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恪做這些事,也不過是想討得楊瑞的歡心,卻未曾料想做的再多也是君王無情,現在他不但被罷官,還被勒令去東王府門口“思過”。
想到自己家門麵前成天有個人在那“靜思己過”,韓健想想也覺得惡心一些。
楊瑞說完,卻又看著韓健問道:“東王,對朕的決定,你如何看?”
“臣不敢妄加議論陛下之決定,不過這個思過……是否有些處罰過重了?”
楊瑞白了韓健一眼,那意思好像在說,你還說什麽不敢妄加議論,那還說什麽?
“東王覺得是處罰嗎?”楊瑞道,“朕倒覺得是給林侍郎一次靜思己過靜修己身的機會。東王你要是覺得不妥的話,朕覺得……你也有思過之必要。”
韓健知道楊瑞是在刁難他,便行禮道:“陛下決定英明,臣附議。”
楊瑞這才滿意點頭,道:“林侍郎事情做完,便可去交接一下,明日便到東王府前思過!朕有些累了,今日不再見朝臣,也不許什麽人再來打攪。”
楊瑞說完,便好像是下了逐客令。韓健和林恪隻能是先出宮去。
出宮路上,林恪一直跟在韓健身後,卻有意不靠近前來。林恪也知道自己的處境,現在是兩邊難以為人,這官當的也沒意思。要是楊瑞不罷他官,他都想自己請辭了。可現在官丟了事小,反倒是去東王府前謝罪他有些接受不了,在宮門前思過那也算是“皇恩浩蕩”,可去東王府前思過,則根本沒什麽道理。
林恪不主動靠前來,韓健更懶得跟他廢話。
出宮了,韓健連頭都沒回。直接上馬離開,老遠還能聽到林恪在對一些同僚唉聲歎氣。
林恪原本在朝中勢力也算龐大,可經過這麽幾番折騰,他的人,要麽被調職要麽被罷官,已經沒幾個還能在朝廷的要害部門任差。韓健想想中間也不過才四五個月時間。帝王無情,在這點上體現最為明顯。
……
……
軍所衙門裏,韓健接到了北方前線的戰報,說是蘇廷夏所部已經攻入了渤海國腹地。
跟以往一樣,這次蘇廷夏仍舊取的是化整為零,將兵馬分了各部一路向東北挺近。這時候渤海國的皇族貴族在見不到鮮卑援軍後,又知留下必死,都已經倉皇北逃或者是東逃。一部分往北進入到大興安嶺一代,還有部分直接是往長白山方向逃去。
本來渤海國境內便政權有些不穩。到了遇到外敵,這情況更嚴重一些。
從皇族逃命的兩個方向,韓健便得知現在渤海國境內存在兩個大的勢力。其中一派自然是渤海國的國王,還有一個是渤海王的兄弟,在渤海國境內也是很有勢力。
這次兩邊人都是各求庇護,他們指望不上鮮卑人,隻好跟新羅和高麗人去打交道。
這麽一來,蘇廷夏進兵更加容易。原本行軍還有些緩慢。可因為渤海人本就沒有戀戰之心,才幾天下來。蘇廷夏就已經占據了近乎整個遼東,隱隱他已經成為新的渤海王。
而後韓健得到的情報便有些令人琢磨的意味。鮮卑人居然派了密使前去蘇廷夏軍中,似乎是要與蘇廷夏密謀什麽。至於蘇廷夏是否見過鮮卑人的密使,從前線情報上還沒傳過來。
韓健感覺出,這是鮮卑人有意在扶植蘇廷夏當新的渤海王,來跟中原朝廷為敵。
本來韓健認為。蘇廷夏不敢反,因為他知道沒有中原為後盾的情況下,留守在渤海境內隻是等死。可到如今狀況,韓健也不敢確信心中所想。
蘇廷夏在魏朝,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將領。這次作戰也是令他一舉成名。可終究他這次北上進軍途中做了不少殺戮之事,回到洛陽是否被追究,蘇廷夏心裏恐怕也沒底。在這種情況下,鮮卑人的示好再加上手上權力的劇增,也可能會令其蒙蔽頭腦而走上鋌而走險的道路。要真是這樣,韓健不但要失去一部分人馬,還要麵臨一路大敵。
相比於鮮卑人的凶悍,蘇廷夏最大的特點是狡詐。令人防不勝防。
過了幾日,到九月下旬,北方那邊還是沒有蘇廷夏軍中的最新消息。好像蘇廷夏有意與朝廷斷絕了聯係,這令洛陽方麵很是不安。
雖然說前線的戰俘和渤海國百姓還在內遷過程中,可因為蘇廷夏前線上的消息不再回傳,使很多人對這個本就不是東王府和朝廷出身的人失去信心。原本洛陽中很多士族階層就對蘇廷夏對百姓的劫掠是殺戮之事頗有微辭,現在趁著蘇廷夏自斷消息的機會,洛陽城中對其中傷之語也就更多了一些。
與以往相同的是,東王府包括韓健在內,關於蘇廷夏的事近乎是從不去評論。甚至連蘇廷夏這個人,東王府都有意不去提,幾次楊瑞會見朝臣,問及北方的戰事,韓健隻是提了關於林詹所部進兵之事,蘇廷夏的問題也被他刻意回避了。
越是如此,外界對於蘇廷夏叛國的消息傳的越甚。楊瑞更是以為韓健有什麽事隱瞞,幾天都對韓健沒個好臉色。在這點上,倒不是韓健去隱瞞什麽,因為他對蘇廷夏並未作出什麽軍事安排,而實在是蘇廷夏有意如此。
九月底,鮮卑人已經從長安南線撤兵。不過他們卻沒有直接將占據中原的城池所歸還。但林詹的一路兵馬已經進入到北王府腹地,有些城池自然從鮮卑人手裏回歸到朝廷。
相比於被鮮卑人掠奪,北川境內僅存的幾座還算完好的城池,都眼巴巴等著朝廷的援軍到來。等林詹的兵馬到來之後,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歡迎。
因為鮮卑人的掠奪,北方滿目瘡痍,很多地方根本都是荒無人煙,整個地區的人口和牲畜都被鮮卑人掠奪走。僅存的也隻是避難到山野中的百姓,卻也是零星而存。
隨著林詹所部對北川境內城池的接收完畢,隨後林詹所部的大部分兵馬往北王府首府北川城靠攏,有重新圍攻北川城之意。
便在此時,北川城內再次派出議和的代表。這次議和一開始,小北王楊科為了表示誠意,便將之前所收留的楊餘一家,還有一些跟隨楊餘叛逃到北方的人送到了林詹軍營中。
林詹不敢怠慢,直接將人送往洛陽來。一時間洛陽朝廷上下也都有些震駭。
當初楊瑞的好弟弟,也當過魏朝的皇帝,楊餘在洛陽的聲望隻能算是毀譽參半。楊餘身為楊氏皇族的正統繼承人,本身他的繼位還是沒太多問題的。很多人倒更寧原奉楊餘為君主,而不是身為女流的楊瑞。
可問題就在,楊餘當皇帝之後,發動了幾次戰爭,令中原開始不得安寧。而在江都之戰落敗之後,也是楊餘曾經派出去的兵馬,回到洛陽之後為禍一方,令洛陽城不得安寧,百姓因此而流離失所。
楊餘的皇帝當的很窩囊,更窩囊的是,東王府的兵馬殺到洛陽,他竟然絲毫不反抗,拖家帶口再連同那些忠於他的大臣北逃而去,反倒是去找曾經幫助他登基的楊科來庇護。可到了北方的楊餘,什麽都不是,非但沒得到楊科的禮重,甚至還被軟禁起來。因為楊科也知道,留著楊餘在身邊始終是個禍害,但楊科也知道這人不能殺,到一定的時候還有用。
現在要跟朝廷議和,楊科將楊餘一家還有那些朝廷的叛臣一並送到林詹軍營,也是為換取朝廷的撤兵。雖然北王府自己也知道這有些不太可能。
但楊科還是期冀於能夠換取朝廷的“寬宥”,讓他繼續保持王爵,留守於北川。這是最好的狀況。
就算楊科不能留守北王府,也希望自己的王爵可以不斷,封地不斷,那嗣位也不會斷。那也等於是保住了北王府的香火。
朝廷這麵,在得知楊餘一家已經往洛陽這麵而來,都在做著準備。
盡管很多人還不清楚應該準備什麽。但他們也意識到,這是大事,稍有怠慢可能就會丟官甚至是喪命。誰都不知楊瑞會怎麽處置他這個曾經的好弟弟。
倒是韓健這麵,在將消息告知了楊瑞之後,見到楊瑞那複雜的神色,便知道楊瑞心中自己也很矛盾。
在楊瑞心中,她是很顧念親情的。當初他對楊餘和楊曦兩個弟弟可說是苦心栽培,甚至將他們留在宮中居住,也是為讓兩個弟弟適應宮中環境,為將來繼位做準備。
楊瑞自己也沒料到,楊餘居然會背叛她。現在楊餘的問題已經擺在眼前,容不得她再去回避。她必須要作出決斷,楊餘回到洛陽之後該怎麽處置。
“我想一人靜一靜。夫君沒別的事的話,能否先回去?”燁安閣中,楊瑞臉色很不好。
盡管之前北王府已經透露出會將楊餘等叛逆送歸朝廷,可一直沒落實過。現在人已經在林詹軍中,不及日便會被押送回來,她反而是踟躇了。
“別多想。”韓健道,“瑞兒你要怎麽處置,盡管自便。我不會幹涉。”(未完待續。。)
想到自己家門麵前成天有個人在那“靜思己過”,韓健想想也覺得惡心一些。
楊瑞說完,卻又看著韓健問道:“東王,對朕的決定,你如何看?”
“臣不敢妄加議論陛下之決定,不過這個思過……是否有些處罰過重了?”
楊瑞白了韓健一眼,那意思好像在說,你還說什麽不敢妄加議論,那還說什麽?
“東王覺得是處罰嗎?”楊瑞道,“朕倒覺得是給林侍郎一次靜思己過靜修己身的機會。東王你要是覺得不妥的話,朕覺得……你也有思過之必要。”
韓健知道楊瑞是在刁難他,便行禮道:“陛下決定英明,臣附議。”
楊瑞這才滿意點頭,道:“林侍郎事情做完,便可去交接一下,明日便到東王府前思過!朕有些累了,今日不再見朝臣,也不許什麽人再來打攪。”
楊瑞說完,便好像是下了逐客令。韓健和林恪隻能是先出宮去。
出宮路上,林恪一直跟在韓健身後,卻有意不靠近前來。林恪也知道自己的處境,現在是兩邊難以為人,這官當的也沒意思。要是楊瑞不罷他官,他都想自己請辭了。可現在官丟了事小,反倒是去東王府前謝罪他有些接受不了,在宮門前思過那也算是“皇恩浩蕩”,可去東王府前思過,則根本沒什麽道理。
林恪不主動靠前來,韓健更懶得跟他廢話。
出宮了,韓健連頭都沒回。直接上馬離開,老遠還能聽到林恪在對一些同僚唉聲歎氣。
林恪原本在朝中勢力也算龐大,可經過這麽幾番折騰,他的人,要麽被調職要麽被罷官,已經沒幾個還能在朝廷的要害部門任差。韓健想想中間也不過才四五個月時間。帝王無情,在這點上體現最為明顯。
……
……
軍所衙門裏,韓健接到了北方前線的戰報,說是蘇廷夏所部已經攻入了渤海國腹地。
跟以往一樣,這次蘇廷夏仍舊取的是化整為零,將兵馬分了各部一路向東北挺近。這時候渤海國的皇族貴族在見不到鮮卑援軍後,又知留下必死,都已經倉皇北逃或者是東逃。一部分往北進入到大興安嶺一代,還有部分直接是往長白山方向逃去。
本來渤海國境內便政權有些不穩。到了遇到外敵,這情況更嚴重一些。
從皇族逃命的兩個方向,韓健便得知現在渤海國境內存在兩個大的勢力。其中一派自然是渤海國的國王,還有一個是渤海王的兄弟,在渤海國境內也是很有勢力。
這次兩邊人都是各求庇護,他們指望不上鮮卑人,隻好跟新羅和高麗人去打交道。
這麽一來,蘇廷夏進兵更加容易。原本行軍還有些緩慢。可因為渤海人本就沒有戀戰之心,才幾天下來。蘇廷夏就已經占據了近乎整個遼東,隱隱他已經成為新的渤海王。
而後韓健得到的情報便有些令人琢磨的意味。鮮卑人居然派了密使前去蘇廷夏軍中,似乎是要與蘇廷夏密謀什麽。至於蘇廷夏是否見過鮮卑人的密使,從前線情報上還沒傳過來。
韓健感覺出,這是鮮卑人有意在扶植蘇廷夏當新的渤海王,來跟中原朝廷為敵。
本來韓健認為。蘇廷夏不敢反,因為他知道沒有中原為後盾的情況下,留守在渤海境內隻是等死。可到如今狀況,韓健也不敢確信心中所想。
蘇廷夏在魏朝,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將領。這次作戰也是令他一舉成名。可終究他這次北上進軍途中做了不少殺戮之事,回到洛陽是否被追究,蘇廷夏心裏恐怕也沒底。在這種情況下,鮮卑人的示好再加上手上權力的劇增,也可能會令其蒙蔽頭腦而走上鋌而走險的道路。要真是這樣,韓健不但要失去一部分人馬,還要麵臨一路大敵。
相比於鮮卑人的凶悍,蘇廷夏最大的特點是狡詐。令人防不勝防。
過了幾日,到九月下旬,北方那邊還是沒有蘇廷夏軍中的最新消息。好像蘇廷夏有意與朝廷斷絕了聯係,這令洛陽方麵很是不安。
雖然說前線的戰俘和渤海國百姓還在內遷過程中,可因為蘇廷夏前線上的消息不再回傳,使很多人對這個本就不是東王府和朝廷出身的人失去信心。原本洛陽中很多士族階層就對蘇廷夏對百姓的劫掠是殺戮之事頗有微辭,現在趁著蘇廷夏自斷消息的機會,洛陽城中對其中傷之語也就更多了一些。
與以往相同的是,東王府包括韓健在內,關於蘇廷夏的事近乎是從不去評論。甚至連蘇廷夏這個人,東王府都有意不去提,幾次楊瑞會見朝臣,問及北方的戰事,韓健隻是提了關於林詹所部進兵之事,蘇廷夏的問題也被他刻意回避了。
越是如此,外界對於蘇廷夏叛國的消息傳的越甚。楊瑞更是以為韓健有什麽事隱瞞,幾天都對韓健沒個好臉色。在這點上,倒不是韓健去隱瞞什麽,因為他對蘇廷夏並未作出什麽軍事安排,而實在是蘇廷夏有意如此。
九月底,鮮卑人已經從長安南線撤兵。不過他們卻沒有直接將占據中原的城池所歸還。但林詹的一路兵馬已經進入到北王府腹地,有些城池自然從鮮卑人手裏回歸到朝廷。
相比於被鮮卑人掠奪,北川境內僅存的幾座還算完好的城池,都眼巴巴等著朝廷的援軍到來。等林詹的兵馬到來之後,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歡迎。
因為鮮卑人的掠奪,北方滿目瘡痍,很多地方根本都是荒無人煙,整個地區的人口和牲畜都被鮮卑人掠奪走。僅存的也隻是避難到山野中的百姓,卻也是零星而存。
隨著林詹所部對北川境內城池的接收完畢,隨後林詹所部的大部分兵馬往北王府首府北川城靠攏,有重新圍攻北川城之意。
便在此時,北川城內再次派出議和的代表。這次議和一開始,小北王楊科為了表示誠意,便將之前所收留的楊餘一家,還有一些跟隨楊餘叛逃到北方的人送到了林詹軍營中。
林詹不敢怠慢,直接將人送往洛陽來。一時間洛陽朝廷上下也都有些震駭。
當初楊瑞的好弟弟,也當過魏朝的皇帝,楊餘在洛陽的聲望隻能算是毀譽參半。楊餘身為楊氏皇族的正統繼承人,本身他的繼位還是沒太多問題的。很多人倒更寧原奉楊餘為君主,而不是身為女流的楊瑞。
可問題就在,楊餘當皇帝之後,發動了幾次戰爭,令中原開始不得安寧。而在江都之戰落敗之後,也是楊餘曾經派出去的兵馬,回到洛陽之後為禍一方,令洛陽城不得安寧,百姓因此而流離失所。
楊餘的皇帝當的很窩囊,更窩囊的是,東王府的兵馬殺到洛陽,他竟然絲毫不反抗,拖家帶口再連同那些忠於他的大臣北逃而去,反倒是去找曾經幫助他登基的楊科來庇護。可到了北方的楊餘,什麽都不是,非但沒得到楊科的禮重,甚至還被軟禁起來。因為楊科也知道,留著楊餘在身邊始終是個禍害,但楊科也知道這人不能殺,到一定的時候還有用。
現在要跟朝廷議和,楊科將楊餘一家還有那些朝廷的叛臣一並送到林詹軍營,也是為換取朝廷的撤兵。雖然北王府自己也知道這有些不太可能。
但楊科還是期冀於能夠換取朝廷的“寬宥”,讓他繼續保持王爵,留守於北川。這是最好的狀況。
就算楊科不能留守北王府,也希望自己的王爵可以不斷,封地不斷,那嗣位也不會斷。那也等於是保住了北王府的香火。
朝廷這麵,在得知楊餘一家已經往洛陽這麵而來,都在做著準備。
盡管很多人還不清楚應該準備什麽。但他們也意識到,這是大事,稍有怠慢可能就會丟官甚至是喪命。誰都不知楊瑞會怎麽處置他這個曾經的好弟弟。
倒是韓健這麵,在將消息告知了楊瑞之後,見到楊瑞那複雜的神色,便知道楊瑞心中自己也很矛盾。
在楊瑞心中,她是很顧念親情的。當初他對楊餘和楊曦兩個弟弟可說是苦心栽培,甚至將他們留在宮中居住,也是為讓兩個弟弟適應宮中環境,為將來繼位做準備。
楊瑞自己也沒料到,楊餘居然會背叛她。現在楊餘的問題已經擺在眼前,容不得她再去回避。她必須要作出決斷,楊餘回到洛陽之後該怎麽處置。
“我想一人靜一靜。夫君沒別的事的話,能否先回去?”燁安閣中,楊瑞臉色很不好。
盡管之前北王府已經透露出會將楊餘等叛逆送歸朝廷,可一直沒落實過。現在人已經在林詹軍中,不及日便會被押送回來,她反而是踟躇了。
“別多想。”韓健道,“瑞兒你要怎麽處置,盡管自便。我不會幹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