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02-20


    眼瞅著諸大臣在下頭吵吵嚷嚷地亂議著,李世民的臉色雖無甚變化,可心中卻百般不是滋味,無他,當初李世民之所以會將諸王全都轟出京師,正是不想因黨爭而誤了朝局,可卻沒想到諸王雖都在外,黨爭不但沒有就此消除,反倒更烈上了幾分,一起子朝臣們看起來人人為公,實則不過是各為其主罷了,頓時大失所望,卻又無法出言製止大臣們的議論,畢竟所議之事再怎麽說都是朝務,總不能不讓人議罷,李世民盡自心中不快,卻也隻能強忍著了,待得見李千赫氣急之下失言受攻,雖也覺得好笑,但更多的是起了疑慮之心——一幫子皇子們的勢力未免太大了些,竟已大到足以撼動朝局的地步,長此以往,如何了得?


    疑慮之心既起,便有如一根刺紮在心間般令人難受不已,饒是李世民能忍,卻也因此而不痛快到了極點,再一瞅見端坐在前墀下的太子李治那左扭右挪一副渾身不自在的樣子,更是有些子氣不打一處來,立時重重地冷哼了一聲,打斷了朝臣們那些著實無甚趣味的爭辯,沉著臉,掃視了下已然跪了一地的臣子們,沉吟了一下,還是放緩了語氣道:“諸愛卿所言朕已知曉,既言軍務,那就聽聽將軍們是怎麽看的好了,懋功,爾是兩朝老將了,朕問爾,越王此舉妥否?”


    李世民這話一出,滿大殿的朝臣們立時全都提起了心來,無他,先前李千赫情急之下,扯到了軍務該由將軍們來議,說穿了不過是因李貞在軍隊係列中威望極高,加之又是李靖、秦瓊的弟子,且曾擔當過兵部侍郎之官位,軍中將領雖大多不曾公開表態過支持李貞,可基本上都是李貞的擁護者,如今李世民將球踢到將軍們頭上,這不是明擺著要放李貞一馬麽?一起子文官們雖都有心出言反對,可一見李世民臉色不善,卻也沒人敢當那個出頭鳥,於是乎,滿大殿朝臣們的眼光全都齊刷刷地看向了排在武將隊列第一人的李績身上。(..tw無彈窗廣告)


    眼瞅著自個兒成了萬眾矚目的對象,饒是李績素性沉穩,卻也立時額頭見汗了,他自是知曉這個問題不好答,一個不小心便得罪了一大片,可不答又不行,李世民還在上頭看著呢,李績暗自叫苦之餘,也隻能站了出來道:“回稟陛下,老臣不曾見過何為軍校,實不敢擅加揣測,隻是老臣以為塞外之地兵危凶險,若無過人之膽略與能耐,實無法立足,是故,能與不能當以實效而論,此臣之愚見耳,望陛下明察。”


    李績不愧是老江湖了,這番話下來,繞了好幾個彎子,既言自己不清楚實情,又不說軍校之舉是否違製,隻說一切看能否取得實效,聽起來是在支持李貞,可細細一琢磨,立馬能發覺他這番話說了跟沒說也沒啥區別了,倒叫一幫子朝臣們歎服其老辣之餘,也不禁為之莞爾,隻是當著聖上的麵,誰也不敢笑將出來,一時間滿大殿的朝臣們全都憋得難受至極。


    李績慎言,李世民早已知曉,此時見此老又使出了水磨功夫,卻也無奈得很,無趣地揮了下手,示意李績退下,眼光閃爍不定地在程咬金、蘇定方、薛萬徹等諸大將身上掃來掃去,直瞅得諸將心頭狂跳不止,誰都怕老爺子點到自個兒的名,無他,暗中支持李貞是一回事,當庭為李貞辯解卻是另一回事,萬一因此失了聖心之餘,又得罪了諸方勢力,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成了大家夥心照不宣的共同選擇。


    失望,真的很有些子失望!見著一幫子將軍們那躲躲閃閃的目光,李世民心中失望之餘,不免也有些子失落,可也能體會得了諸將的心緒,倒也不忍再加以催逼,剛想著開口為李貞之事下個定論,卻見秦懷玉大步從武將隊列中大步行了出來,一頭跪倒在地,高聲道:“陛下,微臣以為李老將軍所言甚是,戰事凶險,兵聖有雲,戰守之道,本無常形,豈能因循守製,塞外之地諸方勢力纏雜,府兵製縱好,卻無根基,若不因地製宜,勢無法與諸敵決勝疆場,故此,微臣以為越王殿下此舉雖有冒失之嫌,卻有大功於國,望陛下明察。”


    “陛下,微臣不能苟同秦將軍之言。”一見秦懷玉這員李貞的鐵杆支持者站了出來,蘇勖便知道形勢有些子不對,也不等李世民表態,立刻跪直了身子,高聲說道:“陛下,塞外離京師雖遠,然八百裏加急也不過五日可抵,越王殿下縱使有千般理由要變更軍製,卻也不差這區區數日時間,一紙奏章難乎?”


    蘇勖之言一出,滿殿附和之聲立時大作起來——蘇勖所言正打在了秦懷玉所言的七寸上,言語間雖不曾明言,卻暗示李貞此舉乃是目無朝廷的表現,這一條縱有千般理由、萬般道理,卻也是個繞不過去的坎。


    李世民戎馬大半生,本身就極其精通武略,如何看不出李貞諸般部署都屬於上佳之策,也不是不認可李貞因地製宜地變革軍製,更不會因李貞殺了萬餘突厥老幼而怪其殘暴,所慮者其實就是李貞之心何在,有沒有將他這個父皇放在心中而已,這也正是李世民遲遲沒有對安西之事下個明確定論的根由所在,此時蘇勖當眾道破了此事,倒令李世民對蘇勖高看了一眼,一雙眼不為人覺地眯縫了一下,精光一閃之後,饒有興趣地看著秦懷玉道:“秦愛卿對此事可有何解釋?”


    秦懷玉早已得過納隆的指點,對此問題心中早已有了準備,此時聽得李世民發問,卻也不慌,恭敬地磕了個頭,這才跪直了起來道:“陛下,越王殿下曾與微臣說過一句話,微臣時刻銘記在心,這話便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微臣時刻莫忘。”


    秦懷玉沒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問題,可話裏卻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李貞之心,這般言語遠比解釋根由來得有力得多,倒叫李世民聽得一愣之餘,不禁為之叫絕不止,哈哈大笑了起來,鼓著掌道:“好,好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好,此事就此作罷議,傳朕旨意:越王李貞辟地千裏,破敵有功,加實封三百戶,升安西都護府為大都護府,晉越王李貞為安西大都護府都督。”


    李世民此言一出,不但不曾對李貞的越軌行為加以懲處,反倒大肆封賞,滿大殿的朝臣們立時傻了眼,誰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一時間被震得說不出話來,可聖旨已下,諸臣盡自不服,卻也不敢多說些什麽,可也沒人出言稱讚老爺子的英明,大殿中竟然出現了一陣詭異的沉默。


    “陛下,老臣有些疑慮,不知當講不當講。”就在一派死寂中,司徒長孫無忌終於穩不住了,他可不想看到李貞得勢,這便站了出來,躬著身子,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說了一句。


    長孫無忌與李貞之間的心結李世民心中自是有數,此時見長孫無忌出麵,立時知曉長孫無忌必定是對自己先前的賞賜不滿,雖滿心不願就七宗罪一事再生波折,可念及長孫無忌一向的忠心耿耿,卻也不好不讓長孫無忌說話,無奈之下,隻好笑著道:“輔機,爾有話但講不妨,朕聽著呢。”


    “多謝陛下。”長孫無忌很是恭敬地再次行了個禮,胖圓的臉頰抽了抽道:“陛下,老臣以為越王殿下有功自是當賞,這一條老臣絕無異議,隻是,事雖有輕重緩急,可總得朝議之後方可行事,此為社稷法,卻是違不得的,身為臣子,當須遵循無異,越王越禮行事,其心雖是為公,可卻不足為群臣之表率,是故,老臣以為賞之餘,也不可忽視此無禮非法之處,此臣之淺見耳,望陛下明察。”


    長孫無忌這番話,究其根本,與蘇勖所言本無實質上的不同,但卻更老辣了許多,將社稷法都抬了出來,倒真叫李世民一時間不知該如何說才好了,得,李世民這一沉默,下頭那幫子朝臣們立時轟了起來,蘇勖、葉淩、芩文本等諸臣立時出言附和,個個磕頭苦諫,人人口稱“陛下三思”,一時間本已平靜下去的朝議再次洶湧了起來,形勢再次處於失控的邊緣。


    《唐律》本就是長孫無忌主持修訂的,就大唐律法方麵的造詣而言,滿大唐中無人能跟其比肩的,即便是李世民也無法說出長孫無忌此言有何不對之處,眼瞅著群臣再次苦諫,李世民百般無奈之下,隻好揮了下手,壓下了群臣們的七嘴八舌,大有深意地看了低眉垂目的長孫無忌一眼,沉吟了一下道:“輔機所言甚是,朕深以為然,既如是,傳朕旨意:越王李貞所為雖是出自公心,然頗多冒失,念其有大功於國,著削去實封三百戶以為懲處,若是再犯,定當重懲不貸。”


    李世民所下的這個懲罰,說重不重,可也算不得輕——李貞一場大勝的戰功等於是被抹殺了大半,除了得到一個都督的虛名之外,並沒有撈到實質上的好處,至於官聲方麵,反倒因此受了不輕的損傷,對此,長孫無忌及蘇勖、葉淩等人都能接受,畢竟他們也沒指望一把就能將李貞打死,能做到如今這個局麵,他們已經很滿意了,倒也沒人再上諫,全都跪倒在地,人人高呼“陛下聖明”不已,可李貞一係的官員卻暗自神傷不已,問題是麵對著這等被動的局麵,他們也找不出理由來為李貞辯解,隻能是默默地接受這個實在不怎麽令人滿意的結果,眼瞅著長孫無忌與吳王、魏王兩黨漸有合流之勢,諸人心中都涼了半截,深為越王的將來而憂慮不已。


    別說李千赫等人憂心忡忡,若是李貞真兒個在此,見著眼前的局勢,也一樣笑不出來——李貞從來都不擔心會因那七宗罪之說而受重處,道理很簡單,李世民並不是個昏君,也不是個無主見之人,絕不可能去做因噎廢食的事情,哪怕是因著群臣的勸諫而做出些處罰,也絕不會太重,這一條李貞是一早就算到了的,可李貞真正擔心的就是長孫無忌與吳、魏雙王的人馬沆瀣一氣,一旦如此,李貞要想穩住安西就隻能是水月鏡花一場空了,為此,李貞這才不得不兵行險招,而此際安西之議已定,便是到了險招出手之時了!


    “陛下,老臣有本上奏。”就在朝臣們稱頌之聲剛落之際,中書令蕭瑀卻站了出來,手持著本章,高聲說了一句。


    蕭瑀可是朝中有名的大炮,素來不懂得啥叫看場合,總是在關鍵問題上大發厥詞,他這一出麵不大緊,李世民可就頭疼了,可又不能不讓他說話,無奈之下,隻能輕皺著眉頭道:“蕭愛卿有何本章要奏,朕這便聽著好了。”


    李世民的話音裏已是明顯透著不耐,可中蕭瑀倒好,就跟沒聽出來一般,躬了下身子,朗聲道:“老臣蒙陛下隆恩,忝為太子太保,以佐太子,深感榮幸,然,自臣領命以來,至今已近一年,卻始終未曾履任,老臣心甚不安,故此,肯請陛下放太子回東宮,老臣願盡心輔佐之,況且太子已成年,久居後宮,與體製不合,易生事端,理應分宮以居之,此老臣之愚見耳,望陛下聖裁!”


    蕭瑀此言一出,不單李世民,便是滿大殿的群臣們也全都傻了眼,誰也沒想到這個不開眼的蕭老頭竟然會在這等時分如此隆重地說起李治這個“阿鬥”的事情——李世民立了李治為太子之後,從不曾讓其參與國事,更不曾給過他一絲一毫的權柄,甚至連東宮都不曾讓其入住,擺明了就是將李治當成個傀儡來用,其用心就是暫時平息一幫子大能大耐的皇子們之間的明爭暗鬥,誰也沒將李治當成真命天子來看,這可是大家夥心照不宣的事兒,便是當初一力死推李治為太子的長孫無忌也沒怎麽在李治身上下功夫,這本是塊遮羞的破布罷了,可蕭老頭這一本下去,卻硬生生地將破布給掀開了,露出了內裏那些個著實不怎麽漂亮的雜碎來,更麻煩的是蕭瑀不但是中書令,還是太子太保,他的話說的再情在理,任是誰都挑不出刺來,誰也不知道該如何駁斥蕭瑀才是,這不,滿大殿數百朝臣立時集體失聲了,全都傻愣愣地看著眉飛色舞的蕭瑀,各自的心思卻全都轉了起來。


    在一派詭異的安靜之中,李世民的臉色變幻個不停,一雙眼銳利如刀般地在局促不安的李治之背影與神情篤定的蕭瑀身上來回轉個不停,可嘴唇卻抿得緊緊的,啥話都不說,他這一沉默,李治就再也坐不住了,慌亂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低著頭,根本不敢去看李世民的臉,口中呐呐地說道:“父皇,兒臣,兒臣……”可說了老半天,也沒見李治說出句完整的話來,怯弱之狀顯而易見。


    “稚奴,爾有何話要說?”李世民沉默了好一陣子之後,有些子不忍地開了口,緩緩地問了一句。


    李治本就是個怯弱的主兒,盡自心中有無數的話要說,可真兒個叫他說時,他卻連一句都說不出來,站在那兒哆嗦著,愣是沒憋出個屁來,可其心中卻是驚濤駭浪地翻個不停——自打與納隆在東苑私會之後,李治篤定李貞會派人在朝堂上就自己入住東宮一事上本,他也曾為了此事而與武媚娘暗中勾連了幾回,打算將計就計,卻沒想到出麵上本的竟然不是李貞一邊的官員,而是中書令蕭瑀這個不怎麽受自家老爺子待見的老頭兒,心生疑慮之餘,原本定好的策略也被他自個兒忘得一幹二淨了,哪還說得出個子醜寅卯來。


    李治說不出話來,蕭瑀卻倒是多話,也不管旁人如何想,亢聲道:“陛下,太子乃是儲君,是社稷之未來所係,為保我大唐江山永固,太子殿下當曆朝務,能決斷,若是不經曆練,如何能擔起國之重任,而今太子早已大婚,年已過十七,該是曆練之時矣,有鑒於此,老臣懇請陛下恩準太子殿下入住東宮,理事之餘,亦能明察政局,不致有荒度年華之虞。”


    蕭老頭自個兒倒是說得痛快了,可李世民卻有如生生吃了隻蒼蠅般難受,再一瞅見李治那怯弱樣,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剛想著出言轉移話題,卻突地瞅見吳、魏雙王一係的朝臣們臉上露出的怪異神色,立時心中一動,猛地想起了一事,也就不急著表態,淡然一笑道:“蕭愛卿所言甚是,隻是茲體事大,容朕再加以斟酌一番好了,朕乏了,今日的朝議便到此罷。”話音一落,也不給蕭瑀再次進言的機會,起了身便轉入了後殿之中。


    “退朝!”柳東河見李世民起了身,忙不迭地用盡全身力氣喊了一嗓子,一路小跑地跟在李世民身後轉入了後殿。


    朝是退了,可群臣們卻沒有似往日一般散去,人人都心神不寧地相互看著,愣是沒看懂今日這一朝的奧妙所在,硬是被蕭瑀這一本震得不知所措,驚惶自是不免之事,敏感的臣子卻知曉一場朝局的大動蕩將因蕭瑀這一本而起,究竟將來會如何,誰也無法看穿那層重重的迷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爭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鳴岐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鳴岐山並收藏龍爭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