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第五百零九章推波助瀾(上)
<tbody></tbody>
貞觀二十年臘月二十三,太子良娣杜十娘分娩,順產一龍子,帝大悅,取名李麟,喻吉祥之意,至此,李貞已有四子一女共五名子息,東宮人口漸增,國本遂無憂矣。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新春佳節剛過,帝突於大明宮中傳出旨意:高句麗跳梁小醜,屢犯我大唐天威,實邊患之虎狼也,朕決議再征高句麗,不勝不還!此詔書一出,滿朝文武登時便是嘩然一片,然,卻都無人敢上本直諫,唯紛紛擁到東宮,請太子李貞主持大局,人人皆曰為保龍體安康,不宜親征,諸般關切之情請李貞代為轉奏雲雲。
群臣們這麽一紛紛陳情不打緊,那純屬站著說話不累腰,可卻將李貞給坑苦了——自打去歲年中張亮一案之後,老爺子便惰政了,自個兒跑大明宮玩丹術,卻將朝堂大小事務都丟給了李貞,算是給了李貞批折子的權力,然則卻沒給最後的決定權,這就使得整個決策過程繁瑣了許多,每每李貞費心費力地批閱了折子之後,還得呈交老爺子審核批準,若是老爺子不同意,就得再次返工,決策效力低下不說,連帶著工作量都在無形中增大了許多,本來應付就吃力得很,再被群臣們這麽一攪合,更是累得李貞有苦說不出,更雪上加霜的是房玄齡以及因審張亮一案而得以晉升為中書令的馬周先後都病倒了,連床都起不了,更別說打理朝務了,至於剩下的三位宰相中老蕭同誌就是個派不上大用場的擺設,而長孫無忌與諸遂良又不是李貞能完全信任之人,這般千頭萬緒的事兒一壓將下來,饒是李貞身強體健,也感到將將扛不住了,可就在此時,偏偏老爺子那頭又來添亂子了——就在李貞疲於應付群臣們的陳情之際,老爺子突然來了道聖旨,宣李貞即刻覲見,卻並沒說明緊急召見的緣由何在,即便是前來傳旨的柳東河也不清楚詳情,唯一知曉的便是諸王這會兒都在大明宮中。
老爺子有招,那自是拖延不得,李貞縱使是滿腹的心思,也隻能緊趕慢趕地向著大明宮而去,方才走進紫宸殿中,就見老爺子正興致勃勃地發表著長篇大論,說的便是將如何破高句麗之事,而諸王則分列兩旁侍立著,各自垂手恭聽老爺子的宏論。
“兒臣見過父皇。”李貞一見到李世民那滿臉不健康的紅暈,心頭頓時便是一沉,可也不敢就此多說什麽,疾步走上前去,很是恭敬地給老爺子見禮不迭。
“貞兒來得正好。”李世民興致極高,一見到李貞進來,笑嗬嗬地虛虛一抬手道:“春獵之事已數年未辦,而今北伐在即,不若趁此機會大會群臣,一並歡娛也罷,貞兒以為如何?”
皇家春獵不單是為了娛樂,更多的是與群臣聯絡感情,好事倒是好事,隻不過花費卻是不小,而今大唐連連征戰,再加上老爺子惰政,朝廷的節餘實是不多,若是再算上北伐高句麗之所需,已是捉襟見肘了的,李貞自是不想在這時辰搞些啥子春獵的把戲,可也知曉老爺子此舉乃是為了顯示一下自己廉頗未老,實是難阻,無奈之下也隻能躬身答道:“父皇所言甚是,隻是如今冰雪初化,天寒地凍,實無甚獵物可打,依兒臣之意,可否暫延。”
“嗯,這個自然,讓欽天監查查看,三月初可有甚黃道吉日,此事就這麽定了。”李世民一聽李貞之言,便知李貞心裏頭並不讚成春獵之舉,也不想就此事再跟李貞多加探討,大手一揮,就將此事定奪了下來,飛快地轉移話題道:“宋州王波利處戰艦督造進度如何?能敷用否?各路糧秣如今調集情況如何?”
去歲六月初平薛延陀之戰正酣之際,李世民繞過中樞,直接給宋州(今淮陽一帶)刺史王波利下了道旨意,勒令王波利發江南宣、潤、常、蘇、湖、杭、越、台、婺、括、江、洪12州的工匠,造大船六百艘以備擴充水軍征用。各州郡催逼工匠、民夫甚急,險些釀成民變,王波利吃不住勁,扛到了十月便扛不住了,一紙急件將事情捅到了李貞處,請求調整進度、縮小造艦規模,李貞這才知曉老爺子曾下過這麽道旨意,為了此事,李貞召集諸宰相專門議過了,最後瞞著老爺子答應了王波利的請求,將原先老爺子詔書裏擬定的六百艘大型樓船戰艦減少到了三百艘,同時給王波利專門撥去了一筆款項,用於安撫民心,此事的整個過程都不曾稟明老爺子,此際一聽老爺子問起此事,李貞臉色雖不變,可眼中卻飛快地掠過了一絲精光,沉吟了一下道:“父皇明鑒,臘月前王刺史曾來急件,言及工程太緊,資財不敷使用,民心不穩,恐有民變,兒臣與諸臣工商議之後,已撥錢糧十萬貫予王刺史救急,並酌情刪減造艦之規模,事情尚在辦理中,尚未來得及呈文父皇處,此兒臣之失職,請父皇恕罪。”
征服高句麗始終是李世民的一塊心病,這兩年來,他反複思索了前兩次親征的得失,最後認定一切都是因為後勤出問題才導
致了全局的被動,故此,為了第三次親征高句麗,李世民煞費苦心地打算用海船往遼東前線運糧,以解決轉運艱難以及路上損耗過大的難題,可因著當初平薛延陀之戰正酣,李世民不願因群臣的阻攔而節外生枝,故此,繞過了中樞,直接給王波利下了密旨,然,後頭張亮之事大發,老爺子心灰意冷之下,迷戀上了丹術,早將宋州造艦之事忘到了腦後,可前些日子魏王李泰多番言語挑撥之下,李世民又起了親征高句麗的想頭,自然也就想起了宋州造艦一事,這才緊趕著將李貞這個主持朝務的太子叫來,本以為能聽到些好消息,卻沒想到李貞竟然瞞著自己將宋州造艦的事情壓了下去,心裏頭登時便來了氣,黑著臉不說話,滿是怒氣地瞪著李貞。
“父皇息怒,父皇息怒,兒臣以為太子殿下此舉雖有失孟浪,卻也是為了朝廷著想,並無太過不是之處,且此事尚可轉圜,兒臣倒有二策可供父皇參詳。”李貞尚未出言自辯,站在一旁的李泰倒是先冒了出來,言詞懇切地為李貞求起了情來,倒叫眾人皆有些子懵懂了。
李世民素知李泰與李貞不和,雙方向來是針鋒相對,此際見李泰站出來為李貞求情,心中自是很有些子疑惑,一時間也就顧不得生氣了,再轉念一想,自己先前所下的那道密旨不但沒有通過朝廷公決,更不曾附署門下省的意見,嚴格來說,與朝堂體製大相違背,李貞不遵此旨意,從大道理上來說,是可以說得通的,心裏頭的氣也就此消了大半,可好奇心卻就此起了,沉吟了好一陣子之後,看了李泰一眼道:“哦?爾有何策?且道將出來好了。”
“父皇明鑒,兒臣軍略不及父皇遠甚,較之太子殿下也大有不及,然兒臣身為人子,為父分憂乃當然之事,晝夜苦思,偶得二策,不敢敝帚自珍,還請父皇及太子殿下斧正。”李泰一反往日的神氣活現,表現得極為的謙遜,洋洋灑灑地一通子廢話之後,這才麵色凝重地開口道:“父皇,兒臣以為前兩番征高句麗不勝,非戰之罪也,實是糧秣不敷用之故,若能有所改善,想那高句麗小寇再如何猖獗,又豈是我大唐強軍之敵手,兒臣以為父皇大造樓船,非為運兵故,實乃為運糧也,而今宋州王刺史那處雖無法按時趕出進度,然,想來半數尚是有的,所缺並不算多,兒臣聽聞萊、廣、越、洪等沿海諸州海貿盛行,民間樓船眾多,若以朝廷之名義征集,給足錢糧,使之運糧入遼東,似有可行之處,此為其一;其二,兒臣反思前兩番征伐,皆一麵推進,雖有兵分數路之策,卻未能達成前後夾擊之勢,若能使一上將,領數萬雄兵渡海至新羅,合新羅之兵,從後擊之,當有奇效,此皆兒臣所思,未必能準,還請父皇聖裁為荷。”
李泰素來不以軍略著稱,談起風花雪月倒是一把好手,這冷不丁的一大通子長篇大論下來,說得倒是頭頭是道,令李世民不由地眼前一亮,饒有興致地打量了李泰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笑著道:“泰兒近來可是用心了,凡事認真便是好的,朕甚嘉許也。”
“兒臣不敢,此皆父皇教導之功也。”李泰受了表揚,不但沒有洋洋自得,反倒很是謙遜地躬著身子遜謝了起來。
“嗯。”李世民沒有再多說些什麽,側頭看向了李貞,沉吟地開口道:“貞兒,爾對此可有甚見解否?”
李泰有幾斤幾兩李貞心裏頭有數得很,哪會不知道這二策根本就不是李泰那點微末的能力所能想得出來的,不過麽,對於李泰所提出的二策李貞倒還真提不出太多的反對意見,畢竟此二策雖無甚出奇之處,可也確實算得上中規中矩的策略,此時聽得老爺子見問,李貞略一沉吟道:“父皇明鑒,四哥所言之策確是可行,然,卻有兩礙難之處,其一,征調沿海諸州之海船恐有擾民之嫌,且戶部如今節餘並不算多,要一下子拿出如許多的資財征集民船,恐運轉有差;其二,合新羅之兵易,調度卻難,引兵前往者非大將之才不可堪用,若是所托非人,不但不能勝,反倒有孤軍被困之厄,實輕忽不得,望父皇明察。”
“嗯。”李貞所言自是正理,李世民乃知兵之人,一聽便知曉李貞點到了李泰那兩策的要害處,輕吭了一聲,微微一頷首,卻並沒有就此做出裁決。
李泰看樣子就是鐵了心要推動北伐之事了,此時見李世民有接受李貞所言的傾向,立馬站了出來,一副慷慨激昂狀地道:“父皇,太子殿下所言雖是有理,然,依兒臣看來,卻不是甚太大之難題,資財不足,兒臣願捐出一半家財,略計十萬貫以資軍用,至於領兵之上將者,兒臣以為我大唐袞袞諸公皆善戰之輩,何愁無人哉,兒臣願保舉右衛大將軍薛萬徹督率諸軍進兵新羅,依兒臣看來,薛大將軍勇武過人,又久經戰陣,正是率奇兵之最佳人選,望父皇聖斷。”
李泰這麽一說,李世民倒是立馬慎重了起來,皺著眉頭沉思著,並沒有做出任何評論,站在殿中的諸王之表情可就精彩了起來——李貞默默地低頭站著,似乎沒聽到李泰的慷慨陳詞一般,隻不過眼中飛快地掠過了一絲的不屑之色;始終低著頭不發一言的吳王李恪此際卻猛地抬起了頭來,眼光閃爍地看著李泰,嘴一張,似乎想說些什麽,可到了底兒,卻又強自忍了下去,隻是嘴角邊露出了一絲陰冷的笑意;蜀王李愔苦著臉,做出一副思考狀,可一雙眼卻嘰裏咕嚕地亂
轉著,不時地在李泰與李恪之間瞄來瞄去,至於啥事都不懂的紀王李慎則被李泰一口氣捐出十萬貫的氣魄嚇得一愣一愣地,嘴張得老大,滿臉子的不敢置信狀。
“泰兒能毀家為國怕不是好的,朕心甚慰矣,然,此國事也,鬧到要親王毀家,卻也不妥,唔,貞兒,依爾算來,若是真依泰兒所言行事,戶部尚需額外多備幾何?”李世民想了想之後,笑著揮了下手,並沒有接受李泰捐資的好意,而是轉頭看向了李貞,不動聲色地問了一句。
“父皇明鑒,兒臣此時無法估算出個大數,大體上二、三十萬貫的缺額怕是少不得的,真要計算確切,恐得戶部幾日之功方能辦到。”李貞對於戶部之情況雖了然於心,可他又不是神仙,這一時半會哪能算出究竟差了多少,也就隻能籠統地回答了一番。
“二、三十萬貫麽,嗬嗬,還真是不少啊。”李世民搖了搖頭,笑著道:“既如此,那就從朕的內庫拔出好了,明日一早,讓戶部派人到柳東河處過賬罷,此事就這麽定了,至於奇兵之人選麽,唔,就薛萬徹也行,朕既已決定北伐,那遲動不如早動,傳旨下去,讓薛萬徹月底便起行,領三萬兵馬到萊州會同左武威大將軍牛進達編練水陸兩軍,三月初出海,務必於三月中旬抵達新羅,五月中務必揮軍南下從側後夾擊高句麗。”
“父皇聖明。”李世民既然已下了決心,諸皇子雖各懷心思,卻誰也不肯在此時出頭與老爺子唱反調,自是人人稱頌不已。
“貞兒,今日所議之事便都交由爾去辦理好了,罷了,朕乏了,爾等道安罷。”李世民哈哈大笑地起了身,下了逐客令。
“父皇聖明,兒臣等告退。”老爺子下了逐客令,諸皇子自是不敢久留,各自躬身行了禮,依次退出了紫宸殿,彼此間應酬了幾句無甚營養的廢話之後,便匆匆地各奔東西了……
“殿下。”
“殿下。”
正在書房裏忙碌著的納、莫兩大謀士一見到李貞氣色不佳地走了進來,忙都站了起來,各自行禮問安不迭。
“嗯,都坐下罷。”李貞有些個心不在焉地揮了下手,示意兩大謀士入座,而後掃了眼侍立在書房中的一眾東宮屬官及小宦官們,沉著臉道:“爾等全都退下。”
“是,臣等遵命。”李貞下了令,一眾人等自是不敢怠慢敵龍無書屋,忙不迭地應答了一聲,全都退出了書房。
“好叫二位先生得知,莫先生先前的猜測怕是中了,今日父皇叫孤前去,事情是這樣的……”李貞走到上首坐了下來,麵色陰沉地將今日覲見的情形詳細地述說了一番。
“殿下欲將何為耶?”一聽李貞的述說,兩大謀士自是得出了與李貞相同的結論,各自的臉色也都就此凝重了起來,好一陣子沉默之後,由納隆率先開口問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無論李貞有何打算,此時也到了該下一個決心的時候了,這一點李貞自是心中有數,在回東宮的路上也想了很多,隻是尚未曾拿定最後的主意,畢竟軍國大事非同小可,一旦有失,則有著滿盤皆輸的風險,李貞也不得慎之再慎,此時聽得納隆見問,李貞並沒有直接回答,隻是緩緩地搖了搖頭,表示自己尚未拿定最後的主意。
“殿下,某以為此事拖延不得,當斷不斷,其後必亂,若是能乘此機會,將諸王一網打盡,總好過將來再沾血腥,縱使得冒風險,卻也是值得的。”納隆見李貞猶豫不決,立馬站了起來,語帶激動地進諫道。
這些天來,兩大謀士早已就此事私下溝通了許多次,可還是無法達成共識,正如納隆堅持畢其功於一役一般,莫離還是主張穩妥為上,此時見納隆進言,莫離也站了起來道:“殿下,天時在握,切不可盲動,隻消假以時日,一切皆可盡在掌握,區區虛名何足道哉。”
“嗯。”李貞一見兩大謀士又將起爭執,原本就煩的心登時便更亂了幾分,一揮手,止住了兩大謀士的爭論,霍然而起,在書房裏焦躁地來回踱著步,臉色陰沉得簡直能滴出水來,兩大謀士見狀,自是不敢再進言,各自默默地垂手而立,等候著李敵龍無書屋貞下定最後的決心。
煩,真的很煩,各種可能性在李貞的腦海裏翻騰個不休,各種可能的後果也此起彼伏地湧上心頭,利與害反複交鋒,將李貞的心攪亂得如同泥沼一般混沌,良久之後,李貞終於站住了腳,猛地抬起了頭來,麵色猙獰地一笑道:“孤意已決,老四既是要自尋死路,孤成全他好了!”
一見李貞已下定了最後的決心,兩大謀士都不再多言,各自互視了一眼,皆默默低下了頭,室內的氣氛一時間壓抑得叫人喘不過氣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前後翻頁,上下(↑↓)上下滾用,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重要聲明:小說所有的文字及均由書友發表上傳或來自網絡,希望您能喜歡。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龍爭大唐vip。閱讀更多精彩小說請返回首頁
copyright?2012allrightsreserved.
粵icp備13062305號-1
<tbody></tbody>
貞觀二十年臘月二十三,太子良娣杜十娘分娩,順產一龍子,帝大悅,取名李麟,喻吉祥之意,至此,李貞已有四子一女共五名子息,東宮人口漸增,國本遂無憂矣。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新春佳節剛過,帝突於大明宮中傳出旨意:高句麗跳梁小醜,屢犯我大唐天威,實邊患之虎狼也,朕決議再征高句麗,不勝不還!此詔書一出,滿朝文武登時便是嘩然一片,然,卻都無人敢上本直諫,唯紛紛擁到東宮,請太子李貞主持大局,人人皆曰為保龍體安康,不宜親征,諸般關切之情請李貞代為轉奏雲雲。
群臣們這麽一紛紛陳情不打緊,那純屬站著說話不累腰,可卻將李貞給坑苦了——自打去歲年中張亮一案之後,老爺子便惰政了,自個兒跑大明宮玩丹術,卻將朝堂大小事務都丟給了李貞,算是給了李貞批折子的權力,然則卻沒給最後的決定權,這就使得整個決策過程繁瑣了許多,每每李貞費心費力地批閱了折子之後,還得呈交老爺子審核批準,若是老爺子不同意,就得再次返工,決策效力低下不說,連帶著工作量都在無形中增大了許多,本來應付就吃力得很,再被群臣們這麽一攪合,更是累得李貞有苦說不出,更雪上加霜的是房玄齡以及因審張亮一案而得以晉升為中書令的馬周先後都病倒了,連床都起不了,更別說打理朝務了,至於剩下的三位宰相中老蕭同誌就是個派不上大用場的擺設,而長孫無忌與諸遂良又不是李貞能完全信任之人,這般千頭萬緒的事兒一壓將下來,饒是李貞身強體健,也感到將將扛不住了,可就在此時,偏偏老爺子那頭又來添亂子了——就在李貞疲於應付群臣們的陳情之際,老爺子突然來了道聖旨,宣李貞即刻覲見,卻並沒說明緊急召見的緣由何在,即便是前來傳旨的柳東河也不清楚詳情,唯一知曉的便是諸王這會兒都在大明宮中。
老爺子有招,那自是拖延不得,李貞縱使是滿腹的心思,也隻能緊趕慢趕地向著大明宮而去,方才走進紫宸殿中,就見老爺子正興致勃勃地發表著長篇大論,說的便是將如何破高句麗之事,而諸王則分列兩旁侍立著,各自垂手恭聽老爺子的宏論。
“兒臣見過父皇。”李貞一見到李世民那滿臉不健康的紅暈,心頭頓時便是一沉,可也不敢就此多說什麽,疾步走上前去,很是恭敬地給老爺子見禮不迭。
“貞兒來得正好。”李世民興致極高,一見到李貞進來,笑嗬嗬地虛虛一抬手道:“春獵之事已數年未辦,而今北伐在即,不若趁此機會大會群臣,一並歡娛也罷,貞兒以為如何?”
皇家春獵不單是為了娛樂,更多的是與群臣聯絡感情,好事倒是好事,隻不過花費卻是不小,而今大唐連連征戰,再加上老爺子惰政,朝廷的節餘實是不多,若是再算上北伐高句麗之所需,已是捉襟見肘了的,李貞自是不想在這時辰搞些啥子春獵的把戲,可也知曉老爺子此舉乃是為了顯示一下自己廉頗未老,實是難阻,無奈之下也隻能躬身答道:“父皇所言甚是,隻是如今冰雪初化,天寒地凍,實無甚獵物可打,依兒臣之意,可否暫延。”
“嗯,這個自然,讓欽天監查查看,三月初可有甚黃道吉日,此事就這麽定了。”李世民一聽李貞之言,便知李貞心裏頭並不讚成春獵之舉,也不想就此事再跟李貞多加探討,大手一揮,就將此事定奪了下來,飛快地轉移話題道:“宋州王波利處戰艦督造進度如何?能敷用否?各路糧秣如今調集情況如何?”
去歲六月初平薛延陀之戰正酣之際,李世民繞過中樞,直接給宋州(今淮陽一帶)刺史王波利下了道旨意,勒令王波利發江南宣、潤、常、蘇、湖、杭、越、台、婺、括、江、洪12州的工匠,造大船六百艘以備擴充水軍征用。各州郡催逼工匠、民夫甚急,險些釀成民變,王波利吃不住勁,扛到了十月便扛不住了,一紙急件將事情捅到了李貞處,請求調整進度、縮小造艦規模,李貞這才知曉老爺子曾下過這麽道旨意,為了此事,李貞召集諸宰相專門議過了,最後瞞著老爺子答應了王波利的請求,將原先老爺子詔書裏擬定的六百艘大型樓船戰艦減少到了三百艘,同時給王波利專門撥去了一筆款項,用於安撫民心,此事的整個過程都不曾稟明老爺子,此際一聽老爺子問起此事,李貞臉色雖不變,可眼中卻飛快地掠過了一絲精光,沉吟了一下道:“父皇明鑒,臘月前王刺史曾來急件,言及工程太緊,資財不敷使用,民心不穩,恐有民變,兒臣與諸臣工商議之後,已撥錢糧十萬貫予王刺史救急,並酌情刪減造艦之規模,事情尚在辦理中,尚未來得及呈文父皇處,此兒臣之失職,請父皇恕罪。”
征服高句麗始終是李世民的一塊心病,這兩年來,他反複思索了前兩次親征的得失,最後認定一切都是因為後勤出問題才導
致了全局的被動,故此,為了第三次親征高句麗,李世民煞費苦心地打算用海船往遼東前線運糧,以解決轉運艱難以及路上損耗過大的難題,可因著當初平薛延陀之戰正酣,李世民不願因群臣的阻攔而節外生枝,故此,繞過了中樞,直接給王波利下了密旨,然,後頭張亮之事大發,老爺子心灰意冷之下,迷戀上了丹術,早將宋州造艦之事忘到了腦後,可前些日子魏王李泰多番言語挑撥之下,李世民又起了親征高句麗的想頭,自然也就想起了宋州造艦一事,這才緊趕著將李貞這個主持朝務的太子叫來,本以為能聽到些好消息,卻沒想到李貞竟然瞞著自己將宋州造艦的事情壓了下去,心裏頭登時便來了氣,黑著臉不說話,滿是怒氣地瞪著李貞。
“父皇息怒,父皇息怒,兒臣以為太子殿下此舉雖有失孟浪,卻也是為了朝廷著想,並無太過不是之處,且此事尚可轉圜,兒臣倒有二策可供父皇參詳。”李貞尚未出言自辯,站在一旁的李泰倒是先冒了出來,言詞懇切地為李貞求起了情來,倒叫眾人皆有些子懵懂了。
李世民素知李泰與李貞不和,雙方向來是針鋒相對,此際見李泰站出來為李貞求情,心中自是很有些子疑惑,一時間也就顧不得生氣了,再轉念一想,自己先前所下的那道密旨不但沒有通過朝廷公決,更不曾附署門下省的意見,嚴格來說,與朝堂體製大相違背,李貞不遵此旨意,從大道理上來說,是可以說得通的,心裏頭的氣也就此消了大半,可好奇心卻就此起了,沉吟了好一陣子之後,看了李泰一眼道:“哦?爾有何策?且道將出來好了。”
“父皇明鑒,兒臣軍略不及父皇遠甚,較之太子殿下也大有不及,然兒臣身為人子,為父分憂乃當然之事,晝夜苦思,偶得二策,不敢敝帚自珍,還請父皇及太子殿下斧正。”李泰一反往日的神氣活現,表現得極為的謙遜,洋洋灑灑地一通子廢話之後,這才麵色凝重地開口道:“父皇,兒臣以為前兩番征高句麗不勝,非戰之罪也,實是糧秣不敷用之故,若能有所改善,想那高句麗小寇再如何猖獗,又豈是我大唐強軍之敵手,兒臣以為父皇大造樓船,非為運兵故,實乃為運糧也,而今宋州王刺史那處雖無法按時趕出進度,然,想來半數尚是有的,所缺並不算多,兒臣聽聞萊、廣、越、洪等沿海諸州海貿盛行,民間樓船眾多,若以朝廷之名義征集,給足錢糧,使之運糧入遼東,似有可行之處,此為其一;其二,兒臣反思前兩番征伐,皆一麵推進,雖有兵分數路之策,卻未能達成前後夾擊之勢,若能使一上將,領數萬雄兵渡海至新羅,合新羅之兵,從後擊之,當有奇效,此皆兒臣所思,未必能準,還請父皇聖裁為荷。”
李泰素來不以軍略著稱,談起風花雪月倒是一把好手,這冷不丁的一大通子長篇大論下來,說得倒是頭頭是道,令李世民不由地眼前一亮,饒有興致地打量了李泰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笑著道:“泰兒近來可是用心了,凡事認真便是好的,朕甚嘉許也。”
“兒臣不敢,此皆父皇教導之功也。”李泰受了表揚,不但沒有洋洋自得,反倒很是謙遜地躬著身子遜謝了起來。
“嗯。”李世民沒有再多說些什麽,側頭看向了李貞,沉吟地開口道:“貞兒,爾對此可有甚見解否?”
李泰有幾斤幾兩李貞心裏頭有數得很,哪會不知道這二策根本就不是李泰那點微末的能力所能想得出來的,不過麽,對於李泰所提出的二策李貞倒還真提不出太多的反對意見,畢竟此二策雖無甚出奇之處,可也確實算得上中規中矩的策略,此時聽得老爺子見問,李貞略一沉吟道:“父皇明鑒,四哥所言之策確是可行,然,卻有兩礙難之處,其一,征調沿海諸州之海船恐有擾民之嫌,且戶部如今節餘並不算多,要一下子拿出如許多的資財征集民船,恐運轉有差;其二,合新羅之兵易,調度卻難,引兵前往者非大將之才不可堪用,若是所托非人,不但不能勝,反倒有孤軍被困之厄,實輕忽不得,望父皇明察。”
“嗯。”李貞所言自是正理,李世民乃知兵之人,一聽便知曉李貞點到了李泰那兩策的要害處,輕吭了一聲,微微一頷首,卻並沒有就此做出裁決。
李泰看樣子就是鐵了心要推動北伐之事了,此時見李世民有接受李貞所言的傾向,立馬站了出來,一副慷慨激昂狀地道:“父皇,太子殿下所言雖是有理,然,依兒臣看來,卻不是甚太大之難題,資財不足,兒臣願捐出一半家財,略計十萬貫以資軍用,至於領兵之上將者,兒臣以為我大唐袞袞諸公皆善戰之輩,何愁無人哉,兒臣願保舉右衛大將軍薛萬徹督率諸軍進兵新羅,依兒臣看來,薛大將軍勇武過人,又久經戰陣,正是率奇兵之最佳人選,望父皇聖斷。”
李泰這麽一說,李世民倒是立馬慎重了起來,皺著眉頭沉思著,並沒有做出任何評論,站在殿中的諸王之表情可就精彩了起來——李貞默默地低頭站著,似乎沒聽到李泰的慷慨陳詞一般,隻不過眼中飛快地掠過了一絲的不屑之色;始終低著頭不發一言的吳王李恪此際卻猛地抬起了頭來,眼光閃爍地看著李泰,嘴一張,似乎想說些什麽,可到了底兒,卻又強自忍了下去,隻是嘴角邊露出了一絲陰冷的笑意;蜀王李愔苦著臉,做出一副思考狀,可一雙眼卻嘰裏咕嚕地亂
轉著,不時地在李泰與李恪之間瞄來瞄去,至於啥事都不懂的紀王李慎則被李泰一口氣捐出十萬貫的氣魄嚇得一愣一愣地,嘴張得老大,滿臉子的不敢置信狀。
“泰兒能毀家為國怕不是好的,朕心甚慰矣,然,此國事也,鬧到要親王毀家,卻也不妥,唔,貞兒,依爾算來,若是真依泰兒所言行事,戶部尚需額外多備幾何?”李世民想了想之後,笑著揮了下手,並沒有接受李泰捐資的好意,而是轉頭看向了李貞,不動聲色地問了一句。
“父皇明鑒,兒臣此時無法估算出個大數,大體上二、三十萬貫的缺額怕是少不得的,真要計算確切,恐得戶部幾日之功方能辦到。”李貞對於戶部之情況雖了然於心,可他又不是神仙,這一時半會哪能算出究竟差了多少,也就隻能籠統地回答了一番。
“二、三十萬貫麽,嗬嗬,還真是不少啊。”李世民搖了搖頭,笑著道:“既如此,那就從朕的內庫拔出好了,明日一早,讓戶部派人到柳東河處過賬罷,此事就這麽定了,至於奇兵之人選麽,唔,就薛萬徹也行,朕既已決定北伐,那遲動不如早動,傳旨下去,讓薛萬徹月底便起行,領三萬兵馬到萊州會同左武威大將軍牛進達編練水陸兩軍,三月初出海,務必於三月中旬抵達新羅,五月中務必揮軍南下從側後夾擊高句麗。”
“父皇聖明。”李世民既然已下了決心,諸皇子雖各懷心思,卻誰也不肯在此時出頭與老爺子唱反調,自是人人稱頌不已。
“貞兒,今日所議之事便都交由爾去辦理好了,罷了,朕乏了,爾等道安罷。”李世民哈哈大笑地起了身,下了逐客令。
“父皇聖明,兒臣等告退。”老爺子下了逐客令,諸皇子自是不敢久留,各自躬身行了禮,依次退出了紫宸殿,彼此間應酬了幾句無甚營養的廢話之後,便匆匆地各奔東西了……
“殿下。”
“殿下。”
正在書房裏忙碌著的納、莫兩大謀士一見到李貞氣色不佳地走了進來,忙都站了起來,各自行禮問安不迭。
“嗯,都坐下罷。”李貞有些個心不在焉地揮了下手,示意兩大謀士入座,而後掃了眼侍立在書房中的一眾東宮屬官及小宦官們,沉著臉道:“爾等全都退下。”
“是,臣等遵命。”李貞下了令,一眾人等自是不敢怠慢敵龍無書屋,忙不迭地應答了一聲,全都退出了書房。
“好叫二位先生得知,莫先生先前的猜測怕是中了,今日父皇叫孤前去,事情是這樣的……”李貞走到上首坐了下來,麵色陰沉地將今日覲見的情形詳細地述說了一番。
“殿下欲將何為耶?”一聽李貞的述說,兩大謀士自是得出了與李貞相同的結論,各自的臉色也都就此凝重了起來,好一陣子沉默之後,由納隆率先開口問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無論李貞有何打算,此時也到了該下一個決心的時候了,這一點李貞自是心中有數,在回東宮的路上也想了很多,隻是尚未曾拿定最後的主意,畢竟軍國大事非同小可,一旦有失,則有著滿盤皆輸的風險,李貞也不得慎之再慎,此時聽得納隆見問,李貞並沒有直接回答,隻是緩緩地搖了搖頭,表示自己尚未拿定最後的主意。
“殿下,某以為此事拖延不得,當斷不斷,其後必亂,若是能乘此機會,將諸王一網打盡,總好過將來再沾血腥,縱使得冒風險,卻也是值得的。”納隆見李貞猶豫不決,立馬站了起來,語帶激動地進諫道。
這些天來,兩大謀士早已就此事私下溝通了許多次,可還是無法達成共識,正如納隆堅持畢其功於一役一般,莫離還是主張穩妥為上,此時見納隆進言,莫離也站了起來道:“殿下,天時在握,切不可盲動,隻消假以時日,一切皆可盡在掌握,區區虛名何足道哉。”
“嗯。”李貞一見兩大謀士又將起爭執,原本就煩的心登時便更亂了幾分,一揮手,止住了兩大謀士的爭論,霍然而起,在書房裏焦躁地來回踱著步,臉色陰沉得簡直能滴出水來,兩大謀士見狀,自是不敢再進言,各自默默地垂手而立,等候著李敵龍無書屋貞下定最後的決心。
煩,真的很煩,各種可能性在李貞的腦海裏翻騰個不休,各種可能的後果也此起彼伏地湧上心頭,利與害反複交鋒,將李貞的心攪亂得如同泥沼一般混沌,良久之後,李貞終於站住了腳,猛地抬起了頭來,麵色猙獰地一笑道:“孤意已決,老四既是要自尋死路,孤成全他好了!”
一見李貞已下定了最後的決心,兩大謀士都不再多言,各自互視了一眼,皆默默低下了頭,室內的氣氛一時間壓抑得叫人喘不過氣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前後翻頁,上下(↑↓)上下滾用,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重要聲明:小說所有的文字及均由書友發表上傳或來自網絡,希望您能喜歡。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龍爭大唐vip。閱讀更多精彩小說請返回首頁
copyright?2012allrightsreserved.
粵icp備1306230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