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帝紀》有載,昌和十年,立梁王孫稚玉為皇太子。
短短的一句話,記錄在史書上,不過十幾個字。
在後世人來看,這是王朝延續的進程,並無需要特別關注之處。宣帝沒有兒子,立侄子並不奇怪。
可在當時的桓氏家族內部,卻實打實的引起不小的“震-動”。
別誤會,此“震-動”非彼“震-動”,並非表明桓氏族人對天子的選擇不滿。
事實恰恰相反。
如桓嗣、桓石虔、桓謙等同輩兄弟,知道皇太子的人選定下,無不大感輕鬆。不是顧忌桓石秀的“心情”,擔心這位一言不合就扒門框的兄弟突然發飆,幾人必定會湊到一起,廣發請帖,大擺筵席,慶祝天子選出繼承人,慶賀國朝有續,朝廷基石安穩。
作為當事人,桓稚玉早知有這麽一天。
在桓石秀入京之後,反過來安慰親爹:不是做兒子腦袋被門夾,主動力爭上遊,而是同時進京的兄弟太過狡猾,合夥挖坑給他跳。
“兒比兩位從兄小數歲。”年紀小,自然不比對方有“老謀深算”。
“從兄元服,兒尚要留在宮中。”別人能跑出去撒歡,他隻能留在台城之內,誰更有優勢,不言自明。
“從兄說服高平王,舞勺即隨船隊出海。奈何海上情況難料,預定三月即歸,哪想五月仍不見人影。”
說到這裏,桓稚玉繃緊臉頰,狠狠磨著後槽牙。
早在剛到建康時,他就有預感,桓胤和桓振有坑兄弟的潛質。尤其是桓胤,絕對的個中翹楚!
事實證明,他想的完全沒錯!
從初次登上海船,兩人怕已打定主意,借口和桓偉桓玄年紀相仿,動不動就湊到一起談天說地。
起初,桓稚玉還被蒙在鼓裏,並未太過留心。隨著時間增長,他終於發現不對!
原來這幾個合夥算計他,為了自己揚帆出海,實現幼時理想,絲毫不顧兄弟情,眼睛不眨的就要把他推進深坑!
幾人不遺餘力,揮鍬挖出深坑,趁著桓稚玉不注意,一人一腳,迅速將他踹進坑裏!
站在坑底,桓稚玉有點懵。
等到明白過來,他早被安排各種課程,跟著桓容學習政事,並為皇太子大典做最後準備。
每每想到這裏,少年都會四十五度角望天,流下兩行熱淚。
趁他年紀小就合夥坑他,太過分了有沒有?!太欺負人了有沒有?!
聽完兒子的一番敘述,桓石秀良久無言。同樣是被坑,比起兒子的遭遇,自己好歹能找回些安慰。
看出桓石秀所想,桓稚玉瞪大雙眼。
按照官家的話說,這絕對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真是親爹?!
類似的情形不隻出現在天家。
從王、謝之類的頂級高門,到建康中層士族,再到朝堂上的後起新貴,隨著家中兒女逐漸長大,或多或少,都出現類似的情況。
以琅琊王氏為例,王獻之早年子嗣困難,同郗道茂成婚多年,僅得一女,還不幸夭折,夫妻倆很是傷懷了一段時日。
隨著王靜之降生,上天似乎對書聖一脈格外眷顧,數年之間,郗道茂連生兩子一女,王獻之兒女雙全,侄子侄女也多出七八個。
從血脈凋零到枝繁葉茂,琅琊王氏嫡支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讓人羨慕的是,王氏郎君各個才智過人,大有同當年的謝氏玉樹比肩之勢。王氏女郎聰慧靈秀,年紀尚幼,已有家族寫信來人,欲要彼此聯姻。
按理,家族興旺如此,長輩都該高興才是。
偏偏情況完全不同。
隨著郎君們逐漸長成,陸續選官出仕,都開始一門心思的往外跑。
此時,都城已遷至長安。
郎君們想要一展長才,實現幼時的夢想,勢必要離開北地,往南都建康或是西域都護府為官。
西域都護府的職能不用多提,從駐紮在邊州的軍隊就能看出一二。
南都建康,則關係著桓漢的一條重要經濟支柱:海貿。
建康設海上都護府,專管朝廷派遣的船隊。民間船隊出海需到此備案,領取代表海商身份的文書。
憑此文書,海商可得各種便利,還能得官船保護。當然,該交的稅不能落下。
海外商人想要登船,需要另交一筆費用,驗證身份之後,才能領到相關憑證。如果沒有代表身份的木牌,妄圖混上海船,甭管官船還是民船,一律嚴懲。
敢不服,關起來是輕的,扔進海裏都有可能。
手段之所以嚴酷,概因有番邦的探子借朝貢之機,意圖刺探桓漢造船的工坊。甚者,收買匠人和船工,想要得到造船的圖紙。
事後查明,牽涉進來的匠人船工不下三十餘人。
經過此事,朝廷對工坊的管理愈發嚴格,務必不令事情重演。
王靜之出仕,主動請往建康。
由他帶頭,琅琊王氏的郎君,有一個算一個,少有留在長安。等到王獻之等人察覺不對,想要把人“召回”,哪裏還能找得回來!
大的抓不回來,隻能對小的嚴防死守。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最直接的後果,王靜之最小的弟弟和從弟成功掉坑。有長輩站在深坑四周,手持鐵鍬虎視眈眈,小郎君們想爬都爬不出來。
史書記載,終文帝一朝,朝廷人才濟濟。凡士族選官,皆年少英才。
這是客氣的說法。
換成不客氣的,年長的撒丫子跑沒影,各種出去浪,找都找不回來。年紀小的被坑,實在跑不出去,隻能捏著鼻子扛起重擔,繼承家主之位,不“年少有為”可能嗎?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不同的高門之中。
套一句後世的話來形容,何謂坑兄弟的最高境界?這就是!
短短的一句話,記錄在史書上,不過十幾個字。
在後世人來看,這是王朝延續的進程,並無需要特別關注之處。宣帝沒有兒子,立侄子並不奇怪。
可在當時的桓氏家族內部,卻實打實的引起不小的“震-動”。
別誤會,此“震-動”非彼“震-動”,並非表明桓氏族人對天子的選擇不滿。
事實恰恰相反。
如桓嗣、桓石虔、桓謙等同輩兄弟,知道皇太子的人選定下,無不大感輕鬆。不是顧忌桓石秀的“心情”,擔心這位一言不合就扒門框的兄弟突然發飆,幾人必定會湊到一起,廣發請帖,大擺筵席,慶祝天子選出繼承人,慶賀國朝有續,朝廷基石安穩。
作為當事人,桓稚玉早知有這麽一天。
在桓石秀入京之後,反過來安慰親爹:不是做兒子腦袋被門夾,主動力爭上遊,而是同時進京的兄弟太過狡猾,合夥挖坑給他跳。
“兒比兩位從兄小數歲。”年紀小,自然不比對方有“老謀深算”。
“從兄元服,兒尚要留在宮中。”別人能跑出去撒歡,他隻能留在台城之內,誰更有優勢,不言自明。
“從兄說服高平王,舞勺即隨船隊出海。奈何海上情況難料,預定三月即歸,哪想五月仍不見人影。”
說到這裏,桓稚玉繃緊臉頰,狠狠磨著後槽牙。
早在剛到建康時,他就有預感,桓胤和桓振有坑兄弟的潛質。尤其是桓胤,絕對的個中翹楚!
事實證明,他想的完全沒錯!
從初次登上海船,兩人怕已打定主意,借口和桓偉桓玄年紀相仿,動不動就湊到一起談天說地。
起初,桓稚玉還被蒙在鼓裏,並未太過留心。隨著時間增長,他終於發現不對!
原來這幾個合夥算計他,為了自己揚帆出海,實現幼時理想,絲毫不顧兄弟情,眼睛不眨的就要把他推進深坑!
幾人不遺餘力,揮鍬挖出深坑,趁著桓稚玉不注意,一人一腳,迅速將他踹進坑裏!
站在坑底,桓稚玉有點懵。
等到明白過來,他早被安排各種課程,跟著桓容學習政事,並為皇太子大典做最後準備。
每每想到這裏,少年都會四十五度角望天,流下兩行熱淚。
趁他年紀小就合夥坑他,太過分了有沒有?!太欺負人了有沒有?!
聽完兒子的一番敘述,桓石秀良久無言。同樣是被坑,比起兒子的遭遇,自己好歹能找回些安慰。
看出桓石秀所想,桓稚玉瞪大雙眼。
按照官家的話說,這絕對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真是親爹?!
類似的情形不隻出現在天家。
從王、謝之類的頂級高門,到建康中層士族,再到朝堂上的後起新貴,隨著家中兒女逐漸長大,或多或少,都出現類似的情況。
以琅琊王氏為例,王獻之早年子嗣困難,同郗道茂成婚多年,僅得一女,還不幸夭折,夫妻倆很是傷懷了一段時日。
隨著王靜之降生,上天似乎對書聖一脈格外眷顧,數年之間,郗道茂連生兩子一女,王獻之兒女雙全,侄子侄女也多出七八個。
從血脈凋零到枝繁葉茂,琅琊王氏嫡支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讓人羨慕的是,王氏郎君各個才智過人,大有同當年的謝氏玉樹比肩之勢。王氏女郎聰慧靈秀,年紀尚幼,已有家族寫信來人,欲要彼此聯姻。
按理,家族興旺如此,長輩都該高興才是。
偏偏情況完全不同。
隨著郎君們逐漸長成,陸續選官出仕,都開始一門心思的往外跑。
此時,都城已遷至長安。
郎君們想要一展長才,實現幼時的夢想,勢必要離開北地,往南都建康或是西域都護府為官。
西域都護府的職能不用多提,從駐紮在邊州的軍隊就能看出一二。
南都建康,則關係著桓漢的一條重要經濟支柱:海貿。
建康設海上都護府,專管朝廷派遣的船隊。民間船隊出海需到此備案,領取代表海商身份的文書。
憑此文書,海商可得各種便利,還能得官船保護。當然,該交的稅不能落下。
海外商人想要登船,需要另交一筆費用,驗證身份之後,才能領到相關憑證。如果沒有代表身份的木牌,妄圖混上海船,甭管官船還是民船,一律嚴懲。
敢不服,關起來是輕的,扔進海裏都有可能。
手段之所以嚴酷,概因有番邦的探子借朝貢之機,意圖刺探桓漢造船的工坊。甚者,收買匠人和船工,想要得到造船的圖紙。
事後查明,牽涉進來的匠人船工不下三十餘人。
經過此事,朝廷對工坊的管理愈發嚴格,務必不令事情重演。
王靜之出仕,主動請往建康。
由他帶頭,琅琊王氏的郎君,有一個算一個,少有留在長安。等到王獻之等人察覺不對,想要把人“召回”,哪裏還能找得回來!
大的抓不回來,隻能對小的嚴防死守。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最直接的後果,王靜之最小的弟弟和從弟成功掉坑。有長輩站在深坑四周,手持鐵鍬虎視眈眈,小郎君們想爬都爬不出來。
史書記載,終文帝一朝,朝廷人才濟濟。凡士族選官,皆年少英才。
這是客氣的說法。
換成不客氣的,年長的撒丫子跑沒影,各種出去浪,找都找不回來。年紀小的被坑,實在跑不出去,隻能捏著鼻子扛起重擔,繼承家主之位,不“年少有為”可能嗎?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不同的高門之中。
套一句後世的話來形容,何謂坑兄弟的最高境界?這就是!