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率軍前來,孫堅毫不畏懼。[..tw超多好看小說]與之對戰,盡顯上風。於是,孫堅想要的畫麵出現——董卓不敵,董卓敗走。
在這一刻,無上榮耀湧動心底。
然而,還未享受片刻這種得意的孫堅,便匆匆上路了,他要去洛陽,那個存在著夢想的地方。
然而,有人攔住了他的去路,充當了一次絆腳石——呂布。
孫堅的意思很明白——凡是攔路的都是路障,而路障,都應該消滅掉,並且是統統的。
管你是呂布還是鐵布。
所以,呂布失敗,又失敗,最後頂不住孫堅的猛攻,終於撤離戰場。
孫堅終於來到了這裏——是的,這就是三朝古都,隻是,為何天暗無日,人民流離失所?
為了撫慰這些人們的恐慌心理,孫堅首先祭奠了宗廟。這也是個政治行為,很明顯,孫堅是要告訴洛陽城的人們,全國的軍閥——我孫堅並無二心,隻起義兵,反董卓。
而這個普通的政治行為,卻牽扯出一件不普通的東西。確切的講,這件東西是國家的象征。有了它便可號令全國,有了它便可施政行令。
一千四百多年後,明朝剛剛建國之時,農民起家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迫切的感到自己得到皇帝這個名號不那麽名正言順,他需要一件東西來證明自己得到皇位的正確性以及準確性。沒錯,那件東西叫做“玉璽”。
確切的講,它的全稱叫做“傳國玉璽”。
玉璽者,始皇帝所造也。其下麵為李斯親筆所撰——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字。
從始皇帝死後,玉璽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坐船過洞庭湖,不幸遭遇風浪,險些喪命,急忙將傳國玉璽投擲湖中,祈求安渡——公元前207年,秦子嬰戰敗,將傳國玉璽交與劉邦,自此,傳國玉璽歸劉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遣其弟索要,太後發怒,將之摔於地,破一角,王莽令工匠補之,遂傳國玉璽有一角為金角——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年)被赤眉軍所殺,由劉盆子所得,及戰敗,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皇宮一段雜亂過後,段珪攜玉璽失蹤——現在,輪到了孫堅。
這是一件並不吉祥的物品。大凡擁有過它的人除首任者之外,無不慘遭不幸,或滅國,或被殺,或幽禁。然而,傳國玉璽又是人人爭而得之之物,尤其皇家貴族。傳國玉璽之於這些人,早已不是一塊玉,而是一種象征——皇位的象征。
孫堅當然明白,它之於他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將是震驚世人的偉大發現。於是,疑問來了。
藏之乎?交出乎?
藏之萬一走漏風聲,自己將會成為那些擁有大量軍隊的軍閥們攻擊的對象。但,交出去,實在心有不甘啊。
如同五百萬突然砸中何朋利的腦袋,雖然疼痛難忍,也極有可能就此殞命,怎奈,那是五百萬啊。莫說被砸中,掩埋何朋利都心甘情願啊。哪裏還有心思談什麽交給警察叔叔?
此時孫堅手裏拿的傳國玉璽,就如同砸中何朋利的五百萬。他心理清楚得很,這就是一燙手的山芋,但不管了,燙著吧,把雙手燙爛也心甘情願。
於是,孫堅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自己的妻子,讓其保管,並且嚴令目擊者不準將此事傳出。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隻是現在瞞得了,就先瞞著,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
祭祀完畢,孫堅歎了口氣,一國之國都,竟被一國之國民糟踐至此,真不知該興該悲。
繼續前進吧,董卓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被我收拾。
隻是,就在此時,一個消息傳到了孫堅耳朵裏,一個孫堅做夢都想不到的消息——陽城,失陷!
陽城,孫堅的根據地。
根據地都沒了,還能根據什麽打仗?
孫堅心中痛極,淚如雨下——倒不是為了根據地失陷的問題,而是攻打他根據地的人,不是董卓,而是關東軍盟主——袁紹。
前麵有過介紹,說關東軍是一群看《故事會》,喝咖啡,吃大蒜的主兒。這樣說是不對的,因為他們還會幹一件事,比方說,捅黑刀。
關東軍之所以成立,是為了打擊董卓。而孫堅也在攻打董卓,並且是最積極的一個。在有共同敵人的情況下,彼此就是朋友。
可不知袁紹兄實在閑著沒事幹,還是急著擴張地盤,把自己人的根據地給端了。
孫堅哭聲震天:暗賤難防啊!
袁紹確實挺暗挺賤的。但,這隻是立場問題。
他攻打孫堅最大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而是為了打擊自己的弟弟——袁術。
袁紹認為,孫堅的行徑已經嚴重打擊了關東軍的威名,而孫堅是瞧不起他袁紹那個弟弟的拳頭。做為一任盟主,自然要滅他人威風,長自己誌氣。
不過,他隻顧著樂,卻不顧及往後的痛苦,此一點,便可歸為“鼠目寸光”那大部分權利者的一類中。
孫堅剛剛從得到傳國玉璽的狂歡跌落到失去根據地的極痛,二者雲泥之別,心理落差太大。
事實上,孫堅也怪不得別人,做為一名將領,他有足夠的資格傲視群雄,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懂政治。
毫無疑問,能夠獲得“猛虎”稱號的,除了孫堅,曆史上實在鮮有人比。不過,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這個名字除了念著威風外,實際上還有另一層意思——莽撞。
不是軍事上,而是政治中。
孫堅一味的以為隻要能夠血洗董卓,那天下一定一片歌舞升平,人民安居樂業。隻是他不知道,自己的認識是對的,卻是不全麵的。
殺掉董卓就一定能夠創造太平盛世嗎?或者說,你一個將領憑什麽就認為罪魁禍首就一定必死無疑?
非黑即白的道理隻能在小說中是真理,在政治中,非黑即白的人有另外的稱呼——二杆子,一根筋,不懂得變通。
袁紹為什麽趁你不備攻擊你的根據地?袁術為什麽綁架你老婆向你索要傳國玉璽?你想過沒有?
孫堅淡淡的搖了搖頭:自己堅持的,總歸是沒錯的。
人,有時候不要過於執著。將領由是。
初平四年,孫堅來到了那個宿命的地方,他不知道,這將是自己在人生這場舞台最後的演出。
於是,他單槍匹馬的闖進了那片樹林——沒有黃祖的軍隊,隻有死神悄然等著他。
一塊巨石落了下來,砸中了孫堅。就此,來到人世三十七年的孫堅,停止了呼吸。
在緩慢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他回顧了自己短暫的一生,那些如同電影鏡頭般迅速閃略過自己的腦海中。
那時候真好,三十年前,自己真是年少啊。雖然沒有夢想,卻可以用未來激勵自己前進。
那時候真好,十幾年前,自己真是意氣風發。雖然沒有軍隊,卻可以在其中品味生活的滋味。
那時候真好,隻是再也回不去了。
孫堅安靜的閉上雙眼,他不再理會外麵的嘈雜世界,不再看到自己的四個兒子,不再想到明天,自己將去哪裏。
就這樣吧,安靜的離去,總比的過痛苦萬分。
評:孫堅,十七歲追殺海盜,一舉成名,後率軍抗擊董卓,為一時人傑。終究不懂政治,死於亂世。
不過,你當欣慰,雖然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君臨江東,不過此生無憾,此生足矣。
這章以“欣慰”為標題,就是為了紀念那個當時幾乎以一己之力為風雨飄搖的東漢朝廷盡自己一份薄力的那個叫做孫堅的男人。
總是有些人這樣——二杆子,一根筋,不懂變通。然而,必須承認,有時候這些人恰恰正是我們現在人苦苦尋覓的“國家脊梁”。
就這樣吧,有的人,在命運的安排下,舞台表演的時間總是短暫。而有的人,在命運的安排下,雖然表演的時間短暫,卻到臨謝幕時,對著命運說道:謝謝。然後一腳將命運踢開。
這樣的人很多,比如,曹操。
在這一刻,無上榮耀湧動心底。
然而,還未享受片刻這種得意的孫堅,便匆匆上路了,他要去洛陽,那個存在著夢想的地方。
然而,有人攔住了他的去路,充當了一次絆腳石——呂布。
孫堅的意思很明白——凡是攔路的都是路障,而路障,都應該消滅掉,並且是統統的。
管你是呂布還是鐵布。
所以,呂布失敗,又失敗,最後頂不住孫堅的猛攻,終於撤離戰場。
孫堅終於來到了這裏——是的,這就是三朝古都,隻是,為何天暗無日,人民流離失所?
為了撫慰這些人們的恐慌心理,孫堅首先祭奠了宗廟。這也是個政治行為,很明顯,孫堅是要告訴洛陽城的人們,全國的軍閥——我孫堅並無二心,隻起義兵,反董卓。
而這個普通的政治行為,卻牽扯出一件不普通的東西。確切的講,這件東西是國家的象征。有了它便可號令全國,有了它便可施政行令。
一千四百多年後,明朝剛剛建國之時,農民起家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迫切的感到自己得到皇帝這個名號不那麽名正言順,他需要一件東西來證明自己得到皇位的正確性以及準確性。沒錯,那件東西叫做“玉璽”。
確切的講,它的全稱叫做“傳國玉璽”。
玉璽者,始皇帝所造也。其下麵為李斯親筆所撰——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字。
從始皇帝死後,玉璽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坐船過洞庭湖,不幸遭遇風浪,險些喪命,急忙將傳國玉璽投擲湖中,祈求安渡——公元前207年,秦子嬰戰敗,將傳國玉璽交與劉邦,自此,傳國玉璽歸劉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遣其弟索要,太後發怒,將之摔於地,破一角,王莽令工匠補之,遂傳國玉璽有一角為金角——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年)被赤眉軍所殺,由劉盆子所得,及戰敗,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皇宮一段雜亂過後,段珪攜玉璽失蹤——現在,輪到了孫堅。
這是一件並不吉祥的物品。大凡擁有過它的人除首任者之外,無不慘遭不幸,或滅國,或被殺,或幽禁。然而,傳國玉璽又是人人爭而得之之物,尤其皇家貴族。傳國玉璽之於這些人,早已不是一塊玉,而是一種象征——皇位的象征。
孫堅當然明白,它之於他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將是震驚世人的偉大發現。於是,疑問來了。
藏之乎?交出乎?
藏之萬一走漏風聲,自己將會成為那些擁有大量軍隊的軍閥們攻擊的對象。但,交出去,實在心有不甘啊。
如同五百萬突然砸中何朋利的腦袋,雖然疼痛難忍,也極有可能就此殞命,怎奈,那是五百萬啊。莫說被砸中,掩埋何朋利都心甘情願啊。哪裏還有心思談什麽交給警察叔叔?
此時孫堅手裏拿的傳國玉璽,就如同砸中何朋利的五百萬。他心理清楚得很,這就是一燙手的山芋,但不管了,燙著吧,把雙手燙爛也心甘情願。
於是,孫堅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自己的妻子,讓其保管,並且嚴令目擊者不準將此事傳出。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隻是現在瞞得了,就先瞞著,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
祭祀完畢,孫堅歎了口氣,一國之國都,竟被一國之國民糟踐至此,真不知該興該悲。
繼續前進吧,董卓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被我收拾。
隻是,就在此時,一個消息傳到了孫堅耳朵裏,一個孫堅做夢都想不到的消息——陽城,失陷!
陽城,孫堅的根據地。
根據地都沒了,還能根據什麽打仗?
孫堅心中痛極,淚如雨下——倒不是為了根據地失陷的問題,而是攻打他根據地的人,不是董卓,而是關東軍盟主——袁紹。
前麵有過介紹,說關東軍是一群看《故事會》,喝咖啡,吃大蒜的主兒。這樣說是不對的,因為他們還會幹一件事,比方說,捅黑刀。
關東軍之所以成立,是為了打擊董卓。而孫堅也在攻打董卓,並且是最積極的一個。在有共同敵人的情況下,彼此就是朋友。
可不知袁紹兄實在閑著沒事幹,還是急著擴張地盤,把自己人的根據地給端了。
孫堅哭聲震天:暗賤難防啊!
袁紹確實挺暗挺賤的。但,這隻是立場問題。
他攻打孫堅最大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而是為了打擊自己的弟弟——袁術。
袁紹認為,孫堅的行徑已經嚴重打擊了關東軍的威名,而孫堅是瞧不起他袁紹那個弟弟的拳頭。做為一任盟主,自然要滅他人威風,長自己誌氣。
不過,他隻顧著樂,卻不顧及往後的痛苦,此一點,便可歸為“鼠目寸光”那大部分權利者的一類中。
孫堅剛剛從得到傳國玉璽的狂歡跌落到失去根據地的極痛,二者雲泥之別,心理落差太大。
事實上,孫堅也怪不得別人,做為一名將領,他有足夠的資格傲視群雄,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懂政治。
毫無疑問,能夠獲得“猛虎”稱號的,除了孫堅,曆史上實在鮮有人比。不過,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這個名字除了念著威風外,實際上還有另一層意思——莽撞。
不是軍事上,而是政治中。
孫堅一味的以為隻要能夠血洗董卓,那天下一定一片歌舞升平,人民安居樂業。隻是他不知道,自己的認識是對的,卻是不全麵的。
殺掉董卓就一定能夠創造太平盛世嗎?或者說,你一個將領憑什麽就認為罪魁禍首就一定必死無疑?
非黑即白的道理隻能在小說中是真理,在政治中,非黑即白的人有另外的稱呼——二杆子,一根筋,不懂得變通。
袁紹為什麽趁你不備攻擊你的根據地?袁術為什麽綁架你老婆向你索要傳國玉璽?你想過沒有?
孫堅淡淡的搖了搖頭:自己堅持的,總歸是沒錯的。
人,有時候不要過於執著。將領由是。
初平四年,孫堅來到了那個宿命的地方,他不知道,這將是自己在人生這場舞台最後的演出。
於是,他單槍匹馬的闖進了那片樹林——沒有黃祖的軍隊,隻有死神悄然等著他。
一塊巨石落了下來,砸中了孫堅。就此,來到人世三十七年的孫堅,停止了呼吸。
在緩慢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他回顧了自己短暫的一生,那些如同電影鏡頭般迅速閃略過自己的腦海中。
那時候真好,三十年前,自己真是年少啊。雖然沒有夢想,卻可以用未來激勵自己前進。
那時候真好,十幾年前,自己真是意氣風發。雖然沒有軍隊,卻可以在其中品味生活的滋味。
那時候真好,隻是再也回不去了。
孫堅安靜的閉上雙眼,他不再理會外麵的嘈雜世界,不再看到自己的四個兒子,不再想到明天,自己將去哪裏。
就這樣吧,安靜的離去,總比的過痛苦萬分。
評:孫堅,十七歲追殺海盜,一舉成名,後率軍抗擊董卓,為一時人傑。終究不懂政治,死於亂世。
不過,你當欣慰,雖然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君臨江東,不過此生無憾,此生足矣。
這章以“欣慰”為標題,就是為了紀念那個當時幾乎以一己之力為風雨飄搖的東漢朝廷盡自己一份薄力的那個叫做孫堅的男人。
總是有些人這樣——二杆子,一根筋,不懂變通。然而,必須承認,有時候這些人恰恰正是我們現在人苦苦尋覓的“國家脊梁”。
就這樣吧,有的人,在命運的安排下,舞台表演的時間總是短暫。而有的人,在命運的安排下,雖然表演的時間短暫,卻到臨謝幕時,對著命運說道:謝謝。然後一腳將命運踢開。
這樣的人很多,比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