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前斬將,是為鼓舞軍心也是為殺一儆百,能令全軍上下一心攻下眼前的城池。徐良沒想到自己成為兄長眼中該殺之人,他也不過是說出一個事實,也沒提到怯退的事,就這樣做了枉死鬼。
當徐良的首級被挑起來傳閱三軍,人心沒有比之前想象的跟穩定,反而是一些人產生了忌憚,眼前是洛陽的內城,是大魏朝皇城內城的城牆,就算之前洛陽叛軍在外城鬧了有近半年,結果是叛軍仍未進得洛陽內城一步。現在要他們在天亮前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裏拿下洛陽內城攻占皇宮,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徐言的軍令下達,一輪猛攻繼而開始,在天亮之前拿下洛陽內城的命令已經成為軍令,不容許任何人提出意見。
可在開戰之後,洛陽城南三道內城門便好像成為絞肉機一樣,上去多少人馬,就要葬送多少人馬。徐言開始時候還頗為自信,認為隻要立了威信,再以兵馬強壓,必然能令城門大開。可到後麵他發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也是從攻城戰之初就有的問題,那就是缺少攻城輜重。就算有零星的士兵靠著臨時搭建好的雲梯上到城樓,在缺少弩箭和後續支援的情況下,這些上到城樓的士兵也很快會被守軍士兵的身影所埋沒。而城樓上不斷有滾石落下,箭矢更是滿天飛,【樓下要攻城的南王府士兵近乎是踩著人堆才能到城樓下,卻隻能抬頭看著城樓一籌莫展。
還有令徐言想不到的,本來他覺得守軍在麵對如此大規模的攻城戰時,必然會人心怯懦思退,連外城都被攻破,內城要攻打起來必然容易許多。可事實正好相反。城內的守軍好像人心很整齊,隻是看起來不多的人馬,可偏偏是將城門守的嚴嚴實實。就算之後用找來的滾木撞門,也一點鬆動的跡象都沒有,反倒是城內守軍不斷有新鮮血液的加入,眼看一處城門已經有能攻破的可能。馬上會有新的守城士兵加入。
眼看過了半個多時辰,距離徐言所下一個時辰內攻下的時間還不到半個時辰,徐言已經感覺到背後強大的壓力。
現在的問題是進進不得,而退的話將失去花了太大代價拿下的洛陽城南外城。但若是在城內穩住陣腳前不退的話,先不論能否拿下洛陽城,就是眼下城外關於那支零星得到消息的蘇廷夏所部的兵馬,就可能會對他後方造成威脅。到時候他隻會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徐帥,六衛兵馬已經覆沒,玉前門需要兵馬支援!”
“徐帥。背後有一路人馬好像有要奪取城門的可能,請徐帥派兵支援!”
前麵攻不下,後方又有些亂套。原本以為已經平定的洛陽外城,也不知從何處鑽出來人馬,雖然這些人馬還不足以威脅到徐言所部的中軍主力,可一旦後路被騷擾,首先是人心浮動。誰都不想葬身在洛陽這座帝王之城下。
徐言自然不會選擇撤兵,他想的是。隻要再堅持一下,眼前三座城門。隻要有一座鬆動,或者是守軍將領畏戰,兵馬進到城中那大局已定。可這種希望一直再期待了一個時辰,到天完全亮了的時候,他心中已經有些心灰意冷。
等到了天亮,城樓上的情況他能看的更清楚。城樓上所駐守的兵馬,哪裏是一群烏合之眾,戰旗的顏色都很鮮豔,士兵的裝束一看便能分辨出是東王軍中駐守洛陽的主力,雖然人數上不多。可這些東王軍主力在這一兩年時間裏征南討北可說是戰功赫赫,要說戰鬥力比南王軍還高,加上有天險的城牆做守護,如虎添翼之下怎容輕易動搖?
“徐帥,剛得到的消息,一個多時辰前,有兵馬突襲了我軍大營,糧草被焚毀。營地也被人給拔了!”
當徐言得到這消息的時候,心中已經涼了半截,當他在城樓上看到一個正冷笑看著下麵身影的時候,徐言更感覺到這一切是個圈套。
城樓上所立的赫然是如今洛陽軍政大權的掌舵人,東王韓健。作為東王,韓健親自出現在了守城的第一線,徐言也終於明白城內的守軍為何會如此上下一心,感情是東王親臨督戰,手底下的士兵一個個還不是奮勇殺敵?
現在前無進路,後路也很可能被斷,擺在徐言麵前的又是兩條路,或者繼續進兵,或者幹脆折道而反。就算大營被拔,他手下損失慘重,可如今尚且有兩萬人馬,這是豫州兵馬的絕對主力,若是葬送在他手上,別說鎮南侯饒不了他,就是他自己也不能原諒自己。豫州要是少了他手底下的三萬兵馬所支應,恐怕豫州也將無法守住。現在三萬人馬已經折損了一萬,再這麽下去被前後路包抄,可能會全軍覆沒。
“撤!”徐言當機立斷,他想的是,自己因為誤判戰機被軍法處置不要緊,可兵馬要保住。
當徐言命令已下,前線上的南王軍士兵才算是從哭爹找娘中禍患了過來,從開始就是一場根本沒有勝算的戰鬥,沒有攻城輜重也沒有內應的情況下,想攻克一座堅實的堡壘除了往堡壘城樓下送屍體,似乎沒別的路可走。隨著撤兵的命令發出,士兵狼狽不堪地逃走,連一些傷員都不及抬走,等兵馬撤出城樓一線,城內也並無追兵而出。
徐言本還想折返殺回去令城中守軍措手不及,可城門不開,一切都是空談。撤兵就必須撤兵。
在回兵到外城城門下時,稍微清點了一下軍中兵馬的數量,情況比徐言想象的還要糟糕一些。這一早晨的攻城戰,原本三萬人馬已經折損將近一半,其中死亡的大約也隻有幾千人,可逃兵卻占了大多數。一場血戰之下整個洛陽外城都彌漫著血腥的味道。
撤回到外城,徐言心中百感交集,他第一次以主帥的名義征調兵馬打仗,就損失慘重。這是他所不能預料的。在他帶兵進到洛陽外城時,雄心何其之大,以為不但能建功立業,甚至有可能登上帝王之位。這一切到頭來隻是夢幻一場,他很不甘心,因為他到頭來都不知自己怎麽敗的。他所能遷怒的。除了城外那支端了他後路的兵馬,似乎也找不到別的元凶。
“徐帥,我們駐紮還是……”
徐言歎口氣,替手下說了下半句:“撤兵,回城南大營,能挽救多少糧草是多少。收拾殘軍,放命令下去,戰前逃兵一律不得追究,收整殘軍。再行定策!”
徐言的命令也是為軍中能快速收容起逃兵,這樣也算是保留了軍中最後的薪火。可這也令那些在前線上奮勇而戰的士兵心有不甘,我在前奮勇殺敵最後落得九死一生,而那些逃兵則從開始就逃的無影無蹤,現在他們回來居然不追究?
徐言畢竟是久經戰陣的將領,即便撤兵也能組織有序。等兵馬撤出洛陽城,城門很快便被東王軍所接收,徐言最後回頭看了眼洛陽的城樓。感慨這並非是他所能控製的地方。
還沒等回到中軍大營,路上已經遇到幾波兵馬阻截。這些兵馬戰鬥力方麵都很一般,在遇到徐言的主力兵馬後都是一戰即潰,令徐言不解的是,就是這群好似散兵遊勇的兵馬將他後方的大營給襲擊了?
等徐言兵馬終於撤回到原本的紮營地時,眼前狼藉的景象令徐言感覺到一股悲涼,原本營地裏還留有兩萬多人馬的守軍。雖然這兩萬多人馬以民夫居多,可在他看來以城中守軍的數量和沒有防備的架勢,怎麽也不會把戰火燒到他的中軍大營來。誰知道他在前麵攻洛陽死傷慘重,而他背後的大營也被人一鍋端了,打死他都不信這是城中東王軍做出來的。他跳下馬,立在一名燒焦士兵的遺體之前,行了個軍禮,卻是將佩劍抽出來,心中怒火滿盈,怒喝道:“姓蘇的,我與你勢不兩立!”
別人也不知為何自家主帥會提及“姓蘇”的,現在想來姓蘇的還如此招恨的隻有在北方帶兵的蘇廷夏一人。可現在南王軍是攻洛陽不得被人抄了後路,難不成是蘇廷夏派兵馬做的?就算如此,自家主帥應該恨的也該是東王和皇宮裏的女皇,與奉命而為的蘇廷夏有何幹係?
但徐言不會去解釋什麽,現在糧草被端,而且城中兵馬隨時都會反撲,洛陽周圍已經不安穩。徐言馬上要收拾殘軍,準備南撤豫州。對於徐言來說,戰敗的結果是回到豫州命不保全,也許鎮南侯會忌憚他擁兵自重而放他一馬,但怎麽說徐言的帶兵生涯也到此告一段落。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一萬多不到兩萬的人馬帶回到豫州。
徐言心中不甘也沒別的辦法,到現在,他連城中的布置都不太清楚。他隻覺得自己在進攻洛陽的選擇上沒有錯,隻是城中應對的好,而且以蘇廷夏的精兵良將抄了他的後路,這才令他首尾不能相顧。可當兵馬繼續後撤一段路之後,在得到前線一些情報之後,他的想法才不得不改變。
從前線所所獲悉的情況看,蘇廷夏的兵馬仍舊在黃河北岸,根本沒有南下的可能,因為蘇廷夏所部在之前兩天已經西進往關中的方向,就連一路曾經駐紮在黃河北岸的兵馬,也踏上的西進的路。從黃河北岸到豫州兵馬的中軍大營,中途至少有一百五十裏,就算蘇廷夏所部算是東王軍和朝廷軍中的精銳,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殺奔過來端了他的後路而且能揚長而去。現在唯一的可能,就是端他大營的兵馬是從洛陽城派出的,若真是如此的話,那洛陽城內的守軍數量就連五千兵馬都不到,還要同時駐守洛陽城的內城外城諸多的城門,以及要維持城內的安穩。
徐言突然感覺心中一片冰涼,如此說來,在早晨時洛陽守南城的兵馬已經差不多有五千兵馬,而且城內守軍的損傷情況也很重。莫非這已經是城內守軍的極限?若是他再堅持一個時辰的話,是否就代表能攻下洛陽?
世上沒有後悔藥吃,徐言現在也知道來突襲他後路的兵馬已經從各個方向撤回到城內,就算他現在再去攻城,洛陽城內的守軍有了防備,他也沒了機會。可想到之前東王親自登上城樓督戰,這已經說明城中守備的情況有多麽危及,連東王這樣養尊處優的人都要親自督戰,若非如此的話洛陽恐怕也不保。
“徐帥,我們以那條路回豫州?”行軍一天之後,徐言在確定沒有追兵之後才選擇了駐紮。此時全軍上下人困馬乏,中途因為缺少糧食,又有幾百人當了逃兵。這些逃兵是定然不會回豫州,可能會占山為王落草為寇,這也是他所不願見到的情況。
徐言看了看洛陽周圍的地形圖,指了指地形圖的一邊,卻也有些喪氣。才不到兩天,他已經感覺像是過了二十年一樣,從功成名就到跌落人生穀底,而這一切隻是因為他對戰局的把握不準確。從他進兵開始,他以為事事占得先機,卻未曾想城中東王軍是後發先至,在知道他要攻城的情況下故意放水把洛陽外城讓他拿下,在他誌得意滿之下,麵對洛陽內城便有了高傲的姿態,患得患失之下他怎肯將已經到手的肥肉吐出來?卻不知洛陽外城在整個洛陽城防中隻是很薄弱的一環,拿下洛陽外城不代表攻克了洛陽。這樣一來,反倒是給了東王軍端他後路的機會,令他前後失劇最後落得慘淡的收場。
“消息可有傳回給黃將軍所知?”徐言感覺心灰意冷之下,知道回去豫州很可能是死,但他已經坦然,錯就要為錯承擔後果。現在著緊的是讓鎮南侯黃仕琅知道事情的始末,作好應對,在他看來,這次的失敗很可能會令蘇廷夏的兵馬折道向南突襲豫州。畢竟豫州防備空虛,相比於關中的嚴陣以待,更容易被破。
“回徐帥,已經派人回了豫州。”
徐言聽了之後歎口氣,也好像放下了心中最後的大石。(未完待續。。)
當徐良的首級被挑起來傳閱三軍,人心沒有比之前想象的跟穩定,反而是一些人產生了忌憚,眼前是洛陽的內城,是大魏朝皇城內城的城牆,就算之前洛陽叛軍在外城鬧了有近半年,結果是叛軍仍未進得洛陽內城一步。現在要他們在天亮前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裏拿下洛陽內城攻占皇宮,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徐言的軍令下達,一輪猛攻繼而開始,在天亮之前拿下洛陽內城的命令已經成為軍令,不容許任何人提出意見。
可在開戰之後,洛陽城南三道內城門便好像成為絞肉機一樣,上去多少人馬,就要葬送多少人馬。徐言開始時候還頗為自信,認為隻要立了威信,再以兵馬強壓,必然能令城門大開。可到後麵他發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也是從攻城戰之初就有的問題,那就是缺少攻城輜重。就算有零星的士兵靠著臨時搭建好的雲梯上到城樓,在缺少弩箭和後續支援的情況下,這些上到城樓的士兵也很快會被守軍士兵的身影所埋沒。而城樓上不斷有滾石落下,箭矢更是滿天飛,【樓下要攻城的南王府士兵近乎是踩著人堆才能到城樓下,卻隻能抬頭看著城樓一籌莫展。
還有令徐言想不到的,本來他覺得守軍在麵對如此大規模的攻城戰時,必然會人心怯懦思退,連外城都被攻破,內城要攻打起來必然容易許多。可事實正好相反。城內的守軍好像人心很整齊,隻是看起來不多的人馬,可偏偏是將城門守的嚴嚴實實。就算之後用找來的滾木撞門,也一點鬆動的跡象都沒有,反倒是城內守軍不斷有新鮮血液的加入,眼看一處城門已經有能攻破的可能。馬上會有新的守城士兵加入。
眼看過了半個多時辰,距離徐言所下一個時辰內攻下的時間還不到半個時辰,徐言已經感覺到背後強大的壓力。
現在的問題是進進不得,而退的話將失去花了太大代價拿下的洛陽城南外城。但若是在城內穩住陣腳前不退的話,先不論能否拿下洛陽城,就是眼下城外關於那支零星得到消息的蘇廷夏所部的兵馬,就可能會對他後方造成威脅。到時候他隻會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徐帥,六衛兵馬已經覆沒,玉前門需要兵馬支援!”
“徐帥。背後有一路人馬好像有要奪取城門的可能,請徐帥派兵支援!”
前麵攻不下,後方又有些亂套。原本以為已經平定的洛陽外城,也不知從何處鑽出來人馬,雖然這些人馬還不足以威脅到徐言所部的中軍主力,可一旦後路被騷擾,首先是人心浮動。誰都不想葬身在洛陽這座帝王之城下。
徐言自然不會選擇撤兵,他想的是。隻要再堅持一下,眼前三座城門。隻要有一座鬆動,或者是守軍將領畏戰,兵馬進到城中那大局已定。可這種希望一直再期待了一個時辰,到天完全亮了的時候,他心中已經有些心灰意冷。
等到了天亮,城樓上的情況他能看的更清楚。城樓上所駐守的兵馬,哪裏是一群烏合之眾,戰旗的顏色都很鮮豔,士兵的裝束一看便能分辨出是東王軍中駐守洛陽的主力,雖然人數上不多。可這些東王軍主力在這一兩年時間裏征南討北可說是戰功赫赫,要說戰鬥力比南王軍還高,加上有天險的城牆做守護,如虎添翼之下怎容輕易動搖?
“徐帥,剛得到的消息,一個多時辰前,有兵馬突襲了我軍大營,糧草被焚毀。營地也被人給拔了!”
當徐言得到這消息的時候,心中已經涼了半截,當他在城樓上看到一個正冷笑看著下麵身影的時候,徐言更感覺到這一切是個圈套。
城樓上所立的赫然是如今洛陽軍政大權的掌舵人,東王韓健。作為東王,韓健親自出現在了守城的第一線,徐言也終於明白城內的守軍為何會如此上下一心,感情是東王親臨督戰,手底下的士兵一個個還不是奮勇殺敵?
現在前無進路,後路也很可能被斷,擺在徐言麵前的又是兩條路,或者繼續進兵,或者幹脆折道而反。就算大營被拔,他手下損失慘重,可如今尚且有兩萬人馬,這是豫州兵馬的絕對主力,若是葬送在他手上,別說鎮南侯饒不了他,就是他自己也不能原諒自己。豫州要是少了他手底下的三萬兵馬所支應,恐怕豫州也將無法守住。現在三萬人馬已經折損了一萬,再這麽下去被前後路包抄,可能會全軍覆沒。
“撤!”徐言當機立斷,他想的是,自己因為誤判戰機被軍法處置不要緊,可兵馬要保住。
當徐言命令已下,前線上的南王軍士兵才算是從哭爹找娘中禍患了過來,從開始就是一場根本沒有勝算的戰鬥,沒有攻城輜重也沒有內應的情況下,想攻克一座堅實的堡壘除了往堡壘城樓下送屍體,似乎沒別的路可走。隨著撤兵的命令發出,士兵狼狽不堪地逃走,連一些傷員都不及抬走,等兵馬撤出城樓一線,城內也並無追兵而出。
徐言本還想折返殺回去令城中守軍措手不及,可城門不開,一切都是空談。撤兵就必須撤兵。
在回兵到外城城門下時,稍微清點了一下軍中兵馬的數量,情況比徐言想象的還要糟糕一些。這一早晨的攻城戰,原本三萬人馬已經折損將近一半,其中死亡的大約也隻有幾千人,可逃兵卻占了大多數。一場血戰之下整個洛陽外城都彌漫著血腥的味道。
撤回到外城,徐言心中百感交集,他第一次以主帥的名義征調兵馬打仗,就損失慘重。這是他所不能預料的。在他帶兵進到洛陽外城時,雄心何其之大,以為不但能建功立業,甚至有可能登上帝王之位。這一切到頭來隻是夢幻一場,他很不甘心,因為他到頭來都不知自己怎麽敗的。他所能遷怒的。除了城外那支端了他後路的兵馬,似乎也找不到別的元凶。
“徐帥,我們駐紮還是……”
徐言歎口氣,替手下說了下半句:“撤兵,回城南大營,能挽救多少糧草是多少。收拾殘軍,放命令下去,戰前逃兵一律不得追究,收整殘軍。再行定策!”
徐言的命令也是為軍中能快速收容起逃兵,這樣也算是保留了軍中最後的薪火。可這也令那些在前線上奮勇而戰的士兵心有不甘,我在前奮勇殺敵最後落得九死一生,而那些逃兵則從開始就逃的無影無蹤,現在他們回來居然不追究?
徐言畢竟是久經戰陣的將領,即便撤兵也能組織有序。等兵馬撤出洛陽城,城門很快便被東王軍所接收,徐言最後回頭看了眼洛陽的城樓。感慨這並非是他所能控製的地方。
還沒等回到中軍大營,路上已經遇到幾波兵馬阻截。這些兵馬戰鬥力方麵都很一般,在遇到徐言的主力兵馬後都是一戰即潰,令徐言不解的是,就是這群好似散兵遊勇的兵馬將他後方的大營給襲擊了?
等徐言兵馬終於撤回到原本的紮營地時,眼前狼藉的景象令徐言感覺到一股悲涼,原本營地裏還留有兩萬多人馬的守軍。雖然這兩萬多人馬以民夫居多,可在他看來以城中守軍的數量和沒有防備的架勢,怎麽也不會把戰火燒到他的中軍大營來。誰知道他在前麵攻洛陽死傷慘重,而他背後的大營也被人一鍋端了,打死他都不信這是城中東王軍做出來的。他跳下馬,立在一名燒焦士兵的遺體之前,行了個軍禮,卻是將佩劍抽出來,心中怒火滿盈,怒喝道:“姓蘇的,我與你勢不兩立!”
別人也不知為何自家主帥會提及“姓蘇”的,現在想來姓蘇的還如此招恨的隻有在北方帶兵的蘇廷夏一人。可現在南王軍是攻洛陽不得被人抄了後路,難不成是蘇廷夏派兵馬做的?就算如此,自家主帥應該恨的也該是東王和皇宮裏的女皇,與奉命而為的蘇廷夏有何幹係?
但徐言不會去解釋什麽,現在糧草被端,而且城中兵馬隨時都會反撲,洛陽周圍已經不安穩。徐言馬上要收拾殘軍,準備南撤豫州。對於徐言來說,戰敗的結果是回到豫州命不保全,也許鎮南侯會忌憚他擁兵自重而放他一馬,但怎麽說徐言的帶兵生涯也到此告一段落。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一萬多不到兩萬的人馬帶回到豫州。
徐言心中不甘也沒別的辦法,到現在,他連城中的布置都不太清楚。他隻覺得自己在進攻洛陽的選擇上沒有錯,隻是城中應對的好,而且以蘇廷夏的精兵良將抄了他的後路,這才令他首尾不能相顧。可當兵馬繼續後撤一段路之後,在得到前線一些情報之後,他的想法才不得不改變。
從前線所所獲悉的情況看,蘇廷夏的兵馬仍舊在黃河北岸,根本沒有南下的可能,因為蘇廷夏所部在之前兩天已經西進往關中的方向,就連一路曾經駐紮在黃河北岸的兵馬,也踏上的西進的路。從黃河北岸到豫州兵馬的中軍大營,中途至少有一百五十裏,就算蘇廷夏所部算是東王軍和朝廷軍中的精銳,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殺奔過來端了他的後路而且能揚長而去。現在唯一的可能,就是端他大營的兵馬是從洛陽城派出的,若真是如此的話,那洛陽城內的守軍數量就連五千兵馬都不到,還要同時駐守洛陽城的內城外城諸多的城門,以及要維持城內的安穩。
徐言突然感覺心中一片冰涼,如此說來,在早晨時洛陽守南城的兵馬已經差不多有五千兵馬,而且城內守軍的損傷情況也很重。莫非這已經是城內守軍的極限?若是他再堅持一個時辰的話,是否就代表能攻下洛陽?
世上沒有後悔藥吃,徐言現在也知道來突襲他後路的兵馬已經從各個方向撤回到城內,就算他現在再去攻城,洛陽城內的守軍有了防備,他也沒了機會。可想到之前東王親自登上城樓督戰,這已經說明城中守備的情況有多麽危及,連東王這樣養尊處優的人都要親自督戰,若非如此的話洛陽恐怕也不保。
“徐帥,我們以那條路回豫州?”行軍一天之後,徐言在確定沒有追兵之後才選擇了駐紮。此時全軍上下人困馬乏,中途因為缺少糧食,又有幾百人當了逃兵。這些逃兵是定然不會回豫州,可能會占山為王落草為寇,這也是他所不願見到的情況。
徐言看了看洛陽周圍的地形圖,指了指地形圖的一邊,卻也有些喪氣。才不到兩天,他已經感覺像是過了二十年一樣,從功成名就到跌落人生穀底,而這一切隻是因為他對戰局的把握不準確。從他進兵開始,他以為事事占得先機,卻未曾想城中東王軍是後發先至,在知道他要攻城的情況下故意放水把洛陽外城讓他拿下,在他誌得意滿之下,麵對洛陽內城便有了高傲的姿態,患得患失之下他怎肯將已經到手的肥肉吐出來?卻不知洛陽外城在整個洛陽城防中隻是很薄弱的一環,拿下洛陽外城不代表攻克了洛陽。這樣一來,反倒是給了東王軍端他後路的機會,令他前後失劇最後落得慘淡的收場。
“消息可有傳回給黃將軍所知?”徐言感覺心灰意冷之下,知道回去豫州很可能是死,但他已經坦然,錯就要為錯承擔後果。現在著緊的是讓鎮南侯黃仕琅知道事情的始末,作好應對,在他看來,這次的失敗很可能會令蘇廷夏的兵馬折道向南突襲豫州。畢竟豫州防備空虛,相比於關中的嚴陣以待,更容易被破。
“回徐帥,已經派人回了豫州。”
徐言聽了之後歎口氣,也好像放下了心中最後的大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