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的八千兵馬,在林詹率領下出城,出城之後大軍直往南行進,直接往援糧道。
這次江都兵馬出擊,看似隱蔽,卻直接暴露在北王軍視野之下。不管是情報,還是斥候調查所得,都能清楚顯示這路兵馬的行進方向。
北王府騎兵大約有六千多騎,已經來到江都有三個多月時間。這路兵馬在北王府並不算絕對的精銳,卻也是主力騎兵團。率兵的將軍名叫林麝,與林詹可說是“同宗”,在林麝得知原來洛陽的廷尉少府林詹負責帶兵保護糧道,他還是表現出足夠的謹慎。
身為一軍主帥,林麝很清楚目前的處境。雖然江都一地一直堅守,閉城不出,但這也不代表江都不會主動出擊。而林麝目前所率的六千騎兵,已經到了疲勞的瓶頸,要是再持續半個月以上,將士必然會被戰事所拖垮。
因而林麝很想速戰速決,早些幹擾到這批南齊的物資,便要率兵北撤,便在這時,連陰雨令江南道路泥濘,這給行軍又帶來諸多不便。
四月二十九,正值大雨。林麝躲在帳篷裏看江南的地形圖,便是在草原上,他對地形的了解也很有一套。但這次來到江南之後,才發覺江南水鄉根本不同於浩瀚大漠,就算是知道方向,卻也是溝渠交錯,騎兵要行進會帶來很多不便。若是可以選擇,他寧願選擇在苦寒的大漠中作戰。
“林將軍,這次江都派兵出來說是保護糧道,怕其中有什麽陰謀。”
帳篷裏隻有兩個人,除了林麝,還有林麝的副將連城舉。連城舉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副將,這些年跟他在長城一代反擊鮮卑騎兵。連城舉幫了他很多忙,主要因為連城舉曾就是在草原上生活,對馬的習性很了解。連城舉可以半個月在馬上不下來。不管是吃喝拉撒都能在馬背上解決,這令林麝很佩服。
但這次到了江南。連一向鐵骨錚錚的連城舉也有些受不了,連城舉已經得風寒多日,時好時壞,隨軍的軍醫看過也沒辦法。
“東王府是想阻斷我們的後路。”林麝點了點地圖道,“這一路,都是水路,想渡河,就要有船。而我們缺少船隻,要是被阻斷在江都之南,連援兵也到不了。到時,可能會陷入苦戰。”
“將軍,不如……就此撤兵,免得遭到埋伏。”連城舉道。
“不行。”林麝態度堅決到,“未開戰,便自己認輸,回去之後如何跟世子交待?就算是東王府有陰謀,隻要我們能提前防備。也是可以先毀了這批糧草再北上。如此,同僚也無話說。”
連城舉不多說話,他很明白現在全軍的處境。本來就是領的苦差事。要到江都之南來,還在缺少補給和援軍的情況下,就算是江都城一直堅守不出,可到底這也是敵境深處,進不好進,退也不好退。而北王府軍將眾多,如今小北王即將嗣位的關鍵時期,很多人都對領軍將領的職位虎視眈眈。要是林麝什麽功勞都沒有就回去,很難保證不會被追究責任。
在戰場上。無功便是過,想保住手上權位。就要立下軍功。
“那林將軍準備作何應對?”連城舉問道。
“這路兵馬,暫且先置之不理。等離開江都範圍,在常識性出擊。到時佯裝敗退,設下埋伏,便可一舉得勝。”
連城舉思索了一下,林麝的計謀好是好,但關鍵這並非長城之地,也非苦寒大漠,而是江都人自己的地盤。在敵人的地盤設伏,地形上很難做到完全掌握。
“林將軍,請分配屬下一路兵馬,先鋒之任,由屬下來擔當。”連城舉主動請纓道。
林麝看著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心中也多有感動,畢竟連城舉患病在身,卻也懂得為他來分憂。
“路上小心。”臨送連城舉走,林麝拍了拍連城舉的肩膀道。
……
……
大雨仍舊連綿不斷。
江都之地,這一年雨水很多。雨下起來不停,很多事也受到阻滯。
五月初一,大軍出城後的第三天,東王府裏召開一次很普通的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總結近來城中的情況,但說到底,也是為江都各地這一兩個月一來物資緊缺。
會議並不太正式,有些辦公的模式,很多人在說,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最後有的官員在紙上記錄著,準備著南齊糧食運到江都之後的分配。
糧食還沒來,江都便已經作好了周遭各城的配額,城市內糧食緊張的,會多運一些過去,不太緊張的,會少運一些。
韓健聽了一會,覺得無趣,畢竟他是很清楚這批糧食是很難運到江都的。
韓健立在窗口,看著外麵的陰雨連綿,心中盤算著,這場戰事應該就在這一兩天內打響。但到此時,城內仍舊沒有消息。
現在兵馬派了出去,林詹帶著的八千江都兵馬,說是老弱殘軍也算不上,但真正開戰起來,很容易被北王軍騎兵給打散。韓健最擔心的也是如此。
一旦隊伍散亂不成陣容,之後再佯裝敗退什麽的都沒有意義,林詹能否收拾殘軍也是問題。一場戰事,從開始往往就決定了結局,韓健對楊蓯兒說是能十拿九穩,隻有他心裏清楚,這一戰是凶險非常。
“東王殿下,都已經商量好,您看看?”一名東王府負責軍需後勤的官員把整理好的會議內容遞過來。
韓健沒接,隨口道:“交給林管家便可。”
“是。”官員沒多說,現在整個江都的人都知道韓健很信任林小夙。現在林小夙可以說是江都實際的宰相,很多事沒有林小夙的批準也不會成行。
盡管很多人認為韓健信任一個女流之輩有些兒戲,但大戰在即,也沒人會真正跟韓健計較這個,就連一些原來還對此頗有非議的洛陽派係官員,在各城糧食緊張之後都不再多說。林小夙所作。已經近乎於完美,沒什麽可以苛求。
韓健作為東王府軍將的主帥,在大戰在即時。也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出城參與到其中,畢竟他是爭產戰事得到策劃者。但他知道自己現在不能急躁。洛陽和北王府在江都有很多眼線,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一旦他表現的太過激進,便會令人想到這不簡簡單單是一次保護糧道的小型戰役。
……
……
江都城南一百裏外,豫州軍營之內,近幾日來也有些人心浮躁。
從楊洛川親自帶著一萬騎兵來到江都,已經過去有小半年時間。這一萬騎兵,在江都駐紮下來便好似是紮根。將士久在外,不免有些思念故土,人心也有些不穩。
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南王府仍舊沒有將這支兵馬召回的意思,因而很多軍將也頗有意見,認為這是苦差事。
這路兵馬帶兵的名叫李遷,在豫州眾將領中也頗有名望,隻是脾氣不太好。本來從軍者脾氣暴躁並非是壞事,而李遷在之前幾年豫州與南齊的幾次小戰事中也立下不小的戰功,甚至被當成是黃仕琅接班人來培養。
但這次李遷和這一萬兵馬被遺棄在江都之外後。李遷便覺得自己好像是被發配。因為他根本看不到這場戰事到底有什麽結果。
說是來援救江都,可洛陽軍和北王軍已經進入到江都有四個月時間,江都自己也閉門不出。談何援救?
說是來爭奪江都的,可一萬兵馬確實也不頂事。更何況,從楊洛川在年底離開軍營回到豫州之後,南王府除了發了幾道軍令令其堅守之外,可說對他們不管不問,就連這兩個月的糧草物資,也是拖延了很久才運過來,軍餉和糧餉至今未發。
“老李,你說咱主上這到底是個啥子意思?我們在這守了大半年。到頭來難不成是小媳婦等著嫁人,等到頭發花白當望夫崖?”
在李遷的手下中。有個跟他同鄉的將領,名叫胡四。胡四也曾是南王府赫赫有名的將領。不過因此得罪過南王府世子楊曳,因而不被重用,這次倒與李謙同在軍中。
“昨日有信使來報,說是主上這一兩日會對我們有所調動,先等等看。”李遷說著,其實也有些不耐煩。
此時外麵的陰雨天氣不斷,南王府並沒有梅雨季節,不會有這麽多日見不到太陽。雨下個不停,心裏也會跟著煩躁一些。
“調動?調動他個鳥蛋,既然要調動,怎不派使節一次說清楚,反倒是先派個鳥蛋的使節說什麽有調動,這不是消遣我們?”胡四嘴上抱怨著,罵罵咧咧的。
李遷已經習慣這個同鄉的脾氣,因而也不見怪。這時候他自己也對南王府和南王有所抱怨,便也沒有理由去跟胡四來計較。
“倒真希望主上早些調我們回去。”李遷說了一句。
李遷這幾天已經通過斥候那邊了解到,東王府主動出兵了。以他的經驗來看,這不是什麽好的征兆。一旦東王府出兵,就代表戰事會發生轉變,不再是攻守戰,而是拉鋸戰,也很可能是一邊倒的戰事。
這種情況下,他的一萬兵馬無論攙和到哪邊,都不會落得好結果。
便在二人說話時,門口有侍衛來報,說是南王府那邊來了使節。
“使節何在?”李遷問道。
“回將軍,信使在來的途中身負箭傷,如今正在帳篷裏,看來已經命不久矣。”侍衛回稟道。
李遷微微蹙眉,南王府派來使節,應該不會隻有一個人,如此情況下竟會隻有一名信使前來,而且會身負重傷?這是否代表,他的一萬兵馬也被人盯上?
李遷匆忙到了信使所在的帳篷,那信使身上中了三箭,能撐著到軍營裏來已經是個奇跡。這種情況下,想問他什麽已經不太可能。
“將軍,這裏有主上的信函。”一名侍衛道。
“拿來。”李遷說著,一把將信函奪到手上,等他看完之後,整個眉頭深鎖。
“老李,主上說啥?”胡四在旁看了半天,緊忙問道。
李遷略微思度了一下,道:“主上,讓我們早些班師回豫州。”
“真的?你感情好,終於不用再在這鬼地方待下去。等等,老李,咱啥時候走?走之前,主上就沒安排點別的?”胡四突然心有不安道。
“班師,還會有何事?走就走,今夜便拔寨起行。”李遷下令道。
“好,弟兄們這就回去準備。終於可以回去見婆姨和小崽子們了。”
胡四興高采烈到外麵去通傳全軍去了。李遷也擺擺手,讓侍衛全都離開,隻剩下他和一個半死不活的信使留在營帳裏。
“將……將軍……”信使湧進最後一絲力氣,稱呼了一聲。
“你做的很好,將來我回到豫州,會記得你。”李遷突然抽出佩劍,一劍刺穿了那信使的胸口。
信使帶著幾分不敢和遺憾,閉目而死。
李遷將劍拔出來,擦了擦劍,順帶將手上的布帛扔到地上。所謂的南王的信函,不過是布帛上寫的字。雖然布帛被油布包著,但這信使一路上逃命而來,油布早就破損,布帛也早就被雨水和血水浸泡,上麵一個字也辨別不出來。
李遷立在原地,他從軍已經十幾年,還是第一次殺一個沒有任何過錯的士兵。可他知道,若是這信使不死,他就沒機會回豫州去。他等著回去,已經足足等了半年。
“老李,這是怎生回事?”
胡四出去通知了下麵的軍將,回到帳篷裏,便看到血淋淋的一幕,他驚訝地看著李遷,目光中多有不解。
“看他遭罪,送他一程,不是很好?”李遷道。
“唉!也是,能活著過來,這小子也是命硬,早些了結了他,讓他安樂去。”胡四想著,正轉身要出去,突然感覺背後一痛,長劍貫穿了他的胸口。
原本拿在李遷手上的劍,竟然貫穿了他的胸口。
“老李,你……”胡四轉過身,一臉難以置信地打量著這位同鄉好友,自己的好兄弟李遷。
“老四,各為其主,安心去吧。”李遷將劍抽出來,輕輕一歎道。(未完待續)
這次江都兵馬出擊,看似隱蔽,卻直接暴露在北王軍視野之下。不管是情報,還是斥候調查所得,都能清楚顯示這路兵馬的行進方向。
北王府騎兵大約有六千多騎,已經來到江都有三個多月時間。這路兵馬在北王府並不算絕對的精銳,卻也是主力騎兵團。率兵的將軍名叫林麝,與林詹可說是“同宗”,在林麝得知原來洛陽的廷尉少府林詹負責帶兵保護糧道,他還是表現出足夠的謹慎。
身為一軍主帥,林麝很清楚目前的處境。雖然江都一地一直堅守,閉城不出,但這也不代表江都不會主動出擊。而林麝目前所率的六千騎兵,已經到了疲勞的瓶頸,要是再持續半個月以上,將士必然會被戰事所拖垮。
因而林麝很想速戰速決,早些幹擾到這批南齊的物資,便要率兵北撤,便在這時,連陰雨令江南道路泥濘,這給行軍又帶來諸多不便。
四月二十九,正值大雨。林麝躲在帳篷裏看江南的地形圖,便是在草原上,他對地形的了解也很有一套。但這次來到江南之後,才發覺江南水鄉根本不同於浩瀚大漠,就算是知道方向,卻也是溝渠交錯,騎兵要行進會帶來很多不便。若是可以選擇,他寧願選擇在苦寒的大漠中作戰。
“林將軍,這次江都派兵出來說是保護糧道,怕其中有什麽陰謀。”
帳篷裏隻有兩個人,除了林麝,還有林麝的副將連城舉。連城舉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副將,這些年跟他在長城一代反擊鮮卑騎兵。連城舉幫了他很多忙,主要因為連城舉曾就是在草原上生活,對馬的習性很了解。連城舉可以半個月在馬上不下來。不管是吃喝拉撒都能在馬背上解決,這令林麝很佩服。
但這次到了江南。連一向鐵骨錚錚的連城舉也有些受不了,連城舉已經得風寒多日,時好時壞,隨軍的軍醫看過也沒辦法。
“東王府是想阻斷我們的後路。”林麝點了點地圖道,“這一路,都是水路,想渡河,就要有船。而我們缺少船隻,要是被阻斷在江都之南,連援兵也到不了。到時,可能會陷入苦戰。”
“將軍,不如……就此撤兵,免得遭到埋伏。”連城舉道。
“不行。”林麝態度堅決到,“未開戰,便自己認輸,回去之後如何跟世子交待?就算是東王府有陰謀,隻要我們能提前防備。也是可以先毀了這批糧草再北上。如此,同僚也無話說。”
連城舉不多說話,他很明白現在全軍的處境。本來就是領的苦差事。要到江都之南來,還在缺少補給和援軍的情況下,就算是江都城一直堅守不出,可到底這也是敵境深處,進不好進,退也不好退。而北王府軍將眾多,如今小北王即將嗣位的關鍵時期,很多人都對領軍將領的職位虎視眈眈。要是林麝什麽功勞都沒有就回去,很難保證不會被追究責任。
在戰場上。無功便是過,想保住手上權位。就要立下軍功。
“那林將軍準備作何應對?”連城舉問道。
“這路兵馬,暫且先置之不理。等離開江都範圍,在常識性出擊。到時佯裝敗退,設下埋伏,便可一舉得勝。”
連城舉思索了一下,林麝的計謀好是好,但關鍵這並非長城之地,也非苦寒大漠,而是江都人自己的地盤。在敵人的地盤設伏,地形上很難做到完全掌握。
“林將軍,請分配屬下一路兵馬,先鋒之任,由屬下來擔當。”連城舉主動請纓道。
林麝看著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心中也多有感動,畢竟連城舉患病在身,卻也懂得為他來分憂。
“路上小心。”臨送連城舉走,林麝拍了拍連城舉的肩膀道。
……
……
大雨仍舊連綿不斷。
江都之地,這一年雨水很多。雨下起來不停,很多事也受到阻滯。
五月初一,大軍出城後的第三天,東王府裏召開一次很普通的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總結近來城中的情況,但說到底,也是為江都各地這一兩個月一來物資緊缺。
會議並不太正式,有些辦公的模式,很多人在說,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最後有的官員在紙上記錄著,準備著南齊糧食運到江都之後的分配。
糧食還沒來,江都便已經作好了周遭各城的配額,城市內糧食緊張的,會多運一些過去,不太緊張的,會少運一些。
韓健聽了一會,覺得無趣,畢竟他是很清楚這批糧食是很難運到江都的。
韓健立在窗口,看著外麵的陰雨連綿,心中盤算著,這場戰事應該就在這一兩天內打響。但到此時,城內仍舊沒有消息。
現在兵馬派了出去,林詹帶著的八千江都兵馬,說是老弱殘軍也算不上,但真正開戰起來,很容易被北王軍騎兵給打散。韓健最擔心的也是如此。
一旦隊伍散亂不成陣容,之後再佯裝敗退什麽的都沒有意義,林詹能否收拾殘軍也是問題。一場戰事,從開始往往就決定了結局,韓健對楊蓯兒說是能十拿九穩,隻有他心裏清楚,這一戰是凶險非常。
“東王殿下,都已經商量好,您看看?”一名東王府負責軍需後勤的官員把整理好的會議內容遞過來。
韓健沒接,隨口道:“交給林管家便可。”
“是。”官員沒多說,現在整個江都的人都知道韓健很信任林小夙。現在林小夙可以說是江都實際的宰相,很多事沒有林小夙的批準也不會成行。
盡管很多人認為韓健信任一個女流之輩有些兒戲,但大戰在即,也沒人會真正跟韓健計較這個,就連一些原來還對此頗有非議的洛陽派係官員,在各城糧食緊張之後都不再多說。林小夙所作。已經近乎於完美,沒什麽可以苛求。
韓健作為東王府軍將的主帥,在大戰在即時。也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出城參與到其中,畢竟他是爭產戰事得到策劃者。但他知道自己現在不能急躁。洛陽和北王府在江都有很多眼線,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一旦他表現的太過激進,便會令人想到這不簡簡單單是一次保護糧道的小型戰役。
……
……
江都城南一百裏外,豫州軍營之內,近幾日來也有些人心浮躁。
從楊洛川親自帶著一萬騎兵來到江都,已經過去有小半年時間。這一萬騎兵,在江都駐紮下來便好似是紮根。將士久在外,不免有些思念故土,人心也有些不穩。
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南王府仍舊沒有將這支兵馬召回的意思,因而很多軍將也頗有意見,認為這是苦差事。
這路兵馬帶兵的名叫李遷,在豫州眾將領中也頗有名望,隻是脾氣不太好。本來從軍者脾氣暴躁並非是壞事,而李遷在之前幾年豫州與南齊的幾次小戰事中也立下不小的戰功,甚至被當成是黃仕琅接班人來培養。
但這次李遷和這一萬兵馬被遺棄在江都之外後。李遷便覺得自己好像是被發配。因為他根本看不到這場戰事到底有什麽結果。
說是來援救江都,可洛陽軍和北王軍已經進入到江都有四個月時間,江都自己也閉門不出。談何援救?
說是來爭奪江都的,可一萬兵馬確實也不頂事。更何況,從楊洛川在年底離開軍營回到豫州之後,南王府除了發了幾道軍令令其堅守之外,可說對他們不管不問,就連這兩個月的糧草物資,也是拖延了很久才運過來,軍餉和糧餉至今未發。
“老李,你說咱主上這到底是個啥子意思?我們在這守了大半年。到頭來難不成是小媳婦等著嫁人,等到頭發花白當望夫崖?”
在李遷的手下中。有個跟他同鄉的將領,名叫胡四。胡四也曾是南王府赫赫有名的將領。不過因此得罪過南王府世子楊曳,因而不被重用,這次倒與李謙同在軍中。
“昨日有信使來報,說是主上這一兩日會對我們有所調動,先等等看。”李遷說著,其實也有些不耐煩。
此時外麵的陰雨天氣不斷,南王府並沒有梅雨季節,不會有這麽多日見不到太陽。雨下個不停,心裏也會跟著煩躁一些。
“調動?調動他個鳥蛋,既然要調動,怎不派使節一次說清楚,反倒是先派個鳥蛋的使節說什麽有調動,這不是消遣我們?”胡四嘴上抱怨著,罵罵咧咧的。
李遷已經習慣這個同鄉的脾氣,因而也不見怪。這時候他自己也對南王府和南王有所抱怨,便也沒有理由去跟胡四來計較。
“倒真希望主上早些調我們回去。”李遷說了一句。
李遷這幾天已經通過斥候那邊了解到,東王府主動出兵了。以他的經驗來看,這不是什麽好的征兆。一旦東王府出兵,就代表戰事會發生轉變,不再是攻守戰,而是拉鋸戰,也很可能是一邊倒的戰事。
這種情況下,他的一萬兵馬無論攙和到哪邊,都不會落得好結果。
便在二人說話時,門口有侍衛來報,說是南王府那邊來了使節。
“使節何在?”李遷問道。
“回將軍,信使在來的途中身負箭傷,如今正在帳篷裏,看來已經命不久矣。”侍衛回稟道。
李遷微微蹙眉,南王府派來使節,應該不會隻有一個人,如此情況下竟會隻有一名信使前來,而且會身負重傷?這是否代表,他的一萬兵馬也被人盯上?
李遷匆忙到了信使所在的帳篷,那信使身上中了三箭,能撐著到軍營裏來已經是個奇跡。這種情況下,想問他什麽已經不太可能。
“將軍,這裏有主上的信函。”一名侍衛道。
“拿來。”李遷說著,一把將信函奪到手上,等他看完之後,整個眉頭深鎖。
“老李,主上說啥?”胡四在旁看了半天,緊忙問道。
李遷略微思度了一下,道:“主上,讓我們早些班師回豫州。”
“真的?你感情好,終於不用再在這鬼地方待下去。等等,老李,咱啥時候走?走之前,主上就沒安排點別的?”胡四突然心有不安道。
“班師,還會有何事?走就走,今夜便拔寨起行。”李遷下令道。
“好,弟兄們這就回去準備。終於可以回去見婆姨和小崽子們了。”
胡四興高采烈到外麵去通傳全軍去了。李遷也擺擺手,讓侍衛全都離開,隻剩下他和一個半死不活的信使留在營帳裏。
“將……將軍……”信使湧進最後一絲力氣,稱呼了一聲。
“你做的很好,將來我回到豫州,會記得你。”李遷突然抽出佩劍,一劍刺穿了那信使的胸口。
信使帶著幾分不敢和遺憾,閉目而死。
李遷將劍拔出來,擦了擦劍,順帶將手上的布帛扔到地上。所謂的南王的信函,不過是布帛上寫的字。雖然布帛被油布包著,但這信使一路上逃命而來,油布早就破損,布帛也早就被雨水和血水浸泡,上麵一個字也辨別不出來。
李遷立在原地,他從軍已經十幾年,還是第一次殺一個沒有任何過錯的士兵。可他知道,若是這信使不死,他就沒機會回豫州去。他等著回去,已經足足等了半年。
“老李,這是怎生回事?”
胡四出去通知了下麵的軍將,回到帳篷裏,便看到血淋淋的一幕,他驚訝地看著李遷,目光中多有不解。
“看他遭罪,送他一程,不是很好?”李遷道。
“唉!也是,能活著過來,這小子也是命硬,早些了結了他,讓他安樂去。”胡四想著,正轉身要出去,突然感覺背後一痛,長劍貫穿了他的胸口。
原本拿在李遷手上的劍,竟然貫穿了他的胸口。
“老李,你……”胡四轉過身,一臉難以置信地打量著這位同鄉好友,自己的好兄弟李遷。
“老四,各為其主,安心去吧。”李遷將劍抽出來,輕輕一歎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