乃內在,為內功與底氣凝聚後,由內而外的體現,其優秀品質和卓越氣質令人傾倒,可保長久,更不可不重視。
借曾國藩的“形、神”之說,綜觀當今社會的企業發展,孰重孰輕就一目了然。“巨人”可謂“形有餘神不足”,而巨人倒下;“聯通”可謂“神有餘而形不足”,而“聯橫”破“合縱”。從“神”有餘而“形”不足,最終發展為“形、神”兼備的企業不勝枚舉:聯通、聯想、海爾、娃哈哈等等。“形、神”二字看似簡單,內涵深遠,為公司立足之本,企業高層管理者,不可不高度重視。
我認為:融會貫通的企業文化底蘊既為企業之“神”。
我們來分析一句大多數企業慣用的口號:“廠興我榮,廠衰我恥”,大有同生死共存亡之感,乍一聽言簡意賅而又氣吞山河。任找一位員工發問:何以為榮?何以為恥?回答多為俗不可耐的大道理,然而其骨子裏的回答定為:榮辱與我何幹。漂亮的企業文化和華麗的口號,不過是“金玉之外”,如果再加上“敗絮其中”的話,長久反倒成了一件怪事,多年來發生在眼前的企業興衰史,證明了這一點。
對此,我大膽的提出一個口號:“企業是我家,工作是家務”,如果員工把企業視為家,定可奮不顧身;把工作視為家務,定可廢寢忘食。
要把企業與個人聯係在一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多年來,人們恥談“利益”(企業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鼓勵隻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的老黃牛精神,認為高談“利益”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為社會所不齒,殊不知“利益”就是聯係企業與個人的紐帶,而且是唯一紐帶。
當企業的遠景規劃和員工的遠景規劃,企業的利益和員工的利益達到最接近時,企業文化才是最成功的文化,這是當今國際企業界總結出來的真理。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才能把企業視為自己的家,把工作視為自己的家務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口號才不是一句空話。br />
“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就是這樣誕生的。圍繞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來建立企業文化,這個課題擺在了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麵前。
企業的遠景規劃應該建立在廣泛吸收員工意願,圍繞廣大員工的遠景規劃的基礎上,製定出一套企業的發展速度和員工的進步速度相匹配,行之有效的企業發展模式,圍繞著這個模式來建立企業文化。
能夠使企業員工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使企業的各個環節連貫順暢,同時使企業不斷發展的管理手段,就是企業管理之道。掌握這些管理流程的就是企業管理人才,掌握企業關鍵技能的就是技術人才。隨著企業的發展,這些人才所掌握的管理經驗和技能水平都將得到發展進步。這就是企業的良性發展模式。
我們要學習 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還不要忘了把這些先進的管理經驗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要管理好中國企業,就必須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中國人講親情、講友情。幾十年來各個企業的人際關係,已經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乃至於會牽一發動全身。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刀切,一刀切必然會動搖企業的根基,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將是非常嚴重的。
如果企業文化是圍繞“以人為本”的要素來打造,也就是說企業的遠景規劃和企業員工的遠景規劃能夠互相兼容,那麽這個企業文化就是最成功的企業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員工就會最穩定,換言之就是人才流動最少。如果企業的培訓工作搞得好,後繼的人才都是經過“傳、幫、帶”培訓出來的“本土”人才,就可以始終保持企業的良性發展。
如果企業文化搞得不好,必將造成一人 才流動,特別是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流失。即便是花重金請來的重量級人才,或者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挖”來的人才,要想融入企業文化、順暢的銜接上原來的企業管理流程,也需要時間。此時由於新上崗人才所掌握的管理或技術才幹,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管理之道,必然造成整個體係的運轉不順暢,企業損失就成了必然。
所以嚴格按照企業管理之道行事,企業就會平穩發展。違背企業管理之道行事,企業就會受挫折。這就要求企業文化,一定要維護員工的利益,確保人才的穩定程度,確保後繼的人才是企業內部培訓的“本土”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形”為軀殼,“神”為靈魂。像貌堂堂未必真君子,形如枯槁或許學富五車,這個簡單的道理婦孺皆知。既相貌堂堂,又學富五車是人人渴望。
“形”與“神”的有機統一,事關成敗大局,不可不引起足夠重視,管理企業的道理也孕育其中。
無庸置疑,龐大的產業、高聳的大樓是吸引顧客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高聳的大樓下麵壓死了多少曾經輝煌的“英雄豪傑”,原因何在?重“形” 輕“神”所至。那麽,光是一群博士和無懈可擊的企業文化就能吸引顧客了嗎?顯然也是笑話。把“形”與“神”有機統一起來,分清誰輕誰重,二者都不可偏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輝煌的企業必有其壯觀的“形”,它給顧客以強大的吸引力,給競爭對手以極大的壓迫感。同時輝煌的企業也必有其獨特的“神”,它嚴密的管理體製讓顧客信賴,優秀的人文素養和卓越的業務才幹讓顧客折服。
我認為不管社會背景如何變化,環境如何變化,“形”與“神”的有機配合,且貫穿整個企業發展始末,就是企業良性發展的通用公式。企業的“形”與“神”,應該與企業的發展速度相同步,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過程,都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形”與“神”,最大限度的體現出每個過程的與眾不同,就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獨占鼇頭的法寶。
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麽樣的“形”與“神”是好的?答案是:以最快速度吸引顧客注意力的“形”就是好的“形”;能夠給顧客留下長久的好印象的“神”就是好的“神”。
<strong>
<strong>原文版</strong>
<strong>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strong>
<strong>注音版</strong>
<strong>穀(gu)神(shén)不(bu)死(si),是(shi)謂(wèi)玄(xuán)牝(pin),
玄(xuán)牝(pin)之(zhi)門(mén),是(shi)謂(wèi)天(tiān)地(di)根(gēn).
綿(mián)綿(mián)若(ruo)存(cun),用(yong)之(zhi)不(bu)勤(qin). </strong>
[<strong>譯文</strong>]
“<strong>穀神不死,是謂玄牝。</strong>(pin)”
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strong>玄牝</strong>”,“<strong>玄牝</strong>”就是“<strong>道</strong>”
“<strong>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strong>。”
“<strong>道</strong>”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strong>道</strong>”是永不枯竭的。
[<strong>長篇大論</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strong>
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的“<strong>道</strong>”,即繼續闡述第四章“<strong>道</strong>”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strong>穀</strong>”來象征“<strong>道</strong>”體的虛狀;用“<strong>神</strong>”來比喻“<strong>道</strong>”生萬物,而且綿延不絕,認為“<strong>道</strong>”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因應無窮,永遠不會枯竭,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strong>穀神不死</strong>”,體現出“<strong>道</strong>”的永恒性,即恒“<strong>道</strong>”。他想說明“<strong>道</strong>”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而言,它曆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
“<strong>玄牝之門</strong>”是產生萬事萬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strong>玄牝之門</strong>”、“<strong>天地根</strong>”,都是用來說明“<strong>道</strong>”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地方。我們知道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信戀,這應該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這種本性在人類的精神的需求上,卻又曲折地表現為依賴於自然,企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那種強烈的願望。我們今天對大自然的懷念,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那種向往,也正如孩提時對一溫一 柔的母體,急切地希望在自然無窮的奧秘中尋回我們失去太多了的東西。
老子所講的“<strong>道</strong>”具有偉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萬物從它那裏誕生,並從它那裏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和享用不盡的養料。它養育著卻不占有己有,給予卻不自恃有功。這種奉獻而不索取的品質和精神恰似養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作為子女的就應該尊重父母、孝順父母,也就是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們的付出和勞動,尊重他們為家庭、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古代的仁人君子都給我們做出了良好的榜樣。
企業之神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之神。企業之神是企業生命力、企業活力、企業競爭力、企業創造力、企業抗風險能力、企業健康發展的源泉。企業無論大小,隻要有一個好的企業之神,這個企業一定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企業。
曾國藩在《冰鑒》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寧願神有餘而形不足,不願形有餘而神不足。”
“形”乃表象,為外表華美,未必能長久,但“形”有餘,能令人很快印象深刻,不可不重視。
“神”乃內在,為內功與底氣凝聚後,由內而外的體現,其優秀品質和卓越氣質令人傾倒,可保長久,更不可不重視。
借曾國藩的“形、神”之說,綜觀當今社會的企業發展,孰重孰輕就一目了然。“巨人”可謂“形有餘神不足”,而巨人倒下;“聯通”可謂“神有餘而形不足”,而“聯橫”破“合縱”。從“神”有餘而“形”不足,最終發展為“形、神”兼備的企業不勝枚舉:聯通、聯想、海爾、娃哈哈等等。“形、神”二字看似簡單,內涵深遠,為公司立足之本,企業高層管理者,不可不高度重視。
我認為:融會貫通的企業文化底蘊既為企業之“神”。
我們來分析一句大多數企業慣用的口號:“廠興我榮,廠衰我恥”,大有同生死共存亡之感,乍一聽言簡意賅而又氣吞山河。任找一位員工發問:何以為榮?何以為恥?回答多為俗不可耐的大道理,然而其骨子裏的回答定為:榮辱與我何幹。漂亮的企業文化和華麗的口號,不過是“金玉之外”,如果再加上“敗絮其中”的話,長久反倒成了一件怪事,多年來發生在眼前的企業興衰史,證明了這一點。
對此,我大膽的提出一個口號:“企業是我家,工作是家務”,如果員工把企業視為家,定可奮不顧身;把工作視為家務,定可廢寢忘食。
要把企業與個人聯係在一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多年來,人們恥談“利益”(企業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鼓勵隻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的老黃牛精神,認為高談“利益”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為社會所不齒,殊不知“利益”就是聯係企業與個人的紐帶,而且是唯一紐帶。
當企業的遠景規劃和員工的遠景規劃,企業的利益和員工的利益達到最接近時,企業文化才是最成功的文化,這是當今國際企業界總結出來的真理。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才能把企業視為自己的家,把工作視為自己的家務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口號才不是一句空話。br />
“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就是這樣誕生的。圍繞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來建立企業文化,這個課題擺在了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麵前。
企業的遠景規劃應該建立在廣泛吸收員工意願,圍繞廣大員工的遠景規劃的基礎上,製定出一套企業的發展速度和員工的進步速度相匹配,行之有效的企業發展模式,圍繞著這個模式來建立企業文化。
能夠使企業員工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使企業的各個環節連貫順暢,同時使企業不斷發展的管理手段,就是企業管理之道。掌握這些管理流程的就是企業管理人才,掌握企業關鍵技能的就是技術人才。隨著企業的發展,這些人才所掌握的管理經驗和技能水平都將得到發展進步。這就是企業的良性發展模式。
我們要學習 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還不要忘了把這些先進的管理經驗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要管理好中國企業,就必須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中國人講親情、講友情。幾十年來各個企業的人際關係,已經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乃至於會牽一發動全身。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刀切,一刀切必然會動搖企業的根基,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將是非常嚴重的。
如果企業文化是圍繞“以人為本”的要素來打造,也就是說企業的遠景規劃和企業員工的遠景規劃能夠互相兼容,那麽這個企業文化就是最成功的企業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員工就會最穩定,換言之就是人才流動最少。如果企業的培訓工作搞得好,後繼的人才都是經過“傳、幫、帶”培訓出來的“本土”人才,就可以始終保持企業的良性發展。
如果企業文化搞得不好,必將造成一人 才流動,特別是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流失。即便是花重金請來的重量級人才,或者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挖”來的人才,要想融入企業文化、順暢的銜接上原來的企業管理流程,也需要時間。此時由於新上崗人才所掌握的管理或技術才幹,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管理之道,必然造成整個體係的運轉不順暢,企業損失就成了必然。
所以嚴格按照企業管理之道行事,企業就會平穩發展。違背企業管理之道行事,企業就會受挫折。這就要求企業文化,一定要維護員工的利益,確保人才的穩定程度,確保後繼的人才是企業內部培訓的“本土”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形”為軀殼,“神”為靈魂。像貌堂堂未必真君子,形如枯槁或許學富五車,這個簡單的道理婦孺皆知。既相貌堂堂,又學富五車是人人渴望。
“形”與“神”的有機統一,事關成敗大局,不可不引起足夠重視,管理企業的道理也孕育其中。
無庸置疑,龐大的產業、高聳的大樓是吸引顧客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高聳的大樓下麵壓死了多少曾經輝煌的“英雄豪傑”,原因何在?重“形” 輕“神”所至。那麽,光是一群博士和無懈可擊的企業文化就能吸引顧客了嗎?顯然也是笑話。把“形”與“神”有機統一起來,分清誰輕誰重,二者都不可偏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輝煌的企業必有其壯觀的“形”,它給顧客以強大的吸引力,給競爭對手以極大的壓迫感。同時輝煌的企業也必有其獨特的“神”,它嚴密的管理體製讓顧客信賴,優秀的人文素養和卓越的業務才幹讓顧客折服。
我認為不管社會背景如何變化,環境如何變化,“形”與“神”的有機配合,且貫穿整個企業發展始末,就是企業良性發展的通用公式。企業的“形”與“神”,應該與企業的發展速度相同步,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過程,都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形”與“神”,最大限度的體現出每個過程的與眾不同,就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獨占鼇頭的法寶。
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麽樣的“形”與“神”是好的?答案是:以最快速度吸引顧客注意力的“形”就是好的“形”;能夠給顧客留下長久的好印象的“神”就是好的“神”。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