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導致稀土中毒是怎回事?
<strong>喝茶導致稀土中毒是怎回事?</strong>
人類飲茶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而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中富含茶多酚、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被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品。而媒體一則的報道,讓人們對飲茶有了顧忌。
稀土是什麽?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鑭係元素及其同族的鈧和釔,共17種元素的統稱。我國稀土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占據全世界的70-80%,稀土生產及稀土應用也居世界前列。隨著稀土的開采以及在工業、農業、軍工及其他科技領域的應用,稀土正在進入生態環境,並由食物鏈進入人體。我國稀土資源不僅儲量大、品種全、質量好,而且分布廣泛,目前在全國20多個地區發現有稀土礦藏,今後還有可能繼續發現新的稀土資源。
茶葉中的稀土源自哪裏?有研究表明,在茶葉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植株從土壤中吸收稀土是茶葉中稀土的基本來源。相關的研究表明,植物體對土壤中稀土的吸收除了與植物的自然特性相關外,還與環境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形態有關。我國研究人員曾經對山東、湖南和浙江三個不同地區的茶葉,及相應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進行調研,確認了環境因素對茶葉中稀土含量的影響。
稀土對人體有何危害?回顧現有的研究成果,應當說研究結論存在明顯的爭議。有研究人員認為稀土元素對植物生長具有廣泛的促進作用,對動物機體功能有調節作用,對人體有抑製腫瘤的作用。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稀土起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和提高農作物抗病能力等多重效應。同時,現有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稀土元素正是來源於膳食環節,空氣和飲水所帶入的稀土比例很小。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稀土的生物學效應進行過許多研究,有流行病學研究報道,在稀土生產企業及周邊地區,環境稀土濃度與腫瘤標化死亡率呈負相關,提出接觸稀土時間越長,發生腫瘤的可能性越低。有研究成果證實,稀土化合物具有某些特殊的藥學性質,做成配體結合於傳統的藥物,能有效改善藥物的治療效果,例如喹諾酮類抗生素。
持相反研究結論的報道證實,稀土元素為人體非必需微量元素。鑭離子與鈣離子相近似,對人體骨骼有很高的親和性,可能取代骨中的鈣離子,勢必對骨骼鈣磷代謝產生影響。研究者以2毫克/公斤體重/天的低劑量硝酸鑭灌胃飼養大鼠6個月後,對鑭在骨中蓄積引起的骨結構變化進行了研究,提示大鼠長期攝入低劑量硝酸鑭可導致在骨中蓄積,引起骨微結構改變。
以往的稀土毒性研究認同其劑量依賴性。研究人員對稀土硝酸鹽進行了致畸、致突變和亞慢性毒性試驗,將硝酸稀土以2毫克/公斤、200毫克/公斤及2000毫克/公斤的劑量混入飼料中飼喂大鼠半年,結果在200毫克/公斤以下組均未發現稀土對大鼠生長發育、生化指標及組織病理學的不良影響;體重變化、食物利用率、髒器係數以及血磷等指標改變,集中出現在200毫克/公斤以上劑量組,因而提出混合硝酸稀土對大鼠的最大無作用劑量為200毫克/公斤體重。在致突變研究中,發現600毫克/公斤組小鼠精母細胞染色體易位發生頻率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而400毫克/公斤以下各組未見精母細胞染色體易位率及精原細胞畸變率增高。用330毫克/公斤劑量經口染毒的小鼠精子畸變率也不比對照組高。
對於稀土的毒性研究為何會出現如此反差?原因之一是稀土並非單一物質,而是17種元素的統稱,每種元素的生物學特征會有所差異,當17種元素以不同的配比作用於生物體時,其生物學效應是十分複雜的,如同7個基本音符可已譜出無數首歌。研究還證實,17種稀土元素可以形成各自的諸多種化合物,以小鼠靜脈注射稀土化合物方式研究其毒性,發現其毒性以硝酸化合物毒性最大,依次為硫酸鹽、醋酸鹽和氧化稀土等。
以往的文獻把稀土定為低毒性類物質,其依據是半數致死劑量。但是不同的染毒方式對其毒性有明顯影響,稀土毒性以口服方式毒性最小,靜脈注射的毒性最大。
由茶葉稀土超標話題所引發,人們想知道稀土接觸的“安全劑量”。人的日允許攝入量一般以動物慢性毒性試驗的最大無作用劑量除以安全係數得到。有研究者提出,對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從食物中攝入的稀土不應超過36毫克;也有人提出,重稀土區和輕稀土區成人居民的稀土攝入量為6.7毫克/天和6.0毫克/天時,懷疑出現了中樞神經係統檢測指標異常。
有關稀土毒性研究結果的差異,還在於動物實驗中的稀土鹽溶液給藥模式和稀土的自然暴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食物鏈中的稀土離子與蛋白質、多糖等食物成分結合呈絡合狀態,處於絡合狀態的稀土進入體內後很快經尿排出,而以遊離形式進入血液的稀土離子很容易被肝、脾等髒器富集,出現不同的毒性效應。有研究者在開采稀土十多年的礦區捕獲齧齒動物,研究小鼠骨髓細胞微核率;捕獲的齧齒動物已在該環境生活多代,並未發現微核率有顯著意義的增加。
過去的研究忽略了上述差異,以離子型稀土給藥,導致進入體內的稀土元素無法及時排出體外,並在髒器中蓄積,導致損害。如果用這些實驗結果來模擬自然暴露模式下的稀土元素生物效應,則可能誇大了經膳食攝入的稀土元素在體內的蓄積比例,同時也誇大了稀土元素的毒性效應。因此,有必要改進動物實驗的染毒方法,用符合自然接觸模式的給藥途徑代替直接的稀土離子接觸,以得到更為合理的毒理、病理研究結果,來回答茶葉稀土超標的安全性問題。
<strong>喝茶導致稀土中毒是怎回事?</strong>
人類飲茶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而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中富含茶多酚、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被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品。而媒體一則的報道,讓人們對飲茶有了顧忌。
稀土是什麽?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鑭係元素及其同族的鈧和釔,共17種元素的統稱。我國稀土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占據全世界的70-80%,稀土生產及稀土應用也居世界前列。隨著稀土的開采以及在工業、農業、軍工及其他科技領域的應用,稀土正在進入生態環境,並由食物鏈進入人體。我國稀土資源不僅儲量大、品種全、質量好,而且分布廣泛,目前在全國20多個地區發現有稀土礦藏,今後還有可能繼續發現新的稀土資源。
茶葉中的稀土源自哪裏?有研究表明,在茶葉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植株從土壤中吸收稀土是茶葉中稀土的基本來源。相關的研究表明,植物體對土壤中稀土的吸收除了與植物的自然特性相關外,還與環境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形態有關。我國研究人員曾經對山東、湖南和浙江三個不同地區的茶葉,及相應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進行調研,確認了環境因素對茶葉中稀土含量的影響。
稀土對人體有何危害?回顧現有的研究成果,應當說研究結論存在明顯的爭議。有研究人員認為稀土元素對植物生長具有廣泛的促進作用,對動物機體功能有調節作用,對人體有抑製腫瘤的作用。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稀土起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和提高農作物抗病能力等多重效應。同時,現有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稀土元素正是來源於膳食環節,空氣和飲水所帶入的稀土比例很小。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稀土的生物學效應進行過許多研究,有流行病學研究報道,在稀土生產企業及周邊地區,環境稀土濃度與腫瘤標化死亡率呈負相關,提出接觸稀土時間越長,發生腫瘤的可能性越低。有研究成果證實,稀土化合物具有某些特殊的藥學性質,做成配體結合於傳統的藥物,能有效改善藥物的治療效果,例如喹諾酮類抗生素。
持相反研究結論的報道證實,稀土元素為人體非必需微量元素。鑭離子與鈣離子相近似,對人體骨骼有很高的親和性,可能取代骨中的鈣離子,勢必對骨骼鈣磷代謝產生影響。研究者以2毫克/公斤體重/天的低劑量硝酸鑭灌胃飼養大鼠6個月後,對鑭在骨中蓄積引起的骨結構變化進行了研究,提示大鼠長期攝入低劑量硝酸鑭可導致在骨中蓄積,引起骨微結構改變。
以往的稀土毒性研究認同其劑量依賴性。研究人員對稀土硝酸鹽進行了致畸、致突變和亞慢性毒性試驗,將硝酸稀土以2毫克/公斤、200毫克/公斤及2000毫克/公斤的劑量混入飼料中飼喂大鼠半年,結果在200毫克/公斤以下組均未發現稀土對大鼠生長發育、生化指標及組織病理學的不良影響;體重變化、食物利用率、髒器係數以及血磷等指標改變,集中出現在200毫克/公斤以上劑量組,因而提出混合硝酸稀土對大鼠的最大無作用劑量為200毫克/公斤體重。在致突變研究中,發現600毫克/公斤組小鼠精母細胞染色體易位發生頻率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而400毫克/公斤以下各組未見精母細胞染色體易位率及精原細胞畸變率增高。用330毫克/公斤劑量經口染毒的小鼠精子畸變率也不比對照組高。
對於稀土的毒性研究為何會出現如此反差?原因之一是稀土並非單一物質,而是17種元素的統稱,每種元素的生物學特征會有所差異,當17種元素以不同的配比作用於生物體時,其生物學效應是十分複雜的,如同7個基本音符可已譜出無數首歌。研究還證實,17種稀土元素可以形成各自的諸多種化合物,以小鼠靜脈注射稀土化合物方式研究其毒性,發現其毒性以硝酸化合物毒性最大,依次為硫酸鹽、醋酸鹽和氧化稀土等。
以往的文獻把稀土定為低毒性類物質,其依據是半數致死劑量。但是不同的染毒方式對其毒性有明顯影響,稀土毒性以口服方式毒性最小,靜脈注射的毒性最大。
由茶葉稀土超標話題所引發,人們想知道稀土接觸的“安全劑量”。人的日允許攝入量一般以動物慢性毒性試驗的最大無作用劑量除以安全係數得到。有研究者提出,對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從食物中攝入的稀土不應超過36毫克;也有人提出,重稀土區和輕稀土區成人居民的稀土攝入量為6.7毫克/天和6.0毫克/天時,懷疑出現了中樞神經係統檢測指標異常。
有關稀土毒性研究結果的差異,還在於動物實驗中的稀土鹽溶液給藥模式和稀土的自然暴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食物鏈中的稀土離子與蛋白質、多糖等食物成分結合呈絡合狀態,處於絡合狀態的稀土進入體內後很快經尿排出,而以遊離形式進入血液的稀土離子很容易被肝、脾等髒器富集,出現不同的毒性效應。有研究者在開采稀土十多年的礦區捕獲齧齒動物,研究小鼠骨髓細胞微核率;捕獲的齧齒動物已在該環境生活多代,並未發現微核率有顯著意義的增加。
過去的研究忽略了上述差異,以離子型稀土給藥,導致進入體內的稀土元素無法及時排出體外,並在髒器中蓄積,導致損害。如果用這些實驗結果來模擬自然暴露模式下的稀土元素生物效應,則可能誇大了經膳食攝入的稀土元素在體內的蓄積比例,同時也誇大了稀土元素的毒性效應。因此,有必要改進動物實驗的染毒方法,用符合自然接觸模式的給藥途徑代替直接的稀土離子接觸,以得到更為合理的毒理、病理研究結果,來回答茶葉稀土超標的安全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